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0

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图书

Rural Culture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SSAPID:101-9386-8151-37
ISBN:978-7-5097-0029-7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在2006年3月召集国内乡村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社会乡村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以期为农村文化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社会科学的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上的帮助。本书即为此次会议的精选论文汇编,书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从不同学科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当下中国乡村与文化建设相关的新农村建设的真实画面。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编 辑:杨桂凤 方志;谢蕊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

  一 农业问题

  二 农村问题

  三 农民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文化建设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文化建设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在乡风文明

  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 农村文化建设要抓好三个层次的载体和作用

 以乡村组织为主导的新农村建设

  一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于组织重建与文化重建

  二 新农村建设的主导者必须是乡村组织

 文化符号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

  一 符号殖民中的权力关系与符号互动

  二 新农村建设的符号内涵

   (一)从外部看农村的经验

   (二)国家体制下农村建设的符号表现

   (三)小结

  三 结论与讨论

 可以找到第三种生计与生活方式吗?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一 引论

  二 农民的本体性价值

  三 农民的社会性价值

  四 结语

 从原始文明到生态文明

  一

  二

  三

  四

  五

   (一)总体规划目标

    1.生态环境目标

    2.经济发展目标

    3.社会发展目标

   (二)2015年远景规划目标

  六

   (一)分区规划目标

    1.东部丘陵宽谷盆地低山,生态综合农业区、民族风情旅游区(Ⅰ区)建设目标

    2.中部低中山低山,综合生态农业、生态型工业、城镇经济及民族文化旅游区(Ⅱ区)建设目标

    3.西部中中山,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区(Ⅲ区)建设目标

   (二)分类发展目标及任务

    1.生态农业建设

    2.生态林业建设

    3.生态畜牧业建设

    4.生态水产业

    5.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6.生态型工业

    7.生态城镇建设

    8.生态旅游建设

  七

 人文生态观念下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护

  导言

  一 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民族国家话语

  二 民众的“知识”与知识分子的“知识”

  三 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博弈

  四 结语

 现代化与汉人宗族问题

  一 现代化过程中的宗族

  二 宗族的现代化过程

  三 结论

 村落宗族的复兴与祭祀空间*

  一 剧头村的历史认识与人文景观

  二 祖先祭祀及其空间“场”

   (一)祠祭

   (二)祖厝祭

   (三)墓祭与墓亭祭

  三 宗族组织与正月的游蛇灯

  四 结语

 宗族与风水

  一 风水三祖师

  二 村落风水建筑

   (一)四维八景

   (二)砂手

   (三)狗形祠

   (四)蛇形祠

   (五)观音望海

  三 风水之争

  四 结语

 东门渔村的神庙祭祀与村民合作*

  一 神庙和祭神仪式

   (一)阳庙和阴庙

   (二)开洋祭妈祖

   (三)庙戏

   (四)放水灯和除瘟疫

  二 村民协作

   (一)渔汛和渔场

   (二)岱山客栈

   (三)娶岱山妻子

   (四)船老大

   (五)义兄弟

   (六)股份合作

   (七)讨糊辣羹

 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

  一 村民对龙牌会的复兴

  二 新拓展的公共空间和民族国家的历史

  三 名生实:新庙的诞生

  四 双名制:从文化传统到政治艺术

 北京民间花会及妙峰山庙会恢复的过程

  一

  二

  三

 民间组织荫蔽下的村庄意识*

  一 引言

  二 村落的传统与秉心圣会的形成

   (一)秉心圣会的起源

   (二)秉心圣会的组织与活动

    1.组织结构

     (1)花十档

     (2)机构设置

    2.资金来源

    3.活动及仪式

     (1)踩街

     (2)扬香

     (3)朝顶

     (4)还乡

   (三)秉心圣会的活动理念

  三 秉心圣会的改造与延续

   (一)花会:政府的征召

   (二)娱乐:群众的适应

   (三)踩街与朝顶:失而复得与得而复失

    1.踩街:拜年的方式

    2.朝顶:远游的娱乐

  四 村庄意识与秉心圣会的新生

   (一)理事会管理下的会员制

    1.组织结构

     (1)新花十档

     (2)机构设置

    2.资金来源

    3.活动及其组织方式

   (二)村庄意识:秉心圣会运作的内在动力

    1.复会:特别的村庄事务

     (1)居委会:花会是古城村的

     (2)玩角儿:恢复老玩意儿

     (3)农工商:老辈子留下的东西

     (4)复会仪式:古城村的庆典

    2.踩街与朝顶:追忆村庄生活

     (1)春节踩街:久违的欢腾

     (2)风雨妙峰山:“原汁原味”

    3.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古城村

  五 结论与讨论

   (一)民间组织与村庄意识

   (二)田野省思

 村戏功能的延续与嬗变

  一 对村戏的仪式特征及其变化的阐述

  二 关于村戏及其功能的研究现状

  三 村戏功能的嬗变——透过每日生活的社会建构

   (一)理论支持

   (二)从村戏对村民每日生活的影响到社会建构

    1.A乡文化站站长陈国生的案例——社区精英:从参与到组织

    2.A乡S村村民董新发的案例——普通村民与村戏的互动过程

    3.A乡Y村的案例——权力精英的权威建立

  四 结论与讨论

 传统民间文化与新农村建设*

  一 引言:颓败的乡村

  二“村各有庙,庙各有会”的梨区

  三 乡民的策略:“庙”向“博物馆”的转化

   (一)从龙棚到龙文化博物馆

   (二)从“刘秀走国”到“刘秀走国汉文化博物馆”的努力

   (三)佑民与护国:灵验传说的提升

  四 民俗旅游的乌托邦:民间之神与官方之鬼的博弈

  五 结语:传统之脐与新农村

 试论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互融共生性特征*

  一

   (一)个案一

   (二)个案二

  二

  三

 农村集市对农民社会网络的建构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 研究社区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社区

   (二)研究方法

  三 研究内容

   (一)农村集市与农民社会网络的扩建

    1.经济交往对农民社会网络的扩建

    2.非经济交往对农民社会网络的扩建

     (1)中间人的“搭桥”作用

     (2)集市上的联姻

     (3)集市上的互助

     (4)其他途径的社会网络扩建

    3.集市新建网络的性质及其对农民生产生活的作用与影响

     (1)集市上新建网络以弱关系为主

     (2)新建网络对农民生产生活的作用与影响

   (二)农村集市与农民社会网络的维系与加强

    1.集市对农民社会网络维系和加强的意义

     (1)集市是村民维系和加强亲属关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2)集市是农民维系和加强业缘关系的主要场所

     (3)集市对农民其他社会关系的维系和加强

    2.集市维系和加强农民社会网络的主要途径

     (1)集市的公共空间性质增加了农民间面对面的互动频率

     (2)集市上的交流沟通成本低且自由度强

     (3)集市是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的“蓄水池”

     (4)集市上走访亲友和学习

     (5)集市上的互助和互惠

  四 小结

 村级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问题

  一 公共产品的供给类型及决策程序

   (一)东北A村:政府“全托型”供给

   (二)华北B村:精英“化缘型”供给

   (三)华南C村:村庄“自足型”供给

  二 供给决策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供给决策的主要问题

    1.各级政府和村级组织的供给范围缺乏明确的政策界定,供给主体角色模糊

    2.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淡薄

    3.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沟通机制阻塞,需求表达与供给决策难以协调对接

   (二)供给决策的制约因素

    1.在办理村务与执行政务的双重角色中,村委会对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更多地受制于上级的行政计划,村民自治依然延续着“准政府”的管理模式

    2.村干部自我角色的认同与定位,直接影响村庄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

    3.村庄权力结构的配置,缺乏村民对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权的制度安排

    4.缺乏对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评估指标和投入效益的制度化监督机制

  三 总结与思考

 文化认同的危机与身份界定的政治学

  一 问题的提出:摇摆的极端化

  二 文化认同:危机的由来

  三 身份界定:差异的政治学

  四 乡村文化复兴:回到问题的原点

  五 结语:无法超越的左和右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中国民间文化、民间信仰,以乡村庙会为依托的文化表演形式及其与地方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地田野调査,积累了大量的有关乡村文化活动的第一手材料。本书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乡村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这些看法会对于我们审慎地处理乡村文化建设诸问题提供一个参考。更为重要的,这是社会科学的多学科交叉交流的产物,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当下中国乡村与文化建设相关的新农村建设的真实画面。这些描述将为中国乡村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出发点。

简 介:本书在制度与市场的分析框架内论述了村民同土与乡的关系演变过程,阐述了乡土性在村民城乡流动中经历移植、消解、重构的辩证流变历程。乡土社会有闭合性与开放性两重属性,因此关注村落发展需要具有向内与朝外的视野。

作者: 熊凤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简 介:二人转是生长在东北的一门“土得掉渣儿”的艺术,自诞生以来,虽屡遭禁止,却以其亲民的形式和内容受到东北人的喜爱,它就像车轱辘菜一样在乡间的泥土之中踩不死、压不败,生生不息。本书借“车轱辘菜”之喻,以“东北二人转在乡土社会中的传承”为主题,通过民俗学田野调查及文献研究方法,对东北二人转在乡土社会中的历史传承情况及现状进行“...

作者: 吕慧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