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 No.2图书
REPORT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No.2 China Road and China Pattern(1949-2009)
[内容简介] 本书突出资料性,以翔实的数据和图表为依据,增强了权威性,书中注重历史经验的总结,力图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的观点归结为: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在于所选道路和模式是否有生命力,能否给人们带来经济实惠,从而为人们所接受并长期存在下去。实践证明,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法律声明
中文摘要
绪论 中国模式 世界瞩目
后记
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编委会
主报告
第一章 探索中国道路 实践中国模式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一 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的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
二 探索成功的“中国之谜”比探索“苏联、东欧剧变之谜”更具吸引力
三 研究中国,必须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四 研究“中国模式”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
第二节 中国道路的生成过程
一 “改朝换代”奠基中国道路
二 “中苏关系”反思中国道路
三 “60年改革”探索中国道路
四 “学习借鉴”补充中国道路
五 “渐进式改革”成就中国道路
六 “逼迫机制”逼出中国道路
七 “摸着石头过河”摸出中国道路
八 “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九 “中国道路”是对“卡夫丁峡谷”创造性的成功跨越
第三节 中国模式的理论支柱与实践框架
一 中国模式的五大理论支柱
(一)理论支柱之一: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二)理论支柱之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理论支柱之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四)理论支柱之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五)理论支柱之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二 中国模式的实践框架
(一)中国存在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以及在这个党领导下的强有力的政府,尤其有一个富有权威的中央政府,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成功的重要政治前提
(二)经济改革“理性超前(激进)”和政治改革“理性滞后(保守)”的非对称组合
(三)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但又高度警惕和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
(四)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文明传统,同时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第四节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
一 从社会制度层面来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制度基石和起点
二 从资源配置的基础来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持久的体制动力
三 国家的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四 坚持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经济决策不可盲目跟着政治风向跑
五 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互配合与推进
六 正确处理改革和发展中的利益关系
七 中国宏观调控体系不断臻于完善和成熟
第五节 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赢得未来
一 坚决维护中国的统一、稳定和长治久安,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继续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内在凝聚力
三 努力营造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外部环境
四 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是中国模式转型和改革深化的契机
专题报告
第二章 苏联模式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苏联模式及其评价
一 苏联模式的内涵
二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三 苏联模式与苏联演变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关系
一 在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层次上
二 在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具体实现形式层次上
第三节 苏联演变的性质与历史教训
一 苏联演变的性质
二 苏联演变不能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三 苏联演变的历史教训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1.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 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
1.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思想
2.工作重点的转移
三 中国式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1.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理论
2.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中国式工业化道路
四 赶超型发展战略和四个现代化的战略发展目标
1.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提出和调整
2.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
五 对外开放思想的提出
1.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2.对外贸易活跃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
一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
2.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及拓展
3.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
二 “三步走”与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完善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 “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
1.“四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关注民生问题相结合
第四章 中国宏观经济与调控
第一节 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7年)
一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二 国家开始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制度
1.统一和建立国家财政经济制度
2.建立金融货币制度
3.对私营金融业的改造
4.实行财政收支、信贷收支、物资供需和外汇收支平衡
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
四 “一五”时期的经济政策
第二节 动荡发展时期(1958~1976年)
一 频繁调整的“二五”计划
二 “二五”进入调整时期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经济
第三节 经济体制转型初期(1977~1990年)
一 经济改革酝酿时期(1977~1979年)
二 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1980~1990年)
1.强调经济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2.推进农业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3.1984年的经济过热和宏观调控
4.“七五”期间的经济过热和宏观调控
5.国家宏观管理和调控开始从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过渡
6.价格双轨制与价格改革
第四节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1年至今)
一 新一轮的经济过热与宏观调控
二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础环节
三 实行经济“软着陆”
四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第五节 十六大以来的宏观调控
第六节 宏观调控综述
一 贯穿于中国经济发展全过程的永恒主题
二 金融业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三 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
四 我国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第五章 中国农村发展与改革道路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农村
一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农村社会
二 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
三 粮食统制贸易的建立
四 建立适应巩固人民政权需要的乡村治理结构
五 城乡二元体制的确立
第二节 经济增长奥秘:“人口红利”与“土地红利”
一 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
二 农村要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之一:“人口红利”
三 农村要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之二:“土地红利”
第三节 30年中国农村改革的两个模式
一 1978~2003年:以“减少控制”为主的农村改革模式
二 2004年后的改革: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为主的综合改革模式
三 两种改革模式的局限性及其外部制约
1.“减少控制”改革模式所受的制约及其局限性
2.“分配调整”改革模式的制约因素
第四节 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化方向
第六章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第一节 工业化及工业化道路
一 工业化概念
二 工业化道路概念
三 中国工业化道路
第二节 中国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一 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和实施
二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客观必然性
三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大成就
四 长期片面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严重后果
五 传统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二 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依据
三 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进展
四 继续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和艰巨性
五 继续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
(一)继续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的基础理念: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伟大意义
(二)继续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 中国财政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新中国财政现代化的基本历程
一 新中国税制改革的基本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的税收制度
(二)改革开放后的税收制度
二 新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的财政体制
(二)改革开放后的财政体制
三 新中国财政和企业关系变迁的基本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的“财企”关系
(二)改革开放后的“财企”关系
四 新中国预算管理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的预算管理制度
(二)改革开放后的预算管理制度
1.2000年开始的部门预算改革
2.2001年“收支两条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2003年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实施
4.2001年国库管理制度的配套改革
第二节 财政现代化模式探索的基本经验
一 实事求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二 不断改革,推动财政现代化进程
三 稳字当头,奠定财政工作前提
四 促进减贫,向共同富裕道路迈进
第三节 中国财政现代化的展望
一 将新一轮税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一)增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
(二)完善地方税体系,确定地方税主体税种
(三)适应经济环境变化,适时开征新税种
二 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关系
(一)进一步明晰政府和财政级次
(二)结合中国实际,动态调整各级政府事权
(三)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收入
(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 加强财政支出领域改革,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
(一)尝试编制中长期预算
(二)推进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
(三)继续推进预算管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第八章 中国金融业制度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轨迹和特征
一 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二 1978年以来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发展
三 金融海啸中的中国金融模式特征
第二节 法律金融理论:金融发展模式研究新角度
一 法律金融理论:关于金融研究的国外学者的观点
二 法律金融理论范式下的中国金融模式研究
第三节 中国金融发展的制度性因素:法律的影响和作用
一 中国法律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法律保护
二 法律: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的制度性因素
第九章 中国开放式发展道路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一 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早期的对外开放思想
(二)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对外开放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完善
二 新中国成立60年对外开放曲折进程
(一)计划经济时代的封闭半封闭经济模式
1.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体系,对外贸易以服务生产为主
2.在外部压力下艰难开展的对外贸易
3.“文化大革命”期间进一步对外封闭
(二)改革开放方针的提出带来伟大转折
(三)对外开放从试点推进到全方位纵深发展
1.特区先行尝试、沿海重点推进的起步探索(1978~1991年)
2.纵深推进、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1992~2000年)
3.加入WTO,进入对外开放历史新阶段(2001年至今)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
一 国门开启,对外经贸实现历史性飞跃
(一)对外贸易跨越式发展,确立和巩固贸易大国地位
1.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
2.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对外贸易方式灵活丰富
4.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
5.对外贸易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二)引进外资不断升级,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三)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逐步融入全球化通道
1.规模逐步扩大
2.领域日益拓宽
3.层次不断提升
二 形式多样,经济合作深入推进
(一)全面融入多边贸易体系
1.深入参与多边贸易体制
2.进一步推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3.应对贸易摩擦取得积极成效
(二)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1.自由贸易协定
2.优惠贸易安排
3.区域经济合作论坛
4.周边区域经济合作
(三)与各国经贸关系长足发展
1.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经贸关系从起步到迅速发展
2.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四)对外援助形式内涵不断丰富
三 影响深远,经济社会出现根本性变化
(一)推动经济增长
1.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
2.吸收外资成为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带动产业升级
(三)扩大税收和就业
1.对外开放使税收收入不断增加
2.对外开放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也很明显
(四)满足国内发展需要
1.繁荣消费品市场
2.增加外汇储备
3.缩小技术差距
4.缓解能源压力
四 举世瞩目,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高
(二)企业竞争实力增强
(三)综合国力持续提升
第三节 我国对外开放的创新模式
一 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对外开放
二 由点到面,循序渐进
(一)布局由点到面
(二)产业开放循序渐进
1.从开放第二产业为主到全面推进
2.渐进式金融开放取得重要进展
三 对外开放与体制改革相互推进
(一)开放促进改革
1.对外开放既是推动改革的基本动力,也是解决经济发展矛盾的基本手段
2.改革全面推进离不开对外开放
(二)改革加快开放进程
四 从政策性开放到体制性开放
(一)政策性开放奠定实践基础
(二)体制性开放带来新飞跃
五 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
(一)实现贸易自由化,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二)开放程度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第四节 新时期对外开放新挑战、新路径
一 环境变化、发展要求,带来新挑战
(一)国际环境变化带来新挑战
1.加深融入全球经济挑战改革深化和规则运用
2.战略相似性和新一轮产业转移挑战现行开放模式
3.国际金融风险日益增大挑战开放策略
4.新贸易保护主义挑战参与国际分工形式
5.全球资源环境瓶颈挑战可持续发展
6.发展差距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挑战共赢模式
(二)国内科学发展提出新课题
1.转变发展方式为对外开放提出新要求
2.国内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亟待借助对外开放调整升级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优化对外开放布局
4.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需要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更紧密结合
5.从经贸大国转向经贸强国需要对外开放的新转变
二 坚定不移对外开放,积极探索新路径
(一)完善外贸管理体制 促进对外贸易均衡发展
(二)积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
(三)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四)加速“走出去”步伐,实现与东道国共赢
(五)加强自贸区建设,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协作
(六)稳妥、有序地推进金融自由化,迈向更成熟的开放型经济
第十章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均衡发展阶段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
一 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二 改革开放后关于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争论
第三节 “九五”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一 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三 中部崛起战略
四 东部率先发展战略
第四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一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二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三 大力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推动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优势互补
四 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扩大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并适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
五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六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七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第十一章 中国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道路
第一节 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一 迎头赶上,向科学进军
二 拨乱反正,迎来科学的春天
三 以“面向、依靠”为指针,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发展战略提高到国家战略层次
第二节 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选择
一 自主创新的战略需求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我国独特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3.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
4.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5.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
二 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基础条件
1.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
2.不断发展壮大的科技实力
3.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4.重要的制度保证
三 中国自主创新的方式、目标和部署
1.自主创新的方式
2.中国自主创新的目标
3.中国实现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部署
第三节 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一 主要成就
1.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的科技体制
3.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4.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优化
二 基本经验
1.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进行部署,努力实现科技发展的重点跨越
2.根据国家发展阶段,制定合理的科技战略
3.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4.以科技规划为主线,确定科技发展阶段的方针、目标和任务
5.坚持调动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不断优化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着力形成科技工作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
6.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局面
第十二章 中国企业发展道路
第一节 变迁:在单一与多元之间
一 必须慎言“创新”
二 必须关注“并存思维”及其文化基因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机与希望
一 “四面八方”:毛泽东的天才构想
二 作为施政基石的“共同纲领”
三 多元取向的新气象
第三节 “阳光大道”与“独木桥”
一 社会主义改造“改造”了什么?
二 从多元退向单一
三 希望:孕育在矛盾之中
第四节 改革开放重启多元大幕
一 来自历史深处的渐进改革
二 增量先行:体制外的突破与拓展
三 “学会退出”
四 从现代企业制度到现代产权制度
第五节 中国企业发展的预测与展望
一 不要指望“归零”
二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三 远航之路:造就更多的跨国公司
第十三章 中国法治建设道路
第一节 新中国60年法治建设的历史回顾
一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法制建设
1.新中国法制奠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9月“五四”宪法颁布前
2.社会主义法制创立:“五四”宪法颁布至1957年“反右”运动前
3.社会主义法制受挫:“反右运动”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前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建设
1.法治恢复和重建:“文化大革命”结束至1982年12月宪法颁布前
2.法治发展:“八二宪法”颁布至1992年中共十四大
3.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和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992年中共十四大至今
第二节 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 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二 全民接受依法治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三 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
四 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民主法治向着“三者有机统一”的方向迈进
五 立法成绩显著,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六 依法行政稳步展开
七 司法改革初见成效
八 法律服务日益增多
九 法学教育迅猛发展
第三节 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 始终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二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发展道路
三 始终高度重视法治在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四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五 始终坚持法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六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保障人权
七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四节 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二 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
三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五 进一步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六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七 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八 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尊重保障人权
第十四章 分配制度变革与分配理论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一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基本内容
1.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2.劳动者的劳动必须具有直接的社会性
3.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折算必须简单易行
4.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足以保证劳动者能够各尽所能
二 按劳分配原则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矛盾
三 按劳分配原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
四 强制贯彻按劳分配的结果
第二节 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转变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
二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的提出
三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四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的确立
第三节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价值基础
一 分工和交换的起源
二 均衡交换比率的确定和广义价值的形成
三 比较生产力与广义价值成正比
四 比较生产力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五 结论:广义价值论是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政策含义
一 剥削概念辨析
二 剥削的尺度和表现形式
三 以要素贡献为基础的非劳动收入不等于剥削
四 剥削与私有制没有必然的联系
五 消灭剥削并不一定要消灭私有制
六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保护私有财产的理论依据
第五节 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表现
一 贫富差距过大
二 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倒挂
三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四 地区收入差距过大
五 行业收入差距过大
六 政府收入过高
第六节 调整分配关系的新视角
一 要确立以民为本的思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 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三 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四 要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五 加快城市化进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第十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60年
第一节 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演进阶段与若干倾向
一 新建阶段与“仿苏”倾向
二 “革命”阶段与极“左”倾向
三 改革阶段与“仿美”倾向
第二节 改革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十大创新
第三节 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总体创新原则
一 关于“马学为体”
二 关于“西学为用”
三 关于“国学为根”
四 关于“世情为鉴”和“国情为据”
五 关于“综合创新”
第四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化的五大态势
一 注重对重大现实经济问题进行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政策探讨
二 注重对经济学原理的超越性发展
三 注重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数学表达和分析
四 注重用现代政治经济学引领应用经济学创新
五 注重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互动和借鉴
第十六章 中国模式的含义与意义
第一节 中国模式的确立
一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1.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
2.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
3.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总量跃至世界前列
4.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5.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逐步提升
二 有没有一个“中国模式”?
三 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中国模式的主题、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 中国模式的主题和目标
二 中国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转型与经济改革的模式
(二)对外开放和融入全球化的模式
(三)经济发展模式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中国模式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和意义
一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结合
(二)国家的主导作用与市场的基础作用相结合
(三)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
(四)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
(五)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二 中国模式的意义
第四节 中国模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 中国模式的历史
二 金融危机与中国模式
(一)完善基本制度
(二)保障社会公平
(三)加强宏观调控
(四)实现自主发展
三 中国模式的未来
第十七章 中国经济增长:中性政府的视角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平等和能力建设
第二节 中性政府与改革开放后30年的经济增长
一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几个解释
二 中性政府
三 中性政府的证据
四 选择性的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
第三节 中性政府与社会平等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总结
案例与调查
第十八章 关于“中国模式”的问卷调查
第一节 受调查者认可“中国模式”
第二节 “中国模式”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的市场化
第三节 “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四节 金融危机是对“中国模式”的检验
第五节 小结
第十九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模型
一 模式与发展的理论视角
二 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
三 经济发展模式的框架模型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描述
一 所有制困局与经济模式的发展
二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
三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显著特征
(一)从经济发展方向趋势来看,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化特征
(二)从经济发展方式路径来看,表现出明显的工业化特征
(三)从经济发展动力机制来看,表现出明显的草根化特征
(四)从经济发展政治环境来看,表现出明显的行政化特征
(五)从经济发展制度变迁来看,表现出明显的渐进式特征
第三节 代表性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一 代表性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案例分析
(一)温州模式的案例分析
(二)苏南模式的案例分析
二 代表性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比较
三 简单的结语
第二十章 大寨模式的过去与现在
第一节 大寨模式的过去:集体经济下的“精神模式”
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寨的发展及主要成就
(一)大寨的发展
(二)大寨走上典型之路
二 “农业学大寨”学什么:模式还是精神
(一)历史背景
(二)大寨模式总结
三 对大寨模式的评价
(一)大寨模式符合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的战略部署
(二)大寨模式与作为典型推广之间的冲突
(三)大寨模式在于因地制宜
第二节 大寨模式的现在:“集体经济+名人+名地”
一 先进典型驶入“慢车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的大寨
二 大寨的今昔:“名人+名地”品牌资源促进大寨走上富裕之路
(一)利用大寨“名人+名地”的品牌效应,发展村办企业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发展现代农业
(三)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现代旅游
(四)发挥集体经济优势,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三 大寨模式的现在:一般与特殊
(一)大寨模式的特殊性
(二)大寨模式的一般性
1.大寨模式的“能人”经济
2.大寨模式中的“双层经营”机制
第三节 大寨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 集体经济下的“双层经营”是解决现代农业的规模化要求与农户分散经营之间的有效途径
二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三 “能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作用不可忽视
四 村庄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第二十一章 东莞模式:成功与启示
第一节 东莞模式形成的几个阶段
一 生成阶段
二 成长阶段
三 提升阶段
四 转型阶段
第二节 东莞模式的内涵
第三节 东莞模式的特点
一 资源主导
(一)人文地理资源
(二)劳动力资源
(三)土地资源
二 外源驱动
(一)外资主导
(二)外来技术
(三)出口导向
三 产业集群
四 城乡一体
五 富民强镇
(一)人民生活质量较高
(二)镇村经济实力雄厚
(三)区域协调发展
第四节 东莞模式的成功
一 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经济国际化
二 从农业主导到工业立市,实现了工业化
三 从农村到城市,实现了农村城市化
四 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 东莞经济在全省和全国的地位显著提高
第五节 东莞模式的启示
一 东莞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二 东莞模式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成功尝试
三 解放思想是东莞模式创新发展的一大法宝
四 科学发展、适时转型是东莞模式走向辉煌的路径
五 党的领导是东莞模式取得成功的保证
附录 广东的“双转移”与东莞的再转型
一 汪洋秘访东莞
二 汪洋谈“双转移”
三 现代版“双城记”
四 案例:小镇里的世纪大迁移
第二十二章 从太仓看苏南模式:县域经济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太仓模式的“三大跨越”
一 太仓模式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 太仓模式的巨大成就
三 具有县域特色的五个“太仓现象”
第二节 太仓模式的统筹协调之路
一 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
二 城市和农村的一体化协调
三 业态和生态的互促性协调
四 发展和稳定的联动性协调
五 富民和强市辩证统一的协调
六 人际关系的和谐协调
(一)干部和群众的关系
(二)新老太仓人的关系
(三)“先富者”和相对“贫穷者”的关系
七 物质和精神的共建互动的协调
八 “今天”和“明天”的可持续协调
第三节 太仓模式的“五个转变”
一 从“小富即安”向“富民优先”的转变
二 从“快速发展”向“又好又快”的转变
三 从“增长为本”向“发展为本”的转变
四 从“创业增量”向“创新提质”的转变
五 从“强势政府”向“强势制度”转变
第四节 太仓模式的未来
一 太仓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二 今后太仓现代化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二十三章 成都模式:探索中国城市化道路
第一节 城乡关系:统筹一体
一 城乡管理体制一体
二 公共服务一体
三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
四 农村竞争力的培育
五 实施“三项工程”建设新农村
六 城市乡村互相支持:通过土地整理实现城乡双赢
七 小结
第二节 空间关系:集中聚集
一 工业向园区集中
二 农民向城镇集中
三 土地向业主集中
四 小结
第三节 迁转关系:迁转俱进
一 失地农民身份转换
二 农民工身份转换
三 生活环境转变
1.城市化人口的住房
2.城市化人口的社会保障
3.城乡一体的教育制度
4.城乡一体的卫生体系
5.城市化生态问题
四 小结
第四节 产业与城建关系:产业带动
一 通过产业规划合理引导产业发展
二 适应产业发展速度的城市化
三 发展适宜城市化条件的产业结构
四 小结
第五节 政府与市场关系:协调互补
一 资金市场配置
二 以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 商务环境和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四 小结
第六节 成都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一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1.通过支持和发展农村促进城乡互动
2.通过城乡整体规划促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
3.发掘城市核心竞争力
4.城市发展与环境治理同步推进
二 国内经验与启示
1.提升和优化城市中心区域的产业
2.以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为重点,加大城镇的带动力
3.通过“三大重点工程”推进农村全面发展
4.通过综合性的制度改革,确保市场基础作用
5.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弥补市场失灵
6.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加大城乡一体化保障力度
7.制定合理的战略发展规划,推动城乡一体化良性发展
8.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培育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基础
9.通过创新土地利用方案和土地整理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合理的土地保障
10.通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城乡一体化
11.通过“异地”招商,提高招商积极性,运用市场规律提高政府资金效率
12.通过培育创业环境鼓励农村人口自我就业,通过订单式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
第二十四章 中国土地流转模式调查
第一节 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土地“动”起来
第二节 中国土地流转的模式探索
一 模式之一:土地互换
二 模式之二:出租
三 模式之三:入股
四 模式之四: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
五 模式之五:“股份+合作”
第三节 通过制度创新走土地改革新路
一 枣庄市大胆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二 枣庄农村土地改革的效果
三 枣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把握好了三个问题
第四节 流转主体日趋多元 综合效益日益显现
一 土地流转主体日趋多元
二 土地流转程序日趋规范
三 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日趋健全
四 土地流转形式日趋多样
第五节 四大问题制约流转进程多策并举加快土地流转
一 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四大问题
二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第二十五章 卫生医疗改革探索“中国模式”
第一节 1949~1978年卫生医疗的传统“中国模式”
一 1949~1978年的宏观经济社会背景
(一)经济总量有限,计划经济体制,城乡经济二元
(二)国际环境恶劣,国内政治意识浓厚,政治动员力强
(三)全民所有的单一所有制形式导致“单位人”而不是“社会人”的管理格局形成
二 中国卫生医疗体系的建立和形成
(一)国家直接举办三级卫生服务机构体系
(二)构建具有特色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三)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
(四)实行国家调配、中西医结合的药品制度
三 成绩突出,特色鲜明
(一)卫生医疗取得的成绩
1.国民健康素质提高
2.迅速消灭和控制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流行病、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
3.城乡绝大部分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4.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二)有限的投入、适宜的技术、群众性运动和预防为主构成传统的“中国模式”特色
1.经济上有限投入
2.卫生工作和群众运动相结合
3.实用技术和合适的人力资源
4.干预路线上预防为主
四 分析和评价:与特定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卫生医疗制度
(一)特殊的经济环境
(二)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
(三)正确的方针和目标
第二节 1978~2006年卫生医疗探索新模式
一 改革开放30年社会经济发展
(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二)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三)人口迁移和流动性增加
二 卫生医疗事业30年的探索道路
(一)几个方面的改革与发展
1.公立医院和卫生机构改革探索
2.药品生产领域和药品价格改革探索
3.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探索
4.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
三 对1978~2006年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评价
第三节 2006~2009年卫生医疗的新“中国模式”
一 新的时代背景,卫生医疗新的“中国模式”
二 卫生医疗新的“中国模式”诞生
(一)人人享有医疗保障是目标
(二)完善卫生医疗四大体系
(三)注重五个重点领域的改革
1.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目标
2.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3.健全基层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有效利用基层医疗机构
4.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5.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医院绩效
三 新医改方案的特点
第二十六章 从浙江的民主看中国民主的未来
第一节 浙江的民主
一 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自然条件
二 重事功、务实效、敢冒险的文化品格
三 开放、贸易与全球化的时空背景
四 自发扩展的秩序
第二节 他们能否成为俄罗斯式的寡头
一 政治的开放是有条件的
二 追求的仅仅是经济民主
三 不是寡头,是“士绅”
四 参政心态
第三节 浙江是浙江,中国是中国
一 温州“民主的敌人”VS“专制的敌人”
二 浙江被平均数遮蔽的财富鸿沟
三 中国“草根民主”的非均衡发展
Abstract
[1]李慎明等:《〈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解说词》,载《2006年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陈之骅主编《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吴雄丞:《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载当代中国研究所编《国史研究参阅资料》2002年第23期。
[4]李慎明主编《历史的风——中国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人民出版社,2007。
[5]吴恩远:《苏联史论》,人民出版社,2007。
[6]周新城:《世纪性悲剧——苏联演变原因和教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汪亭友:《克里姆林宫的红旗因何坠地——苏联剧变的根源研究》,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8]刘书林:《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3期。
[9]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
[10]〔俄〕米·谢·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全译本)》,上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俄〕戈尔巴乔夫、〔日〕池田大作:《20世纪的精神教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2]〔俄〕罗伊·麦德维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俄〕瓦列里·博尔金:《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4]〔俄〕弗拉基米尔·卡尔波夫:《大元帅斯大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5]〔俄〕尼·伊·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6]〔俄〕弗·克留奇科夫:《个人档案(1941~1994)》,东方出版社,2000。
[1]国家统计局编《1949~1984光辉的三十五年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2]国家统计局编《奋进的四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
[3]魏礼群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
[4]韩保江:《中国奇迹与中国发展模式》,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5]李楠:《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江汉论坛》2008年第7期。
[1]薛暮桥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79。
[2]薛暮桥:《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3]薛暮桥:《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4]马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5]王梦奎主编《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前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6]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
[7]孙尚清:《孙尚清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8]吴敬琏:《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9]周叔莲:《周叔莲经济理论文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0]张卓元:《张卓元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11]郭树清:《经济体制转轨与宏观调控》,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12]李晓西:《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薄一波》,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5]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6]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7]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1]弗兰茨·奥本海:《论国家》,商务印书馆,1999。
[2]布莱尔·希尔:《不列颠的早期政党与政治,1688~1832》,载《政党比较研究资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
[4]布罗代尔·费尔南:《资本主义的动力》,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5]陈吉元、韩俊等:《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6]陈锡文:《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
[7]崔传义、潘耀国:《加强进城农民工权益保护,深入改革城乡二元管理制度》,载韩俊主编《中国农村政策调查报告》,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8]邓一鸣:《粮食流通:市场主题运行与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
[9]胡必亮:《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10]何成军:《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情况》,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调研室编《中外专家论财政转移支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1]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律性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2]鲜祖德主编《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部队:《2004~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4]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
[15]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16]陈锡文:《统筹城乡发展的五大方面》,2005年9月26日《中国经济时报》。
[17]国家统计局:《贫困监测报告——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1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1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调研室编《中外专家论财政转移支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0]杰弗里·萨克斯、胡永泰和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3期。
[21]竹内宏:《日本现代经济发展史》,中信出版社,1993。
[22]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3]奥斯特罗姆:《制度安排和公用地两难处境》,载国际经济增长中心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2。
[24]廖洪乐等:《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5]拉尼斯:《政策变化下的政治经济对比》,载《制造奇迹》,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6]拉尼斯:《发展经济学:下一步迈向何处?》,载《发展经济学的新格局》,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27]林毅夫:《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载《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4。
[28]林毅夫、杨健平:《健全土地制度,发育土地市场》,《中国农村经济》1993年第12期。
[29]骆友生、张红宇:《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地制度创新》,《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
[30]K.N.雷吉:《农村经济的动员——亚洲的经验》,载《发展经济学的新格局》,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31]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32]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民收入与劳动力转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3]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34]W.威尔科克斯:《美国农业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7。
[35]王贵宸、魏道南、秦其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和发展》,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36]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夏季卷。
[37]赵冈、陈钟毅:《中国经济制度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38]财政部税政司编《中国税收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39]世界银行:《中国战胜农村贫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0]杨万江、徐明星:《农业现代化测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1]赵冈:《农业经济史论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2]张志华:《我国中央对地方的分税制及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调研室编《中外专家论财政转移支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部队:《2002~2003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3~2004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5]North,Douglass C.and Robert Paul Thomas,
[46]Goldsmith,A.A.,“Democracy,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Growth”,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
[2]《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8。
[3]《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
[6]《中国工业通鉴——中国工业五十年》(20卷),中国经济出版社。
[7]《中国经济发展报告》(2001~2008),经济管理出版社。
[8]汪海波主编《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
[9]汪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1949~1998)》,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10]汪海波:《中国现代产业经济史(1949~2004)》,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
[11]汪海波:《中国经济发展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2]〔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960~203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马海涛、肖鹏:《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2001年10月15日。
[3]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期评估政策报告》。
[4]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
[5]罗国亮:《30年来我国政企关系的演化》,《中国国情国力》2008年第10期。
[6]谢海平:《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政府行为探讨》,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7]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当代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8]项怀诚:《中国财政5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9]杨圣明:《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0]肖捷:《新中国财政体制改革五十年》,www.xjds.gov.cn。
[11]刘佐:《新中国税制改革五十年》,www.xjds.gov.cn。
[1]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
[2]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3]霍姆斯:《法律的道路》,《研究生法学》2001年第4期。
[4]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5]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英〕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98。
[7]栾天虹:《投资者法律保护:理论与实证研究》,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论文,2004年4月。
[8]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88。
[9]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0]平新乔、李自然:《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的确定与虚假信息披露》,《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11]沈艺峰、肖垠、黄娟娟:《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与公司资本权益成本》,《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12]沈艺峰、许年行、杨熠:《我国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历史实践的实证检验》,《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13]唐英凯:《公司治理、法律制度与投资者保护: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法律金融理论研究》,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论文,2006年12月。
[14]张建伟:《法律、投资者保护与金融发展》,《当代法学》第19卷第5期,2005年9月。
[15]张维迎、栗树和:《地区间竞争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16]Acemoglu,Daron,Johnson,Simon,and Robinson,James A.,“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17]Beck,Thorsten,Demirgü?-Kunt,Asli and Levine,Ross.,“Law and Firms’ Access to Finance”,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3194,July 2004.
[18]Beck,Thorsten,Demirgü?-Kunt,Asli and Levine,Ross.,“Law,Endowments,and Finance”,
[19]Coffee,John C.Jr.,“Privatiz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Lessons from Securities Market Failure”,Columbia Law School,The Center for Law and Economic Studies,Working Paper,1999,No.158.
[20]Djankov,S.,La Porta,R.,Lopez-de-Silanes,F.,and Shleifer,A.,“The New Comparative Economics”,
[21]Johnson,Simon H.,Boone,Peter D.,Breach,Alasdair and Friedman,Eric.,“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22]Katharina Pistor and Chenggang Xu,“Governing Stock Market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Lessons from China”,Columbia Law School,The Center for Law and Economic Studies,Working Paper,No.262,2002.
[23]King,Robert G.,and Ross Levine.,“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24]La Porta,R.,F.Lopez-de-Silanes,A.Shleifer,and R.W.Vishny,“Legal Determinants of External Finance”,
[25]La Porta,R.,F.Lopez-de-Silanes,A.Shleifer,and R.W.Vishny,“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
[26]La Porta,R.,Lopez-de-Silanes,F.,Shleifer,A.,and R.W.Vishny,“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27]Mahoney,Paul G.,“The Common Law and Economic Growth:Hayek Might be Right”,
[28]Stulz,René M.,Williamson,Rohan.,“Culture,Openness,and Finance”,
[1]《毛泽东军事文选》,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
[2]《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
[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2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
[6]《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7]陈德铭:《中国特色商务发展道路》,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
[8]郑凯捷:《从政策性开放到制度性开放的历史进程》,《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4。
[3]陈宣庆、张可云:《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4]戴宏伟等:《城乡统筹与县域经济发展》,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5]高国力:《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戈银庆:《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7]郭岚:《中国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
[8]胡晓鹏:《不平衡增长格局下中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9]金相郁:《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与协调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李世华、孙钱章:《中国区域经济的现状与前瞻》,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11]骆许蓓:《论我国区域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发展战略》,《生产力研究》1998年第2期。
[12]魏后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华文摘》2002年第10期。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3]《中国科技发展报告》,科技文献出版社,2007、2008。
[4]《中国科技改革开放30年》,科学出版社,2008。
[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http://politicacs.people.com.cn。
[6]《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法〕让·多米尼克·拉费等:《混合经济》,商务印书馆,1995。
[2]韩岫岚主编《中国企业史·现代卷》,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3]安志文等:《中国的道路——1978~1994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4]柳随年、吴群敢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1949~1983)》,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5]王金存主编《世界国有企业》,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
[6]甘士明主编《中国乡镇企业30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7]黄孟复主编《中国民营经济史·大事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逄先知等:《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9]章迪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编年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10]国家经贸委文件:《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情况的报告》。
[11]王忠明:《学会“退出”——兼及国企改革中一些“普遍误读”之证伪》、《试析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三个层面》、《国企改革:从现代企业制度到现代产权制度——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作》,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内刊《研究报告》,2004、2006、2007。
[1]吴大英、刘瀚主编《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2]王家福等主编《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
[3]刘海年等主编《依法治国与司法体制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4]韩延龙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通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5]李林等主编《依法治国与法律体系建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6]郭成伟:《新中国法制建设5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7]李林:《法治与宪政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李林主编《依法治国1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9]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中国法治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0]蔡定剑、王晨光主编《中国走向法治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1]沈德咏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论纲》,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12]李林、石茂生:《依法治国与宪政建设》,人民出版社,2009。
[1]蔡继明:《非劳动收入的性质、来源及量的规定》,《理论内参》1988年第8期。
[2]蔡继明:《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实质是按贡献分配》,《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6期。
[3]蔡继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八大误区》,《财经科学》1999年第1期。
[4]蔡继明:《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5]蔡继明:《论价值决定与价值分配的统一》,《政治经济学评论》2003年第1辑。
[6]蔡继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价值理论》,《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7]蔡继明、李仁君:《广义价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陈志武:《中国的政府规模有多大?》,中国经济网,2008-02-25。
[9]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10]谷书堂、蔡继明:《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理论纵横》(上篇),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11]谷书堂、蔡继明:《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经济学家》1989年第2期。
[12]谷书堂主编《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3]国家发改委:《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国家发改委网站,2007-02-01。
[14]国家统计局:《中国区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5]赖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在政协第十一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的发言,2009。
[16]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1。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20]美林集团、凯捷咨询:《2006年亚太财富报告》,《胡润百富》2006年第9期。
[21]配第:《赋税论 献给英明人士 货币略论》,商务印书馆,1963。
[22]邱晓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于5∶1》,人民网,2002-10-21。
[23]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商务印书馆,1963。
[24]王振中:《劳动与资本在分配中的地位》,2003年1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5]吴伟:《2006年末尚有绝对贫困人口2148万人》,2007年4月16日《中国信息报》。
[26]张卓元主编《论争与发展:中国经济理论5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1]程恩富:《当代中国经济理论探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程恩富:《经济学现代化及其五大态势》,《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3期。
[3]程恩富:《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程恩富、何干强:《论推进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学术原则——主析“马学”、“西学”与“国学”之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1]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2]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4]吴敬琏、周小川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5]董辅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6]卫兴华、洪银兴、魏杰:《计划调节导向和约束的市场调节》,《经济研究》1987年第1期。
[7]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费正清:《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1]德怀特·帕金斯:《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载林毅夫、姚洋主编《中国的奇迹:回顾与展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武力:《1949~1978年中国“剪刀差”差额辨正》,《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3]杨汝岱、姚洋:《有限赶超和经济发展》,《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4] Garnaut,Ross,Ligang Song,Stoyan Tenev,and Yang Yao.“China’s Ownership Transformation:Process,Outcomes,Prospects”,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and 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at Peking University,2005.
[5] Gehlbach,Scott;and Keefer,Philip. “Investment without Democracy:Ruling-Party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Credible Commitment in Autocracies”,Manuscript,the World Bank,2008.
[6] Jefferson,Gary;and Zhang,Jun. “China’s Political Reform:A Property Rights Interpretation”,
[7] Lau,Lawrence,Yingyi Qian,and Gerard Roland. “Reform without Losers: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Dual-track Approach to Transition”,
[8] Lee,Keun,and John Mathews. “From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to the BeST Consensus:A New Path for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9] Lee,Teng-hui.
[10] Naughton,Barry.“Market Economy,Hierarchy,and Single Party Rule:How Does the Transition Path in China Shape the Emerging Market Economy?”,
[11] Williamson,John. “What Washington Consensus Means by Policy Reform?”,In John Williamson,ed.Latin American Adjustment:How Much Has Happened?Washington,D.C.: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0.
[12] Woo-Cumings,Meredith.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 in East Asia:A Perspective on the State,Market,and Ideology”,In Masahiko Aoki,Hyung-Ki Kim,and Masahiro Okuno-Fujiwara,eds.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Oxford:Clarendon Press,1997.
[1]陈吉元主编《中国农村工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格致出版社,2008。
[3]道格拉斯·C.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
[4]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6]费孝通:《行行重行行》,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7]弗·布鲁斯:《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8]何梦笔:《网络文化与华人社会经济行为》,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9]李振杰:《草根调查——中国基层发展的社会学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0]李俭:《权力的伤口》,新华出版社,2008。
[11]史晋川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2]西蒙·库兹涅兹:《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
[13]张敦福:《区域发展模式的社会学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4]张留征主编《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
[15]张孝德:《模式经济学新探》,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6]邹东涛:《什么粘住了西部腾飞的翅膀》,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7]邹东涛:《改革年华的探索》,人民出版社,2004。
[18]邹东涛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江波:《“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由来》,《党史纵览》2005年第11期。
[2]刘旭东:《对大寨发展道路的思考》,《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贺吉元:《大寨红旗的升起与飘落》,《党史博采》2007年第6期。
[4]宋连生:《艰苦奋斗,以国为怀》,《党史文汇》2007年第3期。
[5]程漱兰:《大寨红旗能否盖棺定论》,《中国乡村发现》2006年第1期。
[6]许建起:《大寨的今昔》,《中国老区建设》2006年第2期。
[7]黄道霞:《大寨崛起》,《上海农村经济》2005年第10期。
[8]王再文、李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
[9]王再文、王玉萍:《中部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困局与破解》,《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24期。
[1]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陈波翀、郝寿义:《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路径选择》,《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第5期。
[3]陈甬军、陈爱民:《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4]董江爱:《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困境、成因及解决途径》,《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第2期。
[5]龚丹、陈瑜琦:《失地农民出路问题的探讨》,《农业经济》2005年第4期。
[6]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建制镇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7]胡欣、江小群:《城市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8]蒋和胜、涂文明:《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需要新思路》,《农村经济》2005年第2期。
[9]金逸民、张军:《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0]景普秋:《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1]李清涓:《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2]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赵伟:《城市经济理论与中国城市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4]张永贵:《加快城镇化的战略选择》,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15]赵勇:《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商务印书馆,2004。
[16]朱农:《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7] Ananda Weltwita and Don Okpala,“Promoting Positive rural-urban linkag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8] Angotti,Thomas,“Urbanization in Latin America:Toward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19] Ashok K.Dutt,Charles B.Monroe,Ramesh Vakamudi,“Rural-Urban Correlates for Indian Urbanization,”
[20]Atiqur,Rahman,“Rural development is key to tackling global poverty—a view from IFAD,”
[21]Bencivenga,Valerie R.and Bruce D.Smith,“Unemployment,Migration,and Growth,”
[22]Bloch,Kurt,“Urbanization of the Japanese People,”
[23]Chen,Nancy;Valente,Paolo;Zlotnik,Hania,“What do we know about recent trends in urbanization?”
[24]Daniel Biau,“Making City Planning Affordable to All Countries,”
[25]Dutt,Noble,Venugopal and Subbiah(eds),
[26]Davis,M.,“Planet of slums:Urban involution and the informal proletariat”,
[27]Fei,J.C.H.and G.Ranis,
[28]Fei,J.and G.Ranis,“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in the Open Dualistic Economy,”
[29]Fields,Gary S.,“Public Policy and the Labor marke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D.Newbery and N.Stern,eds.,
[30]Fields,Gary S.,“Rural-urban Migration,Urban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and Job-Search Activity in LDCs,”
[31]Gottman,J.,
[32]Hackenberg,R.A.,“New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in Southeast Asia:An Assessment,”
[33]Harris,John R.and Michael P.Todaro,“Migration,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Sector Analysis,”
[34]Jack P.Gibbs,“Measure of Urbanization,”
[35]Kopped,B.and T.G.McGee eds,
[36]José Marcos Pinto da Cunha,“New Trends in Urban Settlement and the Role of Intraurban Migration:the Case of S?n Paulo/Brazil,”
[37]Lewis,W.,“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
[38]Lipton,Michael,
[39]Liujiahui,“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40]Lukas,Robert E.B.,“Migration Amongst the Batswana,”
[41]McGee,T.G.,“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Expanding a Hypothesis,” in Norton Ginsburg,Bruce Koppel and T.G.McGee eds.,
[42]McGee,T.G.,“New Regions of Emerging Rural-urban Mix in Asia:Implications for National and Regional Policy,a Paper Presented at Seminar on Emerging Urban-rural Linkages.” Bankok,Auguest,1989,pp.16-19.
[43]McGee,T.G.,“The future of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44]Otero,L.Lenero,“The Mexican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Implications,”
[45]Park,Thomas,James Greenberg,Edward Nell,Stuart Marsh,Mamadou Baro,Mourad Mjahed,“Research on Urbanizatio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New Directions,”
[46]Qadeer,M.A.,“Ruralopolises: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Residential Land Economy of High-density Rural Regions in South Asia,”
[47]Qadeer,M.A.,“Urbanization by implosion,”
[48]Stiglitz,Joseph,“The Efficiency Wage Hypothesis,surplus Labour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LDC.s,”
[49]Tisdale,Hope,“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50]Todaro,Michael P.,“A Pattern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51]Vernon Henderson,“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1]《于建嵘、陈志武对话中国农村土地制度》,2008年2月7日《南方周末》。
[2]覃爱玲:《争议“新土改”》,2008年10月16日《南方周末》。
[3]邓瑾:《再辩土地新政》,2008年10月23日《南方周末》。
[4]韩雪:《搭在弦上的土地变革之箭》,《中国改革》2008年第3期。
[5]常红晓、宫靖:《地权回归》,《财经》2008年第21期。
[6]陈伟:《推行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在首届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滨海新区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1]蔡仁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用全书》,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2]邓力群等:《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邓力群等:《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葛延风:《中国医改问题 根源 出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5]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中国社会统计资料1987》,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
[6]黄永昌:《中国卫生国情》,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
[7]世界银行:《198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
[8]王虎峰:《解读中国医改》,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9]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和转机》,中信出版社,2003。
[10]王延中:《中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1]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内部资料),2001。
[12]严善平:《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员流动及其决定机制》,《管理世界》2008年第6期。
[13]张开宁:《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保险福利卷》(1949~1952),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7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17]邹东涛:《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8。
[1]霍华德·J.威亚尔达主编《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榕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董明:《政治格局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章敬平:《拐点:影响中国未来的12个月》,新世界出版社,2003。
[4]杨轶清:《浙商制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99。
[6]《浙江概览》编委会:《浙江概览2004》,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7]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浙江新发展:思考与对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8]周晓红:《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三联书店,1998。
[9]卓勇良:《番薯、战争与企业家精神——也谈温州模式的成因及其困境》,《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