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01

秩序与自由: 儒道互补初论图书

Order and Feedom :Preliminary DIiscussion on the Comlementarity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SSAPID:101-9376-2668-03
ISBN:978-7-5097-1215-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实际上是怎么样找到一个什么样的当代视点的问题。从“秩序与自由”的视角来观照传统中国的“儒道互补”问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秩序是文化形态的理性外现;自由是文化持续的基本动力。中国传统文化存续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她拥有独特的秩序形态和自由动力是自明的。本书的目的是揭示以儒道互补为主的中国文化形态和哲学理念在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中生效的内在理路和机制。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河南系列
作 者:
编 辑:李长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哲学理论

 后记

 前言

 绪论

  绪论

   一 当代视野下的儒道互补

   二 儒道的差异与趋同

   三 儒、道的现代价值及其他

 第一章 儒道互补——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儒道互补——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儒、道关系讨论的缘起和沿革

    一 王国维的儒、道地缘论

    二 新儒家的基本说法

    三 新道家的出场争锋

   第二节 互补说的提出及其理论意义

   第三节 吴重庆儒道互补论批判

   第四节 儒道互补,构建中国本土哲学的价值意义

   第五节 儒道互补的中国哲学可能构建出一种理论结构吗?

 第一编 儒道理论的本土之根

  第二章 华夏族早期统一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雪球”是怎样滚大的?

   第二节 历史和“书写的历史”

   第三节 五服观:血缘、地缘、等级制

   第四节 生产、生活形态

  第三章 中国农耕文明和地中海商业文明丛

   第一节 生态中的文化对话还是对抗?

   第二节 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

   第三节 农耕文化有自己的秩序和自由

  第四章 “二王并立”谁合法?

   第一节 商、周:一个神人共在的时代

   第二节 “二王并立”之谜:继承权的合法性究竟何在?

  第五章 文明的阶段性特征和意义

   第一节 时间空间和文化的界限

   第二节 “截断”时间,取个平面

   第三节 三个阶段,三种特征

 第二编 儒道互补的理论结构

  第六章 从乙丁制到昭穆制:儒道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道家背后的乙丁制

   第二节 孔子“不欲观”的背后

   第三节 孔、老在商、周源头上的互补

  第七章 儒家宗法主义和道家自然主义的互补

   第一节 也谈“主义”

   第二节 道与理

   第三节 人与物

   第四节 行与知

  第八章 儒道两家理论起点的逻辑分析

   第一节 从“君臣父子”说起

   第二节 逻辑分析如何可能?

   第三节 “子”之角色:儒家宗法主义的逻辑起点

   第四节 道家的观点:角色并非人生的囚车

   第五节 亲子教化无所谓民主不民主

   第六节 自发的秩序和自发的自由

  第九章 儒家批判和功能性互补

   第一节 价值相对性对君主专制独断论话语霸权的颠覆

   第二节 自然天放的人性论对儒家伦理秩序的感性抗争和功能性强化

   第三节 无为自然观对一切文明形态的拒斥

   第四节 批判是一种解毒剂

  第十章 知识论的“转向”和中国哲学

   第一节 知识论:水桶还是探照灯?

   第二节 哲学、科学和神学之间

   第三节 哲学和中国哲学

   第四节 中国哲学研究何所为?

   第五节 该做的和能做的

  第十一章 庄子“天”学和“李约瑟难题”

   第一节 天人关系:不设科学对象

   第二节 事物“自化”:无须认识

   第三节 “气”的量子论解析

   第四节 气论的主要结论和“气”的定义

    一 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的

    二 质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三 存在事物尺度的相对性

    四 人是一种气:消解宗教而不反神学

    五 关于“气”的定义

   第五节 有机自然观的科学观察

    一 对动物行为、能力和习性的观察

    二 对手工技巧的精微描述

 第三编 儒道互补的现代价值

  第十二章 自由与秩序——道儒今解

   第一节 中国传统中的秩序和自由如何可能

   第二节 胡思乱想·胡说八(霸)道·胡作非为——一个直观的想法

   第三节 儒家宗法主义秩序和道家自然主义自由

  第十三章 墨学衰微原因与儒道互补

   第一节 “适用”的未必“实用”

   第二节 知识和价值的冲突

   第三节 义、利的一致和冲突

   第四节 纯理性是经不住环境压力的

  第十四章 宇宙论问题的考察——马克思和冯友兰

   第一节 宇宙起源问题的逻辑困境

   第二节 传统中宇宙起源问题的追问

   第三节 “莫为”抑或“或使”?

   第四节 “自然而然说”与“神创论”

  第十五章 冯友兰境界说的人生意义追思

   第一节 生命意义面前的理性顿挫

   第二节 生活意义的目的性

   第三节 “以哲学代宗教”的神秘境界

   第四节 境界的发生

   第五节 境界的意义

怎样对待传统和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问题,实际上是怎样找到和找到一个什么样的当代视点并提供当代可能解决方案的问题。本书从“秩序与自由”的视点来观照传统中国的“儒道互补”问题,不失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秩序是文化形态的理性外观;自由是文化持续的感性动力。中国传统文化存续数千年,纵横几万里,独特的中国历史传统中拥有独特的秩序形态和自由动力是自明的。本书的目的,是揭示以儒道互补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和哲学理念及其在社会结构平衡和历史动态平衡中生效的内在理路和机制。这一致思方向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的高度肯定和额手赞赏。理论的原创性启人心智!文风的畅快性快人朵颐!这是一本专业书,难能可贵的是一切有文化关怀的中国人也都很能看得懂,达到或至少是庶乎达到了雅俗共赏!

吴重庆:《儒道互补——中国人的心灵建构》,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牟钟鉴:《走近中国精神》,华文出版社,1999。

崔大华:《庄学研究——中国哲学一个观念渊源的历史考察》,人民出版社,1992。

崔大华:《儒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

何光沪、许志伟主编《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赵军:《文化与时空——中西文化差异比较的一次求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92。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2。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王中江:《道家形而上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9。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儒·佛·道与传统文化》,中华书局,1990。

张志刚:《理性的彷徨——现代西方宗教哲学理性观比较》,东方出版社,1997。

赖永海:《佛道诗禅——中国佛教文化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洪涛:《逻各斯与空间——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4。

赵汀阳:《一个或所有问题》,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赵汀阳:《人之常情——道德观点》,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晁福林:《霸权迭兴——春秋霸主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2001。

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崔宜明:《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徐希燕:《墨学研究——墨子学说的现代诠释》,商务印书馆,2001。

王讚源:《墨子》,(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

金观涛、刘青峰:《金观涛刘青峰集——反思·探索·创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文史出版社,1997。

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学术委员会编《金岳霖学术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杨天宇译注《仪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樊树云译著《诗经全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杨伯峻译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钱穆著《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上、下),中华书局,1960。

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上、下),中华书局,1988。

梁启雄:《韩子浅解》(上、下),中华书局,1960。

山东大学《商君书》注释组:《商君书新注》,山东人民出版社,1976。

苏勇点校《易经》,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1980。

杨树达:《论语注疏》,科学出版社,1955。

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册,中华地图学社,1975。

徐梵澄:《老子臆解》,中华书局,1988。

屈志清:《公孙龙子新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安继民注译《荀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安继民、高秀昌注译《庄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顾准:《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中华书局,1982。

柯昌基:《中国古代农村公社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费孝通:《生育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费孝通:《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

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顾颉刚:《顾颉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第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000。

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刘军宁等编《自由与社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杨慧林:《追问“上帝”——信仰与理性的辩难》,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何光沪:《神圣的根》,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王中江:《万山不许一溪奔——殷海光评传》,(台北)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7。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胡适:《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80。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孔习礼、田珏主编《中国历史大事编年》,北京出版社,1989。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

李书吉:《北朝礼制法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梁治平:《法意与人情》,海天出版社,1992。

赵轶峰、何宛英:《千秋功罪——君主与中国政治》,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程伟礼:《信念的旅程——冯友兰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冯崇义:《罗素与中国——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一次经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徐友渔、周国平、陈嘉映、尚杰:《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徐文明注译《六祖坛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田茂志注译《金刚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刘国建、熊豢宾注译《孙子兵法·附:孙膑兵法》,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怀效锋主编《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3。

陈丽君、曾尔恕主编《外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谷春德、史彤彪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任东来、陈伟、白雪峰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苑淑娅编,张岱年等著《中国观念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日〕津田左右吉:《儒道两家关系论》,李继煌译述,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五年一月初版。

〔日〕久保田量远:《中国儒道佛交涉史》,胡恩厚译,金城书屋,1986。

〔美〕南乐山:《在上帝面具的背后——儒道与基督教》,辛岩、李然译,张西平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

〔美〕郝大维、安乐哲:《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施忠连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美〕葛瑞汉:《中国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程德祥等译,大象出版社,2000。

〔法〕弗朗索瓦·于连:《圣人无意——或哲学的他者》,闫素伟译,商务印书馆,2004。

〔美〕杜维明:《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段德智译,林同奇校,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英〕弗里德利希·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美〕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宋海文等译,伍丹戈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美〕田浩:《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姜长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1976。

〔英〕罗素:《西方的智慧》(上、下),崔权醴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英〕罗素:《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1983。

〔英〕罗素:《宗教与科学》,徐奕春、林国夫译,商务印书馆,1982。

〔英〕罗素:《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沈海康译,商务印书馆,1982。

〔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62。

〔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1996。

〔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美〕G.夏皮罗:《无数学的物理》,潘愚译,知识出版社,1983。

〔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许良英、范岱年编译,商务印书馆,1976。

〔美〕H.S.塞耶编《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王福山等译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珩译,张今校,商务印书馆,1979。

〔丹麦〕N.波尔:《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论文续编》,郁韬译,商务印书馆,1978。

〔美〕王浩:《哥德尔》,康宏逵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意〕马基雅维里:《君王论》,惠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瑞士〕海因利希·奥特:《上帝》,朱雁冰、冯亚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

〔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杨雪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和冲突》,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1963。

〔荷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63。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一名政治权利的原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

〔德〕鲁道夫·奥托:《论“神圣”——对神圣观念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与理性之关系的研究》,成穷、周邦宪译,王作虹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自己拯救自己》,李柏光译,燕山出版社,1999。

〔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等编《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岑麟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1980。

〔美〕陈汉生(Chad Hansen):《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周云之、张清宇、崔清田等译,李先焜校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美〕索尔·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梅文译,涂纪亮、朱水林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蒋弋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卓如飞、周伯乔、曾聪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英〕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华夏出版社,1987。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美〕N.维纳:《人有人的用处》,陈步译,商务印书馆,1978。

〔美〕罗尔斯:《正义论》,电子版图书。

牟钟鉴、林秀茂:《论儒道互补》,《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

陈鼓应:《早期儒家的道家化》,《中州学刊》1995年第2期。

张运华:《论道家对儒家的影响》,《管子学刊》1999年第3期。

张艳清:《程朱理学与道家、道教关系研究概述》,《哲学动态》1999年第9期。

孔令宏:《道家、道教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研究述要》,《河北学刊》1998年第3期。

叶志衡:《“荷戟独彷徨”——论阮籍作品中的儒道互补意识》,《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3期。

梁建民:《中国士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场——也论儒道互补》,《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方然:《重估庄子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兼评李泽厚“儒道互补”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7期。

戴继诚、安华宇:《将无同》,《江汉论坛》2002年第3期。

姚国宏:《从风水看中国传统哲学的儒道互补》,《科学·经济·社会》1999年第1期。

赖保荣:《从儒道互补看净明道的特色》,《中国道教》2002年第6期。

龚群:《儒家人生哲学的历史作用——兼论儒道的互补性》,《哲学研究》1997年第7期。

邓东:《李泽厚与陈炎的儒道互补研究比较》,《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马奔腾:《论韩愈儒道互补的精神世界》,《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白盾:《论儒道的“互补”或“合抱”》,《海南师院学报》1996年第3期。

牟钟鉴:《儒道对话录》,《弘道》2000年第9期。

赵吉惠:《论儒道互补的中国文化主体结构与格局》,《陕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

刘方:《儒道互补的社会发生及其社会功能》,《自贡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王琼:《儒道互补的中国人性结构与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冯合国:《儒道互补:进退之辨及其影响》,《理论月刊》2003年第11期。

马敏强:《儒道互补历史原因管窥——兼论道家对儒学独尊地位的挑战》,《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康中乾:《儒道互补新论——兼论中国哲学的逻辑发展》,《人文杂志》1997年第2期。

张国钧:《儒道互补:义利论比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第2期。

安继民:《儒道互补:宗法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结合——中国哲学的一个解释视角》,《中州学刊》2004年第5期。

姜生:《儒道伦理的互补性及其现代价值》,《道德与文明》1996年第2期。

刘兴林:《司马迁儒道互补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程剑平:《魏晋玄学与儒道互补》,《文史杂志》2000年第6期。

秦跃宇:《先秦儒道之争简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安继民:《秩序与自由:儒道互补的一个向度》,《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

彭彦琴:《中国传统情感心理学中“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心理学报》2002年第5期。

项永琴:《中国古代的两河文明与儒道互补》,《寻根》2002年第4期。

陈炎:《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wenyixue.com/html/jiaoshouwenji/A_F/chenyan/2006/0925/248.html。

王竟芬:《略论儒道两家境界哲学的异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陈绍燕:《孟庄命论比较》,《文史哲(济南)》1999年第2期。

朱喆:《儒、墨、道语言观比较》,《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王岳川:《简论儒道思想的精神互动性》,《文史哲》2002年第1期。

胡孚琛:《道家、道教缘起说》,《哲学研究》1991年第4期。

孙以楷:《孟子与道家》,《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丁为群:《儒道墨人的关怀比较》,《学术月刊》1998年第7期。

翟学伟:《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高予远:《儒道的超越问题》,《东南学术(福州)》1999年第6期。

白奚:《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陈鼓应:《先秦道家之礼观》,《中国文化研究(京)》2000年夏季刊。

陈鼓应、白奚:《孔老相会及其历史意义》,《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刘泽华:《王、圣相对二分与合而为一——中国传统社会与思想特点的考察之一》,《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张岂之:《先秦哲学关于“天道”与“人道”问题》,《人民日报》2000年5月11日。

刘笑敢:《孔子之仁与老子之自然——关于儒道关系的一个新考察》,《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1期。

梁宗华:《董仲舒新儒学体系与道家黄老学》,《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杜保瑞:《儒道互补价值观念的方法论探讨》,(台湾)《哲学与文化》2001年第三三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