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18

对外关系、和谐边疆与中国战略定位图书

Foreign Relations, Harmonious Borderlands and China's Strategic Positioning

SSAPID:101-9338-5962-22
ISBN:978-7-5201-0000-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对外关系”、“和谐边疆”与“中国战略定位”展开,立足国家领土主权根本利益,关注中国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主要依据翔实的资料和社会发展客观现实,探寻中国与周边国家各自在边境地区采取的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措施,结合新形势下周边国际关系的发展,探讨和谐边疆的构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力求客观、公正,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借鉴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国际问题研究系列
作 者: 邢广程 李国强
编 辑:孙以年;袁卫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8 外交、国际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出版说明

 导言*

  一 项目解析

  二 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三 研究状况

   (一)东北亚局势对中国东北及北部边疆开放与发展的影响

    1.东北亚区域开发

    2.朝鲜半岛形势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3.俄罗斯战略东移与中俄区域合作

   (二)中亚地区局势与中国新疆地区安全和发展

   (三)南亚国家与中国西藏的社会稳定、安全和发展

    1.南亚国家与西藏的稳定、安全

    2.南亚国家与西藏的发展

   (四)东南亚国家与中国西南边疆社会稳定和发展

    1.东南亚国家与西南边疆社会稳定

    2.东南亚国家与西南边疆发展

   (五)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与和谐海洋构建

    1.关于领土主权

    2.关于海洋权益与国家安全

    3.关于可持续发展

  四 主要观点和学术贡献

  五 本项目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和项目团队

 第一章 东北亚局势与中国东北及北部边疆安全、稳定和发展

  第一节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价值与中国东北边疆安全

   一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价值

   二 朝鲜半岛局势影响因素分析

    1.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

    2.朝核问题的影响

   三 朝鲜半岛局势与中国东北边疆安全

   四 中国的战略应对

    1.坚持“南北并重”半岛政策

    2.在坚持半岛无核化基础上推动构建半岛长效安全机制

  第二节 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中国东北边疆发展

   一 东北亚区域合作体系的构建

   二 东北三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困难

   三 政经并重:中国解困之道

   四 以构建和谐边疆与和谐周边为导向,建立东北亚区域合作体系

  第三节 俄罗斯战略东移*与中俄区域经济合作

   一 中俄关系演变与东北边疆发展

   二 俄罗斯战略东移与中俄区域经济合作

    (一)俄罗斯战略东移的背景

    (二)俄罗斯战略东移的具体措施

    (三)俄罗斯战略东移对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三 中国沿边开发开放战略与中俄区域合作

    (一)中国相关地区发展政策有利于中俄区域合作的开展

     1.东北振兴战略

     2.中国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规划

     3.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

     4.东北三省地方政府对俄合作政策

    (二)中俄区域经济合作

     1.中国东北和俄罗斯毗邻地区区域经济合作

     2.《规划纲要》的落实

    (三)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合作前景及存在问题

     1.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合作的前景

     2.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合作存在的问题

   四 “新东北现象”与中俄区域经济合作

    (一)“新东北现象”与东北三省当前经济发展形势

    (二)“新东北现象”产生的原因

    (三)中国政府的对策

    (四)中俄区域合作作为解决新东北现象的途径之一

   五 和谐边疆构建

   六 俄罗斯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

    (一)中俄两国是伙伴而非盟友

    (二)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互为战略支撑

    (三)俄罗斯是保障中国非传统安全的一个重要地缘因素

    (四)俄罗斯是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得以落实的关键

  第四节 中蒙关系与中国北部边疆稳定发展

   一 中蒙关系发展

    1.中蒙政治关系上升到新的台阶

    2.中蒙经贸关系取得了快速发展

    3.中蒙人文合作取得重要成果并呈现稳步前进的态势

   二 中蒙经贸合作对中国北部边疆稳定发展的影响

   三 中蒙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助于和谐边疆建设

 第二章 中亚和南亚相邻国家局势与中国新疆稳定和发展

  第一节 “东突”问题与中国新疆稳定及应对战略

   一 “东突”问题演变分析

    (一)“东突”分裂主义向恐怖主义蜕变

    (二)“东突”恐怖主义活动意识形态化

    (三)“东突”问题国际化加深

    (四)宗教极端化思潮侵蚀新疆

   二 外部因素刺激“东突”问题演变

    (一)周边邻国形态复杂

    (二)地缘政治角逐激烈

    (三)意识形态纷争不断

     1.宗教纷争

     2.“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思潮

     3.“颜色革命”浪潮汹涌

   三 维护新疆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战略定位与策略

    (一)建设和谐新疆是世界级难题

    (二)新疆战略定位的演变

    (三)根治“东突”问题的若干策略

     1.必须坚持严厉打击政策,保持新疆稳定大局

     2.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清理周边环境

     3.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问题,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4.做好涉疆外交工作,编织外交维稳网络

  第二节 中亚局势与中国新疆稳定和发展

   一 中亚安全局势与中国新疆安全和稳定

    (一)边界问题的解决为中国新疆与中亚构建安全关系奠定基础

    (二)共同应对和打击“三股势力”

    (三)打击涉毒犯罪

    (四)加强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安全合作,构建和谐边疆

   二 中亚发展态势与中国新疆发展

    (一)贸易合作

     1.开放口岸最多

     2.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3.边境贸易发挥独特作用

    (二)投资合作

    (三)能源合作

    (四)交通运输合作

    (五)人文合作

   三 中国新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战略定位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及中亚的反应

    (二)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2.挑战

    (三)中国新疆与中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

    (四)中国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的构建

   四 中亚对于中国新疆的意义

  第三节 阿富汗问题与中国新疆稳定和发展

   一 中阿边界问题的解决

   二 阿富汗局势与中国新疆安全

    (一)历史上阿富汗与中国新疆的关系

    (二)阿富汗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对中国新疆的影响

    (三)阿富汗毒品对中国新疆的影响

   三 阿富汗局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

    (一)阿富汗安全形势展望

    (二)阿富汗政治形势展望

    (三)阿富汗经济形势展望

    (四)阿富汗局势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

     1.丝绸之路经济带对阿富汗具有吸引力

     2.阿富汗局势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有限

   四 阿富汗在中国和谐边疆中的战略定位

    (一)积极参与阿富汗事务有助于中国边疆稳定

    (二)适当提高对阿援助规模是当前参与阿富汗事务的有效途径

  第四节 巴基斯坦与中国新疆稳定和发展

   一 中巴全天候关系及问题

    (一)中巴全天候关系

     1.政治高度互信

     2.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3.人文交流逐渐深入

     4.军事合作不断加强

    (二)隐忧颇多

   二 巴基斯坦与中国新疆的区域经济合作

   三 巴基斯坦与中国新疆的安全稳定

   四 中巴经济走廊的战略意义

   五 巴基斯坦在中国和谐边疆建设中的战略定位

    (一)稳固的中巴关系是保证中国边疆和谐的重要基础

    (二)中巴间的反恐合作是保证中国边疆和谐的重要支柱

    (三)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是保证中国边疆和谐的重要举措

    (四)加强中巴人文交流是保证中国边疆和谐的重要条件

 第三章 南亚相邻国家与中国西藏的社会稳定、安全和发展

  第一节 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历史交往

   一 中国与印度

   二 中国与尼泊尔

   三 中国与不丹

   四 中国与南亚各国历史交往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当代关系

   一 中国与印度

    (一)21世纪以来中印关系发展成果

    (二)中印战略利益与边疆

   二 中国与尼泊尔

    (一)中国与尼泊尔的政治合作

    (二)尼泊尔对中国边疆稳定的战略价值

    (三)尼泊尔政局与影响新时期中尼关系的主要因素

     1.尼泊尔的混乱政局

     2.印度因素

     3.美国因素

    (四)对中国与尼泊尔关系走向的思考

   三 中国与不丹

    (一)中国-不丹关系前景

    (二)中国-不丹关系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三)实现中国-不丹和谐关系的途径

  第三节 中国与南亚相邻国家的经济合作

   一 中印沿边经济合作

    (一)中印经贸往来

    (二)中国对印度边境贸易的发展

    (三)中印沿边经济合作的机遇

     1.“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2.双方存在漫长的边境线

     3.交通网快速发展与双方传统贸易口岸

     4.双边贸易市场拓展潜力巨大,两国政策进一步开放为双方创造环境

    (四)中印沿边开发开放的挑战

    (五)中国西藏沿边开发开放的建议

   二 中国与尼泊尔的经济合作

    (一)中国与尼泊尔经济合作的现状

     1.近年来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

     2.日益发展的边疆口岸为中尼贸易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3.中国在尼泊尔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强

    (二)中国与尼泊尔经贸合作的发展机遇

     1.中尼经贸合作在中国对尼泊尔援助增强的背景下前景广阔

     2.中尼接壤的地理优势利于尼泊尔成为中印经贸“转口经济体”

     3.中国的“兴边富民”等边疆发展计划重视建设优质基础设施

    (三)中国与尼泊尔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严重的贸易不平衡问题

     2.商品结构与政策问题

     3.尼泊尔落后的基础建设与中国边疆地区的经贸对接存在困难

     4.来自印度以及十四世达赖集团的阻力

    (四)中国与尼泊尔潜在的投资经济合作领域

     1.中国边疆-尼泊尔旅游体系一体化

     2.与尼泊尔水电开发合作

     3.发挥中尼两国企业和民间组织在促进双方边境经贸合作中的作用

  第四节 中国西藏安全与稳定问题

   一 西藏的社会稳定与反分裂斗争

    (一)西藏的社会稳定

     1.西藏稳定的地位

     2.当前影响西藏稳定的主要因素

    (二)十四世达赖集团的主要分裂活动与当前趋势

     1.制造“和平”“非暴力”的假象

     2.以“中间道路”为核心的政治方案

     3.通过“转世问题”破坏藏传佛教正常秩序

    (三)中央的反分裂斗争与和谐边疆、西藏长治久安

    (四)西藏社会稳定和反分裂斗争面对的几个挑战

    (五)实现西藏长治久安与反分裂斗争的战略对策

     1.西藏稳定事关西藏自身的发展,事关全国稳定和共同发展

     2.对西藏反分裂斗争的形势要有清楚认识

   二 中国与南亚相邻国家关系中的“西藏因素”

    (一)中印关系中的西藏因素

     1.印度政府支持“西藏流亡政府”的形式

     2.印度支持达赖集团的目的

    (二)中尼关系中的西藏因素

     1.尼泊尔与十四世达赖集团的早期关系

     2.达赖集团在尼泊尔的活动

     3.进入21世纪以来尼泊尔对达赖集团活动的打击

     4.达赖集团与尼泊尔依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 中国与印度的边界问题

    (一)中印边界问题争议的主要内容

     1.对中印边界实际控制区的主权争议

     2.“麦克马洪线”合法性争议

     3.划界的分水岭原则争议

    (二)中印在解决边界问题方面的努力与成效

     1.维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2.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会晤机制的建立

    (三)中印边界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

     1.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影响

     2.印度的国家战略

     3.单一的谈判方式

     4.中印两国民众的有限交往及消极影响

     5.印度政府在边界问题上造势

    (四)改善中印边界问题的几点建议

   四 西藏的生态安全屏障与边疆安全

    (一)西藏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总体布局

     1.藏北高原和藏西山地生态安全屏障区

     2.藏南及喜马拉雅中段生态安全屏障区

     3.藏东南和藏东生态安全屏障区

    (二)边疆安全的独特屏障作用

     1.西藏高原生态地位的独特性

     2.西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系统的稳定有深刻的影响

     3.西藏边境地区水资源安全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4.西藏高原沙尘对我国东部乃至北太平洋环境产生影响

    (三)生态环境屏障功能面临严重的威胁

     1.土地荒漠化问题

     2.水土流失问题

     3.草原退化问题突出

     4.地质灾害严重

    (四)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及其保护与建设

     1.充分认识保护西藏环境的特殊意义

     2.培养各族人民的生态文明观

     3.制定符合西藏生态环境的产业政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五节 西藏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

   一 西藏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二 西藏小康社会建设

    (一)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

    (二)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

    (四)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采取的思路

     1.保持在党领导下的社会稳定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条件

     2.坚持跨越式发展是全面建成西藏小康社会的基础,是全面建设西藏小康宏伟目标的指导思想

     3.制定适合西藏特点的发展目标

   三 中央扶持、全国支援与西藏发展

    (一)中央扶持与援藏工作的简要回顾

    (二)援藏促进西藏社会发展

     1.西藏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2.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援藏工作中的思考

   四 西藏对外开放的战略

    (一)西藏对外开放与贸易是历史传统

    (二)西藏对外开放的外交基础

    (三)西藏对外开放的局面

     1.中央与西藏地方陆续出台政策支持西藏对外开放

     2.西藏沿边口岸的逐步开放

     3.“一带一路”与西藏对外开放

  第六节 中国西藏安全、稳定、发展与中国南亚国际战略定位

 第四章 东南亚局势与中国西南边疆安全、稳定和发展

  第一节 东南亚地缘政治环境与中国西南边疆地区

   一 东南亚地缘政治环境的特点与中国西南边疆

   二 东南亚地缘政治环境及其对中国西南边疆的影响

   三 越南对华政策变化及其对中国西南边疆的影响

   四 缅甸政局变化及其对中国西南边疆的影响

    (一)缅甸的政治转型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非典型性民主化,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二)缅甸政治转型对中缅关系造成了较大冲击,但不能简单认为中国丢了缅甸

    (三)中国对缅大型项目投资虽受阻,但中小投资依然持续增长,中缅经济贸易屡创新高

    (四)2015年大选对中缅关系的影响有限,但也要多做工作

    (五)美国对缅政策的调整主要是针对中国,但不能把中缅关系中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于美国在捣乱

    (六)缅甸政局变动对中国能源安全和西南有一定影响

    (七)缅北冲突对中国云南边疆的安全、稳定和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需妥善应对

  第二节 东南亚邻国非传统安全与中国西南边疆

   一 西南边境地区非法人口流动的状况

    (一)西南边境地区非法流动人口呈现的问题

    (二)中缅边境地区“三非”人员存在的问题*

   二 西南边疆地区的跨国犯罪、毒品问题及走向

   三 国际河流航道安全与中国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发展

   四 国际河流问题与中国西南边疆对外的水利水电合作

   五 跨境民族及经济文化交流

   六 中南半岛邻国非传统安全与中国西南边疆合作的走向与思考

  第三节 东南亚邻国与中国西南边疆经济合作

   一 广西和云南的对外开放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1.广西、云南的对外开放历程及内外因素

    2.广西、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3.广西、云南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二 广西:泛北部湾合作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三 云南:桥头堡战略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四 对中国西南边境与东南亚邻国经济合作的分析

  第四节 东南亚邻国与中国西南边疆安全、稳定和发展的战略定位

   一 安全:挑战与战略定位

   二 稳定:区域互动与机制建设

   三 发展:机遇、机制和定位

 第五章 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与和谐海洋的构建

  第一节 中国面临的海洋安全形势

   一 海洋主权争端凸显

    (一)南海争端与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主张及分析

    (二)钓鱼岛争端与东海划界问题

   二 域外大国介入争端

   三 海上航道安全问题

  第二节 中国在南海争端上的立场与努力

   一 中国在南海的主权与权利

   二 中国在解决南海问题上的政策选择

  第三节 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与努力

   一 “搁置争议”的提出

   二 冷战后钓鱼岛问题的激化及对中日关系的消极影响

   三 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及外交应对

  第四节 港台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一 两岸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 香港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目标与实践

  第五节 中国的新型海洋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

   一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内涵及进程

   二 新型海洋观的提出与实践

   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理念的提出和实现路径

本书围绕“对外关系”、“和谐边疆”与“中国战略定位”展开,立足国家领土主权根本利益,关注中国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主要依据翔实的资料和社会发展客观现实,探寻中国与周边国家各自在边境地区采取的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措施,结合新形势下周边国际关系的发展,探讨和谐边疆的构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力求客观、公正,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借鉴意义。

阿不都热扎克·铁木尔、刘仲康、董兆武:《2012—2013年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

〔美〕安德鲁·内森、罗伯特·罗斯:《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柯雄、贾宗谊、张胜平译,新华出版社,1997。

白桂梅、李红云编《国际法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毕世鸿主编《GMS研究(2010)》,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澳〕布赖恩·托海伊、威廉·平威尔:《沉默寡言的人——澳大利亚秘密情报局内幕》,郭国和编译,知识出版社,1992。

陈鸿瑜编著《菲律宾史 东西文明交会的岛国》,台北三民书局,2003。

陈鸿瑜:《南海诸岛之发现、开发与国际冲突》,台北“国立”编译馆,1997。

陈鸿瑜:《南海诸岛主权与国际冲突》,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

陈继东:《西藏开拓南亚市场及其特殊性研究》,巴蜀书社,2003。

陈克勤:《中国南海诸岛》,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陈利君主编《南亚报告(2012—2013)》,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

陈乔之:《冷战后东盟国家对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陈致中主编《国际法案例选》,法律出版社,1986。

达瓦诺布:《西藏的前途》,丹增伦珠等译,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内部编印,2013。

邓礼峰编著《新中国军事活动纪实(1949—1959)》,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第四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丁建伟、赵波:《近代以来中国西北边疆安全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

丁诗传主编《新世纪初期中国的国际战略环境》,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法德兰:《国际法中的加拿大北极水域》,剑桥大学出版社,1988。

《泛北部湾区域发展:回顾与前瞻》,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

《泛北部湾区域发展:竞争与平衡》,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

伏润民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西部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云南案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傅崐成:《海洋法专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傅崐成:《南海的主权与矿藏——历史与法律》,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1年印本。

傅崐成:《南(中国)海法律地位之研究》,台北123资讯有限公司,1995。

高健军:《中国与国际海洋法》,海洋出版社,2004。

高连福:《东北亚国家对外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高伟浓:《南中国海法理问题与中国的海洋权益》,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01年7月。

古小松主编《泛北部湾合作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广东叶剑英研究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叶剑英在广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报告(2006~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报告(2004—2010)》,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国家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泛伊斯兰主义问题对中国的影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

海南省委体制改革研究室、政策研究室编《方针 政策 法规 战略——关于海南建省、办大特区文件资料汇编之一》,1988。

海洋国际问题研究会编《中国海洋邻国海洋法规和协定选编》,海洋出版社,1984。

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韩振华编《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中华书局,1981。

韩振华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东方出版社,1988。

〔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何平:《东南亚民族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苏〕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东方出版社,1988。

〔美〕亨利·欧文主编《七十年代的美国对外政策》,齐沛合译,三联书店,1975。

〔美〕胡曼·佩马尼:《虎视中亚》,王振西主译,新华出版社,2002。

胡启生:《海洋秩序与民族国家——海洋政治地理视角中的民族国家构建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黄惠康主编《国际法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黄民兴:《阿富汗问题的历史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英〕霍尔:《东南亚史》(下册),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商务印书馆,1982。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

〔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齐文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里政治思想》,李亦鸣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92。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战士出版社,1981。

《解放西藏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孔建勋主编《东南亚报告(2012—2013)》,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

〔巴基斯坦〕拉赫曼等:《继往开来的中国与巴基斯坦友好关系》,陈继东等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

〔苏〕拉扎列夫:《现代国际海洋法》,吴云琪、刘楠来、王可菊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美〕劳伦斯·H.肖普、威廉·明特:《帝国智囊团——对外关系委员会和美国对外政策》,怡立、维良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二分册),王铁崖等译,商务印书馆,1972。

〔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一分册),王铁崖等译,商务印书馆,1971。

〔法〕雷蒙·阿隆:《和平与战争》,朱孔彦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李晨阳:《军人政权与缅甸现代化进程研究(1962—2006)》,香港社会科学出版公司,2009。

李纲:《上海合作组织——加速推进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

李国强:《南中国海研究:历史与现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李建伟:《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合作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李金明:《南海争端与国际海洋法》,海洋出版社,2003

李士豪、屈若骞:《中国渔业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李向阳主编《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梁超主编《中亚博弈新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林金枝、吴凤斌:《祖国的南疆——南海诸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林文勋、郑永年主编《中国向西开放:历史与现实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凌其翰:《在河内接受日本投降内幕——回忆十六年旧外交官生涯之一》,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刘南威:《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科学出版社,1996。

刘楠来等:《国际海洋法》,海洋出版社,1986。

《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刘声锷、苗林主编《现代局部战争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

刘同舜、高文凡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50—1951》(第六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越〕刘文利:《越南陆地、海洋、天空》,韩裕家等译,军事谊文出版社,1992。

〔越〕刘文利:《越中关于黄沙和长沙两群岛的争端》,戴可来等译,海洋战略发展研究所,1996。

刘振民编著《海洋法基本文件集》,海洋出版社,2002。

刘志强:《中越文化交流史论》,商务印书馆,2013。

吕余生主编《泛北部湾合作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吕余生主编《释放先导效应 共建海上丝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回顾与展望》,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

吕昭义主编《印度国情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吕昭义主编《印度蓝皮书——印度国情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美〕罗伯特·A.斯卡拉皮诺:《亚洲的未来》,俞源、顾德欣、曹光荣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

马大正、许建英:《“东突厥斯坦国”迷梦的幻灭》,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美〕马克斯韦尔·D.泰勒:《剑与梨:泰勒回忆录》,伍文雄译,商务印书馆,1981。

马行汉:《外交官谈阿富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美〕玛莎·布瑞尔·奥卡特:《中亚的第二次机会》,李维建译,时事出版社,2007。

〔英〕麦金德:《民主的理想和现实》,武原译,商务印书馆,1965。

孟庆义等:《朝鲜半岛:问题与出路》,人民出版社,2006。

《民族团结云南经验——“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调研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莫小莎等:《广西国际河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潘石英:《南沙群岛·石油政治·国际法》,香港经济导报出版社,1996。

彭德清:《中国航海史:现代航海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彭光谦等:《军事战略简论》,解放军出版社,1989。

〔韩〕朴椿浩:《东亚与海洋法》,法律出版社,1979。

〔澳〕普雷斯科特:《海洋政治地理》,王铁崖、邵津译,商务印书馆,1978。

齐世荣主编《人类文明的演进》(下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美〕乔治·弗里德曼:《下一次美日战争》,何力译,新华出版社,1992。

秦孝仪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七编,《战后中国》(四),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9月。

秦勇、时永久主编《北部湾崛起》,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室编《法制参考资料汇编》第3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任佳、王崇理、陈利君等:《中国云南与南亚经贸合作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任佳主编《南亚国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10。

施玉宇:《土库曼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时殷弘:《尼克松主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

〔日〕水上千之:《专属经济区制度》,有信堂,1995。

司徒慕文编著《中国三军实力》,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美〕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刘愈之译,商务印书馆,1965。

〔英〕斯塔克:《国际法导论》,赵维田译,法律出版社,1980。

孙恪勤、崔洪建主编《遏制中国:神话与现实》,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

〔美〕索尔·科恩:《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严春松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唐孟生、孔菊兰:《巴基斯坦文化与社会》,民族出版社,2006。

唐永胜、徐弃郁:《寻求复杂的平衡——国际安全机制与主权国家的参与》,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王东福:《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

王建军:《蒙古与美国关系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

王柯:《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1930年代至194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2。

王胜今主编《蒙古国经济发展与东北亚国际区域合作》,长春出版社,2009。

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81。

王为民:《美国对港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01。

魏敏主编《海洋法》,法律出版社,1987。

吴纯光:《中国空军实录》,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

吴士存:《南沙争端的由来与发展》,海洋出版社,1999。

吴士存主编《南海问题文献汇编》,海南出版社,2002。

〔美〕西奥多·A.哥伦比斯、杰姆斯·H.沃尔夫:《权力与正义》,白希译,华夏出版社,1990。

萧曦清:《中菲外交关系史》,台北正中书局,1995。

〔日〕小山内宏:《中苏战争——中国新战略的目标是什么?》,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译,商务印书馆,1974。

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谢志琼、钟冰译:《印尼“九·三○”事件 美国中央情报局调查报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新华社国际部资料组编《海洋权问题资料》(续),新华社国际部资料组1975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外事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邢广程、孙壮志:《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长春出版社,2007。

许建英:《民国时期英国与中国新疆(1912—1949)》,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许森安主编《国际海域划界条约集》,海洋出版社,1989。

杨国宇主编《当代中国海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杨洪常:《云南省与湄公河区域合作:中国地方自主性的发展》,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1。

杨恕:《转型的中亚和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日〕永野信利:《日本外务省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上海译文出版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袁古洁:《国际海洋划界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1。

云南省东南亚研究所、昆明军区政治部联络部编《现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1984年6月。

曾皓:《中印东段边界划界的法律依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曾令良、余敏友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2004。

〔美〕詹姆斯·D.巴伯:《总统的性格》,胡杰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邵文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

张良福编著《南沙群岛大事记》(1949—1995年),“八五”国家南沙考察专项、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1996年1月。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张小济主编《中印经贸合作发展前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张耀光:《中国海洋政治地理学——海洋地缘政治与海疆地理格局的时空演变》,科学出版社,2004。

张羽新编著《清朝治藏典章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赵常庆:《中亚五国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昆仑出版社,2004。

赵华胜:《中国的中亚外交》,时事出版社,2008。

赵理海主编《当代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87。

赵理海主编《海洋法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郑毅:《铁腕首相吉田茂》,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编《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研究专集》,海洋出版社,1996。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史》,海潮出版社,198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长宁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长宁文史资料——纪念我国收复西沙、南沙群岛50周年》第12辑,1996年11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译《顾维钧回忆录》(九),中华书局,1988。

中国史学丛书续编、中国南海诸岛文献汇编之九《海军巡弋南沙海疆经过》,台湾学生书局,1975。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教研室编《国际公法案例评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系编《国际经济法论文选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2013年10月。

钟天祥等编译《中外南海研究论文选编》,海南研究中心,2001。

钟天祥、韩佳、任怀峰编《南海问题研讨会论文集》,海南南海研究中心,2002年8月。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周鲠生:《国际法》(上),商务印书馆,1976。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

朱永彪:《9·11之后的阿富汗》,新华出版社,2009。

总参谋部编写组:《罗瑞卿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敖仁其、娜琳:《蒙古国生态环境及其东北亚区域合作》,《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曹长智:《论巴基斯坦在维护中国西部安全中的重要性》,《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曹兴:《跨界民族问题及其对地缘政治的影响》,《民族研究》1999年第6期。

陈旭晨、封海坚:《西藏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商场现代化》2015年第7期。

陈玉荣:《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机遇与挑战》,《瞭望》新闻周刊2014年第5、6期合刊。

陈宗海:《当前中国和印度的关系评析》,《国际论坛》2013年第3期。

邓集龙:《“六方会谈”机制对朝核危机的作用及影响》,《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第9期。

迪潘卡·贝内:《中印关系和经济合作——为了更加繁荣的南亚》,《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4年第1期。

董莉英:《中国西藏与尼泊尔关系探微》,《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管辉、雷娟利:《对中印关系的热期盼与冷思考》,《保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韩永翔:《青藏高原沙尘及其可能的气候意义》,《中国沙漠》2004年第5期。

郝丽锋:《蒙古国多支点外交政策》,《国际研究参考》2013年第8期。

贺新元:《中央“援藏机制”的形成、发展、完善与运用》,《西藏研究》2012年第6期。

黄正多、李燕:《中国尼泊尔经贸合作研究》,《南亚研究》2010年第4期。

金强一:《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朝鲜半岛问题》,《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金强一:《论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的政治环境》,《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亢升:《印度的“西藏情结”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南亚研究》2013年第2期。

蓝建学:《21世纪的中国—尼泊尔关系:国家利益的视角》,《南亚研究》2009年第4期。

李娟梅:《民国时期中英关于新疆阿富汗人国籍问题之交涉》,《西域研究》2004年第2期。

李青燕:《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务实合作新起点》,《当代世界》2013年第9期。

李涛、戴永红:《尼泊尔政局与中国的策略选择》,《南亚研究季刊》2010年第3期。

李曦辉:《援藏与西藏经济社会50年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刘华芹、李钢:《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战略与基本架构》,《国际贸易》2014年第3期。

刘建:《不丹的对外关系》,《南亚研究》2006年第2期。

刘庆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西藏跨越式发展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刘儒鹏:《新形势下中国对朝政策新思路》,《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刘毅、杨明洪:《中央援藏政策对西藏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4期。

龙兴春、楼春豪:《尼泊尔政局现状及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9期。

卢远:《相互依存视域下的中国—尼泊尔关系》,《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马维英:《蒙古国——东北亚舞台上的新秀》,《世界知识》2013年第24期。

马叙生:《阿富汗:我心中遥远的近邻》,《世界知识》2002年第6期。

毛阳海:《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藏经济外向发展》,《西藏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木拉提·黑尼亚提:《近现代新疆西方传教士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01年。

那·图木尔:《蒙古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与大国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1期。

纳兰德拉·潘迪:《尼中关系五十年》,《和平与发展》2005年第3期。

娜琳:《蒙古国“多支点”外交战略与大国关系》,《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1期。

牛彪:《中巴经济走廊探析》,《改革与开放》2014年第4期(上)。

彭念:《莫迪上台后的中印关系》,《中国与世界》2014年第14期。

平措、德吉尼玛:《当前西藏农枚区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西藏发展论坛》2006年第6期。

任凯:《西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探析》,《经济前沿》2007年第1期。

石源华:《朝鲜半岛战略新平衡与中国的政策选择》,《韩国研究论丛》第23辑。

石之瑜:《邻邦——当前中国公共外交的真实挑战》,《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冬季号。

斯文:《不丹经济发展浅析》,《南亚研究季刊》2001年第4期。

宋德星:《21世纪的中印关系:印度的根本战略关切及其逻辑起点》,《南亚研究》2007年第2期。

宋国栋:《尼泊尔境内“藏独”势力历史与尼政府对其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5期。

宋效峰:《冷战后蒙古国的“多支点”外交及其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2期。

苏山:《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关于西藏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定位的意义和内涵》,《西藏发展论坛》2010年第3期。

随新民:《印度对中印边界的认知》,《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1期。

唐立久、穆少波:《中国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唐世平:《中国—印度关系的博弈和中国的南亚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9期。

陶亮:《印度的印度洋战略与中印关系发展》,《南亚研究》2011年第3期。

万金鹏:《“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的精神旨趣》,《西藏研究》2013年第4期。

王琛:《试论1949~1951年中国的印度政策与西藏的和平解放》,《当代中国研究》2002年第2期。

王海燕:《上海合作组织金融领域的制度安排与功能合作》,《国际贸易》2010年第1期。

王海燕:《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8期。

王海燕:《中国与中亚国家参与周边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比较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王海燕:《中哈自由贸易区:机遇、挑战与前景》,《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11期。

王海燕:《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经济合作的互补性分析》,《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2年第2期。

王宏纬:《有关中印关系的几点思考》,《中国藏学》(英文版)2010年第2期。

王慧轩、赵黎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5期。

王娜:《对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几点思考》,《西藏发展论坛》2011年第3期。

王艳芬、汪诗:《冷战以来美国与尼泊尔的关系》,《南亚研究》2009年第1期。

王宗:《尼泊尔—印度经贸关系初探》,《南亚研究季刊》1999年第2期。

吴心伯:《东北亚的选择: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国际政治月刊》2002年第1期。

吴兆礼:《尼泊尔—印度关系:传统与现实》,《南亚研究》2010年第1期。

吴兆礼:《中印边界问题的缘起、谈判进程与未来出路》,《南亚研究》2013年第4期。

谢伟民、贺东航、曹尤:《援藏制度:起源、演进和体系研究》,《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

邢广程:《关于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3年第4期。

邢广程:《理解现代丝绸之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链接范式》,《世界政治与经济》2014年第12期。

徐爱燕、安玉琴、王大海:《论西藏生态产业体系及发展重点》,《西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徐奇渊、刘力臻:《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综述》,《开发研究》2006年第1期。

颜从文:《美国与尼泊尔关系升温之原因探析及展望》,《南亚研究季刊》2003年第1期。

杨春艳、沈渭寿、林乃峰:《西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差异性》,《干旱区研究》2014年第2期。

杨平学:《浅析制约中印关系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南亚研究》2002年第1期。

杨思灵:《“一带一路”:印度的回应及对策》,《亚非纵横》2014年第6期。

杨松:《西藏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藏学》2004年第3期。

余锦龙:《略论中印关系问题的历史脉络》,《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原思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反对分裂西藏斗争的理论与政策》,《史学月刊》2007年第6期。

张二震、马野青:《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张虎成:《西藏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考》,《西藏科技》2004年第2期。

张克锋、曾庆忠:《我国新疆地区与印度的文化交流》,《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4期。

张力:《印度莫迪政府外交政策初探》,《南亚研究季刊》2014年第2期。

张四齐:《中印战略合作:历史与现实》,《南亚研究》2008年第1期。

张秀杰:《蒙古国对外经贸战略及中蒙经贸合作》,《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张永攀:《英印以色拉(Sela)为界的“麦克马洪线”变更计划及政策分歧》,《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3期。

张玉国、白如纯:《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的构建:动力与困境》,《当代亚太》2007年第1期。

张忠祥:《尼赫鲁外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赵伯乐:《印度崛起的地缘因素》,《当代亚太》2007年第2期。

赵华胜:《中国与中亚经济是关键》,《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2期。

赵晋平:《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一体化前景及其影响》,《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9月15日。

赵萍:《尼泊尔与我国西藏早期关系初探》,《西藏研究》2010年第1期。

郑信哲:《朝鲜半岛局势对朝鲜族地区发展与稳定的影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钟祥浩等:《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山地学报》2006年第2期。

周骁男、陈才:《论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的研究范式》,《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左凤荣:《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当代世界》2014年第5期。

М.Ашимбаев и Г.Чуфрин.ШОС:становление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азвития.Алматы:Институт миров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и политики при фонде первого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а и Институт миров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 РАН,2005.

Г.Чуфрин.ШОС как фактор нового регионального порядка.М.Ашимбаев и Г.Чуфрин. ШОС:становление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азвития. Алматы:Институт миров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и политики при фонде первого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а и Институт миров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 РАН,2005.

Ц.Батбаяр: ,Улаанбаатар,2011 он.

Л.Хайсандай нар: ,Москва,2011.

Ч.Цэрэннадмид,Турк Монголын харилцаа хамтын ажиллагаа:Гадаад бодлогын шинжилгээ,Улаанбаатар,2011 он.

Ж.Болдбаатар,Ц.Батбаяр:Монгол Хятадын харилцааны зарим асуудал,Улаанбаатар,2011.

Ц.Батбаяр:Монгол ба Япон ХХ зуунд,Улаанбаатар,2012.

В.А.Родионов: ,Улаанбаатар,2013.

Д. , ,Улаанбаатар,2014.

Д. ,,Улаанбаатар,2014.

Д.Золбоо:Монгол,Британий харилцаа (нэмж сайжруулсан 2 дахь хэвлэл),Улаанбаатар,2012.

Д. ба бусад: ,I боть,Улаанбаатар,2013.

Ц.Лхам,Р. : ,Улаанбаатар,2014.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Military Balance 1989-1990,London,1989.

Г.Рцхиладзе,Г.Векуа.Постсоветское пространство как объект ге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экспансии:идеологический аспекст.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 и Кавказ,2010,(2).

Бишимбаева С.К.Анализ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х институтов в Казахстане и странах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Казахстан-спектр,2010,(3).

Эльдар Габдуллин.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геополитика,безопасность,сценарии развития.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 и Кавказ,2011,(1).

М.Лаумулин. ПОЛИТИКА《ВОСТОЧНОГ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 ЕС И ГЕОПОЛИТИКА ПОСТСОВЕТСКОГО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 и Кавказ,2014,(1).

В.Парамонов,А.Строков.ОСНОВ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НА ПУТИ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ПРОГНОЗ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СТРАН РЕГИОНА.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 и Кавказ,2015,(1).

Булат Султанов.Актуаль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Central Asia’s Affairs,2008,(4).

Адил Каукенов.Казахстан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единство и борьба интересов,Central Asia’s Affairs,2009,(3).

Марат Нарибаев.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Казахстана и Шанхайской организацией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как фактор развития внешне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сегодня,Central Asia’s Affairs,2010,(1).

Acheson,“Crisis in Asia:An Examination of U.S.Policy,”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Jan.23,1950.

Baker Ⅲ,James A.,“America in Asia: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a Pacific Community,” Foreign Affairs,Vol.70,No.5,1991.

Baviera,Aileen S.P.,“The Philippines Looks to the South China Sea:Ocean of Opportunity or Sea of Strife?” China Currents,Vol.3,No.1,January-March 1992.

Catley,Bob,and Makmur Keliat,Spratlys:The Dispute in the South China Sea,Great Britain,Biddles Limited,1997.

Chang,Pao-min,“A New Scramble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l. 12,No.1,June 1990.

Elferink,“The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How does Their Presence Limit the Extent of the High Seas and the Area and the Maritime Zones of the Mainland Coasts?”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Vol. 32,No.2,April-June 2001.

Greenfield,Jeanette,China’s Practice in the Sea,Clarendon Press,1992.

Guan,Ang Cheng,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Re-visited,IDSS Working Paper Series,August 1999.

Hamzah,B.A.“Jurisdiction Issues and the Conflicting Claims in the Spratlys,” The Indonesian QuarterlyⅩⅧ/2,No.2,1990.

Jones,David Marthin,and Michael L.R.Smith,“Making Process Not Progress:ASEAN and the Evolving East Asian Regional Ord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32,No.1,Summer 2007.

Khan,Rais A.,“America’s Role and Interests in South and Southwest Asia,” Asian Affairs,Vol. 9,No.4,1982.

Lipson,Charles,“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Economic and Security Affairs,” in David Baldwin,ed.,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The Contemporary Debat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Long,Jay H.,“The Paracels Incident: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Policy,” Asian Affairs,Vol.1,No.4,1974.

Loo,“Trangsforming the Strategic Landscape of Southeast Asi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l.27,No.3,2005.

Nixon,Richard,The Memoirs of Richard Nixon,New York:Filmways Publishing Company,1978.

Roach,J.Ashley,and Robert W.Smith,“Straight Baselines:The Need for a Universally Applied Norm,” Ocean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Law,Vol.31,No.1-2,2000.

Rumer,Boris,Lau Sim Yee,eds.,Central Asia and South Caucasus Affairs:2006,Tokyo: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2007.

Sun,Yun,“China and the Changing Myanmar,” Journal of Current Southeast Asian Affairs,31,4/2012.

Wendt,Alexander,“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0,No.1,1995.

Zeb,Rizwan,“USA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1992-2003),” Regional Studies,Vol.Ⅰ,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