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万人的实践图书
An Experiment of Eight Million People
[内容简介] “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课题组在2005~2007年期间陆续对甘肃省酒泉、山西省翼城、河北省承德、湖北省恩施等多年来实行“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二个孩子”政策地区的人口状况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深入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生动的调研报告,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回答当前我国人口态势和生育政策争论的三个焦点问题,即生育水平与生育政策的关系、出生性别比与生育政策的关系及计划生育工作与生育政策的关系,而此书即上述调研报告的结晶。
编者的话
附录二 “二孩地区人口态势”研讨会日程安排
附录一 召开“二孩地区人口态势”课题研讨会的最后通知
附录三 “二孩地区人口态势”研讨会参会人员名单
背景介绍
关于几个实施二孩生育政策地区人口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 调研背景
二 调研结果
1.甘肃省酒泉市
2.河北省承德市
3.山西省翼城县
4.湖北省恩施州
三 调研启示
调研报告 甘肃酒泉调研报告
农村“二孩”生育政策效果研究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背景
二 调查地基本情况
1.甘肃省
2.酒泉市
三 相关文献综述
四 理论框架
五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农村“二孩”生育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一 人口效果
1.人口规模的变化与增长
2.生育水平与模式
3.出生人口性别比
4.人口年龄结构
二 社会效果
1.干部工作重心转移
2.干群关系改善
3.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提高
三 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文化和群众观念
2.干部、机构与财政投入
3.相关制度和配套政策
4.生育政策
第三部分 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政策推广的可能性
一 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
1.政策间的协调问题
2.奖励优惠政策对新老计划生育家庭的普惠性问题
3.生育政策的城乡与性别公平性问题
4.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和再婚家庭生育是现在工作中的难题
二 农村“二孩”生育政策在酒泉市持续的可能性
三 农村“二孩”生育政策推广的可行性与条件
1.政策推广的可行性与条件
2.政策推广的方式与时机
3.政策推广中的条件分析:经济基础、奖励扶助和群众观念
第四部分 总结与讨论
1.政策调整后的反弹问题
2.关于生育政策的作用
点评一
一 报告中所揭示的许多问题与现象能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二 报告中所揭示的某些现象很值得人们深思
三 研究中存在的某些不足或建议
四 对于报告中认为的酒泉农村二孩生育政策试点经验的推广是有条件的结论值得商榷
五 两点感想
点评二
调研报告 河北承德调研报告
关于承德农村实施“二孩”政策效果调查报告
一 研究背景
二 调查组织实施
三 调查基本情况
1.被调查者年龄结构分析
2.户籍类型分析
3.婚姻状况分析
4.受教育程度
5.家庭经济状况分析
四 调查结果分析
(一)生育行为分析
1.总体情况
2.分年龄别家庭平均生育存活孩子状况
3.分收入水平的家庭生育存活孩子状况分析
4.分学历的家庭生育存活孩子状况分析
(二)生育行为的进一步分析
1.一孩家庭领取独生子女证情况分析
2.已婚且有孩子家庭中“是否还想生育”的行为分析
3.避孕情况分析
(三)结婚年龄、初育年龄和生育间隔分析
(四)生育意愿分析
1.生育意愿总体情况
2.不同年龄被访问者的理想生育意愿
3.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被访问者理想生育意愿分析
4.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的被调查者理想生育意愿构成
(五)不同理想生育孩子数的原因分析
1.理想生育一个孩子的原因分析
2.理想生育意愿是两个孩子的原因分析
3.理想生育三个或者更多的孩子
4.影响生育行为的因素分析
(六)二胎问题分析
(七)群众对计生工作满意度的统计分析
五 人口社会效果评判
(一)生育状况
1.孩次出生率分析
2.妇女晚婚晚育率分析
3.已婚妇女孩次构成分析
(二)出生婴儿性别比分析
(三)人口年龄结构分析
1.人口年龄金字塔
2.年龄构成指数
(四)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转变:社会效果之一
1.生育意愿的孩子数量表现
2.生育意愿的孩子性别表现
3.影响理想生育孩子数的原因
(五)“二孩”生育政策有利于干群关系融洽:社会效果之二
六 承德地区低生育水平的形成机制和存在问题
(一)承德地区低生育水平的形成机制
1.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
2.重视和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工作中生育政策的约束机制
3.宣传教育、优质服务并举促进现代生育观念形成
4.经济发展、家庭收入提高是生育水平下降的内在机制之一
5.受教育程度提高、就业也是生育水平降低的内在机制
(二)农村计划生育面临的问题
1.承德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
2.部分计划生育奖扶款项不能及时落实
3.社会抚养费征收存在困难
4.生育政策约束机制的相对弱化
七 建议
点评一
点评二
调研报告 广东调研报告
广东省的生育率与生育政策
一 广东省的生育率转变:1949~1990年
1.生育率转变
2.生育率变化的决定因素
二 广东省的低生育率:1990年代的第二次生育率转变
1.生育政策的变化
2.第二次生育率转变特点
三 广东省的出生性别比:未完成的生育率转变
1.出生性别比变化特点
2.出生性别比的影响因素
四 总结与结论
点评一
点评二
回归系数的区间估计问题
1.一部分研究结果完全吻合,另外还有不吻合的结果
2.由于回归模型是统计模型,是建立在概率统计理论基础上的
生育水平的区间估计问题
出生性别比升高与溺弃婴问题
调研报告 山西翼城调研报告
农村地区“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试点生育政策研究
一 研究进展和主要方法
二 翼城县人口与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1.翼城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翼城县人口发展基本态势
三 翼城县试点生育政策的演变
1.1985年试点生育政策的基本内容及相应的管理要求
2.1991年试点生育政策的修订与完善
3.2003年试点生育政策的修订与完善
4.2007年试点生育政策的修订与完善
四 翼城县试点生育政策的效果分析
1.翼城县的试点生育政策取得了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2.试点政策产生了有利的社会影响
五 翼城县生育政策试点实践引发的思考
1.生育政策评估不仅要关注效果,还需要关注制定与实施环节
2.生育政策对于人们的行为有引导、约束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3.翼城县试点已错失推广时机,但仍具有政策启示意义
点评一
点评二
一 对调查报告的基本评价
二 对调查报告的补充意见
1.关于翼城县“二孩政策”评价
2.关于试点县的推广价值
调研报告 湖北恩施调研报告
恩施州计划生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经过与目的
1.课题研究的背景
2.研究的经过和调查的基本情况
3.课题的研究目的
二 恩施州的基本情况
1.人口、地理与民族
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3.人口计划生育政策
三 两孩生育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估
(一)两孩生育政策的积极效果
1.生育及生育水平的变化
2.婚姻、生育文化的转变
3.计划生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4.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
(二)当前低生育水平的潜在风险
1.缺少劳动力的家庭陷入或濒临贫困
2.农村养老和医疗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
3.政府面临投入大量资金的风险
4.人口出生率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三)恩施州现行生育政策给我们的启示
1.二孩生育政策合州情,顺民意,干部也好做工作
2.生育政策与生育水平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关关系
3.二孩生育政策比较符合人们的理想生育意愿,有利于出生性别比的平衡
4.“宽松”的政策不一定导致人口的反弹
5.“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是可以打破的
6.有利于协调国家和家庭之间利益的矛盾
7.有助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合理化
四 恩施州低生育机制的分析
(一)低生育机制的形成
1.二孩生育政策和利益导向机制为低生育率创造了制度环境。
2.计划生育管理机制的完善保证了政策的落实
3.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有效治本
4.综合治理,落实到位
5.宗族意识淡,有良好的社会风尚
6.地处山区,子女养育成本高
(二)恩施州低生育机制下的人口预测
1.预测条件的设定
2.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五 二孩生育政策推广的条件与注意事项
(一)二孩生育政策推广的条件
1.生育观念基本转变,新的生育文化已形成
2.计生队伍精干,贯彻执行政策能力强
3.宗族组织不发达,宗族意识不强
(二)二孩生育政策推广的注意事项
1.相关政策配套,“奖一禁三”
2.注意政策连续性,避免抢生、超生
3.工作重心下移,完善管理制度
4.以晚育为杠杆,平稳过渡
六 对生育政策的思考与建议
1.推行“二孩政策”的客观条件
2.分阶段逐步推行“二孩政策”
3.做好人口政策调整的配套工作
点评一
一 恩施州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 对恩施州二孩政策实施效果的解释
三 关于二孩政策的推广
四 报告之外的几点思考
1.二孩政策的“净效果”
2.二孩政策与出生性别比
3.二孩政策推广的可能性
点评二
专题论文
山西翼城和甘肃酒泉农村近20年实行“两孩”生育政策情况的报告
一 “两孩”政策试点的背景
二 翼城县和酒泉地区的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2.经济发展状况
3.两地生育政策试点的起因
4.翼城县和酒泉地区实行的生育政策
三 翼城县和酒泉地区20年来人口控制的效果
四 两地群众的反映
1.在生多生少,生男生女上群众的观念正在变化
2.群众的期望
五 干部和省计生委的看法
1.两地干部的反映
2.翼城邻近县和临汾市计生委的反映
3.山西、甘肃省计生委的看法
六 试点的主要经验
七 主要结论
八 关于在农村推广“二孩生育政策”的建议
梅开二度:湖北省长阳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新二孩生育政策调研报告
一 研究问题的缘起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目的
3.研究方法
二 两县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
1.两县的自然环境
2.两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两县人口特征
三 两县新二孩生育政策出台的理念及过程
1.生育政策的演变
2.新政策出台的理念与思路
3.新政策出台的准备及过程
4.新政策出台的过程
四 新二孩生育政策的推行对出生率的影响及原因
1.对生育率的影响
2.生育率没有出现反弹的原因分析
五 思考与建议
1.生育政策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
2.经济发展与生育率之间的关系
3.对低出生率的思考
4.“长阳—五峰模式”的推广意义
唐山农村人口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调查
引言
一 研究意义、研究假设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假设
二 抽样调查方案与调查组织实施
(一)调查区域选定与抽样方式
1.调查区域的选定
2.抽样方式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2.实地调查实施
3.统计分析方法
4.问卷设计
三 唐山市基本情况
(一)唐山市人口与地理、自然资源情况
1.人口与地理
2.自然资源
(二)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三)唐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
1.生育政策情况
2.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
(四)具体调查点概况
1.乐亭县
2.迁西县
3.玉田县
(五)样本特征的统计描述
1.调查对象年龄结构
2.调查对象性别结构
3.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
4.调查对象婚姻状况
5.调查对象户口性质
6.调查对象民族结构
7.调查对象家庭经营类型
8.调查对象家庭收入
四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生育行为调查结果与分析
1.总体样本中已婚生育情况
2.年龄与生育孩子数的交叉分析
3.家庭年收入与生育孩子数的交叉分析
4.受教育程度与生育孩子数的交叉分析
(二)对生育行为的进一步分析
1.一孩家庭领取独生子女证的情况
2.已婚且有孩子样本中“是否还想生育”的行为分析
3.样本中“是否还生育”原因分析
4.初婚年龄、初育年龄、婚育间隔
(三)生育意愿调查结果与分析
1.意愿生育数量
2.意愿生育性别
3.意愿生育时间
(四)调查中的其他问题分析
1.影响生育行为的因素分析
2.群众对二胎政策的看法
(五)结束生育期的妇女生育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生育行为调查结果及分析
3.其他问题
4.小结
五 结论与建议
(一)调查数据分析总结
1.生育行为
2.生育意愿
(二)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
2.社会因素
3.政策因素
(三)研究结论
(四)思考与建议
二孩政策地区经验的普适性及其相关问题
一 引言
二 二孩政策试点成效分析
1.正向效果
2.负向效果
3.不同生育政策效果比较
三 二孩政策地区经验的普适性及其启示
1.二孩政策地区经验的普适性
2.对“盆景”的担忧与消除
3.感想
4.启示
四 二孩政策试点经验的局限性与推广内容
1.局限性
2.推广内容
五 讨论
1.关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几个认识问题
2.政策试点过程中政府与学者的责任问题
3.生育政策、生育水平、计划生育工作及其相互间关系
4.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与生育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5.人口控制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生育政策究竟如何影响生育水平?
二孩生育政策地区的实践
一 二孩生育政策是否成功
1.生育情况
2.出生性别比
3.年龄结构情况
4.干群关系
二 生育政策与生育之间的关系
三 二孩试点经验推广的可行性
1.调整的时机
2.政策的衔接与稳定,防止政策的大起大落
3.先易后难
4.严格控制三胎及以上的多生
对“二孩政策”实施效果和生育控制作用机制的思考
一 研究背景
二 “二孩政策”试点地区的人口态势
(一)试点地区妇女生育水平更低
(二)试点地区出生性别比更接近正常值水平
(三)试点地区老龄化水平分化严重
三 对“二孩政策”效果的思考
(一)“二孩政策”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
(二)“二孩政策”对生育控制的作用不可夸大
(三)“二孩政策”对缓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作用十分有限
(四)“二孩政策”对缓解人口迅速老龄化方面的作用视其控制生育的效果而定
四 对“二孩政策”稳定低生育率作用机制的思考
(一)进度效应
(二)水平效应
(三)特区效应
(四)“负人口动量”效应
论坛
二孩生育地区的实践及启示*
从甘肃酒泉的农村“二孩”实践看生育政策的作用
1.问题的提出
2.欠发达省份中的发达地区——甘肃酒泉的基本情况及其政策演变
3.人口自然增长、生育水平与出生性别比
4.思考与讨论
山西翼城“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生育政策试点实践的启示
1.翼城县的试点生育政策取得了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2.试点政策产生了有利的社会影响
3.翼城县试点生育政策带来的进一步思考
从承德地区看稳定低生育率的机制
1.调查中我们获得的主要结论
2.二孩政策地区低生育水平的形成机制
3.思考与建议
从湖北恩施看生育政策与生育水平的关系
1.二孩生育政策出台的背景与实施效果
2.恩施州低生育机制的分析
3.恩施州计划生育实践给予我们的启示
主持人评论
序言
酒泉市人口委:《酒泉市农村二孩政策试点情况汇报》,2006年3月28日。
酒泉地区计划生育处:《酒泉地区实行二胎生育政策及综合改革情况汇报》,2001年9月14日。
陈友华:《中国生育政策调整研究》,《人口研究》1999年第6期。
桂世勋:《中国现行人口政策是否需要调整》,《社会观察》2005年第6期。
李建新:《“公用地悲剧”与中国人口思考》,《人口研究》2003年第2期。
李翰章:《关于甘肃省酒泉地区农村普遍生育二孩政策试点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西北人口》(增刊)2000年第3期。
李宏规:《对甘肃省酒泉地区计划生育与生育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西北人口》(增刊)2000年第3期。
莫丽霞:《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与性别偏好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2期。
穆光宗、陈卫:《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考》,《开放时代》1999年第3期。
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评估课题组:《甘肃省酒泉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调研报告》,2004。
田雪原、王金营等:《“软着陆”:中国人口发展的理性选择》,《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2期。
王素银:《在中国人口学会调研酒泉地区人口生育政策座谈会上的发言》,《西北人口》(增刊)2000年第3期。
杨菊华:《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儿童性别比关系研究》,《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于学军:《“十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前瞻性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1期。
曾毅:《以晚育为杠杆,平稳向二孩政策过渡》,《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2期。
查瑞传:《人口控制:一个需要不断深入认识的战略性问题》,《人口研究》2001年第2期。
翟振武:《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人口研究》2001年第3期。
张纯元:《有效的机制,显著的成绩》,《西北人口》(增刊)2000年第3期。
张二力、王丰、顾宝昌、娄彬彬:《山西翼城县和甘肃酒泉地区农村实行“两孩”生育政策18年试点情况的报告》,2004。
张维庆:《中国21世纪的人口问题及对策》,《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第1期。
郑真真:《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朱志宏:《公共政策概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9。
Greenhalgh,S. 1986. “Shifts in China’s population policy,1984-86:views from the central,provincial,and local levels”.
Murphy,R. 2003. “Fertility and distorted sex ratios in a rural Chinese county”.
Bongaarts,John and Robert G.Potter. 1983.
陈卫:《外来人口与我国城市低生育率》,《人口研究》2005年第4期。
陈卫:《“发展—计划生育—生育率”的动态关系:中国省级数据再考察》,《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陈友华:《关于出生性别比的几个问题——以广东省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
陈友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治理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2期。
崔红艳:《对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质量的评估》,“中国人口学会2008年会”(西安会议)论文。
郭志刚:《北京市生育水平和出生性别比及外来人口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
郭志刚:《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人口研究》2008年第4期。
国家统计局:《2005中国人口》,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国家统计局:《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国家统计局:《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国家统计局:《中国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国家统计局:《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国家统计局:《中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李树茁、M.W.Feldman:《中国婴幼儿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水平、趋势与变化》,《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第2期。
姚新武、尹华编《中国常用人口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4。
张维庆主编《2006年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调查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
王广州:《对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的再认识》,《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第1期。
David P.Smith,
张纯元:《完善生育政策的曙光——对山西省翼城县试行两孩生育政策的若干思考》,《人口与经济》2000年第3期。
李建新:《山西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政策实施效果及思考》,《人口研究》1995年第2期。
谭克俭:《翼城县实施“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政策的经济社会效益探析》,《经济问题》1996年第8期。
谢康、张宏昌:《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办法的人口控制效果初探》,《南方人口》1996年第1期。
谢康:《从生育孩次递进比的变化看翼城县试行晚婚晚育加间隔的生育办法的人口控制效果》,《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2期。
梁中堂、谭克俭:《山西省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人口学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7年第5期。
梁中堂:《翼城县计划生育试点报告》,《南方人口》1994年第2期。
程瑛:《山西翼城二胎试点20年:优势正在萎缩》,《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9月26日。
张二力、顾宝昌等:《山西翼城和甘肃酒泉实行“两孩”生育政策试点情况的报告》,《中国人口学会赴翼城县调研活动资料》,2003。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课题组:《现行生育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研究报告),1999。
梁中堂、谭克俭、景世民:《翼城县试行“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政策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9。
梁中堂:《人口论疏》(内部),2004。
梁中堂:《我国生育政策研究》(内部),2004。
梁中堂、谭克俭、景世民编《翼城县人口及相关资料》(内部),1999。
乔晓春:《山西省翼城、新荣“两胎加间隔”生育政策执行效果的分析》,《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报告集”》,2000。
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山西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给省委省政府的报告:《关于在翼城县进行晚婚晚育加间隔试点的请示报告》,1985年4月20日。
王文:《关于在翼城参加试点经验交流会向(全国人大)法工委领导的报告》,1987。
李宏规:《对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政策试行情况的调查引发的思考》,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工作研究》1999年第11期。
李宏规:《对甘肃省酒泉地区计划生育与生育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西北人口》2000年第3期。
乔晓春:《山西省翼城县、新荣区“两胎加间隔”生育政策执行效果的分析》,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报告集》,2000,第131页。
乔晓春:《甘肃省酒泉地区“两胎加间隔”生育政策执行效果分析》,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报告集》,2000,第150页。
谢康:《从生育孩次递进比的变化看翼城县试行晚婚晚育加间隔的生育办法的人口控制效果》,《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2期。
李建新:《山西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政策实施效果及思考》,《人口研究》1995年第2期。
王素银:《在中国人口学会调研酒泉地区人口生育政策座谈会上的发言》,《西北人口》2000年第3期。
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李建民:《生育理性和生育决策与我国低生育水平稳定机制的转变》,《人口研究》2004年6期。
杨菊华:《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儿童性别比关系研究》,《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杨菊华:《生育政策与少儿福利》,哈尔滨出版社,2007。
杨菊华:《意愿与行为的悖离:发达国家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研究述评及对中国的启示》,《学海》2008年第1期。
杨魁孚、陈胜利、魏津生主编《中国计划生育效益与投入》,人民出版社。
曾毅:《试论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张二力:《从“五普”地市数据看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和婴幼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影响》,《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张宗益主编《宜昌人口志》,2007。
张宗益、龚海涛:《宜昌市低生育水平的成因分析与计划生育政策思考》,引自张宗益主编《宜昌人口志》。
郑真真(“江苏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课题组):《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意愿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1期。
Barber,J.,& Axinn,W.G. 1998. The Impact of Parental Pressure for Grandchildren on Young People’s Entry into Cohabitation and Marriage.
Casterline,John B. 2001. The Pace of Fertility Transition:National Pattern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leland,J. 1985. Marital Fertility Declin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ories and the Evidence. Pp.223-252 in J.Cleland and J.Hobcraft,eds.,
Cleland,J.,and C.Wilson. 1987. Demand Theories of the Fertility Decline:an Iconoclastic View.
Haaga,John G. 2001. Comment:The Pace of Fertility Decline and the Utility of Evolutionary approaches.
Knodel,J.,V.P.Ruffolo,P.Ratanalangkarn,and K.Wongboonsin. 1996. Reproductive Preferences and Fertility Trends in Post-Transition Thailand.
Knodel,John,Aphichat Chamratrithirong and Nibhon Debavalya. 1987.
Short,Susan E.,and Zhai Fengying. 1998. Looking Locally at China’s One-Child Policy.
Udry,Richard J. 1983. Do Couples Make Fertility Plans One Birth at a Time?
Watkins,Susan. 2000. Local and Foreign Models of Reproduction in Nyanza Province,Kenya,1930-1998. 2000.
Yang,Juhua. 2007. The One-Child Policy and School Attendance in China.
1.查瑞传:《人口控制:一个需要不断深入认识的战略性问题》,《人口研究》2001年第2期。
2.陈卫:《广东省的生育率与生育政策》,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二孩地区人口态势’课题研讨会”论文,2007年9月16日。
3.陈友华:《中国生育政策调整研究》,《人口研究》1999年第6期。
4.陈友华:《对〈农村“二孩”生育政策效果研究——甘肃省酒泉市调研报告〉的评价》,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二孩地区人口态势’课题研讨会”论文,2007年9月16日。
5.陈友华:《从分化到趋同——世界生育率转变及其给中国的启示》,复旦大学“中国生育政策座谈会”论文,2008年5月23~24日。
6.桂世勋:《中国现行人口政策是否需要调整》,《社会观察》2005年第5期。
7.李建新:《“公用地悲剧”与中国人口思考》,《人口研究》2003年第2期。
8.李建新:《中国人口数量问题的“建构与误导”——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再思考》,《学海》2008年第1期。
9.刘爽:《农村地区“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试点生育政策研究——山西省翼城县调研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二孩地区人口态势’课题研讨会”论文,2007年9月16日。
10.穆光宗、陈卫:《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口:形势分析与对策思考》,《开放时代》1999年第3期。
11.彭希哲:《人口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对人口态势的价值判断》,复旦大学“中国生育政策座谈会”论文,2008年5月23~24日。
12.施中传、江立华:《恩施州计划生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二孩地区人口态势’课题研讨会”论文,2007年9月16日。
13.宋健:《农村“二孩”生育政策效果研究——甘肃省酒泉市调研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二孩地区人口态势’课题研讨会”论文,2007年9月16日。
14.田雪原、王金营等:《‘软着陆’:中国人口发展的理性选择》,《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2期。
15.王金营:《承德农村实施‘二孩’政策效果的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二孩地区人口态势’课题研讨会”论文,2007年9月16日。
16.杨菊华:《〈恩施州计划生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点评》,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二孩地区人口态势’课题研讨会”论文,2007年9月16日。
17.于学军:《“十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前瞻性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1期。
18.曾毅:《以晚育为杠杆,平稳向二孩政策过渡》,《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2期。
19.翟振武:《中国人口规模与年龄结构矛盾分析》,《人口研究》2001年第3期。
20.翟振武:《生育政策调整研究》,复旦大学,“中国生育政策座谈会”论文,2008年5月23~24日。
21.张维庆:《中国21世纪的人口问题及对策》,《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第1期。
22.周长洪:《从公共政策角度看生育政策调整》,复旦大学“中国生育政策座谈会”论文,2008年5月23~24日。
1.郭志刚:《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2.李建新:《山西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政策实施效果及思考》,《人口研究》1995年第2期。
3.谭克俭:《翼城县实施“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政策的经济社会效益探析》,《经济问题》1996年第8期。
4.张纯元:《有效的机制,显著的成绩》,《西北人口》(增刊),2000年第3期。
5.李翰章:《关于甘肃省酒泉地区农村普遍生育二孩政策试点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西北人口》(增刊),2000年第3期。
6.张二力、王丰、顾宝昌等:《山西翼城县和甘肃酒泉地区农村实行“两孩”生育政策18年试点情况的报告》,2004。
7.刘爽等:《农村地区“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试点生育政策研究——山西省翼城县调研报告》,《“二孩地区人口态势”课题研讨会会议手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7(未出版)。
8.陈卫:《广东省的生育率与生育政策》,《“二孩地区人口态势”课题研讨会会议手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7(未出版)。
9.宋健等:《农村“二孩”生育政策效果研究》,《“二孩地区人口态势”课题研讨会会议手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7(未出版)。
10.施中传等:《恩施州计划生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二孩地区人口态势”课题研讨会会议手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7(未出版)。
11.王金营等:《关于承德农村实施“二孩”政策效果的调查报告》,《“二孩地区人口态势”课题研讨会会议手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7(未出版)。
12.原新、石海龙:《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与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研究》,2005.3。
13.张二力:《从“五普”地市数据看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和婴幼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影响》,《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14.陈友华:《关于出生性别比的几个问题——以广东省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
15.张枫:《广东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南方人口》2003年第4期。
16.马瀛通:《对中国近期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另一种理论解释》,《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4期。
17.Gauthier,A.H.,The impact of family policies on fertility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Popul Res Policy Rev(2007)26:323–346.
18.Becker,G.S.,& K.M.Murphy,(2000).
19.Riche,M.F.
20.Lutz,W. and V.Skirbekk. 2005. Policies addressing the tempo effect in low-fertility countries.
21.Goldthorpe,J.(2000).
22.Kohler,H.P.,F.C.Billari,and J.A.Ortega. 2006.
1.桂世勋:《中国现行人口政策是否需要调整》,《社会观察》2005年第5期。
2.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2007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dfndtjgb/t20080318_402469399.htm。
3.甘肃年鉴编委会编《甘肃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酒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酒泉调查队:《酒泉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酒泉日报》,2008-05-20,http://jq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08/05/20/010689537.shtml。
5.国家人口计生委法规司、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常用数据手册(2004)》,《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6.朱国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转变及其社会经济含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7.李建新:《世界人口格局中的中国人口转变及其特点》,《人口学刊》2000年第5期。
8.朱向伟:《我国人口转变模式及其形成机制》,《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9.Murphy,R. 2003. Fertility and Distorted Sex Ratios in a Rural Chinese County,
10.郭熙保、尹娟:《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理论月刊》2005年第11期。
11.杨菊华:《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儿童性别比关系研究》,《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