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7

印度(第一版)图书

India

SSAPID:101-9307-0522-20
ISBN:978-7-5097-8804-2
DOI:
ISSN:

[内容简介]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印度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丰富,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崛起的重要代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印度的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各方面的情况。

相关信息

丛书名:列国志(新版)
作 者: 任佳 李丽
编 辑:叶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1 世界史

 序

 前言

 后记

 列国志数据库

 索引

 大事纪年

 新版《列国志》总书目

 文前彩插

 新版《列国志》编辑委员会

 第一章 概览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一 位置与面积

   二 地形地貌

    (一)北部高山区

    (二)中部平原区

    (三)西部沙漠区

    (四)南部高原区

    (五)东西海域岛屿区

   三 山脉、河流与湖泊

    (一)山脉

    (二)河流

    (三)湖泊

   四 气候

   五 行政区划

   六 人口、民族与语言

    (一)人口

    (二)民族

    (三)语言

   七 国家象征

    (一)国旗

    (二)国徽

    (三)国歌

    (四)国花

    (五)国鸟

    (六)国树

  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

   一 宗教

   二 节日

   三 民俗

    (一)服饰

    (二)饮食

    (三)婚俗

    (四)丧俗

    (五)礼仪

  第三节 特色资源

   一 名胜古迹

   二 著名城市

   三 建筑艺术

    (一)佛教建筑

    (二)印度教建筑

    (三)耆那教建筑

    (四)伊斯兰教建筑

    (五)现代建筑艺术

 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 古代简史

   一 史前时期

    (一)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距今约40万年~约1万年)

     2.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2600年)

    (二)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2600~公元前1700年)

   二 吠陀时代(公元前1700~公元前600年)

    (一)前吠陀时期

    (二)后吠陀时期

   三 十六国与外族入侵(公元前600~公元前321年)

   四 孔雀王朝(公元前321~公元前184年)

   五 南北诸王朝割据时期(公元前184~公元320年)

    (一)南北印度割据局面的出现

    (二)贵霜王朝

  第二节 中世纪简史

   一 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

   二 列国纷争(550~750年)

   三 穆斯林的入侵(711~1206年)

   四 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

    (一)奴隶王朝(Slave Dynasty,1206~1290年)

    (二)卡尔吉王朝(Khalji Dynasty,1290~1320年)

    (三)图格鲁克王朝(Tughluq Dynasty,1320~1414年)

    (四)赛义德王朝(Sayyid Dynasty,1414~1450年)

    (五)洛蒂王朝(Lodi Dynasty,1451~1526年)

   五 莫卧儿王朝(1526~1858年)

    (一)莫卧儿王朝的建立

    (二)帝国的兴盛

    (三)帝国的解体

  第三节 近代简史

   一 英国殖民统治的建立

    (一)西方人在印度的早期活动

    (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

     1.英法之争

     2.英国征服印度的开始

     3.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二 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一)早期反英斗争

    (二)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发展

    (三)民族大起义

    (四)英国殖民统治政策的调整

    (五)资产阶级民族改良运动的进展

     1.更加理论化的民主主义主张

     2.新的民族主义组织的建立和活动

     3.印度国民大会党的建立

     4.穆斯林启蒙活动的开展

   三 第一次民族运动高潮

   四 印度自治运动的兴起

   五 第二次民族运动高潮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二)文明不服从运动和省自治

     1.文明不服从运动

     2.1935年《印度政府法》与省自治

   六 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与印巴分治

    (一)反战运动

    (二)“退出印度”决议

    (三)苏巴斯·钱德拉·鲍斯追求民族独立的道路

    (四)内阁使团方案

    (五)《蒙巴顿方案》

  第四节 当代简史

   一 从自治领到共和国成立(1947~1950年)

    (一)建立统一的行政区划

    (二)制定宪法

   二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执政时期(1951~1964年)

   三 英迪拉·甘地执政时期(1966~1984年)

    (一)第一次执政(1966~1977年)

    (二)人民党的短暂执政(1977~1980年)和英迪拉·甘地第二次执政(1980~1984年)

   四 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期(1984~1989年)

   五 20世纪90年代的印度

   六 21世纪初的印度

    (一)曼莫汉·辛格执政期间(2004~2014年)

    (二)纳伦德拉·莫迪执政期间(2014年至今)

  第五节 著名历史人物

   一 民族英雄和政治家

   二 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社会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三 自然科学家

 第三章 政治

  第一节 宪法

   一 宪法的制定

   二 宪法的主要内容

   三 宪法的修订

    (一)修订程序

    (二)历次修订

  第二节 国会

   一 联邦院

   二 人民院

   三 国会的职责和权限

    (一)立法权

    (二)修改宪法权

    (三)财政权

    (四)行政监督权

     1.倒阁权

     2.质询权

    (五)弹劾总统及副总统权

    (六)其他重要权力

   四 国会各委员会

  第三节 立法制度

   一 议会选举

    (一)议席分配和选区划分

    (二)确定选举结果的方法

    (三)候选人的提名和资格审查

    (四)选举机构

    (五)选举标志

   二 议会的会议制度

    (一)议会的会期

    (二)会议的法定人数

    (三)议会闭会或解散对未决法案的影响

    (四)会议的公开制度

   三 立法程序

  第四节 司法制度

   一 联邦司法机构

    (一)最高法院的组成与法官任免

    (二)最高法院的司法权限

     1.初审管辖权

     2.上诉管辖权

     3.咨询权

     4.司法审查权

   二 邦级司法机构

    (一)高等法院的组成

    (二)高等法院的职权

     1.发布令状权

     2.上诉管辖权

     3.对所属法院的监督管理权

   三 县法院和从属法院

   四 行政法庭

   五 家庭法院

   六 总检察长和检察官

  第五节 联邦行政机构

   一 总统与副总统

    (一)总统权力

    (二)总统的产生和任期

    (三)副总统

    (四)直属总统的日常办事机构与独立机构

     1.联邦公务人员委员会

     2.选举委员会

     3.审计长

     4.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专员

     5.总检察长

     6.少数民族语言专员

   二 总理、部长会议及内阁

    (一)总理

    (二)部长会议

    (三)内阁

   三 联邦政府各部

   四 行政监督

  第六节 邦、中央直辖区和地方政权机构

   一 邦行政机构

    (一)邦长

    (二)邦部长会议

    (三)邦检察长

   二 邦立法机构

    (一)立法院

    (二)参议院

   三 中央直辖区政权机构

   四 地方政府机构

    (一)城市政府机构

    (二)农村政府机构

   五 联邦与各邦的关系

    (一)立法关系

    (二)行政关系

    (三)财政关系

  第七节 主要政党与社团组织

   一 政党的产生与发展

   二 政党分类

    (一)按活动范围和影响可分为全国性政党和地方性政党

    (二)按宗教信仰观点可划分为世俗主义政党和教派政党

   三 全国性政党

    (一)印度国民大会党(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

    (二)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

    (三)人民党(The Janata Party)

    (四)印度共产党(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五)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

    (六)大众社会党(Bahujan Samaj Party,BSP)

    (七)社会主义党(The Samajwadi Party)

    (八)民族主义国大党(Nationlist Congress Party,NCP)

    (九)全国人民党(Rashtriya Janata Dal)

   四 邦级政党

    (一)德拉维达进步联盟(Dravida Munnetra Kazhagam,DMK)

    (二)全印安纳德拉维达进步联盟(All-India Anna Dravida Munnetra Kazhagam,AIADMK)

    (三)泰卢固之乡党(The Telugu Desam)

    (四)阿卡利党(The Akali Dal)

    (五)阿萨姆人民联盟(Asom Gana Parishad)

   五 社团组织

    (一)印度全国工会大会

    (二)印度劳工同盟

    (三)全印工会大会

    (四)印度工会中心

    (五)印度工商联合会

    (六)国民志愿团

    (七)世界印度教大会

    (八)促进中印关系发展的社团组织

 第四章 经济

  第一节 经济发展综述

   一 独立前经济发展状况

   二 独立后经济发展与成就

    (一)尼赫鲁混合经济模式时期的经济发展

    (二)全面经济改革

  第二节 农林牧渔业

   一 农业

    (一)农业发展战略与发展成就

    (二)主要农作物以及生产状况

     1.稻米

     2.小麦

     3.杂粮

     4.豆类

     5.油料作物

     6.甘蔗

     7.茶叶

     8.咖啡

     9.棉花

     10.黄麻

     11.烟草

   二 林业

   三 渔业

   四 畜牧业

  第三节 工业

   一 工业发展战略与成就

    (一)工业发展阶段与发展战略

    (二)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主要工业部门

    (一)能源工业

     1.煤炭

     2.石油

     3.电力

     4.天然气

    (二)钢铁工业

    (三)机械工业

    (四)采矿业、制造业、电气水供给业与建筑业

     1.采矿业

     2.制造业

     3.电、气、水供给业

     4.建筑业

  第四节 服务业

   一 宾馆与餐饮服务业

   二 金融、保险、房地产服务业

   三 旅游业

  第五节 交通运输与通信

   一 交通运输部门

    (一)铁路

    (二)公路

    (三)海运

    (四)航空

   二 邮政通信业

  第六节 电子科技与信息技术产业

   一 电子科技

   二 信息技术产业

  第七节 财政与金融

   一 政府收入与支出

   二 财政赤字、政府债务规模

   三 外汇储备

  第八节 对外经济关系

   一 对外贸易政策

    (一)出口政策

    (二)进口政策

   二 对外贸易发展

    (一)进出口规模与贸易平衡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

     1.进口结构

     2.出口商品结构

    (三)对外贸易

     1.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

     2.进口贸易伙伴

     3.出口贸易伙伴

   三 外商投资与外国援助

    (一)国际直接投资

    (二)接受的外国援助

 第五章 军事

  第一节 军事发展

  第二节 国防体制和国防预算

   一 国防体制

   二 国防预算

  第三节 武装力量

   一 陆军

   二 海军

    (一)常规军事部署

    (二)海外军事部署

    (三)海军武器装备

     1.水面舰

     2.潜艇

     3.海军航空器

   三 空军

   四 海岸警卫队

   五 准军事部队

    (一)阿萨姆步枪队

    (二)特种边防部队

    (三)中央后备警察部队

    (四)边防安全部队

    (五)印藏边境警察部队

    (六)印度边境巡逻队

    (七)中央工业安全部队

  第四节 军事制度

   一 兵役制度

   二 军事训练

  第五节 国防生产与国防科技

   一 国防生产

   二 国防科研

 第六章 社会

  第一节 国民生活

   一 就业

    (一)整体状况

    (二)城市就业状况

    (三)农村就业状况

    (四)就业政策

   二 收入

   三 贫困状况

   四 消费与物价

    1.食品价格

    2.文化消费

    3.居民日常基本消费

    4.其他消费

  第二节 种姓制度

   一 种姓制度简介

   二 贱民地位的提升

   三 种姓制度的变化

  第三节 社会保障

   一 单层次社会保障阶段(1948~1978年)

   二 多层次社会保障阶段(1979~2000年)

    (一)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二)无工会组织部门人员社会保障体系

    (三)促进农村人口就业,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四)保障儿童健康成长,普及义务教育

   三 社会保障深化阶段(2001年至今)

    (一)将无工会组织部门完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二)加大社会保障的深度和力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三)加强社会保障国际合作,保障海外印度人的利益

  第四节 医疗卫生

   一 医疗保障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普惠公平

    (二)走免费公共服务与有偿的市场服务相结合的道路

    (三)通过“规模经济”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四)鼓励私人资本承担社会责任

    (五)加强监管,防止医疗行业完全市场化

    (六)基于国情采取各种手段降低药品价格

   二 医疗保障体系的构成

   三 医学教育

  第五节 环境保护

   一 环境状况

    (一)水污染

    (二)大气污染

    (三)固体废弃物排放与土地污染

   二 环境保护体制

   三 环境保护政策

   四 环境保护立法

   五 环境治理

 第七章 文化

  第一节 教育

   一 教育简史

   二 教育概况

   三 教育体制

    (一)学前教育

    (二)初等教育

    (三)中等教育

    (四)职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

    (六)成人教育

   四 国际交流

  第二节 科学技术

   一 自然科学

    (一)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政策与机构

     1.科技政策

     2.科技机构

    (三)主要自然科学成就

     1.古代自然科学成就

     2.现代自然科学成就

    (四)国际合作

   二 社会科学

    (一)社会科学的发展

    (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第三节 文学和艺术

   一 文学

    (一)古代文学

    (二)近现代文学

   二 艺术

    (一)音乐

    (二)舞蹈

     1.古典舞蹈

     2.民间舞蹈

    (三)电影

    (四)戏剧

    (五)美术

    (六)雕刻

   三 文化设施

    (一)博物馆

    (二)纪念馆

    (三)图书馆

    (四)档案馆

  第四节 体育

   一 概况

   二 体育政策

   三 体育机构

    (一)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青年事务与体育运动司

    (二)印度体育管理委员会

    (三)印度奥林匹克委员会

    (四)各单项体育协会

    (五)印度体育法律与安全协会

    (六)其他体育机构

   四 体育设施

   五 体育项目

   六 国际体育交流

  第五节 新闻出版

   一 概况

   二 版权保护政策

   三 图书

    (一)概况

    (二)出版社与外资进入

   四 报刊

    (一)概况

    (二)主要报刊

    (三)主要杂志

    (四)国外报刊进入印度

   五 通讯社

   六 广播与电视

   七 互联网

 第八章 外交

  第一节 外交政策

   一 尼赫鲁时期的外交政策

   二 英迪拉·甘地时期的外交政策

   三 拉吉夫·甘地时期的外交政策

   四 冷战后对外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第二节 与南亚国家的关系

   一 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一)冷战时期的印巴关系

     1.克什米尔问题

     2.三次印巴战争

    (二)冷战后的印巴关系

   二 与孟加拉国的关系

   三 与斯里兰卡的关系

   四 与尼泊尔的关系

   五 与马尔代夫的关系

   六 与不丹的关系

   七 与阿富汗的关系

  第三节 与中国的关系

   一 冷战时期的中印关系

   二 冷战后的中印关系

  第四节 与美国的关系

   一 冷战时期印度与美国的关系

   二 冷战后印度与美国的关系

  第五节 与俄罗斯(苏联)的关系

   一 与苏联的关系

   二 与俄罗斯的关系

  第六节 与东盟国家的关系

   一 冷战时期印度与东盟国家的关系

   二 冷战后印度与东盟国家的关系

  第七节 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一 与日本的关系

   二 与韩国的关系

  第八节 与中亚国家的关系

   一 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

   二 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

   三 与土库曼斯坦的关系

   四 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关系

   五 与塔吉克斯坦的关系

  第九节 与西亚国家的关系

   一 冷战时期印度与西亚国家的关系

   二 冷战后印度与西亚国家的关系

  第十节 与欧盟和欧盟国家的关系

   一 与欧盟的关系

   二 与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双边关系

    (一)与英国的关系

    (二)与德国的关系

    (三)与法国的关系

  第十一节 与非洲国家的关系

   一 对非政策与印非关系

   二 与南非的关系

   三 与毛里求斯的关系

  第十二节 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系

   一 与澳大利亚的关系

    (一)冷战时期印度与澳大利亚的关系

    (二)冷战结束后印度与澳大利亚的关系

   二 与巴西的关系

   三 与联合国的关系

   四 与南盟的关系

   五 与环印度洋联盟的关系

   六 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七 与77国集团的关系

   八 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关系

   九 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系

   十 与金砖国家的关系

   十一 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关系

 出版说明

曹永胜、罗健、王京地:《南亚大象:印度军事战略发展与现状》,解放军出版社,2002。

陈峰君:《印度社会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洪共福:《印度独立后的政治变迁》,黄山书社,2011。

〔印〕雷嘉·莫汉:《中印海洋大战略》,朱宪超、张玉梅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4。

林承节:《印度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林承节:《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04。

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林良光:《印度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林太:《印度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刘建、朱明忠等:《印度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刘剑、周国泰:《当代印度军队武器装备》,国防大学出版社,2013。

吕昭义:《印度国情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吕昭义:《印度国情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印〕R.C.马宗达、H.C.赖乔杜里等:《高级印度史》(上册),张澎霖、夏炎德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马孆:《当代印度外交》,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印〕纳塔拉詹:《美国的阴影笼罩印度》,姚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4。

尚会鹏:《印度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沈国明主编《国外环保概览》,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孙士海、葛维钧主编《列国志·印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印〕谭中、〔中〕耿引曾:《印度与中国——两大文明的交往和激荡》,商务印书馆,2006。

王宏纬:《喜马拉雅山情节:中印关系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

王树英:《印度文化简史》,人民出版社,2011。

吴永年、赵干诚、马孆:《21世纪印度外交新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尹锡南:《印度中国观演变研究》,时事出版社,2014。

张弛:《印度政治文化传统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赵干诚:《印度:大国地位与大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赵中建:《印度基础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朱昌利主编《当代印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步超:《穷人的环境主义——评〈印度的环境政治〉》,《绿叶》2011年第9期。

陈继东:《近年来起伏跌宕的印巴关系》,《南亚研究季刊》2011年第3期。

陈利君、许娟:《奥巴马访印对中印美三角关系的影响》,《南亚研究》2011年第1期。

陈宗海:《冷战后中印关系的特点与态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46卷第2期。

邓可祝:《印度环境法院研究》,《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杜冰、李莉:《印巴关系回暖及其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10期。

甘爱冬、张世钧:《后冷战时代印美关系的发展及动因》,《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高静:《印度社会保障的政治理念及设计路径》,《南亚研究》2014年第4期。

高希:《印度与阿富汗关系中的中亚因素》,《俄罗斯研究》2012年第5期。

高越:《论印巴关系的现状及其中的中国角色》,《改革与开放》2011年3月刊。

耿丽华:《印度的外交战略及其在大国关系中的博弈》,《当代亚太》2005年第9期。

洪丽、尹康:《印度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1951~2004》,《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胡志勇:《后冷战时期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及其影响》,《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胡志勇:《冷战时期印度与苏联的关系及其影响》,《史林》2008年第1期。

黄莺、张严冰:《印度在南亚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南亚研究》2011年第3期。

黄正柏:《试论尼赫鲁时期印度的不结盟外交》,《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月第41卷第6期。

黄正多:《古杰拉尔主义及其对印度外交的影响》,《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4期。

辉明:《冷战后印斯关系的变化》,《当代亚太》2005年第1期。

姜述贤、贾鹏:《印巴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1期。

焦春海:《印度环境管理体系》,《世界农业》1999年第11期。

李达南:《漫谈印度的种姓制度》,《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李冠杰:《一种正常的战略伙伴关系:印俄合作的成效与前景》,《俄罗斯研究》2012年第4期。

李捷、曹伟:《斯里兰卡内战结束以来印度对斯政策分析》,《南亚研究》2013年第4期。

李莉:《中印关系走向成熟及原因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3期。

刘思伟:《后冷战时期印度澳大利亚关系新发展》,《南亚研究》2011年第4期。

刘显著:《试析印度的中亚外交战略》,《理论观察》2008年第2期。

刘艺:《印巴关系缓和:原因与趋势》,《当代亚太》2004年第3期。

龙兴春:《印度相互“取暖”谋求利益优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10日,第B02版。

栾志红:《印度的环境公益诉讼》,《环境保护》2007年第18期。

马加力:《拉奥总理访问美国》,《国际资料信息》1994年第8期。

马加力:《印度外交战略的新调整》,《当代世界》2007年第7期。

马加力:《印俄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发展》,《当代亚太》2009年第1期。

马加力:《印斯和平协议的前前后后》,《南亚研究季刊》1988年第3期。

马孆:《冷战后印度南亚政策的变化》,《当代亚太》2004年第5期。

马孆:《印俄关系的发展及特点》,《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第1期。

马孆:《印日关系:从平淡到全球性伙伴》,《当代亚太》2003年9月。

宁禹:《五十年代苏联对印度政策的演变》,《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1月第26卷11期。

欧东明:《印度本土的环保主义:传统与今天》,《南亚研究季刊》2002年第1期。

蒲奕江:《印斯关系中的中国因素》,《东南亚南亚研究》2011年第1期。

钱乘旦:《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种姓制影响》,《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版)1999年第4期。

权衡:《中印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比较:结构性视角》,《国际展望》2012年第5期。

时宏远:《后塔利班时代印度在阿富汗的战略利益》,《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时宏远:《美印防务合作评述》,《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11期。

时宏远:《印孟关系中的非法移民问题》,《南亚研究》2011年第4期。

孙培均:《冷战后印度与南亚邻国的关系》,《当代亚太》2000年第3期。

汪诗明:《论澳大利亚与印度关系的变迁》,《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19卷第3期。

王鸿余:《苏联对印度援助的剖析》,《国际问题研究》1988年第1期。

王鸿余:《印度与不丹关系剖析》,《南亚研究季刊》1997年第1期。

王鸿余:《印度与马尔代夫关系初析》,《南亚研究季刊》1997年第2期。

王历荣、时宏远:《论印度与中东关系的嬗变》,《西亚非洲》2011年第2期。

王士录:《种姓制度与当代印度政治》,《世界经济与政治》1992年第9期。

王晓文、李宝俊:《中印关系的现实困境:原因及前景分析》,《国际论坛》2014年3月第16卷第2期。

吴永年:《独立后印度国内政局的演变与外交政策走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吴兆礼:《尼泊尔—印度关系:传统与现实》,《南亚研究》2010年第1期。

伍福佐:《试析朝鲜战争中的印美关系》,《南亚研究季刊》2003年第3期。

熊杰:《试论种姓制度对印度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社科纵横》2012年第4期。

徐朝龙:《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浅谈克什米尔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布鲁扎霍姆(Bruzahom)》,《农业考古》1988年第2期。

徐慧、杨恕:《中亚与印度的大国战略》,《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4期。

叶虹:《印度中等收入阶层扩大对我国的启示》,《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叶正佳:《五十年来中印关系:经验和教训》,《国际问题研究》1999年第4期。

曾豫湘:《印度的环境状况及其管理》,《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8年第7期。

张贵洪:《印度的国际组织外交》,《国际观察》2010年第2期。

张静、赵永平:《印度与中亚的经济合作:回顾与展望》,《东南亚纵横》2012年第7期。

张世均:《冷战时期印美关系的演变及其主要原因》,《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2期。

张淑兰:《印度的环境主义研究》,《南亚研究》2009年第3期。

张喜舜、辛益:《中印关系的历史及发展趋势》,《史学月刊》2002年第7期。

张占顺:《全球化背景下中印关系的新发展》,《当代亚太》2007年第8期。

张忠祥:《论尼赫鲁的不结盟外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7期。

赵萍:《印度外交政策的演变》,《当代亚太》2002年第6期。

郑瑞祥:《印巴关系的症结》,《当代亚太》1999年第10期。

郑瑞祥:《印度与邻国关系中的几个问题》,《国际问题研究》1990年第2期。

郑瑞祥:《中印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

郑若葵:《印度发现最早的稻作文化遗址》,《农业考古》1987年第2期。

钟有为:《论印度低种姓政治力量的兴起》,《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周明:《试析冷战后印度中亚政策的演变》,《南亚研究》2012年第1期。

周绍雪:《新时期印巴和平进程的演进与前景》,《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10月第17卷第5期。

朱丹:《印度现代化与种姓制度政治功能变迁》,《南亚研究(季刊)》2002年第4期。

朱明忠:《现代印度教种姓关系的变化》,《南亚研究》2011年第3期。

朱明忠:《印度与非洲(1947~2004)》,《南亚研究》2005年第1期。

Anil Seal,The Emergence of Indian Nationalism:Com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the Later Nineteenth Centu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Barbara D.Metcalf,Thomas R.Metcalf,A Concise History of Modern India,Seco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Brenda Cartier,The Elephant in the Room:Friction Points Between India’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2010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BiblioScholar,2012.

Burjor Avari,India:The Ancient Past:A History of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from c.7000 BC to AD 1200,Routledge,2007.

Government of India,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Bureau of Planning,Education Statistics at a Galance,Monitoring & Statistics,2014.

Hermann Kulke and Dietmar Rothermund,A History of India,3rd Edition,Routledge,1998.

Judith E.Walsh,A Brief History of India,Facts on File,Inc.,2006.

J.Nehru,Indias’ Foreign Policy,Delhi,1961.

Ministry of Finance,Government of India,Economic Survey 2014-2015.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Broadcasting Government of India,India 2014 A Reference Annual,2014.

Mumbai University,Indian Political System,2012.

National Sample Survey Office,Key Indicators of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in India NSS 68th Round(July 2011-June 2012),Government of India,2013.

Planning Commission Government of India,Twelve Five Year Plan(2012-2017)Faster,More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Growth,Sage Publications India Pvt Ltd..

Santishree Dhulipudi Pandit,“Cultural Diplomacy in South-East-Asia:India’s Look East Policy”:Buddhism as an Instrument of Foreign Policy,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2012.

Srinivas M.Chary,The Eagle and the Peacock:U.S. Foreign Policy Toward India Since Independence,Praeger,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

国际在线,http://gb.cri.cn。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联合国网站,http://www.un.org/zh/index.html。

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环球网,http://china.huanqiu.com。

中国经济网,http://intl.ce.cn。

印度工业商业部网站,http://dipp.nic.in/English/Default.aspx。

世界银行,http:www.worldbank.org。

印度科技部,http://www.dst.gov.in。

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http://www.csir.res.in/。

印度电子信息技术部,http://deity.gov.in/。

印度海洋研究所,http://www.nio.org/。

印度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http://icssr.org/。

印度历史研究理事会,http://ichr.ac.in/。

印度哲学研究理事会,http://www.icpr.in/。

印度考古局,http://indianaarchaeology.org/。

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http://iccr.gov.in/。

印度央行数据库,http://mospi.gov.in/national_data_bank/index.htm。

印度文化部,http://www.indiaculture.nic.in/。

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http://mhrd.gov.in/。

孟买大学,http://www.mu.ac.in/。

加尔各答大学,http://www.caluniv.ac.in/。

德里大学,http://www.du.ac.in/。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http://www.jnu.ac.in/。

国际大学,http://www.visvabharati.ac.in/。

印度国家科学院,http://insa.nic.in/。

印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http://www.mnre.gov.in/。

国家博物馆,http://www.nationalmuseumindia.gov.in/。

印度博物馆,http://indianmuseumkolkata.org/。

萨拉尔·忠格博物馆,http://www.salarjungmuseum.in/。

阿拉哈巴德博物馆,http://theallahabadmuseum.com/。

维多利亚纪念馆,http://www.victoriamemorial-cal.org/。

甘地纪念馆,http://www.gandhimmm.org/。

尼赫鲁纪念馆,www.nehrumemorial.nic.in/

玄奘纪念馆,http://www.nnm.ac.in/xuanzang_memorial_hall.html。

印度国家图书馆,http://www.nationallibrary.gov.in/。

中央参考图书馆,http://crlindia.gov.in/。

德里公共图书馆,http://dpl.gov.in/。

印度国家档案馆,http://nationalarchives.nic.in/。

国际能源署,http://www.iea.org。

英国石油公司,http://www.bp.com。

印度储备银行,http://www.rbi.org.in。

亚洲开发银行,http:www.adb.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