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1

当代中国经济思想史断录图书

Selected Records of Contemporary Economic Thoughts in China

SSAPID:101-9263-8570-31
ISBN:978-7-5097-1187-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简录了新中国六十年来经济学界的若干代表人物(马寅初、孙治方、顾准、于光远、杜润生、厉以宁、吴敬琏、刘国光、张五常等)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轨迹,扼要描述了他们的历史性贡献。全书围绕着政治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所有制、市场运行、分配制度),联系从斯密到马克思、凯恩斯等人的古典与经典论述,力图以史料去总结计划经济时代的经验教训,极大地歌颂了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邓小平理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伟大进步。本书还结合史实,对传统的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批判。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苏东斌
编 辑:于渝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附录 波澜壮阔的60年*

 作者简介

 后记

 序言:寻找思想

 第一篇 导论 大选择、大转折: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引言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二篇 实行计划经济时期(1950~1978年)

  第一章 传统苏联体制概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二章 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思想述要

   第一节 采用苏联模式

    一

    二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计划经济道路

    一

    二

    三

   第三节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四节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三章 中国经济学家探索论略

   第一节 马寅初的人口发展思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二节 孙冶方的价值规律思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三节 顾准的商品经济与东方专制思想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三篇 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1978~2008年)

  第四章 中国改革开放经济思想述要

   第一节 改革开放的始因

    一

     (一)“文化大革命”10年内乱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二)“文革”结束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三)邓小平打出沉重的“问号”

    二

     (一)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

     (二)美欧日经济实力的大发展、大提升

    三

     (一)冲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

     (二)改革开放的初步“酝酿”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一锤定音”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绩

    一

    二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基本历程

    一

    二

  第五章 中国经济学家改革论略

   第一节 于光远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一

    二

     (一)关于按劳分配理论的讨论

     (二)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略)

     (三)生产力标准和所有制改革

     (四)关于生产目的问题的讨论(略)

     (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六)社会主义阶段问题研究(略)

     (七)国土经济学、地区发展战略研究(略)

     (八)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略)

    三

    四

   第二节 厉以宁的所有制改革思想

    一

     (一)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异常牢固

     (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起步的(略)

    二

     (一)知识青年返城与中国的股份制

     (二)一波三折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股份制试点的夭折

     (四)又选择了承包制

     (五)参加改革方案的设计

     (六)股份制的曲折历程

     (七)股份制是过去30年中最成功的改革之一

    三

    四

     论新公有制企业

      (一)新公有制企业的四种形式

      (二)民营经济和新公有制的关系

      (三)新公有化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第三节 吴敬琏的市场经济思想

    一

    二

     (一)确立市场改革的信念

     (二)“吴市场”的由来

     (三)经济改革的整体推进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第四节 杜润生的农村改革思想

    一

    二

     (一)从土改到合作化

     (二)“包产到户”三起三落

     (三)从“不许包产到户”到“不要包产到户”

     (四)一场拔河赛

     (五)是阳关道,还是独木桥

     (六)农村改革没有搞大批判

     (七)正式肯定土地承包制

     (八)有两个重大问题放心不下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第五节 刘国光的经济改革思想

    一

    二

    三

   第六节 张五常的交易费用思想

    一

    二

     (一)改革前的制度费用太高了

     (二)中国带动的“龙卷风”

     (三)历史没有过的“农转工”

     (四)县际竞争的兴起产生“中国奇迹”

     (五)中国的整体制度是最好的

     (六)中国要自信,不要都学西方

    三

   第七节 晏智杰的生产要素价值思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第四篇 回归政治经济学:经济研究的环境与方法

  第六章 传统苏联体制下的环境制约

   第一节 特定的人文环境

    一

    二

   第二节 科学与文化上的专政

    一

    二

    三

   第三节 经典模式

    一

    二

  第七章 当代中国不同时期的不同状况

   第一节 曲折之路

    一

    二

    三

    四

   第二节 真实境遇

    一

    二

   第三节 环境基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八章 当代中国的思想演进

   第一节 解放思想

    一

    二

   第二节 艰辛的过程

    一

    二

    三

   第三节 共识的理念

    一

    二

    三

    四

    六

    七

    八

    九

  第九章 依存的世界

   第一节 世界格局

    一

    二

    三

    四

   第二节 走向和谐

    一

    二

    三

    四

    五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7]《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

[8]《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

[9]《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11]《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第1347页。

[12]《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1987年2月至7月),人民出版社,1987。

[13]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人民出版社,1999。

[14]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5]金冲及主编《刘少奇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6]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载《刘少奇文选》(下),人民出版社,1985。

[17]阿明布和:《晚年陈独秀与苏联经验》,人民出版社,2002。

[1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人民出版社,1997。

[20]陈开枝:《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21]陈明远:《文化人与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22]陈明远:《何以为生》,新华出版社,2007。

[23]陈敏之编《顾准文集》,贵州出版社,1994。

[24]陈锦华:《国事忆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25]邓加荣:《走上世纪坛的学者——孙冶方》,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6]段樵、伍凤仪、刘常勇编《公有企业改革与民营》,香港中文大学出版,2002。

[27]高放:《高放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8]顾骧:《晚年周扬》,文汇出版社,2003。

[29]顾准:《顾准自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0]韩洪洪:《胡耀邦在历史转折关头(1975~1982)》,人民出版社,2009。

[31]胡绩伟:《胡耀邦回忆录》,夏菲尔出版有限公司,2005。

[32]《胡乔木传》编写组编《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

[33]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34]雷颐:《历史的进退:晚近旧事与集体记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5]李怀宇:《访问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6]李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7]李锐:《大跃进亲历记》,南方出版社,1999。

[38]李锐:《李锐文选》,南方出版社,1999。

[39]李新:《流逝的岁月》,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40]李肇星:《李肇星感言录》,青岛出版社,2007。

[41]厉以宁:《厉以宁改革论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42]刘爱琴:《我的父亲刘少奇》,人民出版社,2008。

[43]柳随年、吴群敢主编《中国社会经济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44]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45]罗平汉:《1958年~1962年的中国知识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46]罗平汉:《当代历史问题札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7]罗平汉:《“文革”前夜的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

[48]罗银胜:《顾准传》,团结出版社,1999。

[49]罗银胜:《顾准的最后25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50]罗银胜:《周扬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51]马立诚:《交锋三十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

[52]马寅初:《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3]马寅初:《新人口论》,北京出版社,1979。

[54]麦朝成、黄鸿主编《台湾所得分配论文集》,联经出版公司,1995。

[55]茅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56]彭华:《马寅初最后3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57]齐翔延:《我的父亲齐燕铭》,文物出版社,2008。

[58]苏东斌:《走出贫困》,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59]苏东斌:《现代政府的经济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60]苏东斌:《和谐元论》,澳门理工学院,2006。

[61]苏东斌:《选择经济考察述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2]苏东斌:《我讲〈国富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3]沈志华、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64]苏东斌:《人与经济》,人民出版社,2005。

[65]苏东斌:《中国经济特区史略》,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66]苏东斌:《社会主义经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7]苏东斌:《中国经济特区史略》,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68]苏星:《我的理论生涯》,人民出版社,2007。

[69]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0]孙冶方:《孙冶方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84。

[71]田炳信:《广东改革开放口述实录》,广州出版社,2004。

[72]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73]王光美、刘源:《你所不知道的刘少奇》,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第107页。

[74]韦森:《市场、法治与民主:一个经济学家的日常思考》,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5]闻一:《普京之谜》,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76]吴敬琏:《吴敬琏改革论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第190页。

[77]吴敬链:《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三联书店,2004,第307~308页。

[78]吴敬琏、樊纲主编《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79]席寅、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第317~319页。

[80]徐庆全:《知情者眼中的周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3。

[81]许庆复主编《迈向21世纪的台湾》,正中书局,1994。

[82]晏智杰:《灯火集——劳动价值学说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3]叶剑英:《叶剑英选集》,人民出版社,1996。

[84]叶永烈:《邓小平改变了中国》,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85]于光远:《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台前幕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6]于光远:《于光远改革论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原作于1993年7月)。

[87]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8]杨绛:《杨绛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

[89]杨勋、徐汤莘、朱正直:《马寅初传》,北京出版社,1986。

[90]袁鹰:《风云侧记》,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91]张国平、漠行:《当代中国理论经济学主要流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92]张劲夫编《嘤鸣·友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93]郑仲兵主编《胡耀邦年谱资料长编》,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

[94]祝勇:《禁欲时期的爱情》,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95]朱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河南出版社,1998。

[96]卓炯:《再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97]卓炯:《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98]Inside the Economist’s Mind:Conversations with Eminent Economists,edited by Paul A.Samuelson and William A.Barnett January 2007,Wiley-Blackwell.

[99]〔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9。

[100]〔德〕佳杰思:《我的愤青岁月》,史竞舟译,新星出版社,2009。

[101]〔匈〕雅诺什·科尔奈著《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02]〔俄〕格拉乔夫著《戈尔巴乔夫之谜》,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03]〔德〕克劳斯·费舍尔:《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04]卡尔·哈达赫:《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杨绪译,商务印书馆,1984。

[105]罗伯逊:《希特勒的战前政策和军事计划》,英国伦敦,1963,英文版。

[106]〔苏〕罗·亚·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人民出版社,1983。

[107]《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8]尤·米·加列诺维奇:《两个一把手——赫鲁晓夫与毛泽东》,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09]阿玛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10]〔俄〕格·阿·阿尔巴托夫:《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新华出版社,2005。

[111]〔俄〕罗·伊·麦德维杰夫:《斯大林鲜为人知的剖面》,新华出版社,2004。

[112]恩格斯:《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113]吴江:《我们应当记住》,《冷石斋随笔》,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114]叶永烈:《我的家一半在台湾》,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

[115]〔英〕文思淼著《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9。

[116]〔俄〕阿·切尔尼亚耶夫:《在戈尔巴乔夫身边六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117]〔俄〕格·阿·戈尔巴乔夫:《知情者的见证》,新华社出版,1998。

[118]维·亚·马利舍夫:《人民委员的日记》,《俄联邦总统档案馆通报》1997年第5期。

[1]陈伯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的精神,继续改造北京大学,建设一个共产主义的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学报》1958年第3期。

[2]陈国富、卿志琼:《饥饿与权利》,《读书》2009年第6期。

[3]杜导正:《新民主主义的回归与发展》,《炎黄春秋》2009年第4期。

[4]杜光:《普世价值:一个时代性的重大课题》,《炎黄春秋》2009年第1期。

[5]范承祚:《风范长记 教诲长铭——回忆我给毛泽东、周恩来做翻译的岁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资料》2005年第4期。

[6]冯锡刚:《叛徒与晚节》,《随笔》2007年第3期。

[7]冯友兰:《自我改造必须自我批判》,1958年5月24日《光明日报》。

[8]傅国涌:《回眸“五四”》,《随笔》2009年第3期。

[9]郭道晖:《毛泽东发动整风的初衷》,《炎黄春秋》2009年第2期。

[10]郭宇宽:《胡耀邦,生前办过〈理论动态〉》,《炎黄春秋》2007年第9期。

[11]胡德平:《耀邦同志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前后后》,《财经》2008年第9期。

[12]胡任之:《人在经济学中的崛起》,《读书》1989年第6期。

[13]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2001年8月22日《中国财经报》。

[14]江平口述、记者赵凌采访整理《江平:“法治天下”我乐观其成》,2009年7月9日《南方周末》。

[15]景凯旋:《没有死过,但病过》,《随笔》2008第6期。

[16]景凯旋:《俄罗斯的雅努斯神》,《随笔》2008年第6期。

[17]康冀民:《中南关系正常化前后》,转引自《百年潮》2009年第7期。

[18]雷颐:《为历史填空》,2008年1月20日《南方周末》。

[19]雷颐:《沉重的笑话》,《世界知识》2009年第13期。

[20]李德顺:《批判与超越更为重要》,《理论动态》2009年第5期。

[21]李锐:《开放言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炎黄春秋》,2006年第10期。

[22]李锐:《向胡耀邦学习——〈胡耀邦传〉序言》,《炎黄春秋》2009年第4期。

[23]林贤治:《国民性批判问题札记(下)》,《随笔》2009年第3期。

[24]林贤治:《索尔仁尼琴和他的阴影》,《随笔》2008年第6期。

[25]刘源、何家栋:《刘少奇、毛泽东和四清运动》,1998年11月20日《南方周末》。

[26]柳士同:《重温“打倒孔家店”》,《书屋》2009年第3期。

[27]马大成:《新人口论十年祭》,《炎黄春秋》2007年第10期。

[28]马新文:《阿玛蒂亚·森的权利理论与方法述评》,《外国经济学说研究》2007年第4期。

[29]梅志:《历史的真实》,《新文学史料》,1990年第1期。

[30]彭迪、钱行:《普世价值:求同存异,同舟共济》,《炎黄春秋》2009年第3期。

[31]山旭:《1978:邓小平和他触摸的世界》,《暸望东方周刊》2008年第47期,《党建》2008年第10期。

[32]沈宝祥:《重温改革初衷,恢复历史真相》,2009年2月12日《经济观察报》。

[33]叔仲:《我国人口和就业问题》,1958年6月6日《人民日报》。

[34]宋以敏:《胡耀邦在对外关系上的拨乱反正》,《炎黄春秋》2009年第5期。

[35]苏东斌:《理性的浪漫》,载《苏东斌集》增订本序言,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6]苏东斌:《改革开放是第一法宝》,2008年8月29日《深圳特区报》。

[37]苏东斌:《新社会主义论》,《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第3期。

[38]苏双碧:《吴晗:学者官员双重身份的悲剧》,《炎黄春秋》2009年第6期。

[39]武勤英:《时代对政治经济学的再批判》,《读书》1988年第7期。

[40]夏至:《犬儒时代的狂欢》,《随笔》2009年第1期。

[41]向继东:《重读赵丹的遗言》,《书屋》,2001年第4期。

[42]闫长贵:《一篇更重要更全面的“窑洞对”——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炎黄春秋》2008年第10期。

[43]于光远:《见证人应该说的话》,《同舟共进》2004年第2期。

[44]俞可平:《中国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善治》,2008年11月10日《经济观察报》。

[45]袁鹰:《落在人心便永生》,《随笔》2008年第5期。

[46]袁鹰:《巴金留给我们的箴言》,《炎黄春秋》2009年第6期。

[47]张绪山:《毛泽东棋局中的鲁迅》,《炎黄春秋》2009年第6期。

[48]赵启正:《作为世界公民的跨文化交流》,2009年7月5日《文汇报》。

[49]赵书凯:《万里与农村改革中的“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0]资中筠:《改革开放中的美国因素》,《世界知识》2009年第2期。

[51]资中筠:《文化与制度》,《随笔》2008年第2期。

[52]铸铁:《卢森堡论民主与社会主义》,《哲学研究》2008年第10期。

[53]左毅:《我随柬共上山打游击》,《炎黄春秋》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