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

《平安北京建设发展报告(201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afe Beijing (2018)

SSAPID:101-9262-9283-17
ISBN:978-7-5097-3971-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7个方面对平安北京建设进行系统评估,遵循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和易操作性原则设计了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涵盖4个层级141项指标。采用专家评估、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评估数据来源于统计年报、问卷调查和网络搜索等,特别是通过抽样入户调查得到的近1200份问卷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最终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相关信息

丛书名:平安中国蓝皮书
编 辑:颜林柯;王蓓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主要编撰者简介

 中国皮书网

 Abstract

 文前辅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皮书数据库

 Ⅰ 总报告

  B.1 平安北京建设评估报告

   一 平安北京建设发展历程

    (一)2008年之前的首都平安建设

    (二)平安北京建设的提出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平安北京建设

   二 平安北京建设发展评估概况

    (一)评估的意义

     1.能够客观反映平安北京建设的实际

     2.有利于信息公开,扩大公众参与

     3.有利于因案施策,实现精准治理

     4.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社会治理效率

     5.能够发挥评估的绩效激励作用

    (二)评估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的设立依据*

     2.指标的选取原则

     3.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4.指标的权重

    (三)评估的方法

     1.专家评估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四)评分标准

     1.指标评分标准

      (1)通过网络抓取信息或数据进行评估的指标评分标准

      (2)通过数据统计进行评估的指标评分标准

      (3)通过调查问卷评估的指标评分标准

     2.各级指标得分计算方法

      (1)三级(四级)指标得分计算方法

      (2)二级指标得分计算方法

      (3)一级指标得分计算方法

      (4)平安北京建设与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总得分

    (五)评估的过程

   三 评估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部门协同与社会参与仍需加强

    (二)首都社会治安防控扎实有力,重点行业监管与个人信息保护力度需要加大

    (三)北京市安全生产总体状况良好,部分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四)高度重视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化解,群众利益表达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待完善

    (五)人口服务管理稳中有进,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有待加强

    (六)平安北京建设各项保障充分有力,宣传教育和品牌意识需要加强

    (七)市民总体安全感良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主体之间差异较大

 Ⅱ 分报告

  B.2 北京市社会治理调查报告

   一 指标设置及评估标准

    (一)指标设置

    (二)设置依据及评估标准

     1.二级指标设置依据

     2.三级指标及评分标准

      (1)是否建立党委领导责任制

      (2)市委常委会会议是否讨论平安建设议题

      (3)市政府在平安北京建设中的定位是否明确

      (4)是否定期召开全市平安建设相关会议

      (5)政府相关部门是否公开平安建设相关信息

      (6)是否将平安建设纳入年度考核

      (7)人民团体参与社会治理情况

      (8)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情况

      (9)企事业单位参与社会治理情况

      (10)群防群治力量参与情况

      (11)群防群治品牌建设情况

      (12)群防群治成果

   二 总体评估结果分析

   三 指标评估结果分析

    (一)是否建立党委领导责任制

    (二)市委常委会会议是否讨论平安建设议题

    (三)市政府在平安北京建设中的定位是否明确

    (四)是否定期召开全市平安建设相关会议

    (五)政府相关部门是否公开平安建设相关信息

    (六)是否将平安建设纳入年度考核

    (七)人民团体参与社会治理情况

    (八)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情况

    (九)企事业单位参与社会治理情况

    (十)群防群治力量参与情况

    (十一)群防群治品牌建设情况

    (十二)群防群治成果

   四 评估结论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完善建议

     1.职责划分清晰

     2.畅通群众反馈渠道

     3.打造全面监督环境

     4.完善工作考核体制

     5.加强政府问责机制

     6.完善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

     7.对群防群治发展做出规划

  B.3 北京市社会治安防控调查报告

   一 指标设置及评估标准

    (一)指标设置

    (二)设置依据及评估标准

     1.二级指标设置依据

     2.三级指标及评分标准

      (1)社会面治安防控

      (2)重点行业治安防控

      (3)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治安防控

      (4)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控

      (5)信息网络防控

      (6)首都外围防控

      (7)刑事警情数量

      (8)治安警情数量

      (9)刑事案件数量

      (10)治安案件数量

   二 总体评估结果分析

    (一)二级指标得分

    (二)一级指标得分

   三 指标评估结果分析

    (一)社会面治安防控

     1.街面巡逻防控情况

      (1)网络抓取评估结果

      (2)问卷调查评估结果

      (3)该四级指标评估得分

     2.公共交通巡逻情况

      (1)网络抓取评估结果

      (2)问卷调查评估结果

      (3)该四级指标评估得分

     3.学校、单位、银行、医院防控情况

      (1)网络抓取评估结果

      (2)问卷调查评估结果

      (3)该四级指标评估得分

     4.该三级指标的得分

    (二)重点行业治安防控情况

     1.旅馆业等特种行业治安管理

      (1)网络抓取评估结果

      (2)问卷调查评估结果

      (3)该四级指标评估得分

     2.物流寄递业安全管理

      (1)网络抓取评估结果

      (2)问卷调查评估结果

      (3)该四级指标评估得分

     3.枪支、管制刀具、危爆物品管理

      (1)网络抓取评估结果

      (2)问卷调查评估结果

      (3)该四级指标评估得分

     4.该三级指标的得分

    (三)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治安防控

     1.网格化管理情况

      (1)网络抓取评估结果

      (2)问卷调查评估结果

      (3)该四级指标评估得分

     2.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1)问卷调查评估结果

      (2)该四级指标评估得分

     3.社区警务实施情况

      (1)网络抓取评估结果

      (2)问卷调查评估结果

      (3)该四级指标评估得分

     4.该三级指标的得分

    (四)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控

     1.单位负责人制度、巡逻检查、守卫防护、要害保卫、治安隐患和问题排查处理等制度建设情况

      (1)网络抓取评估结果

      (2)该四级指标评估得分

     2.单位内部视频监控系统普及应用情况

      (1)网络抓取评估结果

      (2)问卷调查评估结果

      (3)该四级指标评估得分

     3.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供油、交通、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范情况

      (1)网络抓取评估结果

      (2)数据统计评估结果

      (3)该四级指标评估得分

     4.该三级指标的得分

    (五)信息网络防控

     1.信息网络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情况

      (1)网络抓取评估结果

      (2)该四级指标评估得分

     2.手机网络实名制是否落实

      (1)网络抓取评估结果

      (2)该四级指标评估得分

     3.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情况

      (1)网络抓取评估结果

      (2)问卷调查评估结果

      (3)该四级指标评估得分

     4.该三级指标的得分

    (六)首都外围防控

     1.多元勤务查控机制建设情况

      (1)网络抓取评估结果

      (2)该四级指标评估得分

     2.环京外围公安检查站覆盖情况

      (1)网络抓取评估结果

      (2)问卷调查评估结果

      (3)该四级指标评估得分

     3.外围防控效果

      (1)网络抓取评估结果

      (2)该四级指标评估得分

     4.该三级指标的得分

    (七)刑事警情数量

    (八)治安警情数量

    (九)刑事案件数量

    (十)治安案件数量

   四 评估结论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完善建议

  B.4 北京市安全生产调查报告

   一 指标设置及评估标准

    1.二级指标设置依据

    2.三级指标及评分标准

     (1)党委政府领导责任是否明确

      ①设置依据

      ②评测方法

      ③评分标准

     (2)部门监管责任是否落实

      ①设置依据

      ②评测方法

      ③评分标准

     (3)企业主体责任是否落实

      ①设置依据

      ②评测方法

      ③评分标准

     (4)责任追究制度是否落实

      ①设置依据

      ②评测方法

      ③评分标准

     (5)政府是否建立实施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

      ①设置依据

      ②评测方法

      ③评分标准

     (6)是否制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分级和排查治理标准

      ①设置依据

      ②评测方法

      ③评分标准

     (7)企业是否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

      ①设置依据

      ②评测方法

      ③评分标准

     (8)是否开展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治理(矿、危险物品等)

      ①设置依据

      ②评测方法

      ③评分标准

     (9)亿元地区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火灾(消防)十万人口死亡率

      ①设置依据

      ②评测方法

      ③评分标准

     (10)是否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

      ①设置依据

      ②评测方法

      ③评分标准

     (11)是否建立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①设置依据

      ②评测方法

      ③评分标准

     (12)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①设置依据

      ②评测方法

      ③评分标准

     (13)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①设置依据

      ②评测方法

      ③评分标准

     (14)是否定期开展安全警示教育

      ①设置依据

      ②评测方法

      ③评分标准

     (15)是否将安全生产纳入干部培训内容

      ①设置依据

      ②评测方法

      ③评分标准

   二 总体评估结果分析

   三 指标评估结果分析

    (一)党委政府领导责任是否明确 本指标得分为100分。

    (二)部门监管责任是否落实

    (三)企业主体责任是否落实

    (四)责任追究制度是否落实

    (五)政府是否建立实施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

    (六)是否制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分级和排查治理标准

    (七)企业是否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

    (八)是否开展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治理(矿、危险物品等)

    (九)亿元地区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十)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十一)煤矿百万吨死亡率

    (十二)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十三)火灾(消防)十万人口死亡率

    (十四)是否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

    (十五)是否建立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十六)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十七)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十八)是否定期开展安全警示教育

    (十九)是否将安全生产纳入干部培训内容

   四 评估结论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行业领域安全事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2.风险评估体系推进水平参差不齐

     3.部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4.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落实有待加强

    (二)完善建议

     1.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2.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3.提高生产安全风险评估预警能力

     4.加快应急系统一体化建设

  B.5 北京市矛盾纠纷化解调查报告

   一 指标设置及评估标准

    (一)指标设置

    (二)设置依据及评估标准

     1.二级指标设置依据

     2.三级指标及评分标准

      (1)是否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2)矛盾纠纷排查分级负责制度建设情况

      (3)矛盾纠纷排查督办回访制度

      (4)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到是否畅通

      (5)矛盾纠纷多元调解组织建设情况

      (6)矛盾纠纷多元调解覆盖范围

      (7)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创新(诉前委托调解)

      (8)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体系建设情况

      (9)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覆盖范围

      (10)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否纳入首都立法情况

      (11)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落实情况

      (12)信访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13)逐级上访制度建设情况

      (14)信访地方性立法情况

   二 总体评估结果分析

    (一)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和排查化解

    (二)矛盾纠纷多元调解

    (三)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四)信访法治化建设

   三 指标评估结果分析

    (一)是否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二)矛盾纠纷排查分级负责制度建设情况

    (三)矛盾纠纷排查督办回访制度

    (四)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是否畅通

    (五)矛盾纠纷多元调解组织建设情况

    (六)矛盾纠纷多元调解覆盖范围

    (七)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创新(诉前委托调解)

    (八)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体系建设情况

    (九)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覆盖范围

    (十)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否纳入首都立法情况

    (十一)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落实情况

    (十二)信访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十三)逐级上访制度建设情况

    (十四)信访地方性立法情况

   四 评估结论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和排查化解

     2.矛盾纠纷多元调解

     3.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4.信访法治化建设

    (二)完善建议

     1.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和排查化解

     2.矛盾纠纷多元调解

     3.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4.信访法治化建设

  B.6 北京市人口服务管理调查报告

   一 指标设置及评估标准

    (一)指标设置

    (二)设置依据及评估标准

     1.二级指标设置依据

      (1)常住人口调控

      (2)流动人口登记与管理

      (3)居住证制度实施情况

      (4)出租房屋治理

      (5)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2.三级指标及评分标准

      (1)常住人口数量变化

      (2)常住人口增速变化

      (3)流动人口基础信息采集登记

      (4)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制度

      (5)流动人口数量变化

      (6)居住证办理是否便民

      (7)居住证持有者享受公共服务情况

      (8)出租房屋管理制度建设

      (9)违法出租治理效果

      (10)重点人员管理

      (11)重点青少年服务

      (12)服刑人员帮扶

   二 总体评估结果分析

   三 指标评估结果分析

    (一)常住人口数量变化

    (二)常住人口增速变化

    (三)流动人口基础信息采集登记

    (四)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制度

    (五)流动人口数量变化

    (六)居住证办理是否便民

    (七)居住证持有者享受公共服务情况

    (八)出租房屋管理制度建设

    (九)违法出租治理效果

    (十)重点人员管控

    (十一)重点青少年服务

    (十二)服刑人员帮扶

   四 评估结论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共享不足

     2.出租房屋管理“短板效应”明显

     3.特殊人群管理未形成合力

    (二)完善建议

     1.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登记的多部门共享

     2.弥补出租房屋管理的“短板”

     3.优化特殊人群管理架构和创新管理方法

 Ⅲ 专题报告

  B.7 平安北京建设保障调查报告

   一 指标设置及评估标准

    (一)指标设置

    (二)设置依据及评估标准

     1.二级指标设置依据

     2.三级指标及评分标准

      (1)平安建设地方性立法情况

      (2)平安北京建设规范性文件情况

      (3)北京警力配备情况

      (4)专业队伍建设情况

      (5)社会力量参与情况

      (6)平安建设经费投入情况

      (7)平安建设硬件设施建设情况

      (8)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情况

      (9)大数据深度应用

      (10)信息资源共享融合情况

      (11)信息安全防护建设

      (12)是否将平安建设相关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培训

      (13)是否将平安建设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

      (14)是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与平安建设有关的应急演练

   二 总体评估结果分析

    (一)平安北京建设法治保障情况

    (二)平安北京建设人员保障情况

    (三)平安北京建设财务装备情况

    (四)平安北京建设科技支撑情况

    (五)平安北京建设宣传教育情况

   三 指标评估结果分析

    (一)平安建设地方性立法情况 本指标得分为100分。

    (二)平安北京建设规范性文件情况

    (三)北京警力配备情况

    (四)专业队伍建设情况

    (五)社会力量参与情况

    (六)平安建设经费投入情况

    (七)平安建设硬件设施建设情况

    (八)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情况

    (九)大数据深度应用

    (十)信息资源共享融合情况

    (十一)信息安全防护建设

    (十二)是否将平安建设相关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培训

    (十三)是否将平安建设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

    (十四)是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与平安建设有关的应急演练

   四 评估结论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完善建议

  B.8 北京市安全感调查报告

   一 指标设置及评估标准

    (一)指标设置

    (二)设置依据及评估标准

     1.二级指标设置依据

      (1)总体安全感

      (2)公共场所安全感

      (3)单位安全感

      (4)社区安全感

      (5)校园安全感

     2.三级指标及评分标准

      (1)首都安全状况的总体感受

      (2)公共场所安全感

      (3)单位安全感

      (4)社区安全感

      (5)校园安全感

   二 总体评估结果分析

   三 指标评估结果分析

    (一)北京整体安全感状况分析

     1.北京整体安全感描述分析

     2.社区安全感、公共空间安全感、单位安全感与北京整体安全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二)北京单位整体安全感状况

     1.北京单位整体安全感描述分析

     2.单位安全生产防范状况与北京市整体安全感的相关关系

    (三)北京公共场所整体安全感状况

     1.北京公共空间整体安全感描述分析

     2.北京公共空间的防控力量描述分析

     3.街道面防控力量、特种行业管理水平、进京治安卡口与北京市整体安全感的相关关系分析

    (四)北京社区整体安全感状况

     1.北京社区整体安全感状况描述分析

     2.社区居民对社区民间社会治安组织认可程度描述分析

     3.社区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治理主体的熟悉程度分析

     4.五大变量与社区整体安全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五)北京学校安全感

     1.北京校园整体安全感状况分析

     2.北京校园开展安全教育情况分析

   四 提升北京安全感的对策建议

    (一)嵌入“日常生活”的治安防控

     1.构建“主动预防”的实践机制

     2.强调“基层控制权威”的实践策略

     3.探索“以服务促安全”的实践路径

    (二)构建北京社区安全检测体系

    (三)发挥市场企业治安资源在北京整体安全治理中的能动性

    (四)注重正式民间组织在北京整体安全治理的关键作用

    (五)强调非正式民间组织治安力量

    (六)充分利用社区安全治理中的精英治安资源

    (七)充分发挥非专业化治安行政组织资源

 Ⅳ 附录

  B.9 附录1:平安北京建设发展评估(2018)指标得分

  B.10 附录2:平安北京建设发展评估(2018)调查问卷

   平安北京建设发展评估(2018)调查问卷

    A、个人基本信息

    B.首都社区安全状况

    C.社会公共空间安全状况

    D.学校、单位安全状况

 《平安北京建设发展报告(2018)》编委会

 基本子库

 摘要

 法律声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首都稳,则国家稳。平安北京建设是一项涵盖政治稳定维护、社会治安防控、社会治理创新、安全生产管理、矛盾纠纷化解、人口服务管理等内容的维护首都安全稳定的系统工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通过对平安北京的建设发展情况进行评估能够客观反映首都平安建设的实际情况,找出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举措。为此,课题组在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和易操作性原则指导下设计了平安北京建设发展指标体系,涵盖4个层级141项指标。课题组进行评估的数据主要来自网络搜索数据、统计数据、问卷数据以及访谈,特别是通过抽样入户调查得到的1200份问卷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最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书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及附录四部分组成。总报告主要对平安北京的发展历程、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评估过程以及评估结果进行总体分析介绍。分报告主要对北京市的社会治理、社会治安防控、安全生产、矛盾纠纷化解和人口服务管理五项内容进行评估分析。专题报告主要针对平安北京建设的保障情况和北京市安全感状况进行评估分析。评估结果显示,平安北京建设发展(2018)总体得分为88.36分,处于优秀等级。7项一级指标中“社会治理”、“社会治安防控”和“平安建设保障”处于优秀等级,“安全生产”、“矛盾纠纷化解”、“人口服务管理”和“安全感”处于良好等级。总体而言,北京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首都社会治安防控扎实有力,安全生产总体状况良好,矛盾纠纷化解持续开展,人口服务管理成效显著、稳中有进,平安北京建设各项保障充分有力,市民总体感觉社会稳定安全有序。但是,通过评估我们也发现平安北京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群众利益表达、信息反馈渠道不够畅通;物流寄递实名验视制度落实不好;个人信息保护不充分;部分行业领域安全事故防控形势严峻;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建设不平衡;人口管理信息共享滞后;出租房屋管理短板突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主体之间的安全感差异较大。未来的平安北京建设需要重点加强部门协同与社会参与,更加重视基层社会治安治理,加大重点行业监管与个人信息保护力度,拓宽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强化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增强平安北京品牌意识和宣传教育。本书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承担的2017年北京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项目“平安北京建设发展报告(2018)”(17JDGLA041)的研究成果,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资助出版。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以下简称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致力于打造社会安全高端新型智库,为维护首都安全稳定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本书即研究基地长期关注研究首都社会安全的标志性成果。本书的研创得到了多方关心和帮助,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基地处给予大力支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给予专业指导,诸多社会安全领域专家学者给予认真指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7级治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帮助完成社会调查,李龙、石健、范佳华、丁亚川、彭雨苏、廖天成等同学也为问卷设计和书稿校对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向所有参与本书编写的作者、数据收集和社会调查的研究生以及为本书出版精心编辑的编辑等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周延东:《形象、权力与关系:“村改居”社区安全空间治理新框架》,《社会建设》2017年第4期。

罗伯特·E.帕克:《城市:有关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建议》,杭苏红译,商务印书馆,2016。

何淼、张鸿雁:《城市社会空间分化如何可能——西方城市社会学空间理论的中国意义》,《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8期。

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郑振:《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顾至欣、顾海玲:《犯罪预防性环境设计与居住区安全性的提升》,转引自郑振《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刘能:《重返空间社会学:继承费孝通先生的学术遗产》,《学海》2014第4期。

周延东、郭星华:《家文化对社区安全治理的启示与实践》,《新视野》2016年第1期。

胡联合:《政治学最高法则下的中产阶层“稳定器”构建战略——兼与张翼先生商榷》,《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周延东、宫志刚:《2016年中国社会治安形势分析报告》,载自李培林、陈光金、张翼《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郑震:《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何淼、张鸿雁:《城市社会空间分化如何可能——西方城市社会学空间理论的中国意义》,《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8期。

顾至欣、顾海玲:《犯罪预防性环境设计与居住区安全性的提升》,《城市问题》2012年第1期。

陈占江:《空间、认同与社会秩序——转型期城中村问题研究》,《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3期。

许叶萍、石秀印:《城市化中的空间社会分层与中国机理》,《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