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4~2015)图书
Report on China's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Studies(2014-2015)
[内容简介] 本书概述了“场域安全”语境下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解读,深化了不同非传统安全威胁类型的理论探讨,特別是对国际与国内、传统与非传统相交织的安全问题进行了重点阐述,并对非传统安全与民生关系给予了关注。书中在重点介绍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示了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新进展。
摘要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4~2015)》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
BⅠ 总报告
B.1 “场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治理
一 “场域安全”:考察非传统安全的新视角
二 “多源/元性”非传统安全威胁
三 “外源性”非传统安全威胁
四 “双源性”非传统安全威胁
五 “内源性”非传统安全威胁
六 非传统安全治理理论创新
(一)“可持续安全”论
(二)“国际共生”论
(三)“创造性介入”论
(四)“道义-实力”论
(五)“共享安全”论
(六)“有效安全”论
BⅡ 综合报告
B.2 中国亚洲安全认知新趋势:基于非传统安全话语的分析
序语
一 亚信会议与亚洲新安全观的确立
1.上海亚信峰会及其意义
2.“亚洲地区”与“亚洲意识”
3.“亚洲新安全观”的确立
二 亚洲新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研究新趋势
1.“命运共同体”、“共同/共享安全”成为安全研究关注的热点
2.非传统安全和安全观、大国关系与国家战略的研究
三 中国与亚洲安全合作新气象
1.东亚地区
2.南亚地区
3.西亚地区
4.中亚地区
5.亚太地区
6.“一带一路”建设
结语
B.3 论中日韩三国海域安全复合体与东海的“安全化”
一 中日韩三国海域安全复合体的形成
1.边界
2.无政府结构
3.极性
4.社会性建构
二 中日韩三国海域安全复合体的“安全化”
三 中日韩三国海域安全复合体的发展前景
BⅢ 多源/元性非传统安全研究
B.4 2014~2015重大国际与地区恐怖威胁问题分析报告
一 全球恐怖威胁发展态势
二 典型恐怖主义威胁分析
(一)“伊斯兰国”(ISIL)恐怖威胁
(二)外国恐怖主义战士(Foreign Fighters)
(三)核生化辐射(CBRN)恐怖威胁
三 国际反恐战略转变及应对措施
(一)经济制裁
(二)多边协同反恐
1.联合国(UN)
2.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3.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
4.非洲联盟(AU)
5.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
6.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
7.欧洲联盟(EU)
8.八国集团(G-8)
9.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和东盟论坛(ARF)
10.亚太经合组织(APEC)
11.全球反恐论坛(GCTF)
12.反伊斯兰国联盟(Anti-ISIS Coalition)
(三)中国遭受的恐怖威胁现状与反恐举措
四 结语
B.5 非传统安全视域下的中美海洋事务合作
一 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二 中美在海洋事务中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合作
(一)军事领域
(二)航运领域
(三)其他领域
三 中美海洋事务合作探因
四 对中美海洋事务合作的思考
1.国际执法合作将会成为中美海洋事务合作的重要形式
2.中美海洋事务合作的地区将会从太平洋向印度洋扩展
3.中美海洋事务合作的机制化水平会日益上升
4.航空母舰将成为中美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海洋事务合作的重要工具
五 结论
BⅣ 外源性非传统安全研究
B.6 美俄能源博弈及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一 能源安全:定义、要素及策略
二 页岩气革命背景下的美俄能源博弈
三 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四 结语
B.7 国际贸易与国门安全
一 检验检疫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二 检验检疫与贸易战
三 国际合作应对国门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两难
结语
B.8 检验检疫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识别与评估
一 威胁的识别和评估理论基本概述
二 检验检疫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概述
三 检验检疫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识别与评估
(一)生态环境安全威胁
(二)公共卫生安全威胁
(三)进口食品安全威胁
(四)产品质量安全威胁
结语
BⅤ 双源性非传统安全研究
B.9 中外学术界关于东盟环境雾霾污染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 中国国内对东盟跨境雾霾污染问题的研究现状
1.关于东盟环境污染和跨境雾霾问题的研究
2.关于东盟森林火灾的研究
3.关于治理跨境环境污染的研究
二 国外学术界有关东盟环境雾霾污染问题的研究现状
1.关于东盟跨境雾霾污染的研究
2.关于东盟森林火灾及其雾霾后果的研究
3.国外学术界关于环境雾霾污染相关的其他研究
三 对中外学术界有关东盟跨境雾霾问题研究的展望
B.10 论“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安全战略
一 “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时代背景
(一)“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国际背景
1.全球战略重心的位移和未来走势
2.美国遏制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
3.国际恐怖主义和“三股势力”导致地缘政治生态持续恶化
4.主导世界经济与话语权的大国博弈日益加剧
(二)“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国内困境
1.人均GDP世界排名落后和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巨大难题
3.油气能源大量依赖进口和海上运输线被封堵困扰中国发展
4.现代化、世俗化程度低是新疆极端宗教滋生的土壤和温床
5.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有待提升
二 非传统安全观和新国家安全观对国家安全内涵认知的启示
(一)非传统安全观对安全内涵认知的深化
(二)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中国特色
(三)新安全观对探究“一带一路”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启示
三 “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中国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破解中国经济发展难题,维护中国国家经济安全
(二)促进西部又快又好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维护边疆稳定
(三)建立陆上安全通道,消解能源运输安全之虑
(四)推进现代化、世俗化进程,根除“三股势力”滋生土壤
(五)以东方智慧消解美国的围堵、遏制和霸权行径
(六)打造“一带一路”经济圈,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
四 “一带一路”建设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及其应对思考
(一)“一带一路”建设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
1.面临的国际安全风险
2.面临的国内安全风险
(二)应对“一带一路”建设安全风险的思考
1.“一带一路”建设安全风险防范的国际应对思考
2.“一带一路”建设安全风险防范的国内应对思考
B.11 跨国犯罪的全球安全治理
一 引言
二 烟草制品非法贩运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务现状
(一)研究主体分类及其成果形式
(二)关于全球及区域烟草制品非法贩运的主要数据与观点
1.主要来源国
2.中转国
3.目的国
(三)现有的治理框架与举措
三 烟草制品非法贩运带来的安全危机新认识与治理变化
(一)将跨国犯罪这一安全问题由偏重保护人权转向保护贸易规则及知识产权
(二)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紧密契合
(三)偏重实务创新,“做的”多过“说的”
四 国家决策部门在应对烟草制品非法贩运时应考虑的问题
(一)明确烟草制品非法贩运的非传统安全特性
(二)国际法框架下的国内治理
(三)拓展“领域外交”的具体路径
(四)重点关注自贸区、互联网非法贩运等问题
五 结语
B.12 中国移民安全问题综述
一 非传统安全视域下的移民问题
(一)移民问题是一个安全问题吗?
(二)移民安全是一个非传统安全问题吗?
二 2014年中国移民安全问题
三 2014年关于移民研究的学术动态
四 结论与2015年的总体趋势
BⅥ 内源性非传统安全研究
B.13 基于非传统安全视角的中国城镇化路径优化研究
一 研究方法:以基尼系数来测算城镇化的差异性
二 不同规模城市吸纳人口的分析
1.不同规模城市吸纳新增人口差异大
2.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增速超过全国人口增速
3.中小城市吸纳人口增长缓慢
三 “大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1.加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加剧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
3.中小城市日益边缘化,人口流失严重
四 “大城市化”的原因分析
1.城市的行政级别决定资源分配
2.规模效应进一步加剧城市分化
3.人口众多并不必然导致人口向特大城市集聚
五 均衡城镇化的发展战略
1.分散城市功能,将新兴产业布局在100万~300万人的城市
2.在资源分配上对中等城市进行倾斜
六 应对“大城市化”的“普遍性威胁”
1.大拆大建导致的资源浪费与污染
2.中等城市因人口集聚不足而产生住房空置
3.“大城市化”的非传统安全治理
4.以“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安全”理念来治理“大城市化”
B.14 土地开发补偿的安全威胁:硬币的两面
一 土地开发补偿安全的“悖论”
二 土地开发补偿机制的选择
(一)中国的土地开发补偿机制:耕地“占补平衡”
1.“占补平衡”的缘起
2.“占补平衡”的体制机制
(二)德国的土地开发补偿机制:从层级管理到生态账户
1.影响减轻和补偿层级
2.生态账户
三 土地开发补偿机制的安全:基于价值、政策、结果的分析
(一)安全威胁的产生:中国的困境
1.价值与目标的脱节
2.有偏的政策手段及其结果
(二)安全威胁的防范与化解:德国的经验
1.一致的价值与目标
2.无偏的政策手段及其结果
3.德国经验的疑惑
四 总结与反思:土地开发补偿安全的根源
(一)基础性制度引致的土地开发补偿差异
1.土地产权
2.法律基础
3.土地规划体系
4.政府与市场、公众的关系
(二)土地伦理观、安全观的烙印
1.中国:以粮为纲的一维土地伦理观和安全观
2.德国:人地和谐的多维土地伦理观和安全观
五 结语:土地开发补偿安全的未来走向
(一)土地开发补偿的目标体系日趋多元化和多层次
(二)土地开发补偿手段日趋多样化
(三)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公众三者的作用,推动土地开发补偿的管理模式创新
(四)循序渐进,不断夯实土地开发补偿的制度基础
(五)重塑土地伦理观和土地安全观,为实现土地开发的安全补偿提供精神动力
B.15 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运用媒体的策略研究
一 媒体策略:非传统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运用媒体策略的现状
(一)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运用媒体策略存在的问题
1.反应迟缓 信息发布不及时
2.被动沟通 信息公开不彻底
3.议程单一 官方媒体公信力下降
4.忽视新媒体 网络舆论引导乏力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错误的政绩观导致媒体沟通意识不强
2.片面的媒体观导致应用媒体手段陈旧
3.不完善的法治环境导致媒体权利保障不力
三 公共突发事件中政府优化媒体策略的举措
(一)树立和媒体合作共赢的传播意识
1.主动传播意识 掌握舆论主动权
2.平等沟通意识 尊重媒体报道权
3.以人为本意识 满足公众知情权
(二)顺应媒体环境 更新传播手段
1.传播主体策略:规范政府信息发布
2.内容策略:参与媒体议程设置
3.渠道策略:多媒体融合传播
(三)建立健全机制 确保信息畅通
1.完善相关法律 明确政府信息公开职责
2.创新媒体监管和调控机制
3.改革新闻管理体制 立法保障媒体权利
代序 安全研究的转型
Abstract
主要编撰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