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8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122

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6~2017)图书

Report on the Group of Twenty(G20) National Innovation Competitiveness Development (2016-2017)

SSAPID:101-9212-6561-73
ISBN:978-7-5201-1077-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2014~2015年G20中19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同时还就当前G20各成员聚焦关注的科技创新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深入分析。通过对不同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G20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变化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展现G20各成员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演化轨迹和提升路径,着力为G20各成员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
编 辑:曹长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皮书数据库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编委会

 摘要

 子库介绍

 Abstract

 中国皮书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法律声明

 Ⅰ 第一部分 总报告

  Y.1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与比较分析

   1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

    1.1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结果

     1.1.1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综合排名及其变化

     1.1.2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综合得分及其变化

     1.1.3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要素得分及贡献率

    1.2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比较分析

   2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区域分析

    2.1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均衡性分析

    2.2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区域评价分析

    2.3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区域内部评价分析

   3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专题分析

    3.1 发达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

    3.2 新兴市场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

    3.3 金砖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

   4 G20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4.1 G20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4.2 G20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的排位变化分析

   5 G20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5.1 G20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5.2 G20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排位变化分析

   6 G20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6.1 G20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6.2 G20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排位变化分析

   7 G20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7.1 G20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7.2 G20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排位变化分析

   8 G20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8.1 G20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8.2 G20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排位变化分析

   9 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的主要特征与变化趋势

    9.1 国家创新竞争力是各国创新能力与水平的综合反映,受各要素的共同影响

    9.2 G20整体创新竞争力水平有所下降,但区域差异较大

    9.3 创新基础竞争力和创新投入竞争力是促使国家创新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

    9.4 国家创新竞争力与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9.5 不断优化指标结构,巩固强优势指标,减少劣势指标能有效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

   10 提升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基本路径与发展对策

    10.1 提升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基本路径

     1.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创新思潮

     2.巩固传统优势,强化自主创新

     3.明确创新主体,增强创新合作

     4.培育创新后备力量,推动可持续创新

     5.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效益

    10.2 提升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推动增长方式的创新转变,开辟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格局

     2.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促进包容协调的全球价值链发展,全面激发创新潜能和活力

     4.着眼于创新发展前沿,牢牢把握创新的主动权

     5.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创新资源,大幅度提高创新效率

 Ⅱ 第二部分 分报告

  Y.2 第1章 阿根廷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1 阿根廷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1.1.1 阿根廷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1.1.2 阿根廷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1.1.3 阿根廷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1.2 阿根廷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1.2.1 阿根廷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1.2.2 阿根廷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1.3 阿根廷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1.3.1 阿根廷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1.3.2 阿根廷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1.4 阿根廷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1.4.1 阿根廷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1.4.2 阿根廷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1.5 阿根廷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1.5.1 阿根廷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1.5.2 阿根廷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1.6 阿根廷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1.6.1 阿根廷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1.6.2 阿根廷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3 第2章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2.1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2.1.1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2.1.2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2.1.3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2.2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2.2.1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2.2.2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2.3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2.3.1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2.3.2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2.4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2.4.1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2.4.2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2.5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2.5.1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2.5.2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2.6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2.6.1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2.6.2 澳大利亚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4 第3章 巴西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3.1 巴西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3.1.1 巴西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3.1.2 巴西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3.1.3 巴西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3.2 巴西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3.2.1 巴西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3.2.2 巴西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3.3 巴西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3.3.1 巴西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3.3.2 巴西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3.4 巴西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3.4.1 巴西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3.4.2 巴西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3.5 巴西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3.5.1 巴西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3.5.2 巴西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3.6 巴西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3.6.1 巴西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3.6.2 巴西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5 第4章 加拿大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4.1 加拿大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4.1.1 加拿大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4.1.2 加拿大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4.1.3 加拿大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4.2 加拿大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4.2.1 加拿大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4.2.2 加拿大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4.3 加拿大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4.3.1 加拿大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4.3.2 加拿大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4.4 加拿大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4.4.1 加拿大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4.4.2 加拿大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4.5 加拿大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4.5.1 加拿大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4.5.2 加拿大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4.6 加拿大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4.6.1 加拿大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4.6.2 加拿大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6 第5章 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5.1 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5.1.1 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5.1.2 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5.1.3 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5.2 中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5.2.1 中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5.2.2 中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5.3 中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5.3.1 中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5.3.2 中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5.4 中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5.4.1 中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5.4.2 中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5.5 中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5.5.1 中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5.5.2 中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5.6 中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5.6.1 中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5.6.2 中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7 第6章 法国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6.1 法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6.1.1 法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6.1.2 法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6.1.3 法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6.2 法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6.2.1 法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6.2.2 法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6.3 法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6.3.1 法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6.3.2 法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6.4 法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6.4.1 法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6.4.2 法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6.5 法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6.5.1 法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6.5.2 法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6.6 法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6.6.1 法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6.6.2 法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8 第7章 德国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7.1 德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7.1.1 德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7.1.2 德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7.1.3 德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7.2 德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7.2.1 德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7.2.2 德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7.3 德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7.3.1 德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7.3.2 德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7.4 德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7.4.1 德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7.4.2 德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7.5 德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7.5.1 德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7.5.2 德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7.6 德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7.6.1 德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7.6.2 德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9 第8章 印度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8.1 印度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8.1.1 印度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8.1.2 印度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8.1.3 印度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8.2 印度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8.2.1 印度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8.2.2 印度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8.3 印度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8.3.1 印度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8.3.2 印度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8.4 印度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8.4.1 印度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8.4.2 印度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8.5 印度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8.5.1 印度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8.5.2 印度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8.6 印度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8.6.1 印度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8.6.2 印度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0 第9章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9.1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9.1.1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9.1.2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9.1.3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9.2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9.2.1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9.2.2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9.3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9.3.1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9.3.2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9.4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9.4.1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9.4.2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9.5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9.5.1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9.5.2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9.6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9.6.1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9.6.2 印度尼西亚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1 第10章 意大利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0.1 意大利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10.1.1 意大利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10.1.2 意大利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10.1.3 意大利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10.2 意大利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10.2.1 意大利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10.2.2 意大利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10.3 意大利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10.3.1 意大利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10.3.2 意大利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10.4 意大利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10.4.1 意大利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10.4.2 意大利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10.5 意大利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10.5.1 意大利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10.5.2 意大利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10.6 意大利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10.6.1 意大利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10.6.2 意大利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2 第11章 日本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1.1 日本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11.1.1 日本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11.1.2 日本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11.1.3 日本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11.2 日本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11.2.1 日本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11.2.2 日本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11.3 日本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11.3.1 日本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11.3.2 日本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11.4 日本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11.4.1 日本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11.4.2 日本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11.5 日本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11.5.1 日本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11.5.2 日本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11.6 日本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11.6.1 日本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11.6.2 日本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3 第12章 韩国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2.1 韩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12.1.1 韩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12.1.2 韩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12.1.3 韩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12.2 韩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12.2.1 韩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12.2.2 韩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12.3 韩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12.3.1 韩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12.3.2 韩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12.4 韩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12.4.1 韩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12.4.2 韩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12.5 韩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12.5.1 韩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12.5.2 韩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12.6 韩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12.6.1 韩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12.6.2 韩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4 第13章 墨西哥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3.1 墨西哥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13.1.1 墨西哥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13.1.2 墨西哥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13.1.3 墨西哥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13.2 墨西哥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13.2.1 墨西哥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13.2.2 墨西哥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13.3 墨西哥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13.3.1 墨西哥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13.3.2 墨西哥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13.4 墨西哥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13.4.1 墨西哥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13.4.2 墨西哥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13.5 墨西哥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13.5.1 墨西哥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13.5.2 墨西哥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13.6 墨西哥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13.6.1 墨西哥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13.6.2 墨西哥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5 第14章 俄罗斯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4.1 俄罗斯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14.1.1 俄罗斯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14.1.2 俄罗斯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14.1.3 俄罗斯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14.2 俄罗斯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14.2.1 俄罗斯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14.2.2 俄罗斯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14.3 俄罗斯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14.3.1 俄罗斯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14.3.2 俄罗斯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14.4 俄罗斯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14.4.1 俄罗斯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14.4.2 俄罗斯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1.5 俄罗斯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1.5.1 俄罗斯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14.5.2 俄罗斯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14.6 俄罗斯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14.6.1 俄罗斯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14.6.2 俄罗斯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6 第15章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5.1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15.1.1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15.1.2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15.1.3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15.2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15.2.1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15.2.2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15.3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15.3.1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15.3.2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15.4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15.4.1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15.4.2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15.5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15.5.1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15.5.2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15.6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15.6.1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15.6.2 沙特阿拉伯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7 第16章 南非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6.1 南非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16.1.1 南非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16.1.2 南非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16.1.3 南非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16.2 南非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16.2.1 南非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16.2.2 南非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16.3 南非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16.3.1 南非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16.3.2 南非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16.4 南非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16.4.1 南非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16.4.2 南非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16.5 南非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16.5.1 南非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16.5.2 南非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16.6 南非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16.6.1 南非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16.6.2 南非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8 第17章 土耳其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7.1 土耳其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17.1.1 土耳其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17.1.2 土耳其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17.1.3 土耳其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17.2 土耳其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17.2.1 土耳其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17.2.2 土耳其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17.3 土耳其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17.3.1 土耳其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17.3.2 土耳其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17.4 土耳其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17.4.1 土耳其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17.4.2 土耳其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17.5 土耳其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17.5.1 土耳其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17.5.2 土耳其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17.6 土耳其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17.6.1 土耳其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17.6.2 土耳其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19 第18章 英国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8.1 英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18.1.1 英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18.1.2 英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18.1.3 英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18.2 英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18.2.1 英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18.2.2 英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18.3 英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18.3.1 英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18.3.2 英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18.4 英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18.4.1 英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18.4.2 英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18.5 英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18.5.1 英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18.5.2 英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18.6 英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18.6.1 英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18.6.2 英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Y.20 第19章 美国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19.1 美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总体评价分析

    19.1.1 美国国家创新竞争力概要分析

    19.1.2 美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19.1.3 美国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优劣势结构分析

   19.2 美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分析

    19.2.1 美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评价结果

    19.2.2 美国国家创新基础竞争力比较分析

   19.3 美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19.3.1 美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

    19.3.2 美国国家创新环境竞争力比较分析

   19.4 美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分析

    19.4.1 美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评价结果

    19.4.2 美国国家创新投入竞争力比较分析

   19.5 美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分析

    19.5.1 美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评价结果

    19.5.2 美国国家创新产出竞争力比较分析

   19.6 美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分析

    19.6.1 美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评价结果

    19.6.2 美国国家创新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

 Ⅲ 第三部分 专题报告

  Y.21 专题一 二十国集团(G20)创新绩效评价与比较研究

   1 国家创新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

   2 国家创新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2.1 国家创新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2.2 国家创新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

   3 二十国集团创新投入与产出比较分析

    3.1 二十国集团创新投入比较分析

    3.2 二十国集团创新产出比较分析

   4 二十国集团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及指标选择

    4.1 二十国集团创新绩效评价模型

    4.2 决策单元及指标选取

   5 二十国集团创新绩效评价与比较的实证分析及结论

    5.1 二十国集团创新效率总体分析

    5.2 二十国集团创新效率时间跨度分析

   6 加快提升中国创新绩效的政策建议

    6.1 持续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力度

    6.2 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6.3 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制度

    6.4 切实加强创新制度环境建设

  Y.22 专题二 G20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机制化建设

   1 G20科技创新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1 G20科技创新合作的必要性

     1.1.1 适应国际形势新发展的需要

     1.1.2 现代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

     1.1.3 各国优势互补的需要

    1.2 G20科技创新合作的可能性

     1.2.1 各国具有合作的强烈意愿

     1.2.2 各国具有一定的合作基础与经验

     1.2.3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支持

   2 G20国家科技创新合作基础与现状

    2.1 科技投入不断增长,创新能力持续提高

    2.2 新兴力量改变G20科技创新版图

    2.3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2.4 两大阵营差距不断缩小,合作趋势日渐增强

    2.5 广泛拓展多边合作机制,不断探索协同模式

   3 G20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的构建

    3.1 巩固高层互信合作机制

    3.2 健全利益共享机制

    3.3 优化人才培养及流动机制

    3.4 建立健全管理服务机制

    3.5 完善信息保障机制

   4 推动G20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对策建议

    4.1 增强科技创新合作共识,协调各国创新政策

     4.1.1 增强科技创新合作共识

     4.1.2 拓展科技创新合作途径

     4.1.3 协调各国创新政策

    4.2 推进创新创业合作,提升科技创新合作成效

     4.2.1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合作

     4.2.2 增加科技创新合作投资

     4.2.3 拓展科技创新合作领域

     4.2.4 提升科技创新合作成效

    4.3 推进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合作,夯实科技创新合作基础

     4.3.1 探索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合作新模式

     4.3.2 建立科技创新研究协作网络

     4.3.3 明确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合作重点领域

     4.3.4 推进科技创新研究项目成功共享

    4.4 推进人力资源交流合作,挖掘科技创新合作潜力

     4.4.1 提高科技创新人才重要性的认识

     4.4.2 打造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平台

     4.4.3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Y.23 专题三 数字经济与G20国家创新发展

   1 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1 数字经济的概念演变

    1.2 数字经济的规律性特征

     1.2.1 数据大爆炸与摩尔定律

     1.2.2 网络互动与梅特卡夫法则

     1.2.3 持续性创新与边际成本递减

     1.2.4 数据的秩序性与经济边界模糊

     1.2.5 科技进步与数字安全

   2 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国家创新竞争力

    2.1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创新基础与投入导向

    2.2 信息通信技术与物联网发展推动创新产出数字化、多样化

    2.3 新业态、新模式、新行业,营造数字创新环境

    2.4 数字素养教育决定国家创新的持续性竞争力

   3 G20主要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

    3.1 G20主要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战略

     3.1.1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3.1.2 推动ICT发展与产业应用

     3.1.3 建设数字政府与信息社会

     3.1.4 保障数据和网络安全

    3.2 G20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

    3.3 G20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存在问题

     3.3.1 数字战略布局滞后,创新环境的营造不足

     3.3.2 数字基础和安全建设资金缺口大,影响创新的基础

     3.3.3 数字鸿沟依然明显,影响整体创新产出

     3.3.4 数字标准与市场不统一,影响创新投入

     3.3.5 数字素养教育不足,影响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4 数字经济引领G20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

    4.1 推进信息通信技术创新和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4.2 实现信任和安全的信息流动

    4.3 支持基于ICT的创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4.4 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合作

   5 数字经济引领G20创新发展的提升策略

    5.1 加强网络主权和网络安全维护

    5.2 提升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协调性

    5.3 提高数字经济的包容性

   6 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践及经验

    6.1 数字经济五大使能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6.2 经济发展数字化转型

    6.3 数字经济促进民生改善

    6.4 数字经济推动行政管理体系和监管制度改革

  Y.24 专题四 加强G20农业技术合作与创新,推进全球消除饥饿与贫困

   1 加强G20农业技术合作与创新是消除全球饥饿与贫困的有效推动力

    1.1 减贫与消除饥饿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两个首要任务

    1.2 农业技术创新与发展是推动减贫与消除饥饿的重要手段

    1.3 G20各国间的农业技术合作与创新对全球减贫与消除饥饿意义重大

   2 G20加强农业技术合作与创新空间巨大

    2.1 G20各国农村人口分析状况

    2.2 G20各国农业产值与谷物产出状况分析

     2.2.1 G20各国的农业产值状况

     2.2.2 G20各国的谷物产出状况

    2.3 G20各国农业生产投入状况分析

     2.3.1 G20各国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

     2.3.2 G20各国的农业生产条件

     2.3.3 G20各国的农业资本投入

     2.3.4 G20各国的农业研发投入

   3 G20深入农业技术创新合作面临的困境

    3.1 当前G20农业技术合作的积极进展

     3.1.1 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联合创新推动各国加强农业技术合作

     3.1.2 G20积极谋求国家间的农业技术共享与合作

    3.2 推进G20农业技术合作与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3.2.1 缺乏有效的推动机制,农业技术合作与创新步伐缓慢

     3.2.2 援助型技术合作模式限制了农业技术合作与创新的深入开展

     3.2.3 国家间的不信任阻碍农业技术合作与创新的有效开展

     3.2.4 技术水平与文化差异阻碍了农业技术合作与创新应有效益的发挥

   4 推进G20农业技术合作与创新的思路

    4.1 高层谋划,政府推动,加快推进G20农业技术分享与合作

    4.2 增强互信,磨合差异,提高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效率

    4.3 提升农业技术合作收益,实现技术合作双赢

    4.4 积极推进优势互补,增强G20农业技术联合创新能力

   附表

 Ⅳ 第四部分 附录

  Y.25 附录一 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及其说明

  Y.26 附录二 2014~2015年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各级指标评价得分和排名情况

  Y.27 参考文献

  Y.28 后记

 文前辅文

 主要编撰者简介

 前言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举行。中国作为主席国提出了峰会主题“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创新首次列入G20峰会议题,并作为G20杭州峰会的首要议题。G20杭州峰会一致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提出应通过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要素新业态,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开辟新路径,拓展新边界。由此可见,G20各国已共同认识到创新对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作用。创新成为增强G20各国竞争力的原动力。如何全面认识全球创新环境,紧紧抓住全球创新战略机遇,提升G20成员的国家创新竞争力,推动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G20的重大使命。本书以G20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2014~2015年G20各国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发展水平、变化特征、内在动因及战略趋势,力图为推动G20各国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全书共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旨在从总体上评价分析2014~2015年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发展状况,揭示各国国家创新竞争力的优劣势和变化特征,提出增强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基本路径和发展对策,为世界各国加快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第二部分为分报告,通过对2014~2015年G20中19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揭示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创新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为各国提升创新竞争力提供实证依据。第三部分为专题报告,通过选取G20创新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如G20创新绩效评价与比较研究、G20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机制化建设、数字经济与G20国家创新发展以及G20农业技术合作与创新、推进全球消除饥饿与贫困等专题,为进一步了解G20各国创新竞争力水平与提升潜力提供有益补充。

罗亚非、王海峰、范小阳:《研发创新绩效评价的国际比较研究》,《数量经济 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王海峰、罗亚非、范小阳:《基于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的研发创新评价国际比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4期。

欧阳峣、陈琦:《“金砖国家”创新体系的技术效率与单因素效率评价》,《数量经济 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陈钰、宋卫国:《中国创新绩效评价及启示——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期。

梁洪力、郝君超、李研:《国家创新体系绩效评价的基本框架》,《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第1期。

钟祖昌:《研发创新SBM效率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OECD国家和中国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11年第9期。

殷阿娜、王厚双:《我国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与国际比较》,《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9期。

张玉臣、罗芬芬:《国家创新活动绩效评价的比较研究》,《科研管理》2015年第S1期。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5》,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二十国集团科技创新部长会议声明》,http://www.g20chn.org/,2016。

《2016年二十国集团创新行动计划》,http://www.g20chn.org/,2016。

《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http://www.g20chn.org/,2016。

[1]Mesenbourg T L.“Measuring Electronic Business:Definitions,Underlying Concepts,and Measurement Plans”. US Bureau of the Census,2001.

[2]IDC. The Digital Universe of Opportunities:Rich Data and the Increasing Valu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2014,https://www.emc.com/leadership/digital-universe/2014iview/index.htm.

[3]IDC. Data Age 2025. IDC White Paper:Framingham,MA,USA. 2017:http://www.seagate.com/www-content/our-story/trends/files/Seagate-WP-DataAge2025-March-2017.pdf.

[4]Borrus M,Zysman J. Globalization with Borders:The Rise of Wintelism as the Future of Global Competition. Industry and innovation,1997,4(2).

[5]Gilster P,Glister P. Digital Lteracy. New York:Wiley Computer Pub.,1997.

[6]European Commission. Europe’s Digital Progress Report 2016. https://ec.europa.eu/digital-single-market/en/news/europes-digital-progress-report-2016,2016.

[7]European Commission.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Society Index(DESI). https://ec.europa.eu/digital-single-market/en/desi,2017.

[8]Baller S,Dutta S,Lanvin B. 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16. World Economic Forum,Geneva. 2016.

[9]管克江、冯雪珺、敬宜:《德国接棒G20主席国 延续杭州峰会议题“中国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人民日报》2016年12月4日,第3版。

[10]《G20杭州峰会通过〈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 为世界经济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日报》,http://china.chinadaily.com.cn/2016-09/28/content_26926631.htm。

[11]唐·泰普斯科特:《数据时代的经济学》,毕崇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12]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13]约翰·麦考密克:《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个物联网、合作共赢的新经济时代》,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中信出版社,2014。

[14]罗兰贝格:《2018年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分析预测报告》,上海罗兰贝格亚太总部,2016。

[15]肖恩·杜布拉瓦茨:《数字命运》,姜昊骞、李德坤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16]麦肯锡:《提高你的“数字商”》,载《麦肯锡季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17]W. 钱·金、勒妮·莫博涅:《蓝海战略》,商务印书馆,2016。

[18]腾讯研究院:《数字经济》,中信出版社,2017。

[1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衡量数字经济一个新的视角》,张晓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

[20]冯登国、张敏、李昊:《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计算机学报》2014年第37(1)期。

[21]姜奇平:《“互联网+”与中国经济的未来形态》,《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第10期。

[22]朱诗兵、张学波、王宇等:《世界范围内网络主权的主要观点综述》,《中国工程科学》2016年第18(6)期。

[23]习近平:《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应坚持四原则》,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16/c_128536360.htm。

[24]张新红:《数字经济与中国发展》,《电子政务》2016年第11期。

[2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6/24/content_5085091.htm。

ADVANCE EDITION. Multipolarity:The New Global Economy. 2011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2011.

Bengt-?ke Lundvall,Bj?rn Johnson,Esben Sloth Andersen,Bent Dalum. “National Systems of Production,Innovation and Competence Building”. Research Policy,2002(2).

Bengt-?ke Lundvall.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Toward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Anthem Press,2010.

Bj?rn T.Asheim and Arne Isakse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Sticky’ and Global ‘Ubiquitous’ Knowledge”.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1).

Caves,D.W.,Christensen L.R.,and Diewert W.E. “Multilateral Comparisons of Output,Input and Productivity Using Superlative Index Numbers”. Economic Journal,1982(92).

2014 Center for Development Research(ZEF). http://www.zef.de/index.php?id=2129.

Center for Development Research(ZEF). Staff:researchers. http://www.zef.de/.

Charles Edquist,Maureen McKelvey. Systems of Innovation:Growth,Competitiveness and Employmen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0.

Charnes A.,Cooper W.W. and 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

Chun-Liang Chen,and Yi-Long Jaw. “Building Global Dynamic Capabilities through Innovation:A Case Study of Taiwan’s Cultural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9(4).

C.Fussler & P.James. Driving Eco-innovation a Breakthrough Discipline for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Financial Times/Prentice Hall,1997.

David C.Mowery and Joanne E.Oxley. “Inward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mpetitiveness:The Rol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ambridge Political Economy Society,1995(1).

David Soskice. “German Technology Policy,Innovation,and National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Industry & Innovation,1997(1).

Diewert W.E. “Capital and the Theory of 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5).

Fare R,Grosskopf S,Lovell C. Production Fronti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94.

Gabrijela Leskovar-Spacapan,and Majda Bastic. “Differences in Organizations’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ransition Economy:Internal Aspect of the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Orientation”. Technovation,2007(9).

How Transparent are Think Tanks,Transparify Report 2014,http://www.transparify.org.

James P.Andrew et al.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February 2009.

Jan Faber,and Anneloes Barbara Hesen.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European Nations:Cross-National Analyses of Patents and Sales of Product Innovations”. Research Policy,2004(2).

Jan Fagerberg,and Martin Srholec.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apabil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Policy,2008(9).

Jian Cheng Guan,Richard C.M.Yam,Chiu Kam Mok,and Ning Ma.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venes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based on DEA Model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3).

Klemmer P.,Lehr U.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BMBF,Analytica-Verlag,Berlin,1999.

Luis Diaz-Balteiro. “An Analysis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Innovation Activity Using DEA:An Application to Spain’s Wood-Based Industry”.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6(8).

Malmquist,S.“Index Numbers and Indifference Curves”. Trabajos de Estatistica,1953,4(1).

Max Planck Gesellschaft Fact & Figures. http://www.mpg.de/186435/Facts_Figures.

Max Planck Gesellschaft Fact & Figures. http://www.mpg.de/186435/Facts_Figur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for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Chin Keun Park[2012.3],http://www.nrcs.re.kr/intro/promote/res/nrcs_eng.pdf.

Parimal Patel.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Why They are Important,And How They Might be Measured and Compared”.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994(1).

Patarapong Intarakumnerd,Pun-arj Chairatana,and Tipawan Tangchitpiboo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Less Successful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Case of Thailand”. Research Policy,2002(31).

Paul Blustein et al. Recovery or Relapse:The Role of the G-20 in the Global Economy. Global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at BROOKINGS,June 2010.

Pedro Concei??o,Manuel V. Heitor and Bengt-?ke Lundvall. Innovation,Competence Building,and Social Cohesion in Europe:Towards a Learning Societ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3.

Pedro Concei??o,Manuel V.Heitor. “Knowledge Interaction towards Inclusive Learning:Promot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Competence Building”.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2(7).

Pedro Concei??o,Manuel V.Heitor.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Competence Building across Diversity:Learning from the Portuguese Path in the European Context”.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Innovation,2003.

Phil Cooke. “Regionally Asymmetric Knowledge Capabilities and Open Innovation:Exploring ‘Globalization 2’—A New Model of Industry Organisation”. Research Policy,2005(8).

Prasada Reddy. New Trends in Globalization of Corporate R&D and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Host Countries:A Survey from India”. World Development,1997(11).

2012 RAND Annual Report Who are You Listening to?. http://www.rand.org/pubs/corporate.

Rich,Andrew;Weaver,R.Kent. THINK TANKS IN THE U.S. MEDIA. The 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vol.5,no.4,Fall 2000.

Richard R.Nelso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Robert D.Atkinson and Scott M.Andes. The Atlantic Century:Benchmarking EU & 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February 2009.

R.Kemp,A.Arundel & K.Smith. Survey Indicators for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Paper Presented to Conference towards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Garmisch – Partenkirchen,2002.

Wang C.H.,Gopal R.,Zionts S.. “Use of Data Development Analysis in Asses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1997,73.

Yao Chen,Joe Zhu. “Measur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Indirect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04,5.

《2015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科技日报》2016年1月1日。

杜栋、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美〕菲利普·科特勒:《国家营销》,华夏出版社,1997。

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纲要》,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冯之浚、罗伟:《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文献汇编》,群言出版社,1999。

胡志坚等:《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黄茂兴:《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升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黄茂兴:《论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黄茂兴等:《“十二五”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热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黄茂兴等:《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热点的回眸与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黄茂兴等:《国家创新竞争力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黄茂兴等:《中国省域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十二五”中期评估及“十三五”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日〕克里斯托夫·弗里曼:《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李建平、黄茂兴等:《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福建科技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李建平、黄茂兴等:《中国经济60年发展报告(1949~2009)》,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李建平、李闽榕、王金南等:《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李建平、李闽榕、王金南等:《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李建平等主编《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李建平等主编《“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李建平等主编《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李建平等主编《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李建平等主编《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5~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李建平等主编《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李建平等主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李建平等主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5~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李军军:《中国低碳经济竞争力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李闽榕:《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李闽榕、李建平、黄茂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柳卸林:《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建设课题报告,1998。

路甬祥:《创新与未来》,科学出版社,1998。

〔丹麦〕伦德瓦尔:《创新是一个互相作用的过程——从用户与生产者的互相作用到国家创新系统》,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美〕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商务印书馆,1962。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齐建国:《技术创新—国家系统的改革与重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石定寰:《国家创新系统:现状与未来》,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法〕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王春法:《技术创新政策:理论基础与工具选择———美国和日本的比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王珍珍:《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机理、模式及效率评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吴贵生、谢伟:《国家创新系统的要素、作用与影响》,第二届中韩产业技术政策研讨会———面向21世纪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会议论文集,1997。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12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要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历程及经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简 介:本书以G20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2017~2018年G20各成员国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发展水平、变化特征、内在动因及战略趋势,力图为推动G20各成员国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书中首先从总体上评价分析2017~2018年G20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发展状况;接着对2017~2018年G20中19个成员...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06月

简 介:本书选取世界上有代表性的100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2011~2015年世界各国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发展水平、变化特征、内在动因及发展趋势,并就如何推动世界各国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提出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对策;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全面创新与全球创新浪潮、创新驱动与全球结构性改革、全球绿色科技创新发展状况等创新前沿问题,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简 介:本书构建了比较科学完善、符合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实际的城市创新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对中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以及地级市等274个城市的创新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城市创新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深刻揭示不同城市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城市创新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明确各自内部的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中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