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图书

Mao Zedong and Contemporary China: A Cognitive Approach

SSAPID:101-9207-3699-80
ISBN:978-7-5097-6056-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而言,毛泽东思想都是一笔巨大的遗产,需要学者以严谨、深邃的思考, 做出符合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和符合历史实际的学理分析。本书所收录的各篇文章,力图贯彻“认知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将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遗产作为重要的学术资源加以探讨,试图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毛泽东与当代中国
作 者: 徐俊忠
编 辑:范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作者简介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几个问题再探讨

  一 体制选择:创造新路线还是照抄国外经验

  二 纵向权力配置:“虚君共和”还是中央高度集中统一

  三 经济运行模式:商品生产还是产品调拨

  四 农村现代化路径:人民公社还是集体农庄

  余论:在伟大的战略构想与浓重的历史悲剧之间

 附录: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再探讨

 农业合作化时期毛泽东农治思想及其历史回响

  一

  二

  三

  四

 农民合作思想与实践:毛泽东时期的一份重要遗产

 毛泽东“推广”农村人民公社的价值诉求

  一 合作大农业:统筹发展,夯实基础

   (一)以粮为纲,五业综合平衡

   (二)农业“八字宪法”

  二 公社工业化:农民“造城”,共同富裕

  三 供销、信用合作:减少中间环节,直接服务于农村生产生活

  四 公社办学:人人有书念,村村有文化

   (一)公社办学的内容与形式

   (二)公社办学负载的价值

   (三)公社办学的成就

  五 “五保”与合作医疗:老有养,弱有扶,病有医

   (一)农村人民公社的“五保”供养制度

   (二)农村人民公社的合作医疗制度

  余论

 “去工业化”与人民公社的困境

  一 “草根工业”的路径选择

   (一)国家的工业化任务

   (二)工农业并举的方针

   (三)公社体制的题中之意

   (四)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五)20世纪50年代后期遇到的困难

  二 “去工业化”的缘由

   (一)公社办工业的状况及出现的问题

    1.公社办工业的原则和形式

    2.社队企业发展状况

    3.出现的问题

   (二)政策调整中的“去工业化”

    1.整顿社办企业

    2.停办社队企业

  三 “去工业化”后人民公社的困境

  四 两点思考

   (一)经验教训

   (二)深度思考

 农村人民公社消解的再思考

  一 “去工业化”并同时“去商业化”,使人民公社陷入困境

   1.“去工业化”及“去商业化”的缘由及过程

   2.“去工业化”并“去商业化”后人民公社的困境

  二 人民公社权力机制上的缺陷

   1.公社和生产队自主权不完整

   2.公共行政权力的渗透

  三 大规模组织的管理困境

   1.集体行动的困境

   2.监督与激励问题

   3.干部素质问题

  四 余论

 1965年毛泽东三次关于医疗卫生工作的谈话

 沉重的现代性:建国后毛泽东经济革命思想与实践之反思

  一 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辩证法:非常规发展路径的哲学依据

  二 拒斥资本主义:非常规发展路径的价值旨趣

  三 双重领导下的全面动员:非常规发展路径的体制探求

  四 改造农民意识:非常规发展路径的深层意蕴

 毛泽东的中国现代化方案:马克思主义的还是民粹主义的?

  一 中国现代化的性质界定

  二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三 中国现代化的目标设定

 现代性弊端及其超越:毛泽东的“革命”方案

  一 权利错位与权力重组:官僚主义政治体制及其对治方案

  二 抓革命、促生产:发展主义经济模式的初步反拨

  三 知识分子再教育:摆脱文化精英主义的窠臼

 中国传统“革命”思想的两个维度及毛泽东的革命逻辑

  一 传统儒家的革命底蕴及毛泽东“圣人救世”的革命逻辑

  二 源自民间的反叛意识及毛泽东“压迫—反抗”的革命逻辑

  二 “尚变求动”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与毛泽东两种革命逻辑的合流

   (一)解构“大同”的理想境域,凸显动、乱与斗争的价值

   (二)强者与弱者的角色换位——“人民革命观”的确立与失误

 毛泽东以“人民”为本政治理念的历史生成

  一 从传统民本观念到近代平民主义

  二 阶级视野下工农革命主体的显现

  三 游击战与以“人民”为本政治理念的现实确立

  四 群众路线:以“人民”为本政治理念的理论表述

 中国式民主如何可能

  一

  二

  三

 民主建设的逻辑、次序与策略: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思考与实践

  一 党的“一元化”领导与建构型民主建设逻辑

  二 “党内民主”“人民民主”与民主建设次序

  三 边区民主试点与民主建设策略

 人民权利作为人权的一种替代方案

  人民权利思想的提出——从人权到人民权利

  人民权利作为一种替代的方案

   一 以权利的阶级性代替权利主体的普遍性

   二 以权利的非精英主义代替权利的精英主义

  关于人民权利方案实践后果的初步评价

 毛泽东“虚君共和”思想的两次实践及其意义的历史检视

  一

  二

  三

 意识形态再解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性及其问题

  一 马克思主义的“原生态”解释

  二 俄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盛行

  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

  四 问题域的转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性及其相关问题

 新哲学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新哲学会及其主要成员构成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论证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初步确认

  四 对“毛泽东思想”概念提出的贡献

 新民主主义理论创立的再思考

  一 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相容并存——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中共对三民主义的相容性解释

  二 用真三民主义对抗假三民主义——政治摩擦下中共对三民主义解释策略的调整

  三 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与新民主主义的创立

  四 结语

 毛泽东与《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研究

  一 《决议》的起草过程及毛泽东的贡献

  二 “毛选版”《决议》的修改情况及其成因分析

   (一)标点修改

   (二)文字性修改

   (三)内容上的修改

  三 余论

 关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稿的评价

  一 《正处》发表稿的重要修改及其不同评价

  二 应该如何看待《正处》发表稿有关阶级斗争的论点?

  三 对《正处》发表稿的总体评价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中知识分子的教育和改造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是如何看待知识分子教育和改造的?

  二 知识分子参加土改是如何兴起的?

  三 知识分子参加土改有何意义?

   (一)加深了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二)培养了知识分子深入工农、服务工农的意识

   (三)强化了知识分子的政权认同

   (四)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本土化

  四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中共对知识分子的教育和改造?

 毛泽东与文艺知识分子的价值冲突

  一 大众意识的强调与文艺知识分子的精英情结

   (一)艺术趣味的偏离

   (二)身份意识的执着

  二 为政治服务的要求与文艺知识分子的艺术性追求

  三 思想改造与文艺知识分子的自由心性

 中国文艺的现代转型

  一 大众化价值品格的确立

  二 文艺由私人活动到公共事业的转变

  三 民主和科学精神的高扬

  四 民族化对文艺发展的有效规范

 毛泽东延安时期文艺普及思想的政治图解

  一 “文艺普及”的出场

  二 走进民众:文艺普及的政治方向

  三 提升民众:文艺普及的政治目标

  四 文艺普及思想及其实践的政治反馈

  五 余论

 文学艺术的“社会生活转向”

  一 疏离社会生活:毛泽东眼中中国文艺的病症

  二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文艺转向的理论根基

  三 文艺下乡:文艺转向的实践途径

  四 “社会生活转向”与中国现代文艺的“内容革命”

 关于毛泽东研究的几个问题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而言,毛泽东思想都是一笔巨大的遗产,需要学者以严谨、深邃的思考,做出符合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和符合历史实际的学理分析。本书所收录的各篇文章,力图贯彻“认知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将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遗产作为重要的学术资源加以探讨,试图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