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24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图书

Sexuality, Body and Sociology of Story-telling

SSAPID:101-9206-5636-52
ISBN:978-7-5201-2404-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借鉴普拉莫(Plummer)的“讲述性故事”,基于多类人群(不同年龄段的城市女性、乳腺癌患者、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加拿大中国移民、变性人等)的性/别与身体的故事讲述,试图提出并实践具有人文与社科批判精神的、作为方法的“故事社会学”分析框架,从不同的面向具体探讨“中国式”的身体问题,以促进更为积极的身体、性和多元性别领域本土学术语境的形成,以及相关学科在中国的建设与发展。

相关信息

丛书名:田野中国
作 者: 黄盈盈
编 辑:胡庆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导论 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

  一 “性”与“性/别”的概念创造及扬弃

   (一)“性学”的滥用

   (二)Sexuality的翻译与“性”的概念框架

   (三)“性/别”的创造与借用

   (四)概念的选择与扬弃

  二 日常生活中的情欲身体

   (一)日常生活中的逾越身体

   (二)身体的自主与情欲

   (三)经验身体与质性研究

  三 讲述性故事

  四 本书的性/别与身体故事

 第一章 经血与性感

  一 月经叙事

   (一)由“痛经”开始的月经叙事

   (二)因“绝经”而彰显的月经意义

  二 性感身体

   (一)80后女生聊黄片

   (二)矛盾的70后,游移的“性感”表达

   (三)50后女性,烙着岁月痕迹的身体

 第二章 带着HIV生活

  一 “挖故事”的尴尬

   (一)“情感历程图”:社工方法的热身效应

   (二)生活情境中的访谈:走向个人经历

   (三)小组骨干培训会:“需求”话语的纠结

   (四)艾滋联盟会议的女性分会场:“跳蛋”激发了“性趣”

  二 带着HIV生活:木木与李纷的择偶故事

   (一)木木

   (二)李纷

  三 日常生活的制约

   (一)与女性感染者“谈性”

    1.“谈性”与边缘女性的生活世界

    2.“谈性”与女性研究者的生活世界

    3.探寻积极的生活空间与研究情境

   (二)不甚乐观的结尾:还可以期待多少版本的相亲故事

 第三章 从“疾病”到“残缺”的乳腺癌叙事

  一 打开话茬,收集故事

  二 可见“CA”细胞:烙上了“乳腺癌”标记的身体

  三 掉发与假发:“残缺”的身体形象的浮现与应对

  四 切乳与义乳:女性身体形象的破损与重塑

  五 乳房缺失的女性身体:亲密关系的挑战与经营

  六 嵌入社会的“残缺”身体:自我及社会身份的危机与管理

  七 两套叙事的交叉及“残缺”框架的意义

 第四章 跨越国界的身体与性/别

  一 跨国视野下的性/别思考

  二 寻找移民,挑选故事

  三 身体与性/别的中西方叙述

   (一)对于“关系”的叙述:“中西方”语境中的感情、性、性别、婚姻与家庭

   (二)身体吸引与性技巧:中西方文化中身体的缺席与在场

   (三)戴套文化与性教育:中西方之性的“开放”与“安全”

   (四)跨越“中西方”的身体与性/别想象?——讨论与回应

  四 迈向更为日常的“跨国性”:移民故事的扩展思考

 第五章 一位让访谈者抓狂的变性人*

  一 “老师,我想换主题”:初学者碰到了强势的被访者

  二 听文姐讲故事

   (一)媒体中的变性故事

   (二)文姐的“主体”叙述

    1.性别态的物质身体

    2.“变性”与“出柜”

    3.“有钱就是任性”:选择的背后

  三 个案的扩展及“自主”的条件

 第六章 无处安放的情欲身体

 第七章 会议的性政治*

  一 2007年之前的性话语:讨论的起点与补充*

  二 对话生态的复杂化

   (一)LGBT的显性化以及运动形式的改变

   (二)新女权,激发了旧论战

   (三)年龄的性政治:青少年的崛起

   (四)反性大妈们的奋起抵抗

  三 学术、政治、经济三方夹击下的性/别研究与运动

  四 2007~2017年中国性研究国际研讨会:一个案例

   (一)会议作为一个变化着的性/别事件

   (二)会议的“酷儿性”及其局限

    1.讲台的性政治

    2.语言的性政治

    3.挑战底线,为杂音保留一个空间

    4.反转各类主流与边缘,创造另类性/别故事的可能

  五 新生态下的困境与思考

 结语 身体如何记忆,性/别如何叙事?

  一 “不可说”与“记忆的微光”

   (一)“没什么可说的”

   (二)不愿说:“隐私”与“敏感”的建构与存在

  二 “我要讲”与叙事套路

   (一)学术与政治

   (二)“让我来告诉你我的故事!”

  三 再论“真”与“假”:迈向更为积极的身体与性/别叙事

 附录一 呈现与感受:转向日常生活中的女性身体*

  一 注意“身体”:问题的理论背景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 身材、健康和气色:女性身体的三种自我镜像

   (一)身材:呈现式身体

   (二)健康:感受式身体

   (三)气色:精神“体”现式身体

   (四)“身材”、“健康”与“气色”:三种身体的比较

  四 生命历程、亲密关系、流行话语:身体构建的情境因素

  五 身体的主体构建与日常生活的特点:概括与讨论

   (一)中国情境中身体的主体构建

   (二)情景化、体验式与琐碎性:身体的日常生活特点

 附录二 中国性研究国际研讨会(2007~2017年)*

  (第一届)中国性文化国际研讨会

   6月18日 上午

    第一单元 性的历史与发展|主持人:Evans(英国)

    第二单元 性权利与发展|主持人:黄道明(中国台湾)

   6月18日 下午

    第一单元 社会性别(一)|主持人:Elaine Jeffreys(澳大利亚)

    第二单元 社会性别(二)|主持人:柯倩婷(广州)

   6月19日 上午

    第一单元 性教育|主持人:魏伟(上海)

    第二单元 性健康|主持人:高燕宁(上海)

   6月19日 下午

    第一单元 性工作|主持人:裴谕新(中国香港)

    第二单元 身体与性|主持人:Evelyne Micollie(法国)

   6月19日 晚上

    去除性道德污名运动介绍(报告、纪录片)

   6月20日 上午

    第一单元 性与传播|主持人:刘雅格(日本)

    第二单元 性关系与性实践(一)|主持人:马克梦(美国)

   6月20日 下午

    第一单元 性关系与性实践(二)|主持人:周艳秋(在加拿大)

    第二单元 自由交流,增进情感|16:00-18:00,校内水穿石咖啡厅

  “性”与社会发展

   6月18日上午 主会场

   6月18日下午 主会场

   6月18日下午 分会场

   6月18日下午 512会议室

   6月19日上午 主会场

   6月19日下午 主会场

   6月19日下午 分会场

   6月19日下午 512会议室

   6月20日上午 主会场

   6月20日下午 主会场

  权利与多元

   6月21日上午 会场1

   6月21日下午 会场1

   6月21日下午 会场2

   6月22日上午 会场1

   6月22日下午 会场1

   6月22日下午 会场2

   6月23日上午 会场1

   6月23日下午 会场1

  走向性福

   6月21日上午 分会场1

   6月21日下午 分会场1

   6月21日下午 分会场2

   6月22日上午 分会场1

   6月22日下午 分会场1

   6月22日下午 分会场2

   6月23日上午 分会场1

   6月23日下午 分会场1

   6月23日下午 分会场2

  沟通与汇聚

   7月4日上午 分会场1

   7月4日下午 分会场1

   7月4日下午 分会场1

   7月4日下午 分会场2

   7月4日下午 分会场2

   7月5日上午 分会场1

   7月5日上午 分会场2

   7月5日下午 分会场1

   7月5日下午 分会场2

   7月6日上午 分会场1

   7月6日上午 分会场2

   7月6日下午 分会场1

   7月6日下午 分会场1

   7月6日下午 分会场2

   7月6日下午 分会场2

  积淀与反思

   7月3日 分会场1

   7月3日 分会场2

   7月3日 分会场2

   7月4日 分会场1

   7月4日 分会场1

   7月4日 分会场2

   7月4日 分会场2

   7月5日 分会场1

   7月5日 分会场1

   7月5日 分会场2

   7月5日 分会场2

 自序

本书是在身体社会学与性社会学的理论脉络下展开研究的,强调21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背景、日常生活的方法论视角以及质性经验研究的方法取向。本书借鉴普拉莫(Plummer)的“讲述性故事”,基于多类人群(不同年龄段的城市女性、乳腺癌患者、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加拿大中国移民、变性人等)的性/别与身体的故事讲述,试图提出并实践具有人文与社科批判精神的、作为方法的“故事社会学”分析框架,从不同的面向具体探讨“中国式”的身体问题,以促进更为积极的身体、性和多元性别领域本土学术语境的形成,以及相关学科在中国的建设与发展。

巴特勒,1990,《性别麻烦》,宋素凤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鲍雨,2012,《经历乳腺癌:女性主体的身体想象与疾病应对》,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鲍雨,2015,《身体的治理:身体社会学视角下的截瘫者日常生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鲍雨、黄盈盈,2014,《经历乳腺癌:疾病与性别情境中的身体认同》,《妇女研究论丛》第2期。

北京纪安德咨询中心,2017,《中国同性性活动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内部报告,2007。

本·海默尔,2008,《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读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边燕杰、李璐璐,2006,《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中国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肖,2015,《日常生活中的女性妇科表达、实践及其意义》,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陈信波,2015,《变性人与社会的互动分析——基于一个个案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陈逸婷,2017,《当LGBT成为政治工具》,台湾苦劳网,1月20日。

《辞海》,1999,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德塞托,2009,《日常生活实践》,方琳琳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丁瑜,2016,《她身之欲:珠三角流动人口社群特殊职业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宜庄、汪润,2011,《口述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范燕燕、林晓珊,2014,《“正常”分娩:剖腹产场域中的身体、权力与医疗化》,《青年研究》第3期。

方慧容,1997,《“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北京大学社会生活口述史资料研究中心,1997。

方静文,2014,《变身——现代中国美容整形的人类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方敏,2014,《性别操演视角下的多元性别气质研究——年轻女性对性别身份的理解与实践》,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冯珠娣、汪民安、赖立里,2004,《日常生活、身体、政治》,《社会学研究》第1期。

福柯,1999,《必须保卫社会》,钱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福柯,2010,《不正常的人》,钱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福柯,2011,《临床医学的诞生》,刘北成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福柯,2003,《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福永玄弥,2017,《后帝国主义与同志国族主义荒诞的同床异梦:日本同志运动领域中关于“一个中国”(One China)的政治机制》,第六届中国性研究国际研讨会发言,哈尔滨,7月4日。

高旭宽,2016,《认识跨性别:蜿蜒曲折的变化历程》,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主办“性/别理论与运动的台湾经验”论坛主题发言,8月26~27日。

戈夫曼,《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宋立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宫赫,2016,《健身房中的身体规训与反抗——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健身房的实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郭晓飞,2016,《中国变性人婚姻问题浅析》,载何春蕤主编《台湾性/别20年》,台北:台湾“中央大学”出版社。

郭于华,2003,《心灵的集体化》,《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郭展意,2013,《产后女性的身体经验与身体实践》,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何春蕤,1994,《好爽女人》,台北: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

何春蕤,2010,《理论与实践:一个在具体脉络中不断变化的关系》,《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80期。

何春蕤,2011a,《情感娇贵化——变化中的台湾性布局》,载黄盈盈、潘绥铭主编《中国性研究》,高雄:万有出版社。

何春蕤,2011b,《台湾性/别权力的浮现:我的三个女性主义领悟》,《中国女性主义》第12期。

何春蕤,2013,《研究社会性/别:一个脉络的反思》,《社会学评论》第5期。

何春蕤,2015,《社运的NGO化》,台湾“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性别与科技人才培育营”的演讲,9月11日,http://sex.ncu.edu.tw/jo_article/2015/09/%E7%A4%BE%E9%81%8B%E7%9A%84ngo%E5%8C%96/,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3月6日。

何春蕤,2016,《性/别研究二十年:历史与理论的反思》,载黄盈盈、潘绥铭主编《中国性研究》,香港:1908出版社。

何春蕤,2017a,《破除死结:从女权与性权到结构与个体》,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主办“性/别理论与运动的台湾经验”论坛主题发言,2016年8月27日,后收录在何春蕤《性别治理》,台北:台湾“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出版。

何春蕤,2017b,《性别治理》,台北:台湾“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

何清濂,1993,《一个变性手术专家的手记》,《社会》第1期。

贺萧,2017,《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张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郇建立,2009,《慢性病与人生进程的破坏:评迈克尔·伯里的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学研究》第5期。

黄道明,2012,《酷儿政治与台湾现代“性”》,台北:台湾“中央大学”出版社,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黄俊杰,2002,《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现代哲学》第3期。

黄盈盈,2004,《想象与真实之间的他者:“性感”背后的性别差异》,《视角》,海外青年论坛第四届第三期,7月31日。

黄盈盈,2008,《身体、性、性感:对中国城市年轻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黄盈盈,2012,《呈现与感受:女性日常生活中的身体表达》,《中华性/别,年龄机器》,香港:香港圆桌文化出版社。

黄盈盈,2014a,《性/别框架下的“性与生殖健康”》,《探索与争鸣》第9期。

黄盈盈,2014b,《性博会与反性的大妈:我们要反思什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47e5a0102v1zy.html。

黄盈盈,2015,《扩展艾滋病的社会学想象力》,《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黄盈盈,2016,《大时代与小田野——社会变迁背景下红灯区研究进入方式的变与不变(1999~2015)》,《开放时代》第3期。

黄盈盈,2017,《女性的身体与情欲:日常生活研究中的方法和伦理》,《探索与争鸣》第1期。

黄盈盈、鲍雨,2013,《经历乳腺癌:从疾病到残缺的女性身体》,《社会》第2期。

黄盈盈、潘绥铭,2011,《论方法:定性调查中“共述”、“共景”、“共情”的递进》,《江淮论坛》第1期。

黄盈盈、潘绥铭,2012,《中国少男少女的爱与性》,《中国青年研究》第6期。

黄盈盈、潘绥铭、2009,《中国社会调查中的研究伦理:方法论层次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黄盈盈、张育智,2016,《青少年隐私研究的方法学综述——以近20年来的“性-爱”主题为例》,《中国青年研究》第10期。

吉登斯,1998,《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吉野贤治,2016,《掩饰:同性恋的双重生活及其他》,朱静姝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江晓原,2003,《性感:一种文化的解释》,海南:海南出版社。

金西,1989,《金西报告——人类男性性行为》,潘绥铭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考夫曼,2001,《女人的身体 男人的目光》,谢强、马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克莱曼,2010,《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方筱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克利福德、马库斯编,2006,《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赖丽芳,2016,《校园性平与儿少治理》,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主办“性/别理论与运动的台湾经验”论坛主题发言,8月26~27日。

赖怡因,2008,《女性HIV感染者两性亲密关系之叙说》,《护理杂志》第5期。

李康,2001,《身体视角:重返“具体”的社会学》,载刘世定等主编《社会转型:北京大学青年学者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猛,1997,《常人方法学40年:1954-1994》,《国外社会学》第2~5期。

林晓珊,2011,《母职的想象:城市女性产前检查、身体经验与主体性》,《社会》第5期。

林晓珊,2013,《反思性身体技术:一项汽车与身体的扎根理论研究》,《社会学研究》第6期。

刘禾、宋伟杰,2002,《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刘熙,2011,《中国80后女性对月经的实践、理解和身体想象》,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刘亚秋,2010,《从集体记忆到个人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第5期。

刘亚秋,2016,《社会如何遗忘:国家策略及其运作》,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刘阳,2009,《凌驾于女性身体之上的美》,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

卢宾,1984/2007,《关于性的思考:性政治学激进理论的笔记》,载麦克拉肯主编/艾晓明、柯倩婷副主编《女权主义理论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卢晖临,2004,《迈向叙述的社会学》,《开放时代》第1期。

吕昶贤,2016,《平权之后?差异共在与变化自身》,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主办“性/别理论与运动的台湾经验”论坛主题发言,8月26~27日。

罗丽莎,2006,《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马丹丹,2010,《属下能说话吗:“诉苦文类”的民族志批判》,《社会》第1期。

玛丽·道格拉斯,1966/2008,《纯净与危险》,黄剑波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

玛利亚·海默、曹诗弟主编,2012,《在中国做田野调查》,于忠江、赵晗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闵冬潮,2003,《Gender在中国的旅行片段》,《妇女研究论丛》第5期。

甯应斌,2016b,《扬弃同性恋,返开新男色》,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主办“性/别理论与运动的台湾经验”论坛主题发言,8月26~27日。

甯应斌,2016a,《中国作为理论:中国派的重新认识中国》,《开放时代》第1期。

甯应斌,2017,《传统与个人主义化:同性婚姻争议的关键词》,第六届中国性研究国际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7月3~5日。

甯应斌编,2013,《新道德主义:两岸三地性/别寻思》,台北:台湾“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

欧阳洁,2012,《肾脏移植后身体体验与文化适应性探讨》,《医学与社会》第11期。

潘荣桂,2017,《空间实践:校园空间与同校异性情侣的日常》,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潘绥铭,1995,《性社会学》,载李强主编《应用社会学》第十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潘绥铭,1999,《存在与荒谬》,广州:群言出版社。

潘绥铭,2003,《中国人“初级生活圈”的变革及其作用——以实证分析为例的研究》,《浙江学刊》第1期。

潘绥铭,2008,《中国性革命纵论》,高雄:万有出版社。

潘绥铭,2013,《弥散与炫彩:当前中国性文化的建构机制》,《社会学评论》第5期。

潘绥铭、黄盈盈,2007,《主体构建:性社会学研究视角的革命以及在中国本土的发展空间》,《社会学研究》第3期。

潘绥铭、黄盈盈,2008,《权利与快乐的兴起:性与社会性别多元化》,载张开宁主编《中国性与生殖健康3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潘绥铭、黄盈盈,2011,《性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潘绥铭、黄盈盈,2013,《性之变:21世纪中国人的性生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潘绥铭、黄盈盈、王东,2011,《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潘绥铭、黄盈盈主编,2005,《中国性研究的起点与使命》,高雄:万有出版社。

钱立成、张翮翻,2015,《社会记忆研究:西方脉络、中国图景与方法实践》,《社会学研究》第6期。

桑梓兰,2015,《浮现中的女同性恋:现代中国的女同性爱欲》,王晴锋译,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宋琳,2014,《HIV女性感染者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和实践》,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宋少鹏,2014a,《何为性骚扰?:观念分歧与范式之争——2014年教师节前后“性学派”对“女权派”的质疑》,《妇女研究论丛》第6期。

宋少鹏,2014b,《性的政治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的性别奥秘:从2014年“东莞扫黄”引发的论争说起》,《开放时代》第5期。

苏珊·桑塔格,2003,《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孙立平,2003,《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陶艳兰,2012,《产科医生遇上“怕疼”产妇?——中国女性生产经历的身体政治》,《妇女研究论丛》第1期。

汪民安、陈永国编,2003,《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王芳萍,2016,《性工作者去污名的社会过程探究——台湾日日春的另类社会运动个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王刚,2003,《中国第一位变性人渴望得到真感情》,《广西粮食经济》第3期。

王汉生、刘亚秋,2006,《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社会》第3期。

王丽君,2013,《女性谈色情:年轻女性对色情的理解与日常实践》,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王明珂,2016,《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苹,2016,《妇女运动的女性想象》,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主办“性/别理论与运动的台湾经验”论坛主题发言,8月27日。

卫生部,2009,《变性手术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85号)。

魏伟,2015,《酷看中国社会:城市空间,流行文化和社会政策》,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华,2010,《整形美容手术的两难与焦虑的女性身体》,《妇女研究论丛》第1期。

文军,2008,《身体意识的觉醒:西方身体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翁玲玲,2002,《台湾都会女性的新身体观:以台北市女性为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吴存存,2000,《明清社会性爱风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吴小英,2013,《更年期话语的建构——从医界、大众文化到女性自身的叙述》,《妇女研究论丛》第4期。

希林·克里斯,2011,《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夏冰,2015,《“病因”的主体建构:两位老年妇女月子病疾痛叙事》,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项飚,2012,《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与印度技术工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善华,2007,《关注“常态”生活的意义——家庭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初探》,《江苏社会科学》第5期。

于秋怡,2017,《城市女性生产过程的叙述》,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余成普,2011,《器官移植病人的后移植生活:一项身体研究》,《开放时代》第11期。

余成普,2014a,《器官捐赠的文化敏感性与中国实践》,《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余成普,2014b,《身体、文化与自我:一项关于器官移植者自我认同的研究》,《思想战线》第4期。

余成普、袁栩、李鹏,2014,《生命的礼物——器官捐赠中的身体让渡、分配与回馈》,《社会学研究》第3期。

袁文莉,2011,《女性艾滋病感染者性生活调查》,载黄盈盈、潘绥铭主编《权利与多元:第三届中国“性”研究》第32辑,高雄:万有出版社。

张少春,2014,《“做家”:一个技术移民群体的家庭策略与跨国实践》,《开放时代》第3期。

张在舟,2001,《暧昧的历程:中国古代同性恋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赵刚,2016,《台社是太阳花的尖兵吗?——给台社的一封公开信》,http://www.cul-studies.com/index.php?c=index&a=show&catid=39&id=1621,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3月6日。

赵骞,2016,《现状、策略、主体意识:中国城市女性的婚姻与性》,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赵文宗主编,2012,《中华性/别,年龄机器》,香港:香港圆桌文化出版社。

郑震,2013,《论身体》,《社会学研究》第1期。

周柯含,2016,《老年女性的身体与性:基于主体建构的理论视角》,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周平、蔡宏政主编,2008,《日常生活的质性研究》,嘉义:华南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所。

周与沉,2005,《身体:思想与修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静姝,2016,《不方便抽样:中国大陆“男同骗婚”研究的方法论启示》,《中国青年研究》第10期。

朱雪琴,2016,《治理中的性与性别》,载何春蕤主编《台湾性/别20年》,台北:台湾“中央大学”出版社。

祝璞璞,2016,《中国年轻女性对自慰的理解和实践》,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Aggleton,P. and Parker,R.G.(Eds.)1999. Culture,Society and Sexuality:A Reader. London:UCL Press.

Gottlieb,A. 1982. “Sex,Fertility and Menstruation among the Beng of the Ivory Coast:a Symbolic Analysis,”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frican Institute Vol.52,No.4,pp.34-47.

Ashing,Kimlin T.,Geraldine Padilla,Judith Tejero,and Marjorie Kagwa-singer. 2003. “Under standing the Breast Cancer Experience of Asian American Women,” Psycho-Oncology,Issue 12:38-58.

Balneaves,Lynda G. and Bonita Long. 1999. “An Embedded Decisional Model of Stress and Coping:Implications for Exploring Treatment Decision Making by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0(6):1321-1331.

Basch,L.,N.G.Schiller,and C.S.Blanc. 1994. Nations Unbound:Transnational Projects,Postcolonial Predicaments and Deterritorialized Nation-state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Lunt 2009.

Hausman,B. 1995. “Body,Technology,and Gender in Transsexual Autobiographies”,in Changing Sex:Transsexualism,Technology,and the Idea of Gender. 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pp.141-174.

Bloch,M. 2008. “Truth and Sight:Generalizing without Universalizing,”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N.S.),S22-S32.

Boellstorff,T. 2011. “But Do not Identify as Gay:A Proleptic Genealogy of the MSM Category,” Cultural Anthropology 26(2),pp.287-312.

Brenneis,D. 1999. “Discourse and Discipline at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A Bureaucratic Bildungsroman,” Cultural Anthropology 9:23-36.2004.

Brenneis,D. 2009. “Anthropology in and of the Academy:Assessment,and our Field’s Future,” Social Anthropology/Anthropologie Sociale 17(3):261-275.

Butler,J. 1993. Body that Matters. NY and London:Routledge,NY and London.

Caitlin,K. 2009. Positive Prevention,Serosorting,and a Matrimonial Service for People Living with HIV in Chennai,Indina. PhD Dissertation.Washington DC:University of John Hopkins.

Cate,M.A.,Corbin,D.E. 1992. “Age Differences in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Menopause,” Journal of Women & Aging. 4(2):33-46.

Furth C. and Ch’en Shu-yueh. 1992.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Anthropology of Menstrua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 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New Series Vol.6,No.1,pp.27-48.

Charmaz,K. 1995. “The Body,Identity,and Self:Adapting to Impairment,”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36(4):657-680.

Cohen,L. 1998. No Aging in India.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llins,P.Y.,H.von Unger,and A.Armbrister. 2008. “Church Ladies,Good Girls,and Locas:Stigma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Gender,Ethnicity,Mental Illness,and Sexuality in Relation to HIV Risk,”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7(3):389-397.2015.

Cook et al. 1999. “Desiring Constructs:Transforming Sex/Gender Orders in Twentieth Century Thailand,” in Genders & Sexualities in Mordern Thailand,edited by Peter A.Jackson & Nerida M.Cook,Silkworm Books.

Ding,N. 2015. “In the Eye of International Feminism:Cold Sex Wars in Taiwan,” Political Weekly,Nol.No.17,April 25.

Douglas,M. 1970. “The Two Bodies”,in Natural Symbols:Explorations in Cosmology. N.Y.:Pantheon.

Dunn,J. and Suzanne Steginga. 2000. “Young Women’s Experience of Breast Cancer:Defining Young and Identifying Concerns,” Psycho-Oncology. 9:137-146.

Fan,M.S.,et al. 1995. “Western Influences on Chinese Sexuality:Insights from a Comparison of the Sexual Behavior and Attitudes of Shanghai and Hong Kong Freshmen at Universities,” Journal of Sex Education and Therapy. 21(3):158-166.

Farrer,J. 2002. Opening Up:Youth Sex Culture and Market Reform in Shanghai.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agnon,J. and Simon,W. 1973. Sexual Conduct:The Social Sources of Human Sexuality. Chicago:Aldine.

Grewal,I. and C.Kaplan. 2001. “Global Identities:Theorizing Transnational Studies of Sexuality,” GLQ:A Journal of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7(4):663-679.

Hoffman,S.,J.A.et al. 2011. “Contexts of Risk and Networks of Protection:NYC West Indian Immigrants’ Perceptions of Migration and Vulnerability to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Culture,Health & Sexuality,13(5):513-528.

Horgan,Olga,Chris Holcombe,and Peter Salmon. 2011. “Experiencing Positive Change after a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A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Psycho-Oncology 20(10):1116-1125.

Huang Y.Y. & Pan Suiming. 2014. “Government Crackdown of Sex Work in China:Responses from Female Sex Worker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ir Health,” Glob Public Health 9(9):1067-1079.

Huang Y.Y.,Kathryn E.Muessig,Ning Zhang & Suzanne Maman. 2015. “Unpacking the ‘Dtructural’ in a Dtructural Approach for HIV Prevention among Female Sex Workers:A Case study from China,” Global Public Health: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Research,Policy and Practice 10(7):852-866.

Huang Y.Y. 2007. Perspective Matters:Moving Towards Affirmative Thinking on ‘X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in ARROWs for Change,Vol.13,No.2.

Huang Y.Y. 2007. “Emerging Concepts of Sexiness:the Sexual Body and Young Chinese Women”,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Consortium on Sexuality,Gender and Sexual Health(eds.),Sexuality in Southeast Asia and China:Emerging Issues,pp.179-216.

Huang Y.Y. 2012. “The Rise of Sex and Sexuality Studies in Post-1978 China”,in The Sexual History of the Global South,Zed Press.

Huang Y.Y. 2017. “Sexuality Research and Sex Politics in 21st Century of Mainland China:Changes,Trends and Tensions”,presented at XI IASSCS CONFERENCE Bangkok,Thailand July,pp.12-15.

Jeffreys,E. 2006. “Introduction:Talking Sex and Sexuality in China,” in Sex and Sexuality in China. Jeffreys eds.,pp.1-20.New York:Routledge.

Hay,J. 1994. “The Body Invisible in Chinese Art”,in Zito,A.(Edit),Body,Subject and Power in China.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arkazis,K. 2008. Fixing Sex:Intersex,Medical Authority and Lived Experience,Durham:Duke University.

Kenen,Regina,Audrey Ardern-Jones,and Rosalind Eeles. 2004. “Healthy Women from Suspected 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Families:the Significant others in Their Lives,”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Care 13(2):169-179.

Landmark,Bj?rg T.,Margaretha Strandmark,and Astrid Klopstad. 2002. “Breast Cancer and Experiences of Social Support,”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16(3):201-223.

Lantz,Paula.M. and Karen M.Booth. 1998.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Breast Cancer Epidemic,”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6(7):907-918.

Leder,D. 1990. The Absent Bod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ock,M. 1998. “Breast Cancer:Reading the Omens,” Anthropology Today 14(4):7-16.

Lock,M. & Farquhar,J.(ed.)2007. Beyond Body Proper:Reading the Material Body.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Lock,M. & Farquhar,J. 2007. Beyond the Body proper:Reading the Anthropology of Material Life,Duke University Press.

Lock,M. & Kaufert,P. 2001. “Menopause,Local Biologies,and Cultures of Aging,”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13(4):494-504.

Lock,M. 1994. Menopause in Cultural Context,Experimental Gerontology,29(3-4):307-317.

Lock,M.,Scheper-Hughes,N. 1987. “The Mindful Body:A Prolegomenon to Future Work in Medical Anthropology,” 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1(1):6-41.

Luker,Karen A.,Kinta Beaver,Samuel L.Leinster,and R Glynn Owens. 1996. “Meaning of Illness for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3(6):1194-1201.

Lunt,N. 2009. “Older People within Transnational Families:The Social Policy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18:243-251.

Mauss,M. 1973. “Techniques of the Body,” Economy and Society 2:70-88.

Mcphail,G. and Wilson,S. 2000. “Women’s Experience of Breast Conserving Treatment for Breast Cancer,”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Care 9:144-150.

Medrano,M. 2013. “Sexuality,Migration,and Tourism in the 20th Century U.S.-Mexico Borderlands,” History Compass 11:235-247.

Merleau-Ponty,M. 1962. The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Tr.Colin Smith.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Miles,M.B. and Huberman,A.M. 1984.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 Sourcebook of New Methods. Hills:Sage.

Moore,H.L. 1994. A Passion for Diflerence,Combridge:Polity Press.

Neugarten B.L.,Wood V.,Kraines R.J.,et al. 1963. “Women’s Attitudes toward the Menopause,” Human Development 6(3):140-151.

Parker R.G. 2009. “Sexuality,Culture and Society:Shifting Paradigms in Sexuality Research,” Culture,Health & Sexuality 11(3):251-266.

Parker,R.G. and Gagnon,J.H. 1995. “Conceiving Sexuality:Approaches to Sex Research in a Postmodern World,” Routledge New York and London.

Parker,R.G.,Aggleton,P. & Amaya G.Perez-Brumer. 2016. “The Trouble with ‘Categories’:Rethinki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Transgender and Their Equivalents in HIV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Global Public Health 11:7-8,819-823.

Parrado,E.A.,and C.A.Flippen. 2010. “Migration and sexuality:A comparison of Mexicans in Sending and Receiving Communitie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66(1):175-195.

Plummer,K. 1995. Telling Sexual Stories:Power,Change and Social Worlds.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Plummer,K. 2015. Cosmopolitan Sexualities:Hope and the Humanist Imagination. London:Polity Press.

Rofel,L. 1999. Qualities of Desire:Imagining Gay Identities in China,GLQ 5,No.4:451-474.

Schon,M. 1968. “The Meaning of Death and Sex to Cancer Patients,”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4(4):288-302.

Schover,Leslie,R. 1991. “The Impact of Breast Cancer on Sexuality,Body Image,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41(2):112-120.

Sered,S. and Ephraim Tabory. 1999. “You Are a Number,Not a Human Being:Israeli Breast Cancer Patients’ Experiences with the Medical Establishment,” 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New Series 13(2):223-252.

Shilling,C. 1993. The Body and Social Theory. London\Thousand Oaks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

Smith,G. 2012. Sexuality,Space and Migration:South Asian Gay Men in Australia,New Zealand Geographer. V.68,Iss.2:92-100.

Strathern,A. 1996. Body Thought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Tsuda,T. 2012. “Whatever Happened to Simultaneity?Transnational Migration Theory and Dual Engagement in Sending and Receiv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38(4):631-649.

Turner,T. 1980. “The Social Skin”,in Not Work Alone:A Cross-cultural View of Activities Superfluous to Survival,edited by Jeremy Cherfas and Roger Lewin,pp.112-120,136-139.Beverly Hills:Sage.

Vance,C.S.,1984. Introduction,in Pleasure and Danger:Exploring Female Sexuality. Boston:Routledge & Kegan Paul.

Vance,C.S. 1991. “Anthropology Rediscovers Sexuality:A Theoretical Comment”,in Aggleton,P. and Parker,R.G.eds. Culture,Society and Sexuality:A Reader(1999),UCL Press,pp.39-54.

Vasquez,d.A.,E. 2014. Being a Man in a Transnational World:the Masculinity and Sexuality of Migration. New York:Routledge.

Winterich,J.A.,Umberson,D. 1999. “How Women Experience Menopause: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Context,” Journal of Women & Aging 11(4):57-7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ask Force o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Family Planning,Special Programme of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Training in Human Reproduction,1981.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Menstruation:Implications for Contraceptive Development and Use,”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12(1):3-16.

Yau Ching eds. 2010. As Normal As Possible:Negotiating Sexuality and Gender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Zahlis,E.H. and Frances M.Lewis. 2010. “Coming to Grips with Breast Cancer:The Spouse’s Experience with His Wife’s First Six Months,”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Oncology(28):79-97.

Zellner,J.A.,et al. 2009. “The Interaction of Sexual Identity with Sexual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e on HIV Risk among Latino Men:Results of a Community Survey in Northern San Diego County,California,” Am J Public Health 99:125-132.

Zhou,Y.R. 2012. “Changing Behaviours and Continuing Silence:Sex in the Post-Immigration Lives of Mainland Chinese Immigrants in Canada,” Culture,Health & Sexuality 14(1):87-110.

Zito,A.,1994. Body,Subject and Power in China.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