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83

发展社会学通论图书

General Sociology of Development

SSAPID:101-9206-0869-99
ISBN:978-7-5097-8399-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回归社会学经典传统,回应中国发展的重大关切,以社会本体论和二律和合论为研究视角,以增长-发展、转型-变迁、传统-现代、分化-整合、冲突-控制、本土化-全球化为发展社会学的基本范畴,以社会需求-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为分析框架,研究发展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品格,分析社会类型、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需求、社会行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讨中国凤凰涅槃的路径及中国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后发国家。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浙江系列
作 者: 杨建华
编 辑:周志宽;刘云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打造精品 勇攀“一流”

 前言

 立足地方实践 高扬中国特色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发展的困境

   一 发展的异化

   二 发展的负向度分化

    (一)经济负向度分化:断裂

    (二)社会负向度分化:失衡

    (三)文化负向度分化:疏离

     1.社会认同的疏离

     2.共同体精神的式微

     3.社会信任的不足

   三 发展的陷阱

    (一)中等收入陷阱

    (二)转型陷阱

  第二节 发展社会学的困境

   一 认识论基石的理性困境

   二 理论的困境

    (一)“传统与现代”的割裂

    (二)西方模式与反西方模式的对立

    (三)家庭与企业的分离

   三 研究对象与方法的困境

    (一)研究对象的褊狭

    (二)社会学想象力的匮乏

    (三)学术研究的功利性

 第二章 概念与框架

  第一节 普通概念

   一 一般概念

   二 理论视角

    (一)社会本体论视角

    (二)二律和合视角

  第二节 假设与框架

   一 理论假设

   二 理论框架

  第三节 理论品格

   一 社会批判与建构的学科使命意识

   二 直面现实的理想主义情怀

   三 富于想象力与严谨规范的科学气质

 第三章 理论范畴

  第一节 增长与发展

   一 无增长型发展

    (一)零增长的发展

    (二)乌托邦式的发展

   二 退化型发展

   三 内卷型发展

   四 成长型发展

    (一)人本性发展

    (二)均衡性发展

    (三)创新性发展

  第二节 变迁与转型

   一 社会变迁

    (一)环境变迁

    (二)人口变迁

    (三)经济变迁

    (四)社会结构变迁

    (五)政治变迁

    (六)文化变迁

   二 社会转型

    (一)转型与转型理论

    (二)社会转型特点

     1.二元性

     2.分化性

     3.风险性

  第三节 分化与整合

   一 社会分化

    (一)社会分工

    (二)社会分层

    (三)系统功能分化

   二 社会整合及其与分化的关系

  第四节 冲突与控制

   一 社会冲突

    (一)社会冲突及其功能

    (二)社会冲突类型

     1.社会群体间的工具性冲突

     2.社会群体与政府间的工具性冲突

     3.社会群体间的价值性冲突

     4.社会群体与政府间的价值性冲突

   二 社会控制

    (一)制度控制

    (二)共同体控制

    (三)道德控制

  第五节 传统与现代

   一 传统

    (一)传统与现代的二元两分

    (二)传统的特质

    (三)传统的价值

   二 现代

    (一)现代与现代化

    (二)现代化基本特质

     1.自由权利

     2.公平正义

     3.理性精神

  第六节 全球化与本土化

   一 全球化

    (一)全球化

    (二)全球化特征

     1.一体多元性

     2.双向建构性

     3.结构嵌入性

   二 本土化

 第四章 思想与经典理论

  第一节 中国古典社会发展理论

   一 彝伦攸叙

    (一)群己一体,明分使群

    (二)王霸杂施、礼法并用

    (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二 敬德保民

    (一)民惟邦本

    (二)富民教民

    (三)修身治国

   三 天人合一

  第二节 西方社会发展理论

   一 西方古典社会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社会分工推动着社会发展变迁

    (二)迪尔凯姆:有机团结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三)韦伯:理性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二 现代化理论

    (一)经典现代化理论

    (二)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

    (三)反思现代化理论

   三 思想启示

    (一)高度的社会分化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标志

    (二)内源性是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法则

    (三)现代化是一项整体的社会变迁运动

  第三节 发展理论范式

   一 线性进化论范式

   二 二元两分论范式

   三 循环周期论范式

   四 冲突论范式

   五 结构—功能论范式

 第五章 社会类型

  第一节 乡土社会

   一 乡土社会特征

    (一)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小农生产

    (二)以己为中心、家庭为本位的差序格局

    (三)以“礼”求和、家国同构的社会共同体

   二 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发展

    (一)乡土社会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负功能

     1.小农生产的“内卷性”

     2.差序格局中的非契约性

     3.家庭本位下的公共精神缺失

    (二)乡土社会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1.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小生产有着与现代化兼容的无限可能性

     2.乡土社会的传统共同体为现代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厚实基础

     3.修己安人、寓教化于生活的现代意义

  第二节 权威社会

   一 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国家中轴

   二 国家权威与现代社会发展

  第三节 早熟后发社会

   一 早熟文明

    (一)保留氏族外壳的文明维新路径

    (二)神人一统的宗法性宗教

    (三)二律和合的文化精神

     1.西哲的“二律背反”与中哲的二律和合

     2.《周易》及道儒的二律和合思想

   二 “后发”社会

    (一)时空压缩:优势与劣势并存

     1.后发优势

     2.后发劣势

    (二)大国再造:内生、复合与风险共存

     1.大国再造的内生性

     2.大国再造的复合性

     3.大国再造的风险性

 第六章 社会制度

  第一节 社会制度与发展

   一 制度是社会发展自觉的内生动力

   二 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 制度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好的社会制度来自哪里

   一 好的制度来自内生

   二 好的制度合乎人性

   三 好的制度符合正义

 第七章 需求与行动

  第一节 经济人:利益与行动

   一 利益是人的存在及发展的本性需求

   二 人的需求不断更新上升的无限性

   三 需求决定社会发展

  第二节 社会人:承认与行动

   一 承认是“社会人”的一项基本需求

   二 权力

   三 职业地位

    (一)职业地位与社会声望

    (二)职业地位的获得

  第三节 政治人:权利与行动

   一 权利是公民的内在属性

   二 公民权利保障

 第八章 结构与行动

  第一节 两种视域

   一 结构主义视域

   二 社会行动视域

  第二节 结构与行动

   一 结构规约着行动

   二 行动形塑着结构

  第三节 结构与发展

   一 社会发展孕育着社会结构

   二 社会结构奠定社会发展基础

 第九章 凤凰涅槃

  第一节 复兴寻梦

   一 “伏尔泰之问”

   二 民族的百年梦寻

  第二节 结构重塑

   一 国家与社会

    (一)社会权威与国家权威的融合

    (二)建构国家社会资本

   二 个体与阶层

    (一)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二)建构现代橄榄形社会阶层结构

   三 人与环境

    (一)天人合一

    (二)乡村人文生态

  第三节 主体行动

   一 回归常识

    (一)违背常识与退化型发展

    (二)回归常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1.满足利益需求

     2.满足社会承认需求

     3.满足权利需求

   二 秩序重构

    (一)公平正义

    (二)社会善治

     1.实现社会治理的三个转变

     2.构建现代社会治理结构

     3.重构新型社会共同体

     4.重塑乡规民约的权威

   三 文化重建

    (一)价值重构

     1.向善:人的使命

     2.责任:人的天职

     3.教养:人的操守

    (二)理性重塑

     1.辩证性

     2.批判性

     3.包容性

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

阿夫纳·格雷夫:《大裂变:中世纪贸易制度比较和西方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8。

阿格尼丝·赫勒:《日常生活》,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1。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三联书店,1998。

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

鲍曼:《现代性和大屠杀》,译林出版社,2002。

鲍曼:《共同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保利·利科:《承认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彼特·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12。

彼特·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波普:《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波里比阿:《罗马帝国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

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柏森:《发展理论的反省——第三世界发展的困境》,世界图书公司,1983。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布莱克等:《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商务印书馆,1984。

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三联书店,1992。

布赖恩·特纳编《社会理论指南》(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

大卫·雷·格里芬:《超越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达伦多夫:《现代社会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商务印书馆,2003。

但丁:《论世界帝国》,商务印书馆,1985。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

邓正来:《法律与立法二元观》,上海三联书店,2000。

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中华书局,1988。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华书局,1992。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2003。

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

迪尔凯姆:《孟德斯鸠与卢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商务印书馆,2011。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凡勃伦:《有闲阶级》,商务印书馆,1964。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6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2。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费孝通:《中国士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商务印书馆,1984。

费希特:《自然法权基础》,商务印书馆,2004。

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商务印书馆,1986。

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伏尔泰:《风俗论》,商务印书馆,1997。

高亨:《周易杂论》,齐鲁书社,1979。

格雷夫主编《经济学与内源发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格申克龙:《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商务印书馆,2012。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

顾炎武:《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管子》,《诸子集成·管子》第五册,中华书局,1954。

郭于华:《事业共同体: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探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郭沫若:《殷契粹编》,科学出版社,1965。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哈贝马斯:《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2005。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6。

何新:《诸神的起源·杨希枚序》,三联书店,1986。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78。

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62。

侯外庐:《韧的追求》,三联书店,1995。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三联书店,1949。

侯若石:《机会还是挑战——发展中国家未来工业化》,中信出版社,1990。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

黄宗羲:《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96。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

黄宗智:《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

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

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8。

吉登斯:《超越左与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吉登斯:《社会学理论与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11。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金观涛等:《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景天魁:《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景天魁:《发展社会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3。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

科耶夫:《黑格尔导读》,译林出版社,2005。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

孔德:《论实证精神》,商务印书馆,1996。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三联书店,1998。

拉法格:《思想起源论》,三联书店,1965。

李强:《转型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李培林:《健康社会学·译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李友梅等:《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延寿:《南史北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

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8。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

梁漱溟:《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1996。

列文森:《梁启超和现代中国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林耀华:《金翼》,三联书店,1989。

林语堂:《林语堂著译人生小品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

刘起 :《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05。

刘少杰:《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

卢云昆编选《社会巨变与规范重建:严复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罗荣渠等:《东亚现代化:新模式与新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

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63。

罗素:《权力论》,商务印书馆,2012。

罗素:《中国问题》,学林出版社,1996。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洛佩慈:《社会结构》,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20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书店,1998。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

马尔图切利:《现代性社会学:二十世纪的历程》,译林出版社,2007。

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类的困境》,三联书店,1989。

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上的航海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1987。

马歇尔、吉登斯等:《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95。

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学林出版社,2001。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商务印书馆,1962。

孟宪实:《敦煌民间结社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译林出版社,2006。

摩莱里:《自然法典》,商务印书馆,1982。

尼采:《苏鲁支语录》,商务印书馆,1992。

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

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

彭加勒:《科学与假设》,商务印书馆,1957。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1。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

帕森斯、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华夏出版社,1989。

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帕克等:《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

派伊:《中国人的政治文化》,(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1992。

潘光旦、费孝通:《科举与社会流动》,原载《社会科学》(清华)1947年第四卷一号,收于《费孝通文集》第5卷,群言出版社,1999。

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

皮埃尔·勒鲁:《论平等》,商务印书馆,1988。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

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

钱穆:《历史与文化论丛》,(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5。

《商君书》,《诸子集成》第五册,中华书局,1954。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慎到:《慎子》,《诸子集成》第五册,中华书局,1954。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1963。

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商务印书馆,1996。

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史晋川、金祥荣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苏渊雷:《易学会通》,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

托克维尔:《美国游记》,上海三联书店,2010。

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

王斯福、王铭铭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卫惠祥:《社会人类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吴寒光:《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

吴忠民等:《发展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西塞罗:《有节制的生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西塞罗:《国家篇 法律篇》,商务印书馆,1999。

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三联书店,2000。

萧新煌等:《变迁台湾社会中产阶级》,(台北)巨流出版社,1988。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2002。

休谟:《休谟政治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10。

休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0。

许宝强等选编《发展的幻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解释篇》,商务印书馆,1959。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

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8。

杨建华:《社会化小生产:浙江现代化的内生逻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杨建华等:《分化与整合——一项以浙江为个案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杨建华主编《经验中国——以浙江七村为个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杨树本纂《濮院琐志·地宇》,《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逸周书》,商务印书馆,1937。

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英格尔斯、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0。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10。

袁康、吴平辑录《越绝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约翰·斯梅尔:《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

张立文:《传统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张哲郎:《吾土与吾民》,三联书店,1992。

张仲礼:《中国士绅——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郑杭生、李路路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郑杭生、李强等:《社会运行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

陈谷嘉:《打开中国历史的秘密——侯外庐关于古代中国文明路径说及其价值》,《光明日报》2011年7月11日。

陈学文:《明清时期江南的一个专业市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1期。

费孝通:《缅怀福武直先生》,《读书》1990年第5期。

费孝通、李亦园:《费孝通、李亦园对话录》,《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6期。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复旦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戈登:《现代化和发展的神话》,《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甘阳:《传统、时间性与未来》,《读书》1986年第2期。

何艳玲、蔡禾:《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贺雪峰:《现代化进程中的村庄自主生产价值能力》,《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7期。

胡荣、李静雅:《城市居民信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社会》2006年第6期。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李培林:《东方现代化与中国经验》,《2005年中国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

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李友梅:《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凌纯声:《南洋土著与中国古代百越民族》,台湾《学术季刊》第2卷,第3期。

林少敏、郑晓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村民自治制度的秩序整合》,《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6年第10期。

清华大学凯风研究院社会进步研究所、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经济观察报》2012年2月24日。

沈登苗:《也谈明代前期科举社会的流动率——对何炳棣研究结论的思考》,《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年第9期。

斯梅尔塞:《变迁的机制和适应变迁的机制》,《国外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宋恩常:《略论云南边疆山区民族的原始宗教》,《学术研究》(云南)1963年第9期。

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田毅鹏、吕方:《单位社会的终结及其社会风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

藤泽弘昌:《明代的农村支配体制》,《史学研究》1962年第82号。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王雅林:《社会转型理论的再构与创新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温作峰:《殷商奴隶主阶级德的观念》,《中国哲学》第8期。

吴量恺:《清代乾隆时期农业经济的演变和发展》,《清史论丛》1979年第1辑。

杨建华:《二律和合文化精神下的中国现代化》,《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8期。

袁祖社:《社会生活契约化与中国特色公民社会整合机制创新》,《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郑杭生、郭星华:《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几点思考》,载《浙江学刊》199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