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82

高铁:欧亚大陆经济整合与中国21世纪大战略图书

High-Speed Rail: Eurasia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China's Grand Strategy in the 21st Century

SSAPID:101-9205-9926-12
ISBN:978-7-5097-6905-8
DOI:
ISSN:

[内容简介] 高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出来的唯一可以改变整个21世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基本格局的战略产业,它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产生深远影响。本书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蓝海战略”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特征、格局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实证分析、考察,为探寻高铁带动下的向西开放对中国未来发展战略格局转变的重要意义提供实证性的研究支持以及理论层面的战略构想。

相关信息

丛书名:城市研究·高铁系列
作 者: 甄志宏 高柏
编 辑:代立男;赵艳秋;杨桂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绪论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目标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主要内容

  五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资料收集

  六 研究创新点

   (一)研究问题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的创新

   (三)基本观点的创新

 第一章 “蓝海战略”与国内、国际发展困局

  第一节 “蓝海战略”与国内环境

   一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表现

    (一)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二)经济结构大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对外经济大开放,实现了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二 “蓝海战略”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构性条件

    (一)利用人口红利,采用劳动力比较优势战略

    (二)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

    (三)GDP锦标赛制,投资驱动型增长

    (四)优先发展东南沿海地带,采取非均衡发展策略

  第二节 “蓝海战略”与国际环境

   一 出口

   二 外资

  第三节 “蓝海战略”与国内困局

   一 实施“蓝海战略”的结构性条件面临的挑战

    (一)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劳动力比较优势衰退

    (二)民工荒日益加剧,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三)能源和原材料需求巨大,难以持续

    (四)东部发展瓶颈凸显

   二 “蓝海战略”的弊端凸显

    (一)处于全球价值低端,缺乏竞争优势

    (二)劳动报酬占GDP比例逐年下降,劳动者弱势地位凸显

    (三)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代价,生态失衡加剧

    (四)东西差距依然巨大,西部陷入依附性发展陷阱

  第四节 “蓝海战略”与国际困局

   一 发达国家/地区对中国出口吸纳能力下降

    (一)美国:国债危机、失业率居高不下、产业空洞化

    (二)欧盟:主权债务危机

    (三)日本:经济发展滞缓,企业债务增加

   二 人民币升值与油价高企使出口与外资优势减弱

    (一)人民币升值,出口优势减弱

    (二)国际油价上涨,航运成本增加

   三 国际贸易新格局制约中国经济发展

  第五节 高铁推动下的对冲战略

   一 对冲战略

   二 高铁技术推动陆权与海权对冲格局形成

  结语

 第二章 俄罗斯与中亚的区域经济整合

  第一节 俄罗斯主导的欧亚区域经济整合战略

   一 俄罗斯主导的欧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历史

    (一)从独联体的一体化到独联体经济一体化

    (二)俄罗斯与中亚区域经济整合伴随着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而发展

    (三)独联体框架内的次区域经济组织与俄罗斯中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关系

   二 欧亚经济共同体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一)欧亚经济共同体内的自由贸易区和独联体内的“五国关税同盟”

    (二)欧亚经济共同体框架内的俄白哈关税同盟

    (三)欧亚共同体区域经济整合的深化

     1.建立统一运输空间和统一能源空间,实现商品与服务的自由流动

     2.建立统一社会经济空间,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

     3.推动欧亚经济共同体在金融和货币领域合作,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

   三 俄罗斯推进欧亚区域经济整合的有利条件

  第二节 俄罗斯的“统一运输空间”规划

   一 贯穿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欧亚国际陆运通道组成巨大的陆运网络

    (一)欧亚经济共同体内的泛欧运输通道及其延长线

    (二)铁路运输通道

    (三)汽车运输通道

    (四)MTK南北线

   二 欧亚运输整合规划中的在建项目

    (一)新欧洲大陆运输通道NELTI(汽运)

    (二)乌津—戈尔甘铁路项目

   三 俄罗斯构建欧亚交通整合战略

    (一)俄罗斯整合国内交通发展战略

    (二)1520宽轨合作战略

    (三)《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统一运输空间构想》,推动共同体的运输一体化

  第三节 俄罗斯在欧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 各国利益难以协调是发展经济一体化的阻力*

   二 俄白哈关税同盟和统一经济空间发展中的问题*

    (一)在经济上的负面影响

    (二)俄白哈关税同盟在技术上的缺陷

   三 俄罗斯完成欧亚地区的整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四 其他主要中亚成员国的交通发展战略主要以本国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五 欧亚经济共同体交通一体化构建的阻碍

    (一)共同体内的陆运网络整合度低,流通不畅

    (二)发展欧亚铁路运输的障碍

  结语

 第三章 中国与中亚的贸易往来:以中哈为例

  第一节 中哈经贸现状

   一 哈萨克斯坦贸易现状

    (一)对外贸易增长较快且长期保持顺差

    (二)对外贸易市场呈现多元化,俄罗斯仍然是哈萨克斯坦贸易市场的主体

    (三)出口商品结构单一,进口商品种类相对较多

    (四)哈萨克斯坦五大类进出口商品的国别构成

   二 中哈贸易现状

    (一)双边贸易发展趋势向好,贸易额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

    (二)虽然中国在哈的贸易地位不断上升,但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

    (三)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商品以原材料为主,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

    (四)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出口的十大类商品及其竞争对手

  第二节 中哈贸易中的问题与分析

   一 历史因素

    (一)在经济上,苏联各国的产业分工导致哈萨克斯坦经济结构单一,对俄罗斯的依附性很大

    (二)文化历史传统在俄罗斯与中亚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的政治关系也相当密切,皆为很多组织的共同成员

   二 现实因素

    (一)哈萨克斯坦对中国过于强调国家经济安全,贸易政策更偏向于保护贸易

    (二)“商品质量上的缺陷”弱化了中国商品在哈萨克斯坦市场的竞争力

    (三)交通运输问题一直是阻碍双边开展贸易的瓶颈问题

  第三节 中哈贸易改善的条件和可能性

   一 中哈经济结构互补性极强,具有分工合作的条件和可能性

    (一)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不合理,需要进口大量的工业制成品

    (二)从资源禀赋结构看,哈萨克斯坦丰富的资源与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相匹配

   二 中国商品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具有竞争力的

   三 哈萨克斯坦市场成长较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经济保持着较好增长势头,有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二)从人口和消费水平来看,哈萨克斯坦将能提供巨大的潜在市场

  第四节 推动中哈贸易发展的路径

   一 加强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促进两国经贸发展

   二 引进沿海大企业,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三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章 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亚区域经济整合中的作用

  第一节 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一 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与功能

   二 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结构特征:互补性与不平衡性

   三 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势头加快

    (一)2001~2010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内经济快速增长

    (二)2001~2010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依赖程度逐渐增强

    (三)2001~2010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相互投资额度不断增加

  第二节 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交通合作与地区经济整合

   一 交通合作在中亚地区经济整合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 中亚连接欧亚大陆的主要铁路网的分布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1.连接欧亚大陆的主要铁路网

     (1)欧洲—高加索—亚洲(欧亚大干线,主要多边协定,1998年)

     (2)中国(喀什)—吉尔吉斯斯坦(奥什)—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国际公路交通协定,1997年)

     (3)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谢拉赫斯协定,1996年)

     (4)第二欧亚大陆桥

     (5)“渝新欧”铁路——“第三条欧亚大陆桥”

     (6)欧亚大陆交通运输走廊拟建的和正在建设的铁路和公路还包括以下的项目。

    2.中亚地区区域铁路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上海合作组织推进交通运输合作,加快中亚地区和欧亚大陆经济整合进程

  结语

 第五章 中国与中东及中亚国家贸易结构和中国出口战略研究

  第一节 中亚、中东基本情况概述

   一 中亚五国概况

   二 中东国家基本概况

   三 MENAP国家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情况

  第二节 中国与中亚和中东贸易结构

   一 进出口数额

    (一)中国对中亚五国的出口数额(2010年)

    (二)中国对MENAP国家进出口数额(2010年)

   二 中国对MENAP及中亚国家出口产品结构

    (一)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前10位的商品品类(2010年)

    (二)中国对MENAP国家出口前10位的商品品类(2010年)

    (三)中国对世界出口前10位商品品类(2010年)

   三 中国对中东及中亚国家出口商品贸易份额研究

  第三节 趋势和前景

   一 中国对世界出口前10位商品在对中亚五国和MENAP国家出口中所占的比例

   二 中国对欧盟[EU·(27)]出口前10位商品在对MENAP和中亚国家出口价值及其在世界对该地区总出口中所占的比例

   三 中国对美国出口前10位商品在对中东和中亚国家出口中所占的比例

   四 中国对日本出口前10位商品在对中东和中亚国家出口中所占的比例

   五 四种代表性商品在几大主要出口市场与中亚五国和MENAP国家市场中占比的综合比较

  结语

 第六章 欧亚大陆经济整合与中国国际能源新战略

  第一节 中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和“多元化”

   二 中国国际能源战略的基本格局

    (一)以石油为主的能源进口结构

    (二)初步朝向多元化的海外能源区域合作

     1.进展缓慢的北线能源合作

     2.竞争激烈与高风险的南线能源合作状况

     3.潜力巨大的西线能源合作

  第二节 “蓝海战略”格局下我国国际能源战略面临的挑战

   一 分散的产业与市场导致中国对外单向度的能源依赖

   二 以马六甲海峡为主的海上能源运输线带来能源汲取的高风险、高成本

   三 政治性协作关系带来的“政治搭台,能源唱戏”问题

    (一)能源外交方式的强政治性

    (二)多边能源外交的单一性

    (三)“中国石油威胁论”有所抬头,中国公平合理参与全球油气资源的竞争受到少数大国的误解,海外能源拓展空间受到挤压

    (四)高替代性竞争者带来的市场准入门槛高、不确定性高和零和博弈

  第三节 高铁带动下的向西开放与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可能前景

   一 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的强互补性与潜力

   二 中国高铁带动下的向西开放对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积极影响

    (一)高铁带动下的向西开放将促进中国中东中亚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整合

    (二)高铁带动下的向西开放将为中国与中东中亚诸国间战略契合带来便捷的交通物流网络

  第四节 从被动到主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造就中国国际能源新战略

   一 中国与中亚五国能源合作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二 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带来的中国国际能源战略新变化

    (一)整合的产业与市场带来双向的经济依赖,改变以往单向度的能源依赖,增强中国在海外的石油定价权

    (二)通畅便捷的交通物流网络降低海外能源获取的成本和风险,实现对马六甲单一能源通道的替代

    (三)共生性的合作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不确定性,实现互利共赢

    (四)市场化的协作关系将会有效消解以往国际能源战略的政治化色彩

  结论与对策

   一 结论

   二 对策:建构战略实现的组织与制度条件

    (一)国家需要形成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战略视野,支持和推动以高铁带动下的向西开放为动力的欧亚大陆经济整合以及中国国际能源新战略的建构

    (二)国家层面要争取和中东中亚等国家尽快建立“扩大市场开放、促进共同发展”的共同原则及具体合作内容

    (三)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统一市场的构建创造便捷的互联互通网络

    (四)加强合作平台与机制建设,推动框架内能源交易市场和能源共同体的建设

 第七章 欧亚大陆经济整合与上海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第一节 产业不衔接与创新乏力:上海发展深层次矛盾凸显

   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空心化之困

   二 产业融合度低:内生性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 外向型经济的缺憾:过度依赖外资和外贸

   四 支柱产业乏力:经济虚拟化

   五 可持续性不足:科技与社会支撑不力

  第二节 “蓝海战略”下的认知延续:阻碍转型发展的内在根源

   一 经济发展的认知因素:上海模式的内在逻辑

   二 转型困境之根源:“蓝海战略”的路径依赖

  第三节 欧亚大陆经济整合中的上海发展模式转型

   一 向西转向:上海转型发展的竞争优势

   二 东西并举:欧亚大陆经济整合下的上海转型路径

 第八章 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物流个案研究

  第一节 上海“大而不强”的物流业

   一 海运大港而非航运中心

   二 物流业发展水平较低,缺乏本土高端物流

   三 陆路运输发展迟缓,多式联运未形成

  第二节 “蓝海战略”下的上海物流业——由机遇变为障碍

  第三节 东西双向发展,提高上海物流业发展水平

   一 打破条块分割,实现长三角整合与海铁联运、空铁联运相结合

   二 帮助新疆打造陆路运输新门户,开拓欧亚大陆市场

   三 发展本土高端物流企业,将上海打造成为真正的国际航运中心

  结语

 第九章 西部大开发战略评估

  第一节 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路径的一些认识

   一 比较优势理论和生产要素禀赋论

   二 增长极理论

   三 梯度转移理论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阶段特征评价

   一 重东轻西的非均衡发展阶段(1978~1999年)

   二 依靠财政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阶段(2000~2005年)

   三 缺乏内生动力的产业发展阶段(2006~2010年)

   四 新一轮对口援疆阶段(2010年至今)

  第三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现实困境及评价

   一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成就

   二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现实困境

    (一)西部地区经济内生能力较弱,尚未形成规模性高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二)东西部地区绝对差距继续扩大,西部地区仍然是中国区域发展的“短板”

    (三)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仍然存在

    (四)基础设施建设仍较薄弱,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三 西部大开发战略视角评析

  第四节 以向西开放促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结语

 第十章 高铁带动下的向西开放与新疆外向型产业发展

  第一节 新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一 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二 产业结构不合理

   三 南北疆发展失衡

   四 对外贸易的地缘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五 就业问题突出

  第二节 制约新疆外向型产业发展的根源

   一 单纯资源能源基地的定位制约了新疆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二 GDP至上的发展理念导致当地民众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三 进口资源出口轻工产品的对外经贸格局缺乏可持续性

   四 向西开放通道不畅弱化了新疆经济的对外辐射力

  第三节 高铁带动下的向西开放与新疆产业发展

   一 铁路向西延伸势在必行

   二 中吉乌铁路对新疆产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新疆发展外向型产业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一 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富民产业集群

   二 兴办专业交易市场,建设面向周边国家的商贸中心

   三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

   四 建设矿产资源深加工基地,加快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

   五 立足新疆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六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将旅游业作为新疆对外开放的先导产业

   七 支持新疆本地企业“走出去”,提升周边国家经济发展能力

 第十一章 高铁带动下的向西开放与新疆“内生-外向型”产业扶贫政策的选择

  第一节 新疆农村贫困的主要特征

   一 区域性: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位次高

   二 民族性:贫困人口的高度民族化

   三 外部环境依赖性:受市场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

   四 经济结构特征:经济结构的超稳定性、经济关系的超封闭性和经济发展的缓慢性

  第二节 新疆“内生-外向型”产业扶贫政策的转型

   一 中国与新疆扶贫政策的演变及其效果

    (一)1978~1985年:农村改革初期

    (二)国家有针对性扶贫计划的实施(1986~1993年)

    (三)《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

    (四)新时期的扶贫策略(2001~2010年)

   二 新疆扶贫政策的经验与局限

    (一)经验

    (二)局限

   三 中国西部扶贫政策的阶段和类型

    (一)中国西部贫困的总体原因

    (二)新疆贫困的具体原因

     1.交通闭塞、路线长、路况差,通信设施落后

     2.水利设施落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缺水,形成贫困

     3.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4.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严重滞后

     5.人口压力过大

     6.贫困地区资金投入不足,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的相对负担较重

    (三)扶贫政策的历史阶段与类型划分

    (四)新疆扶贫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

     1.三次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进行新部署

     2.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支持

     3.中央十策扶持新疆两大经济开发区

  第三节 高铁带动下的向西开放与新疆特色产业发展

   一 高铁带动下的向西开放战略对新疆发展外向型产业的意义

    (一)打通欧亚两大市场

    (二)提升新疆在我国向西开放中的门户地位

   二 依凭高铁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一)改变原来单一的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

    (二)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

     1.着力把林果业培育成南疆等贫困地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2.实行农牧结合,做强做大畜牧业

     3.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4.大力发展传统名、特、优农产品生产

    (三)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四)大力发展传统特色民族手工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第十二章 产业结构与新疆的水资源短缺

  第一节 新疆发展与水资源

   一 新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二 水资源是影响新疆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位于干旱区的新疆水资源情况

    (二)“十二五”规划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 新疆缺水的根源与出路

    (一)新疆缺水的根源

    (二)解决新疆缺水问题的出路

  第二节 农业用水太多是新疆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一 新疆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一)历史上的移民屯田

    (二)生产建设兵团的屯垦戍边

    (三)新疆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二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一)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变迁

    (二)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

   三 农业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短缺

    (一)灌溉面积持续增加

    (二)种植业耗水太多

   四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负面影响

    (一)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二)农业灌溉持续性“干旱缺水”

    (三)农民收入增加困难

  第三节 减少农业用水的措施及影响分析

   一 工程技术措施能否解决新疆缺水问题?

    (一)新建水利工程

    (二)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

   二 适度减少灌溉面积是解决新疆水问题的唯一途径

    (一)结构调整是农业节水的根本

    (二)适度减少农业灌溉面积

    (三)灌溉面积缩减多少为适度?

   三 减少农业灌溉面积的影响分析

    (一)对新疆粮食安全的影响

    (二)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三)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新疆水资源

   一 新疆工业化水平与“十二五”发展目标

    (一)当前新疆工业化水平及特征

    (二)加快推进新疆新型工业化的目标

   二 新疆新型工业化需水分析

    (一)目前新疆工业用水情况

    (二)新疆能源工业需水分析

    (三)新疆矿产开发及其需水分析

   三 新疆城镇化水平与“十二五”发展目标

    (一)当前新疆城镇化水平与特征

    (二)新疆城镇化“十二五”规模目标

   四 新疆新型城镇化需水分析

    (一)水资源与新疆城镇化的关系

    (二)新疆新型城镇化需水分析

  第五节 水污染防治与新疆水资源

   一 新疆节水防污的重要性及“十二五”规划目标

    (一)新疆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意义

    (二)“十二五”规划有关水污染防治的目标

   二 新疆水污染现状与治理

    (一)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

    (二)水污染治理

   三 提高水循环使用率

  结语

 第十三章 战略重心转移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和移民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和移民问题

   一 不平衡的劳动力流动格局和不断扩大的地区不平等

    (一)“孔雀东南飞”——不平衡的劳动力流动格局

    (二)“马太效应”——加剧的地区不平等

   二 移民融入难,城市内部社会不平等加剧

    (一)社会管理和城市管理面临新挑战

    (二)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生存发展困境多

    (三)移民化困境——流入地内部的社会不平等

     1.劳动权的不平等

     2.居住权的不平等

     3.社会福利权的不平等

     4.子女受教育权不平等

     5.身份的不平等

   三 “空心化”农村中留守人群问题凸显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与移民问题的根源

   一 优先发展引发的劳动力流动不均衡和地区发展失衡

   二 流动失衡与流入城市的内部不平等问题和移民化困境

   三 外出务工与“留守人口”问题

  第三节 战略重心转移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路径

  结语

 第十四章 新疆地区劳动力市场研究

  第一节 新疆劳动力市场现状

   一 劳动力总量及构成

    (一)劳动力的供给

    (二)劳动力的需求

    (三)人力资本情况

   二 劳动力市场指标

    (一)失业率情况

    (二)工资

    (三)贫困人口情况

   三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

     1.政府引导,以个人自由流动的形式实现转移

     2.由政府统一组织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

     3.就地转移富余劳动力

    (二)劳动力转移的产业分布情况

    (三)劳动力培训

   四 新疆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及问题

    (一)与全国相比,劳动者收入普遍偏低,特别是少数民族劳动者

    (二)劳动者的就业水平低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多以政府组织为主

  第二节 新疆劳动力市场问题产生的实质和根源

   一 新疆劳动力市场问题的实质是东西发展不平衡

   二 国家“重东轻西、以西补东”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新疆劳动力市场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

   三 中国向西开放的出口未打开是新疆劳动力市场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

   四 新疆劳动力流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一)传统习俗的制约

    (二)宗教信仰的影响

    (三)劳动力异地转移的稳定性差

    (四)普遍缺少专业技术

  第三节 高铁带动下的向西开放对新疆劳动力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 有助于实现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的流动

   二 对新疆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 向西开放必须考虑潜在的国家安全风险

  结语与对策

 第十五章 新疆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可行性

  第一节 作为社会现象的“城市化”

  第二节 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一 城市化改变了少数民族传统生活生产方式

   二 城市化增加了民族融合的因素,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三 城市民族关系逐步成为核心议题

   四 城市民族工作的任务更加繁重

    1.大量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改变了城市的民族构成,形成了新的城市利益群体

    2.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主要的流向是城市的第二、三产业

    3.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城市,是引发新的城市民族关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潜在因素

   五 城市民族工作的范围和内容更加扩展

   六 传统城市民族工作的工作模式面临挑战

  第三节 新疆地区城市化的历史与现状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地区城市化进程

    (一)1949~1957年的起步阶段

    (二)1958~1963年的大起大落阶段

    (三)1964~1978年的停滞阶段

    (四)1979~2000年的恢复发展阶段

    (五)2000年至今

   二 新疆地区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城市化水平比较

    (一)新疆地区与中亚五国的比较

    (二)新疆与国内其他地区城市化比较

    (三)新疆各地城市化水平的比较

  第四节 新疆地区城市化的问题及综合评价

   一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几种类型

   二 新疆地区城市化的特点

    (一)人口规模

     1.人口结构与分布不均衡

     2.早期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近期发展速度逐渐放慢

     3.城市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

    (二)经济发展

     1.城市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2.城镇职能类型趋同性强

     3.城镇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

    (三)城市分布

     1.形成北密南疏的格局

     2.城市间的距离较远

    (四)城市建设

     1.城市投资环境普遍较差,基础设施建设的硬环境及软环境都需要极大的改善

     2.城市管理落后,投资渠道单一

     3.城市外部自然环境恶劣,城市污染严重

    (五)城市民族人口结构及居住格局

     1.乌鲁木齐市与阿克苏市

     2.伊宁市

     3.石河子市

   三 城市化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

  第五节 新疆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原动力及前景

   一 新疆地区多元文化与城市化发展

    (一)新疆地区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条件

    (二)新疆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基本特征

    (三)多元文化对新疆城市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 政策的力量与新疆地区城市化发展

    (一)实施重工业为主导的早期工业化战略

    (二)以大规模的人口迁入提高新疆城市化水平的中期战略

    (三)综合、协调发展的后期“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六节 高铁推动的城市化

   一 高铁的特点及其优势

   二 高铁对新疆地区城市化的作用

    (一)连接分散的城镇,有效促进城市群的崛起

    (二)实现跨省、跨国交流

    (三)增加流动人口,带动城市产业发展

 第十六章 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与国家向西开放战略

  第一节 新疆地缘区位、资源

  第二节 历史上的援疆回顾

   一 第一轮援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95年)

   二 第二轮援疆(1996~2009年)

  第三节 第三轮援疆与新疆发展

   一 民生问题成为重点

   二 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新疆产业发展能力

   三 大力提高新疆人力资源素质

   四 通过培训和实践提升基层政府执政和发展能力

  第四节 第三轮援疆形成的新疆产业能力与出路

  第五节 援疆与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

   一 第三轮援疆建设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

   二 可能的对策建议

 第十七章 高铁建设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估

  第一节 关于高铁效益评估的讨论:超越狭义层面

   一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

   二 关于高铁效益的评估标准:狭义层面

   三 高铁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大力发展高铁

    (一)高铁发展的国际经验

    (二)中国发展高速铁路的优势分析

   五 高铁评估标准的讨论:从狭义收益率转向对高铁经济社会效益的综合考量

  第二节 高铁的经济效益评估

   一 高铁经济效益总体评估

    (一)高铁拉动投资,在金融危机中的保增长作用明显

    (二)扩大出口,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

    (三)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形成高铁产业链

    (四)有助于区域发展形成“追赶效应”

    (五)有助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 高铁经济效益的具体分析

    (一)高铁产业:中国形成中的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1.中国高铁形成基于产业化的核心技术

     2.中国高铁产业形成支柱性企业

     3.高铁产业产生良好的进口替代效应

    (二)高铁与物流业

     1.传统铁路运力与需求的矛盾

     2.客运专线提高客运能力

     3.客货分流释放货运能力

     4.高铁的保电作用明显

     5.高铁对其他物流业的影响:以钢铁物流业为例

     6.高铁对不同区域物流带动作用的具体分析

    (三)高铁对沿线城市房地产业的带动作用

    (四)高铁对旅游业和文化融合的影响

  第三节 高铁的社会效益评估

   一 高铁促进了不同地区城市间的交流和联系*

   二 高铁有助于促进城市圈内部的整合

   三 高铁对整合区域发展的综合作用

   四 高铁的其他社会效应

    (一)有助于缓解春运压力

    (二)促进就业

    (三)提高生活质量

    (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五 高铁对环保的促进作用

 课题组成员

 附录 各章作者

高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出来的唯一可以改变整个21世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基本格局的战略产业,它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产生深远影响。本书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蓝海战略”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特征、格局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比如,中国的崛起日益受到传统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制约,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不能形成“普惠式”的发展绩效,进而带来了诸多基于不平等的社会问题,等等),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实证分析、考察,为探寻高铁带动下的向西开放对中国未来发展战略格局转变的重要意义提供实证性的研究支持以及理论层面的战略构想。

阿班·毛力提汗 等:《新疆农村贫困问题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白彦锋:《税权配置论——中国税权纵向划分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白英瑞、康增奎:《欧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蔡昉:《人口红利消失之后》,《财经》2010年11月10日。

蔡昉:《我国人口总量增长与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13期。

曹艺、贾亚男:《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部差异的分析——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9期。

常春华、熊黑钢、温江:《新疆各城市城市化水平比较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2期。

常泽鲲、李新华:《美国“倒萨”的战略意图》,《西亚非洲》2003年第3期。

车长波等:《世界石油资源格局及应对策略》,《天然气经济》2003年第3期。

车维汉:《雁行形态——理论研究评述》,《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3期。

陈德敏:《论西部大开发中战略重点的抉择》,《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2期。

陈凤林、陈珏:《城市化对城市民族工作的影响与对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陈卓淳:《外商在华设立科研机构的溢出效应分析》,《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崔颖:《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道格拉斯·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邓铭江:《新疆水资源战略问题探析》,《中国水利》2009年第17期。

董焰、樊桦:《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增长与减贫》,上海扶贫大会·大规模减贫案例研究,上海,2005年5月25~27日。

杜小敏、陈建宝:《人口迁移与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人口研究》2010年第3期。

方敏:《新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探讨》,《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费孝通:《行行重行行》,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淦未宇、徐细雄、易娟:《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阶段性评价与改进对策》,《经济地理》2011年第1期。

高柏等:《高铁与中国21世纪大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高柏:《高铁可以为中国带来一个陆权战略》,《经济观察报》2010年3月14日。

高美真:《上海合作组织的交通合作》,载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龚仰军:《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10期。

顾安安:《泛亚高铁网打造黄金通道》,《香港商报》2011年2月11日。

顾华详:《新疆与中亚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郭界秀:《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综述》,《社科纵横》2007年第1期。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分析》,《统计研究》2007年第5期。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00年)》,2005年4月8日。

哈·麦金德:《历史地理的枢纽》,林尔慰等译,商务印书馆,2010。

哈希莫夫:《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交通运输》,《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第11期。

韩玮:《向西开放:高铁为中国带来的战略选择(高柏访谈)》,《时代周报》2012年12月8日。

何帆、覃东海:《中国能源政策的国际战略》,《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11月14日。

胡俊文:《“雁行模式”理论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雁行模式”走向衰落的再思考》,《亚太经济》2003年第4期。

胡磊:《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与转变途径》,《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第9期。

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胡颖、李道军:《中国新疆与中亚诸国贸易竞争力与贸易互补性研究》,《商业研究》2006年第17期。

黄亚生:《“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中信出版社,2011。

江泽民:《“弘扬‘上海精神’,促进世界和平”——2002年6月7日在上海合作组织圣彼得堡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6月8日。

姜爱玲:《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 人力资本是第一推动力》,《财政研究》2011年第5期。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扶贫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康晓光:《中国国内扶贫行动评述》,专题研究报告,1998。

昆都:《丝绸之路的连通和地区运输走廊》,《俄罗斯研究》2013年第6期。

李建民:《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十年评析》,《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5期。

李金叶:《对新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的思考》,《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李敏:《西部大开发反思与人力资本优先开发战略》,《开发研究》2010年第4期。

李琪:《“丝绸之路”的新使命:能源战略通道——我国西北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与安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李琴:《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海铁联运的探讨》,《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年第5期。

李伟:《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转移趋势研究》,《科学发展》2011年第6期。

李学军、刘尚希主编《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李妍:《超万亿资金投入新疆:央企大援疆》,《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第34期。

连雪君:《传统的发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观念与实践——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在地区国际合作中的应用》,《俄罗斯研究》2014年第2期。

连雪君、甄志宏、李华:《中国西进战略:地区治理与经济政策》,《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第3期。

梁波:《权力游戏与产业制度变迁——以中国石油产业外部合作战略转型为例(1988~2008)》,《社会》2012年第1期。

刘华芹:《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载邢广程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刘华芹:《新时期进一步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与建议》,《国际贸易》2011年第5期。

刘加华、雷俊忠、冉棋文:《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考》,《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第5期。

刘建蒲:《关于新疆开拓中亚市场的对策研究》,《新疆财经》2000年第1期。

刘军琦:《我国高端物流的现状分析》,《技术与市场》2009年第1期。

刘伟:《高速铁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探析》,《经济论坛》2011年第5期。

刘志彪:《中国贸易量增长与本土产业的升级——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视角》,《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

刘志彪、于明超:《从GVC走向NVC:长三角一体化与产业升级》,《学海》2009年第5期。

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5期。

卢锋:《中国:探讨第二代农村反贫困策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与世界银行研究院(WBI)“扶贫与发展”系列研讨会述评》,2001年6月。

吕建中、冯连勇:《“9·11”事件后的世界石油形势透视》,《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罗晓云:《试论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6期。

马超等:《新疆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浅析》,《干旱环境监测》2007年第4期。

马健、葛扬、吴福象:《产业融合推进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9年第6期。

马玲玲:《企业结构绩效与路径依赖——以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麦勇:《中国新疆的特色产业选择与发展战略——与中亚五国的比较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明拥军:《新疆贫困地区扶贫研究》,新疆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聂春霞、刘晏良、何伦志:《区域城市化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以新疆为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帕丽达·买买提:《外商直接投资与新疆产业发展》,《中国商贸》2011年第9期。

潘广云:《欧亚经济共同体的经贸合作现状及其前景》,《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年第5期。

潘广云:《欧亚经济共同体经济一体化及其效应分析》,《东北亚论坛》 2010年第7期。

潘家铮主编《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

蒲晓晔:《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戚超英、杨雷:《独联体的“独”与“联”探析》,《东北亚论坛》1999年第4期。

钱运春、郭琳琳:《浦东之路:创新发展二十年回顾与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钱正英、陈家琦、冯杰:《中国水利的战略转变》,《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4期。

秦波、张敏:《对新疆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再思考》,《新疆财经》2011年第5期。

秦放鸣:《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交通运输合作》,《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秦放鸣:《中亚国家铁路运输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探析》,《开发研究》2007年第4期。

仇立平:《非同步发展:上海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社会阶层结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23日。

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任泽平等:《中国能源消耗的国际比较与节能潜力分析》,《发展研究》2011年第11期。

桑百川:《中国外商投资发展报告(2011):结构变迁中的外商投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商务部欧洲司和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课题组:《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1期。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8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西部大开发区域政策效应评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沈利生、王恒:《增加值下降意味着什么?》,《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十五”上海社会发展课题组:《“十五”上海社会发展:战略与对策》,《社会》2000年第8期。

石婧:《独联体框架内的次区域经济组织发展动态》,《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石油石化行业税收问题研究”课题组:《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税收问题研究——以新疆为案例的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69期。

石玉林等编《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石泽:《中亚“逆一体化”给上合带来的挑战》,《环球时报》2013年5月9日。

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世界银行报告专刊》,安邦集团研究总部译,2012。

舒先林:《中俄关系中的能源因素》,《国际论坛》2003年第4期。

宋香荣:《新疆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新疆财经》2006年第1期。

宋祥莉、郭志群:《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失衡分析》,《经济评述》2011年第2期。

苏云霞、孙明贵:《上海市商务成本构成趋势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第2期。

宿景祥等:《国际石油的战略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2期。

隋舵:《国际石油资源博弈与中国的石油外交战略》,《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

孙斌:《中日能源博弈中的竞争与合作》,《国际经贸》2007年第11期。

孙壮志:《中亚新形势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战略定位》,载吴思远、吴宏伟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唐建、刘志文:《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现状、原因及对策探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14卷第4期。

田春荣:《2009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10年第3期。

汪辉:《大陆-海洋与亚洲的区域化》,《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3月21日。

汪三贵:《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政策》,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

王承武、蒲春玲:《新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研究》,《经济地理》2011年第7期。

王翠翠、龚新蜀:《新疆农业经济结构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市场论坛》2011年第6期。

王桂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4期。

王海燕:《中国新疆在中国与中亚诸国经贸合作中的定位》,《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2期。

王宁:《低碳循环经济是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王生贵等:《新疆城镇化发展历程、现状与对策研究》,《新疆农垦经济》2011年第12期。

王生年、范俊逸:《新疆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第2期。

王小芹:《上海港发展多式联运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国水运》2011年第11期。

王晓泉:《俄罗斯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政策演变》,《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3期。

王新俊、王用林:《独联体十年发展与俄罗斯的选择》,《俄罗斯研究》2001年第4期。

王秀强:《央企加大在新疆投资,煤炭开发再现热潮》,《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7月15日。

王燕武等:《基于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统计研究》2011年第10期。

王雨琼:《独联体陆运市场的现状、新动态与发展前景分析》,载上海大学社会发展院主编《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新动态》,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王志远:《 中国与中亚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年第6期。

王作安:《西部大开发战略理论与模式综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文亚妮、任群罗:《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城市化水平比较》,《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年第4期。

吴宏伟:《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关系》,《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年第6期。

西南财大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西部大开发战略前沿研究报告》,2010。

夏义善:《中国国际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肖德:《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新疆社会科学院主编《2011~2012年: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编著《新疆贫困状况及扶贫开发》,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资源经济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4~2010年)》,2004年7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50年新中国的新疆水利》,《中国水利》2005年第19期。

邢广成:《中国和新独立的中亚国家关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第18页。

熊聪茹:《资本西进:新疆农业开发条件成熟》,《中国矿业报》2007年3月6日,第C01版。

熊 芳、刘德学:《我国对外贸易失衡的结构分析》,《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4期。

徐秋艳:《新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地方经济》2008年第3期。

徐同凯:《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人民出版社,2009。

薛燕:《新疆水问题与对策研究》,《新疆农业科技》2004年第4期。

闫志英:《从梯度推移理论看西部大开发战略》,《理论探索》2004年第3期。

杨洁勉等著《大整合: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杨俊孝、朱亚夫:《新时期新疆石油资源开发用地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杨雷:《论欧亚经济共同体》,《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第11期。

杨世新、江灏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能源合作的脆弱性——从2010年干旱时期谈起》,《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杨荫凯等:《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现状与缓解对策》,《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3期。

姚文英:《新疆“资源诅咒”效应验证分析》,《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叶敬忠主编《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曾培炎:《西部大开发决策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新华出版社,2010。

张帆:《论“后雁行模式” 时期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8期。

张恒龙、谢章福:《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与挑战——基于二元响应模型的计量分析》,《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2期。

张洁:《中国能源安全中的马六甲因素》,《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

张宁:《走出去:中国石油企业的战略思考》,《中国经贸》2009年第6期。

张文木:《中国能源安全与政策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

张新华、谷树忠、王兴杰:《新疆矿产资源开放效应及其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资源科学》2011年第3期。

张耀:《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赵宏图:《“马六甲困局”与中国能源安全再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6期。

赵华胜:《中国的中亚外交》,时事出版社,2008。

赵启正:《浦东逻辑:浦东开发与经济全球化》,上海三联书店,2007。

赵宇:《独联体何去何从》,《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9月29日。

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项目组:《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综合报告》,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中国人民银行喀什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新疆喀什与中亚国家周边地区经济互补性的领域项目及金融配套支持情况调查》,《新疆金融》2007年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1~2002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朱兴珊:《莫畏“里海”遮望眼》,《中国石油企业》2003年第6期。

左学金等:《世界城市空间转型与产业转型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Brian Blackstone,“Germany,Others Saw Fourth-Quarter Decline but Drops Were Smaller Than Expected”,Europe News,2012.2.16

David Plott,“The Quest for Energy to Grow”,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June 20,2002.

Evan A. Feigenbaum,“Central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An American Perspective”,Remarks to the Central Asia-Caucasus Institute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Washington,DC,February 6,2007.

J. D.Sachs,and Warner,A. M.,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 No.5398,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Cambridge,MA,1995.

Johannes F. Linn,“Central Asia:A New Hub of Global Integration”,November 29,2007.

Li Xing,“East Asian Regional Integration:From Japan-led ‘Flying-geese’to China-centred ‘amboo Capitalism’”,CIS Research Series Working Paper,2007,No.3.

L.Pitt,We Americans,Volume I,Colonial Time To 1877.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Dubuque Iowa,1984,p.210.

R.Kaplinsky,and M.Morris,“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Prepared for the IDRC,2006,http:www.ids.ac.uk/global.

R. M.Auty,Resource-based Industrialization:Sowing the Oil in Eight Developing Countri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Theo Janse Van Rensburg,“East Asia:Growth to Moderate as Economies Hit Full Capacity”,2011.

W.J.Davidsion,Nation of Nations:A Narrativ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Volume I To 1877. McGraw-Hill,Inc. 1990,p. 345.

World Bank,China:Overcoming Rural Poverty,Joint Report of the Leading Group for Poverty Reduction,UNDP and the World Bank,Report No. 2000,21105-CHA.

Yehua Dennis Wei,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States Globalization and Inequality. New York:Routledge,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