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构建新发展格局研究报告(2021~2022)图书
Report on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radigm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2021-2022)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长三角构建新发展格局”主题,深入探讨分析长三角地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践。书中总报告全面分析了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特征,总结了长三角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实践,并提出对策建议;四个分报告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分别聚焦2021年三省一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专题报告主要从产业升级、法治建设、开放型经济、双碳经济、数字经济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Abstract
长三角蓝皮书编委会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新发展格局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一 新发展格局的提出背景及重要内涵
(一)提出背景
(二)深刻内涵
1.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
2.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型循环,而是相互开放型循环
3.新发展格局不是各地区的小循环,不能搞地区的封闭循环
二 区域一体化发展与新发展格局
(一)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的前提
(二)畅通国际大循环是实现“双循环”的支撑和保障*
三 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一)区域一体化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历程
(二)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特征
1.以区域“一体化”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国内大循环
2.以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竞争水平,促进国外大循环
3.以数字经济推动经济新业态发展,实现内外双循环的相互促进
四 服务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实践
(一)筑牢“双循环”基础
1.统筹国际大循环
2.建立区域间小循环
3.畅通内部微循环
(二)打造“双循环”合力
1.产业协同
2.创新协同
3.绿色发展协同
(三)释放“双循环”潜能
1.要素一体化
2.政策法规一体化
五 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予长三角区域更高使命
Ⅱ 分报告
B.2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与趋势展望
一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
(一)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有些地区已步入现代化阶段
(二)人均经济实力整体上达到发达国家初级水平,一些地区已达到中等水平
(三)伴随高铁、跨江跨海大桥的高覆盖及市场化、信息化的不断深化,区域发展进入深度同城化阶段
(四)地区城乡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均衡不协调问题仍较突出
二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一)区域联动发展呈现新格局
1.苏浙皖通过全面接轨上海,协同提升上海的城市服务功能
2.都市圈内的联动发展进入深度同城化阶段,并向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全面迈进
3.跨省界地区的联动发展将在生态一体化优先布局下,走向以机制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二)区域分工合作形成基本架构
1.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建设的分工合作
2.科技创新策源力建设的分工合作
3.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的分工合作
(三)区域利益协调机制逐渐成熟
1.流域性生态建设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2.跨地区经济合作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3.共享中心城市优质公共服务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B.3 江苏因地制宜推进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和路径
一 因地制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一)因地制宜是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因地制宜是新发展阶段的国家政策要求
(三)因地制宜是江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客观要求
二 江苏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优势劣势
(一)江苏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江苏已总体上进入高质量发展和率先实现现代化阶段
(三)都市圈和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核心和主轴的地位更加突出
1.扬子江城市群
2.沿海城市群
3.沿东陇海线城市群
4.沿运河城市群
三 因地制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路
(一)以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为战略目标
(二)以全面统筹推进“六个现代化”为战略内容
(三)以促进城市群特色化发展和协调互动为战略思路
四 因地制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引领,形成协同并进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二)加强重大项目带动,推进现代化建设重点任务落实
(三)加强载体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经验和示范品牌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构建现代化建设保障制度
B.4 构建浙江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新格局研究
一 浙江内外循环经济的发展演变
(一)以区际贸易为主体的内循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
(二)以商品与资金单向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循环经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始年代末)
(三)现状分析——走向国内国际互动的大循环
二 构建国内国际互通大循环新格局的要求与挑战
(一)经济内外互通大循环新格局的定义与目标
1.内外开放具双向性
2.经济循环具全面性
3.内外循环良性互通具高弹性
4.经济循环具有高端性、安全性
(二)构建内外互通经济大循环新格局的挑战
1.内循环促进外循环存在“五制约”
2.外循环促进内循环存在“四失衡”
三 打造国内国际良性互通的经济大循环
(一)从整体上看,要发挥优势,建设“五大高地”
(二)从内循环看,巩固基础,实现“四个升级”
(三)从外循环看,把握形势,强化“四个对接”
(四)从畅通内外循环来看,深化改革,实现“五个突破”
B.5 2021年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一 2020年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回顾
(一)2020年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成就
(二)2020年安徽发展的变化
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保持强劲
2.省会合肥GDP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3.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稳定扩大
二 2021年以来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2021年在抗击疫情中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二)新发展格局之下安徽经济2021年全年走势的基本判断
1.2021年经济保持稳中求进的有利条件
2.2021年以来的经济运行趋势可预示全年经济可达到预期的稳定增长
3.对安徽经济中长期发展形势的判断
4.安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三 发展对策研究
(一)抢抓长三角深度一体化战略实施机遇,加快推进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全力推动“双招双引”,以高质量投资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以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策源地
(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强力推进安徽高水平对外开放
Ⅲ 专题报告
B.6 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体系构建研究
一 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的产业体系:功能定位
(一)对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解读
(二)对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体系的功能定位
二 长三角城市群及其产业体系发展情况:基本特征
(一)国民经济基本影响力
(二)产业体系发展比较
1.产业价值创造能力
2.区域产业开放度的衡量
3.产业国际竞争力
4.科技创新能力
三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体系评估:指标测算
(一)模型选择与变量选择
(二)统计测算与指标特征
四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体系的完善:计量检验与政策启示
(一)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
(二)模型选取
(三)回归结果解析
B.7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法治保障及其完善方向
一 三省一市人大积极协同立法
(一)三省一市人大作出支持保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决定
(二)沪苏浙作出支持保障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三)三省一市人大作出保障长江禁捕工作的决定
(四)上海率先出台铁路安全管理条例
二 三省一市政府加强对一体化发展的法治保障
三 三省一市法院检察院积极探索司法协作
(一)法院的司法协作
(二)检察院的司法协作
四 完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法治保障
(一)进一步提高三省一市协同立法水平
(二)进一步加快重点领域法治建设
1.示范区饮用水水源保护
2.船舶污染防治
3.大型科学仪器共享
(三)区域合作组织及其法治探索创新
1.准政府组织
2.共设机关
3.办事协调及审议咨询机构
4.区域合作组织立法
B.8 长三角外资外贸发展态势分析
一 长三角地区FDI的新趋势、新特点
(一)长三角地区引资总量贡献度过半
(二)2015~2020年长三角地区引进外资分布总体趋势
(三)长三角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的主要特点
1.投资来源:外资来源地高度集中趋势日趋显著
2.产业分布: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升高,超过总额一半
3.投资方式:以外商独资经营为主的趋势未变
(四)2020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利用外资的总体情况与特点
1.实际利用FDI稳步增长
2.长三角国家级新区引进外资的趋势
二 长三角外贸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一)增速回升:疫情下进出口持续向好表现亮眼
(二)增长分化:长三角城市群进出口增速差异较大
(三)外资企业出口占比持续下降,民营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三 新任务:长三角一体化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制度创新:浦东新区打造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二)辐射全国:长三角一体化助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B.9 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长三角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难点与对策
一 长三角碳排放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长三角碳排放总量与结构现状分析
(二)长三角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分析
(三)长三角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措施
二 “双循环”对长三角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一)双循环引起贸易隐含碳格局变化
1.对外依存度影响国际贸易隐含碳流动
2.对内依存度影响省际贸易隐含碳流动
(二)内循环拉动国内消费与碳排放规模上升
(三)双循环驱动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
三 双循环背景下长三角“双碳”目标实现的瓶颈与对策
(一)长三角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瓶颈与障碍
1.经济人口规模增长驱动碳排放总量上升
2.区域高碳发展惯性阻碍产业绿色转型
(二)长三角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路径与对策
1.建立并完善碳减排支持政策体系
2.完善能源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3.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支持低碳产业发展
B.10 长三角地区减碳的优化路径与绿色金融长效机制研究
一 长三角地区减碳行动与绿色金融实践进展
(一)减碳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二)绿色金融取得积极进展
(三)“双碳”战略平台示范引领性彰显
(四)绿色金融形成前瞻性顶层设计
二 长三角地区实施减碳行动的优化路径
(一)聚力推进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
(二)构建更加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
(三)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空间优化
(四)健全长三角区域绿色低碳协同机制
三 长三角地区构建绿色金融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上海绿色金融枢纽功能
(二)推进长三角绿色金融内容创新
(三)丰富长三角绿色金融应用场景
(四)健全长三角绿色金融制度环境
B.11 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一 产业协同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
二 产业协同:理论内涵及长三角发展现状
(一)产业协同的理论内涵
(二)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及特征
三 要素再配置:着力构建产业协同的要素机制
四 产业集群提升:着力构建产业协同的组织机制
五 城市群分工:着力构建产业协同的空间机制
B.12 新发展格局下金融支持江苏全面释放消费潜力研究
一 新发展格局下消费的重要性以及江苏消费概况
二 新发展格局下江苏释放消费潜力的重点环节
(一)关注中等收入群体和农村消费群体
(二)利用现代消费需求积极提升消费形式与能级
(三)从消费人口格局变化深挖消费热点
(四)关注老龄化加速带来的消费需求
三 现阶段金融支持江苏消费的实践与制约
(一)江苏创造条件推动消费环境持续向好
(二)金融支持江苏消费的不足之处
(三)江苏金融支持消费趋势分析
四 新格局下金融支持江苏全面释放消费潜力的对策
(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二)提升金融消费品质,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1.创新消费金融产品,优化消费金融结构
2.优化金融生态,积极改善消费环境
3.壮大江苏消费品牌,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三)加大对重点消费领域的金融扶持力度
1.着力释放下沉市场消费潜力,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力度
2.全力释放社会发展所需的消费潜力,加大对养老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
3.积极释放小康消费潜力,加大对文旅消费市场的金融支持力度
(四)积极促进消费金融机构的转型与创新
B.13 积极推进江苏数字经济地方立法的对策建议
一 当前国际、国内数字经济的立法现状
二 加快推动江苏数字经济立法的重要意义
(一)数字经济立法是实现制度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数字经济立法是防范与化解社会风险的必然要求
(三)数字经济立法是推动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法治保障
三 江苏在数字经济立法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 研究制定《江苏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数据资源管理
(三)推进数字产业化
(四)推进产业数字化
(五)推进治理数字化
(六)加强多元共治
(七)以开放包容的原则主导数字经济执法
B.14 江苏建设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社会的实践及对策研究
一 建设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社会的核心意涵
(一)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是高质量发展
(二)共同富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
(四)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
二 江苏建设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社会的实践成效
(一)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聚焦富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
三 江苏建设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社会的制约因素
(一)“藏富于民”的示范效应仍不显著
(二)“三大差距”依然有待缩小
(三)省域公共服务体系仍需完善
四 江苏建设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社会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经济活力,聚焦高质量发展
(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差距
(三)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实现全域联动发展
(四)履行好兜底性职责,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覆盖面
(五)以现代治理服务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15 江苏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一 江苏开发区发展的现状
(一)经济运行稳定向好
(二)不断推动改革创新,激发开发区发展新动能
(三)绿色、安全发展取得新成效
二 江苏开发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 江苏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从要素资源和优惠政策的供给转向要素配置的制度供给和营商环境的塑造
(二)促进开发区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构建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
(三)从招商引资更多地转向引资、孵化和引智相结合
(四)从经济发展高地向聚焦富民的“强磁场”迈进
四 江苏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管理体制和建设运营模式
(二)抢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遇,率先实现开发区的优化整合和协调发展
(三)强化重点合作平台载体建设
(四)以企业研发为主体,实现从技术跟随者到创新策源者的转变
(五)创新合作模式,促进共建园区提档升级
(六)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发展的“软实力、软环境”
B.16 共同富裕视阈下浙江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 浙江省探索实践成果颇丰,但仍需“爬坡过坎”
(一)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但核算评估还不够完善
(二)构建了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但机制运行还不够顺畅
(三)构建了生态产业化经营机制,但价值转化还不够充分
(四)构建了生态补偿机制,但激励成效还不够明显
(五)构建了生态资产管护机制,但保障措施还不够到位
二 国内外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好做法
(一)建立有效的价值实现制度体系
(二)创新多元的价值实现路径
(三)探索多样的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
三 完善浙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政策和法律保障,夯实价值实现基础
(二)活化生态产品市场体系,畅通价值实现途径
(三)深化数字化改革,升级价值实现驱动力
(四)强化生态保护与补偿,稳固价值实现支撑
B.17 推进长三角地区山区县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一 长三角地区加快山区县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基础
(一)长三角地区山区县域城镇化步伐加快
(二)县域中心城区功能增强、品质提升
(三)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激活农村要素资源
(四)政策创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接续推进异地搬迁
2.实施“带权进城”政策,保障进城农民权益
3.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永久性有偿退出试点
4.加快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
(五)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推进
1.补齐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2.推动县城公共服务扩面提质
(六)加大培训力度,持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素质
二 山区县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城镇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吸纳就业能力不足
(二)产业发展受要素制约明显
1.发展空间不足
2.重大基础设施短板依然突出
3.人口老龄化呈上升趋势,中青年创新人才缺乏
4.优质公共服务短缺
(三)农村资源要素尚未高效激活与进城农民“三权”退出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的矛盾并存
(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成本压力较大,市民化能力不足
三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
(一)建立城乡产业发展联动机制,持续提高进城农民收入
(二)继续实行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身份和社会身份相分离政策,让进城农民带着“三权”进城
(三)探索建立农民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资格权退出与市民化联动的改革机制
(四)创新社区管理改革,增强“新市民”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五)建立财政资金主导、社会资金参与的投融资机制
(六)建议选取部分县列为山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县域进行先行先试
B.18 新发展格局下浙江省中心城市竞争力现状评价及提升策略
一 现状与优势
(一)引领效应叠加释放,城市化水平和城市能级稳步提升
1.城市化建设持续推进
2.城市能级不断提升
(二)综合经济竞争力整体水平较高,城市间差距依然存在但有收窄趋势
1.经济综合实力及核心指标整体保持稳定,第二阶梯队城市有小幅提升
2.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各项解释指标总体排名靠前且发展较为均衡,金华的个别指标虽然表现较弱,但有所改善
(三)可持续竞争力整体稳中有升且发展较为均衡,但个别城市存在明显短板
1.可持续竞争力及核心指标整体稳中有升,综合人口增量竞争力普遍表现较优
2.可持续竞争力各项解释指标整体稳中有进,但经济活力、全球联系及科技创新等方面城市分化明显
二 困境与挑战
(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二)国内区域经济布局演化及城市间的竞争加剧或将影响浙江部分城市的竞争力提升
(三)自身仍存在制约城市品质提升及新型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短板
三 对策与建议
(一)统筹做好风险防控与社会经济发展
(二)全力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三)加快破解制约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堵点难点
B.19 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推进政策
一 数字经济理论与实践发展
二 国内区域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概况
(一)京津冀地区发挥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的龙头作用
(二)长江经济带是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三)珠三角地区以深广为区域中心协同发展数字经济
三 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一)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与优势
(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挑战
四 推进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发展
(一)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区域竞合力
(二)布局前瞻“新赛道”实现弯道超车
(三)加大创新力度做强“硬产业”
(四)促进数字产业与实体产业融合发展
(五)推动数据要素有效供给与价值转化
B.20 长三角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一 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态势
(一)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风电资源加速开发
2.光伏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3.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面布局与加速扩张
(二)长三角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1.以电子材料为代表的关键新材料国产替代与高端化明显
2.以化工建材与医药高端材料为代表的基础化工及前沿新材料规模与领域不断扩大
3.新能源电池金属材料及特殊高端复合材料成为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支柱
4.新能源电池化工材料发展迅速,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三)长三角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约束
1.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亟须加快整合迈向高端化,结构上协同效应有待进一步深化推进
2.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亟须加快合作,空间上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优化增强
二 推进长三角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一)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长三角共同的目标与任务
(二)推进长三角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1.围绕重点领域和前沿领域增强创新要素与人才的竞争优势,打造长三角新能源新材料要素集聚中心
2.增强新能源产业链的空间集聚优势,加强区域内部整体协调与规划整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高地
3.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分工,打造全球领先的长三角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
4.加强上游设备与新材料产业升级,完善提升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
5.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完善提升创新服务链
6.依托要素资源与产业优势,加快产业集聚推进产城融合
B.21 “回应型法”视角下长三角地区生态文明立法公众参与条款的反思与完善
一 浙江设区市公众参与条款的基本结构逻辑
(一)设区市地方性立法公众参与条款概况
(二)将政府义务规范作为保障公民参与逻辑的轴心
(三)将投诉举报、听取意见和自治规范作为主要参与渠道
二 “回应型法”视角下公众参与条款的反思
(一)回应性逐步深化的公众参与条款
1.条款逐渐增长,规范密度和规制覆盖面逐渐加大
2.规范内涵从公开走向“共治”,规范深度逐渐演进
3.参与主体逐渐多元化,规范光谱逐渐宽频
(二)“回应型法”视角下公众参与条款的再审视
1.内外部意见流动保障有待进一步深化
2.各地规范重复性较多,回应“精准度”有待提升
3.“建议”“资本”缺少专门渠道保障,规范覆盖有待进一步落地
三 长三角地区生态文明立法公众参与条款的完善
(一)以理由说明规范为核心深化回应性
(二)以参与对象和治理目标为标准建立规范工具箱,精准立法避免重复性
(三)以多元标准强化动态评估,以参与效能为标准进行条款修改
B.22 双循环格局下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协同机制构建*
一 双循环格局下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从产业分工向功能分工延展的需要
(二)产业链和功能链空间重构的需要
(三)以技术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以内需拉动促进功能升级的需要
(五)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的需要
二 双循环格局下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协同机制构建取得的成效
(一)省际产业关联和园区共建持续推进
(二)省际功能分工合作日趋强化
(三)省际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
(四)以内需为动力推进市场一体化
(五)城市和城区结对合作开展
三 双循环格局下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构建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协同:产业链分工耦合度有待提高
(二)功能协同:城市功能分工合作的协同需要增强
(三)创新协同:区域链式分工被动式接受需要改变
(四)要素协同:分工链接“短板”较为突出
(五)政策协同:跨行政区合作障碍较大
(六)区域协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使协同发展难度加大
四 双循环格局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效协同机制构建思路和策略
(一)找准产业“链接点”,做强产业集聚发展优势
(二)创新合作机制,做深省际产业创新合作
(三)强化功能区建设,做实“产业+功能”分工联动
(四)培育产业生态,做优都市圈分工格局
(五)促进多链协同,做到共建合作项目政策协同
(六)实现分类施策,做精城市和城区结对合作
(七)发掘内需潜力,激发内生活力
B.23 发挥RCEP助推安徽拓展国际经贸活动领域的重要作用研究*
一 RCEP的五大特征
二 充分认识RCEP对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意义
三 RCEP与安徽融入双循环新格局
B.24 大力发展安徽优势消费型产业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 发展消费型产业意义重大
(一)加快消费型产业发展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路径
(二)加快消费型产业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加快消费型产业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 安徽省消费型产业发展现状
三 壮大安徽省消费型产业思路
(一)适应新需求,注重个性化、品质化、高端化
(二)引领新需求,聚焦自主性、关键性、核心性
(三)创造新需求,融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四 政策建议
(一)着力增加优质供给,加快产品质量升级
(二)着力壮大市场主体,推动产业创新突破
(三)着力挖掘市场资源,促进开放合作发展
(四)着力适应新兴需求,催生新模式新业态
(五)着力优化发展环境,鼓励体制机制创新
B.25 安徽区块链技术应用与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一 区块链内涵、发展阶段及外延
(一)概念辨析
1.区块链的含义
2.相关概念辨析
(二)区块链的分类
(三)区块链的发展历程
1.前区块链阶段(1976~2008年)
2.极客小众阶段(2008~2013年)
3.被世人认知阶段(2013~2017年)
4.被广泛接受和产业化阶段(2017~2019年)
二 区块链产业发展现状
(一)国际区块链产业发展概况
1.区块链产业发展迅速
2.区块链相关投融资趋于理性
3.区块链技术专利快速增长
(二)我国区块链产业加速落地
1.区块链产业化日臻成熟
2.区块链技术研究爆发式发展
3.区块链专业企业小而不强
(三)各地密集出台政策支持
三 安徽省发展区块链产业现状分析
(一)发展基础
1.科技创新基础雄厚
2.科技人才基础储备充足
3.区块链技术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
4.区块链应用场景开始布局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层次过低
2.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3.发展要素短缺严重
(三)面临的挑战
四 安徽省区块链技术与产业创新发展切入点
(一)建设区块链数据存证产业
(二)强化为区块链应用场景
(三)重点突破研究密码算法
(四)促进原始创新与区块链产业融合
五 政策建议
(一)建立两张清单,划清发展界限
(二)聚焦四大领域,实施赋能计划
(三)抓实四项工程,做好示范引领
(四)开展三项行动,推动创新发展
B.26 长三角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比较研究
一 长三角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2021年长三角经济与产业发展总体情况分析*
(二)长三角地区主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长三角各省市前六大工业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长三角第三产业前三位细分产业发展现状
3.长三角各省市重点支持产业情况
(三)长三角重要城市产业布局情况
二 未来长三角产业发展的目标——基于三省一市制造业产业“规划”的分析*
(一)未来长三角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安排
(二)未来长三角地区各省市重点产业空间布局
(三)未来长三角地区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
三 长三角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一体化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长三角地区重点产业综合性集群发展情况
1.电子信息产业
2.装备制造产业
3.石油化工产业
4.纺织服装产业
5.汽车制造产业
6.医药制造产业
(二)长三角产业协调发展的整体规划布局*
(三)未来长三角产业协调发展的重点方向*
1.产业发展规划上的协调
2.产业转移升级上的协调
3.产业合作园区
4.聚焦重点产业,开展研发和产能合作
5.对口扶贫
基本子库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
皮书
主要编撰者简介
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19。
王振、卢晓菲:《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的空间分布与分层特征》,《上海经济研究》2018年第10期。
王振等:《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战略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王振、刘亮主编《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20~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王振、杨心主编《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2020~202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王振、尚勇敏等:《长三角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
王振:《长三角地区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推进路径研究》,《安徽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华日报》2021年3月2日。
何传启:《现代化研究的十种理论》,《理论与现代化》2016年第1期。
孟静:《中心城市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与路径探索》,《现代经济探讨》2020年第12期。
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阿列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西里尔·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陈峰君:《东亚与印度——亚洲两种现代化模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何传启主编《中国现代化报告——现代化科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刘西忠:《行政板块、发展轴带与城市群联动研究——兼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格局重塑》,《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
顾朝林、黄春晓、吴骏莲:《江苏省城市现代化水平评价及预测》,《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6期。
宋林飞:《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估》,《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何传启、刘雷、赵西君:《世界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第11期。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1月8日),人民出版社,201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5月。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9月。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安徽行动计划》,2019年7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5年8月。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修订版)的通知》,2017年12月。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意见》,2016年5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2016年12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2016年6月。
李彦宏:《智能革命》,中信出版集团,2017。
张江健:《智能化浪潮》,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德〕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文版),中信出版集团,2018。
吕连生:《五大发展理念下安徽后发赶超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16。
陈全润、许健、夏炎、季康先:《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方法及我国双循环格局演变趋势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21年第5期。
龚利、屠红洲、龚存:《基于STIRPAT模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工业技术经济》2018年第8期。
龚利、张增凯、段德忠、龚存:《中国化石能源补贴区域分布及改革影响效应研究》,《地理科学》2019年第1期。
李善同:《2012年中国地区扩展投入产出表:编制与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
林毅夫:《中国经济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发展的必然》,《经济导刊》2020年第9期。
Aslams B.,Hu J.,Hafeez M.,et al.,“Applying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ramework to Assess the Nexus of Industry,Globalization,and CO
Grossman,G.M.,Krueger,A.B.,“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Zhang N.,Yu K.,Chen Z.,“How Does Urbanization Affect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A Cross-country Panel Data Analysis,”
中国银行课题组:《国内国际双循环大格局下居民消费研究以及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国际金融》2020年第10期。
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潜力及增长点分析——基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经济学动态》2021年第2期。
杨国庆:《财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0。
陆岷峰:《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乡村金融:商业银行机遇、难点与发力重点》,《金融科技时代》2021年第6期。
周明栋:《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江苏宿迁的案例》,《农村金融研究》2018年第12期。
林乐芬、何婷:《乡村振兴背景下银保合作金融创新研究——基于江苏涉农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情况调查》,《学海》2019年第1期。
程珊琳:《江苏消费信贷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8。
周俭司:《消费品市场平稳复苏 稳中向好》,江苏省统计局网站,http://tj.jiangsu.gov.cn/art/2021/10/23/art_4027_10083174.html。
夏网生、彭程:《壮大夜间经济 挖掘消费潜力》,《群众》2020年第7期。
张国云:《拿什么样的金融投身于新发展格局中?》,《中国发展观察》2021年第3期。
赵卢雷:《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及演变历程综述》,《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于立、王建林:《生产要素理论新论——兼论数据要素的共性和特性》,《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年第4期。
杨佩卿:《数字经济的价值、发展重点及政策供给》,《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邵彦敏、李锐:《优势理论分析框架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择》,《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10期。
陈日新、陈向阳:《区域增长极形成机制研究——以我国珠三角地区与香港为例》,《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8期。
G20杭州峰会《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2016年9月5日。
贾若祥、王继源、汪阳红、窦红涛:《五大国家战略引领,四大区域板块支撑——2019年我国区域形势分析及2020年展望》,国宏高端智库,2021年1月7日。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中国区域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12月。
苗峻玮、冯华:《集聚效应是否推动了区域高质量发展——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经济问题探索》2021年第2期。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年4月。
《2021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2月3日。
何圣东、徐梦周:《数字经济》,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查志强:《争创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长三角观察》2020年第5、6月号。
杭州市统计局:《杭州统计年鉴2021》,2021年11月15日。
杭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2020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3月18日。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2021中国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白皮书》,2021。
王立军:《参与国家区域战略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企业管理出版社,2020。
杭州市人民政府:《杭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12月13日。
俞林:《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0-07/06/33969718.html。
金雪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新论)——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人民日报》2020年8月3日。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1)》,2021年9月。
陈雯等:《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空间合作、分工与差异》,商务印书馆,2018。
洪银兴、吴俊:《长三角区域的多中心化趋势和一体化的新路径》,《学术月刊》2012年第5期。
刘志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陆铭、陈钊:《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李靖:《新型产业分工、功能专业化与区域治理》,《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3期。
李蕾:《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地区专业化与协同发展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
俞立中、徐长乐、宁越敏、郁鸿胜:《后世博效应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联动研究》,《科学发展》2011年第5期。
潘彪、黄征学:《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上海商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王振:《“十四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的趋势与突破路径——基于建设现代化国家战略背景的思考》,《江海学刊》2020年第2期。
王洪庆、朱荣林:《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互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