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NO. 6(2016)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Human Rights No.6 (2016)
[内容简介] 本书回顾和分析了2015年中国人权事业的新进展,特别是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对发展权的丰富和深化,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对和平权的思考,在贫困人口权利、医疗保障权利、乡村教师权利、宗教信仰权利等方面新的保障举措,在应对气候变化、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境外追逃、反性别歧视、养老救助和未成年人保护等工作中的人权保障政策,以及浙江省绿色发展实践、中国民众尊严观念调查、2015年国家人权立法和国际人权合作与交流。
中国人权研究会、东北财经大学人权研究与教育中心:《“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权的可持续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5年7月22~23日。
新华社:《授权发布: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2015年6月30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6/30/c_/115774759.htm。
李君如:《全面小康决胜阶段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新机遇——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几点体会》,《人权》2016年第1期。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黎协定》,2015年12月12日通过。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5年9月25日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15。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2015年11月3日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3月17日发布。
常健:《五大发展理念对发展权理解的丰富和深化》,2016年3月10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10/c_128786913.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联合国驻华系统:《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00~2015年)》,2015年7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12月7日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3月17日发布。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
朱铭来、宋占军:《大病保险应设计精准化方案》,《中国卫生》2015年第9期。
朱铭来:《多层次:重特大疾病保障关键词》,《中国卫生》2015年第6期。
朱铭来、宋占军:《商保经办大病保险的优劣势比较分析》,《中国医疗保险》2014年第9期。
朱铭来、宋占军:《完善大病保险筹资补偿模式》,《中国金融》2014年第2期。
宋占军、朱铭来:《大病保险制度推广对各地城居医保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保险研究》2014年第1期。
朱铭来、于新亮、宋占军:《我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费用预测与保险基金支付能力评估》,《保险研究》2013年第5期。
朱铭来、宋占军、王歆:《大病保险补偿模式的思考——基于天津市城乡居民住院数据的实证分析》,《保险研究》2013年第1期。
朱铭来、宋占军:《大病保险对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的风险分散机制分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年第12期。
孙志刚:《实施大病保险是减轻人民就医负担的关键》,《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2期。
徐善长:《大病保险:健全医保体系的重要环节》,《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3期。
姚庆海、张领伟:《大病保险服务国家治理》,《中国金融》2014年第2期。
郑秉文、张兴文:《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制度创新:大病保险“太仓模式”分析》,《行政管理改革》2013年第6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国办发〔2015〕57号),2015年8月2日。
孙志刚:《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有效防止群众因大病致贫返贫》,《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5年第4期。
《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社会〔2012〕2605号),2012年8月24日。
《国务院医改办就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答记者问》,2015年8月2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8/02/c_128083847.htm。
朱铭来、宋占军:《大病保险试点周年评述》,《中国医院院长》2014年第3期。
《国务院:2015年大病保险支付比例超过50%》,2015年8月3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8/03/c_128086192.htm。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浙政办发〔2014〕122号),2014年11月10日。
《山东省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鲁政办发〔2014〕13号),2015年1月7日。
《专家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2015年8月2日,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5/0802/c42877-27397734.html。
朱铭来、宋占军:《商保经办大病保险的优劣势比较分析》,《中国医疗保险》2014年第9期。
林晓洁:《经营路上需“保险”》,《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5年第10期。
宋占军:《科学确定合规医疗费用范围 防止大病保险“缩水”》,《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第31期。
常健、殷向杰:《近十五年来国内医患纠纷及其化解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许尧:《当代中国医患纠纷的治理机制:现状、问题及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3期。
《创新服务 改善就医感受》,2015年3月3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5-03/03/c_127536917.htm。
《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
张乐天:《我国农村教育政策30年的演进与变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赵英:《当前我国农村学校教师编制、聘任和职称研究述评》,《当代教师教育》2014年第2期。
王泽德、赵上帛:《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探索》2011年第8期。
唐松林:《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肖正德等:《农村教师的发展状况和保障机制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周险峰等:《农村教师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国务院办公厅:《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2015年4月1日发布。
〔美〕埃里克·波斯纳等:《气候变化的正义》,李智、张键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英〕蒂姆·海沃德:《宪法环境权》,周尚君、杨天江译,法律出版社,2014。
〔美〕凯斯·R.孙斯坦:《风险与理性:安全、法律与环境》,师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美〕罗尼·利普舒茨:《全球环境政治:权力、观点和实践》,郭志俊、蔺雪春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陈真亮:《环境保护的国家义务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
何晶晶:《国际气候变化法框架下的中国低碳发展立法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杨解君等:《面向低碳未来的中国能源法制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赵爽:《能源变革与法律制度创新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张剑虹:《中国能源法律体系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周珂:《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法律思考》,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左卫民、马静华等:《中国刑事诉讼运作机制实证研究——以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中的重点问题为关注点》,法律出版社,2015。
冀祥德:《新刑事诉讼法实施状况实证研究》,方志出版社,2015。
樊崇义:《“以审判为中心”的概念、目标和实现路径》,《人民法院报》2015年1月14日,第5版。
龙宗智:《“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及其限度》,《中外法学》2015年第4期。
叶青:《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之若干思考》,《法学》2015年第7期。
项炎主编《公益诉讼的理念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司法救济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周伟:《宪法基本权利:原理·规范·应用》,法律出版社,2006。
陈阳:《检察机关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及其限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肖建国:《民事公益诉讼的基本模式研究——以中、美、德三国为中心的比较法考察》,《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郭雪慧:《论公益诉讼主体确定及其原告资格的协调——对〈民事诉讼法〉第55条的思考》,《政治与法律》2015年第1期。
黄忠顺:《论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的融合——兼论中国特色团体诉讼制度的构建》,《法学家》2015年第1期。
别涛:《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新起点——〈民诉法〉修改之评析与〈环保法〉修改之建议》,《法学评论》2013年第1期。
王灿发、程多威:《新〈环境保护法〉规范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环境保护》2014年第10期。
康京涛:《环境监管失灵的制度根源及法律进化——浅析新〈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监管失灵的回应》,《理论月刊》2016年第1期。
高一飞等:《看守所观察与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
张万洪主编《残障权利研究(第二卷第一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顾永忠主编《刑事法律援助的中国实际与国际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奥〕曼弗雷德·诺瓦克:《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评注》,孙世彦、毕小青译,三联书店,2008。
Blackstock,Jodie and etc.,
Flynn,Eilionoir,
Smith,Rhona K. M.,
马海军、贺小霞:《中国海外追逃反腐败国际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社科纵横》2014年第1期。
常健:《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学习、交流与合作》,《人权》2013年第1期。
罗豪才、宋功德:《人权法的失衡与平衡》,《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罗辉勇:《“网上追逃”的法律规制》,《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9期。
马德才:《国际法中的引渡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林欣:《惩治外逃腐败犯罪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朱立恒:《腐败犯罪的司法控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
《国际追逃追赃启动“天网”行动》,2015年3月27日,人民网,http://legal.people.com.cn/n/2015/0327/c42510-26757142.html。
加润国主编《中国宗教与宗教政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龚学增、胡岩主编《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学习读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龚学增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中国的民族政策》,2006年7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6-07/14/content_335746.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1997年10月。
《坚持处理宗教问题“五句话”基本原则》,2015年6月18日,人民网,http://xj.people.com.cn/n/2015/0618/c188514-25281287.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宗教事务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6号))。
国务院新闻办:《新疆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的历史见证》白皮书,2015年9月。
常青、尹伟先:《甘宁青地区穆斯林朝觐的经济行为调查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厉承承:《浅析城镇化背景下的宗教世俗化趋势》,《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第6期。
迪木拉提·奥迈尔:《极端主义是对伊斯兰教真谛的悖逆》,《中国宗教》2014年第5期。
陈芳:《新疆去极端化调查》,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xjqjdh/,访问时间:2016年4月23日。
陈欣新:《法治与宗教信仰自由》,《中国宗教》2015年第7期。
朱碧波:《我国边疆暴力恐怖活动治理问题研究》,《理论导刊》2016年第2期。
郭永辉:《强化宪法观念 坚持依法履权》,《今日新疆》2010年第11期。
尼相·依不拉音:《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 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新疆日报》2014年2月18日,第5版。
刘霞、韩自强、金仕根:《国际恐怖活动的新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11期。
古丽阿扎提·吐尔逊:《新疆地区恐怖主义新常态及其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李薇薇:《反歧视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12。
蔡定剑、张千帆主编《海外反就业歧视制度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刘小楠主编《反就业歧视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2。
王立:《平等的范式》,科学出版社,2009。
陈明侠、黄列主编《性别与法律研究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美〕凯利·D.阿斯金、〔美〕多萝安·M.科尼格扁《妇女与国际人权法第三卷:走向赋权》,黄列等译,三联书店,2012。
周安平:《性别与法律:性别平等的法律进路》,法律出版社,2007。
〔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13。
〔加〕威尔·金丽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英〕约瑟夫·拉兹:《公共领域中的伦理学》,葛四友主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夏吟兰:《论我国家庭暴力概念——以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为分析对象》,《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周安平:《〈反家庭暴力法〉》亟须解决的几个问题——对〈反家庭暴力法(草案)〉的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15年第2期。
杨洁:《家庭暴力犯罪中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与援助》,《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张雪梅:《解读〈反家庭暴力法〉对未成年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特殊保护》,《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6年第1期。
李文军:《虐童行为刑法规制的困境及其解决》,《青年研究》2015年第2期。
张雪梅:《〈刑法修正案(九)〉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六个变化》,《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年第6期。
周光权:《对侵犯妇女儿童权益犯罪刑法完善的理解》,《人民检察》2015年第18期。
盛蕾:《浅议〈刑法修正案(九)〉关于虐待罪的规定》,《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江树革、比约恩·古斯塔夫森:《国外社会救助的经验和中国社会救助的未来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4期。
张彦军:《国外社会救助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理论探索》2011年第2期。
徐增阳、付守芳:《农民工的社会救助:需求、认知与意愿——以武汉市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赵秋成、杨秀波:《养老服务社会救助:一种必要的制度安排》,《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黄俊辉、李放:《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的绩效考察——基于27个省域的宏观数据》,《人口学刊》2013年第1期。
韩越、窦晓雅:《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以沈阳市为例》,《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2014年6月。
《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2015年11月30日,中国老年学学会养老与护理专业委员会网站,http://www.carechina.cn/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
《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2015年12月20日,联合国老龄化议题网站,http://www.un.org/chinese/esa/ageing/。
王素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公益时报》2014年6月3日,第6版。
盛佳婉、罗莉琼:《社会力量成养老产业生力军》,《深圳特区报》2015年2月3日,第A7版。
李君如主编《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2011~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15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人民出版社,2015年。
联合国关于普遍定期审议的相关文件,联合国网站,http://www.ohchr.org/EN/HRBodies/VPR/Pages/VPRuam.aspx。
中国代表关于人权问题的发言,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网站,http://www.china-un.ch/chn/hyyfy/;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n.gov.cn/web/。
人权条约机构的相关信息,联合国人权条约机构网站,http://www.ohchr.org/EN/HRBodies/Poges/Treaty Bodies.aspx。
中国举行双边人权对话的信息,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web/。
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人权基金会:《2015·北京人权论坛论文集》,2015年9月16~17日。
习近平:《致“2015·北京人权论坛”的贺信》,2015年9月16日。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9月4日,第2版。
赵磊、高心满等:《中国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前沿问题》,时事出版社,2011。
刘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困境及前景》,时事出版社,2015。
崔浩等:《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黄斌欢等:《权力重构、社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2期。
〔英〕简·汉考克:《环境人权:权利、伦理与法律》,李隼译,重庆出版社,2007。
李挚萍:《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之互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潘家华主编《中国梦与浙江实践·生态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沈满洪等:《绿色制度创新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王小龙:《排污权交易研究——一个环境法学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8。
维夫克·拉姆库玛、艾丽娜·皮特科娃、继红:《环境治理的一种新范式:以提高透明度为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3期。
杨立华、张云:《环境管理的范式变迁:管理、参与式管理到治理》,《公共行政评论》2013年第6期。
张世秋:《中国环境管理制度变革之道:从部门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4期。
赵海霞等:《转型期的资源与环境管理:基于市场—政府—社会三角制衡的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3期。
朱德米、李明:《合作型环境管理的知识图景》,《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朱旭峰:《转型期中国环境治理的地区差异研究——环境公民社会不重要吗?》,《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3期。
Robin Attfield,
Arthur P. J.Mol & T.Neil,“Carter: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Transition,”
Han Shi and Zhang Lei,“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Phillip Stalley and Yang Dongning,“An Emerging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n China?”
Guobin Yang,“Environmental NGOs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in China,”
Yang,L.,
〔埃及〕契法·特卡雅:《贫困是对人权的一种侵犯:草根视角》,《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0年第4期。
胡玉鸿:《法律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人的尊严》,《法治研究》2010年第7期。
王晖:《人之尊严的理念与制度化》,《中国法学》2014年第4期。
徐贲:《正派社会和不羞辱》,《读书》2005年第1期。
张岱年:《中国古代关于人格尊严的思想》,《国际儒学研究》1996年第2期。
〔美〕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王浦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美〕玛丽·安·格伦顿:《权利话语——穷途末路的政治言辞》,周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日〕岩崎允胤主编《人的尊严、价值及自我实现》,刘奔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瑞典〕格德门德尔·阿尔弗雷德松,〔挪威〕阿斯布佐恩·艾德编《〈世界人权宣言〉: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中国人权研究会组织翻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甘绍平:《人权伦理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韩德强:《论人的尊严——法学视角下人的尊严理论的诠释》,法律出版社,2009。
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杨奕华:《法律人本主义——法理学研究诠论》,台北:汉兴书局,1997。
张千帆:《为了人的尊严——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批判与重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
Joel Feinberg,“The Nature and Value of Rights”,Première publication dans
Leslie Meltzer Henry,“The Jurisprudence of Dignity”,
Tu Weiming,“Li as a Process of Humanization”,in
Amartya K. Sen,
Michael Ro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