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70

和谐社会与慈善事业图书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hilanthropies

SSAPID:101-9171-6908-99
ISBN:978-7-80230-384-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包括晋江慈善调查报告、慈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公司慈善文化、慈善组织建设与发展、慈善事业发展与政策建构等部分。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华慈善文化论坛文集(晋江·2004)
作 者: 杨团 葛道顺
编 辑: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编委会

 序言 发展慈善事业 构建和谐社会

 结束语

 主报告 晋江慈善调查报告

  第一篇 导论

   一 晋江市慈善活动历史概述

   二 晋江市慈善事业发展的可能性

   三 晋江市慈善事业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四 若干问题说明

    1.关于调查研究的意义问题

    2.关于调查研究的对象问题

    3.关于调查研究的结果问题

  第二篇 晋江市慈善总会组织运作状况

   一 慈善总会组织使命描述

   二 慈善总会组织结构状况

    1.组建晋江市慈善总会筹备工作小组,出台筹备工作方案

    2.充分发挥晋江市侨乡特色,开展海外募捐

    3.全面动员,开展市外募捐、市内募捐,多方筹集善款

   三 慈善总会救助状况

    1.慈善救助概况

    2.慈善活动特点

    3.慈善宣传情况

   四 慈善资金管理状况

    1.慈善资金的构成分析

    2.慈善总会资金使用情况

   五 简要的总结与分析

  第三篇 晋江慈善事业发展脉络分析与发展

   一 慈善事业“晋江模式”的特色

   二 慈善事业“晋江模式”的发生学追问

   三 慈善事业“晋江模式”的冷静思考与未来走向

   余言

  附件 晋江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社会慈善事业资料选编(纲目)

   凡例

   前言

   一 儿童教养院

    1.安海儿童教养院

    2.开元儿童教养院

    3.信心儿童教养院

   二 救济院

   三 赈济会

   四 其他

    1.妇人养老院

    2.花桥善举公馆

    3.中华基督教金井教会

    4.卫生院

    5.侨民紧急救济委员会

    6.政府

    7.学校

    8.乡镇个人

    9.乡镇

    10.商会

    11.省政府

    12.空袭紧急救济联合办事处

    13.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

    14.侨民接待所

    15.寒衣运动委员会

    16.杂件

 第一编 慈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晋江慈善事业发展历史及其文化特点

   一 晋江历史上的慈善盛举

   二 晋江慈善事业发展的特点

    1.乐善好义蔚为风尚

    2.受到海洋文化影响

    3.成为有章程的慈善团体

   三 历史对今天的启迪

  使慈善运转起来

   一 分析的理论背景

   二 晋江市慈善总会的基本情况

    (一)性质与业务范围

    (二)晋江市慈善总会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1.晋江市慈善总会的静态分析

     2.组织输入方面——慈善资源的获取

     3.组织运作方面——慈善资源的运作

     4.组织输出方面——慈善资源的使用

     5.与其他组织互动方面

   三 晋江市慈善总会成功运转的社会条件分析及其借鉴意义

    1.发达的经济提供了雄厚的潜在慈善资金来源

    2.政府的大力支持倡导和培育了浓厚的慈善意识

    3.慈善组织的民间本色可以吸引更多的慈善资源投入

    4.公开的财务运作可以极大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5.科学合理的慈善项目设计有助于提高慈善资金的社会效果

    6.积极构建慈善支持网络有利于慈善成本的节约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地方社群传统与政府主动性

   一 地方社群传统

   二 政府主动性与晋江慈善总会的成立

    1.二次创业时期压力型运行体制与政府主动性的增强

    2.晋江慈善总会的成立过程

   三 国家利用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有趣现象

   四 结语

  和谐社会的基石:社会责任与精神世界建设

   一 加强社会责任与精神世界建设:建设和谐社会与统筹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二 社会责任与精神世界建设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行为保障

   三 建设我国社会责任与精神世界若干对策建议

    1.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教育

    2.推进企业社会责任

    3.推进政府的问责和善治

  植于爱心培育中的慈善文化

   一 慈善事业不应该是“政治运动”的模式

   二 慈善事业不应该是“摊派活动”的要求

   三 慈善事业不应该是“腐败行动”的温床

   四 慈善事业不应该是“官位移动”的中转

  “联合捐” 慈善与文化

   引言

   一

    1.互利性

    2.多元性

    3.人文性

   二

    1.效率

    2.联动

    3.集聚

   三

    1.品牌

    2.产品

    3.营销

   四

    1.公正

    2.公开

    3.守法

    4.规范

   结语

  浅谈非营利性民间公益组织的慈善文化

   一 “慈善义卖进社区”——慈善义卖倡导“慈善消费”募捐理念

    1.完善制度,规范操作

    2.组织劝募,培训上岗

    3.慈善消费,宣传慈善

   二 “岗位捐赠”——丰富慈善捐赠内涵

   三 “开展项目活动”——挖掘资源,搭建“慈善帮困”平台

 第二编 公司慈善文化

  公司慈善文化与政策培育

   绪论 慈善、慈善文化与公司慈善的含义

   一 公司慈善与公司慈善文化的起源——现代基金会与“科学慈善”*

   二 公司慈善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法人公民文化与社会责任

   三 公司慈善捐赠模式与慈善文化的差异*

   四 中国公司的捐赠模式与慈善文化——由公司捐赠榜引发的讨论*

   五 培育公司慈善文化的社会意义

   六 培育中国公司的慈善文化,要进行政策思想的培育

    1.法律、政策一律

    2.引进法人公民文化,形成中国本土文化,推动现代公民社会成长

    3.研究和引进三大部门之间的慈善互动规则

    4.改善社会环境,引导社会心理,制定鼓励企业家捐赠的政策

   结语

  捐赠场域

   一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二 理论背景、研究假设和方法

    1.理论背景

    2.研究假设

    3.研究方法

   三 结果分析

    1.跨国公司和民族企业捐赠场域及其惯习的比较

    2.捐赠场域结构化与跨国公司的网络生产

   三 讨论与简短结论

  试论中国后改革时代企业的慈善行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问题的分析

    1.企业行善是后改革时代发展的要求

    2.后改革时代中国企业慈善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 提出对策

  慈善·规矩·品牌

   现代社会需要“慈善”

   慈善事业需要“规矩”

   慈善事业呼唤“品牌”

   结语:加快发展中国慈善事业的对策与建议

  借企业之力 扬慈善之帆

   慈善事业之花 绽放华夏大地

   私企唱主旋 众志乃成城

   借企业之力 扬慈善之帆

 第三编 慈善组织建设与发展

  中国民间结社的历史和非营利部门发展

   一 作为自治秩序的“非营利”的话语背景

   二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及其演变

   三 中国民间结社的历史和非营利部门发展

  组织治理与中国非营利组织建设

   一 什么是非营利组织的组织治理

   二 中国非营利组织如何实现好的治理

    1.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使命确立

    2.中国非营利组织领导人的素质要求

    3.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

    4.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

    5.中国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的待遇

  关于中国非营利组织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一 发展战略问题

   二 诚信建设问题

   三 组织资源问题

   四 专业化问题

   五 环境建设问题

   六 机构能力建设问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创造卓越影响力

   一 浙江慈善事业的主要成果

    1.组织机构发展壮大

    2.善款筹募成效显著

    3.扶贫济困形式多样

    4.实体建设稳步推进

    5.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二 浙江慈善事业的主要特点

    1.政府推动成为现阶段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2.经济发展为慈善事业的兴起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3.人文因素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 浙江慈善事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1.慈善公益事业的监管主体不规范

    2.慈善公益事业的减免税政策不统一

    3.慈善公益事业的法规政策不完善

    4.慈善事业的职业化程度比较低

    5.义务工作的发展不够规范

    6.筹款的“行政化”倾向比较突出

    7.慈善基金的投资增值举步维艰

    8.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尚待提高

   四 慈善工作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政府和慈善机构的关系

    2.企业与慈善机构的关系

    3.民政部门与慈善机构的关系

    4.公益组织与慈善机构的关系

    5.政府保障与慈善救助的关系

   五 强化“依法行善”的观念,推动浙江慈善事业的全面发展

    1.弘扬慈善价值观,积极推进慈善文化建设

    2.树立依法行善观念,加快慈善事业的法制化环境建设

    3.吸纳优秀人才,推动慈善机构的职业化建设

    4.运用准市场化策略,提高开发慈善资源的能力

    5.规范慈善救助,不断提高慈善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

    6.科学投资理财,积极推进慈善实体建设

    7.培育慈善家队伍,推动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8.创新实践,构筑慈善救助的协调机制

    9.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慈善事业的信息化水平

    10.与时俱进,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创造卓越影响力

  推进公民服务 发展公益事业

   一 关注蓬勃兴起的公民服务

    1.公民服务、志愿服务与非营利组织

    2.公民服务的国际发展:服务形式、类型和领域

   二 开展公民服务,推进社会创新

   三 政府要在为进公民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义工队伍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 抓制度打基础

   二 抓培训强素质

   三 抓激励树榜样

   四 抓保障促发展

   五 抓精品创名牌

   六 抓实效促和谐

  美国社会公益组织的管理及其借鉴

   一 社会公益组织在美国的发展及其价值分析

   二 美国社会公益组织的分类及其管理

    1.美国社会公益组织的分类

    2.美国社会公益组织的特征及其管理

   三 借鉴美国社会公益组织的管理,促进中国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

    1.登记注册问题

    2.条块分割问题

    3.政府办公益组织改制问题

  澳门民间团体与慈善/社会福利服务发展的研究

   引言

   一 澳门民间慈善/社会福利服务五个发展时期

   二 慈善、宗教团体为社会服务的主力

    1.建立社团分类系统

    2.分析社团所开办的服务机构

    3.分析近十年成立的服务机构

   总结

 第四编 慈善事业发展与政策建构

  慈善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一 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

   二 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对策

  慈善文化与社会政策

   一 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

   二 政府的社会救助和民间团体的慈善救助的功能和作用

   三 慈善文化的现实意义

   四 发扬慈善文化、创新慈善文化,升华慈善文化

   五 大连市社区公共服务社专项发展基金的实践

    1.大连市社区公共服务社的实践*

    2.“社区公共服务社专项基金”

    3.“社区公共服务社专项基金”的评价

  积极适应与服务社会

   一 研究问题提出及其理论政策意义

   二 社会转型与基督教会的慈善服务

   三 基督教会慈善服务现状与主要问题

   四 福利现代化与基督教会慈善事业

   五 简要讨论与基本结论

  从安徽省看我国中部地区慈善事业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一

   二

    1.政府重视,努力营造发展慈善事业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现代慈善意识

    3.建立、完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

    4.积极探索符合我省省情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

    5.各慈善机构分工协作,加强联系沟通,形成合力

    6.立足民政,面向社会,建立健全慈善机构

    7.加强理论研究

  发展我国慈善事业的若干思考

   一

   二

   三

本文集选编了经专家学者修订后的论坛发言论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对策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文集解剖了晋江慈善总会的个案发展经验;回顾了中华慈善事业的发展历史:追溯了中华慈善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渊源以及当代文化给予中华传统慈善文化的给养。比较了大陆和港澳台慈善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提出了全球性的公司慈善或公司公益文化对发展中国慈善文化的作用;探索了NGO自律和治理与慈善文化的关系;讨论了政府在当代慈善事业发展中的地位、责任、功能和作用。

[1]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

[2]时正新主编《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许琳:《论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参与主体》,《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8月。

[4]、[5]、[6]、[8]张奇林:《论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四大因素》,《经济评论》1997年第6期。

[7]马小勇:《慈善家也是理性人》,《华夏文化》2000年第3期。

[9]彼得·斯拉茨:《关于为非营利和慈善组织创造有利于实施环境的思考》,《中国青年科技》1999年10月。

[10]陈成文:《论社会慈善事业》,《理论与改革》2000年第3期。

[11]朱力:《起步中的中国慈善事业》,《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12期。

[12]于学廉:《中国慈善事业研究报告》,《中华慈善年鉴》(2001),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13]、[15]许琳、张晖:《关于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14]王开玉:《完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慈善年鉴》(2002),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16]杨守金:《慈善机构必须公开财务》,《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7]马小勇、许琳:《慈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1期。

[18]范宝俊、于学廉:《中国慈善组织能力建设研究》,《中华慈善年鉴》(2002),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Myrna Wulfson,The Ethic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hilanthropy Ventures,Journal Business of Ethics,Klower Academic Publish. Carnegie,2001.

James Allen Smith,The Evolving American Foundation,Philanthropy and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Americ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

Devid Logan,Delwin Roy,Laurie Regelbrugge,Global Corporate Citizenship-Rationale and Strategies,published by The Hitachi Foundation.,1997.

Craig Smith,The New Corporate Philanthropy,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马克·克雷默(Mark R.Kramer):《公司慈善事业的竞争优势》,《哈佛商业评论》No.2,2003。

查尔斯·汉迪,《超越确立性—组织变革有观念》,华夏出版社,2000。

杨团、葛道顺主编《公司与社会公益II》,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马伊里、杨团主编《公司与社会公益》,华夏出版社,200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编《世界问题最新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白春燕:《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技巧与策略》,“北京大学社会系硕士论文”,2000。

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查尔斯·汉迪:《超越确立性—组织变革有观念》,华夏出版社,2000。

皮埃尔·布迪厄、汉斯·哈克:《自由交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对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中国社会学网,2004,www.sociology.cass.net.cn/shxw,中国文化网,http://www.folkcn.com。

唐丽:《网络的生产》,《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杨团、葛道顺主编《公司与社会公益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Anthony Giddens,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Oxford:Policy,1984.

Craig Smith,The New Corporate Philanthropy,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

Granovetter,Getting A Job: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Lin Nan,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Michel Peillon,Bouedieu’s Field and the Sociology of Welfare,Journal of Social Policy.V27,n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Olav Sorenson & Toby E.Stuart,Syndication Networks and the Special Distribution of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1,Vol.106,no.6.

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Richard Emerson,Exchange Theory,Part Ⅱ:Exchange relations and Network Structure,New York:Houghton Mifflin,1972.

高志华:《论慈善》,《中国社会工作》1997年第3期。

郑功成:《论慈善事业》,《中国社会工作》1997年第3期。

卢汉龙:《上海企业捐赠社会公益研究报告》,马伊利、杨团主编《公司与社会公益》,华夏出版社,2002。

黄彬:《一个计划 多重意义》,马伊利、杨团主编《公司与社会公益》,华夏出版社,2002。

周忆:《不仅分享 更要分担》,马伊利、杨团主编《公司与社会公益》,华夏出版社,2002。

World Bank. 1992. Governance & Development.

Tandon,R. 1996. “Governance & Acountability in NGOs,” in Beyond the Magic Bullet. Edited by Edwards,Michael & David Hulme. Kumarian press,Inc. USA.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出版社,2002。

[1]〔美〕莱斯特·赛拉蒙:《第三域的兴起》,引自李亚平、于海编选《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第7页。

[3]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第236页。

[4]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第4页。

[5]〔美〕彼得·德鲁克:《新现实》,上海三联书店,1991,第46页。

[6]Henry Hansmann,Econimic Theor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in Walter W.Powell(ed.),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New Haven,C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

[7]Henry Hansmann,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Yale Law Journal,vol.89,1980.

[8]Lester M.,Salamon,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ndern Welfare State,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9]Thomas Wolf,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New York,Fireside,Simon and Schuster,1990.

[10]David E.Mason,Voluntary Nonprofit Enterprise Management,New York,Plenum Press,1984.

[1]〔美〕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马康庄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

[2]〔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尹今黎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3]林仁川、徐晓望:《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冲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刘继同:《香港基督教会社会服务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功能》,“基督教与当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2001。

[5]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6]刘继同:《生存战略或文化交流:近代中国基督教会慈善福利事业概览》,《基督教文化学刊》2003第9期。

[7]王顺民:《宗教福利》,亚太图书出版社,1999。

[8]木一:《圣望会修女受邀服务麻风病院》,《信德报》2003年4月1日。

[9]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编《中国宗教团体资料第一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

[10]Marshall,T. H. Social Poli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Hutchinson,1975.

[11]Sullivan,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 London:Prentice Hall,1996.

[12]Romanyshyn,J.M. Social Welfare:Charity to Justice. New York:Random House,1971.

简 介:本书重点针对现行中国慈善捐赠机制的功能特征、内在要素及相互关系、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等进行梳理研究,并开展实地调查和个案分析,进而提出一系列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对策,此外书中引进国外经验的介绍对于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

作者: 高鉴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简 介:20世纪80年代,晋江曾以“晋江模式”蜚声国内外,1992年撤县建市后,“晋江模式”又有了新的发展和飞跃,将晋江带上了“以三化促两协调”的县域现代化道路:即通过以产业集群、品牌经济为标志的工业化,以城乡互动、功能优化为动力的城市化,以关注民生、共享和谐为目的的社会事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作者: 陆学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