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1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模式创新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Urbanization Modes i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SSAPID:101-9171-5872-18
ISBN:978-7-5097-8099-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构建了城镇化模式的理论逻辑框架,进而分析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的现状和特征,借鉴国内外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经验与启示,围绕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模式创新体系的具体方面,逐一提出发展路径和对策措施,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城镇化改革办法,确定城镇化推进措施等提供决策参考,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缩小我国区域差距提供重要思路。

相关信息

丛书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书系
作 者: 郭小燕
编 辑: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第一章 城镇化模式的理论构架

  一 城镇化的基本理论

   (一)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二)影响城镇化的相关因素

    1.经济增长与城镇化

    2.经济类型与城镇化

    3.产业结构与城镇化

    4.科技进步与城镇化

   (三)城镇化的类型

    1.集中型城镇化

    2.扩散型城镇化

    3.就地型城镇化

   (四)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1.城镇化的阶段性规律

    2.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互促共进规律

    3.城镇化的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

    4.城镇化的集聚扩散规律

    5.城镇化的迁移驱动力规律

   (五)影响城镇化的经济规律

    1.集聚经济效益

    2.规模经济效益

    3.优位经济效益

    4.外部经济效益

  二 城镇化模式选择的逻辑框架

   (一)国内外城镇化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二)影响城镇化模式的因素

    1.城镇化模式的实体因素

    2.城镇化模式的动力因素

   (三)城镇化模式的逻辑框架

  三 城镇化模式的构成及现实内容

   (一)动力机制模式

    1.政府和市场的调控力

    2.现代产业发展模式

    3.城市经济内生增长模式

    4.生态建设模式

   (二)空间发展模式

    1.单城市结构模式

    2.多城市结构模式

    3.城乡结构模式

    4.农村人口转移模式

   (三)制度创新模式

   (四)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内容

    1.动力机制模式

    2.空间结构模式

    3.产业发展模式

    4.城市发展模式

    5.农村人口转移模式

    6.城乡统筹模式

    7.生态发展模式

    8.制度创新模式

 第二章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历史考察

  一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历程

    1.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

    2.震荡发展阶段(1958~1978年)

    3.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发展阶段(1979~1983年)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阶段(1984~1992年)

    5.快速发展阶段(1993~2001年)

    6.统筹城乡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城镇化模式的演变

  二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现状与特征

   (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1.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2.城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3.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4.城镇化载体体系日趋完善

    5.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亮点纷呈

    6.城市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

    1.注重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

    2.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推进产城融合

    3.强调集约节约和内涵式发展

    4.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5.把民生改善作为根本

    6.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

   (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1.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偏低

    2.城镇体系不甚合理

    3.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4.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5.城镇发展方式粗放

    6.制度体系亟须进一步完善

  三 创新城镇化模式是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提升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内在要求

   (二)破解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

   (三)增强内需动力的迫切需要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五)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大举措

 第三章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比较及对中原经济区的启示

  一 国外的城镇化模式

   (一)西欧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

   (二)美国自由放任蔓延式城镇化

   (三)拉非国家殖民地经济主导型城镇化

   (四)南亚“人口爆炸”式城镇化

  二 国内城镇化模式的探索

   (一)以城市群为突破口推进城镇化发展

   (二)以现代城镇体系为载体推进城镇化发展

   (三)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抓手推进城镇化发展

   (四)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城镇化发展

  三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发挥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双重作用

   (二)协调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关系

   (三)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

   (四)处理好发展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之间的关系

   (五)提升城镇化的公共服务水平

   (六)坚持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并重

 第四章 创新城镇化动力机制模式

  一 正确划分政府和市场在城镇化推进中的关系

   (一)对政府全面主导的城镇化模式的重新反思

   (二)正确划分政府和市场在城镇化推进中的关系

  二 构建城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机制

   (一)培育内生动力是促进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培育内生增长动力

    2.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实现均衡发展需要培育内生增长动力

    3.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实现创新发展需要培育内生增长动力

    4.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培育内生增长动力

   (二)内生动力不足是制约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1.消费需求明显不足

    2.民间投资难以启动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4.高素质人才匮乏

    5.体制机制改革滞后

   (三)构建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机制的对策措施

    1.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2.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率

    3.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形成民间投资快速增长机制

    4.加快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加大人才培育,提升人力资本价值

    6.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第五章 创新城镇化空间结构模式

  一 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整体思路

   (一)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空间布局的特征

    1.交通指向的轴线空间扩展

    2.单核心牵引和腹地分割的空间格局

    3.城镇空间分布的区域不平衡

    4.城市整体协调发展能力尚未明显提升

    5.城镇引领区域发展的方式差异明显

   (二)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1.增强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内生动力

    2.促进城市密集区的网络化发展

    3.培育黄淮地区和豫西南地区战略支点城市

    4.半城镇化地区小城市的发展

   (三)河南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的路径选择

    1.根据各类主体功能区,明确城镇化空间优化策略

    2.以轴带和网络化为发展方向,优化空间发展秩序

    3.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

    4.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政策设计

  二 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

   (一)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历程

    1.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历程

    2.中原城市群发展定位的转变

   (二)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1.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

    2.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三)建设中原城市群面临的突出问题

    1.特殊的区情问题

    2.省级协调难度较大问题

    3.强点不强问题

    4.发展质量不高问题

    5.以人为本问题

   (四)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基本取向

    1.把握区情

    2.加强合作

    3.做强极核

    4.提升质量

    5.以人为本

   (五)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积极构建城市群发展质量的评价体系

    2.加快培育洛阳、南阳、商丘、安阳四大副中心城市

    3.加快推进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周边城市的融合发展

    4.建立跨行政区的区域战略合作示范区

    5.积极建立“四化”同步发展试验区

    6.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

    7.构筑形成“四区三带”区域生态网络

    8.着力推进专项重点工程建设

  三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一)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内涵与机理

    1.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内涵

    2.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机理

   (二)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理论依据及必然性

    1.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的理论基础

    2.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必然性

   (三)制约河南省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因素

    1.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优势不突出

    2.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3.科技实力不强

    4.城镇化进程缓慢

   (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路径选择

    1.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

    2.优化和完善河南省城市体系布局

  四 着力提升中小城市综合承载力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国外的相关研究

    2.国内的相关研究

   (二)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必要性

    1.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载体

    2.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提升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前提条件

    3.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提升的动力因素

   (三)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现状特征

    1.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需求条件

    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关系的现状特征

   (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提升的路径规划

    1.强化生产、金融、贸易、物流、信息等经济功能

    2.强化居住、生活、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功能

    3.围绕产业基础再造、转型升级和就业需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4.围绕方便居民生活和公平正义构建均等化、全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

    5.围绕提高居民生产生活保障能力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6.围绕满足居民住房需求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五)中小城市功能提升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提升中小城市功能

    2.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3.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支撑能力

    4.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5.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高设施保障能力

    6.完善各种制度体系,提供有效制度保障

 第六章 创新产业提升发展模式

  一 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的演变与现状分析

   (一)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演变

   (二)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现状

    1.现代农业体系正在形成

    2.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3.传统优势产业逐步得到改造提升

    4.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5.现代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

    6.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7.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三)中原经济区产业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1.工业转型升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2.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3.农业现代化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 发达国家推进现代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现代产业发展的特点

   (二)发达国家现代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三)发达国家发展现代产业的启示

    1.技术创新是促进现代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

    2.制度创新是促进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3.产业政策引导对现代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4.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和谐、平衡的产业生态系统

  三 中原经济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1.引进和培育适宜技术

    2.支持企业渐进式创新

    3.提升新产品开发能力

    4.支持传统产业领域的创新

   (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1.推进信息化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2.推进信息化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3.提高产业集聚区信息化水平

    4.提升郑州国家级信息枢纽地位

    5.实施一批“两化”深度融合重点工程

   (三)推进各类产业载体建设

    1.实施“聚链、强链、延链、补链”工程

    2.构建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

    3.加快推进产业链本地化

   (四)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

    1.引导产业链与产业网络整体转移

    2.扩大与提高产业承接的规模与层次

    3.引导本地企业强化与大型企业集团的配套协作能力

    4.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

   (五)加快新兴产业培育

    1.依托装备制造业优势发展高端装备制造

    2.依托汽车产业基础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3.依托化工产业优势发展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

    4.依托有色金属产业优势发展新材料产业

   (六)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

    1.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优势产业协同演进

    2.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的深度结合

    3.推进制造型企业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4.推进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

   (七)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1.促进高碳产业减碳化发展

    2.推进节能降耗减排

    3.化解传统过剩产能

    4.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

 第七章 创新城市发展模式

  一 中原经济区现行城市发展模式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河南城市经济发展方式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2.投资快速增长,而消费需求明显不足

    3.科技进步明显,但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二)河南城镇体系现状与问题

    1.河南省城镇体系现状

    2.河南省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

   (三)河南城市规划建设模式

    1.城市规划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河南城市生态环境发展模式

    1.城市绿化和环保工作逐步得到加强

    2.河南城市生态环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五)河南城市管理模式

    1.河南城市管理现状

    2.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六)河南城市社会发展方式

    1.城市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2.城市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 创新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模式的环境分析

   (一)机遇和有利条件

    1.我国及全省经济发展的态势长期向好

    2.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

    3.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升级步伐加快

    4.新科技革命孕育着新兴产业

    5.建设中原经济区总体战略的实施

   (二)挑战和不利因素

    1.传统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2.区域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3.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日益加剧

    4.经济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5.和谐社会建设任务仍很繁重

  三 创新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模式的重点和指向

   (一)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推进城市建设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

   (三)建立科学、高效、民主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四)培育开放包容、和谐共荣的城市社会环境

   (五)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型城市

   (六)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

  四 创新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模式的对策措施

   (一)改革官员政绩考核与政府绩效评估方式

   (二)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三)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居民转化的管理工作

   (四)加强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五)建立高效快捷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

   (六)破解城镇“住房难”问题

   (七)重视城市绿色人居环境建设

   (八)强化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

 第八章 创新农村人口转移模式

  一 中原经济区农村人口转移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一)转移规模继续呈逐年递增趋势

   (二)省内转移的比重显著上升

   (三)转移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

   (四)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数不断增多

   (五)城市融入程度明显提高

  二 中原经济区农村人口转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城乡土地制度差异强化了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赖

   (二)中小城镇第二、三产业支撑能力较弱不利于农村人口的均衡转移

   (三)传统农区公共财力不足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缓慢

   (四)农村人口职业培训滞后影响了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

   (五)传统体制机制的惯性作用使得农民工生存条件没有根本改变

   (六)传统乡土观念和意识浓重直接影响了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

  三 创新农村人口转移模式的条件分析

   (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

   (二)结构优化质量较高的产业体系

   (三)均等化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四)提升高素质多技能的人口比重

   (五)与时俱进的社会观念和意识

   (六)科学健全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四 中原经济区农村人口转移的模式创新

   (一)按照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城镇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引导人口有序转移

   (二)给予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工完全的市民化待遇

   (三)有重点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中小城市转移

   (四)依托产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鼓励农村居民就近就地非农化就业

   (五)积极实施迁户并村加快农村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集聚

  五 推进中原经济区农村人口转移模式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以区域人口承载功能为前提形成有序转移人口导向

   (二)以住房、教育、社会保障为着力点给予农民工完全的市民化待遇

   (三)以打造“两区”为平台全面提高城镇吸纳转移人口的能力

   (四)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促进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

   (五)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以推行居住证制度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第九章 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社会主义新型城乡关系确立阶段

   (二)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年),“重城抑乡”阶段

   (三)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4年),城乡关系调整阶段

   (四)改革深化阶段(1985~2001年),城乡关系发展面临新矛盾

   (五)2002年以来城乡关系的历史性转折

  二 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促进城乡一体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4.城乡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和谐保障

   (二)河南省各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1.济源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2.新乡统筹城乡试验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3.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实践探索

    4.周口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

   (三)河南城乡一体化进程与全国的比较

    1.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2.城乡一体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3.河南城乡一体化进程与全国的比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1.思想认识不足,城乡一体化推进缓慢

    2.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城乡统筹发展

    3.综合经济实力不强,支撑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能力较弱

    4.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制约二者互动协调发展

    5.农业产业化滞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适应工业化的发展

    6.农民市民化道路不畅,进程缓慢

  三 河南省城乡一体化的最新趋势

   (一)工业化将继续推进,农业比重的下降仍有空间

    1.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判断——河南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2.从产业结构来判断——河南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3.从就业结构来判断——河南基本上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4.从工业内部结构来判断——河南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

    5.从城乡结构来判断——河南的工业化刚从初期阶段迈进中期阶段

    6.工业化将继续推进,工业比重的提高和农业比重的下降仍有空间

   (二)工业反哺能力增强,将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已进入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将在很长一个时期存在

  四 推进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促进生产要素一体化

   (二)加快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

   (三)加快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

   (四)加快促进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

   (五)推进河南省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1.以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为纽带,推进工农互动

    2.以集聚发展为载体,推进产城融合

    3.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 推进河南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二)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

   (三)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四)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第十章 创新城镇化生态建设模式

  一 创新城镇化生态建设模式的战略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三)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四)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

  二 中原经济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历史考察和现状分析

   (一)河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要做法

    1.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加快能源资源节约利用

    3.持续加大林业生态建设投入

    4.大力推动生态示范创建活动

    5.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

   (二)近年来河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的主要成效

    1.生态建设成效初显

    2.污染减排成效显著

    3.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4.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

   (三)河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压力

    2.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3.环境污染治理难度不断加大

    4.生态环保制度问题依然突出

  三 国内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经验借鉴和教训启示

   (一)国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典型案例

    1.鲁尔经济区转型

    2.匹兹堡烟雾治理

    3.莱茵河生态修复

    4.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

   (二)国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经验教训

    1.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

    2.河北省调结构治雾霾

    3.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

    4.美丽杭州建设

   (三)国内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践对中原经济区的启示

    1.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2.经济建设必须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3.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顶层制度设计

    4.统筹城乡推动全省人民共同参与

  四 创新城镇化生态建设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空间发展格局

   (二)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三)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建设

   (四)加强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美丽中原”人居环境

   (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创新城镇化生态建设模式提供制度保障

 第十一章 创新城镇化制度模式

  一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历程

   (一)城镇化起步时期的制度创新(1978~1991年)

   (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的制度创新(1992~1999年)

   (三)城镇化迅速推进阶段的制度创新(2000~2010年)

   (四)新型城镇化形成并全面推进阶段的制度创新(2011年至今)

  二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制度创新存在主要问题

   (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妨碍城乡融合,阻碍了城镇化进程

   (二)农村土地产权主体虚置,土地征收过程中农民利益受损

   (三)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到位,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

    1.城乡社会保障差别大

    2.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

    3.农民工权益保障不力

   (四)投融资格局存在风险,财税体制不合理

    1.建设资金需求缺口大

    2.融资来源渠道单一

    3.投融资平台风险日益凸显

    4.“土地财政”不可持续

  三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1.积极稳妥的原则

    2.以人为本的原则

    3.统筹兼顾的原则

    4.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及要求

    1.户籍制度与利益分离

    2.人口流动自由化

    3.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三)户籍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内容

    1.剥离户籍附着利益

    2.实现户籍制度一元化

    3.加快户籍立法

  四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

   (一)土地制度创新的方向选择

    1.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2.实行土地“三权分离”,破解土地流转“瓶颈”

    3.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征地保障新机制

    4.创新农村宅基地制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二)土地制度创新的内容

    1.成立土地产权交易所

    2.创新土地征用和补偿机制

    3.建立和完善土地制度法律法规

  五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投融资体制创新

   (一)创新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的重点任务

    1.建立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2.健全城镇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3.创新政策性金融融资机制

    4.完善公私合营(PPP)融资机制

   (二)推进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配套改革

    1.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运行机制

    2.建立和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

    3.建立和完善投资补偿机制

    4.建立市政资源特许经营权机制

   (三)创新多元化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的政策建议

    1.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2.编制公开透明的政府资产负债表

    3.完善市场开放、信用健全、监管有力的投融资环境

  六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公共服务体制创新

构建城镇化模式的理论逻辑框架,从动力机制模式、空间发展模式、制度模式等方面研究城镇化模式的构成和现实内容,并具体地从动力机制模式、空间结构模式、产业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人口转移模式、城乡统筹模式、生态建设模式、制度创新模式等方面构建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模式的创新体系。分析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的现状和特征,借鉴国内外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经验与启示,围绕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模式创新体系的具体方面,逐一提出发展路径和对策措施,以期为政府部门制定城镇化改革办法,确定城镇化推进措施等提供决策参考,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缩小我国区域差距提供重要思路。

〔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0。

〔日〕岸根卓郎:《迈向21世纪的国土规划——城乡融合系统设计》,高文深译,科学出版社,1990。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倪文彦、宋峻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欧文:《欧文选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

马芒:《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3期。

车生泉:《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第3期。

桂水清:《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商业研究》2005年第5期。

杨政明:《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探究》,《现代商贸工业》2007年第1期。

韩士元:《天津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考》,《城市》2007年第5期。

郑新立:《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11期。

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统计年鉴》(2010~201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崔雪松、李海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经济纵横》2007年第2期。

王明浩:《对当前中国城市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5期。

陈华斌:《紧凑型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探讨——以济南为例》,《规划师》2007年第11期。

《郭庚茂同志在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nanyang.gov.cn/structure/zfxxgk/zwdt/bmdtxx_59097_1.htm.2010-09-08。

仇保兴:《实现我国有序城镇化的难点与策略》,http://news.hexun.com/2009-11-06/121601604.html?from=rss,2009-11-06。

苟君厉:《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问题以及预防与处理机制浅析》,http://www.zgscjj.org/html/zhuanjiashidian/2009/0723/35.html,2009-07-23。

柏程豫:《建设紧凑型城市的若干思考》,《中州学刊》2010年第4期。

徐瑛:《“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路径》,《理论界》2013年第1期。

李建华、蔡尚伟:《“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及其战略意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张文斌、颜毓洁:《从“美丽中国”的视角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策略》,《生态经济》2013年第4期。

孙丽霞:《谈“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商业经济》2013年第10期。

王兰、顾浩:《匹兹堡中心城区转型的过程及规划》,《国际城市规划》2013年第6期。

宋会永、沈海滨:《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成功经验的启示》,《世界环境》2012年第4期。

谢华:《蓝天碧水中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城市美化绿化之研究》,《城市规划》2000年第11期。

辜胜阻、武兢:《培育内生动力 保障经济持续成长》,《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第12期。

谭文华:《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11期。

湖南省统计局:《扩大内需增强湖南经济增长内生动力》,http://www.hntj.gov.cn/fxbg/2010fxbg/2010jczx/201009/t20100913_80062.htm。

张玉红:《奋进五十载 河南谱新篇——新中国50年河南经济建设综述》,《河南省情与统计》1999年第9期。

张汝立:《我国的城乡关系及其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

白雪瑞:《中国城乡关系与经济发展》,《北方论丛》2007年第3期。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11年6月25日。

尹继东、陈斐:《中部六省工业化水平比较与发展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3期。

王群:《中国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王桂平:《东西部城乡一体化水平比较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郭小燕:《永城市城乡统筹规划建设的实践与启示》,《城乡建设》2011年第8期。

郭小燕:《找准传统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对接点》,《小城镇建设》2011年第7期。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研究》,《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第1期。

郭稳才、王英:《作为产业工人的农民工的现状及权益维护问题》,《红旗文稿》2004年第5期。

蔡继明、熊柴、高宏:《我国人口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非协调发展及成因》,《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6期。

赵海娟:《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应区别对待小产权房》,《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3月8日。

陈承明、张永岳:《我国农村征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张际达:《大城市发展规模需严控》,《中国建设报》2012年3月6日。

王景全:《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有益探索——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张富良:《制度变迁对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的影响》,《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4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吴海峰:《结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确定新农村产业发展方向》,《红旗文稿》2007年第2期。

刘政永、冯小翠:《河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商业时代》2014年第29期。

王竹林:《基于农民工市民化特征的城市化战略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济日报》2013年3月29日。

毛俊杰:《重庆市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转移特征及规划对策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蒋珊、蒋苏:《建立多元化服务机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6期。

汪冬梅:《我国城镇化的制度支撑体系:一个系统分析框架》,《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8期。

刘庆斌:《城镇化视域下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究》,《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王兆辉:《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探讨》,《当代经济》2010年第2期。

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吕军:《推进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探讨》,《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王建国:《河南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路》,《城市》2009年第12期。

刘文桂:《优化河南工业布局研究》,《开放导报》2011年第3期。

龚绍东:《加快产业升级为河南工业添动力》,《河南日报》2014年1月15日。

郭瑞东:《发达国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河北的启示》,《未来与发展》2010年第11期。

刘玉梅:《结构调整,一道迫切的待解之题》,《河南日报》2009年4月8日。

宋歌:《基于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河南省为例》,《企业经济》2012年第12期。

赵西三:《中原经济区产业升级的路径与动力研究——基于国内价值链构建的视角》,《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茶洪旺:《摆正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位置》,《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2期。

茶洪旺:《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政府有限主导》,《中州学刊》2013年第11期。

辜胜阻:《培育内生动力 保障经济持续成长》,《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12月1日。

吕军、李志强:《河南内需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探析》,《特区经济》2010年第6期。

吕军:《河南省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 》,《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9。

周英:《城市化模式选择:理论逻辑与内容》,《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3期。

周英:《城市化模式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解本政:《现代城市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张少辉:《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王志电:《河南城镇化进程及对策研究》,《学习论坛》2008年第2期。

彭迈:《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及现实意义》,《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1期。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抉择》,《河南日报》2012年8月17日。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实践中探索区域科学发展之路——河南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中州学刊》2012年第5期。

〔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0。

邵益生、石楠:《中国城市发展问题观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34,23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