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8

司法制度新论图书

on Judicial System

SSAPID:101-9170-2235-17
ISBN:978-7-5097-0788-3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与我国传统的司法制度教材和本系列其它法律硕士教材相比较,本书最大的特色是:针对法律硕士的生源特点与培养目标,在知识结构与内容安排上,实现了知识基础性、实践性与前沿性的结合,内容新颖性、层次性与系统性的结合;参加本书编写的作者,既有国家级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资深学者,又有来自最高人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实务部门的著名专家,还有对特定学科和制度有丰富经验和精深造诣的尖端人才,实现了“请业内一流专家说内行话”的教材编写目的。

相关信息

丛书名: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通用教材
作 者: 冀祥德
编 辑:刘骁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总序

 复习题解答提示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通用教材编辑委员会名单

 第一章 司法制度概述

  第一节 司法制度的概念和历史沿革

   一 司法制度的概念

   二 司法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古代司法制度

    (二)中国近代司法制度

    (三)中国当代司法制度

  第二节 司法制度的功能

   一 权利保障功能

   二 定纷止争功能

   三 调整教育功能

  第三节 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 司法统一原则

    1.国家制度与立法制度的统一

    2.司法体制与司法权行使的统一

    3.适用法律的统一

   二 司法民主原则

   三 司法公正原则

   四 司法平等原则

  问题与思考

  复习题

  阅读书目

 第二章 侦查制度

  第一节 侦查制度概述

   一 侦查制度的概念

    1.侦查主体是侦查机关和有关的诉讼参与人

    2.侦查客体是有关的案件事实

    3.侦查行为是法律规定的侦查措施

    4.侦查法律关系是侦查机关实施侦查行为而在侦查主体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 侦查制度的意义

    1.侦查制度是打击犯罪的重要保证

    2.侦查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环节

    3.侦查制度是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力武器

  第二节 侦查主体

   一 公安机关

    (一)公安机关的性质

     1.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

     2.公安机关是行政机关

     3.公安机关承担一定的刑事司法职能,具有司法属性

     4.公安机关具有武装属性

    (二)公安机关的职责和任务

     1.依法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

     2.保护人民

     3.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4.维护国家安全

     5.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三)公安机关的权限

     1.普通执法权

     2.刑事司法权

    (四)公安机关的设置

     1.中央公安机关

     2.地方公安机关

     3.专门公安机关

    (五)公安机关的领导管理体制

     1.外部领导关系

     2.内部领导关系

   二 其他侦查机关

    (一)人民检察院

    (二)国家安全机关

    (三)军队保卫部门

    (四)监狱

   三 诉讼(侦查)参与人

    (一)犯罪嫌疑人

     1.犯罪嫌疑人的法律地位

     2.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

     3.犯罪嫌疑人的诉讼义务

    (二)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

    (三)被害人

     1.被害人的法律地位

     2.被害人的诉讼权利

     3.被害人的诉讼义务

  第三节 侦查体制与结构

   一 侦查体制

    (一)侦诉一体的侦查体制

    (二)侦诉分离的侦查体制

    (三)我国的侦查体制

   二 侦查结构

    (一)职权主义的侦查模式

    (二)当事人主义的侦查模式

    (三)我国的侦查模式

  第四节 侦查行为与主要的侦查制度

   一 立案程序制度

    (一)立案的概念和意义

    (二)立案程序

     1.受理立案材料

     2.审查立案材料

     3.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二 侦查程序制度

    (一)侦查行为概述

    (二)讯问犯罪嫌疑人

    (三)询问证人、被害人

    (四)勘验、检查

     1.现场勘验

     2.物证检验

     3.尸体检验

     4.人身检查

     5.侦查实验

    (五)搜查

    (六)扣押物证、书证

    (七)鉴定

    (八)辨认

    (九)通缉

   三 强制措施制度

    (一)拘传

     1.拘传的条件

     2.拘传的决定

     3.拘传的执行

    (二)取保候审

     1.取保候审的条件

     2.取保候审的决定

     3.取保候审的执行

    (三)监视居住

     1.监视居住的条件

     2.监视居住的决定

     3.监视居住的执行

    (四)拘留

     1.拘留的条件

     2.拘留的决定

     3.拘留的执行

    (五)逮捕

     1.逮捕的条件

     2.逮捕的决定

     3.逮捕的执行

   四 侦查羁押制度

    (一)侦查羁押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侦查羁押期限

     1.拘留后的侦查羁押期限

     2.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

     3.延长和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程序

     4.防止超期羁押

   五 侦查终结制度

    (一)移送审查起诉、提起公诉

     1.犯罪事实清楚

     2.证据确实、充分

     3.犯罪的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

     4.法律手续完备

     5.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二)撤销案件

    (三)不起诉

  问题与思考

  复习题

  阅读书目

 第三章 检察制度

  第一节 检察制度概述

   一 中国检察制度的渊源

    (一)御史制度与中国检察制度的文化渊源

    (二)西方检察制度与现代中国检察制度的渊源关系

     1.大陆法系的检察制度及其对中国检察制度的影响

     2.英美法系的检察制度及其对中国检察制度的影响

    (三)苏联检察制度与中国检察制度的思想与制度渊源

     1.苏联检察制度及俄罗斯联邦检察制度的发展

     2.苏联检察制度与新中国检察制度的思想及制度渊源

   二 中国检察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近代中国检察制度的出现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检察制度

    (三)新中国检察制度的创建与发展

  第二节 检察机关的性质和地位

   一 检察机关的性质

    (一)法律监督是一种专门性的监督

    (二)法律监督是一种程序性的监督

   二 检察机关在宪政结构中的定位

    (一)检察机关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法律监督机关

    (二)检察机关必须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三)检察机关是独立的国家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三 检察机关在诉讼结构中的定位

    (一)检警关系

     1.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2.互相配合,目标一致

     3.监督制约,防止出错

    (二)检审关系

  第三节 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

   一 检察机关的组织体系

    (一)最高人民检察院

    (二)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

    (三)专门人民检察院和派出人民检察院

     1.专门人民检察院

     2.派出人民检察院

   二 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

   三 人民检察院内部的组织形式

    (一)人民检察院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和分工的原则

    (二)人民检察院的内部组织体系

     1.决策机构: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

     2.业务部门

     3.行政管理服务保障机构

   四 检察官制度

    (一)检察官的定位

    (二)检察官选任制度

     1.身份条件

     2.政治思想条件

     3.专业条件

     4.资格条件

     5.消极条件

    (三)检察官的职业保障

  第四节 检察机关的职权

   一 检察机关职权概述

   二 职务犯罪侦查权

    (一)职务犯罪侦查权的概念与管辖范围

    (二)由检察机关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三 批准或决定逮捕权

    (一)检察机关行使审查批准和决定逮捕权的必要性

    (二)审查批准和决定逮捕的条件

    (三)审查批准逮捕和决定逮捕的程序

   四 公诉权

    (一)我国检察机关公诉权的性质

     1.公诉权其实质是国家主动对犯罪进行追诉的一种权力

     2.公诉权的本质是法律监督

    (二)公诉权的主要内容

     1.审查起诉

     2.提起公诉

     3.不起诉

     4.出席法庭支持公诉

     5.刑事抗诉

   五 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权

    (一)立案监督

    (二)侦查活动监督

     1.审查批准延长羁押期限

     2.对看守所监管未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活动的监督

     3.对侦查行为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三)刑事审判活动监督

    (四)刑罚执行监督

     1.死刑判决的监督

     2.对监管场所执行刑罚的监督

     3.对在社会上执行刑罚活动的监督

   六 对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权

    (一)对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必要性

    (二)民事、行政诉讼法律监督的实施

     1.民事、行政案件抗诉的条件

     2.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的受理

     3.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的立案审查及出席再审法庭

   七 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其他职权

    (一)特种案件检察权

    (二)司法解释权

    (三)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犯罪

  问题与思考

  复习题

  阅读书目

 第四章 审判制度

  第一节 审判制度概述

   一 审判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联邦制国家法院的历史与现状

     1.美国法院的产生与发展

     2.德国法院的产生与发展

    (二)单一制国家法院的历史与现状

     1.日本法院的产生与发展

     2.法国法院的产生与发展

    (三)我国法院的产生与发展

     1.我国法院的历史沿革

     2.我国法院现行组织体系

   二 审判的基本原则

    (一)公开审判原则

    (二)独立审判原则*

     1.审判权独立

     2.法庭独立

     3.法官独立

    (三)程序均等原则

  第二节 法院的种类与职权

   一 法院的种类

    (一)普通法院与专门法院

    (二)民事法院与刑事法院

    (三)初级法院、上诉法院与终审法院

    (四)大陆法系法院与英美法系法院

    (五)联邦法院与单一法院

    (六)常设法院与临时法院

    (七)国家法院、区际法院、国际法院与国际刑事法院

   二 法院的职权

    (一)审判权

    (二)法律制定权

    (三)司法审查权

    (四)行政裁判权

  第三节 审判模式和审判组织

   一 审判模式

    (一)对抗式审判模式

     1.对抗式审判的历史

     2.对抗式审判的特点

    (二)审问式审判模式

     1.审问式审判的历史发展

     2.审问式审判模式的特点

    (三)中国的审判模式

   二 审判组织

    (一)独任庭

    (二)合议庭

    (三)陪审团

    (四)审判委员会

  第四节 法官制度

   一 法官素质保障制度

    (一)法官的资格和培训

    (二)法官职业道德

   二 法官职业保障制度

    (一)法官的身份保障

     1.法官的任期

     2.法官的产生

     3.法官的晋升

     4.法官的惩戒

     5.法官的待遇

    (二)法官的权利保障

   三 法官回避制度

    (一)公务回避、任职回避、地区回避

    (二)有因回避和无因回避

    (三)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决定回避

   四 法院的司法行政

  第五节 审级制度和审判程序

   一 审级制度

   二 审判程序

    (一)刑事诉讼审判程序

    (二)民事诉讼审判程序

    (三)行政诉讼审判程序

  问题与思考

  复习题

  阅读书目

 第五章 司法行政制度

  第一节 司法行政制度概述

   一 司法行政的概念和特征

    (一)司法行政的概念

     1.司法行政是为司法提供保障的

     2.司法行政还是一种以提供法律服务和办理各类法律事务为内容的综合性法律制度

    (二)司法行政的特征

     1.复合性

     2.服务性

     3.管理性

     4.宽泛性

     5.社会性

   二 司法行政的功能和种类

    (一)司法行政的功能

     1.一个保障

     2.两个服务

    (二)司法行政的种类

     1.司法人事

     2.司法财政

     3.司法政策

     4.司法执行

     5.司法协助

     6.法律服务管理

     7.政府法律事务办理

     8.法律援助、法律宣传咨询、法律诊所等社会公益性法律活动的支持、指导等

   三 司法行政的产生和发展

    (一)司法行政是司法与行政分立的产物

    (二)司法行政与司法业务相分离原则的确立和发展

    (三)新中国司法行政制度的沿革

     1.第一个时期

     2.第二个时期

     3.第三个时期

  第二节 我国现行司法行政制度的主要情况

   一 我国司法行政管理体制

    (一)司法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状况

     1.司法机关自行管理大部分司法行政事务

     2.政府综合部门宏观上管控少量司法行政事务

     3.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某些特定的司法行政事务

    (二)现阶段司法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

     1.司法行政与司法业务合二为一,主要由司法机关自行管理

     2.司法行政机关不管司法行政

     3.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

   二 我国司法行政工作的范围和特点

    (一)我国司法行政工作的范围

    (二)我国司法行政工作的特点

     1.从内容看,司法行政工作具有综合性

     2.从方式看,司法行政工作具有多样性

     3.从功能看,司法行政工作具有基础性

     4.从效果上看,司法行政工作具有长效性

     5.从对象看,司法行政工作具有广泛性

     6.从伦理看,司法行政工作具有社会关怀性

   三 我国司法行政工作的主要制度

    (一)监狱制度

    (二)劳动教养管理制度

    (三)社区矫正制度

    (四)帮教安置制度

    (五)人民调解制度

    (六)国家司法考试制度

    (七)司法鉴定管理制度

    (八)律师制度

    (九)公证制度

    (十)法律援助制度

    (十一)基层法律服务制度

    (十二)法制宣传教育制度

  问题与思考

  复习题

  阅读书目

 第六章 律师制度

  第一节 律师制度概述

   一 律师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二 我国律师制度的产生及发展

   三 律师的性质

    (一)国家法律工作者

    (二)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

    (三)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

  第二节 律师的执业条件

   一 外国的律师执业条件

    (一)学历要求

    (二)资格考试

    (三)实习要求

    (四)资格审查

   二 我国律师的执业条件

    (一)学历要求

    (二)资格考试要求

    (三)实习要求

    (四)资格审查

  第三节 律师行业组织

   一 外国律师行业组织

   二 我国律师行业组织

  第四节 律师的执业机构和律师业务

   一 律师的执业机构

    (一)外国律师的执业机构

     1.单独开业的律师执业机构

     2.合伙开业的律师事务所

    (二)我国律师的执业机构

     1.律师事务所的形式

     2.律师事务所的设立

     3.律师事务所的变更、终止与管理

   二 律师的业务

    (一)律师的业务范围

    (二)律师的业务职责

  第五节 律师的管理体制

   一 外国律师的管理体制

    (一)律师协会对律师的管理

    (二)法院对律师的监督管理

   二 我国律师的管理体制

  第六节 律师的权利和义务

   一 律师的权利

    (一)国外律师的权利

     1.律师的执业权

     2.律师执业的垄断权

     3.取得合法报酬权

     4.律师的辩护豁免权

     5.拒绝作证权

     6.执业权利

    (二)我国律师的权利

     1.执业权利

     2.获得合法报酬的权利

     3.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的权利

   二 律师的义务

    (一)国外律师的义务

     1.对当事人的义务

     2.对同行的义务

     3.对法院的义务

     4.法律援助的义务

     5.接受管理的义务

    (二)我国律师的义务

     1.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和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义务

     2.忠于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3.对当事人忠诚和保守职业秘密的义务

     4.遵守诉讼、仲裁活动纪律的义务

     5.公平竞争的义务

     6.法律援助的义务

     7.接受管理的义务

  第七节 律师与律师事务所的法律责任

   一 行政责任

   二 刑事责任

   三 民事责任

  问题与思考

  复习题

  阅读书目

 第七章 监狱制度

  第一节 监狱制度概述

   一 监狱的起源

   二 旧中国的监狱制度

   三 新中国监狱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监狱制度的基本方针与管理体制

   一 监狱工作的基本方针

   二 保障罪犯应有的权利

   三 监狱的管理体制

   四 对监狱工作的监督

   五 监狱的经费保障

   六 监狱人民警察

  第三节 监狱机构

   一 监狱选址

   二 监狱分类

   三 监狱规模

   四 监狱企业

   五 警察素质

  第四节 刑罚的执行

   一 收监

   二 狱务公开

   三 对罪犯申诉、控告、检举的处理

   四 暂予监外执行

   五 减刑、假释的提请

   六 释放

  第五节 狱政管理

   一 分押分管

   二 监狱警戒

   三 警械、武器的使用

   四 会见、通信

   五 生活卫生

  第六节 对罪犯的教育

   一 入监教育

   二 思想教育

   三 心理健康教育

   四 文化教育

   五 职业技术教育

   六 出监教育

   七 对未成年犯的教育

  第七节 罪犯的劳动与奖惩

   一 罪犯的劳动

   二 罪犯的奖惩

  问题与思考

  复习题

  阅读书目

 第八章 商事仲裁制度

  第一节 商事仲裁制度概述

   一 商事仲裁的概念

   二 商事仲裁的源起

   三 中国商事仲裁制度

    (一)商事仲裁的主体为从事民商事活动的平等主体*

    (二)商事仲裁的争议事项或者商事仲裁的范围为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或其他财产纠纷

    (三)商事仲裁的依据是双方当事人之间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

    (四)商事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四 商事仲裁的特点及优势

    (一)仲裁是协议管辖,不是法定管辖

     1.仲裁协议是商事仲裁的基石

     2.仲裁管辖不是法定管辖,是当事人自主处分其民事诉讼权利的结果

     3.仲裁管辖具有排除司法管辖的法律效力

    (二)中国的商事/国际商事仲裁为机构仲裁,没有临时仲裁

     1.仲裁协议的内容必须规定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2.没有规定选定的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协议将为无效的仲裁协议

     3.仲裁委员会和法院决定仲裁协议的效力,临时仲裁缺失决定仲裁协议效力的机构

     4.人民法院负有依据公约承认和执行包括临时仲裁在内的外国仲裁裁决的义务

    (三)商事仲裁机构不是行政机构,是非政府组织,是依法成立的处理商事争议的特定机构,本质上具有民间机构的性质

     1.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不是行政机关

     2.仲裁委员会可称为非政府组织,俗称民间机构

     3.仲裁委员会亦可称之为社会团体

     4.仲裁委员会本质上是一特定的处理商事争议的机构

    (四)仲裁当事人享有极大的意思自治权利,可以自主地约定仲裁的程序事项

    (五)行政争议和人的身份关系法律争议不得提交商事仲裁解决

    (六)仲裁可以有效地避免司法管辖权/国际司法管辖权冲突

    (七)商事仲裁由专家审理和裁决

    (八)商事仲裁程序和内容均保密

    (九)商事仲裁裁决一裁终局不得上诉或再审

    (十)商事仲裁裁决可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承认和执行

  第二节 仲裁协议与仲裁管辖权

   一 仲裁协议与仲裁管辖权的概念

    (一)仲裁协议是仲裁管辖权的基础

     1.仲裁协议的概念

     2.仲裁管辖权源于双方当事人的协议授权是仲裁管辖权的本质特征

    (二)仲裁协议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三)有效的仲裁协议的三要素

     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必须明确、肯定,符合仲裁一裁终局的本质以及具有排除法院管辖权力的效力,而不得有任何的模棱两可、语意不清或似是而非*

     2.仲裁事项应尽可能规定广泛不要有任何限制

     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不可缺少

    (四)仲裁条款的独立性

   二 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

    (一)仲裁协议对当事人的法律效力

    (二)仲裁协议对仲裁机构的法律效力

    (三)仲裁协议对仲裁员/庭的法律效力

    (四)仲裁协议对法院的法律效力

   三 仲裁协议的无效认定

    (一)认定仲裁协议无效的机构

     1.仲裁庭有权决定仲裁协议的有效与否及决定自己的仲裁管辖权

     2.仲裁机构有权决定仲裁协议的有效与否及决定自己的仲裁管辖权

     3.法院有权决定仲裁协议的有效与否

    (二)认定仲裁协议无效的理由

   四 仲裁协议无效的准据法

    (一)适用当事人约定的法律

    (二)适用仲裁地法律

    (三)适用法院地法律

  第三节 仲裁程序与仲裁裁决

   一 仲裁员与仲裁庭

    (一)仲裁员资格及权利义务

     1.要求仲裁员具备一定的专业及/或法律标准/资格是保障仲裁案件质量的根本

     2.仲裁员的权利义务

    (二)仲裁员披露与回避制度

     1.仲裁员的披露制度

     2.仲裁员的回避制度

    (三)仲裁庭组成及组成方式

    (四)仲裁员应独立公正平等地对待双方当事人,当事人应以诚实有信态度在仲裁程序中合作

   二 仲裁程序的进行*

    (一)仲裁协议和仲裁申请书是提起仲裁的最基本文件

    (二)案件的受理

    (三)财产保全与证据保全

    (四)其他

    (五)仲裁代理人

    (六)仲裁案件的审理

     1.仲裁案件的审理方式

     2.仲裁地

     3.保密

     4.缺席审理

     5.举证与证据

     6.撤回仲裁请求或反请求和撤销案件

     7.关于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原则(以贸仲2005仲裁规则为例)

   三 仲裁裁决的作出

    (一)仲裁裁决的法律适用

     1.国际商事仲裁裁决适用法律的普遍实践

     2.中国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法律适用实践——适用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法律;当事人未选择时,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的法律;依据合同规定;适用或参考国际贸易惯例

     3.仲裁裁决不可依据公平合理原则单独作出

     4.外商投资企业合同争议必须适用中国法律

    (二)仲裁裁决书的作出及形式要求

     1.仲裁裁决书的作出

     2.仲裁裁决书的形式要求

    (三)仲裁裁决书的种类、更正和补正

     1.仲裁裁决书的种类

     2.仲裁裁决书的更正和补正

    (四)仲裁裁决书草案核阅

   四 仲裁裁决的撤销

    (一)撤销仲裁裁决是对仲裁裁决的唯一追诉

    (二)撤销仲裁裁决的理由

     1.撤销国内仲裁裁决的理由

     2.撤销涉外仲裁裁决的理由

     3.撤销裁决的时效

     4.撤销裁决的补救

  第四节 仲裁裁决的强制执行

   一 仲裁裁决的强制执行和不予执行

    (一)仲裁裁决的强制执行

    (二)仲裁裁决的不予执行

     1.国内仲裁裁决的不予执行

     2.涉外仲裁裁决的不予执行

    (三)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后的补救措施

   二 内地与香港特区仲裁裁决强制执行安排

    (一)内地与香港关于强制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

     1.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法院享有执行管辖权

     2.共同享有执行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中,当事人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法院申请执行

     3.不得同时申请内地、香港两地法院执行,一地执行不足的,另一地补足

     4.申请执行裁决应提交的文件

     5.执行申请书的内容

     6.执行期限和程序

    (二)《安排》关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规定

     1.不予强制执行仲裁裁决的理由与1958年《公约》规定的五项理由一样

     2.不可仲裁事项、违反公共政策的仲裁裁决,不予强制执行

  问题与思考

  复习题

  阅读书目

 第九章 公证制度

  第一节 公证制度概述

   一 公证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 我国公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公证机构和公证队伍粗具规模

    (二)公证业务领域不断拓展

    (三)公证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第二节 公证的功能及特征

   一 公证的功能

    (一)预防纠纷功能

    (二)服务引导功能

    (三)沟通媒介功能

    (四)监督保障功能

   二 公证的特征

    (一)公证主体是公证机构,而不是公证员,亦即机构本位

    (二)公证的启动程序是基于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

    (三)公证要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四)公证证明的对象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

    (五)公证证明的法律意义是被证明对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第三节 公证员

   一 国外公证人概述

   二 我国公证员的任职条件

   三 担任公证员的特殊许可

   四 公证员的任命程序

   五 公证员的权利和义务

    (一)公证员的权利

     1.有获得劳动报酬、享受保险和福利待遇的权利

     2.有提出辞职、申诉或者控告的权利

     3.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或处罚

    (二)公证员的义务

     1.遵纪守法

     2.恪守职业道德

     3.依法履行公证职责

     4.保守执业秘密

  第四节 公证机构

   一 世界各国及地区公证机构概述

   二 我国的公证机构

    (一)我国公证机构的性质

     1.非营利性是指公证机构的设立是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具有公益性

     2.独立性是指公证机构独立地行使公证证明权,独立承担责任

    (二)我国公证机构的设置

     1.我国公证机构设置的历史沿革

     2.我国目前公证机构的设置

  第五节 公证业务

   一 证明业务

    (一)自愿公证事项

     1.民事法律行为公证

     2.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公证

     3.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公证

    (二)法定公证事项

   二 非证明业务

    (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公证机构登记的事务

    (二)提存

    (三)保管遗嘱、遗产或者其他与公证事项有关的财产、物品、文书

    (四)代写与公证事项有关的法律事务文书

    (五)提供公证法律咨询

  第六节 公证执业区域与程序

   一 公证执业区域

   二 公证程序

    (一)公证的一般程序

     1.申请与受理

     2.审查与核实

     3.出具公证书

     4.不予办理公证和终止公证

    (二)公证的特别程序

     1.现场监督公证程序的特别规定

     2.遗嘱公证程序的特别规定

     3.保全证据公证程序的特别规定

     4.出具执行证书程序的特别规定

     5.公证调解程序的特别规定

  第七节 公证赔偿制度

   一 国外典型国家公证赔偿制度

   二 我国公证赔偿制度

  问题与思考

  复习题

  阅读书目

 第十章 调解制度

  第一节 调解制度概述

   一 调解制度的概念与分类

    (一)调解的概念与特征

    (二)调解制度的概念与种类

     1.依据调解的主体不同,可分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仲裁调解

     2.依据调解与诉讼的关系,调解可分为诉讼外调解和诉讼内调解

   二 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西方国家的调解制度

    (二)我国调解制度的发展历史

     1.新中国成立前调解制度的历史

     2.新中国成立后调解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人民调解制度

   一 人民调解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一)自治性

    (二)大众性

    (三)自愿性

    (四)民主性

   二 人民调解的性质、任务与基本原则

    (一)人民调解的性质

    (二)人民调解的任务

     1.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

     2.进行法制宣传,预防民间纠纷

     3.向有关部门或者组织反映有关情况

    (三)人民调解制度的基本原则

     1.合理合法原则

     2.自愿平等原则

     3.尊重诉讼原则

   三 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与指导机构

    (一)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形式

     1.人民调解委员会

     2.人民调解员

    (二)人民调解指导机构

     1.基层人民政府

     2.基层人民法院

   四 人民调解的工作制度

    (一)业务登记制度

    (二)业务统计制度

    (三)民间纠纷排查制度

    (四)例会和汇报制度

    (五)免费和补贴制度

    (六)回访制度

    (七)业务学习和培训制度

    (八)考评、表彰和奖励制度

  第三节 行政调解制度

   一 行政调解制度概述

    (一)行政调解制度的概念

     1.主体的行政性

     2.对象的民事性

     3.形式的准司法性

     4.调解方式的非强制性

     5.效力的非拘束性

     6.救济方式的特殊性

    (二)行政调解制度的作用

     1.行政调解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塑造服务型政府

     2.行政调解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有利于及时解决权益纷争,促进社会和谐

     3.行政调解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有利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减轻其权益救济成本

     4.行政调解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有利于化解民事纠纷,减轻法院的负担

   二 我国行政调解的种类

    (一)基层人民政府调解

    (二)合同管理机关的调解

    (三)公安机关的调解

    (四)知识产权管理机关的调解

    (五)其他行政机关的调解

   三 行政调解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行政调解的主体

    (二)行政调解的职权

    (三)行政调解的程序

  第四节 法院调解制度

   一 法院调解制度概述

    (一)法院调解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1.调解优先

     2.法官主导

     3.调审合一

    (二)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发展与变化

     1.从新中国成立后到1982年的“调解为主”时期

     2.1982~1991年的“着重调解”时期

     3.1991年至今的“自愿合法调解”时期

   二 法院调解制度的内容

    (一)法院调解是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二)法院调解程序和效力制度

    (三)法院调解适用的审级和阶段

   三 法院调解与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的关系

  问题与思考

  复习题

  阅读书目

 第十一章 法律援助制度

  第一节 法律援助制度概述

   一 法律援助制度的概念与意义

    (一)法律援助制度的概念

    (二)法律援助制度的意义

     1.法律援助制度体现了国家对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切实保障

     2.法律援助制度有助于切实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正

     3.法律援助制度是社会文明和法治完善的重要表现,也是社会正义的必然要求

     4.法律援助制度有助于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司法质量

   二 法律援助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国外法律援助制度的产生

     1.国家福利型

     2.行政指导与律师援助型

     3.社会动员型

    (二)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历史发展

     1.法律援助制度的萌芽和试点阶段

     2.法律援助制度的初步建立阶段

     3.法律援助制度的全面发展阶段

  第二节 法律援助制度基本原则与体制

   一 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责任原则

    (二)公民权利原则

    (三)律师义务原则

    (四)经费保障原则

   二 法律援助制度的体制

    (一)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置

     1.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

     2.省级法律援助中心

     3.地市级法律援助中心

     4.县级法律援助中心

    (二)法律援助人员

     1.法律援助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2.法律援助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三)法律援助机构和人员的法律责任

     1.法律援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2.律师事务所在承担法律援助义务中的责任

     3.律师在承担法律援助义务中的责任

  第三节 法律援助的对象与范围

   一 法律援助的对象

    (一)确定法律援助对象的一般原则

     1.法律援助的对象一般应为自然人

     2.法律援助的对象一般仅限于经济困难者

     3.法律援助对象一般仅限于有正当理由进行的诉讼,确实需要法律帮助者

     4.法律援助对象的国籍限制

    (二)我国法律援助的对象

     1.我国法律援助对象的确定

     2.我国法律援助对象的分类

     3.我国法律援助对象的权利和义务

   二 我国法律援助的范围

    (一)刑事案件

    (二)民事、行政案件

    (三)其他法律援助

  第四节 法律援助的实施制度

   一 法律援助的实施形式

    (一)法律援助咨询

    (二)法律援助代理

     1.刑事诉讼法律援助代理

     2.民事诉讼法律援助代理

     3.行政诉讼法律援助代理

     4.仲裁法律援助代理

    (三)刑事法律援助辩护

    (四)法律援助调解

    (五)法律援助公证

   二 法律援助的管辖

    (一)法律援助管辖的概念与意义

    (二)确立法律援助管辖的原则

     1.便利法律援助机构审查、指派和监督的原则

     2.便利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的原则

     3.法律援助管辖与人民法院的案件管辖相对应的原则

     4.属地管辖与属人管辖并存的原则

     5.管辖的确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法律援助的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三 法律援助的实施程序

    (一)法律援助的申请

    (二)法律援助的审查

    (三)法律援助人员的选任和指派

    (四)法律援助协议的订立与变更

    (五)法律援助事项的承办

    (六)法律援助的异地协作

    (七)结案

  问题与思考

  复习题

  阅读书目

 第十二章 司法鉴定制度

  第一节 司法鉴定制度概述

   一 司法鉴定概述

    (一)司法鉴定的概念与特征

     1.司法鉴定活动的双重性

     2.司法鉴定机构的双重性

     3.司法鉴定人身份的双重性

     4.调整司法鉴定活动规范的双重性

     5.权力配置的双重性

    (二)司法鉴定的基本特征

     1.法律性

     2.中立性

     3.客观性

    (三)司法鉴定的执业分类

     1.传统的司法鉴定种类

     2.其他新领域的鉴定种类

     3.已经开始进入司法实践,但条件尚不具备,暂时未实行司法鉴定人执业资格制度的鉴定种类

   二 司法鉴定制度概述

   三 司法鉴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外司法鉴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二)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司法鉴定机构制度

   一 司法鉴定机构概述

   二 申请登记制度

    (一)登记事项

    (二)登记必备条件

    (三)申请材料

    (四)分支机构

   三 审核登记制度

    (一)受理申请

    (二)审核登记

    (三)不予登记

   四 变更、延续和注销制度

    (一)司法鉴定机构的变更

    (二)司法鉴定机构的延续

    (三)司法鉴定机构的注销

   五 名册编制与公告制度

   六 执业责任追究制度

    (一)行政责任

    (二)民事责任

  第三节 司法鉴定人制度

   一 司法鉴定人概述

    (一)司法鉴定人是具有专门知识和能力的人

    (二)司法鉴定人是被编入鉴定人名册并被公布的人

    (三)司法鉴定人是自然人

   二 司法鉴定人准入制度

    (一)司法鉴定人资格的申请制度

    (二)司法鉴定人资格的申请登记制度

     1.司法鉴定人资格申请的登记机关

     2.司法鉴定人资格的申请登记程序

     3.司法鉴定人资格的登记程序

    (三)司法鉴定人的资质控制制度

     1.司法鉴定人执业资格的审查与撤销制度

     2.司法鉴定人诚信等级评估制度

     3.司法鉴定人的继续教育制度

  第四节 司法鉴定实施制度

   一 司法鉴定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依法鉴定原则

    (二)尊重科学原则

    (三)独立鉴定原则

    (四)鉴定公开原则

    (五)鉴定公正原则

    (六)遵守规范、标准原则

   二 司法鉴定实施的基本内容

    (一)鉴定的委托与受理

     1.司法鉴定的委托

     2.司法鉴定的受理

    (二)鉴定的实施

     1.制定鉴定方案

     2.检材的采取和保存

     3.鉴定技术标准的采用

     4.鉴定的时限

     5.鉴定的记录

     6.补充鉴定、重新鉴定

    (三)鉴定文书的出具

    (四)鉴定人的出庭作证

  第五节 司法鉴定管理制度

   一 司法鉴定管理体制

   二 我国的司法鉴定登记管理制度

    (一)司法行政部门的登记管理制度

     1.统一管理主体制度

     2.统一编制名册制度

     3.统一公告制度

     4.统一鉴定程序、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制度

    (二)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责划分制度

     1.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的主要职责

     2.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的主要职责

   三 司法鉴定的监督管理制度

    (一)监督检查制度

    (二)举报、投诉查处制度

    (三)司法鉴定机构资质评估和鉴定质量评估

    (四)司法鉴定人诚信档案和等级评估制度

    (五)司法鉴定人的教育培训制度

    (六)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制度

    (七)司法行政复议制度

  问题与思考

  复习题

  阅读书目

 术语索引

 序言

与我国传统的司法制度教材和本系列其他法律硕士教材相比较,本书最大的特色是:针对法律硕士的生源特点与培养目标,在知识结构与内容安排上,实现了知识基础性、实践性与前沿性的结合,内容新颖性、层次性与系统性的结合;参加本书编写的作者,既有国家级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资深学者,又有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实务部门的著名专家,还有对特定学科和制度有丰富经验和精深造诣的尖端人才,实现了“请业内一流专家说内行话”的教材编写目的。

1.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

2.熊先觉:《中国司法制度新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3.熊先觉:《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4.冀祥德:《建立中国控辩协商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冀祥德:《控辩平等论》,法律出版社,2008。

6.罗锋:《公安机关刑事法律文书制作与范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7.陈永生:《侦查程序原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8.王桂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1。

9.龙宗智:《检察制度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

10.孙谦:《中国检察制度论纲》,人民出版社,2004。

11.黄东熊:《中外检察制度之比较》,中国台湾文物供应社,1986。

12.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3.任允正、刘兆兴:《司法制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4.张福森:《司法部长谈司法行政》,法律出版社,2006。

15.张福森:《各国司法体制简介(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6。

16.董开军:《司法行政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17.孙业群:《司法行政权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法律出版社,2004。

18.青锋:《美国律师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19.王泰:《现代监狱制度》,法律出版社,2003。

20.夏宗素:《罪犯矫正与康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21.于爱荣等:《矫正技术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

22.吴磊:《中国司法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3.杨良宜、莫世杰、杨大明:《仲裁法——从1996年英国仲裁法到国际商务仲裁》,法律出版社,2006。

24.韩健:《现代国际商事仲裁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

25.高菲:《中国海事仲裁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6.王胜明、段正坤:《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5。

27.赵大程:《公证程序规则释义》,法律出版社,2006。

28.张文章:《公证制度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9.江晓亮:《公证制度与公证实务》,法律出版社,2000。

30.王公义:《公证实务知识问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1.严军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释义》,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32.江晓亮:《公证员入门》,法律出版社,2003。

33.强世功:《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34.李刚:《人民调解概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35.范愉:《非诉讼程序(ADR)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6.宫晓冰:《中国法律援助制度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

37.宫晓冰:《外国法律援助制度简介》,人民检察出版社,2003。

38.张耕:《法律援助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

39.郭华:《鉴定意见证明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

40.徐景和:《司法鉴定制度改革探索》,人民检察出版社,2006。

41.司法部监狱专业教材编辑部:《监狱学知识丛书》,法律出版社。

42.司法部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2006年全国公证岗位培训大纲》,2006。

43.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保障司法公正 服务和谐社会——进一步推动司法鉴定体制改革与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44.陈庚生等译《西欧国家的律师制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45.〔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键、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46.〔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张凌、穆津译,法律出版社,2000。

47.Albert Jan van den berg,The New York Arbitration Convention of 1958,Towards a Uniform Judicial Interpretation,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Deventer Netherlands,1981.

48.Alan Redfern and Martin Hunter,Law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Sweet of Maxwell,London,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