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3)图书
Annual Report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Shanghai (2013)
[内容简介] 本书以“资源环境风险与发展转型”为主题,综合上海市人口、土地、能源、大气、水资源、化学品以及生活垃圾等环境状况,针对以上问题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做法、建议及案例。书中重点对上海市水资源环境从专业角度进行了论述,从水资源短缺的成因、潜在水风险评估、水风险监控体制的建立及多方参与水管理机制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皮书数据库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3)》编委会
序
Abstract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上海蓝皮书编委会
BⅠ 总报告
B.1 资源环境风险与发展转型
一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基本情况
(一)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趋稳
(二)2012年通过规划、标准等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
1.以规划为龙头,明确环境管理目标和重点任务
2.通过标准控制把好行业准入及排放关
3.通过一系列经济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减排
4.通过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
二 上海潜在的资源环境风险与挑战
(一)资源环境风险及风险界定
(二)资源环境风险识别框架
(三)上海未来发展潜在的资源环境风险
1.上海面临水质性缺水的严峻挑战
2.土地重金属污染风险
3.空气环境质量徘徊不前,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视
4.能源的外部依赖及环境污染风险
5.突发环境事件发生频次有上升的趋势
三 发展转型、应对资源环境风险挑战
(一)产业发展转型,减少资源环境风险源
1.国际大都市减少资源环境风险源的经验
2.上海潜在资源环境风险的产业成因
3.产业发展转型减少资源环境风险源
(二)企业发展转型,降低资源环境风险概率
1.提高企业环境风险责任意识
2.强化企业的环境风险责任承担
3.提高企业环境风险应急处置能力
(三)资源环境管理转型提高资源环境风险管理效率
1.环境政策从污染控制型向宏观经济影响型转型
2.资源环境管理从行政命令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型
3.政府主导的环境监督向社会主导的环境监督转型
4.跨区域多方合作共享共治,解决跨界污染难题
BⅡ 综合篇
B.2 上海转型发展过程中人口风险及对策
一 “六普”数据显现了上海人口的突出问题
(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凸显
1.建设用地占比远超国际宜居城市标准
2.供水和垃圾处理能力脆弱
3.环境质量提升难度加大
(二)人力资源结构尚不合理,总量过大和人才短缺并存
1.高素质人才紧缺,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2.来沪人员占就业人口过半,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亟待提升
(三)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
1.教育卫生资源投入加大,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2.公共资源分布不均,郊区缺口很大
3.交通基础设施压力加剧,营运超负荷问题突出
(四)法规和规划系统性不强,城市管理效能难以充分发挥
1.相关法规不健全,弱化了社会管理力度
2.规划体系不衔接,降低了规划执行效力
二 调控上海人口的研判
(一)研究上海人口问题的客观因素
1.研究上海人口问题,必须认清上海人口流动的阶段性特征
2.研究上海人口问题,必须把握上海发展不同于其他境外人口密集城市的特点
3.研究上海人口问题,必须不忘中央赋予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重要任务
(二)上海人口未来发展趋势
1.上海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但增速趋缓,城市可持续发展依然面临人口压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为科学调控人口提供了契机
2.上海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加剧,严重削弱了合理的人口结构,调整人口政策,修复人口结构,已刻不容缓
3.上海劳动力与其说是总量过剩,不如说是结构失衡,是结构性短缺,优化劳动力的结构和素质是当务之急
4.上海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的现状,导致人口分布不均衡,总体表现为城市密,郊区疏,合理调整人口分布,是优化城市人口格局的关键所在
三 化解上海人口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在人口发展工作上,要从注重单项人口管理转向注重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形成城市人口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1.注重人口发展战略,优化人口发展格局
2.注重规划先导,强化政策衔接
3.注重资源集约节约,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二)在人口调控重点上,要从注重控制人口规模转向注重优化人口结构与素质,构建量才用人的新机制
1.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人口结构优化
2.以人力资源内生优化,加速人口素质提升
(三)在人口流动导向上,从自发流入转向有序流动,形成人口自由、双向流动的新局面
1.按照“宽进—适留”的理念,研究人口居留的政策
2.按照“能进—易出”的理念,研究人口流出的政策
(四)在人口承载空间上,从注重市域转向注重区域,形成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城、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1.控制中心城区开发强度,推动产业和人口外移
2.强化郊区新城的规划和投入,提高新城人口集聚度
3.发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优势,实现人口空间柔性拓展
(五)在人口服务管理上,从注重事后管理转向注重源头管理和全过程管理,形成人口服务管理统筹协调新机制
1.着眼源头管理,强化法律支撑
2.注重全过程管理,探索社会共治
3.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数的财政投入机制,探索形成科学的公共服务评估机制
B.3 上海土地污染防治挑战与发展转型
一 上海土地污染风险评估
(一)上海受土地污染的影响
(二)城市“棕地”治理需求
(三)上海土地污染潜在影响
二 上海土地污染防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土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土壤修复缺乏经济性
(三)土地污染治理公众参与度不高
三 上海土地污染风险防控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基于风险管理体系
(二)完善法律体系与土壤修复的技术标准
(三)多方位筹措资金,促进土壤修复产业发展
(四)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防控土地污染风险
(五)“棕地”再开发过程中的措施
1.对棕色地带的再开发进行统一规划
2.开展示范工程
3.制定棕色地带再开发优惠政策
四 美国“棕地”再开发对上海的借鉴
1.美国“棕地”再开发方面具有完善的立法体系
2.“棕地”再开发的资金机制有利推动“棕地”修复与再开发
五 上海市土地污染防治展望
B.4 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挑战与应对
一 区域能源风险内涵界定
二 上海能源消费现状
(一)能源消费总量
(二)分产业能源消费
三 上海能源风险来源
(一)能源供给因素
1.能源资源来源
2.能源生产效率
3.能源消费结构
4.可再生能源开发
(二)能源消费因素
1.经济增长的能源依赖
2.能源消费强度
(三)能源外部风险
1.环境污染
2.气候变化
三 上海能源风险展望及防范建议
(一)上海能源风险的发展趋势
1.上海能源风险的影响因素短期内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2.上海能源风险的可控性逐渐增强
(二)防范上海能源风险的对策建议
1.转型发展以降低能源系统性风险
2.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3.促进供能方式变革
4.发展节能服务业
5.减少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B.5 上海大气环境压力及风险防控
一 来自传统大气环境问题的风险不断下降
(一)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酸雨污染
1.二氧化硫
2.二氧化氮
3.酸雨
(二)烟尘、降尘和PM10污染
二 来自新型大气环境问题的风险亟待重视
(一)PM2.5
(二)挥发性有机物(VOC)
(三)臭氧
(四)恶臭
三 减少上海大气环境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能源结构清洁化并减少燃煤过程中的污染
(二)严控来自机动车尾气的污染
(三)加强对化工行业大气污染的重点控制
(四)调整城市布局,减少重污染设施和居民区的近距离接触
(五)优化长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BⅢ 专题篇
B.6 上海水质性缺水及主要成因
一 上海面临严重的水质性缺水
1.上海市水资源量丰沛
2.上海市排污量大
3.上海市河网水功能区达标率低
4.上海市水源地多次因污染而迁移
5.长江的风险
二 上海河湖水质变化过程
1.骨干河道水质变化(以黄浦江和苏州河为例)
2.淀山湖水质、水生态变化
三 上海市水质性缺水原因分析
1.历史欠账与现实压力双重影响
2.污水处理标准偏低,城市面源污染严重
3.太湖流域上游省界地区来水水质较差
B.7 上海潜在的水风险识别与评估
一 上海水风险来源
1.人口增长与生活水平提高
2.气候变化与环境压力
3.产业发展
二 物理风险
(一)水量变化引发风险
1.多年平均缺水率
2.气候变化脆弱性
3.大洪水发生次数
(二)水质恶化引发风险
(三)生态与人类健康风险
1.淡水生物多样性威胁
2.水生态安全状况
3.镇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
4.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
三 监管风险
1.国家、流域及地方水战略与规划
2.水法律法规体系的复杂性和透明度
3.水法律法规体系实施
4.利益相关方在官方论坛或平台讨论水问题
四 声誉风险
五 水风险评估
1.上海水风险识别指标体系
2.上海水风险评估
(1)物理风险评估
(2)监管风险评估
(3)声誉风险
附录A
附录B
B.8 上海市水足迹分析与启示
一 水足迹及其应用
(一)水足迹的概念
(二)水足迹的分类
(三)水足迹计算方法
1.区域水足迹计算
2.工业水足迹计算
(四)水足迹的应用
二 上海市水足迹现状及其问题浅析
(一)用水情况
(二)排水情况
(三)上海市工业用水及排污现状
(四)小结与建议
三 崇明岛水足迹测算
(一)区域水足迹计算方法
1.水足迹的计算
2.指标体系
3.基础数据来源
(二)崇明岛水足迹计算
(三)崇明水足迹评价及横向比较
1.崇明岛水匮乏度分析
2.崇明与全国、长江流域以及上海市水足迹的对比
(四)建议
B.9 上海市食品饮料水足迹行业标准制定研究
一 食品饮料行业与水
(一)食品饮料行业的经济地位
(二)食品饮料行业与水
二 食品饮料行业水足迹计算方法
(一)食品饮料行业水足迹计算方法研究
(二)部分食品饮料行业生产的水足迹计算
三 案例分析
(一)纯净水的生产水足迹分析
1.生产过程中直接水足迹分析
2.生产过程中虚拟水足迹分析
3.纯净水供应链的水足迹分析
(二)纯净水配送运输水足迹分析
(三)结论与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B.10 建立应对水风险的流域多方参与水管理机制
一 多方参与水管理背景
(一)流域产水、供水、耗水指标
(二)流域高水耗、高排污的压力
(三)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机遇
(四)流域企业绿色转型驱动
二 多方参与水管理进程
(一)多方参与责任意识
(二)多方参与技术支撑
(三)多方参与行动策略
(四)多方参与平台建设
(五)多方参与标准制订
(六)多方参与政策倡导
三 多方参与水管理示范
(一)基于多方参与的黄浦江水源地保护模式先行探索
(二)“大莲湖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太湖流域多方参与水管理”试点
四 多方参与水管理面临的不确定性
(一)区域性实施生态补偿机会成本带来的不公平
(二)达标排放的尴尬
(三)排放标准不统一、污染转移的问题
(四)企业节水减排成本升高所导致的竞争力下降问题
(五)谁污染、谁治理、谁负责的原则
BⅣ 管理篇
B.11 上海潜在的环境风险与防控管理
引言
一 主要环境风险来源及分类体系
(一)主要环境风险来源识别
1.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落后、违法排污
2.历史遗留问题
3.产业布局不合理
4.长期、低浓度污染物排放,缓发型环境风险未受重视
5.企业风险管理水平落后,事故应急处置不当
6.危险化学品运输交通事故等外部因素引发环境事故
7.自然灾害引发次生环境事故
(二)主要环境风险分类体系
1.基于环境风险系统及事故演变过程的环境风险分类
2.基于多种分类体系的环境风险类别
二 近年上海环境风险防范的主要做法
1.完善组织体系,成立专职部门
2.加强应急职守,确保快速响应
3.开展专项检查,消除风险隐患
4.加强应急能力,推动标准化建设
5.完善应急预案,提升风险防范水平
6.妥善处置各类环境事件,保障大型活动环境安全
7.加强部门联合、严肃追究责任
8.积极开展演练、加强宣传培训
9.认真完善总结、及时发布信息
三 “十二五”上海环境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重点关注
1.充分认识到环境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重点解决本市环境应急能力不足的问题
3.抓住当前本市环境风险防范面临的主要矛盾
4.积极预防和解决好当前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二)对策建议
1.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
2.在环境风险防范方面
3.在应急队伍建设方面
4.在保障能力建设防范方面
5.在科普宣教演练方面
6.在科技支撑方面
B.12 上海突发环境事件与应急管理
引言
一 上海市突发环境事件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上海突发环境事故时空格局及特征分析
(二)上海市突发环境事故原因分析
二 国内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调研
(一)国外应急管理体系及决策技术调研
1.应急组织体系建设
美国
日本
欧盟
2.应急监测技术发展
3.应急处理处置信息化系统化建设
(二)国内应急管理体系及决策技术调研
1.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2.应急处理处置技术发展
三 进一步加强上海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上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应急组织体系基本形成,但快速响应水平仍需提高
2.应急装备建设有所加强,但快速侦检能力、事故预警技术仍显薄弱
3.污染研判技术有所提高,但科学决策综合实力仍然较弱
(二)加强上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建议
1.多层次应急组织体系及系统建设
2.进一步提升应急监测技术能力
3.在应急处理处置措施方面
B.13 上海潜在的化学品污染风险及防控管理
引言
一 上海化学品环境风险识别
(一)上海市具有环境风险的行业及主要化学品
(二)上海市危险化学品企业布局状况*
1.总体布局调整
2.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
3.危险化学品仓储企业
4.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
(三)上海市具有环境风险的化学品种类及特征*
1.具有环境风险的化学品种类
2.物品特征分类
3.区域分布情况
4.产品运输方式分析
二 化学品污染风险防控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一)化学品污染风险防控机制现状
1.国外
2.中国及上海
(二)我国及上海市现行化学品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1.企业责任主体原则尚未建立
2.优先化学品管理制度尚需完善
3.预防预警、源头控制管理尚显不足
4.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部门协调机制
5.危险化学品事故防范和应急预案制度体系尚未形成
三 完善上海市化学品污染风险防控机制的对策
(一)制定化学品的优先环境管理制度
(二)开展化学品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机制
(三)制定污染物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
(四)建立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状况和化学品档案及数据库
(五)建立新化学物质申报登记制度
B.14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经济激励效果评估
一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实践
二 经济激励现状
(一)不断发展完善的经济激励措施及其构成
1.垃圾收费制度
2.小区保洁员的激励
3.区县环卫局及街镇的投入
4.对居委会及“四大员”的补贴
5.再生资源公司的市场赢利
(二)经济激励效果的定量分析:相关统计体系和投入核算体系不健全
1.缺乏衡量垃圾分类减量效果的统计体系
2.核算方式不规范,与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相适应的投入体制没有建成
(三)经济激励效果的定性分析:责任主体识别不清和经济激励不足
1.各级政府和组织认为生活垃圾的分类试点工作是政治任务而非经济任务
2.收费的生活垃圾面临着收费制度定位模糊、管理过于粗放与政府激励错位的事实
3.垃圾收费制度并非必然导致垃圾的减量
三 经济激励在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对经济激励适度的认识
(二)经济激励的作用与条件
(三)城市垃圾分类减量中的经济激励制度优化
BⅤ 案例篇
B.15 国外环境风险管理经验的比较研究
引言
一 国外环境风险防范经验比较研究
(一)美国
1.在漏油污染预防及应急管理方面
2.在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事故预防与应急管理方面
(二)欧盟
1.欧盟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制度体系
2.“SevesoⅡ指令”规定的主要权责
3. REACH条例规定的职责
(三)联合国
1.在化学品及固体废物管理方面
2.在突发环境事故应对方面
二 国外环境风险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分析
(一)重视经验积累——从事故中累积经验教训是完善体制机制的重要工具
1.鼓励开展国内外重大环境事故的回顾性研究
2.建立事故事后评估机制
3.将事后评估结果纳入到制度体系的完善工作中
(二)明确各方职责——理清各方职责、加强协同合作是有效防范风险和快速应对事故的基本前提
1.明确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
2.强化企业风险防范的主体责任
3.加强公众工作参与
(三)加强信息共享——环境信息公开是有效预防和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
1.建立全国性的环境信息系统
2.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
3.督促企业信息的公开
(四)健全补偿机制——建立应急管理基金及提供灾难损害补偿机制是环境应急管理的经济保障
1.建立环保基金制度
2.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五)强化预案管理——有效的应急预案是防范风险、应急响应的根本手段
1.提升事故预防预警能力
2.加强公众参与
3.加强事故演练
BⅥ 附录
B.16 附录1 上海市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1年年度指标
环保概况
(一)环保投入
(二)环境空气质量
(三)水环境
(四)固体废弃物
(五)声环境
(六)绿化
(七)能源
B.17 附录2 上海资源环境大事记
B.18 后记
法律声明
李国璋等:《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李瑞萍等:《我国能源、重要资源消费与环境污染趋势分析——以SO
刘卫星:《可持续发展的上海能源战略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卢平:《能源与环境概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上海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大力度开拓创新上海市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上海节能》2011年第4期。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上海环境状况公告》,2011。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能源统计年鉴(2011)》,2012。
谭忠富等:《能源市场的风险管理》,《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年第5期。
王姗姗等:《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边限协整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周冯琦:《分布式能源——应对上海能源安全的一种重要选择》,《上海企业》2008年第4期。
周冯琦:《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朱静蕾:《上海能源消费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第9期。
Dragana Pilipovic,
Miehael E.Brown,
马剑丽:《上海宝山区酸雨特征分析》,《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第5期。
郑哓红:《上海市酸雨污染状况及其成因分析》,《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07年第1期。
章轩语、罗孟飞:《大气颗粒物质PM2.5的产生、危害及防治》,《今日科技》2012年第5期。
戴军升:《上海市交通干线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组成及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保护科学》2011年第1期。
蔡长杰等:《上海中心城区夏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源解析》,《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第5期。
陈仁杰、陈秉衡、阚海东:《上海市近地面臭氧污染的健康影响评价》,《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第5期。
《上海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2012年~2014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历年《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2012年8月。
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海洋局):《2011年上海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年全年苏州河水质情况》,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网,2012年4月12日。
太湖流域管理局:《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核算报告(征求意见稿)》。
王祖琴、李田、吴今明:《上海市雨水污染控制初探》,《上海环境科学》2002年第5期。
阮仁良:《平原河网地区水资源调度改善水质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张菊、陈振楼、刘杰:《上海河流氮负荷的年际变化及其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探讨》,《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年第1期。
郦建强、王建生、颜勇:《我国水资源安全现状与主要存在问题分析》,《中国水利》2011年第23期。
Molden,D.,
Syvitski,J.P.M.,et al.,“Sinking Deltas Due to Human Activities,” Nat.
Vorosmarty,C.J.,et al.,“Global Threats to Human Water Security and River Biodiversity,”
Yohe,G.W.,“Representing Dynamic Uncertainty in Climate Policy Deliberations,”
World Water Assessment Programme,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Water Development Report 3:Water in a Changing World,UNESCO,Paris and Earthscan,London(2009).
上海市《崇明年鉴》编纂委员会:《崇明年鉴(2006)》,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应荣第等:《崇明岛水资源状况与可持续利用措施》,《上海建设科技》2007年第5期。
邓晓军等:《水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第3期。
上海市《崇明年鉴》编纂委员会:《崇明年鉴(2002)》,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上海市《崇明年鉴》编纂委员会:《崇明年鉴(2011)》,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Hoekstra,A.Y. and Hung,P.Q.,“Virtual Water Trade:A Quantification of Virtual Water Flows Between Nations in Relation to International Crop Trade”,
William E. Rees.“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
Arjen Y. Hoekstra,Ashok K. Chapagain,Maite M. Aldaya and Mesfin M. Mekonnen.
A.ErtugErcin,MaiteM.Aldaya,Arjen Y.Hoekstra. “The water Footprint of Soy Milk and Soy Burger and Equivalent Animal Products,”
Chapagain A.K,Hoekstra A.Y. “Water Footprints of Nations”.
Hoekstra,A.Y. Chapagain.A.K. “Water Footprints of Nations:Water Use by People as a Function of Their Consumption Pattern.”
http://www.cc.cesi.cn/zzfw_show.asp?id=1052.
http://news.sina.com.cn/o/2010-05-01/151617452084s.shtml.
林俊男:《水足迹国际标准发展趋势》(讲义),2012。
宁波、吴威、孙明哲等:《矿泉水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动向》,《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年第7期。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包装饮用水稳居饮料市场前列》,2009年7月8日,中国投资咨询网;http://food.ocn.com.cn/Info/200907/yinyongshui081123.html。
陈强、舒为群、曾惠、罗教华:《长期饮用纯;争水增加大鼠脏器铅的蓄积》,2010年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刘建昌、赵蕊:《纯净水并非理想的饮用水》,《陕西环境》2003年第10期。
潘清:《中国塑料再生利用市场前景广阔》,新华网·上海频道,2009年1月18日。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2006年电力供需情况和2007年形势分析报告》,国际能源网,2007年5月8日。
Markus Berger,et al.,“Water Footprint of European Cars:Potential Impacts of Water Consumption Along Automobile Life Cycles,”
Allan,J.A.,“Virtual Water:A Strategic Resource Global Solutions to Regional Deficits,”
Hoekstra A.Y.,Hung P.Q.,“Virtual Water Trade:A Quantification of Virtual Water Flows Between Nations in Relation to International Crop Trade,”
Verma S.,Kampman D.A.,Zaag P.,Hoekstra A. Y.,“Going Against the Flow:A Critical Analysis of Inter-state Virtual Water Trade in the Context of India’s National River Linking Program,”
A. Ertug Ercin,Maite Martinez Aldaya. Hoekstra A.Y.,“Ho CorporateWater Footprint Accounting and Impact Assessment:The Case of the Water Footprint of a Sugar-Containing Carbonated Beverage,”
Gerbens-Leenes P.W.,Hoekstra A.Y.,Meer T.,“The Water Footprint of Energy From Biomass: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Consequences of an Increasing Share of Bio-energy in Energy Supply,”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2011年度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太湖网,2012年9月8日。
杜创国、郭戈英:《绿色转型的内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以太原的实践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2期。
王荣华:《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动态·卷首语》,《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动态》2011年第3期。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08年4月。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江苏省水利厅、浙江省水利厅、上海市水务局:《太湖健康报告2009》,太湖网,2010年9月29日。
刘平养:《太湖流域企业水绩效统计调查报告》(内部资料),2011。
戴星翼、黄文芳、李明冉:《上海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经济激励机制研究》,复旦大学城市环境管理研究中心研究报告,2012。
Seunghae Lee,Hae Sun Paik. “Korean Household Waste Management and Recycling Behavior”.
Ashok V. Shekdar. “Sustainable Solid Waste Management: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Asian Countries”.
Alessandro Lombrano. “Cost Efficiency in the Management of Solid Urban Waste”.
Samonporn Suttibak,Vilas Nitivattananon. “Assessment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Solidwaste Recycling Progr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