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5 !

参考文献

161

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图书

The Energy Development Report of China 2007

SSAPID:101-9159-8017-98
ISBN:978-7-80230-526-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中国能源经济发展面临的转型问题,重点分析了2006年中国能源行业发展转型问题,对中国能源现状与未来给予了评价与预测,并分别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焦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行业进行了研究,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数据翔实可靠、分析细致深入、结论富有说服力。

相关信息

丛书名:能源蓝皮书
作 者: 崔民选
编 辑:张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言

 后记

 法律声明

 编委会

 总报告 2006年中国能源转型分析

  一 2006年中国能源发展新趋势

   (一)中国能源供需矛盾趋向缓和

    1.能源生产持续增长

    2.能源消费得到优化

   (二)能源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

    1.能源价格改革再成焦点

    2.煤炭优化整合政策陆续推出

    3.电力市场化改革打破行业垄断

    4.中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

   (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步入快车道

    1.资源量丰富,开发潜力大

    2.产业建设粗具规模

    3.新政策促使新能源进入快车道

  二 经济发展与能源的动态博弈

   (一)经济对能源依赖程度变化

    1.能源供需出现拐点

    2.能源消费与经济关联性

    3.经济能源效率不高

    4.经济粗放型有所收敛

    5.能源对外依存度继续攀升

   (二)经济结构遭遇低效能源利用

    1.能源利用率低的现状得到遏制

    2.能源效率与竞争力

    3.“能源效率”是项优质资源

    4.高效利用能源是调整结构的重要标准

   (三)经济与能源结构的双向影响

    1.能源生产结构分析

    2.油价上升,能源结构调整叫急

    3.多元化应对能源之忧

    4.《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雏形初现

  三 能源全球化与新能源安全观

   (一)国际能源秩序酝酿重组与优化

    1.美国在能源市场的独霸地位受到削弱

    2.欧佩克的石油市场影响力下降

    3.俄罗斯能源政治威力日益显现

    4.石油国有化成为一股潮流

    5.挑战西方石油定价权

    6.石油美元的地位受到冲击

    7.国际“天然气欧佩克”悄酝酿

   (二)地缘政治与高油价相互影响

    1.地缘政治主导油价上涨

    2.油价上涨制造政治危机

   (三)倡导新格局下的新能源安全观

    1.八国峰会,各国各显其能

    2.美日欧能源战略调整

    3.全球能源安全的政治化倾向

    4.亚洲石油定价权暗战升级

    5.中国提出新能源安全观

   (四)中国面对高油价的举措

    1.加快国内石油勘探开采力度

    2.加强替代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3.多渠道进口石油

    4.打通大西南水上运输通道

    5.增强话语权,力争定价权

  四 能源与环境:建设“绿色中国”

   (一)能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的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结构

    2.“无形之手”比“有形之手”更有效

    3.正确认识能源和环境问题

   (二)能源浪费严重威胁环境质量

    1.煤炭回采率仅达30%

    2.建筑成为能源浪费黑洞

    3.制度改革是解决浪费的关键

    4.中国节能:更急更细更严

   (三)能源发展面临环境容量有限的挑战

    1.环境容量已达支撑极限

    2.环境代价十分沉重

    3.能源利用活动对环境的副作用

  五 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

   (一)能源发展总体思路

    1.以政府调控为支撑

    2.提高中国能源技术水平的战略设想

    3.推行新型能源交易机制

   (二)积极开展能源外交,谋求能源战略安全

    1.积极谋求国内外合作,筑就能源安全屏障

    2.核能主导未来

   (三)节约、循环、可持续发展

    1.充分认识节约能源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2.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节约潜力巨大

    3.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进节约能源工作

    4.构筑节能型产业体系是治本之策

 分报告一 中国石油困局的解决方案

  一 石油: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

   (一)石油经济时代的博弈

    1.世界油气资源分布不平衡

    2.世界石油需求依然强劲

    3.石油消费大国严重依赖进口

    4.油价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

    5.世界石油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

   (二)经济增长与石油安全

    1.世界经济增长依赖能源消费

    2.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3.油价高位震荡凸显石油安全压力

   (三)中国石油安全度的测量

    1.资源禀赋

    2.政治局势

    3.运输因素

    4.经济影响

  二 石油定价机制改革: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一)中国石油定价机制走向市场化的历程

   (二)中国石油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1.寻找中国定价机制的症结

    2.石油企业业绩冰火两重天

   (三)成品油定价机制:走向市场化

    1.利益博弈:改革关键

    2.走向市场化:步步为营

    3.油价下跌:中国机遇

  三 中国石油安全保障的选择

   (一)节能降耗,提高能效

    1.战略意义

    2.目前形势

    3.节能潜力

    4.节能措施

   (二)建立健全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1.战略意义

    2.实施目标

    3.制定法规

    4.实施进展

   (三)积极开展国际能源竞争与合作

    1.构建多元化进口体系

    2.实施“走出去”战略

    3.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

   (四)积极发展替代能源

    1.替代能源开发潜力

    2.替代能源种类

  四 石油天然气业发展态势预测与展望

   (一)未来石油天然气业运行态势预测

    1.石油

    2.天然气

   (二)油气行业制度创新与改革前瞻

    1.中国石油税制改革提速 弹性税率联动油价涨跌

    2.应对国际油价飙升:石油管理体制的改革

    3.中国石油企业投资体制改革分析

    4.建立完善石油行政法律制度体系

  五 天然气及再生燃油对石油的替代

   (一)天然气

    1.天然气概述

    2.天然气的优点

    3.天然气的用途

    4.发展趋势

    5.相关政策

   (二)再生燃油

    1.再生燃油优势

    2.再生燃油构成

    3.再生燃油发展现状

    4.再生燃油发展前景

    5.相关政策分析

 分报告二 全面促进煤炭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 2006年煤炭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煤炭供需

    2.煤炭运销

    3.煤炭库存

    4.煤炭价格

    5.煤炭进出口

    6.煤炭投资

   (二)分区域发展状况

   (三)发展特点及问题

    1.煤炭库存持续增长,产能过剩迹象初显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电煤供应相对稳定

    3.煤炭产业集中度低,过度竞争严重

    4.煤炭资源回采率低,损失浪费严重

    5.政策性增支因素增多,煤炭成本大幅增加

    6.煤炭供应相对宽松,煤炭价格上涨空间减小

    7.港口布局规划出笼,煤码头建设顺势而上

    8.煤化工产业前景看好,但风险不容忽视

   (四)典型煤炭企业考察

    1.兰花科创

    2.西山煤电

    3.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二 政策定位与市场导向

   (一)产业政策

    1.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战略启动

    2.设立45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

    3.进一步加强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管理

    4.加强煤矿整顿关闭工作

    5.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

   (二)财税政策

    1.资源税改革迫在眉睫

    2.部分资源产品取消出口退税

    3.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与回采率挂钩

    4.矿业权获取“双轨制”将全面被废

   (三)价格政策

    1.中国资源价格改革稳步推进

    2.煤炭价格市场化势不可挡

   (四)法制建设

    1.《能源法》:提上日程

    2.《循环经济法》:轮廓初现

    3.《进出口煤炭检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三 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

   (一)煤炭开发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大气污染

    2.废水污染

    3.固体废弃物污染

    4.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煤炭清洁生产技术现状

    1.煤的燃前技术

    2.煤的燃中技术

    3.煤的燃后技术

    4.煤的转化

    5.煤层气利用及煤系废弃物处理和利用技术

   (三)煤炭行业清洁发展措施建议

    1.加强政府监督,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

    2.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建立煤炭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煤炭成本核算框架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5.完善煤炭工业环境保护的法规,规范煤炭行业发展

  四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一)国际煤化工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1.国际煤化工技术发展现状

    2.国际主要煤化工企业技术及产品

    3.世界主要国家煤化工发展战略

    4.21世纪煤化工技术设想

   (二)中国煤化工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1.中国煤化工技术发展现状

    2.中国有关煤化工发展的政策

    3.各省煤化工发展规划情况

    4.煤炭企业煤化工发展状况

   (三)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特点

    1.煤化工产业链初步形成

    2.产品结构多元化发展

    3.大型化和采用高新技术

    4.技术集成与煤化工联产

   (四)中国煤化工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电石和焦炭等传统煤化工产品产能严重过剩

    2.煤制甲醇、二甲醚等石油替代产品盲目发展势头显现

    3.煤制油面临技术市场多方风险制约

    4.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盲目发展煤化工

    5.水资源是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6.环境问题也将成为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五)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思路与方向

    1.“十一五”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向

    2.煤化工规划布局三原则

    3.五大项目的发展思路

    4.技术选择和引资策略

    5.建立煤化工生态工业是未来发展趋势

    6.“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作为中长期科技战略

  五 生产安全与政府监督

   (一)“十五”时期煤矿安全生产形势

    1.重特大事故多发

    2.瓦斯、水害重特大事故居高不下

    3.乡镇煤矿事故多

    4.煤矿职业危害严重

    5.与先进采煤国家安全生产水平差距大

   (二)2006年中国煤矿安全生产情况

    1.煤矿联合执法工作开展情况

    2.煤矿安全重大隐患监察情况

    3.低瓦斯矿井瓦斯监测监控系统装备情况

    4.国有重点煤矿瓦斯抽放情况

    5.煤矿瓦斯事故控制指标和抽采利用目标完成情况

   (三)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行业管理弱化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深远

    2.企业安全管理混乱,违法违规现象严重

    3.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4.煤矿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装备水平低

    5.煤矿安全科技水平低,重大灾害预防与治理关键技术亟待解决

    6.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企业技术管理薄弱

    7.地政府监管不力,执法环境有待改善

    8.安全培训工作不到位,职工安全意识差

   (四)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状况

    1.瓦斯灾害易发区域预测技术

    2.高效瓦斯抽采技术

    3.瓦斯灾害监测技术

    4.瓦斯灾害预警技术

    5.煤矿安全十大科技难关

   (五)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与政策

    1.《煤矿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出台

    2.小煤矿:整顿与基础管理并重

    3.全方位推进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工作

   (六)做好煤矿安全工作的建议

  六 行业展望与趋势预测

   (一)煤炭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二)“十一五”时期煤炭行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1.煤炭开发战略转向

    2.煤炭行业结构调整

    3.煤炭工业区域规划

   (三)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1.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2.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3.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选择

 分报告三 电力:绿色消费与绿色投资势在必行

  一 供需博弈:改革新机遇

   (一)供需矛盾进一步缓解

    1.电力供应情况分析

    2.电力需求情况分析

   (二)结构性失衡质疑“电力过剩说”

    1.电源结构不平衡

    2.电网结构不平衡

    3.消费结构不平衡

   (三)行业微利引发新一轮煤电联动

    1.电煤供应

    2.电力行业经营状况

    3.煤电联动

  二 政策环境:产业风向标

   (一)改革重心仍是结构性调整

    1.违规1.25亿千瓦,诸侯经济威胁电力市场

    2.“十一五”规划重点解决电源结构

    3.电力行业未来建设重点放在电网方面

   (二)市场化改革打破行业垄断

    1.电价改革成为“十一五”规划核心内容

    2.输配分离是当前加速进行的重点工作

    3.理顺电价改革和输配分离的关系

   (三)节能降耗引导行业环保新政

    1.节约型社会强调节能降耗

    2.行业环境强调治理脱硫排污

    3.重点治理小火电耗能排污

  三 投融资运作:市场多元化

   (一)供需缓和后再次质疑投资过热

    1.收益率超过12%,投资过热情有可原

    2.内外因共同作用,电力投资增速过快

    3.政府出手调控,电力投资有所回落

   (二)投资主客体不协调引发局部投资过剩

    1.国企一家独大,挤出民营和外资企业

    2.门槛较高,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困难

    3.结构性过热仍然具有投资潜力

   (三)电力行业投资体制改革方向

    1.电力投资制度改革

    2.投资风险

    3.投资影响因素

    4.改革建议

  四 行业分析与趋势预测

   (一)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指数

   (二)供需趋势预测

    1.电力行业环境分析

    2.供需趋势预测

    3.政策建议

   (三)行业投资趋势预测

    1.电力行业的投资环境分析

    2.投资趋势预测

    3.投资建议

   (四)绿色电力的政策和技术导向

    1.节能降耗

    2.政策导向

    3.节能措施

    4.节能建议

     政策导向

     脱硫技术

     政策导向

     信息化现状

     信息化趋势

 分报告四 如何推动焦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 焦炭行业的供需现状分析

   (一)中国焦炭需求现状

    1.焦炭表观消费量继续高增长

    2.中国钢产量超常规增长,极大地拉动了焦炭高消费和高增产

   (二)中国焦炭生产现状

    1.焦炭产量增幅与结构

    2.焦炭产能现状

    3.10年来中国焦炭行业发展及分布情况

   (三)中国炼焦煤产业发展现状

    1.中国炼焦煤供应现状

    2.中国炼焦煤产业存在的问题

  二 中国焦炭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焦炭生产企业规模及集中度分析

    1.焦炭企业总体平均规模及不同规模水平分析

    2.分地区焦炭企业平均规模、不同规模水平分析

    3.焦炭企业生产集中度分析

   (二)中国焦炭行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能严重过剩

    2.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不合理

    3.环保问题突出,企业社会责任未完全落实

    4.补偿成本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致使资源浪费严重

    5.生产集中度低,技术和管理水平总体落后

    6.炼焦副产品品种少,加工深度水平低

    7.出口中低价竞销严重

  三 全球焦炭市场供需及其对价格的影响

   (一)全球经济增长加快,钢铁生产消费增加

    1.2001~2005年,全球生铁产量先后突破6亿吨、7亿吨

    2.中国铁合金产量高增长,出口增加

    3.钢铁、铁合金等生产高需求拉动焦炭生产高增长

   (二)焦炭市场表现

    1.产能过剩,焦炭市场价格大幅度下滑

    2.国际市场焦炭需求趋缓,焦炭出口价格大幅回落

   (三)国际焦炭市场现状

    1.国际焦炭贸易量由2004年的基本持平到2005年的下降

    2.国际市场焦炭自给能力提高

    3.国际炼焦煤贸易市场活跃,价格高位运行

  四 中国焦炭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国焦炭行业经济形势分析

    1.欧美等发达国家钢铁产量趋稳

    2.节约焦炭消费潜力巨大,焦炭需求和生产增长空间将有限

    3.钢企配套建设焦炉比较优势明显,外购焦炭将渐趋下降

    4.煤炭集团延伸产业链——建设焦炉

    5.焦化产品回收利用将加快发展

    6.淘汰落后,结构调整,焦炭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二)“十一五”中国焦炭行业发展趋势

    1.实施产能总量控制是焦化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按科学发展观建设焦炉项目

  五 中国焦炭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进行结构调整及行业发展的有关建议

    1.贯彻科学发展观,研究制定行业发展战略

    2.焦炭行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3.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4.落实《焦化行业准入条件》,严把焦化新增能力准入关

    5.通过焦炭行业准入公告制度,引导现有企业规范发展

    6.鼓励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7.新建焦炭企业应充分论证并有稳定的焦炭用户

    8.加大环境监察和执法力度

    9.焦炭生产要“走出去”,资源和管理经验要“请进来”

    10.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走新兴工业化道路

   (二)促进焦炭出口平稳发展的有关建议

    1.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

    2.出口资质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行业组织加强协调,提高焦炭行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出口企业要坚决贯彻国家相关政策和自觉接受行业协调

    5.保持稳定的政策环境

    6.焦化行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分报告五 突破传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一 世界新能源行业状况分析

   (一)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趋势

   (二)2005~2006年世界关键行业的发展

    1.风电

    2.太阳能

    3.燃料乙醇

    4.水电

    5.核电

    6.地热

  二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一)可再生能源: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

    1.传统能源:供需缺口与环保压力并存

    2.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偏离世界主流

   (二)2005~2006年新能源概况

    1.资源储量情况

    2.开发现状:投资额居世界之首

   (三)政策助推重点行业发展

    1.《可再生能源法》出台

    2.《可再生能源法》配套法规

    3.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综合布局形成

   (四)新能源产业现状及问题

    1.产业及技术现状

    2.存在的问题:产业化障碍待破解

  三 世界新能源政策支持体系与比较

   (一)世界新能源政策支持体系

   (二)世界可再生能源发电制度分析

    1.可再生能源发电制度分类比较

    2.世界各国电价制度分析

   (三)典型国家新能源支持体系比较分析

    1.美国:系统完整的支持体系

    2.印度:积极开发多种可再生能源

    3.日本:多角度、全方位的能源安全措施

  四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重点行业分析

   (一)2005~2006年太阳能产业发展

    1.世界太阳能产业

    2.中国太阳能行业概况

    3.光伏产业:前景广阔 道路漫长

    4.太阳能集热器:市场有待完善

    5.行业重点企业案例介绍

   (二)2005~2006年风电行业发展

    1.2005~2006年世界风电市场

    2.2005~2006年中国风电市场发展

    3.国外成功经验介绍

    4.典型企业介绍

   (三)2005~2006年生物质能发展

    1.2005~2006年世界生物质能开发情况

    2.2005~2006年中国生物质能发展

    3.开发生物质能:就地取材助力新农村建设

    4.2005~2006年燃料乙醇发展分析

    5.秸秆发电:麦田里的新增长点

  五 新能源的前景展望及政策建议

   (一)世界新能源前景展望

    1.风能

    2.水电

    3.光伏产业

    4.燃料乙醇

    5.核能

   (二)中国新能源的发展前景

    1.总体发展预测

    2.技术发展趋势

   (三)新能源发展的战略规划及政策建议

    1.战略布局

    2.建议优先发展的领域

    3.政策措施建议

 分报告六 能源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体系

  一 能源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确立

   (一)评价体系、主要方法及意义

   (二)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基本原则

   (三)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总体思路

  二 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一)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二)指标体系框架建立的几点说明

  三 能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验证

   (一)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二)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值

   (三)中国石油安全度的测量

“皮书”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几年来推出的大型系列品牌图书,它们由一系列权威研究报告组成,在每年的岁末年初对每一年度有关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该系列图书的作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为主,多为国内一流研究机构的一流专家,他们的看法和观点,体现和反映了对中国与世界的现实和未来最高水平的理解和认识,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每册皮书均附有数据库光盘(SSDB3.0)。该光盘既是电子书,又是数据库,安装后可享受PDF格式下的舒适阅览;输入任意字词,均可快速查询、检索。该光盘还具有累加功能,能够把多本皮书的资讯自动累加在一个系统里,构建成一个具备无限扩容与增值空间的数字资讯库。

1.崔民选主编《2006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

2.崔民选:《中国能源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2006年5月29日《科学导报》。

3.崔民选:《寻找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06年5月13日《中国证券报》。

4.崔民选、孙艳玲:《中国能源安全与战略选择》,人民网,2006年8月28日。

5.张军:《国际能源展望——未来国际能源市场分析与预测(至2025年)》,科学出版社,2006。

6.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徐云:《谁能驱动中国——世界能源危机和中国方略》,人民出版社,2006。

8.魏一鸣:《中国能源报告(2006):战略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

9.“十五”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能源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编《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0.金碚:《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编《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

12.周大地主编《2020中国可持续能源情景》,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13.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编《2005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4.郭云涛:《中国能源:突破与超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16.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编《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1、2002、2003、2004、2005),经济管理出版社。

17.冯飞、杨建龙:《2006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华夏出版社,2006。

18.徐华清:《2006中国能源环境发展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19.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能源产业地图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能源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汇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杨光:《中东非洲发展报告No.8(2004~2005):防范石油危机的国际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年鉴2006》,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

5.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中国2003~2004国土资源安全状况分析报告》,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6.〔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褚玦海、李辉等:《石油期货交易》,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8.保罗·罗伯茨:《石油的终结——濒临危险的新世界》,中信出版社,2005。

9.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王学栋、孙增芹、梁栋:《中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中国物价》2006年第4期。

11.苏晓渝:《原油价格高涨推升天然气需求》,《国际化工信息》2005年第12期。

12.赵云旗:《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财税政策思考》,《地方财政研究》2006年第1期。

13.龚金双:《2006年中国石油市场半年回眸与前瞻》,《国际石油经济》2006年第7期。

14.单宝:《石油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7期。

15.马志光:《国际石油价格趋势与中国石油市场发展策略》,《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月,第21卷,第2期。

16.张意翔、成金华、汪涛:《石油期货:中国石油安全的“双刃剑”》,《特区经济》2006年9月。

17.李朴民、贾民、张光耀:《中国应对高油价的战略选择》,《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18.范秋芳、马扬:《利用石油期货市场规避油价风险》,《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3期。

19.杨伟文、张元峰:《国际油价暴涨背后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探析》,《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年第9期。

20.陈秀芝:《“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市场供需前景研究》,《天然气经济》2006年第3期。

21.钟健平:《国家经济结构安全:中国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分析》,《学术研究》2006年第9期。

22.杨建红、公禾:《2006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综述》,《国际石油经济》2006年第6期。

23.孙艳杰、隋舵:《未来世界油气市场与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4期。

24.苏穗燕、姜学峰:《2005年国外大石油公司经营状况及发展动向》,《国际石油经济》2006年第9期。

25.唐雄、张意翔:《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经济学分析》,《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6年第9期。

26.张华林、刘刚:《中国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第5期。

27.饶丹珍:《弱势海权对石油安全的影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0期。

28.高健:《高油价时代如何保证石油安全》,《中国改革》2005年第12期。

29.黄耀华、周铁金:《中国油气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资源与产业》2006年第5期。

30.何晓明、孙长学:《中国垄断行业监管体制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改革设想》,《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0期。

1.李延江:《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2.濮洪九、陆延昌、路耀华、周小谦:《中国煤炭与电力》,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3.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编《中国行业发展报告——煤炭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谢克昌:《煤化工发展与规划》,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岳福斌主编《煤炭价格与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黄盛初:《2004年世界煤炭发展报告》,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7.中国煤炭组织协会编《煤炭工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试行),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8.《中国煤炭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煤炭志·大事记(1991~2000)》,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9.张宝明:《中国煤炭工业改革与发展》,煤炭工业出版社(煤炭信息研究院),2002年6月1日。

10.李士峰:《中国煤炭工业环境保护二十年》(上、下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1日。

11.牛克洪:《中国煤炭大集团建设探索》,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3月1日。

12.杨德玉:《中国大型煤炭企业资源开发方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6月1日。

13.苏立功:《2006——煤炭经济研究文选》,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1日。

14.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与信息部:《煤炭行业2005年经济运行分析与2006年展望》,《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6年第4期。

15.程志强:《对中国新兴煤炭资源型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现象的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16.杜青、郑勇:《影响当前煤炭市场运行的几个问题及应对建议》,《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17.濮洪九:《加快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 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煤炭企业管理》2006年第5期。

18.崔广心:《21世纪前期中国煤炭工业研究的新领域探讨》,《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年第2期。

19.赵海勇、谭劲松:《中国煤炭市场结构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4期。

20.解居臣:《关于中国煤炭市场发展模式战略选择的探讨》,《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21.李忠民:《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中国煤炭》2006年第8期。

22.《中国能源》编辑部:《发展洁净煤技术 促进中国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中国能源》2006年第7期。

23.邓郁松:《2006年上半年能源市场形势分析与趋势预测》,《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8期。

24.云天宝:《神华模式对中国建设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借鉴意义》,《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17期。

25.郝瑞明:《中国煤炭供需矛盾的影响因素分析》,《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7期。

26.朱作生、史先志:《煤炭行业现状及竞争分析》,《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第10期。

1.武润莲、张兴平、杨春权:《中国电力工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经济师》2005年第3期。

2.袁家海、丁伟、胡兆光:《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协整与波动分析》,《电网技术》2006年5月,第30卷,第9期。

3.《在多重需求和放松管制条件下的中国电力行业投资》,凯捷咨询,http://www.capgemini.com/。

4.辜体仁:《电力:调整中前进》,2006年1月2日《中国计算机报》第B08版专题。

5.《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06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http://www.cec.org.cn/tj/。

6.《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06年上半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http://www.cec.org.cn/tj/。

7.《2006年第一季度发电企业经营效益情况分析报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http://www.cec.org.cn/tj/。

8.于良春、赵西亮:《中国电力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4期。

9.马斌:《世界电力行业政府管制变革及启事》,《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4期。

10.李虹:《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3期。

11.顾念祖:《燃煤电厂脱硫的现状和防治对策》,《热能动力工程》2000年第2期。

12.于良春、林峰:《中国发电能源结构与电力生产可持续性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总第125期。

13.周大地:《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电力需求》,《中国电力》2004年第3期。

14.于良春等:《中国电力工业的地区布局和电源结构分析》,《东岳论丛》2003年第3期。

15.李定成:《对中国核电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中国科技产业》2004年第5期。

16.吴敬儒、綦连斌:《中国电力工业2001~2020年发展问题探讨》,《中网技术》2001年第2期。

17.王志轩,《“十一五”电力环保目标及政策建议》,2006年1月10日《中国电力报》(能源周刊)第005版。

18.袁家海、丁伟、胡兆光:《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协整与波动分析》,《电网技术》,2006年5月,第30卷,第9期。

19.国家电力信息中心:《中国电力生产统计数据》【EB/OL】,http://www.sp.com.cn/。

20.张树伟、刘德顺:《电力严重短缺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电力需求侧管理》2006年1月,第8卷,第1期。

21.何永秀、赵四化、李莹、黄文杰:《中国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总第20期)。

22.胡兆光、方燕平:《中国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趋势分析》,《中国电力》2003年第8期。

23.李济英:《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互动关系分析》,《经济师》2004年第4期。

24.何永贵:《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统计与决策》2004年第10期。

25.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4期。

26.武润莲、张兴平、杨春权:《中国电力工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经济师》2005年第3期。

27.于良春、马甜:《中国电力产业的经济绩效分析》,《理论学刊》2006年2月,第2期,总第144期。

28.沈剑飞:《中国电力行业市场结构分析》,《现代电力》2004年第4期。

29.崔民选主编《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0.《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1.《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崔民选:《建立联合组织,提高焦炭行业竞争能力》,《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2.徐帮学:《炼焦生产新工艺、新技术与焦炭质量分析测试实用手册》,吉林音像出版社,2003。

3.陈立:《中国国家战略问题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马占平:《加强焦炭出口管理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中国煤炭》2006年第4期。

5.黄金干:《焦化行业2005年运行情况回顾及2006年发展态势展望》,《中国煤炭》2006年第4期。

6.王炤坤:《“十一五”中国焦化产业发展趋势:严控产能 焦化并举》,《中国石油和化工》2006年第4期。

7.张文成:《焦炭热性能的影响因素探讨》,《燃料与化工》2006年第3期。

8.徐桂芳:《开展焦炭质量攻关 提高焦炭实物质量》,《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6年第2期。

9.胡益之:《论山西焦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煤化工》2006年第1期。

10.李晓哲:《中国焦化行业发展现状与竞争态势分析》,《中国市场》2005年第50期。

11.张继申:《提高焦炭质量的措施》,《河北冶金》2005年第6期。

12.章文:《焦炭气化的发展前景》,《石油炼制与化工》2005年第5期。

13.纪同森:《提高焦炭热态性能的研究与应用》,《山东冶金》2005年S1期。

14.周师庸:《炼焦煤性质与高炉焦炭质量》,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15.吴永钢:《合理使用高灰焦煤 降低配煤成本》,《贵州化工》2005年第5期。

16.闫英华:《2005年中国焦炭出口市场分析与2006年展望》,《冶金信息导刊》2006年第2期。

17.赵小英:《山西焦化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6期。

18.黄金干:《炼焦行业2005年回顾与2006年展望》,《冶金管理》2006年第3期。

19.潘伟尔:《近期中国炼焦煤供应变化趋势分析》,《中国能源》2006年第1期。

20.李晓哲、李成海:《中国焦化行业发展现状与竞争态势分析》,《中国市场》2005年第50期。

21.崔民选:“组建山西焦炭联盟报告”,山西省人民政府课题,2005年。

22.陈新凤:《山西焦炭生产的环境损益与对策研究》,《经济问题》2005年第8期。

23.徐广成:《按照科学发展观调整炼焦产业结构》,《山东冶金》2005年第3期。

24.张永发、王鹏、谢克昌:《中国焦化工业实现洁净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山西能源与节能》2005年第2期。

1.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6”,http://www.world energyoutlook.org.

2.“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6”,http://www.bp.com.

3.Renewable Energy Policy Network for the 21st Century,“Renewables Global Status Report 2006 Update”,http://www.ren21.net.

4.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2005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5.中国风险投资年鉴编辑部:《中国风险投资年鉴2006》,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6。

6.中国风能协会:《2005年中国风电场装机容量统计》,http://www.cwea.org.cn。

7.渤海证券研究所:《新能源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006。

8.魏一鸣等:《中国能源报告2006——战略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

9.徐华清等:《中国能源环境发展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10.张国宝:《在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部长论坛上的讲话》,《太阳能》2005年第6期。

11.张国宝:《促进中国可再生能源更快更好地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22期。

12.李俊峰:《国内外可再生能源政策综述与进一步促进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建议》,《可再生能源》2006年第1期。

13.戴彦德:《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问题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可再生能源》2005年第2期。

14.马凯:《中国当前的能源形势与“十一五”能源发展》,《能源技术与管理》2006年第4期。

15.王仲颖、张正敏:《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成就与发展对策》,《中国科技成果》2005年第13期。

16.施鹏飞:《2005年中国风电产业回顾和未来5年的展望》,《中国电力》2006年第9期。

17.朱俊生、施鹏飞:《加快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节能与环保》2006年第9期。

18.肖军:《燃料乙醇将成能源新贵》,《新财经》2006年第11期。

19.中宏数据库:《中国生物柴油发展及产业化前景分析》,2006年3月。

20.大连商品交易所:《燃料乙醇行业分析报告:市场前途光明道路曲折》,2006年9月。

21.刘振英:《CDM带给新能源开发的新商机》,《中国科技投资》2006年第11期。

22.高俊才:《加快发展农村沼气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经界》2006年第10期。

23.赵宏图:《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石油经济》2006年第10期。

24.周凤起:《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5年第4期。

25.王成军:《燃料乙醇在美国和巴西的发展》,《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第5期。

26.陈艳:《全球能源消费框架下的典型国家能源政策研究》,《中国能源》2006年第8期。

27.康传明:《中国风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中国能源》2006年第6期。

28.傅仲文:《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中国能源》2006年第6期。

29.孙永明:《中国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利用现状与展望》,《可再生能源》2006年第2期。

30.《制定合理的电价政策 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中国能源》2005年第10期。

31.《能源领域危机凸现 高油价直考中国替代能源》,《中国能源》2005年第9期。

简 介:本书分为4篇,第一篇即是综合篇为总报告,第二篇问行业运行篇,第三篇为热点专题篇,第四篇为绿色指数篇。

作者: 崔民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简 介:本书分为4篇,第一篇即是综合篇为总报告,第二篇问行业运行篇,第三篇为热点专题篇,第四篇为绿色指数篇。

作者: 崔民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简 介:本皮书重点是通过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现状、问题、经验的调查研究,对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及国家发展的安全方略进行深层次理论分析,并形成相应的对策性咨询报告。其研究对象极为广泛,涉及经济安全、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食品安全、文化安全、人才安全以及认同安全等方面。此外,我国边疆跨境民族冲突、宗教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简 介:本书分为4篇,第一篇即是综合篇为总报告,第二篇问行业运行篇,第三篇为热点专题篇,第四篇为绿色指数篇。

作者: 崔民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简 介:本书分为4篇,第一篇即是综合篇为总报告,第二篇问行业运行篇,第三篇为热点专题篇,第四篇为绿色指数篇。

作者: 崔民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