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0

尼克松与美国保守主义新权势集团的崛起图书

Richard Nixon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conservative new estabishment

SSAPID:101-9121-6320-05
ISBN:978-7-80230-933-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详述以尼克松为代表的保守主义新权势集团的崛起过程、政策思想及其战后美国政治格局变化的关系,为战后美国历史描绘了一个基本框架。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文库
作 者: 金海
编 辑:朱希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后记

 第一章 战后美国保守主义新权势集团

  第一节 战后美国保守主义新权势集团崛起的动力

  第二节 保守主义新权势集团的政治主张

   一 国内政策

   二 外交政策

 第二章 尼克松的早年生活及其政治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尼克松早年的经历及其政治思想

  第二节 尼克松早年在外交问题上的立场

 第三章 尼克松与美国政治结构的变化

  第一节 在反共外衣下对自由主义的斗争

   一 20世纪40和50年代反共高潮的特点

   二 尼克松在反共高潮中的行动

  第二节 改变美国政治结构的努力

   一 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政治结构的变化与尼克松的竞选战略

   二 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扶植新权势集团的措施

  第三节 “新联邦主义”和对联邦政府的改革

 第四章 信仰与政治的平衡:尼克松的民权思想和实践

  第一节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民权运动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尼克松的民权思想和保守主义势力的影响

  第三节 尼克松政府的民权政策

 第五章 信仰与现实的妥协:尼克松的经济思想和实践

  第一节 尼克松的保守主义经济思想

  第二节 尼克松政府的经济政策

 第六章 左右夹击下的中间道路:尼克松的福利思想和实践

  第一节 尼克松的福利思想

  第二节 尼克松政府的福利政策

 第七章 尼克松对美国外交政策总框架的调整

 第八章 走出“泥潭”:尼克松结束越战的努力

  第一节 越战导致的国内分裂

  第二节 尼克松结束越南战争的努力

 第九章 尼克松的对苏“缓和”政策

  第一节 美苏限制战略武器会谈

  第二节 “连环套”与尼克松的“缓和”政策

 第十章 打开中美关系的努力

  第一节 战后初期美国的对华公众舆论和尼克松的政策主张

  第二节 60年代尼克松对中美关系进行的反思

  第三节 尼克松就任总统后打开中美关系的努力

 第十一章 尼克松对欧日盟国的政策

 第十二章 “水门事件”与总统权力

 结语

 前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尼克松是美国第37届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因陷入政治悲剧唯一遭弹劾被罢免的总统,因而成了美国争议最大的总统之一。他的政治生涯,同二战后美国保守主义新权势集团的崛起联系在一起。他作为这一集团的代表人物,以提倡个人主动精神和反共主义作为其施政的思想核心。本书详述以尼克松为代表的保守主义新权势集团的崛起过程、政策思想及其与战后美国政治格局变化的关系,为战后美国历史描绘了一个基本框架。本书对了解当代美国历史具有参考价值。

The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1969~1974(《美国总统公开文件集》),Washington D.C.,U.S.Gove,Printing Off,1970~1975。

Edited by Bruce Oudes,From the President:Richard Nixon’s Secret File(《来自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的秘密文件》),New York,Harper & Rew Pub.,1989。

WHSF,White House Special Files,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s Project(《白宫特别文件》),National Archives,College Park,Moryland。

PPF,President’s Personal File,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s Project(《总统私人文件》),National Archives,College Park,Moryland。

POF,President’s Office Files,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s Project(《总统办公室文件》),National Archives,College Park,Moryland。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安全档案》),National Archives,College Park,Moryland。

H.R.Haldeman,The Haldeman Diaries:Inside the Nixon White House(《霍尔德曼日记:在尼克松的白宫中》),New York,G.P.Putnam’s Son’s,1994。

Gerald R.Ford Congressional Papers(《杰拉尔德·福特的国会文件》),Gerald R.Ford Library,Anrabor,Michigen。

Winston Chruchill,Winston S.Churchill:His Complete Speeches 1897~1963(《丘吉尔演说全集》),New York,N.Y.,Chelsee House Pub.,1974。

Deborah Hart Strober and Gerald S. Strober,The Nixon Presidency:an Oral History of the Era(《尼克松总统时期:关于那个时代的口述历史》),Brassey’s Inc.Washington D.C.,2003。

Edited by Jeffrey Kimball,The Vietnam War Files:Uncovering the Secret History of Nixon-Era Strategy(《越南战争文件:揭开尼克松时代的战略秘史》),Kansas,Lawrence,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2004。

Edited by Aimee D.Shouse,Presidents from Nixon to Carter 1969~1981:Debating the Issues in Pro and con Primary Documents(《从尼克松到卡特的历届总统1969~1981:用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的原始文件来讨论问题》),Westport,Greenwood Press,2002。

From Nixon-Kennedy Debates《来自尼克松-肯尼迪的辩论》,摘自互联网http://www.Nixon.com。

Opinion Research Corporation,Public Opinion on Key Domestic Issues(《关于重要问题的公众舆论》),Princeton,New Jersey,197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言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梅孜:《美国政治统计手册》,时事出版社,1992。

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

New Yorker(《纽约人》杂志)

Harpers(《哈珀斯》杂志)

American News and World Report(《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John Osbrone,The First TwoThird,Fourth,FifthYears of the Nixon Watch(《观察尼克松的头两(第三、四、五)年》),New York,Liveright,1972~1975。

Irwin Unger,The Best Intentions:The Triumphs and Failure of the Great Society under Kennedy,Johnson and Nixon(《最好的意图:在肯尼迪、约翰逊和尼克松时期伟大社会的兴衰》),New York,Doubleday,1996。

Leslie Kirby Adler,The Red Image:American Attitudes toward Communism in the Cold War Era(《红色的形象:冷战时期美国人对待共产主义的态度》),New York &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 lnc.,1991。

Toby Goldstein,Waking from the dream,American in Sixties(《从梦中醒来:60年代的美国》),Charles E.Tuttle,Boston,1996。

Stephen E. Ambrose,Nixon:The Education of a Politician 1913~1962(《尼克松:一个政治家所受的教育1913~1962》),New York,N.Y.,Simon & Schuster,1987。

Roger Morris,Richard Milhous Nixon:The Rise of an American Politician(《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一个美国政治家的崛起》),New York,N.Y.,Henry Holt & Co.,1990。

Herbert S. Parmet,Richard Nixon and his America(《理查德·尼克松和他的美国》),Baltimore,Little Brown Co.,1990。

Tom Wicker,One of Us:Richard Nixon and the American Dream(《我们中的一员:理查德·尼克松和美国梦》),New York,N.Y.,Random House,1991。

Anne Collins Walker,China Calls:Paving the Way for Nixon’s Historic Journey to China(《中国的呼唤:为尼克松历史性的访华之行铺路》),Madison Books,Lanham,Maryland,1992。

Christopher Matthews,Kennedy & Nixon:The Rivalry that Shaped Postwar America(《肯尼迪和尼克松:勾画了战后美国的竞争对手》),New York,N.Y.Simon & Schuster,1996。

Richard C. Thornton,The Nixon-Kissinger Years:Reshaping America’s Foreign Policy(《尼克松—基辛格年代:对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塑》),New York,N.Y.Paragon House,1989。

Jonathan Schell,Observing the Nixon Years:“Notes and Comment”from the NEW YORKER on the Vietnam War and the Watergate Crisis 1969~1975(《观察尼克松年代——1969~1975年〈纽约人〉杂志关于越南战争和水门危机的“报道和评论”》),New York,Pantnem Books。

Michael A. Genovese and William F. Levantrosser,Watergate and Afterward:The Legacy of Nixon(《水门事件及以后:尼克松的遗产》),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92。

William C.Berman,America’s Right Turn,from Nixon to Bush(《美国向右转:从尼克松到布什》),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Maryland,1994。

Cyrus Leo Sulzberger,The World and Richard Nixon(《世界与理查德·尼克松》),New York,N.Y.,Prentice Hall Press.1987。

Morris Dickstein,Gates of Eden:American Culture in the Sixties(《伊甸园之门:60年代的美国文化》),Basic Books,New York.1979。

Edited by Strasbourg University of Law,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Relations between West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西欧与美国的关系》),Paris,Pergamon Pr.,1982。

Anthony Summers,The Arrgoance of Power:The Secret World of Richard Nixon(《傲慢的权力:尼克松的秘密世界》),New York,N.Y.,Viking Penguin,2000。

Walter Lippmann,U.S. Foreign Policy:Shield of the Republic(《美国外交政策:共和国之盾》),Little Brown,Boston,1943。

Irwin F. Gellman,The Contender:Richard Nixon the Congress Years 1946~1952(《斗争者:理查德·尼克松的国会年代1946~1952》),The Free Press,A Division of Simon & Schuster Inc.,1999。

Edited by Nicholas Sherwen,NATO’s Anxious Birth:The Prophetic Vision of the 1940s(《北约令人期盼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的预言性观点》),St.Markin’s Press,New York,1985。

Robert Mason,Richard Nixon and the Quest for a New Majority(《理查德·尼克松和对新多数的追求》),Chaple Hill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4。

Edited by Arthur M.Schlesinger Jr.,History of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1789~2001,Volume IX 1960~1969(《美国总统选举史1789~2001》第9卷1960~1969),Chelsea House Publishers,2002。

Richard M. Scammon and Ben J. Wattenberg,The Real Majority(《真正的多数》),New York,Coward-McCann,1970。

William Safire,Before the Fall:An Inside View of the Pre-Watergate White House(《垮台之前:水门事件前的白宫内幕》),New York,Garden City,Daubleday,1975。

Melvin Small,The Presidency of Richard Nixon(《理查德·尼克松的总统任期》),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9。

Edited by John Hope Franklin and Isidore Starr,The Negroes in the 20th Century America(《黑人在20世纪的美国》),New York,London Pub.,1967。

Dean J. Kotlowski,Nixon’s Civil Right:Politics,Principle,and Policy(《尼克松的民权:政治、原则与政策》),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Robert M. Collins,More: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Growth in Postwar America(《更多:战后美国经济增长中的政治学》),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hillip F. Cramer,Deep Environmental Politics:The Role of Radical Environmentalism in Crafting American Policy(《深层环境政治:激进环保主义在美国环境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Westport,1998。

Eric Ladley,Nixon’s China Trip(《尼克松的中国之行》),New York,Writers Club Press,2002。

Raymond L. Garthoff,Détente and Confrontation:American-Soviet Relations from Nixon to Reagan(《缓和与对抗:从尼克松到里根时期的美苏关系》),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4。

Leonard A. Kusnitz,Public Opinion and Foreign Policy:America’s China Policy 1949~1979(《公众舆论和外交政策:美国的对华政策1949~1979》),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84。

Tsan-Guo Chang,The Press and China Policy:The Illusion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报界与对华政策:中美关系的反映》),Norwood,New Jersey,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3。

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上、中、下),商务印书馆,1979。

理查德·尼克松:《六次危机》(上、下),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理查德·尼克松:《真正的战争》,新华出版社,1980。

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理查德·尼克松:《领导者》,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理查德·尼克松:《竞技场上》,时事出版社,1990。

理查德·尼克松:《不再有越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理查德·尼克松:《真正的和平》,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理查德·尼克松:《超越和平》,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莫妮卡·克劳莉:《不在案的记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1~4),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

厄尔·梅佐:《理查德·尼克松》,复旦大学印制,1971。

威廉·科斯特洛:《尼克松的政治画像》,复旦大学印制,1972。

马文·卡尔布、约瑟夫·卡尔布:《基辛格》(上、下),三联书店,1975。

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塔德·肖尔茨:《和平的幻想——尼克松外交内幕》(上、下),商务印书馆,1982。

亨利·布兰登:《美国力量的收缩》,商务印书馆,1974。

当代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论美国在缓和后世界中的新作用》,商务印书馆,1980。

赫伯特·斯坦:《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柯克帕特里克·塞尔:《权势转移——南部边缘地带的兴起及其对东部权势集团的挑战》,商务印书馆,1976。

约翰·斯帕尼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商务印书馆,1992。

阿瑟·林克、威廉·卡顿:《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上、下),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

杰里尔·罗塞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罗伯特·罗斯:《风云变幻的美中关系——在谈判中合作1969~1989》,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夏尔·菲利普-大卫:《白宫的秘密——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美国外交决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迈克尔·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约翰·霍普·富兰克林:《美国黑人史》,商务印书馆,1988。

许金华、赵立坤、邓辉:《尼克松谋略》,红旗出版社,1997。

张海涛:《尼克松在白宫——印支退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张海涛:《尼克松在白宫——祸起萧墙》,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姜长斌、罗伯特·罗斯:《1955~1971年的中美关系——缓和之前:冷战冲突与克制的再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陈乐民:《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刘金质:《美国国家战略》,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上),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韩铁:《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主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

陈之骅主编《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何慧:《尼克松与中国: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陈敦德:《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

时殷弘:《尼克松主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

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小阿瑟·施莱辛格主编《美国共和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小阿瑟·施莱辛格主编《美国民主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西奥多·卡普洛:《美国社会发展趋势》,商务印书馆,1997。

王波主编《20世纪美国重要历史文献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戴维·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商务印书馆,2002。

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Olav Riste,“Norway’s‘Atlantic Policy’:The Genesis of North Atlantic Defense Cooperation”(挪威的“大西洋政策”:北大西洋防御合作的起源),尼古拉斯·舍尔温主编《北约令人期盼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的预言观点》,纽约,1995。

Pete Hamill,“The Revolt of the White Lower Middle Class”(“白人中产阶级下层的反叛”),《纽约》杂志(New York),1969年4月14日。

Michael A.Genovese,“Richard M.Nixon and the Politicization of Justice”(理查德·尼克松与司法的政治化),利昂·弗里德曼、威廉·F.利文罗龙主编《水门事件及以后:尼克松的遗产》,纽约,1992。

Noam Kochavi,“Insights Abandoned,Flexibility Lost:Kissinger,Soviet Jewish Emigration,and the Demise of Détente”(“洞察力的抛弃和灵活性的丧失:基辛格、苏联犹太移民问题与缓和的死亡”),〔美〕《外交史》,2005年6月。

Howard Ball,“The Question of Executive Privilege”(“行政特权的问题”),利昂·弗里德曼、威廉·F.利文罗龙主编《水门事件及以后:尼克松的遗产》,纽约,1972。

顾然:“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新右派运动初探”,《安徽史学》2003年第2期。

万光:“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西亚·非洲》1994年第6期。

唐小松:“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研究现状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5期。

周青风:“宪政制度中司法审查权的制衡作用——从“合众国诉尼克松”案件谈起”,《中国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刘然:“理查德·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述评”,《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李红梅:“尼克松总统的分享岁入改革”,《北方论丛》1999年第1期。

何慧:“公众舆论于尼克松对华政策的影响”,《世界历史》1999年第5期。

何慧:“尼克松研究与美国新史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0月。

何慧:“简论尼克松对华政策的影响”,《世界历史》2003年第3期。

石庆环、高岳:“从艾森豪威尔到卡特:美国文官‘高级行政职位’的建立”,《求是学刊》2002年第6期。

宋欧:“从美中和解看尼克松政府的‘均势’政策”,《史学集刊》1998年第2期。

宋欧:“尼克松的缓和战略评析”,《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5期。

黄绍湘:“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应用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第3期。

章含之:“改变世界的七天——尼克松访华的前前后后”,2007年7月11日《南方周末》。

赵学功:“略论尼克松政府的对日政策”,《史学研究》2002年第4期。

赵学功:“略论尼克松政府的越南战争政策”,《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4期。

刘其杰:“《华盛顿邮报》和水门事件”,《世界历史》1995年第2期。

张也白:“尼克松与美国对外政策的历史性转折”,《美国研究》1994年第3期。

顾宁:“永恒的美中民间友谊——乒乓外交揭秘”,《世界历史》1997年第6期。

顾宁:“美国‘遏制但不孤立’中国政策提议的历史由来、反响及其意义”,《世界历史》1997年第1期。

钟文范:“战后初期美国保守主义思想运动”,《美国研究》1996年第1期。

杨桂凤、平丽:“历史性的五分钟——庄则栋回忆中美乒乓外交”,《瞭望》1998年第52期。

刘建飞:“冷战后美国对越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国际观察》2002年第3期。

D.安德森:“笼罩白宫的阴影”,《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4期。

孙哲:“美国的总统外交与国会外交”,《复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王晓德:“美国对外关系的文化探源”,《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

李庆四:“美国共和党外交理念刍议”,《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5期。

李庆四:“美国国会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影响”(论文),复旦大学“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讨论会”(论文),2001年。

周琪:“‘美国例外论’与美国外交政策传统”,《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王恩铭:“美国新左派运动”,《史学月刊》1997年第1期。

陈立旭:“浅谈周恩来1972年的整顿”,《党史文苑》1994年第6期。

李胜凯、刘国柱:“试论战后美国总统与国会的外交权之争”,《齐鲁学刊》1997年第3期。

熊向晖:“试析1972年毛泽东同尼克松的谈话”,《党的文献》1996年第3期。

金太军、黄希惠:“西方新保守主义民主观述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1期。

于迎丽:“新保守主义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影响”,《国际观察》2003年第2期。

华涛:“约翰逊总统与美国‘肯定性行动’的确立”,《世界历史》1999年第4期。

高宝明:“由‘纤维谈判’看尼克松政府对日政策的调整”(硕士论文)。

赵薇:“尼克松访华与美苏中日四国关系的调整”(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