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19

产业规划研究与案例分析图书

待补

SSAPID:101-9105-9206-93
ISBN:978-7-5097-1488-1
DOI:
ISSN:

[内容简介] 当前正值“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高峰,改革规划编制方法,提高规划编制质量,提升规划科学性和指导性具有异常紧迫性。本书试图破解我国以往产业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产业发展理论、探讨产业规划编制的原则、依据、内容和数量分析预测的方法。结合规划实例,有重点地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研究不同产业规划的目标、内容和指导原则,研究产业规划编制和完善;针对特定产业,如产业布局、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提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本书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手段,系统研究产业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对政府规划编制部门、专业规划编制机构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陈文晖 鲁静
编 辑:周丽;王玉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序

 后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产业的概念、分类与作用

   一 产业的概念和分类

    (一)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

    (四)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分类法

    (五)产业地位和作用分类法

    (六)产业国际经济联系分类法

   二 产业发展的作用

    (一)产业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强大物质经济基础

    (二)产业发展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产业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可靠基础

    (四)产业发展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 产业发展进程和产业现代化

   一 产业产生及发展进程

   二 产业革命和工业化

   三 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现代化

   四 产业现代化的标志和途径

    (一)产业现代化的标志

    (二)产业现代化的途径

     1.调整结构,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

     2.开发区域经济,加快地区产业发展

     3.依靠科学技术,加快产业技术创新

     4.筹集资本,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5.开发人才,提高职工素质

     6.培育各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7.改革经济体制,增强企业活力

     8.发展外向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第三节 产业研究与产业理论

   一 产业研究与产业理论

   二 产业理论与产业规划

 第二章 产业规划概述

  第一节 产业规划的基本原理

   一 经济区域及其构成要素

   二 西方经济学的区位理论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三)克里斯特勒与廖什等的中心地理论

    (四)胡佛的运输区位论

    (五)“大推进”理论

    (六)“增长极”理论

   三 我国产业规划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产业规划的合理化

   一 影响产业规划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技术因素

    (四)历史因素

    (五)社会因素

   二 产业规划合理化的标准

    (一)产业规划应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基本协调

    (二)符合区际相对比较优势的原则

    (三)区域内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能够协调发展

    (四)能够获得最佳的综合经济效益

   三 产业规划的确立原则

    (一)正确处理适当集中与合理分散的关系

    (二)正确处理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的关系

    (三)区域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四)增量布局与存量调整相结合

    (五)提高效率与优化结构相结合

  第三节 我国产业规划的实践

   一 我国产业规划的现状

   二 我国产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二)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化增强

    (三)地区封锁与市场分割状况严重

   三 我国产业规划的重点和措施

    (一)我国产业规划的重点

    (二)我国产业规划合理化的措施

 第三章 产业规划编制

  第一节 工作流程和编制程序

   一 产业规划工作流程

   二 产业规划编制程序

  第二节 基础资料及搜集整理

   一 产业规划基础资料的内容

   二 产业规划基础资料的搜集

  第三节 产业规划编制方法

   一 系统分析法

   二 传统综合方法

   三 方案比较法

   四 数学模拟法

    (一)产业结构功能分析模型

    (二)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模型

    (三)决策分析模型

   五 决策分析模型法

    (一)决策树模型

    (二)效用概率决策方法

     1.概念

     2.效用曲线的类型

     3.使用效用概率决策方法的步骤

    (三)连续性变量的风险型决策方法

     1.方法描述和几个概念

     2.边际分析法的应用

     3.应用标准正态概率分布进行决策

    (四)马尔科夫决策方法

     1.方法描述和转移概率矩阵

     2.用马尔科夫决策方法进行决策的特点

     3.转移概率矩阵决策的应用步骤

  第四节 产业规划成果的形成

   一 产业规划说明书

    (一)总体综合规划

    (二)分专业“条条”规划

   二 产业规划制图说明

 第四章 产业规划数学模型技术

  第一节 产业结构功能分析模型

   一 投入产出模型

    (一)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内容

    (二)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

   二 层次分析模型

    (一)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二)构造判断矩阵

    (三)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四)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模型

   一 回归预测模型

    (一)基本原理

    (二)离差分析

    (三)统计推断

    (四)回归预测

   二 时间序列模型

    (一)时间序列的含义

    (二)时间序列模型的步骤

     1.获得时间序列数据

     2.判断时间序列是否平稳

     3.纯随机性检验

     4.模型识别

     5.估计未知参数

     6.模型检验及优化

     7.预测

 第五章 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节 产业发展规划的确定

   一 产业发展的动力分析

    (一)全球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国际产业转移

    (二)市场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1.深化体制改革,为产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2.调整产业政策,加强对国内产业的合理保护

     3.努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三)信息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1.经济机制的重大变革

     2.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3.生产力由质变到量变

     4.劳动力结构知识化、专业化和科学化

   二 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产业融合化

     1.产业融合化的主要特征

     2.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

    (二)产业集群化

     1.产业集群化的表现特征

     2.产业集群与产业发展

    (三)产业生态化

     1.产业生态化的特征

     2.产业生态化与产业发展

   三 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

    (二)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

    (三)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四)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

  第二节 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抉择

   一 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

   二 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原则

    (一)特色优先,倾斜发展

    (二)优化存量,提升增量

    (三)调整布局,优化发展

    (四)自主创新,节约增效

    (五)政府指导,市场导向

  第三节 产业发展规划的内容

   一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

     1.供给结构的优化

     2.需求结构的优化

     3.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4.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四)产业结构高度化

    (五)产业的均衡发展

   二 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一)发挥国家或地区优势

    (二)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三)地区单位的产业发展规划必须与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方向相协调

    (四)有利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五)与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

   三 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

    (一)地区的界定

    (二)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四 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一)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1.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2.人口因素

     3.技术进步

     4.资金供应状况

     5.商品供应状况

     6.环境因素

    (二)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1.消费需求

     2.投资需求

    (三)区际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四)区际投资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五)其他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二 该县产业发展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1.经济总量较快较好增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2.形成和壮大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及支柱产业

     3.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龙头企业,并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

     4.形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品牌

     5.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三 该县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优势条件

    (二)不利因素

   四 发展规划布局与重点

    (一)特色林产加工业

    (二)农特产品加工业

    (三)生物制药产业

    (四)有色金属冶炼产业

    (五)生物化工产业

    (六)现代旅游业

    (七)新型房地产业

 第六章 第一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一 第一产业发展内涵与特征

    (一)第一产业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相互交织

    (二)第一产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面临特殊困难

    (三)农产品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不均衡

    (四)第一产业吸纳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不强

   二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农业产业化

    (二)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化组织、基地

    (四)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

    (五)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工业化、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

   三 我国农业产业化现状与特点

  第二节 我国第一产业规划的依据

   一 我国第一产业发展区域特征

   二 我国第一产业规划制定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二)坚持综合防治、突出重点的原则

    (三)坚持改善条件、注重科技和政策法规的支撑作用的原则

    (四)坚持生产经营与管理并重的原则

    (五)坚持综合利用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六)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第一产业规划的内容

   一 战略选择

   二 指导思想

   三 基本方针

   四 中长期目标

    (一)近期目标

    (二)中期目标

    (三)远期目标

   五 建设重点和重点区域目标

    (一)黄河中上游及黄土高原地区

     1.生态农业建设

     2.旱作节水农业建设

     3.能源生态保护建设

     4.土壤肥力建设

    (二)长江中上游及源头地区

     1.生态农业建设

     2.旱作节水农业建设

     3.能源生态保护

     4.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风沙区

     1.生态农业建设

     2.旱作节水农业建设

     3.能源生态保护建设

     4.土壤肥力建设

    (四)草原区

     1.草地“三化”治理

     2.草地生态建设保障体系建设

     3.草原鼠虫害治理

     4.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建设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二 不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一)不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发达地区农业仍很落后

     2.农产品供给稳定性差

     3.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4.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5.教育普及与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

     6.贫困面大扶贫任务依然艰巨

     7.农村工业企业不发达

    (二)不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潜力

     1.不发达地区的宜林荒地和可利用天然草地等土地资源较丰富

     2.不发达地区具有广阔的土地,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提高耕地灌溉面积

     3.不发达地区水平景观与垂直景观的分异明显,具有独特的生态资源

     4.不发达地区畜牧业、实行区域专业化与基地化生产的潜力很大

     5.不发达地区人口密度低,个别地区发展规模农业具有区域优势

   三 不发达地区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的原则

    (一)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

    (二)重新调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农业资源配置

    (三)协调工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依靠科学技术搞好农业的综合开发

   四 加快不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良农村人力资本

    (二)重塑农业资金营运机制

    (三)合理引导农业结构优化

    (四)推进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正确处理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的关系

    (六)切实抓好扶贫工作

 第七章 第二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节 第二产业结构及均衡

   一 产业结构的划分

    (一)按产品的经济用途,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

    (二)按劳动对象来源,可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

    (三)按照工业生产过程的纵向联系划分为,初级产品产业部门、中间产品产业部门和最终产品产业部门

   二 产业结构的演变

    (一)三次产业的演变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理

     2.库兹涅茨的投入产出结合分析论

     3.产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理论

    (二)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1.重工业化阶段

     2.高加工度化阶段

     3.技术集约化阶段

   三 结构合理化的标志

    (一)比例性

    (二)效益性

    (三)先进性

    (四)开放性

    (五)完整性

   四 产业结构的分析方法

    (一)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1.需求结构状况

     2.资源供给结构状况

     3.生产技术体系

     4.对外经济关系状况

     5.经济体制和重大经济政策

    (二)产业结构的静态分析方法

     1.产业产值构成

     2.产业资产构成

     3.产业劳动力构成

    (三)产业结构的动态分析方法

  第二节 第二产业布局

   一 第二产业布局的内涵

   二 第二产业布局的内容

    (一)工业宏观布局

    (二)工业中观布局

    (三)工业微观布局

   三 第二产业布局的特点

    (一)全面性

    (二)长远性

    (三)战略性

   四 全国产业布局合理化

    (一)全国性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

    (二)产业密集带的形成与全国性产业布局

     1.产业密集带形成的原因

     2.产业密集带的中间演进

     3.关于我国产业密集带的发展和全国性产业布局的设想

    (三)全国性产业布局的调整

  第三节 第二产业规划的依据

   一 第二产业规划的指导思想

    (一)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重大关系

     1.处理好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

     2.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3.处理好存量调整与增量发展的关系

     4.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5.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6.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二 第二产业布局的原则

    (一)正确处理工业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二)地区间专业化分工与区内综合发展相结合

    (三)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

    (四)根据工业企业的指向性选择最优区位

    (五)综合利用资源与保护生态平衡相结合

   三 新型工业化的项目选择

    (一)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1.以信息化为新的带动力和标志

     2.以工业和相关经济结构优化为基本特点

     3.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内容

     4.以对外开放为重要条件

    (二)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项目确定

     1.集成电路与软件

     2.现代通信领域

     3.光电子领域

     4.纳米技术及新材料领域

     5.生物医药领域

     6.装备制造业领域

     7.节能环保领域

     8.汽车零部件领域

     9.精细化工领域

     10.企业信息化示范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二 该县工业经济发展重点产业选择

    (一)现有的重点产业及其总体情况

    (二)现有重点产业及其发展前景分析

     1.汽车零部件产业

     2.建材产业

     3.食品加工产业

     4.纺织产业

     5.化工产业

     6.铸造加工产业

    (三)该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选择

   三 该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路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 该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产业

    1.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

    2.提升纺织产业

    3.壮大食品加工产业

    4.扩张化工产业

    5.培育建材产业

 第八章 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节 第三产业概述

   一 第三产业概念

   二 第三产业的内涵

   三 第三产业的分类

    (一)从消费角度分类

    (二)按功能分类

   四 我国第三产业的分类

  第二节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一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一)第三产业发展带动了就业的增长

    (二)第三产业总体规模扩大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

    (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了优化,但质量有待于提高

   三 影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的原因

    (一)市场化程度低

    (二)产业化进展慢

    (三)国际化水平不高

    (四)城市化滞后

  第三节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的内容

   一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目标

    (一)建立初步发达的统一服务业市场体系,努力促进服务业的产业化

    (二)建立方便的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建立高效能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二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突出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主要是物流业及信息服务业等

    (二)加快发展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行业,主要是教育培训、科学技术等知识智能型行业

    (三)大力发展投资少,收效快,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主要是社区服务、物业管理、房地产、饮食服务业以及旅游业等

    (四)尽快发展与知识经济和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主要是文化产业、咨询等中介服务业、科技开发产业、金融保险业等

   三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

    (一)选择合适的结构模式

     1.行业结构模式

     2.地区结构模式

     3.城乡结构模式

    (二)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政策与措施

     1.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步伐

     2.扩大对外开放

     3.提高服务业的科技含量

     4.提高服务型企业自身综合素质

     5.推进服务业领域的产业化

     6.多渠道增加对第三产业的投入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二 该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该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增长速度偏慢

     2.产业发展水平滞后

     3.地域差异明显扩大

     4.产业化社会化水平偏低

   三 该市第三产业发展目标与重点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2.突出特色的原则

     3.产业关联的原则

     4.开放带动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2.结构调整目标

   四 该市第三产业发展布局与重点

    (一)区域布局

    (二)重点行业发展

     1.现代商贸流通业

     2.旅游业

     3.金融服务业

     4.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服务业

     5.餐饮酒店服务业

     6.信息服务业

     7.房地产业

     8.社区服务业

   五 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解放思想

    (二)规范政府扶持政策,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三)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拓展发展空间

    (四)培育现代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五)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培育要素市场

    (六)强化规划积极引导,确立重点项目

    (七)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

    (八)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提升人员素质

 第九章 产业布局规划

  第一节 产业布局规划的基本原理

   一 产业布局规划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一)产业布局规划的基本特性

     1.时效性

     2.连续性

     3.战略性

     4.地域性

     5.综合性

     6.政策性

    (二)产业布局规划的任务

    (三)产业布局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1.产业布局规划可以合理配置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

     2.产业布局规划可以合理构建城镇居民点体系,提高社会效益

     3.产业布局规划可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态效益

   二 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三 产业布局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一)产业布局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的关系

    (二)产业布局规划与经济区划的关系

    (三)产业布局规划与国土规划的关系

    (四)产业布局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 地理位置因素

    (一)地理位置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

    (二)地理位置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

   二 自然因素

    (一)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

    (二)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间接影响

    (三)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大格局

    (四)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三 人口因素

    (一)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四 社会经济因素

    (一)历史基础

    (二)市场条件

    (三)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

    (四)国内、国际政治条件

    (五)价格与税收条件

   五 科学技术因素

    (一)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第三节 产业布局规划的类型和内容

   一 产业布局规划的类型

   二 产业布局规划的内容

    (一)产业布局规划的内容

    (二)具有不同经济地理特征的各类地区的规划内容

     1.城市地区区域规划

     2.工矿区区域规划

     3.风景旅游区区域规划

     4.农业区区域规划

     5.流域规划

   三 产业布局规划的原则

    (一)优势原则

    (二)全局原则

    (三)不平衡原则

    (四)效益原则

   四 产业布局在不同层面的实践

    (一)全国性产业布局

     1.全国性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

     2.产业密集带的形成与全国性产业布局

    (二)地区性产业布局

     1.地区性产业布局的依据

     2.地区性产业布局的基本走势

     3.地区性产业生长点的选择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二 该经济区域产业发展概况

    (一)产业布局框架基本形成,两岸交流具备良好基础

    (二)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提速,现代交通体系初具规模

    (三)区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快速,对台开放与交流不断加深

    (四)对接“两洲”通道形成,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三 制约经济区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粗放严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需加强

    (二)产业布局过于分散,区内产业同构并缺乏特色

    (三)传统产业仍居优势,产业升级缓慢且动力不足

    (四)外向经济引力不强,经济发展后劲有待继续加强

    (五)中心城市辐射较弱,城市集聚与扩散效应不明显

    (六)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区内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增大

   四 该经济区区域产业发展建议

    (一)设立区域性产业协调机构,加快区域内一体化进程

    (二)明确各城市产业发展重点,合理定位区域经济特色

    (三)壮大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区内产业结构升级

    (四)促进生态化工业园区建设,建立绿色产业激励机制

    (五)加速区内城市化建设进程,提升城市经济辐射强度

    (六)完善数据统计的指标体系,强化节能监察监管工作

 第十章 产业竞争力规划

  第一节 产业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一 竞争力的含义

   二 产业竞争力的含义

   三 产业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一)因素制约性

    (二)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区域统一性

    (三)多样性

     1.要素推动型

     2.需求拉动型

     3.产业支撑型

     4.企业支撑型

    (四)开放性

    (五)综合性

  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 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一)产业业绩分析视角

    (二)产业价值链分析视角

    (三)产业对外支配程度分析视角

    (四)产业吸引力分析视角

    (五)国际竞争力动态分析视角

     1.生产要素

     2.需求条件

     3.相关支持产业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

     5.机会

     6.政府行为

   二 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一)区位因素

    (二)人口因素

     1.人口质量最深刻地影响着产业竞争力

     2.人口数量影响产业竞争力

     3.人口的移动影响产业竞争力

    (三)经济因素

     1.区域经济基础反映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与潜力

     2.资金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动力之一

     3.市场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导向

    (四)技术因素

     1.技术影响产业的变革

     2.技术影响区域产业布局的态势

     3.技术影响区域产业的活力与竞争力

    (五)自然因素

     1.生产力

     2.产业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自然因素

    (六)政策因素

    (七)创新因素

  第三节 产业竞争力规划内容

   一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内容

    (一)综合分析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1.要确定比较优势

     2.要重视对人文因素的分析

     3.要克服本位主义

     4.在影响因素分析过程中,不要把它们看成是僵死的东西,有些因素是可以人为改变的

    (二)深入探讨分析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与问题

     1.要分析区域优势的发挥程度

     2.要分析产业竞争力演化的阶段性

     3.要分析主导产业的先进性

     4.要分析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5.要分析产业布局与产业政策的合理性

    (三)科学制订区域产业竞争战略与规划

     1.要根据区情确定区域产业的发展目标

     2.要制订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3.要选择适宜的产业布局模式

    (四)准确寻求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关键措施

     1.要促进人的现代化

     2.要促进制度现代化

     3.要加快区域创新网络建设

    (五)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二 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方法

    (一)科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

     1.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

     2.择同比较与择异比较

     3.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

     4.静态比较与动态比较(又称状态比较与过程比较)

     5.直接比较与间接比较

    (二)间接比较:绝对优势分析与相对优势分析

     1.部门间直接比较难以排除价格扭曲影响,易导致地区间的结构趋同

     2.地区间直接比较受发展水平差异影响,不利于引导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3.部门比较和地区间比较的双重标准易造成地区与国家间的利益冲突

    (三)静态比较与动态比较

   三 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世界经济论坛的评价体系

    (三)荷兰格林根大学的评价体系

    (四)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关于各国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二 该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现状分析

     1.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二)竞争力评价

     1.综合竞争力比较(不考虑环境竞争力因素)

     2.综合竞争力比较(考虑环境竞争力因素)

     3.小结

   三 该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全球趋势

     1.成本导向与创新导向在产业竞争中愈演愈烈

     2.产业梯次转移形成层次分明的国际分工体系

     3.3C融合的数字化产品渐成主流,行业边界日趋模糊

     4.市场分布向亚太地区(除美日以外)扩散

    (二)国内趋势

   四 该省电子信息产业SWOT分析

    (一)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en)

     2.劣势(Weakness)

     3.机会(Opportunity)

     4.威胁(Threaten)

    (二)现阶段该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存在的核心问题

     1.产品附加值低与产品市场规模大之间的不相适应

     2.企业研发实力弱与企业市场化能力强之间的不相适应

     3.产业根植性弱与产业规模经济实力强之间的不相适应

     4.环境建设滞后与产业升级加快之间的不相适应

   五 产业竞争力战略规划

    (一)适应通信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突破核心技术和标准研发瓶颈,加速通信设备行业实现从做大到做强的飞跃

    (二)抓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历史机遇,强化嵌入式软件竞争优势,突出行业应用软件发展,培育信息服务市场,加快软件行业实现从单一型向多元化的扩张

    (三)抓住整机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市场机遇,加快电子元件行业实现从外商投资型向全球配套型的转变

    (四)抓住产品数字化的发展机遇,强化国际企业品牌建设,加快家用视听设备行业实现从本土化向国际化的升级

    (五)抓住IC产业新一轮转移的重要机遇,通过“抓两头,促中间”,强化产业链体系建设,加快电子器件行业实现从“哑铃型”向均衡型的发展

    (六)抓住3C融合和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狠抓企业集群治理,加快电子计算机行业实现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转型

   六 产业竞争力战略实施措施

    (一)克服和防止骄傲自满思想,树立危机意识

    (二)建立省部紧密合作机制,强化六大基地建设

    (三)建立省部紧密合作机制,协同建设产业基地

    (四)狠抓产业集群治理,完善产业链体系

    (五)加速国际品牌本土化进程,增强产业根植性

    (六)强化政府监管服务职能,统筹规划产业布局

    (七)建立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组建技术研发联盟

    (八)加强中介组织建设,建立产业预警机制

    (九)成立“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及交易中心”,为电子信息产业与全球市场的融合提供依托

    (十)推进区域协作整合,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市场腹地

 第十一章 高新技术产业规划

  第一节 高新技术产业的确定

   一 高新技术的定义

   二 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一)高新技术产业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

    (三)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1.高速度与高竞争

     2.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效益

     3.经营的分散与地域的集中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的依据

   一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一)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 产业转移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建设的制约因素

     1.高新区内外行政管理体制不顺,条块管理冲突严重

     2.产权关系不明确,产权制度不配套,激励机制不健全

     3.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仍然不足

     4.高新区技术转移机制和创新机制不完善

     5.风险投资体系不发达、不健全

     6.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法制化管理还不健全和完备

   三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四 高新区产业规划指导原则

    1.把握发展方向,坚持市场导向

    2.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

    3.选择有限目标形成高新区的发展特色

    4.提升科研院所研究成果转化水平

    5.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确定高新区产业发展重点

  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的内容

   一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1.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2.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3.广大科技人员的创业热情日益高涨

     4.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迅速

     5.社会投资热点开始转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二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

    (一)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战略重点

     1.体制创新战略

     2.区域化发展战略

     3.全方位招商战略

     4.全方位开放战略

     5.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产业发展重点

     1.新材料领域

     2.生物工程和医药技术领域

     3.通信与电子信息领域

     4.光机电一体化领域

     5.高效节能与环保技术领域

   四 保证规划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重建区域发展布局,相对划分产业区划

    (二)依据区域发展功能,强化基础设施投入

    (三)积极改进招商方式,全面加大招商力度

    (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五)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六)加快金融业发展步伐,建立新型投融资体制

    (七)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实施高新区产业国际化

    (八)建立新型人才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积极性

    (九)进一步放宽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二 该高新区发展现状评价

    (一)该高新区发展成就

     1.高新区在该市经济总量中举足轻重

     2.高新区已经成为该市经济增长的排头兵

     3.高新区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明显高于全市水平

     4.高新区产业发展是该市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

     5.高新区是该市聚集人才和吸引投资的重要区域

    (二)该高新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合理区域定位是阻碍该高新区发展的首要因素

     2.重“政策区”轻“新建区”导致该高新区贻误发展良机

     3.区域规划混乱导致产业规划无法落实

     4.缺乏特色导致优势产业难以形成

     5.授权和政策不到位影响了高新区投资软环境的建设

   三 该高新区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和目标

    1.体制创新战略

    2.区域化发展战略

    3.全方位招商战略

    4.全方位开放战略

    5.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 该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方案与设想

    (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

     1.雨水排除

     2.污水排除

     3.供电方案

     4.供热方案

     5.供气方案

     6.供水方案

     7.电信及有线电视网方案

    (二)机电一体化产业规划方案

     1.发展思路

     2.具体实施措施

    (三)新材料产业规划方案

     1.发展思路

     2.具体实施措施

    (四)高效节能与环保产业规划方案

     1.发展思路

     2.具体措施

    (五)生物医药产业规划方案

     1.发展思路

     2.具体措施

    (六)现代服务业产业规划方案

     1.发展思路

     2.具体措施

   五 该高新区产业发展机制创新和主要措施

    (一)高新区管理体系创新

     1.高新区管理体制设置的基本原则

    (二)高新区管委会政务创新

    (三)高新区的地方政策法规创新

    (四)高新区投资开发关系创新

     1.投资开发主体

     2.投资开发主体关系

     3.开发有限公司的运作与管理

     4.投资开发利益

     5.政府退出机制

 第十二章 产业集群规划

  第一节 产业集群概述

   一 产业集群的概念和内涵

   二 产业集群发展总体特点

   三 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产业集群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

    (三)产业集群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1.集群能够为企业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

     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

     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

    (四)产业集群发挥了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形成

   一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一)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

   二 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一)集群产生的供给条件

     1.集群产品存在技术可分性

     2.集群产品的低运输成本

     3.集群产品存在丰富的产品差异化机会

     4.企业竞争环境的动态多变与速度经济性

     5.技术创新的网络型与知识的缄默型

    (二)集群产生的需求条件

     1.集群产品的时装性与艺术性

     2.集群产品的消费行为易变性

     3.营销信息沟通的口传性

     4.集群中的企业可获取多方面的需求利益

     5.本地市场的支持及挑剔顾客的存在

    (三)集群产生的社会条件

   三 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

    (一)由当地企业基于共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产业集群

    (二)由外商投资企业依托经济特区或开发区形成产业集群

    (三)由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协同作用形成产业集群

    (四)由大企业改造、分拆或分级下包形成产业集群

  第三节 产业集群规划内容

   一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二 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以东莞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集群要防止“沙滩经济”的出现

    2.以温州为代表的浙江“块状”产业集群要应对制度拉平的冲击

    3.新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要警惕成为城市经济中的“飞地”

   三 产业集群规划

    (一)集群战略的目标定位

    (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1.推动各行业、各地区选择不同的集群发展模式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合理定位

     3.营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4.推动创新,加快高技术集群发展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二 该市五大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1.电子产业

     2.冶金建材产业

     3.化工产业

     4.能源产业

     5.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缺损,集聚效应尚不明显

     2.企业结构不合理,分工协作网络尚未形成

     3.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缓慢,技术水平不高

     4.技术装备较落后,资源利用水平不高

     5.人才和资金等要素制约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 该市五大产业集群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1.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产业升级和转移

     2.新重化工业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1.循环经济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2.新型工业化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3.经济总量小,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弱

     4.生态环境脆弱,限制了产业选择空间

   四 该市五大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正确发挥政府作用

     2.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3.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

     4.坚持以循环经济改造传统“线性经济模式”

   五 该市五大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和思路

    (一)电子产业集群

     1.发展目标

     2.发展思路

    (二)冶金建材产业集群

     1.发展目标

     2.发展思路

    (三)化工产业集群

     1.发展目标

     2.发展思路

    (四)能源产业集群

     1.发展目标

     2.发展思路

   六 发展该市五大产业集群的支撑体系和政策

    (一)加快中介组织培育,完善市场体系

    (二)拓展金融服务渠道

    (三)建立完善中间品市场体系

    (四)加快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

    (五)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

    (六)促进人才资源的集聚

    (七)建设区域创新网络

    (八)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第十三章 循环经济规划

  第一节 循环经济概述

   一 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二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全面性

    (二)系统性

    (三)可操作性

    (四)可测性

   三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一)减量化原则

    (二)再利用原则

    (三)再循环原则

   四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一)缓解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

    (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壁垒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客观要求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六)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一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动因

   二 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一)体现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想

    (二)体现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思想

    (三)体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四)体现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

    (五)体现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

    (六)体现绿色消费的理念

   三 设计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二)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三)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

    (四)可测性和可比性原则

   四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框架

    (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经济系统构成

     2.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系统构成

     3.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社会系统构成

  第三节 循环经济规划

   一 我国循环经济实践的发展状况

    (一)循环经济发展初显成效

     1.大量企业加入清洁生产行列

     2.生态工业蓬勃发展

     3.生态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4.循环经济试点省(市)工作业已展开

   二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循环经济发展仍存在较为严重的认识误区

     1.对开展循环经济实践认识不足

     2.对“先污染、后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充分

    (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1.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缺乏有效激励

     2.对废弃物排放所征收的处理费用偏低

     3.激励发展所需的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三)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基础薄弱

    (四)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 我国循环经济规划的原则和发展策略

    (一)我国循环经济规划的原则

     1.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2.企业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全民参与

     3.敢于创新、大胆实践

     4.循序渐进、突出重点

    (二)发展目标

     1.“十一五”规划目标

     2.远景目标(2020年)

    (三)发展策略

     1.制度创新与先行策略

     2.政府表率与推动策略

     3.产业生态调整与优化策略

     4.科技创新与提升策略

     5.重点项目示范与推广策略

     6.绿色消费倡导与推进策略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 案例背景

    1.实现一个目标

    2.转变两种模式

    3.建设三大主导体系

   二 该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设想

    (一)优势和机遇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目标

     1.发展循环型工业

     2.发展循环型农业

     3.构建循环型社会生活体系

   三 该市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健全领导和管理机制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导绿色消费

    3.维系生态环境系统,加强污染治理

    4.强化制度,推行绿色核算

    5.推进建设创新,提高支撑能力

    6.建立信息平台,推进再生资源利用

    7.调整财税政策,激励企业转型

当前正值“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高峰,改革规划编制方法,提高规划编制质量,加强规划科学性和指导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本书试图破解我国以往产业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产业发展理论,探讨产业规划编制的原则、依据、内容和数量分析预测的方法。结合规划实例,有重点地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研究不同产业规划的目标、内容和指导原则,研究产业规划编制和完善方法;针对特定产业,如产业布局、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提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本书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手段,系统研究产业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对政府规划编制部门、专业规划编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产业规划研究部门以及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陈栋生:《中国产业布局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2]陈栋生:《陈栋生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5]费洪平:《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2。

[6]徐树龙、张洪:《产业布局学原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

[7]王志电:《当代中国产业布局》,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

[8]陈政高:《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6。

[9]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指南》,1993。

[10]朱英明:《产业集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1]刘斌:《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12]冯之浚:《论循环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3]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组委会秘书处:《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人民出版社,2005。

[14]杨公仆:《产业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6]杨建文:《产业经济学》,学林出版社,2004。

[17]费洪平、戴公兴:《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0。

[18]李春林:《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19]马金书:《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简 介:本书探讨总结了区域产业规划的内容体系,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空间、发展时序、产业生态与产业政策六方面系统梳理了区域产业规划的理论体系,从研究程序与规划方法两方面介绍了区域产业规划的方法体系,并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案例,深入剖析了区域产业发展研究和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步骤与流程,试图提出破解区域产业规划编制难题的系...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简 介:本书探讨总结了区域产业规划的内容体系,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空间、发展时序、产业生态与产业政策六方面系统梳理了区域产业规划的理论体系,从研究程序与规划方法两方面介绍了区域产业规划的方法体系,并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案例,深入剖析了区域产业发展研究和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步骤与流程,试图提出破解区域产业规划编制难题的系...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