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6 !

参考文献

151

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与政策图书

Strategy and policy of economic regener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SSAPID:101-9101-7582-06
ISBN:7-80190-866-X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分十三章,内容包括:振兴东北的战略思路及政策措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转化战略、工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业发展与振兴战略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课题
作 者: 王洛林 魏后凯
编 辑:张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言

 第一章 振兴东北的战略思路及政策措施

  一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演变

    1.在全国的地位

    2.经济发展水平

    3.地区经济增长

    4.产业结构演进

    5.对外开放程度

   (二)当前东北地区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出现相对衰退的迹象

    2.国有企业比重高,职工下岗和就业问题突出

    3.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缺乏接替产业,亟待产业转型

    4.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比例高,信用等级低,企业融资困难

    5.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

  二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战略思路

   (一)对过去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战略的反思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依据和必要性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战略思路

    1.就业优先战略

    2.竞争力提升战略

    3.产业集群化战略

    4.适度多元化战略

    5.全方位开放战略

    6.大通道带动战略

    7.新型城市化战略

    8.科技人才支撑战略

  三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对现行国家援助政策的基本评价

    1.项目投资

    2.财税政策

    3.金融政策

    4.国有企业改革

    5.社会保障试点

    6.沉陷区治理

    7.基础设施建设

   (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措施

    1.加强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

    2.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3.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和重组的步伐

    4.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

    5.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再造信用东北

    6.整合各类资源,建立一体化的公共平台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转化战略

  一 东北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比较优势突出

    1.农业生产的土壤要素条件十分优越

    2.土地资源丰富,适宜进行规模化生产

    3.农产品生产品种集中度高,生产成本较低

   (二)东北农业生产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1.东北主要农产品产量、出口量占全国的比重

    2.东北粮食生产对全国粮食产量的影响

   (三)制约东北农产品生产的主要因素

    1.粮食生产政策的影响

    2.农产品加工转换滞后的影响

    3.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影响

    4.农业综合生产力较低的影响

  二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一)转化农产品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

    1.消化粮食,减缓财政压力

    2.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3.增加就业,改善就业结构

   (二)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需要

   (三)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四)东北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1.农产品生产的商品率高

    2.农产品深加工链条较长,附加值高

    3.农产品深加工技术领先并有竞争力

    4.深加工的农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大

  三 东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中试基地,企业规模化生产受到制约

   2.资金短缺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

   3.企业规模小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过度竞争

   4.现有税赋政策执行标准不一致

   5.粮食加工企业风险负担过重

   6.科技力量薄弱,产品开发受到限制

  四 大力扶持东北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建议

   1.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融资平台,解决企业资金严重短缺问题

   3.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用市场的办法解决风险问题

   4.进行资产整合,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调整税收等政策,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

   6.整合部门资源,明确管理体制,尽快建立中试基地,推进规模化生产

   7.鼓励成立专门的行业协会,统筹行业协调发展

   8.通过利益机制的引导,尽快形成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9.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第三章 工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工业化

  一 东北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1.支柱产业总体上维持现状,但集中度在提高

   2.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3.支柱产业的增长速度较慢

  二 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评价

   1.发展较快的产业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2.某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正在逐步从东北退出

   3.支柱产业的利润率仍旧较低

   4.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

  三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

   1.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2.有选择地重点发展高耗能产业和资源型产业

    (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2)石油化学工业

    (3)钢铁工业

   3.农产品加工业

   4.医药工业

   5.适当加速煤化工的发展

   6.高新技术产业

  四 促进东北工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措施

   1.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2.加快东北的区域合作

   3.积极引导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4.加大对机械、医药、食品等低能耗产业的支持力度

   5.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继续采取重点突出、总量控制的战略

   6.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7.实施劳动力资源充分就业的战略

 第四章 装备制造业发展与振兴战略

  一 东北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其比较

   1.产出增幅加大,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企业平均规模较大,但生产总量和效益低于一些经济发达省市

   3.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形势好转,但非国有经济规模较小

   4.一些产品在市场具有重要影响,但经济效益较差

   5.企业投入多用于设备更新,创新投入少

  二 东北装备制造业落后的主要原因

   1.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滞后,市场竞争力下降

   2.缺乏资金投入,企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

   3.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合作水平低,缺乏集聚效应

   4.传统产业比重大,产品附加值低

   5.注重国有资产存量改革,忽视扩大非国有资产的增量

   6.职工分流困难,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

   7.缺乏自主技术创新,依赖国外技术

  三 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的目标与战略任务

   (一)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意义

    1.东北装备制造业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独立与国防安全

    2.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是中国加快产业升级、提高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3.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是推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客观要求

   (二)振兴东北装备制业的目标与任务

    1.发展目标

    2.战略任务

   (三)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领域

    1.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制造的设计、制造能力,扩大进口替代的规模

    2.继续加快发展机械、交通运输工具等优势产业,提高技术含量

    3.积极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优化东北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

  四 加快东北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战略措施

 第五章 产业链的构建与集群化战略

  一 东北地区优势产业及其集聚特征分析

   1.东北地区的优势产业

   2.东北地区产业的集聚特征

  二 东北产业集聚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1.主要优势条件

    (1)产业优势

    (2)配套协作优势

    (3)基础设施优势

    (4)区域资源优势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机制作用不够

    (2)产业链功能不完善

    (3)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

    (4)技术基础薄弱和创新能力不足

    (5)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

    (6)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集群文化

  三 主要产业链的构建及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1.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1)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

    (2)机床装备产业集群

    (3)电力装备产业集群

    (4)重矿装备产业集群

   2.能源和原材料产业集群

    (1)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2)煤化工产业集群

   3.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1)玉米产业集群

    (2)大豆产业集群

   4.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四 促进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化的战略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为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依托工业园区和专业市场发展产业集群

   3.加快国企改革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培育集群发展的微观主体

   4.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完善各种中介机构和配套服务体系

   5.积极培育区域创新环境,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6.培育区域集群文化,营造集群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六章 产业带和大通道发展战略

  一 东北产业带及大通道基本情况

   (一)产业带及大通道的内涵

   (二)东北产业带基本情况

   (三)东北大通道基本情况

  二 东北产业带及大通道的地位与存在的问题

   (一)东北产业带和大通道的重要地位

    1.经济发展水平

    2.工业化水平

    3.城市化水平

    4.产业集聚情况

    5.人才及科技支撑力

    6.密集的交通网络

   (二)东北产业带和大通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行政体制制约,重大产业突破行政区划的优化整合力度小

    2.除哈大产业带外,其他产业带能力弱,没有成长为国家级和东北地区级意义的产业带

    3.加工型产业的集群度低,产业链短,本地配套能力弱,影响整体竞争力

    4.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加剧

    5.体制制约与开放滞后

    6.缺少通达关内和国外的大通道,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制约

  三 东北产业带及大通道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一)加快东北产业带和大通道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东北地区产业带和大通道建设原则

   (三)未来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1.发展目标

    2.功能定位

   (四)实施阶段

   (五)战略重点和布局

    1.产业带及产业集群

    2.产业带与城市群融合发展

    3.建设“三纵三横”东北地区大通道

  四 强化东北产业带及大通道的分工与协作

   (一)东北三省产业带及大通道建设的分工

    1.辽宁省提出的主要任务

    2.吉林省提出的主要任务

    3.黑龙江省提出的主要任务

   (二)加强东北三省产业带及大通道建设的相互协作

    1.加强重大产业协作和重大生产布局上的协同

    2.加强东北地区大通道建设的协同

    3.加强东北三省产业带及大通道支撑体系建设上的协同

  五 促进东北产业带和大通道建设的政策措施

   1.建议国务院东北办牵头,组织编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

   2.制定支持东北地区的产业集群和大型企业集团发展规划及政策

   3.加大重大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力度

   4.促进跨地区大规模战略重组和生产力布局空间结构调整

   5.支持东北地区科技进步政策

   6.促进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政策

   7.支持东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8.支持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政策

   9.支持东北地区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0.适时调整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划

 第七章 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群发展

  一 东北城市化与城市群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密度大

   (二)城市体系结构呈头大尾小的特点

   (三)资源型工业的城市职能结构特点突出

   (四)逐渐形成三个城市密集区并向城市群方向发展

  二 东北城市化与城市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化进程明显减缓

   (二)城市职能结构单一,传统工业和资源型产业比重大

   (三)城市间有机联系和区内协作关系弱,城市群发育受阻

   (四)城市化的区域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矛盾加剧

   (五)就业问题突出

   (六)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三 对东北地区城市群及其发育程度的判断

   (一)城市群

   (二)对东北地区城市群发育阶段的判断

  四 对东北地区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反思

   (一)区域资源开发的驱动力

   (二)自上而下的政府投资驱动力

   (三)产业结构转换的驱动乏力

  五 基于就业的东北城市化类型识别

   (一)区域城市化类型划分原则

    1.反映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条件、影响因素的相似性

    2.反映城市—区域之间的紧密联系性

    3.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二)区域城市化类型划分方法及分类方案

    1.指标体系的建立

     (1)城市化率指标

     (2)产业结构指标

     (3)就业匹配指标

     (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2.区域城市化类型划分

   (三)东北三省的城市化类型及其就业结构转换能力分析

  六 东北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群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增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形成新的城市化动力机制

   (二)发挥大城市聚集功能和加速乡村城镇化并举,形成完善协调、合理分工的城镇体系

   (三)以沈阳、大连为双龙头促进辽中南城市群功能升级,带动哈大城市密集带整体发展

  七 促进东北新型城市化和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组建跨区域经济协作机构,促进城市群经济整合机制的形成

   (二)以国际国内城市职能分工为视角,加快区域内外城市密集区整合

   (三)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对城市群形成的驱动力

   (四)因地制宜选择接续产业,培养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

   (五)把小城镇纳入城市群的整体发展中,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第八章 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

  一 东北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及产业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及分布

    1.矿业城市的类型与分布

    2.森林工业城市的分布

   (二)资源型城市的特点

    1.经济结构单一

    2.城市形成具有突发性

    3.城市布局的分散性

    4.城矿关系不顺

    5.城市功能在弱化,城市综合竞争力在下降

   (三)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1.资源枯竭

    2.产业接替困难

    3.人员“转型”难度很大

    4.政府财政困难

    5.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6.环境问题突出

   (四)对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效果的评价

  二 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目标、方向和原则

   (一)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原则

    1.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

    2.提高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原则

    3.坚持产业政策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

    5.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

    6.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支持的作用

  三 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战略重点和支持领域

   (一)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战略重点

    1.产业链的延长与接续产业的培育

     (1)煤炭城市产业链的延长与接续产业的培育

     (2)石油城市产业链的延长与接续产业的培育

     (3)冶金城市接续产业的培育

     (4)森林城市接续产业的培育

    2.传统产业的改造

    3.衰退产业的退出

   (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支持领域

    1.生态环境的治理

    2.人才的利用和培训

    3.各类科技园区的发展

  四 国家对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援助政策

   (一)尽快出台支持东北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的相关政策法规

   (二)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援助功能

   (三)建立稳定、透明、规范的财政转移机制

   (四)加强勘探工作和资源的深部开发,寻找新的资源开采地,延长矿山的服务期限

   (五)建立国家对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持体系

   (六)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使用环境

 第九章 国有企业改造与制度创新

  一 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经济布局过宽、过散,国有产权配置不合理

   (二)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企业社会负担和历史包袱沉重

   (三)配套和支持产业发展滞后,专业化协作程度低

   (四)企业缺乏研发投入能力,国家经费的引导和支持不够

   (五)装备和工艺有较大改善,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六)出口能力相对较差,适应国外市场需求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较低

  二 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造和制度创新的思路

   (一)坚持“少而精、大而强”的原则,制定东北地区统一的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规划和政策

   (二)促进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之间以及东北三省企业之间的产权置换,积极培育主要以产权为纽带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整合资源,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四)优化国有企业改造的政策环境,尽快解决企业改制成本过高的问题

   (五)在东北设立全国性的产权交易场所,培育和发展产权交易市场

  三 推进东北国有企业改造和制度创新的保障措施

   (一)消除体制障碍,减轻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理顺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关系

   (三)大力发展中场产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改善融资环境

   (五)建立长期、可以预见的政府采购政策,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的成长

   (六)培育企业学习能力,加快建设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七)强化吸引和激励人才的机制,实施振兴东北国有企业的人才战略

 第十章 民营经济发展及政策导向*

  一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

   1.东北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意义

   2.民营经济在东北地区经济中的地位

   3.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态势

   4.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结构分析

   5.东北地区民营投资及效率分析

  二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国有”轻“私营”的观念和体制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2.东北民营经济规模较小,结构不均衡

   3.东北地区民营经济投资效率低

   4.东北民营经济的外向度较低

  三 对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1.以两个产业配套为基础的集群式发展战略

   2.实施以生产开放带动投资和贸易开放的“雁型”开放战略

   3.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化运作,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4.全方位参与东北经济振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 促进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设立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民营科技企业融资

   2.成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组建各种担保基金

   3.完善创业发展平台,鼓励在东北创业

   4.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投资软环境

   5.实施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营投资的税收政策

   6.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支持力度

 第十一章 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战略

  一 东北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的现状及评价

   1.东北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的历史与现状

   2.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的总体评价

    (1)方法与框架

    (2)综合位势

    (3)构成要件分析

  二 东北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相对缓慢

   2.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仍很薄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3.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低且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脱节

   4.科技创新的动力和环境不尽如人意

   5.人才总量泡沫化、结构不匹配且外流严重

  三 未来东北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的战略思路

   1.在主体性要素建设中要强化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和产学研的结合

   2.在资源性要素培育中拓宽研发投入渠道并将人才放在首位

   3.在空间性要素配置上要重视集群式创新网络建设

   4.在环境性要素建设上要着力于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优化

  四 未来东北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的重点指向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指向

   2.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指向

   3.人才开发的重点指向

  五 促进东北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的政策措施

   1.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动力和激励机制

   2.搭建科技创新的区域公共平台,形成完整互动的区域创新体系

   3.开辟多元渠道,解决科技创新的资金瓶颈

   4.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重要载体,优化科技创新的制度和人文环境

   5.进一步放宽政策,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大力发展

   6.深化专业化分工,改造并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7.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落户

   8.多种措施并举,建立东北人才共同开发机制

 第十二章 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战略

  一 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与利用外资现状

   (一)对外开放现状

    1.进出口贸易总量和增长情况

    2.外贸商品结构

    3.出口贸易方式

    4.主要贸易伙伴

    5.服务贸易领域潜在资源利用状况

   (二)利用外资的现状

    1.利用外资总量情况

    2.外商投资的国别构成

    3.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

    4.外商投资方式结构

  二 东北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一)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1.出口贸易与GRP的回归分析

    2.外商直接投资与GRP的回归分析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GRP的回归分析

   (二)外贸与经济增长的相对指标分析

    1.出口依存度水平及差距

    2.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水平及差距

    3.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水平及差距

    4.对外开放度水平及差距

    5.直接利用外资能力水平及差距

  三 制约东北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因素

   (一)硬环境的制约因素分析

    1.装备制造业技术落后,缺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

    2.面向东北亚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口岸建设滞后

     (1)陆路运输走廊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2)陆路运输走廊各个港口的基础设施能力不足

     (3)口岸建设滞后

   (二)软环境的限制因素分析

    1.国家尚未出台面向东北亚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体系

    2.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3.市场机制缺失,制约东北装备制造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1)东北与东部沿海最大的差距是缺乏引入市场机制的楔入渠道

     (2)市场机制缺失导致东北装备制造业与东北亚经济之间缺乏承接产业转移的桥梁

  四 扩大东北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和思路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给振兴东北带来新的对外开放机遇

    1.当前国际经济区域合作的发展态势

    2.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分析

    3.东北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国家进出口贸易

     (2)东北亚各国在东北地区的投资状况

     (3)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带给东北地区的机遇与挑战

   (二)振兴东北要求对外开放目标重新定位:提高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三)以口岸经济为突破口:建立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型经济圈

    1.辽宁省边境口岸:以丹东口岸为突破口

    2.吉林省边境口岸:以珲春口岸为突破口

    3.黑龙江省边境口岸:以绥芬河口岸为突破口

  五 东北地区扩大利用外资的战略措施

   (一)外资政策要向形成完整产业链的配套引资政策倾斜

   (二)外资政策要向引入金融资本、商业资本的宽领域倾斜

   (三)吸引外资要由政府主导转向企业、行业、产业招商引资为主

   (四)把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装备制造技术作为东北利用外资政策的核心目标

 第十三章 劳动力市场状况与就业政策

  一 东北劳动力供给现状及其特点

   (一)人口转变的特征

   (二)劳动力转移状况

   (三)劳动力受教育状况

  二 结构调整对东北就业的冲击

   (一)下岗的数量与影响

   (二)就业的非正规化趋势

   (三)正规就业的结构特点

  三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与就业

  四 东北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 东北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政策

   (一)积极完善失业保障制度

   (二)鼓励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

   (三)加大就业培训力度,积极扶持就业

 附录

  一 关于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建议*

   (一)科学确定标准,明确支持重点,实行分类指导

    1.科学确定老工业基地的标准

    2.明确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

    3.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4.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二)认真搞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

    1.尽快制定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

    2.明确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基本思路

    3.确定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点

   (三)进一步加大对老工业基地的支持力度

    1.设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指导委员会

    2.对衰退产业的退出实行援助政策

    3.实行国家支持下的就业转移政策

    4.支持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5.设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基金

  二 加快东北农产品转化的政策建议*

   (一)当前东北农产品加工转化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受资金制约严重

    2.对扩大就业的贡献相对较小

    3.产业链条短,科技贡献小

    4.现行税制不合理

    5.进一步的发展受到资源的制约

   (二)加快东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积极发展大企业和促进小农户养殖业并举

    2.国家在税收制度上应有所调整

    3.国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4.对出口型龙头企业给予支持

    5.加快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6.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7.对吸引外资的政策做出调整

    8.重大项目的实施要经过充分论证

  三 调研工作简报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该书从国家战略与政策的全局角度,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进而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战略思路和主要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和领域,对东区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转化、工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业发展与振兴、产业链构建与集群化、产业带和大通道发展、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群发展、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国有企业改造与制度创新、民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政策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该书主题突出,思路清晰,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权威性强,是目前中国有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政策方面的一部高水平学术著作。

国资委规划局:《关于加快东北地区中央企业调整改造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2004年11月。

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民盟中央调研组,2003:《对加快东北国企改革步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建议》,http://www.dem-league.org.cn/canzheng/2003-11/26/content_1254203.htm。

邱海洋、霍倩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举措》,《求实》2004年第6期。

宋兴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政策的思考》,2004年4月13日《金融时报》。

王一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魏后凯:《要有计划地稳步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

魏后凯,2005a:《北京国际大都市建设与工业发展战略》,《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24K-2期。

魏后凯,2005b:《全球化、国家战略与中国地区差距》,《嘉兴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魏后凯、陈耀主编《中国西部工业化与软环境建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

张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金融政策建议》,国富投资集团(http://www.guofu.com),2004年7月15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4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技术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2005年2月。

樊刚等:《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王涛志:《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2年第1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编《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魏后凯、刘楷:《加快东北农产品转化的政策建议》,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参阅》2004年第29期。

张荣胜:《农产品加工不容轻视》,2001年10月5日《中国乡镇企业报》。

陈锡文:《解决“新东北现象”要调整思路》,《国研网》2002年2月8日。

张涛:《农产品加工业寻求突围》,2004年5月18日《人民政协报》。

张卓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2年11月27日《经济参考报》。

张卓元:《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任务》,《经济学动态》2002年12期。

王元、梅永红、胥和平主编《中国战略技术与产业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刘楷:《实施五大举措振兴东北制造业》,《中国经济信息》2003年第20期。

刘楷:《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发展方向》,《中国经贸导刊》2003年第17期。

刘楷:《东北制造业的现有优势及振兴战略》,《经济参考研究》2003年第75期。

东北新闻网:《沈阳高新技术产业2002年增加产值过百亿》,http://www.nen.com.cn,2003年2月9日。

李楠:《阜新转型调查》,2003年6月26日中国《新闻周刊》。

常樵:《按照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调整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

李春明、吴淦国、杨占兴:《振兴东北经济的资源配置体系探析》,《中国矿业》2004年第4期。

梁琦、李忠海、马斌:《东北制造业的优势在哪里》,《统计研究》2004年第3期。

张凤荣、金俊武、毛薇:《区域创新系统与东北地区振兴策略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朱高峰主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吴敬琏著《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史丹等著《中国装备工业的技术进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Fujita M.,Krugman P. and Venables J.A.,1999:The Spatial Economy[M],Cambridge,MA:MIT Press.

Martin,P. and G.Ottaviano,2001:“Growth and agglomera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42,No.4.

Porter,M.E.,1998:“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11.

安纳利·萨克森宁:《地方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樊纲和王小鲁主编《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工作的通知》,2004。

国家统计局:《二○○三年工业统计年报》(地区册),200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国家统计局和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国资委规划局:《关于加快东北地区中央企业调整改造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内部研究报告,2004。

魏后凯:《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几点战略思考》,《经济纵横》2004年第9期。

刘庶明、李巍:《东北再造》,《国研网》2004年2月21日。

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改革取向与制度创新: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前景》,2004。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问题和明年工作思路研究》2004年11月。

邓伟、张平宇、张柏:《东北区域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

刘庶明:《绿色东北总体构想》,《国研网》2004年11月24日。

刘建明:《实施积极的中俄蒙地缘战略,构建东北亚资源基地》,《新华网》2004年2月18日。

大连市政府:《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2004年12月。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支撑战略研究分报告之八,2005年2月。

魏后凯、刘楷,2004a:《加快东北农产品转化的政策建议》,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参阅》2004年第29期。

魏后凯、刘楷,2004b:《东北地区振兴战略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学术动态》2004年第2期。

费洪平:《产业带空间演化的理论研究》,《热带地理》1993年第9期。

郭振淮等:《论产业密集带》,《经济地理》1995年第3期。

许学强、胡华颖、张军:《我国城镇分布及其演变的几个特征》,《经济地理》1983年第3期。

王红扬:《浅析后工业化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城市规划》1998年第5期。

魏后凯:《怎样理解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2005年1月19日《人民日报》第九版。

朱英明:《城市群经济空间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中国的城市群》,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李振泉、石庆武:《东北经济区经济地理总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科学院“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内部研究报告,2005。

金凤君、陆大道:《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科技导报》2004年第10期。

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4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东北老工业基地复兴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郭萌:《为了黑土地的崛起——农工党中央“资源型城市现状及转型对策研究”考察团赴黑龙江省考察纪行》,《前进论坛》2004年第8期。

宋晓维、吕玉明:《我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张米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2期。

刘云刚:《新时期东北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与转型——伊春市的个案研究》,《经济地理》2002年第5期。

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经济评论》2001年第6期。

黄铸:《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警示与教训》,《人民论坛》2004年第4期。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战略与科技对策》,2003。

双鸭山市人民政府:《双鸭山市振兴老工业基地(2003~2010年)总体规划》,2003。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2005。

吉林省人民政府:《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2005。

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2005。

齐建珍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安树伟:《对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判断》,2005年1月28日《经济学消息报》第2版。

阜新市发展计划委员会:《阜新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规划方案》,2004。

蔡力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关键在于转换思路》,《求是》2004年第1期。

刘玉劲、陈凡、邢怀滨:《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分析框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大庆市人民政府:《大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专项规划》,2004。

于立、孟韬、姜春海:《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伍新木、杨莹:《政府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经济评论》2004年第3期。

黑龙江省科技厅:《黑龙江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科技支撑战略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支撑战略研究分报告之一,2005。

黑龙江省统计厅:《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吉林省统计厅:《吉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黑龙江省统计厅:《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支撑战略研究装备制造业分报告》,2005。

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1(200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张厚义、明立志、梁传运:《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NO.5(200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邓宏图:《转轨期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以民营经济的演化过程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梁启东:《东北振兴中民营经济的历史定位与发展思路》,www.lnsgdb.com.cn,2004年12月。

叶建亮、黄先海:《内源式民营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的路径选择:以浙江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加快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研究》课题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3~2004),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魏后凯:《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几点战略思考》,《经济纵横》2004年第9期。

郑江淮、高春亮:《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最优产业配套与政策转变》,《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2期。

郑海平:《区域产业配套研究》,《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10期。

阿香:《振兴老工业基地 东北三省人才开发行动计划将实施》,《城市晚报》2004年12月2日。

北京科学技术委员会:《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建设和不断完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北京)》,国家科技部网站,2003年4月。

陈耀:《东北地区工业技术创新》,载《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4)》,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陈耀:《老工业基地产业链整合及集群竞争优势培育》,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课题,2004。

国家统计局工交司:《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问题及发展》,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信息网,2004年3月4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挥科技优势,整合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创新》,载www.chinaneast.gov.cn,2004年11月18日。

黑龙江省统计局:《2004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信息网,2005年3月10日。

姬养洲:《要建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共同开发机制》,2004年8月13日《中国人事报》。

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信息网,2005年2月28日。

李亚杰:《东北人才战略: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华网,2004年6月5日。

辽宁省统计局:《2004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信息网,2005年2月25。

缪沾:《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云南科技管理》2001年第5期。

魏旭:《基于集群式创新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徐建国、吴声怡等:《论技术创新的特点及创造力》,《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徐宜军、李亚彪、于力:《警惕人才“隐性浪费”——人大代表眼中的东北人才现状》,新华网,2004年3月13日。

衣保中等:《中国东北区域经济》,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2005年2月。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析》,国家科技部网站,2003年12月16日。

陈佳贵主编《西北开发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杨永华:《利用外资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桑百川:《区域开放战略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东北地区经济振兴战略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学术动态》2004年第2期。

马聪:《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与竞争优势培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魏后凯:《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几点战略思考》,《经济纵横》2004年第9期。

魏后凯:《要有计划地稳步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

于立新、王佳佳:《区域合作与投资:中国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2期。

庞英:《对外贸易对西北发展的作用经济学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于淑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辽宁区域经济发展》,《辽宁经济》2003年第2期。

王德祥:《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对策》,《经济评论》2002年第3期。

李光辉:《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振兴东北经济》,http://caitec.mofcom.gov.cn,2004年8月10日。

崔健:《东北亚区域投资合作理论与对策分析》,《东北亚论坛》2002年第3期。

栾博:《21世纪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成为新热点》,《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4期。

龙勇、伍辉:《加工贸易、外汇储备与人民币汇率效应分析》,《中国货币市场杂志》2004年12月。

Solow,1956.“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Ranis,G.,1990,“Toward a model of development,” in L.B.Krayse and K.Khwan,eds. Libera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owerg,D C,Rosenberg,N.,1988,Technology and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Growt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课题组:《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要以就业为突破口》,《管理世界》1997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城镇就业与失业问题研究——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内部研究报告。

徐传谌、庄慧彬:《加快市场化进程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出路》,《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

杨雪:《法国东北老工业区振兴中的就业政策——对我国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人口学刊》2004年第5期。

于潇:《东北地区就业体制转换及其障碍分析》,《人口学刊》2004年第5期。

邹亚文,2002:《关于我省人口与就业问题研究》,吉林省统计局网站。

乔榛:《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下岗失业问题》,《税务与经济》2004年第1期。

张车伟、蔡昉:《就业弹性变化趋势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5期。

张车伟:《失业率定义的国际比较及中国城镇失业率》,《世界经济》2003年第5期。

张车伟、吴要武:《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

简 介:本书以社会资本概念为分析框架,以东北地区142家工业企业的调查为依据,深入探讨了一个特定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这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书中不仅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社会资本状况分别进行了经验研究、分析阐述和比较分析,还以十个鲜活的典型案例真实地再现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改革大潮中的变迁轨迹。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

简 介:东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实现制造业转型发展是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本书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与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如何转型结合起来综合研究,提出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的目标取向,并分别从盈利模式、制造业定位和运作模式等三方面探讨了转型的具体路径,即充分发挥集群经济优势...

作者: 张志元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简 介:本书遵循理论阐释-现状分析-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安全相关理论为指导,对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特征、区域生态安全状况,以及区域城市化模式与生态安全耦合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为探索我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基础。在对区域城市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作者: 李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简 介:本书根据区域基金理论和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四个方面对东北地区城镇化道路问题进行了研究。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简 介:《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基于产业视角、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一国范围内同一产业内企业间及不同产业之间的经济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经济学科。本教材内容的编写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产业组织,具体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第二部分讲述产业结构,具体包括第六章至第九章;第三部分讲述产业管理,具体包括第十章至第十二章;最后一部分讲述产业发展,...

作者: 张冬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简 介:本书以区域分篇,突出不同区域整体的转型思路和发展特点;综合篇对2007~2008年区域发展的大环境和总趋势进行了概括和前瞻性预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