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3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9图书

ANNUAL REPORT ON SICHUAN REGION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2009

SSAPID:101-9101-6283-68
ISBN:978-7-5097-1490-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评价中心对四川区域2009年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报告从科学性、全面性、重要性、可比性原则出发,第一部分详细描述了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第二部分结合西部大开发十周年纪念的时机,回顾与展望了西部大开发十年的成绩和未来,内容包括西部大开发中的四川、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与西部大开发、中国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第三部分详细进行了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探讨,内容包括共建成渝经济区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研究、成渝经济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及成都、绵阳、眉山、资阳市、遂宁市、自贡、内江、宜宾等各区域在成渝经济区中的地位和融入成渝经济区的战略研究;第四部分论述的是四川发展战略思考,既有四川“十二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等宏观思考,也有四川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分析与继续保持增长的思路与措施的深度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吴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Ⅰ:全国比较

   一 四川综合竞争力相关指标在全国的位置

   二 四川与西部其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比较

   三 四川与六个省市区的综合竞争力比较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Ⅱ:全省21个市州比较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Ⅲ:全省181个区市县比较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Ⅳ:全省五大经济区比较*

  四川2009年经济运行情况及2010年经济形势分析*

   一 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一)从生产看: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较快发展

    (二)从需求看: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品市场活跃

    (三)从运行环境看:市场物价低位运行,金融存贷增长快

    (四)从经济效益看:财政收入增幅提高,工业利润增长较快,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五)从社会效益看:就业形势逐步好转,社会保障面继续拓宽

   二 对2010年经济走势的基本分析和判断

 西部大开发十年回顾与展望

  进一步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

   1.加快建设西部的交通枢纽,打通西部向西的出境、出海通道

   2.促进能源资源的就地利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战略性产业

   3.充分发挥和利用国防科技工业优势

   4.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向西的对外开放

   5.进一步搞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为全世界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6.继续实行中央财政向西部倾斜的政策,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西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

  西部开发十年回顾与展望

   西部开发十年成效显著

   当前西部开发面临的问题

   推进西部开发的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与西部大开发

   一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变化

   二 西部大开发十年回顾:成就与挑战

    (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

    (二)西部大开发的发展阶段

    (三)西部大开发十年成就

    (四)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挑战

   三 西部大开发的深化方向与前景展望

    (一)夯实基础: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二)产业发展: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培育壮大新兴战略性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区域政策:推进重点地区加快发展,分类指导,统筹协调

    (四)对外开放:“中国让西部与世界相连”

    (五)社会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六)深化改革:走出“富饶的贫困”

    (七)灾后重建:全面推进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灾区产业恢复重建

  深化西部大开发的对策建议

  新中国六十年的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

   一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 改革开放:中国区域政策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

    ■沿海开放与东部三大增长中心

    ■东北振兴:国企改革与五点一线对外开放

    ■让西部与世界相连

    ■产业转移:第四次浪潮与中部崛起

    ■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 新的征程: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形成

   四 中国区域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西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西部大开发中工业化的思考

   一 讨论的前提

   二 西部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

    (一)从中央层面考察

    (二)从地方层面考察

     1.自然资源

     2.资金

     3.劳动力

     4.制度

   三 西部工业化的困境

    1.资源市场的非市场化运作

    2.产业升级和转移的不足

    3.中央政策的扶持

   四 促进西部工业化的思路

  从世界教育的区域分权化看西部大开发中的高等教育发展

 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探讨

  共建成渝经济区 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研究

   一 增长极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极的成长研究

   二 成渝经济区——新的国家经济增长极研究

   三 成渝增长极的主导产业研究

   四 成渝增长极的空间布局及空间管制研究

   五 成渝增长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六 成渝增长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七 成渝增长极统一市场建设研究

   八 成渝增长极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成渝增长极

    (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集约、节约利用的对策

    (三)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现状与改善和保护的对策

    (四)天然气资源东输与资源补偿长效机制建设

    (五)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与三峡库区生态保护

   九 成渝增长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十 成渝增长极对外开放战略研究

   十一 川渝共建成渝增长极协调机制研究

   十二 成渝增长极需要国家支持的政策研究

    (一)资源开发补偿政策

    (二)生态建设补偿政策

    (三)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

    (四)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成都在成都经济区中的合作与发展研究

   一 成都经济区合作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成都经济区发展概况

     1.区位及范围

     2.经济发展概况

     3.成都已具备推进成都经济区合作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条件

    (二)成都经济区的合作现状

     1.区域合作实践的进程

     2.目前合作呈现的特点

    (三)对合作现状及合作发展阶段的评价

     1.成都作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作用不够强

     2.核心层次开展合作起步较晚

     3.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市场体系

     4.成都经济区经济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

    (四)合作面临的障碍与难点

     1.行政区经济特征的存在是区域合作面临的一大障碍

     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及较大的差异性制约区域合作的推进

   二 成都经济区合作基础及层次分析

    (一)区内八个城市的综合经济水平

    (二)区内八个城市的产业发展特征

    (三)成都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距离

    (四)成都对其他城市的影响力测算

    (五)成都与其他城市进行合作的层次划分

     1.合作核心层:与德阳、绵阳的合作

     2.合作紧密层:与眉山、资阳的合作

     3.合作松散层:与乐山、雅安、遂宁的合作

   三 成都在成都经济区中合作与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成都在成都经济区中合作与发展的目标

    (二)成都在成都经济区中合作与发展的重点

     1.以双边合作为主

     2.构建大区域产业体系

     3.加快先导性基础设施建设

     4.构建一体化的要素市场

   四 当前成都在成都经济区中合作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与德阳、绵阳的合作

     1.合作目标

     2.合作重点

    (二)与眉山、资阳的合作

     1.合作目标

     2.合作重点

    (三)与乐山、雅安、遂宁的合作

     1.合作目标

     2.合作重点

   五 推进成都经济区合作和发展的保障

    (一)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区域自组织机制对区域合作的推动力

     1.合作前提:各地政府统一认识

     2.合作基础:为企业创造合作环境,培育区域自组织机制

    (二)建立机制、制定规划,为区域合作提供保障与引导

     1.合作保障:建立协商对话机制与利益补偿机制

     2.合作引导:制定发展规划和具体行动计划

  德阳市在成渝经济区建设中的总体布局与战略重点

   一 总体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定位

    (一)指导思想

    (二)城市功能定位

    (三)主要发展目标

     1.经济总量

     2.产业结构

     3.城镇化率

     4.民生指标

     5.基础设施

     6.公共服务

   二 总体布局和发展重点

    (一)城镇发展

     1.德阳中心城区

     2.“五片区”发展

     3.“12点极”发展

    (二)产业发展

     1.做强做大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

     2.做大做强西部名优食品产业基地

     3.继续巩固和做强做大综合化工基地

     4.大力扶持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5.做强做优医药、服装和建材产业

     6.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7.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8.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9.着力培育现代大型物流业、采掘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集团

   三 主要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二)加强规划协作

    (三)加强政策协调

   四 几点建议

  绵阳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

   一 绵阳在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一)绵阳是成渝核心城市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好,水电资源丰富

     2.科技教育实力雄厚

     3.工业基础扎实门类齐全

     4.旅游资源丰富

    (二)绵阳是成渝核心区中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二 绵阳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基本思路

    (一)基本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绵阳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基本路径

     1.充分发挥(中国)绵阳科技城的比较优势

     2.强化优势互补,构建融入的产业形态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融入的空间形态

     4.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构建融入的城市形态

     5.推进城乡统筹,构建融入的和谐社会

   三 绵阳参与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产业错位互补

    (二)倾力建设绵阳科技城,打造经济发展增长极

    (三)全力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四 绵阳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几点意见

    (一)形成共融开发共识,推进经济一体化

    (二)加快合作交流,建立高层会话机制

    (三)科学制订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规划

    (四)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产业集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五)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在产业集聚和配套方面的作用

    (六)实施人才战略

    (七)开发园区错位发展,避免恶性竞争

   五 建立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协调互动制度的建议

  眉山市在成渝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思考

   一 发展背景

    (一)发展优势

     1.区位得天独厚

     2.交通方便快捷

     3.资源丰富多样

    (二)发展基础

     1.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2.融入成都成效显著

    (三)发展潜力

    (四)机遇和挑战

     1.发展机遇

     2.制约因素

   二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功能定位

    (三)发展目标

   三 总体布局

    (一)强化“极核”引擎

    (二)着力构建通道经济

    (三)打造园区经济

    (四)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1.积极争取低碳城市试点

     2.重点培育低碳产业

     3.改造提升现有产业

    (五)突出发展产业经济

     1.审时度势,把握发展机遇

     2.抓好三个关键,夯实发展基础

     3.立足四个突破,壮大产业经济

   四 发展重点

    (一)着力改善基础设施

     1.城市建设

     2.交通建设

     3.能源、水利和信息设施建设

    (二)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基地

     1.芒硝产业基地建设

     2.重要的铝、硅、阴极石墨碳素和化工业基地建设

     3.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4.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基地建设

     5.重要的旅游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6.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

     1.加快农村融入城市步伐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3.创新体制,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4.鼓励农村居民进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四)全方位推进成眉一体化

     1.完善工作机制,组建常设机构

     2.强化“四大合作项目”

     3.加大合作力度,拓展合作层面

  遂宁市融入成渝经济区的模式、路径与合作重点研究

   一 融入模式

    (一)建成机电产品配套区

    (二)做好产业转移承接

     1.成都市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2.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3.遂宁承接成渝产业转移的优势

     4.遂宁产业承接对接点

    (三)建设“三后”服务中心

   二 融入路径

    (一)“融入路径”的空间形态

    (二)“融入路径”的产业形态

    (三)“融入路径”的城市形态

   三 融入重点

    (一)加强交通枢纽建设,促进交通融入

    (二)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市场融入

    (三)深度开发资源,促进资源能源融入

    (四)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人文融入

  乐山市: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重点

   一 指导思想

   二 发展思路

    (一)打造三大千亿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打造次级综合枢纽,提升区域竞争力

    (三)建设最佳旅游目的地,加快旅游型态转变

    (四)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加快城镇化进程

   三 发展目标

   四 战略重点

    (一)优化产业布局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工程建设

     2.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

     3.农村生活基础建设

    (三)倾力打造千亿产业

     1.硅材料及光伏产业

     2.冶金建材产业

     3.盐磷化工产业

     4.农产品加工产业

     5.其他产业

    (四)加快发展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

     1.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2.繁荣商贸流通业

     3.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4.发展房地产业

    (五)建设次级综合交通枢纽

     1.航运

     2.公路

     3.铁路

     4.航空

    (六)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

     1.城市发展目标

     2.城镇体系

     3.中心城区建设

     4.组团城市框架

    (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五 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2.政策保障

    3.基础保障

    4.科技保障

    5.环境保障

    6.实施保障

  自贡在成渝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研究

   一 自贡发展的比较优势

    1.工业基础较强,优势产业突出

    2.城市规模最大,城市文明及历史积淀最丰厚

    3.科研实力较强,具有人才比较优势

    4.商贸设施完善,具有较强的市场辐射能力

    5.地处川南中心,区位优势明显

   二 自贡参与成渝经济合作的基础

   三 自贡在成渝经济区的功能定位

    (一)总体定位

    (二)产业定位

     1.中国西部重要的盐化工基地

     2.成渝经济区重要的整机装备制造业基地

     3.成渝经济区重要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4.川南服务业高地

    (三)城市定位

     1.川南特大城市

     2.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3.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4.四川老工业城市

     5.四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

   四 自贡在成渝经济区域中的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2015年分期目标

    (三)2015年具体目标

   五 发展重点

    (一)城市建设

    (二)产业发展

     1.建设整机装备及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

     2.打造服务业发展高地

    (三)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基础设施

     2.建设次级综合交通枢纽

     3.农业基础设施

     4.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

   六 措施建议

    (一)全面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

    (二)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共赢机制

    (三)加强重点产业的区域合作

    (四)注重区域合作的诚信建设

    (五)引导企业成为合作主体

    (六)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交流平台

  内江在成渝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研究

   一 战略定位

   二 发展目标

   三 打造成内渝工业产业带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二)着力培育新兴产业

   四 构建“一中心三片区”的空间总体格局

    (一)一中心

    (二)三片区

   五 创建川渝区域合作试验示范区

    (一)切实推进以产业为核心的川渝合作

    (二)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三)搭建区域合作平台

    (四)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优势

   六 创建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推广区

    (一)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二)构建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

    (三)积极稳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四)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七 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

    (一)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二)以产业生态化为重点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探索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体系

    (四)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宜宾参与成渝经济区发展工业规划

   一 工业产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一)竞争优势

     1.优势条件

     2.发展机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整体竞争力较弱

     2.产业组织水平不高

     3.结构矛盾突出

     4.体制机制不活

     5.工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6.生产要素配置不充分

   二 工业发展布局

   三 工作重点

    (一)着力产业整合,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构建优势产业集群,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

     1.大力发展能源业,构建西部综合能源基地

     2.拓展延伸饮料食品产业

     3.加快发展化工制造业

     4.做优做强化纤纺织业

     5.着力抓好装备制造和机械加工业

     6.积极发展建材业

     7.重振造纸业和电子元器件制造业

     8.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二)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做强做大企业集团

    (三)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

    (四)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五)加大工业投入,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培育新增长点

    (六)加强对外开放,大力抓好招商引资

    (七)狠抓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着力提高资本营运水平

  加快南充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强力打造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

   一 南充的基本市情

   二 南充的主要发展优势

   三 南充融入成渝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及战略

    (一)融入的发展思路

    (二)融入的发展目标

     1.建成成渝经济区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

     2.建成成渝经济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基地

     3.建成成渝经济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4.建成成渝经济区丝纺服装基地

     5.建成经济区能源基地

     6.建成成渝经济区重要的人文和生态旅游基地

    (三)主要发展战略

     1.精心谋划城镇发展战略问题

     2.精心谋划重大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枢纽建设问题

     3.精心谋划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问题

     4.精心谋划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问题

     5.精心谋划开放合作问题

   四 南充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狠抓产业培育

    (二)狠抓园区建设

    (三)强化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

    (四)深化体制改革,强化体制保障

    (五)建立适应融入成渝经济的产业集中发展区

    (六)强力推进“2634”工程

    (七)引领成渝经济区北部城市圈的发展

    (八)建立金融资本试验基地

    (九)组建南充市控股投资公司

    (十)积极争取企业上市,增加融资渠道

  达州市融入重庆经济圈战略问题研究

   一 总体思路

   二 功能定位

   三 融入策略

   四 平台建设

    (一)加快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合作基地建设

     1.抢先成为重庆化工原料和能源供给地

     2.积极融入重庆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链

     3.创建跨地区的天然气能源化工科技开发创新体系

    (二)加快机电医药纺织产业承接基地建设

     1.抢先建立达渝飞地工业园区

     2.加快融入重庆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

     3.共同开拓国际麻纺工业市场

    (三)加快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

     1.合作打造立足成渝、面向全国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

     2.利用重庆市场渠道,打造“特色食品达州造”品牌

     3.加强与重庆食品、餐饮企业的合作

     4.加强与重庆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科研开发合作

    (四)加快冶金建材供应基地建设

     1.抢先成为重庆新型建材供给地

     2.积极融入重庆钢铁冶金产业链

    (五)加快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建设

     1.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线路

     2.打造重庆周末游及商务会议“后花园”

     3.引进重庆文化旅游企业,完善旅游产业链

    (六)加快环渝腹地——秦巴地区物流中心建设

     1.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协作

     2.加快现代物流集聚区建设

     3.强化针对重庆的物流集散功能

    (七)加快秦巴—渝东北商贸中心建设

     1.打造特色突出、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

     2.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

     3.打造开放互通的商品市场

   五 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推进融入

    (二)建立机制,保障融入

    (三)制定规划,引导融入

    (四)创新招商,加快融入

    (五)完善政策,鼓励融入

    (六)创造环境,支持融入

   六 政策支持

    (一)产业支持政策

    (二)财税支持政策

    (三)用地支持政策

    (四)金融支持政策

    (五)人才支持政策

  广安市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策略研究

   一 广安融入重庆发展的现状

   二 广安融入重庆的实践目标

    (一)阶段合作目标

    (二)具体合作目标

   三 广安融入重庆发展的要素联系和障碍分析

    (一)要素联系

     1.货流量的空间分布联系

     2.客流量的空间分布联系

     3.信息流量的空间分布联系

    (二)广安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障碍分析

     1.经济政策障碍

     2.经济结构障碍

     3.市场化程度差异障碍

     4.投资软环境障碍

   四 广安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实践意义

    (一)探索扩大“成渝增长极”以北地区和“一区块”极化效应的有力措施

    (二)探索通过规划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探索区域经济政策跨行政区域实施的有效途径

    (四)探索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五 广安耦合重庆发展的策略

    (一)用够用活政策,紧扣重庆特点,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二)强化广安优势,发挥特殊地区的最大效能

    (三)两眼向外、内外结合,着力打造对外贸易业务体系

    (四)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五)进一步强化政府调控功能,鼓励跨区开发

    (六)优化两地公共物品的空间配置和作用的结果

    (七)努力探索商品展示内涵,做大做强会展经济

    (八)加强广安保税多式联运与综合交通建设,提升广安综合物流效率与效益

    (九)最大限度推进周边地区经济对外开放程度

    (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

    (十一)建立生产性服务配套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与质量

   六 广安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政策保障

    (一)将广安确立为川渝合作示范区

    (二)大力支持广安与重庆的交通建设

    (三)支持推动广安产业升级

    (四)要素政策支持

    (五)财税政策

    (六)金融政策

    (七)区域一体化政策

  资阳市打造“一区两带四基地” 融入成渝加快发展规划

   前言

   第一章 规划编制的背景

    第一节 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优势与条件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章 打造成渝经济区的优势发展区

    第一节 建设综合实力雄厚的优势发展区

    第二节 建设交通方便快捷的优势发展区

    第三节 建设城市功能完善的优势发展区

    第四节 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的优势发展区

    第五节 建设会展旅游发达的优势发展区

    第六节 建设开放合作充分的优势发展区

    第七节 建设社会环境优良的优势发展区

   第四章 建设两条特色经济带

    第一节 范围、功能及目标

     一 规划范围

     二 功能定位

     三 发展目标

    第二节 特色产业布局

     一 雁江—简阳—三岔车产业特色经济带

     二 简阳—乐至—安岳绿色农产品加工配送特色经济带

   第五章 建设四大产业基地

    第一节 建设国家机车制造及出口基地

     一 发展思路

     二 发展目标

     三 发展重点及措施

    第二节 建设西部汽车与零部件制造基地

     一 发展思路

     二 发展目标

     三 发展重点及措施

    第三节 建设绿色食品加工配送基地

     一 发展思路

     二 发展目标

     三 发展重点及措施

    第四节 建设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一 发展思路

     二 发展目标

     三 发展重点及措施

      (一)打造“两湖一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加快安岳石刻文化国际旅游区开发

      (三)加快陈毅故居建设开发

      (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第六章 努力扩大开放合作

    第一节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一 推进资阳与成都全面合作进程

     二 加强资阳与重庆的区域交流与合作

     三 大力开展与周边及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四 建立区域合作推动机制

    第二节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第三节 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第七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完善通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八章 推进城镇体系建设

    第一节 城镇体系区域布局

    第二节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加快发展城市经济

   第九章 统筹城乡发展

    第一节 构建城乡统一的科学规划体系

    第二节 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体系

    第三节 构建城乡统一的产业支撑体系

    第四节 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五节 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节 推进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

   第十章 建立和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第一节 健全政策支撑体系

    第二节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第三节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第四节 大力发展产业园区

    第五节 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第六节 加快推进规划实施

 四川发展战略思考

  四川“十二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一 四川区域发展的战略回顾与总结

    (一)“依靠盆地、开发两翼”战略(1984年)

    (二)“一线、两翼”战略(1992年)

    (三)“两点、两线、两翼”战略(1995年)

    (四)“一点、一圈、两片、三区”战略(1997年)

    (五)西部大开发下的四川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00年)

    (六)“五大经济区”战略(2005年)

   二 国内外区域发展战略及其借鉴

    (一)国内区域发展战略及其借鉴

     1.上海:“两个中心”战略

     2.天津:“滨海新区”战略

     3.江苏:新经济时代统筹区域发展战略

     4.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

     5.广西:“两廊一圈”与“一轴两翼”相辅相成战略

     6.湖北:“一带两圈、双轮驱动”战略

     7.湖南:“弯道超车”战略

     8.辽宁:“五点一线”、“三大区域”和谐发展战略

     9.陕西:“后起飞跃”战略

     10.重庆:“一圈两翼”与“两江新区”战略

    (二)国外区域发展战略及其借鉴

     1.瑞士:内陆服务业推动区域发展模式

     2.北海道:日本落后地区的发展样本

     3.拉斯维加斯:“赌城”转身战略

     4.韩国:“新村运动”统筹发展战略

     5.大湄公河次区域:建设东西、南北和南部三条经济走廊

     6.非洲:全力打造南北经济走廊

   三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2.区域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四 “十二五”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

    (一)一圈四廊:国家战略层面的四川区域战略取向

     1.提升成渝经济圈,建成国家重要经济增长极

     2.扩展四大经济走廊,做强发展轴

    (二)五大经济区:优化整合协调发展

     1.促进成都经济区率先发展,建设成渝经济圈的经济增长极

     2.推进川南经济区加快发展,建成全省经济发展“次高地”

     3.推动攀西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兴增长极

     4.扶持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发展,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5.支持川西北经济区加快发展,打造新型生态经济区

   五 “一圈四廊五区”的空间布局与战略重点

    (一)一圈

     1.一极

     2.一轴

     3.一区块

    (二)四廊

     1.东西经济走廊

     2.南北经济走廊

     3.西北—东南经济走廊

     4.长江上游经济走廊

    (三)五区

     1.成都经济区

     2.川南经济区

     3.攀西经济区

     4.川东北经济区

     5.川西北经济区

   六 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

   七 新战略下的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

   八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任务

  四川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分析与继续保持增长的思路与措施

   一 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一)过去十年四川经济增长与全国的比较

    (二)过去1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3.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 未来几年四川经济增长动力变化分析

    (一)投资仍然是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工业将继续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三)城镇化将为投资与工业快速增长创造新需求

    (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将明显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五)区域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将形成新的增长点

   三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促进投资较快增长的信心不动摇

    (二)坚持加快工业发展的力度不减弱

    (三)坚持将民营经济作为主体进行培育

    (四)坚持将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主攻方向

    (五)坚持将布局调整作为地区结构升级的推手

  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思路与支撑体系

   一 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1.现代农业内涵的演变

     2.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二)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1.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普遍运用

     2.现代化的工业装备设施大量投入

     3.科学的组织管理方式贯穿农业生产

     4.农业经营理念不断创新

   二 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支撑条件

    (一)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1.农产品总量丰富,但人均水平不高

     2.农业资源绝对量大,耕地稀缺矛盾突出

     3.现代生产工具开始采用,但传统生产手段仍占主体

     4.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增大,但建设仍然滞后

     5.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提高,但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

    (二)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

     1.国家惠农政策支持

     2.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

     3.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

     4.劳务产业开发深化

     5.优势特色农业发展迅速

     6.重大农产品加工项目实施

     7.农业经营制度创新

   三 四川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战略性农业资源短缺

    (二)农业基本建设滞后

    (三)农业经营规模狭小

    (四)农业投资不足矛盾突出

    (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

    (六)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

   四 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思路

    (一)以土地流转和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为载体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以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为手段突破战略性资源短缺瓶颈

    (三)以现代畜牧业为主线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四)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为龙头实施农业产业化

    (五)以财政体制和金融制度改革为平台完善农业投融资体系

   五 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关键领域中的“六大突破”

    (一)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突破

     1.推广业主租赁模式

     2.探索股份合作模式

     3.建立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中心或交易所

    (二)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突破

     1.突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2.建立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的激励机制

     3.创新农业基础设施的后续管护制度

    (三)特色优势农业基地建设的突破

     1.构建以畜产品为主导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体系

     2.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

    (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化发展的突破

     1.合理调整农产品加工业空间结构

     2.加强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3.做强做大龙头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五)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突破

     1.强化农业科技研发体系

     2.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3.构建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六)财政金融制度改革的突破

     1.改革财政投资体制

     2.构建多元化、竞争性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六 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一)构建多元化的现代农业投入体系

    (二)打造特色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建立现代农业市场支撑体系

    (四)高度重视培育新型农民

    (五)加强治理农村面源污染

  四川藏区“十二五”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支持研究

   一 四川藏区农牧业资源条件与发展现状评价

    (一)四川藏区的农业区域特征

    (二)四川藏区农牧业自然资源及利用条件分析

     1.川西高山峡谷农业区

     2.川西北高原农牧业区

    (三)四川藏区农牧业发展的现状与业绩

     1.种植业发展成效

     2.畜牧业发展成效

    (四)四川藏区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农牧业稳步发展受自然环境不利因素的严重制约

     2.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3.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服务能力有限

     4.农牧民文化技能素质普遍偏低,贫困面广,缺乏依靠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能力

     5.农牧业投入严重不足,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受到严重制约

   二 四川藏区农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四川藏区农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发展优势

     1.政策环境机遇

     2.具有发展特色农牧业的资源禀赋优势

     3.科技支撑优势

     4.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二)四川藏区农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和区域生态安全功能所形成的政策性限制

     2.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3.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限制了特色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4.基础设施与区位条件的制约

   三 加快四川藏区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设想

     1.主要农产品产量

     2.农牧业总产值

     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4.草地生态明显改善

    (三)四川藏区农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安排设想

     1.农业建设重点项目

     2.畜牧业建设重点项目

     3.农机发展重点项目

   四 四川藏区农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一)现行农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1.现行藏区农牧业发展政策在支持的长期持续性上体现不够

     2.现行农牧业发展政策支持对藏区的特殊性体现不够

     3.现行农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与国家总体性政策缺乏足够的协调性

     4.现行藏区农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缺乏对藏区各行政区之间的利益平衡

     5.现行藏区农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设计中偏重于物质投入而忽略对人才稳定、培养的重视

    (二)加快四川藏区农牧业发展的政策与建议

     1.对藏区农牧业的财政投入实行“计划单列”方式管理和特殊配套政策

     2.加强对藏区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的协调,采取整区推进方式组织实施

     3.根据藏区特点实施特殊的农牧业补贴政策,加大生产性资金扶持力度

     4.采取特殊的民族地区金融扶持政策,增强对藏区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

     5.实行普遍提高藏区农牧民素质和稳定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特殊政策

  全球变暖与成都低碳崛起*

   一 全球变暖与低碳经济

    (一)全球变暖的争议及演进

    (二)全球变暖的阈值及控制

    (三)气候变暖是全球最大的环境问题

    (四)气候变暖的形成原因

    (五)低碳经济就是减少人类对碳的依赖

    (六)发展低碳经济的三大任务

   二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略

    (一)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外有压力、内有挑战

    (二)应对全球变暖,中国举足轻重

    (三)低碳经济与中国的科学发展

   三 成都低碳崛起路线图

    (一)树立一个理念:发展是应对全球变暖的根本出路

    (二)打造“零碳成都”城市品牌

    (三)大力发展三大产业

    (四)现代产业与成都跨越发展

    (五)以“成都气候交易所”为切入点,创新低碳经济体制机制

  成都市继续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宏观战略思考

   一 正确评估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已进入的阶段

   二 认真对待继续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面临的突出矛盾

   三 客观分析继续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四 科学确定继续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

   五 紧紧抓住继续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着眼点

   六 准确把握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七 分阶段、积极稳妥地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八 必须为继续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另辟巧径,快速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一 西充“出位”发展战略的决策及其背景

   二 西充“出位”发展的实践及其效果

   三 西充实施“出位”发展战略的启示

 皮书数据库

Bikas. C. Sanyal,(2004),“Management of Governance for EFA:Decentralisation in Higher Educaiton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apacity Building in Africa IICBA-Newsletter,Vol.6. No.1 March.

Mark Bray and M. V Mukundan(2004),“Management of Governance for EFA:Decentralisation Really and Answer”,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apacity Building in Africa IICBA-Newsletter,Vol.6. No.1 March.

Gaynor(1998),Decentralisation of education,World Bank Publication.

刘精明(2007):《扩招时期高等教育机会的地区差异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7月。

张铭钟(2008):《我国西北五省(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模式构建》,《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6月。

邓娅、闵维方(2001):《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与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属地化》,《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11月。

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2期。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全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鲍振东主编《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蔡昉、都阳、王美艳:《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商务印书馆,2005。

陈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效果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5期。

陈萍、王正、王丹:《2004~2005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报告一两年来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伟大战略的回眸》,《东北蓝皮书》,2006。

丁世敏、王里奥、封享华、胡武洪:《我国环境经济政策评述》,《中国西部科技》2007年第5期。

范爱军、李真、刘小勇:《国内市场分割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我国商品市场为例》,《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郭熙保、陈澍:《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5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完善》,《体制改革》2005年第7期。

黄继忠:《区域内经济不平衡增长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胡俊超:《地区经济协调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商业研究》2006年第23期。

郝玉龙、穆岩:《以市场一体化为平台加快区域物流发展》,《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8期。

黄解宇、常云昆:《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模型分析》,《财经研究》2005年第8期。

胡蓓蓓、徐利:《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评价和建议》,《北方经济》2003年第3期。

焦伟侠、陈俚君:《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1期。

姜欣:《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及协同效应》,《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6期。

李明昌:《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金融深化》,《中国金融》2007年第19期。

李善同等:《中国国内地方保护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林凌:《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面向未来的七点策略和行动计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李文星、蒋瑛:《简论我国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治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林凌:《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财经研究》2007年第1期。

李克国:《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生态经济》2001年第11期。

兰宜生:《要素流动与地区经济关系分析》,《财政研究》2001年第12期。

刘志芳、刘志琰、王娟:《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51期。

马斌:《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构建》,《经济前沿》2004年第10期。

彭建刚、韩忠伟:《城市商业银行对城市经济支持程度的实证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2年第9期。

钟敦慧、张明举:《共建成渝经济区政策措施保障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4期。

秦国文、李斌:《经济增长极实现条件分析》,《求索》2007年第5期。

任军、马咏梅、赵晓辉:《增长极理论视角下的我国中、西部增长极战略布局》,《经济纵横》2008年第4期。

沙安文、沈春丽、邹恒甫:《中国地区差异的经济分析》,人民出版社,2006。

孙继琼:《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实证》,《经济地理》2006年第6期。

覃成林、管华:《环境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4。

王仲智、王富喜:《增长极理论的困境: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第5期。

王鑫罡:《振兴东北 再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9期。

王方:《成渝经济区的地域范围研究》,《区域经济》2006年第10期。

王洛林、魏后凯:《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未来政策选择》,《财贸经济》2006年第2期。

魏长江:《西部环境经济政策中的制度缺陷》,《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第3期。

《我国水资源价格研究》课题组:《我国水价问题与改革研究》,《中国物价》2001年第9期。

徐志尧:《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与选择》,《黑河学刊》2007年第5期。

谢姝琳、李强、房俊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战略比较分析》,《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年第5期。

夏晓莉、何素华、谢玲:《加快天然气价格改革 促进川渝地区天然气合理利用》,《国际石油经济》2008年第9期。

颜鹏飞、马瑞:《经济增长极理论的演变和最新进展》,《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颜鹏飞、黄树人:《经济增长极和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

叶舜赞:《城市化与城市体系》,科学出版社,1994。

叶飞文:《中国主要经济区及增长极比较分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杨公齐:《“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困境与首要解决的问题》,《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银温泉、才婉茹:《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吴传清:《区域经济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张燕:《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综述》,《当代财经》2003年第12期。

曾国安、冯涛:《增长极、产业集群与落后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8期。

周新宏、沈霁蕾:《长三角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经济纵横》2007年第4期。

曾庆学:《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5期。

张泓、柳秋红、肖怡然:《基于要素流动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思路》,《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6期。

张亚、郑予捷:《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研究》,《农村经济》2006年第9期。

周艳波、翟印礼:《统筹城乡要素配置与转移的对策研究》,《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年度数据,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四川统计年鉴,http://www.sc.stats.gov.cn/nj/nj.asp。

Boudeville. J.R.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66.

Myradal,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London,1957.

Hirschman.A.O,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

J.R.Friedman. “A general theory of polarized development” in N.M.Hanhsen(ed.)(1972)Growth Centers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New York:The Free Press.

林毅夫、刘培林:《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从发展战略的角度考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C2004015),2004。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综合组:《东北振兴三年评估报告》,http://www. chinaneast.gov.cn。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综合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http://www.chinaneast.gov.cn。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http://www.chinawest.gov.cn/web/index.asp。

郭晓鸣等:现代农业建设教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

毛育刚:中国农业演变之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张振华:从制度变迁视角审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发展历程》,《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8月。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现代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王风峰:辽宁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2004年第5期。

何景熙:人力资源开发与农业现代化》,《调研世界》2002年第7期。

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