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83

北京旅游发展报告(2021~202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Beijing's Tourism Development (2021-2022)

SSAPID:101-9083-8272-73
ISBN:978-7-5201-9673-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报告在回顾北京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局面,提出了北京市文旅融合新思路,并对未来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本书围绕“北京旅游高质量发展与新格局构建”这一主题,在主报告之下设立“冬奥时代体育旅游发展”“入境旅游和国际案例”“文旅融合”“文化公园建设”四个板块,每个板块的文章都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新的启迪与思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旅游绿皮书
作 者: 张辉 张辉
编 辑:杨雪;谷丹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年04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前言

 《北京旅游发展报告(2021~2022)》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基本子库

 皮书数据库

 摘要

 皮书网

 皮书

 法律声明

 Abstract

 Ⅰ 总报告

  G.1 2020年北京市文旅融合新发展

   一 强化全面从严治党

   二 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

   三 着力推进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四 持续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效能

   五 深入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六 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七 优化文化和旅游市场环境

   八 推进文化和旅游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九 加强现代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

   十 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Ⅱ 冬奥时代体育旅游发展篇

  G.2 北京建设高质量体育旅游目的地的思考

   一 背景

    (一)体育旅游发展进入新风口

     1.时代风口:从冷门到热点

     2.市场风口:从小众到大众

     3.投资风口:从单一到全面

     4.政策风口:从启动到密集

    (二)北京体育旅游发展开启新篇章

   二 机遇

    (一)旅游视角

    (二)体育视角

    (三)休闲视角

    (四)健康视角

    (五)城市视角

   三 任务

    (一)健全政策体制

    (二)完善产业体系

    (三)全面提升服务

    (四)创新市场营销

  G.3 冬奥会背景下北京滑雪旅游市场分析

   一 北京滑雪旅游二十年回顾

    (一)困惑中起步:2000~2010年

    (二)艰难中前进:2011~2015年

    (三)冬奥中提质:2016~2021年

   二 北京滑雪旅游的冬奥机遇

    (一)北京双奥之城:政策发力

    (二)北京市滑雪场:城市休闲

   三 滑雪旅游的冬奥黄金机遇期

    (一)中国滑雪旅游市场:全球唯一增长市场

    (二)北京滑雪旅游市场:快速增长

     1.城市休闲

     2.周边滑雪度假

     3.国内滑雪度假

     4.出境滑雪旅游

   四 北京滑雪旅游发展建议

    (一)抓住机遇,扩大需求

    (二)加强协同,提升品质

    (三)突出特点,聚焦高端

  G.4 冬奥会背景下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

   一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建设历程

   二 冬奥会背景下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意义

    (一)体旅融合是传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突破点

    (二)北京冬奥会是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的出发点

    (三)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着力点

   三 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依旧是最大掣肘

    (二)产业融合的深层次理解不到位

    (三)体育旅游专业化人才资源稀缺

   四 发展建议

    (一)健全京张两地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二)整体纳入冬奥遗产战略计划大局

    (三)以体育旅游示范区促进产业发展

    (四)培育产业集群放大集聚效应红利

    (五)实现体育场馆设施的可持续发展

    (六)聚焦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

    (七)建立发展联盟互通京张两地市场

  G.5 冬奥会推动北京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 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举办地体育旅游的推动效应

    (一)冬奥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实践

     1.冬奥会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演进

     2.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冬奥会可持续发展工作

    (二)冬奥会对体育旅游发展的影响

   二 国外冬奥会场馆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一)冬奥会场馆的发展历程

    (二)国外冬奥会场馆的赛后利用经验

     1.全域开发

     2.全季活动

     3.全产业链发展

   三 冬奥会雪上场馆的设计理念及可持续利用的难点

    (一)北京冬奥会雪上场馆的基本情况

    (二)北京冬奥会雪上场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1.首钢滑雪大跳台

     2.延庆赛区

     3.张家口赛区

    (三)难点分析

     1.场馆维护费用高

     2.场馆利用率低

     3.管理模式滞后

     4.面向公众开放难度大

   四 冬奥会场馆可持续利用推动体育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引领

    (二)对策建议

     1.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方式

     2.开展冰雪运动训练和打造各种赛事活动

     3.开展大众体验旅游项目

     4.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旅游地标性建筑

  G.6 攀岩旅游研究及北京攀岩旅游发展建议

   一 攀岩旅游概念及攀岩运动分类

    (一)攀岩旅游概念

    (二)攀岩运动分类

   二 攀岩起源与发展

    (一)攀岩的起源

    (二)国际竞技攀岩的起源与发展

   三 攀岩旅游的当代价值

    (一)个体价值

     1.超越自我

     2.回归自然,天人合一

     3.获得自我认同

    (二)社会价值

     1.应对危险的教育功能

     2.促进攀岩文化形成

    (三)经济价值

     1.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产出

     2.创造就业岗位,优化转型升级

    (四)旅游价值

     1.满足攀岩运动爱好者旅游需求

     2.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和吸引物

     3.提升山岳型旅游目的地竞争力

     4.打造体育旅游发展新业态

   四 攀岩旅游发展现状

    (一)我国攀岩旅游发展现状

     1.游客旅游动机呈现个性化

     2.游客主体呈现年轻化特征

     3.游客个体主观体验性较强

     4.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多样化

      (1)依托自然人文资源开发攀岩旅游产品

      (2)依托大型体育赛事开发攀岩旅游产品

      (3)依托当地建筑风格开发攀岩旅游产品

      (4)根据不同群体开发差异化的攀岩旅游产品

      (5)依托军事化活动开发攀岩旅游产品

     5.市场潜力巨大,开发程度不高

     6.运营体系初步形成,有待完善提升

    (二)北京攀岩旅游发展现状

     1.开发模式有限,有待完善

     2.产品内容单一,吸引力不够

     3.个体自发性行为居多,缺乏系统性规划

     4.室内攀岩居多,户外开发力度不够

     5.市场宣传不到位,营销力度有待加强

     6.专业化人才和运营团队匮乏

     7.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五 推动北京攀岩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攀岩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1.开展全面攀岩旅游规划

     2.合理开发攀岩旅游产品

     3.助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4.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二)加强攀岩旅游对外合作交流

    (三)完善攀岩旅游运营体系

     1.构建全面的运营管理体系

     2.构建完善的市场支持体系

     3.构建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

  G.7 霞慕尼与环勃朗峰地区文化旅游业协同发展对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启示

   一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现状分析

    (一)发展条件

    (二)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 国际案例对标——法瑞意环勃朗峰区域

    (一)区域相似性及差异性分析

    (二)霞慕尼与环勃朗峰区域发展协同模式

    (三)霞慕尼与环勃朗峰区域文体旅产业融合模式分析

   三 区域协同与产业融合策略建议

    (一)促进区域融合策略

    (二)促进文体旅产业融合策略

  G.8 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体育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韧性构建

   一 京津冀体育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一)京津冀体育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1.体育旅游产业的内涵

     2.韧性理论及框架

    (二)京津冀体育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依据

     1.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

     2.京津冀体育旅游资源禀赋丰富

     3.京津冀体育旅游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二 京津冀体育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一)京津冀体育旅游协同进程持续推进

    (二)京津冀体育旅游的网络关注度不断提升

     1.数据来源说明

     2.时间特征分析

     3.空间特征分析

    (三)京津冀体育旅游发展理念不断创新

    (四)京津冀体育旅游活动形式不断丰富

   三 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体育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政策支持保障

     2.市场需求拉动

     3.新兴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4.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

    (二)发展挑战

     1.疫情所带来的急性冲击

     2.深层次问题所带来的慢性挑战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挑战

      (3)体育旅游的安全风险

   四 提高京津冀体育旅游产业协同发展韧性的建议

    (一)在京津冀体育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全过程中加强韧性构建

     1.把韧性理论融入京津冀体育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战略规划

     2.将提高韧性的举措与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路径有机结合

    (二)提升“化危为机”能力,应对产业协同的“急性冲击”

     1.做好体育旅游产业韧性检测

     2.制定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行动指南

     3.搭建京津冀体育旅游信息管理平台

    (三)提升“革故鼎新”能力,化解产业协同的“慢性挑战”

     1.形成京津冀体育旅游产业链条协同,全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2.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布局协同,促进相关措施精准落地

     3.以政策协同为抓手,建立健全政策衔接机制

 Ⅲ 入境旅游和国际案例篇

  G.9 旅游市场战略的新近调整与变迁思考

   一 旅游市场战略渐次形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三大市场格局初步奠定

   二 旅游市场战略初次调整(2005年8月),基本格局依然不变

   三 旅游市场战略再做调整(2009年),市场秩序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四 旅游市场战略第三次调整(2021年),目标定位更具现实针对性

    (一)做强国内旅游

    (二)振兴入境旅游

    (三)规范出境旅游

   五 对旅游市场战略变化的若干思考

    (一)旅游产业的主要功能

    (二)旅游市场战略调整的主要依据

    (三)“积极发展”方针下的入境旅游

    (四)入境旅游为何被“冷置”十年

    (五)入境旅游市场振兴的标志

    (六)入境旅游市场如何振兴

  G.10 后疫情时代北京入境客源市场开拓应有的认识

   一 疫情下的国际客源市场概况

   二 疫情前后的国际客源市场概况

    (一)对疫情下国际客源市场的认识

    (二)认识疫情难料、营销难为的现实

    (三)认识疫情下的日本旅游发展

   三 北京开拓日本客源市场的建议

    (一)旅游资源优势

    (二)重新评估日本入境市场

     1.从出游三大基本要件看低年龄层市场

     2.从出游三大基本要件看高年龄层市场

     3.认清两个市场的特征

     4.旅游产品故事化

   四 结论

  G.11 把“讲好中国故事”置于首位,开启北京入境旅游新篇章

   一 入境旅游是通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必由之路

    1.重视入境旅游的根基作用,是世界旅游强国的通行做法

    2.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旅游竞争力角逐中,入境旅游堪称名副其实的第一竞技场

    3.中国入境旅游以资源优势取胜,但也面临着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强烈竞争

   二 政府层面的积极主动作为,是世界旅游强国推动入境旅游发展的共同取向

    1.西班牙:结合自身特色,持续打造多样化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

    2.法国:优化目的地形象,全面提升旅游品质

    3.德国:策划多品类文化活动,丰富和提升国家旅游形象

    4.英国:持续推进签证便利化,增强对新兴经济体的吸引力

    5.日本:实施“观光立国”战略,坚定支持入境旅游发展

   三 讲好中国故事,引领入境旅游开启新篇章

    1.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期中国入境旅游新的使命担当

    2.提振中国入境旅游,北京责无旁贷

    3.把“讲好中国故事”置于首位,持续开发新式特色旅游产品

    4.以市场化改革国际旅游宣传推广机制,高度重视文化平等交流与多种场合的国际发声

    5.树立高质量发展定位,持续推进签证便利化等一揽子便利化政策

    6.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分步骤分阶段深化面向重点区域的国际合作

  G.12 日本京都振兴入境旅游政策研究

   一 京都旅游发展环境和资源禀赋

    (一)京都旅游资源禀赋

    (二)京都入境旅游的发展瓶颈

     1.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条件较差

     2.未能形成便捷的市内交通体系

     3.京都旅游资源相对单一且主权不一致

     4.本地居民对外地游客的态度复杂

   二 京都发展入境旅游的政策背景

   三 京都入境旅游发展政策的分析

    (一)确立京都入境旅游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理念

    (二)明确京都发展入境旅游的工作指标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四)政策效果综合分析

   四 新冠肺炎疫情后的京都旅游应对举措

   五 北京入境旅游现状分析

    (一)入境游发展早、基础好

    (二)入境游客集中度较高

     1.游客到访区域集中

     2.游客关注领域集中

    (三)产品形态相对传统,与游客需求和消费习惯存在差距

    (四)推广宣传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六 “京都经验”对北京的借鉴意义

    (一)树立长期发展目标

    (二)试行专业推广模式

    (三)保持产品更新速度

    (四)培育国际旅游人才

  G.13 讲好长城故事:慕田峪长城国际营销创新和应用

   引言

   一 慕田峪长城概况

   二 慕田峪长城国际营销创新举措

    (一)加强长城保护,维护资源品质

    (二)融合长城文化,凸显独特魅力

    (三)借势外事接待,提升品牌形象

    (四)做好媒体营销,讲好长城故事

     1.运用国内外主流媒体开展宣传推广工作

     2.加强新媒体海外营销工作

    (五)加强节事营销,积极开展海外推广活动

    (六)发展智慧景区,科技助力提升服务品质

   三 后疫情时代慕田峪长城国际营销策略

    (一)做好市场分析,实施精准营销

    (二)完善旅游产品,设计深度体验

    (三)强化网络营销,探索联合营销

    (四)加强疫情防控,维护旅游安全与健康

  G.14 西班牙、法国入境旅游发展经验梳理及对北京的启示

   一 西班牙、法国入境旅游发展经验

    (一)不断优化拓展和完善产品体系

    (二)重视旅游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

    (三)针对不同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营销

    (四)领先的旅游标准化和旅游管理机构

    (五)整个旅游行业的质量提升计划

   二 北京入境旅游市场情况

   三 西班牙、法国入境旅游发展经验对北京的启示

    (一)融合新业态、开发新产品,优化消费结构

    (二)进行区域性开发,对接入境游市场

    (三)扩大品牌影响力,推动旅游营销国际化

    (四)加强规范标准的实用性,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Ⅳ 文旅融合篇

  G.15 中国城市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发展潜力*

   一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背景

    (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二)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三)理论研究促使文化和旅游融合纵深发展

    (四)城市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潜力测算

    (一)指标体系

    (二)测算方法

   三 中国城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潜力评价

    (一)中心城市及城市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潜力突出

    (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潜力差异显著

    (三)各城市文化和旅游融合资源禀赋差距不断缩小

    (四)各城市文化和旅游融合产业基础持续向好

    (五)各城市文化和旅游融合支撑环境不断改善

   四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

    (一)直接因素

     1.资源禀赋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

     2.产业基础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

     3.支撑环境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间接因素

     1.政府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推力

     2.市场化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

     3.数字科技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驱动力

     4.开放发展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五 政策建议:推动城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潜力转化为发展实力

    (一)增加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1.增加文旅资源存量,打造顶级文旅IP

     2.借助数字科技,增强文旅产品体验性

    (二)挖掘文旅市场需求,鼓励创新发展

     1.关注市场需求,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适应文旅需求变化,鼓励文旅行业创新发展

    (三)发展壮大城市群,构建城市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

     1.发展壮大城市群,推动产业叠加协同发展

     2.利用城市群的竞合契机,加强产业的联动互促效应

    (四)推动文旅融合政策体系建设,深化政府支持保障措施

     1.优化顶层设计,构建文旅融合政策体系

     2.丰富资金人才政策措施,完善支持保障措施

  G.16 北京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一 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

   二 北京市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三 东城区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四 东城区文化旅游融合分析

    (一)东城区文化旅游融合的视角

     1.北京视角下的东城区

     2.中国视角下的东城区

     3.世界视角下的东城区

     4.未来视角下的东城区

    (二)基于“三个视角”的融合发展方向

     1.北京视角下的东城区

     2.中国视角下的东城区

     3.世界视角下的东城区

   五 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系统观念

    (二)东城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三)北京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G.17 北京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案例分析、认知体系、融合路径*

   一 研究背景

    (一)政策导向

    (二)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1.关键词聚类图谱

     2.时间线(Timeline)图谱/时区(Timezone)图谱

    (三)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文献评述

   二 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北京礼物设计中的非遗与旅游融合

     1.案例背景

     2.北京礼物设计类型

     3.案例总结:北京礼物设计的创新思维模式

    (二)案例分析:北京胡同游的非遗与旅游融合

     1.案例背景

     2.案例分析

     3.案例总结

    (三)案例分析:故宫文创中的非遗与旅游融合

     1.案例背景

     2.案例分析

     3.案例总结

   三 北京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发展趋势

    (一)非遗与旅游融合的认知体系

     1.保护非遗要高度重视与凸显人的核心作用

     2.非遗让导游、游客以及文化持有者在短暂时空内,达到最佳共鸣与文化认同

     3.非遗从社区到舞台展演,是一种具有争议的传播途径

     4.需要厘清物质文化遗产中“本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本体”的区别

    (二)非遗与旅游融合的路径

     1.建立非遗综合展示园区

     2.设计制作非遗礼物(纪念品)

     3.打造非物质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4.设计非遗旅游线路

     5.增加非遗虚拟体验

  G.18 从“故宫以东”看文旅融合品牌化发展

   一 “故宫以东”成长背景

   二 “故宫以东”应运而生

    (一)品牌释义及内涵

    (二)品牌建设过程

     1.无产品支持,不足以营销

     2.激发文化的时代张力

     3.打造文化主题消费场景

    (三)品牌价值

   三 “故宫以东”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

    (一)利用品牌识别力,树立城市新形象,推进“文化东城”建设

     1.以打造IP的方式讲好东城故事

     2.破圈传播,让品牌年轻化

     3.主人翁视角表达,唤起城市情感记忆

    (二)发挥品牌信用背书作用,整合更迭文旅资源,创新服务职能

    (三)发挥品牌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内涵,为文旅融合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 “故宫以东”的未来

 Ⅴ 文化公园建设篇

  G.19 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策略和思路

   一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性质分析

   二 北京地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功能

    (一)历史文化功能

    (二)经济功能

    (三)生态功能

    (四)对外交往功能

   三 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载体与文化标志

    (二)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乡建设的关系

    (三)处理好运河文化遗产与非运河文化遗产的关系

    (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

   四 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一)加强大运河基础学术研究

    (二)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积极发挥社会和民间力量

    (四)宣传和展示弘扬超越时空的大运河文化精神

  G.20 北京大运河文化建设的旅游资源分析

   一 背景介绍

   二 资源调查

   三 分类评价

   四 分析建议

    (一)通州

    (二)朝阳

    (三)东城

    (四)西城

    (五)海淀

    (六)昌平

    (七)顺义

   五 结论

  G.21 北京国家文化公园体制机制建设研究

   一 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概况

   二 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概况

   三 北京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多头管理时有发生,制度保障缺失

    (二)资金来源构成单一,回收周期长

    (三)全民公益难以实现,社区保护意识淡薄

   四 北京国家文化公园体制机制规划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规划,由专属机构统筹负责,相关部门协同参与,进行分区管理

    (二)创新经营体制,融入产业化运营理念

    (三)以财政拨款为主,完善多元资金机制,资金利用去向公开透明

    (四)健全完善法律法规,构筑科学完整的法律体系

    (五)共商共建共享,拓宽多主体参与路径

   五 结论

  G.22 “智慧长城”和“智慧运河”

   一 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发展现状

    (一)核心资源方现状

    (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

    (三)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建设迎来新动能

   二 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建设运营的内容与路径

    (一)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建设

     1.数字化顶层设计

     2.数字化建设内容

    (二)文保单位/地方文旅集团数字化建设

     1.数字化建设蓝图

     2.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3.集团互联网游客综合服务平台(轻资产)

     4.资源方项目数字化建设(项目运营)

    (三)地方文旅集团数字化运营——以北京八达岭为例

   三 总结

岳丽鹃:《全民健身战略下北京市平谷区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7。

陈敬南:《体育旅游破解秦皇岛旅游季节性难题的对策研究》,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张聪、李健萍:《产业整合视角下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化研究》,《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第16期。

湖北画报(湖北旅游)编辑部:《体育+旅游 跨界融合正当时》,《湖北画报(湖北旅游)》2017年第1期。

陆明:《用先进文化筑牢海南自贸港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今日海南》2021年第1期。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行动计划的通知》,《青海政报》2017年第19期。

蒋依依、洪鹏飞、谢婷、杨占东、陈希:《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的使命与路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

王灵恩、李浚硕、吴小露、倪笑雯:《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与产品转化路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

吴玲敏、任保国、和立新、冯海涛、林志刚:《北京冬奥会推动京津冀冰雪旅游发展效应及协同推进策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北京冬奥组委:《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2020)》。

伍斌:《2020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暨2020~2021雪季财年报告)》,上海ISPO,2020,http://www.pinchain.com/article/250554。

Essex,S. & De Groot,J.(2017)The Winter Olympics:driving urban change,1924-2022,in Gold,J.R. & M.M.(Eds.) Olympic Cities,Third Edition,Routledge,London,pp.64-89.

Heike Alberts. The Reuse of Sports Facilities after the Winter OlympicGames[J]. 2011-01.

Jung-Heui oh,Jai-Woo oh,Kwang-Min Cho. Plans for Stadium Usage after the International Mega Sporting Event The 2018 Pyeongchang Winter Olympics[J]. 2018,09.409-415.

Marta Bottero,Sara Levi Sacerdotti,Stefania Mauro. Turin 2006 Olympic Winter Games;impacts and legacies from a tourism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2012,Vol.10,No.2,202-217.

Jean-Loup Chappelet. The Legacy of the Olympic Winter Games:An Overview[J]. 2002.

Jinsu Byun,Becca Leopkey. Exploring Issues within Post-Olympic Games Legacy Governance:The Case of the 2018 PyeongChang Winter Olympic Games[J]. Sustainability. 2020,Vol.12,Iss.9,(2020):3585.

Becca Leopkey,Milena M.Parent. Olympic Games Legacy:From General Benefits to Sustainable Long-Term Legacy[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Vol.29,No.6,April 2012,924-943.

Nikolaos Boukas,Vassilios Ziakas,Georgios Boustras. Olympic legacy and cultural tourism;exploring the facets of Athens’ Olympic herit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2012,Vol.19,No.2,203-228.

Jon Coaffee. Policy transfer,regeneration legacy and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lessons for London 2012 and beyon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olicy and Politics. 2012,Vol.5,No.2,295-311.

Stephen Essex. Mega sporting events in urban and regional policy a history of the Winter Olympics[J]. Planning Perspectives. 2004,4.

Juliet Davis. A promised future and the open city:issues of anticipation in Olympic legacy designs[J]. Architectural Research Quarterly. 2014,12.324-341.

Keiko Homma,Naofumi Masumoto. A Theoretical Approach for the Olympic Legacy Study Focusing on Sustainable Sport Legacy[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2013. Vol.30,No.12,1455-1471.

Mike Weed. Is tourism a legitimate legacy from the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An analysis of London 2012 legacy strategy using programme theory[J]. 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2015. Vol.19,No.2,101-126.

Juliet Davisa,Christopher Groves. City future in the making Masterplanning London’s Olympic legacy as anticipatory assemblage[J]. Futures. 2019.109 (2019) 13-23.

冷腾:《盐湖城冬奥会场馆赛后利用研究》,北京体育大学,2017。

杨培培:《“后奥运时代”场馆可持续利用研究》,《运动》2017年第165期。

孙葆丽:《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深化改革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郭振、乔凤杰:《北京绿色奥运遗产及其困境与继承》,《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8期。

张旭东:《北京2022冬奥会雪上场馆赛后开发利用研究》,北京体育大学,2017。

陆诗亮、李磊、解文龙、骆肇阳:《国际奥委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冬奥会冰雪体育场馆设计研究》,《建筑学报》2019年第1期。

姚芳虹:《TOT-BOT模式应用于体育场馆建设的可行性分析——以冰雪场馆为例》,《经贸实践》2017年第1期。

赵艺雯:《论重大体育赛事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及对策——展望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现代商业》2019年第1期。

孙科:《2022北京冬奥会:改革·转型·引领——易剑东、张斌对话录》,《体育与科学》2015年第5期。

易剑东、王道杰:《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价值和意义》,《体育与科学》2016年第5期。

易剑东:《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奥林匹克认知偏误及其辨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易剑东:《热点·视点·观点——北京2022冬奥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体育学研究》2018年第1期。

顾久贤:《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对区域消费需求与行为影响的研究——以河北冰雪体育旅游为分析个案》,《体育与科学》2016年第3期。

董红刚:《北京冬奥会场馆治理的现实问题、理论难题及解题之道》,《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徐宇华、林显鹏:《冬季奥运会可持续发展管理研究 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筹备2022年冬奥会的启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刘书勇:《近3届世界大冬会体育场馆建设与赛后利用比较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金睿:《伦敦奥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及启示》,《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8年第5期。

孙成林:《美国体育场馆发展的新趋势及启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任慧涛、易剑东:《国外冬季奥运会筹办研究综述》,《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张峰、张晓莉:《后奥运时代张家口奥运场馆可持续利用策略》,《科技风》2020年第4期。

易剑东:《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营销机遇——〈奥林匹克2020议程〉解读》,《体育学刊》2016年第5期。

谢知睿、谢中、刘心怡:《亚运场馆赛后的利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广州亚运会为例》,《现代营销》2018年第10期。

赵方忠:《建设冬奥场馆PPP大有可为》,《投资北京》2016年第6期。

马向前:《论北京奥运场馆的可持续利用》,《中国市场》2008年第5期。

邹新娴:《法国冬奥会场馆的赛后利用模式研究》,《体育学研究》2019年第1期。

郭敏刚:《大型体育赛事场馆无形资产开发特征、存在问题及对策》,《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侯丛思:《德国高校体育馆的复合利用与设计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王兴山、王芳:《我国大型综合体育赛事研究述评及冬奥会相关研究展望》,《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年第2期。

叶小瑜:《现代奥运会场馆发展回顾与展望》,《体育文化导刊》2014年第4期。

林显鹏:《现代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

罗曙辉:《办冬奥会要重视可持续活动标准》,《WTO经济导刊》2015年第4期。

马亚漩:《1972年以来夏季奥运会场馆赛后开发与利用研究》,北京体育大学,2010。

魏取洋:《2008年北京奥运会负面影响及其预防措施》,《菏泽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武国栋:《奥运体育场馆赛后运营模式分析与启示》,《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南保行、周燕:《北京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分析》,《体育与科学》2010年第9期。

马玉芳、杨晓燕:《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场馆的后继开发使用探讨》,《体育与科学》2009年第7期。

康盈:《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伦敦奥运规划与实施探讨》,《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2。

马岚、璎珊:《伦敦奥运会的工程建设》,《上海质量》2012年第8期。

汪蓉蓉:《文化兴体: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新思路》,《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年第2期。

〔英〕Heather Hilburn:《再生之地与可持续发展的标杆》,李华东译,《建筑学报》2011年第9期。

Timothy W.K.,Jennifer H. Rock climbing[M]. Leeds: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Europe),2009:4.

Rachel H. Historical geography,climbing and mountaineering:route setting for an inclusive future[J]. Geography Compass,2019(13):e12423.

Simon T. Unjustifiable risk:the story of british climbing[M]. Milnthorpe:Cicerone Press,2011:25.

Mcdonald P. The story of white hall centre:outdoor education across the decades[M]. NZ:Pete McDonald,2018:856.

Westawy J. The german community in Manchester,middle-class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eering in Britain,c.1850-1914[J].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2009,124(508):571-604.

IFSC. KeyFigures[EB/OL]. [2020-03-02]. https://www.ifsc-climbing.org/index.php/about-us/key-figures.

The association of British climbing walls. About the ABC[EB/OL]. [2020-05-12] .https://www.abcwalls.co.uk.about.

The American Alpine Club. State of Climbing Report[EB/OL]. [2020-05-12]. https://www.acc-publications.s3.amazonaws.com/articles/State_of_Climbing_Report_2019.

The Outdoor Foundation. Outdoor Participation Report2018[EB/OL]. (2018-07-17)[2019-04-19]. https://outdoor industry.org/resource/2018-outdoor-participation-re-port/.

Ferrero Camoletto R,Marcelli D. Keeping it natural challenging in doorization in Italian rock climbing[J]. Annals of Leisure Research,2018,21(5):1-18.

Meltem Caber,Tahir Albayrak. Push orpull?Indentifying rock climbing tourists’ motivations.[J]Tourism ManagementVolume 55,2016,pp.74-84.

郝光安:《攀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朱江华:《攀岩运动教程》,东华大学出版社,2011。

李元、朱倍锋:《竞技攀岩溯源与演变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1期。

文斌、宁燕:《桂林攀岩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10期。

〔美〕戴尔·布朗:《筑丘人和崖居者》,张黎新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李元、田兵兵:《东京奥运会背景下国际攀岩竞技格局与中国攀岩竞技实力提升策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水村信二、羽鎌田直人、西谷善子:《スポーツクライミング竞技における公共施设の重要性》,《明治大学教养论集·通 卷509号》,《明治大学教养论集刊行会》,2015。

袁宏:《登山文化源流探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柯公高:《登山运动的历史和现状》,人民体育出版社,1976。

苏树斌:《极限运动的魅力与当代价值》,《体育学刊》2015年第3期。

林南枝:《旅游市场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姚小林:《京张地区冰雪体育资源的SWOT分析与开发对策》,《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王兆红、罗乐:《促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

北京冬奥组委整体策划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2019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京津冀各政府:《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2016年。

张家口市统计局:《张家口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1月。

钟玉姣、许焰妮:《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特征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罗胡阳:《新时代背景下体育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当代体育科技》2018年第32期。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政府网,http://www.bjchp.gov.cn/cpqzf/315734/tzgg27/127789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北京市统计局:《京津冀经济持续恢复 高质量发展动能增强——2020年京津冀地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http://tjj.beijing.gov.cn/zt/jjjjdzl/sdjd_4304/202107/t20210713_2435668.html。

《天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新浪网,http://tj.sina.com.cn/news/m/2021-08-20/detail-ikqciyzm2508831.shtml。

《京津冀经济持续恢复 高质量发展动能增强——2020年京津冀地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http://stats.tj.gov.cn/sy_51953/jjxx/202103/t20210325_5393916.html。

舒丽、张凯、王小秋等:《基于百度指数的我国体育旅游网络关注度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

蒋依依、洪鹏飞、谢婷、杨占东、陈希:《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的使命与路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

张家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突出深和实》,http://whgdly.zjk.gov.cn/contents/527/28135.html。

赵霄伟:《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多重困境与韧性应对》,《区域经济评论》2020年第6期。

UNWTO. 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 http://mkt.unwto.org/barometer.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旅游研究中心:《2020~202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查瑞波、伍世代、孙根年:《城市型目的地入境旅游市场演化差异研究——基于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市内部结构与外部规模分时段辨析》,《地理科学》2018年第10期。

李创新:《优化结构提升品质,促进入境旅游发展》,《中国旅游报》2018年7月20日。

姚延波、侯平平:《“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入境旅游产品开发新思路》,《旅游学刊》2017年第6期。

秋雨、朱麟奇、刘继生:《中国入境旅游的经济增长效应与空间差异性研究》,《地理科学》2017年第5期。

徐喆、甘静梅、林尹鹏:《入境旅游格局演变及其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以辽宁省为例》,《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第2期。

刘法建、陈冬冬、朱建华等:《中国省际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与互动格局:基于2-模网络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第8期。

周芳如、吴晋峰、吴潘等:《中国主要入境旅游城市交通通达性对比研究》,《旅游学刊》2016年第2期。

纪小美、陈金华、付业勤:《中国入境旅游流的收敛与空间溢出效应分析》,《旅游科学》2015年第4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习近平:保护好中华民族的象征》,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8/21/c_1124900776.htm。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12/09/content_5459721.htm。

《〈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公布 520公里长城串起2873处资源点》,http://www.beijing.gov.cn/gongkai/guihua/lswj/ghjd/201907/t20190702_100985.html。

蔡红:《旅游营销变革》,《新时代旅游变革》,中国旅游出版社,2019。

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联盟中国入境旅游数据分析报告》,http://www.wta-web.org/chn。

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报告2020》,旅游教育出版社,2021。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2019年北京旅游市场总体向好 保持增长》,http://whlyj.beijing.gov.cn/zwgk/zxgs/tjxx/history/2019/202002/t20200209_1888475.html。

张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召开》,《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2日,第6版。

吴丽、梁皓、虞华君、霍荣棉:《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经济地理》2021年第2期。

徐翠蓉、赵玉宗、高洁:《国内外文化和旅游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旅游学刊》2020年第8期。

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经济地理》2016年第1期。

王慧:《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优质旅游有效供给能力评价——以沈阳市为例》,《社会科学家》2021年第1期。

厉新建、张琪、李兆睿:《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水平评价及其空间特征研究》,《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杨永恒:《引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中国文化报》2021年6月4日,第2版。

方可:《探索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吴良镛:《北京旧城保护研究(上篇)》,《北京规划建设》2005年第1期。

吴向阳:《走出路径依赖实现城市管理的突破——对北京什刹海地区胡同游治理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4期。

王化民:《北京工业旅游产品的现状及对策》,《投资北京》2007年第6期。

赵晓燕:《北京旅游景区旅游商品价格问题和对策研究》,《中国物价》2007年第10期。

石美玉、孙梦阳:《非物质遗产旅游利用中的三大环节探论——以北京为节点的实证研究》,《旅游学刊》2010年第6期。

赵悦、石美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三大矛盾探析》,《旅游学刊》2013年第9期。

厉新建:《文化旅游、旅游凝视及其他》,《旅游学刊》2013年第11期。

北京旅游学会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研究中心:《“北京礼物”旅游商品特许经营管理模式探索》,《北京旅游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鲍洪玲:《京城百工坊:“活”的工艺博物馆》,《神州》2014年第34期。

陈曾:《从故宫文创谈我国文创产业的创新之路》,《设计》2017年第19期。

刘璧凝、杨琳:《北京砖雕营造技艺在胡同环境提升中的传承初探》,《建筑与文化》2018年第2期。

徐虹、韩林娟:《文学旅游中的艺术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对比研究——以北京胡同游为例》,《旅游论坛》2018年第5期。

马知遥、刘旭旭:《中国非遗著作研究述评》,《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年第4期。

王学思:《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代表和传承人座谈活动举行》,《中国文化报》2018年6月9日。

向勇:《故宫文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先锋实验》,《人民论坛》2019年第9期。

戴俊骋、李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和地方建构》,《旅游学刊》2019年第5期。

陈熠瑶:《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发布》,《中国旅游报》2019年6月10日。

加小双、李宜芳、谭悦:《数字记忆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山西档案》2019年第5期。

佚名:《让非遗在旅游中活起来|非遗旅游》,《西部旅游》2020年第8期。

刘睿卿:《博物馆文创衍生品与非遗文化融合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刘铱镝:《新文创时代,印刷“艺”想天开的中国符号》,《今日印刷》2020年第11期。

苏涵珺、叶莉:《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北京兔儿爷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研究》,《工业设计》2020年第5期。

刘魁立:《把握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思想纵横)》,《人民日报》2021年4月30日。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的“功”与“过”》,《旅游学刊》2021年第5期。

闵晓蕾:《社会转型下的非遗手工艺创新设计生态研究》,湖南大学设计博士学位论文,2021。

吴兴帜、彭博:《论文化遗产的价值分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马波、王嘉青:《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旅游产业新走向》,《旅游学刊》2021年第2期。

萧放:《开启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时代》,《光明日报》2021年8月17日。

李飞、邹统钎:《论国家文化公园:逻辑、源流、意蕴》,《旅游学刊》2021年第1期。

张凌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创建的几点思考》,《中国文化报》2021年7月20日。

杨悦:《深化文旅融合 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中国旅游报》2021年7月29日。

龚道德:《国家文化公园概念的缘起与特质解读》,《中国园林》2021年第6期。

李树信:《国家文化公园的功能、价值及实现途径》,《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年第3期。

龚雪琴、赵云龙、张龙:《浅谈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国工程咨询》2018。

派智库:《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的难点与对策建议——以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为例》,2008-02-11/2021-08-01。

邹统钎、韩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管理初探》,《中国旅游报》2019年12月3日。

冷志明:《国家文化公园: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创新性探索》,《中国旅游报》2021年6月2日。

吴丽云、高珊、阎芷歆:《美国“公园+”利用模式的启示》,《环境经济》2021年第5期。

钟永德、徐美、刘艳等:《典型国家公园体制比较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吴丽云、蔡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坚持三大原则》,《环境经济》2020年第16期。

邹统钎:《国家(文化)公园经典案例研究》,旅游教育出版社,2020。

李笑兰:《推动国家公园模式与社会组织的实践案例》,《旅游学刊》2018年第8期。

马一德:《文化产业数字化助推经济体系效能提升》,《北京日报》2021年4月12日。

王合壮:《全域旅游智慧营销的实施分析》,《中国市场》2019年7月29日。

刘佳:《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播的路径与对策》,《传媒》2021年第10期。

曹福然、马雨墨、熊威:《数字化文化遗产与提升城市形象研究》,《学习与实践》2021年第4期。

王铁林:《关于长城景区发展的一些思考》,《中国长城文化学术研讨会》2019年10月30日。

孙淼:《长城文化传承与数字化保护——以北京长城保护为例》,《2018年(第五届)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夏丽娟:《关于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保护策略分析——以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为例》,《丝绸之路》2021年6月25日。

李佳桧、赵连稳:《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博物馆的数字化之路》2015年6月14日。

袁彩霞:《杭州运河博物馆运营管理优化研究》,吉林大学,2020年8月27日。

张磊:《数智时代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研究》,《枣庄学院学报》2021年7月1日。

张飞越、陈海鹏:《基于扬州运河文化活态数字化发展构建研究》,《中国新通信》2021年第23期。

邢樾:《数字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内容生产与营销传播的新趋势探析》,《生产力研究》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