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迈向民法典之路图书

Towards the Chinese Civil Code

SSAPID:101-9081-2365-23
ISBN:978-7-5201-3763-8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自1958年建所以来,持续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民法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适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建所60周年之际,本着回顾法学所民法学研究发展历史、总结民法学理论研究经验、提炼中国特色民法学理论学术思想、服务中国民法典编纂历史任务的宗旨,本书对法学所建所以来取得的民法学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中精挑细选出3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以餮读者。

相关信息

丛书名:法学所60年学术精品选萃
作 者: 谢鸿飞
编 辑:郭瑞萍;张春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总序

 “ 法学所60年学术精品选萃”编辑委员会

 

  导论

   一 民法基础理论与民法总则

    (一)民法在中国法体系中的地位:民法与经济法论争

    (二)民事权利体系

    (三)民法解释学

    (四)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

    (五)从民法通则到民法典

    (六)民法总则

   二 民法物权

    (一)国有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

    (二)物权法的体系化思考

    (三)物权变动

    (四)不动产统一登记

    (五)国家所有权

    (六)所有权的其他问题

    (七)他物权

   三 民法债权

    (一)合同法

    (二)侵权法

   四 民法亲属、继承

   五 回顾与期望

 专题一 民法基础理论与民法总则

  论民事权利体系

   一 前言

   二 民事权利体系的演变情况

   三 一个民事权利体系的概观

   四 人格权

   五 亲属权

   六 财产权

   七 知识产权

   八 社员权

   九 结语

  论民法在法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苏联经济法学派与民法学派五十年的争论及其经验教训

   一 争论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

    1.战前时期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直至目前

   二 争论的焦点和实质

  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通则

  21世纪与中国民法的发展

   一

   二

    (一)更加充分地体现人的价值

    (二)完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物权制度

    (三)适时地反映知识经济的内在需要

    (四)符合经济全球化趋势,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五)具有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体系

   三

  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

   一 近代民法

    (一)作为近代民法基础的两个基本判断

    (二)近代民法的理念——形式正义

    (三)近代民法的价值取向——法的安定性

    (四)近代民法模式

    (五)近代民法的法学思潮——概念法学

     1.概念法学的两个来源

     2.概念法学的特征

   二 现代民法

    (一)平等性与互换性的丧失

    (二)现代民法的理念——实质正义

    (三)现代民法的价值取向——社会妥当性

    (四)现代民法模式

    (五)现代民法的法学思潮

     1.自由法运动

     2.诸学说的共同点

   三 现代民法面临的难题

    1.现代民法所内含的矛盾:对人性的尊重与对人性的威胁

    2.人的物化现象

    3.人与动植物的区别

    4.计算机系统契约

    5.大量拷贝与权利集中处理系统

    6.信息产品的责任

    7.大规模受害的救济

   四 结语

  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民法典)

    一 概说

    二 法国民法典的思想内容

     (一)法国民法典规定了近代民族国家法律的几个基本原则,奠定了近代法律的基石

      1.法律统一原则

      2.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

      3.立法与司法分离的原则

      4.公私权(公私法)相互独立的原则

     (二)一切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三)法国民法典奠定了近代民法中财产法的基础

     (四)法国民法典在家庭法和继承法方面的成就

     (五)法国民法典树立了近代法中的个人责任原则

    三 法国民法典的编制、体例与语言

    四 结论

   第三节 德国民法典

    一 概说

    二 制定德国民法典的基础

     (一)法典编纂方面的基础

     (二)理论与学说方面的基础

    三 德国民法典的制定经过

    四 德国民法典的编制

     (一)关于总则编

     (二)债法与物权法的划分

     (三)独立的继承编

    五 德国民法典的内容

    六 德国民法典的立法精神与立法技术

     (一)立法精神

     (二)立法技术

    七 德国民法典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节 瑞士民法典

    一 概说

    二 “民商合一”模式的形成

    三 瑞士民法典的编制

    四 瑞士民法典的内容

    五 瑞士民法典的语言与体例

    六 结论

  中国民法继受潘德克顿法学:引进、衰落和复兴

   一 引言

   二 中国继受潘德克顿法学之初

   三 中国20世纪中期对苏联法学的继受

   四 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国民法的借鉴

   五 潘德克顿法学在中国的复兴

    (一)立法的大体逻辑

    (二)公示原则

    (三)区分原则

    (四)物权行为理论应用的典型:物权法第142条但书

    (五)“从无权利人处取得”规则的应用

   六 结语

  现代民法中的“人”:观念与实践

   一 问题

   二 现代“民法人”的形象

    (一)“戴面具的人”与“穿衣服的人”

     1.“抽象人”向“具体人”的运动

     2. “具体人”向“抽象人”的运动

    (二)非“主体”的主体

    (三)“权利的动物”

    (四)“法律人”与“生活人”

    (五)“快乐的欲望主体”或生活风格无政府主义的形成

   三 现代民法人的焦虑与希望

    1.现代民法与人的异化

    2.现代民法与消费文化

    3.现代民法与生态危机

    4.现代民法与“组织人”生态

   四 现代民法人的道德实践能力

   五 没有结论的结束语

  民法典的不朽

   一

   二

    (一)整合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财产权体系

    (二)以人格权扩张为主的人格法益类型化:一般条款与权利分类

    (三)私权观念在我国的形成及在世界范围的再生

    (四)适时地推动社会进步和建构市民社会目标模式

   三

  民法典与特别民法关系的建构:体制中立与新民事自然法

   一 民法典、体制中立与自然法

    (一)民法典的体制中立

    (二)民法典何以体制中立

     1.“自由”:体制中立的内在保障

     2.体系:体制中立的外在保障

    (三)民法典的体制中立与两种自然法

     1.民法典与传统自然法

     2.民法典与世俗自然法

   二 特别民法的功能类型及其与民法典的关系模式

    (一)特别民法的功能类型

     1.补充型特别民法

     2.政策型特别民法

     3.行政型特别民法

    (二)特别民法与民法的关系模式

     1.二元对立的体制中立模式

     2.合二为一的新民事自然法模式

    (三)两种选择:“体制中立”与新“民事自然法”

   三 中国民法典与特别民法的关系模式

    (一)问题的中国情景

    (二)民法典的体制中立

    (三)民法典与民事自然法

     1.补充型特别民法

     2.政策型特别民法

   四 结束语:返本与开新

  论民事法律行为内容之要件

   一 法律行为的内容必须合法

   二 法律行为内容必须不违反社会公益

   三 法律行为内容必须确定

   四 法律行为内容必须可能

  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体系性解读

   一 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中国模式

   二 无民事行为能力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界限

    (一)八周岁作为分界线的重要意义

    (二)下调年龄界限的合理性分析

   三 八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之无民事行为能力

   四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拟制制度的局限性及其克服

    (一)该款之命名

    (二)完全民事行为拟制制度的局限性

   结语

 专题二 民法物权

  制定中国物权法的若干问题

   一 导言

    (一)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对民事生活的调整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事立法

    (三)现行民事立法体系中属于物权法性质的法律法规

     1.民法通则

     2.民事特别法

     3.财产管理法

     4.行政法规

     5.行政规章

    (四)现行有关物权的法律法规的缺点

     1.因经济体制发生的缺点

     2.因立法体制发生的缺点

     3.因民法理论发生的缺点

     4.因立法指导思想发生的缺点

     5.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要求制定物权法

     6.民法起草工作小组的成立与物权法的起草

   二 坚持对合法财产的一体保护原则

    (一)放弃对某类所有制的财产特殊保护的提法

    (二)规定公有物和公用物制度,不规定国有企业财产权

    (三)严格限定公益目的,重构国家征收制度

    (四)区分委托物与脱离物,建立善意取得制度

    (五)借鉴各国经验,建立取得时效制度

   三 实行物权变动与原因行为的区分原则

    (一)关于物权行为的争论

    (二)确立物权变动与原因行为区分的原则

    (三)关于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

    (四)建立统一的、与行政管理脱钩的不动产登记制度

   四 从中国实际出发建构用益物权关系

    (一)关于用益物权的争论

    (二)总结国有土地出让的经验,建立基地使用权制度

    (三)总结农村改革的经验,实现农地使用关系的物权化

    (四)借鉴传统地役权概念,建立邻地利用权制度

    (五)整理传统习惯,规定典权制度

   五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担保物权体系

    (一)关于担保物权的争论

    (二)完善抵押权制度,增设企业担保

    (三)完善质权制度,增设营业质权

    (四)借“按揭担保”(mortgage),增设让与担保

   结语

  民法中的物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物在民法中的意义脉络

    (一)物的范畴归属

    (二)物的意义层次

   三 物之构成要素的一般化

    (一)伦理要素

    (二)财产要素

   四 物权的分类与物的标准

    (一)所有权的客体

    (二)他物权的客体

   五 结语

  不动产物权变动制度研究与中国的选择

   一 一般考察

    (一)大陆法系中的不动产变动制度

    (二)日本民法学界对不动产物权变动立法的解释和判例的态度

     1.学说

     2.判例

    (三)美国的不动产变动制度及实践

     1.概观

     2.权原保险(titleinsurance)

    (四)中国的现行制度与立法

     1.关于现行法是否承认物权行为

     2.关于中国物权法立法对物权行为应采取的态度

   二 研究与思考

    (一)如何认识西方各国现行制度

    (二)如何认识中国的现状

     1.如何认识现行法

     2.如何认识现有的登记制度

     3.如何看待物权行为理论

   三 中国物权立法的选择

    (一)法理构成

    (二)交易成本

    (三)社会成本

   四 结语

  网络虚拟财产权利客体研究

   一 网络虚拟财产现行理论面临的制约与反思

    (一)现有学说对于网络虚拟财产权利客体的界定

    (二)现有学说面临的理论制约

     1.混淆了网络虚拟财产与网络化虚拟财产

     2.难以准确反映网络虚拟财产各方主体的制度需求

   二 网络虚拟财产权利客体界定

    (一)网络虚拟财产权利客体概念的厘清

    (二)网络虚拟财产权利客体的特征

     1.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技术依赖性

     2.与第三人法律关系中的对世性效力

     3.权利客体内容具有公示性

    (三)网络虚拟财产权利客体界定的合理性基础

     1.准确反映网络服务提供者与权利人之间的持续性法律关系

     2.有效涵盖多元化的网络虚拟财产类型

     3.明确界分网络虚拟财产与其他类型财产

     4.有效解决网络虚拟财产归属纠纷

   三 网络虚拟财产权利的保护途径

    (一)权利人与网络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法律纠纷解决途径

    (二)权利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纠纷解决途径

   四 统筹考量网络虚拟财产各方主体的利益需求

    (一)网络虚拟财产法律关系中的主要利益冲突

     1.网络虚拟财产支配权与调整权的冲突

     2.网络虚拟财产自由转让的冲突

     3.财产安全与免责条款之间的冲突

    (二)利益冲突背后的制度诉求

     1.网络虚拟财产权利人的制度诉求

     2.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制度诉求

   五 结语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一 引言

   二 关于“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名称

   三 专有部分

    (一)违反共同利益行为的禁止

    (二)对他人专有部分的使用请求权

   四 共用部分

   五 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管理

    (一)管理内容

    (二)管理机构

     1.意思机构——区分所有人大会

     2.执行机构——管理人和管理委员会

    (三)管理规约

   六 笔者提出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条文

  推进农地三权分置经营模式的立法研究

   前言

   一 “三权分置”中的三种权利

    (一)集体所有权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

     1.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法思想的重新认识

     2.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特征

    (三)农地“经营权”

    (四)三权与分置

   二 实践中的“土地经营权”

    (一)租赁权类型

    (二)入股形成的经营权

    (三)物权性质的经营权

   三 土地经营合同的订立

    (一)修法方案必须明确订立合同的制度

    (二)直接与农户订立合同的情形

    (三)与“集体经济组织”订立合同

     1.由实体的集体经济组织出面订立合同

     2.由村委会代行集体权利订立合同的情形

   四 土地经营权物权化应该解决的法律问题

    (一)合法性

    (二)法理上的可行性

    (三)新设物权不得妨害土地承包经营权

    (四)“经营权”的法律命名

    (五)制度的细化

   五 结语

  我国的耕地保护法律制度

   一 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一)宏观控制

    (二)严格审批手续

    (三)经济手段

   二 切实防止耕地质量退化

    (一)防止水土流失

    (二)防止耕地污染

    (三)防止土地沙化

    (四)防止耕地盐碱化

   三 积极开垦和复垦

  所有人抵押权的若干问题

   一 承认所有人抵押权的必要性

   二 立法例上的所有人抵押权

   三 我国民法上的所有人抵押权

   四 所有人抵押权的成立

    (一)存在数个抵押权

    (二)抵押权与所有权发生混同

   五 所有人抵押权的效力

    (一)保有债权的所有人抵押权

     1.所有人抵押权的让与

     2.所有人抵押权的抛弃

     3.所有人抵押权的次序的处分

     4.抵押物的处分

    (二)不保有债权的所有人抵押权

     1.所有人抵押权实行的禁止

     2.所有人抵押权让与的禁止

     3.所有人抵押权的抛弃和次序处分

     4.抵押物的处分

 专题三 民法债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起草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起草经过及立法方案

    (一)立法方案确定的立法指导思想

    (二)立法方案确定的合同法调整范围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三)立法方案确定的合同法基本结构

    (四)立法方案确定的立法技术要求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建议草案的主要内容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起草过程中对于若干问题的不同意见

    (一)制定合同法的着眼点

    (二)合同法与现行法的关系

    (三)对有关国际公约、发达国家和地区合同立法、学说和判例的借鉴与吸收

    (四)意思自治在合同法中的地位

    (五)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

   四 后记

  根本违约论

   一 根本违约的法制史及比较法考察

   二 根本违约构成论

   三 根本违约效果论

    (一)根本违约与合同解除权:解除权的发生与限制问题

    (二)根本违约与免责条款:免责功能之阻却

  论买卖之货的风险转移

   一 买卖之货风险转移的概念

   二 货物风险随货物交付而转移的基本原则

   三 承运人运货时的风险转移

   四 路货的风险转移

   五 违约与风险转移

  谈谈侵权行为法律责任的性质

   一 侵权行为民事责任与犯罪行为刑事责任的关系

   二 侵权行为民事责任与损害赔偿之债的关系

   三 侵权行为民事责任与债务不履行(违约)民事责任的关系

  我国侵权行为法若干基本理论研讨

   一 我国侵权行为法的概念

   二 我国侵权行为法的法源

    1.宪法

    2.民法通则

    3.单行民事法规和其他立法文件

    4.司法解释

    5.民事习惯与民法学说

   三 我国侵权行为法的体系

    (一)立法结构

    (二)科学结构

   四 侵权行为法在我国民法中的地位

   五 我国侵权行为法的社会功能

    (一)对受害人权利的补偿

    (二)对社会利益的平衡

    (三)对侵权行为人的警戒及对他人的警戒

    (四)对社会道德的维护

  日本侵权行为法中的抚慰金制度研究

   一 抚慰金的概念

    1.损害

    2.精神损害

    3.抚慰金

   二 权利侵害概念与第709条、第710条、第711条的立法过程

    1.权利侵害与赔偿范围——第710条与第709条

    2.权利侵害与保护范围——第711条与第709条

   三 抚慰金请求权人

    1.生命受到侵害时受害者的抚慰金请求权

    2.对伤害的抚慰金请求权的继承与一身专属性

    3.近亲属的抚慰金请求权

   四 关于抚慰金的继承性问题

    1.大审院判例的见解——意思表明说

    2.当然继承说与继承否定说

    3.最高法院大法庭判决对学说的影响

   五 抚慰金的算定及其机能

    1.抚慰金的算定及其机能的多样性

    2.抚慰金机能的制裁性

   六 日本抚慰金制度的启示

  环境侵权类型的考察与重构

   一 司法实践中的环境侵权案件类型化现状

   二 “侵害权益”在环境侵权案件中的具体表现

    (一)“侵害”:环境侵害行为的具体表现

     1.环境污染行为

     2.生态破坏行为

     3.“环境”的范围

    (二)“权益”:受侵害权益的具体表现

     1.私益

     2.公益

   三 以环境侵害行为与受侵害权益为要素的环境侵权类型重构

    (一)环境侵权类型的确定

    (二)类型I:环境污染导致个人私益损害的案件

    (三)类型II: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导致环境公益损害的案件

    (四)类型III: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导致个人私益与环境公益损害的案件

   四 结语

 专题四 民法亲属、继承

  关于父母子女、祖孙和兄弟姐妹关系制度的完善

   一 父母子女关系

   二 祖孙和兄弟姐妹关系

    (一)保留了1980年婚姻法关于祖孙、兄弟姐妹关系的有关规定

    (二)增加了祖孙、兄弟姐妹之间继承权的规定

    (三)增加了扶养程度、方式及纠纷处理的规定

  制定生育保健(优生)法的几点思考

   一 制定生育保健(优生)法是我国社会实际的迫切需要

    (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二)我国人口素质的现状迫切要求尽快制定颁布生育保健(优生)法

    (三)我国孕产妇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亟待加强

   二 我国已具备制定、颁布生育保健(优生)法的基本条件

    (一)制定生育保健(优生)法是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

    (二)有关的法律规定,为生育保健(优生)法的制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为生育保健(优生)法的实施,准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四)世界各国的有关立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三 生育保健(优生)法应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生育保健(优生)法的含义、名称和体系

    (二)婚前及部分人员孕前的优生保健措施

    (三)终止妊娠和结扎手术

    (四)机构和工作人员

    (五)强调法律责任

    (六)关于人工生育

  婚姻无效制度论

   一 引言

   二 英国法上的婚姻无效

    1.提起婚姻无效的法定理由

    2.撤销之诉的抗辩理由

    3.法院判决的效力

   三 美国法上的婚姻无效

    (一)婚姻无效与可撤销的原因

    (二)可撤销婚姻的抗辩理由

    (三)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

     1.对子女的保护

     2.对当事人(尤其是妇女)利益的保护

   四 中国法上的婚姻无效

    (一)中国婚姻无效制度的价值取向

    (二)婚姻无效与可撤销的原因

    (三)宣告婚姻无效的机关

    (四)宣告婚姻无效的法律后果

    (五)对子女的特别保护

   五 结语

  关于海峡两岸继承法的比较研究

   一 海峡两岸继承法规定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有关法定继承人和继承顺序问题

    (二)有关丧偶儿媳、丧偶女婿的继承权问题

    (三)有关代位继承问题

    (四)有关继承人的应继份额问题

    (五)有关对继承人以外的人酌给遗产问题

    (六)有关遗产继承的效力与限定继承问题

    (七)有关遗嘱继承与遗赠问题

    (八)有关特留分问题

   二 处理海峡两岸财产继承案件的两个基本原则

目前,中国民法典的编纂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民法典的科学立法离不开广大学人的共同努力和理论研究的持续积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作为国家级法学研究机构、党和国家重要的法治智库平台,自1958年建所以来,就持续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民法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建所60年来,法学所在民法学研究领域涌现出了谢怀栻、王家福、梁慧星、孙宪忠等一批学术大家,在学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研究风格。适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建所60周年之际,本着回顾法学所民法学研究发展历史、总结民法学理论研究经验、提炼中国特色民法学理论学术思想、服务中国民法典编纂历史任务的宗旨,本书对法学所建所以来取得的民法学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中精挑细选出3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以餮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