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2014)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组织编撰,旨在对中国的国家安全议题、国家安全制度与法律、国际安全环境、国际安全战略等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跟踪研究,并就不同方面给出相关意见和建议。2014年卷从国际国内诸多方面分析了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情况,反映了过去一年来中国国家安全领域的研究成果。
Abstract
法律声明
主编简介
摘要
Contents
《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
中国皮书网
Postscript
The UIR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nd Security Studies-CISSS
BⅠ 总报告
B.1 挑战与应对:2013年中国国家安全形势*
一 大国关系:合作与竞争
(一)大国关系中的合作
(二)大国关系中的竞争
二 周边安全形势:亮点与热点
三 非传统安全威胁:问题与治理
(一)暴力恐怖主义问题突出
(二)网络安全问题凸显
(三)环境安全形势严峻
BⅡ 中国国家安全议题
B.2 贸易视角下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一 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特点
(一)贸易增速和GDP增速渐趋均衡
(二)中国GDP和贸易增速都处于高位,但不是结构改善和效益提高的结果
(三)从贸易中所获利益空间进一步收窄
(四)贸易摩擦成为贸易中的常态
二 现实贸易与国家经济利益的关系
(一)分析思路
(二)贸易状况反映国家经济安全深层问题——利益获得机制
1.产业结构呈现向好趋势,但总水平依然不高
2.国际分工产业链中“低端”地位与粗放增长
3.“被动进入发达国家轨道”的机遇与困境
三 基本结论
B.3 中国能源安全形势与展望
一 中国能源安全的总体形势分析
(一)中国的石油供给国大多在政治经济上不稳定,石油供给量不确定性高
(二)中国石油进口主要依靠海路,而海上能源通道存在着较大风险
(三)雾霾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能源安全和公众健康前所未有地息息相关
(四)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之首,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压力越来越大
二 当前必须澄清的事关中国能源安全的几个重大问题
(一)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二)核电是温室气体减排和治理雾霾污染的出路吗?
1.现阶段全世界的技术水平还未能使核电“已经安全可控”
2.铀资源短缺和核废料处理是制约中国核电发展的两大瓶颈
3.核燃料的特殊性导致核电退役周期漫长且成本极其昂贵
4.欧美国家的实践已证明内陆核电运行困难、没有前景
(三)煤制天然气真的是煤的清洁利用方式吗?
1.煤制天然气的生产工艺注定了其“三高”特征
2.中国煤制天然气项目大多处于水资源紧张地区
(四)是寄望页岩气还是应大力开发唾手可得的生物燃气?
1.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有其特殊性,中国不能盲目追随美国
2.用生物天然气(沼气)替代常规天然气是最现实的选择,亟待政策关注
三 当前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最紧要任务
(一)亟须高度重视煤炭的清洁利用
(二)中国核电发展重点应移师海上
1.核电应用转向船舶舰艇将大大降低中国海上石油通道被“切断”的风险
2.核电移师海上便于积累核电安全运行经验,提高中国核电技术和安全水平
(三)中国水电发展不能再耽搁下去
1.国际社会已经对水电正本清源,优先发展水电再次成为世界共识
2.水电建设直接关系着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大力发展水电已刻不容缓
(四)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亟待创新
1.用生物质能使燃煤小火电“绿色转型”
2.太阳能中低温供热和火力发电相结合
3.太阳能、地热能和建筑节能相结合
4.西北地区用可再生能源发展高载能产业
5.发展风能+太阳能+抽水蓄能/天然气的调峰电站
B.4 中国社会意识领域的热点问题
一 两个30年关系之争
二 改革方向之争
三 “中国梦”内涵之争
四 宪政概念之争
五 若干分析和思考
B.5 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威胁与对策思考
一 意识形态安全及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基本蕴涵
二 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
(一)西方国家民主输出对中国政治思想构成威胁
(二)西方国家文化霸权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构成威胁
(三)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
(四)宗教渗透对中国社会主义信仰认同构成威胁
三 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思考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加强网络信息舆论管理和引导
(四)增强抵御宗教渗透的能力
四 结语
B.6 中国境内恐怖主义袭击特点与防范对策
一 2013年中国境内恐怖活动概况
二 2013年中国境内恐怖袭击的特点
(一)宗教极端思想和恐怖主义思想是恐怖分子的精神毒品
(二)攻击武器就地取材,以刀具和自制爆炸装置为主
(三)党政机关尤其是公安机关是恐怖袭击的重点目标
(四)公安机关极少提前获得相关线索
(五)地方政府防范、处置水平在逐步提升
(六)“东突”恐怖组织的攻击目标向新疆以外地区扩展
三 恐怖袭击的防范与处置策略
(一)构建系统科学的防范体系
1.开展有效的国际反恐合作
2.发动群众,将情报搜集的触角延伸到社区
3.严查严控涉恐音、视频
(二)构建有效的预警机制
1.信息机制
2.清洗机制
3.评估机制
4.鉴定机制
5.发布机制
B.7 气候环境安全与中国的应对
一 2013年的气候环境安全问题
(一)水资源危机
(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三)土地荒漠化
(四)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
(五)环境纽带安全
(六)气候变化
二 安全问题背后的解释
三 中国的应对
BⅢ 中国国家安全制度与法律
B.8 设立国安委: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之举
一 设立国安委是世界多国的普遍做法
二 中国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大势所趋,安全所需
三 中国国安委:国家安全的最高“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
B.9 国家安全立法进展及走向分析
一 中国国家安全立法状况分析
(一)中国国家安全领域立法的特点
(二)2013年中国国家安全立法状况分析
1.中央层面的立法
2.地方层面的立法
二 近年地方国家安全立法的实践进展
(一)受地方立法机关性质所影响的立法权限
(二)受执法实践需求所影响的立法内容
(三)受国家立法发展阶段所影响的地方立法动力
三 国家安全委员会治理下的中国国家安全立法的走向分析
(一)国家安全领导主体与体制的变化
(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职能与组成
(三)立法主体的变化
(四)立法体系的变化
(五)立法内容的变化
(六)国家安全法的实施与监督问题
四 结语
B.10 建设海洋强国视角下的中国海洋安全
一 海洋强国建设与海洋安全
二 2013年中国周边海洋安全形势
(一)黄海形势相对平稳
1.中国与朝韩渔业纠纷时有发生
2.朝韩避免发生海上冲突
(二)东海形势趋于复杂
1.中韩保持适度默契
2.中日海上斗争陷入僵持
3.防空识别区划设成为东海新热点
(三)南海形势暗流涌动
1.周边国家加紧采购现代化武器装备
2.越菲等加强部队建设强化对侵占岛礁的军事控制
3.美国等域外势力继续加强对南海的介入
4.南海争端法律化成为现实
三 新时期维护国家海洋安全的思考
(一)积极构筑中美新型海洋安全关系
(二)全面推进周边海洋外交
(三)加强国家海洋安全体制机制建设
BⅣ 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B.11 大国军事战略调整新态势
一 世界多极趋势愈加明显,大国军事战略面临全面调整
(一)美国国力相对衰落,全球战略趋向收缩
(二)地区大国根据需求,顺势调整军事战略
二 经济增长中心继续东移,大国军事战略布局聚焦亚太
(一)美国军事战略重心稳步东移
(二)俄、印、澳等国战略布局聚焦亚太
三 高新技术加速军事运用,全球公域成为大国争控要地
(一)网络空间成为新的争夺战场
(二)外层空间军事化倾向日益明显
(三)北极航道冰雪未融争权先行
四 战略指向注重传统威胁,大国安全合作面临新的挑战
B.12 美国战略形势与中美关系
一 美国战略环境新变化
二 美国战略调整
(一)以经济外交为抓手,重振美国领导地位
(二)以亚太为重心,兼顾其他区域板块,深化全球地缘战略布局
(三)以公民社会为增长点,推进民主价值观,服务美国全球战略
(四)以新技术、新产业、新边疆为着力点,面向未来加强战略布局
三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B.13 美国两洋经贸战略对中国外部经贸安全环境的挑战
一 美国经贸“两洋战略”战略意图明确
(一)以构建TPP和TTIP激活经济,夺回世界经济霸权地位
(二)打破现行区域合作架构,恢复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
(三)重新夺回全球经济治理的主导权,建立以美国为主的21世纪国际经济规则
(四)打乱中国对外经贸合作战略,遏制与牵制中国意图昭然若揭
二 美国经贸“两洋战略”国际影响深远
(一)加剧国际经贸关系复杂化,全球规则之争趋于白热化
(二)全球经贸合作架构将生变,尤其亚太地区合作或被重组
(三)以构建TPP和TTIP“两洋战略”,美国将重掌全球规则制订权
三 对中国影响与对策思考
(一)给中美新型经贸大国关系平添麻烦,加大中国参与全球化战略成本
(二)以积极心态直面美“两洋战略”挑战,主动出击“与狼共舞”为上策
B.14 美国从中东战略收缩及其地缘政治影响
一 奥巴马政府收缩战略的核心是“脱中东,入亚太”
二 奥巴马政府战略收缩面临的挑战
三 奥巴马政府战略收缩的地缘政治和安全影响
结论
B.15 转型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一 中非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发展
(一)中非政治关系全面发展
(二)中非经贸合作快速发展
(三)中非强化全球治理方面的合作
二 中非关系的新特点
(一)中非关系的战略性更加突出
(二)中非经贸关系的转型升级
(三)非洲成为中国展现大国责任的重要舞台
三 推动中非关系转型的动因
(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
(二)非洲发展及战略地位变化
(三)中国自身的经济转型
四 中非关系的未来
B.16 日本对外战略中值得关注的“酷日本”战略
一 “酷日本”战略的酝酿及发展历程
(一)学界引领
(二)外力启发
(三)政府推动
二 安倍内阁“酷日本”战略措施及特点
(一)安倍内阁实施“酷日本”战略的措施
1.提升“酷日本”战略定位
2.设立“酷日本”战略担当大臣并增加相关预算
3.召集“酷日本推进会议”
(二)安倍内阁“酷日本”战略的特点
1.“饮食”将成为安倍“酷日本”战略新亮点
2.战略步骤清晰
3.推动方式多样化
三 日本实施“酷日本”战略的现实诉求
(一)服务于经济增长战略,“卖文化,救经济”
(二)顺应形势、抵御竞争、着眼未来的必然选择
(三)提升国家形象,增强软实力
(四)辅助外交战略,推动价值观外交
四 “酷日本”战略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酷日本”战略在双边层面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二)“酷日本”战略在地区层面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三)“酷日本”战略在全球层面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五 结语
BⅤ 中国国际安全环境
B.17 国际恐怖活动发展的新趋势
一 非洲的恐怖活动呈急剧上升势头
二 西亚的恐怖活动呈反弹之势
三 俄罗斯反恐依然任重道远
四 中国的国际反恐面临巨大挑战
B.18 欧洲防务合作新进展及其前景
一 当前欧洲防务领域的问题与挑战
(一)防务开支持续削减冲击欧洲军力优势
(二)欧盟日益面临“后美国”时代的“安全难题”
(三)防务领域的结构性问题亟待改革
二 欧洲防务合作新进展
(一)欧洲层面
(二)次区域层面
(三)双边层面
三 欧盟推进防务合作任重道远
结语
B.19 当前欧盟总体形势和中欧关系
一 欧债形势的新变化
二 欧洲一体化现状和前景
三 欧盟外交重点区域分析
四 中欧关系:以合作应对挑战
B.20 中俄关系新发展
一 中俄战略合作与政治互信增强
(一)高层会晤频繁
(二)政治互信增强
(三)军事合作深化
二 中俄经贸与能源合作稳中稍进
(一)双边贸易额保持稳定
(二)能源合作取得较大进展
三 中俄人文交流更加深入
(一)中俄人文交流得到两国高层的大力支持
(二)学界和文化界的广泛交流
(三)互办“旅游年”
B.21 翻案、修宪、扩军:安倍内阁的右倾化动向评析
一 安倍内阁的右倾化动向表现
(一)否认侵略历史,参拜靖国神社
(二)修改“和平宪法”,彻底摆脱战后体制
(三)扩张军力,强化军事力量
二 安倍内阁推行右倾化政策的原因
B.22 中印间安全互信建设的推进与问题
一 2013年中印间安全互信的推进
二 媒体对中印两国事态的关注与报道
(一)媒体对中印两国报道事态的统计分析
(二)媒体视角下的中印关系
三 媒体反映出的中印两国安全互信建设中的问题
(一)相互认知差异下的不信任
(二)发展差异带来的后果
(三)绕不开的边界与中印巴三角关系问题
(四)无法消除的安全疑虑或不安全感
四 媒体是中印安全互信建设过程中的“晴雨表”还是“拦路虎”?
五 结语
B.23 中国—东盟关系:新思路与新形势
一 中国—东盟合作的新思路
(一)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二)“2+7”合作框架
二 中国—东盟合作的新成果
(一)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增进了解和友谊,取得诸多政治共识,深化了政治互信
(二)双方经济合作又上新台阶,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防务和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
三 区域外大国在东南亚的新动作及其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影响
(一)美国:从强势“重返”东南亚到“再平衡”
(二)日本:大力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关系
四 南海问题的新发展
(一)菲律宾在南海的新暴行及在南海问题上的新动作
1.菲律宾公务船射杀台湾地区渔民
2.计划扩充海军力量,继续巩固其对非法侵占岛礁的控制
3.力推南海问题东盟化、国际化
(二)中国的应对
1.不讳言南海争议,在多个重要的双边和多边场合坦诚谈及该问题,表明立场和态度
2.提出海上合作新思路,呼吁东盟国家积极参与
3.与东盟就“南海行为准则”举行首次磋商
五 结语
B.24 中亚地区安全形势述评
一 政治改革继续推进,政局总体稳定
二 大国安全博弈攻守易位
(一)俄罗斯
(二)美国
三 反恐形势依旧难以乐观
四 恐怖主义对中国安全与稳定造成威胁
五 结语
BⅥ 附录:学术动态与学科建设
B.25 国家安全学术活动
一 国家金融信息安全研讨会
二 国家安全战略与国防经济研究2013学术交流会
三 第九期清华国际安全论坛
四 云时代下的信息防泄漏技术变革与创新研讨会
五 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战略协同创新中心学术研讨会
六 第一届电子证据国际高峰论坛暨2013网络犯罪与社会安全(中国)论坛
七 中国国家安全十大事件调研研讨会
八 “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
九 “网络空间的国家安全”学术研讨会
十 2013年国际安全研讨会
十一 “钓鱼岛历史与主权”学术研讨会
十二 第二届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学术研讨会
十三 2013转基因与食品安全国际研讨会
十四 第九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
十五 中国西部发展与国家安全专题研讨会
十六 东盟地区论坛2013年网络安全研讨会
十七 第三届“两岸共同维护中华民族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研讨会
十八 再论转基因与国家安全研讨会
十九 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与周边安全研讨会
二十 第十三届国家安全论坛
二十一 第一届国际安全研究论坛
二十二 食品安全与国家安全研讨会
二十三 第十二届中国国家安全论坛
B.26 国家安全研究学术著作
一 《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3)》
二 《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
三 《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
四 《全球安全治理:调查与研究》
五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信息安全战略》
六 《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12/2013》
七 《国家文化安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战略》
八 《粮食安全预警机制与调控方略:基于系统层级和全产业链视角》
九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研究进展报告》
十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2~2013)》
十一 《2012国际安全》
十二 《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十三 《粮食安全:世纪挑战与应对》
十四 《国际战略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
十五 《中国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理论、范式与思路》
十六 《民族宗教问题与国家安全》
十七 《气候变化再审视:非政府国际气候变化研究组报告》
十八 《东北亚地区政治与安全报告(2013)》
十九 《2012年中国国家安全概览》
二十 《传媒安全研究》
二十一 《2012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
二十二 《南海开发与安全战略》
二十三 《边疆安全学引论》
二十四 《环境安全学导论》
二十五 《粮食安全:国计民生的永恒主题——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课题系列研究报告》
B.27 中国国家安全大事记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B.28 后记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