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26

2020:走向全面小康社会图书

2020: Towards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Understand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SSAPID:101-9078-5390-73
ISBN:978-7-5097-8435-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批知名专家学者配合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就国家实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的研究报告集,书中深入分析了未来五年以及更长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趋势和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有利于于我们思考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选择,更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和战略部署。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培林 蔡昉
编 辑:陈凤玲;陈欣;于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2020:走向全面小康社会》课题组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代序言)

 后记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大思路

  一 “十三五”时期国际形势

   (一)长周期视角下的全球经济新常态

   (二)新技术革命与国际新规则下的全球分工体系

   (三)国家间竞争加剧与中国崛起成本上升

   (四)对国际形势的总体判断

  二 “十三五”时期国内形势

   (一)发展趋势

    1.消费结构升级

    2.基础设施投资

    3.产业结构调整

    4.开放型经济发展

   (二)增长潜力

    1.储蓄仍然较为充足

    2.工业化与城镇化潜力依然较大

    3.提高劳动参与率和提升劳动力质量,获取新的人口红利

    4.作为后发国家,中国仍能享受部分技术赶超红利

    5.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新的改革红利

    6.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获取新的全球化红利

   (三)重大挑战

    1.结构性减速

    2.人口老龄化

    3.金融风险

    4.生态环境

    5.包容性增长

  三 “十三五”重大思路与关键举措

   (一)坚守一条底线:防范金融危机

   (二)拓展两个空间:国内空间与国际空间

   (三)突出三个关键词: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包容性增长

 “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及2030年展望

  一 对1979~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分解

   (一)城镇化与劳动力转移

   (二)国外技术溢出效应

   (三)人力资本提高

   (四)研发投入与科技进步

   (五)市场化进程

   (六)其他影响因素

  二 “十三五”时期及2030年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情景预测

  三 2000~2014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变化的分解

   (一)单位GDP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分解方法

   (二)我国单位GDP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

  四 “十三五”时期及2030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变化情景预测

  五 “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设定及对策建议

  六 2030年中国经济发展远景展望

 “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机制问题及对策

  一 “十二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增速趋势性下滑的问题

   (二)结构性问题

   (三)“机制”上的问题

  二 “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能面临的风险

   (一)经济失速与失业率上升过快的风险

   (二)金融的过快膨胀与外部冲击风险

   (三)机制不完善导致分配差距再次拉大和社会分化的风险

  三 克服机制障碍,防范风险,全面建成小康之策

   (一)稳速增效与防范金融风险

   (二)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深层次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

   (三)和谐发展

 “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改革研究

  一 “三农”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发展现代农业

    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3.细化农业生产结构

    4.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5.提高农业持续水平

   (二)建设现代农村

    1.改善乡村环境

    2.推进乡村整治

    3.促进乡村和谐

   (三)培育现代农民

    1.进一步向农民赋权

    2.加强农民人力资本投资

    3.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二 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农地制度改革

   (二)深化集体经济改革

   (三)深化乡村治理改革

   (四)创新农业经营主体

  三 农业政策的评价

   (一)目标价格政策

   (二)农业补贴政策

   (三)生态补偿政策

   (四)粮食保障政策

   (五)城镇发展政策

    1.城镇化中的公平问题

    2.城镇化中的耕地保护问题

  四 “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改革展望

 “十三五”时期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研究

  一 “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进展

  二 “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关键挑战

   (一)技术制高点掌控不足

   (二)整体生产率增速下滑

   (三)“新常态”下的产能过剩

   (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加速拓展

  三 “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

  四 “十三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

   (一)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1.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水平

    2.加强传统产业的装备升级和技术改造

    3.促进产业合理转移、优化产业布局

    4.促进制造业服务化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5.支持重点产业领域的转型升级

   (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加快推进前沿技术发展

    2.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三)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1.加强信息化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

    2.加快两化融合发展

    3.推进信息公开、保障信息安全

   (四)促进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1.优化能源结构,建立低碳发展机制

    2.推动工业节能降耗

    3.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五)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1.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体系

    2.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六)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推动交通管理体制改革

    2.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3.优化发展城市群和城市内部交通网络

  五 “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调整

   (一)科技政策:从重点突破到全面创新

   (二)产业组织政策:从促进集中到培育生态

   (三)区域政策:从激励投资到优化环境

   (四)开放政策:从驱动增长到整合资源

   (五)人才政策:从吸引精英到形成梯队

 “十三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发展改革研究

  一 “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业发展评估及存在问题

   (一)“十二五”期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量化指标完成情况

     (1)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2)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略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

     (3)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规划目标提前实现

     (4)实现服务业就业规划目标指日可待

    2.“十二五”定性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二)我国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然相对较低

    2.服务业附加值率比较低

    3.服务业结构不尽合理

     (1)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差距大

     (2)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3)生产性服务业产值规模小,发展水平较低

     (4)体制和机制障碍制约了服务业发展

  二 “十三五”时期我国服务业发展前景预测

   (一)服务业使用法预测理论和假设

    1.服务业使用法预测理论

    2.国际服务业发展趋势及结构参数假设

    3.参数假设和校准

   (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及相关变量的预测

   (三)服务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的预测

    1.就业弹性

    2.“十三五”服务业就业比重估计

  三 促进我国服务业大发展战略思路、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

   (一)加强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明晰服务大发展的战略思路

    (1)创新发展

    (2)融合发展

    (3)集聚发展

    (4)双向开放

   (二)全面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释放服务业发展活力

   (三)积极有序推进城镇化,推动城镇化和服务业互动发展

   (四)增加服务领域的公共性基础性投入,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五)构建多层次、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完善支撑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

   (六)培养服务业创新团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十三五”时期我国财税改革与发展

  一 “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的简要梳理

  二 “十三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的形势与任务

   (一)“十三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

    1.十八届三中和五中全会布局的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贯穿始终

    2.财政收支形势进入新常态

    3.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力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4.财政收入结构尚不具备现代财政制度的特点

    5.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有待理顺

   (二)“十三五”时期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三 预算制度改革及财政支出结构调整

   1.确保新《预算法》及各项改革任务的有效落实

   2.加强公开透明、绩效导向对预算改革的推动作用

   3.强化四本预算的全口径控制,研究编制综合预算

   4.研究编制资本与债务预算,防范财政风险

   5.调整支出结构,建立社会福利支出适度增长机制

  四 税收制度及政府收入体系改革

   1.科学设计、分步实施、协同推进“六税一法”改革

   2.优化政府收入体系结构

   3.推进税收法治化进程

   4.构建税式支出制度,将税收优惠纳入预算管理范围

  五 财政体制改革

   1.合理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

   2.以效率和公平为标准调整收入划分方案

   3.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与管理,逐步法治化

   4.出台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指导性意见

 “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体系改革

  一 “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的简要回顾

  二 “十三五”时期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

  三 “十三五”时期深化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面

   (一)深化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改革

    1.宏观环境变化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转变

    2.构建货币政策调控的新机制

    3.重点加快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市场价格基准

    4.继续改革创新其他货币政策调控工具

   (二)加快商业银行转型改革,以利于重构现代金融体系

   (三)健全资本市场体制机制

    1.以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为重心的资本市场体制机制

    2.建立完善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

    3.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

   (四)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

   (五)深化政策性金融体系改革

   (六)探索基于负面清单的金融监管模式

 “十三五”时期及未来中长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

  一 创新驱动发展内涵与战略目的

  二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意义

   (一)从理论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

   (二)从近现代历史来看,创新是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必经之路

   (三)从国际背景来看,各国都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并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从中国发展实践来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和经济强国的关键

  三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现状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时代机遇

   (二)现实挑战

  五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制定原则与战略目标

   (一)指导方针

   (二)制定原则

   (三)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

    2.“十三五”时期目标

    3.未来中长期目标

  六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

   (一)积极鼓励创新,形成全民族基因式创新精神和文化

   (二)强化产学研各主体的市场地位,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合理定位政府在创新领域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五)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

   (六)加快具有竞争优势领域和战略必争领域的技术突破,保障国际竞争力

   (七)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和吸引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八)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整合国内外优良科技资源

  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

   (一)发达国家模式借鉴

    1.美国模式——上下联动

    2.日韩模式——政府推动

    3.德国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4.北欧模式——自下而上

   (二)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模式选择

    1.国家整体创新驱动发展模式选择

    2.不同类型行业创新发展模式选择

  八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分析

   (一)推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二)提升创新对经济发展支撑力度

   (三)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四)营造社会创新的环境

  九 保障措施和实施机制

   (一)推动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职能转变

   (二)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

   (三)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四)进一步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五)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衔接

   (六)优化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

   (七)完善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体系

   (八)着力培养多层次的科技人才

   (九)形成对创新进行正面激励的文化

 “十三五”时期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对策研究

  一 “十二五”时期的改革成就

   (一)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超过了公有制经济,不存在所谓“国进民退”的趋势。同时,2008年以来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幅度逐渐收窄,并呈现趋于稳定的态势

   (二)虽然公有制经济在主要经济指标中的比重下降,但是,它在资产总量上仍然保持着“主体”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力并没有下降

   (三)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主要经济领域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分工协作、竞争发展的良好格局,在质和量的组合上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四)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从而推动着国有经济效率的改善

  二 “十三五”时期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思路

  三 “十三五”期间改革的重点

   (一)推动立法和司法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二)以细致的分类,明确关键领域,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

   (三)推进国有经济薄弱环节的改革,改善国有企业的形象

   (四)改革国有企业的监管体制

  四 结束语

 “十三五”时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研究

  一 对“十二五”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的回顾和评估

   (一)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1)我国服务贸易增长快于货物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量中比重上升

    (2)在货物出口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增加

    (3)出口贸易的区域结构逐步改善,中西部出口比重上升

   (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三)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区域合作

  二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新任务

  三 “十三五”期间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目标和新举措

   (一)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1.推进货物出口贸易转型升级

    2.要营造培育人力资本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3.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的研发能力,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4.采取精致化生产,通过管理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

    5.在产业转移中形成沿海与内地互连互补的专业分工关系

    6.培育新型外贸经营主体,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一,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

    第二,建立促进“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

    第三,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新体制

    第四,构建开放安全的金融体制

    第五,健全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第六,加强支持保障机制的建设

   (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第一,转变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角色定位

    第二,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第三,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新空间

    第四,创立新的国际经济治理合作机制

  四 新常态下对我国扩大开放举措的评价思路

 “十三五”时期资源环境发展战略研究

  一 “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评估

  二 “十三五”改革和发展的内容

   (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二)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三)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

   (四)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

   (五)加快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三 实施时间表路线图

   (一)理顺相关机构,加强专门领导

   (二)实现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

   (三)加强重点领域和项目的建设

   (四)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

   (五)创新社会共治体系

 “十三五”时期城镇化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一 “十三五”时期中国城镇化战略

   (一)“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的进展和成效

    1.中国城镇化取得重要突破

    2.城镇化区域差距开始缩小

    3.城市群成为城镇化主要载体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二)当前中国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任务艰巨

    2.城镇规模体系两极化倾向严重

    3.城市无序蔓延现象更加显著

    4.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三)“十三五”推进城镇化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1.基本思路

    2.目标预测

     (1)2020年城镇化率预计达60%

     (2)2020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66.7%、53.5%、51.4%、63.6%左右

   (四)“十三五”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与措施

    1.稳步推进市民化与户籍制度改革

    2.优化城镇化规模格局和空间形态

    3.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4.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与集约利用

  二 “十三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

   (一)对“十二五”区域发展战略的评价

   (二)“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架

   (三)“十三五”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十三五”时期就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 “十二五”就业规划落实情况

  二 “十二五”以来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变化

  三 建立顺应新常态的劳动力市场规划与调控体系

   (一)实现规划与市场经济的兼容

   (二)加强就业规划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的关联

   (三)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符合劳动力市场运行的监测体系

    失业

    就业

    工作时间

    劳动力供求

    雇佣与解雇

    企业用工计划

   (四)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

  四 “十三五”就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一)努力提高劳动参与率

   (二)促进就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三)加大并优化人力资本投资

   (四)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

  五 “十三五”就业发展战略的推进路径

   (一)全面推进就业规划与监测体系改革

   (二)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三)探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实现高中阶段的强制教育

    力争到“十三五”末高中毛入学率达100%

    增加对高中教育的公共资源投入

    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资源

    增加普通高中的毛入学率

    通过改革职业教育增加通识课程

    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农村地区的高中教育

   (四)使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初步定型

   (五)对不同群体实施针对性的扩大就业政策

 “十三五”时期收入分配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 “十二五”期间收入分配的政策调控初见成效

   (一)宏观分配格局得到改善

   (二)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1.城乡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2.地区收入开始收敛

    3.行业工资收入差距缩小

    4.不同收入组别之间的收入差距得到控制,过高收入得到有效调节

  二 调节收入差距的基本思路与“十三五”时期收入分配政策的侧重点

   (一)以初次分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理顺收入流动机制

   (二)“十三五”期间调节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1.规范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培育市场运行秩序,消除不公平的收入差距

    2.建立收入流动公平机制

    3.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确保起点的公平

    4.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框架

    5.改善统计服务,优化统计设计,加强收入分配监测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建设

 “十三五”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前瞻

  一 “十二五”规划任务落实情况回顾:简单评估

   (一)关于社会保险制度实施情况的对比

    1.关于实现新农保全覆盖

    2.关于扩大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覆盖面

    3.关于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

    4.关于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5.关于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

   (二)关于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

   (三)“十二五”期间社会保障取得的巨大成就

    1.社会保险基金支付能力明显提高

    2.社会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逐年增强

    3.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取得诸多成就

    4.新一轮医改使医疗保险基金实力得以增强

   (四)“十二五”规划经验教训总结

  二 “十三五”期间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三层含义

   (一)社会保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子系统

   (二)社会保障依然存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指导方针的三层含义

    1.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即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2.确立了“十三五”期间这轮全面深化改革的检测标准,即推进实现全国统筹和坚持精算平衡原则

    3.指出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即通过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以确保参保人权益

  三 “十三五”期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困难:五个方面

   (一)制度的收入能力低下

    1.制度激励性不好导致缴费收入能力很弱

    2.基金投资体制落后导致收益率太低

   (二)抵御老龄化自动平衡机制缺失

    1.没有建立参数自动调节机制

    2.没有建立起精算报告制度

   (三)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账户设计存在天生缺陷

    1.个人账户保输不保赢,导致统账结合从诞生之日起就离不开财政补贴

    2.社会统筹部分导致基金管理层次难以提高,基金不能横向调剂使用,落后地区收不抵支离不开财政补贴

   (四)管理体制不顺影响制度的财务能力

    1.养老保险费双重征缴制度并存,导致收入不能到位

    2.社保经办机构属地化管理,人员编制和行政经费拨款均来自地方

    3.用上年的社会平均工资作为核算基数,这将减少制度收入

   (五)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枝独大,财务压力巨大

  四 “十三五”期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方向:名义账户制

   (一)做实个人账户的制度目标及其条件约束

   (二)实行名义账户制的本质是避免巨大转型成本

   (三)实行名义账户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制度激励机制

  五 “十三五”期间其他缴费型制度改革重点:三个范例分析

   (一)关于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时机选择问题

    1.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四项保险费率偏高,有一定下调空间

    2.养老保险费率情况复杂,暂不宜下调

    3.降低养老保险费率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参保人真实足额缴费和基金管理层次提高到全国

   (二)关于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体制的模式选择问题

   (三)关于《失业保险条例》的修订问题

    1.修订时应将失业保险的功能定位扩大到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

    2.修订时应规定实现省级统筹并将公务员纳入进来

    3.修订时应为三个群体单独制定三个小制度

  六 “十三五”期间非缴费型制度改革展望:医疗卫生体制再改革

   (一)医疗卫生体制再改革的问题

   (二)关于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升格到《社会救助法》的问题

   (三)关于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养老金的问题

 “十三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策

  一 人口发展形势及预测

   (一)“十二五”人口发展基本形势

    1.人口自然增长率处于历史低位,出生人口规模缓慢回升

    2.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总抚养比开始上升

    3.流动人口规模继续扩大,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二)对当前实际生育水平的判断

   (三)人口变动趋势预测

    1.人口总量将在2026年左右到达高峰

    2.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

    3.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国际比较

   (四)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

    1.经济发展水平与生育率呈负向关系

    2.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

    3.保持适度生育水平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

  二 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一)人口快速老龄化使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二)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带来社会治理新难题

   (三)老年收入保障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四)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威胁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三 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对策

   (一)全面放开二孩生育,尽快让生育决策回归家庭

    1.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时机已经成熟

    2.全面放开二孩生育具体实施方案

   (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1.延迟退休年龄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2.延迟退休年龄的具体方案

   (三)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老年收入保障体系

    1.养老金制度改革已有良好开端

    2.下一步养老金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四)把养老服务界定为准公共品,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1.明确养老服务的准公共品属性,找准政府角色定位

    2.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研究

  一 对落实“十二五”规划中有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情况的简要评估

  二 “十三五”时期推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转变立法观念和立法模式

   (二)强化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职能

   (三)坚持立法为民,推进民主立法

   (四)健全立法程序,提高立法技术

   (五)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六)加强立法监督,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

  三 “十三五”时期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行政体制,实现政府职能的科学化、法定化

   (二)改善政府立法,完善法治政府制度体系

   (三)加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四)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

   (六)改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推进机制,全面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四 “十三五”时期深化司法改革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二)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公正司法能力

   (三)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四)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五)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五 “十三五”时期推进全民守法、建设法治社会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深化法治宣传教育

   (二)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治建设

   (三)强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内部行为规则约束

   (四)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环境和重大问题研究

  一 “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国内环境

   (一)中国文化发展环境的中长期趋势:五大发展机遇

    1.文化产业作为消费性服务业,将呈现巨大的发展空间

    2.文化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国民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支点

    3.文化产业也是新技术产业,技术革命将推动文化产业出现重大结构调整

    4.新型城镇化建设继续为文化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5.随着中国成为一个具有全球经济利益的国家,文化贸易将得到全面提升,全球文化发展将进入“中国主场”新阶段

   (二)从文化产业发展到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1.要认识产业与市场的一般关系:市场是基础,产业政策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2.要认识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的复杂关系:文化市场本质上是思想观念的博弈,以产业政策推动发展非常复杂

    3.我国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关系总体上看是市场开放程度落后于产业政策干预力度,“十三五”的核心任务是回归市场与产业的合理关系

    4.突破口是进一步改革内容生产和监管体制

  二 “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急需制定“对外文化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相配套,克服我国全球发展战略中的“文化短板”

   (二)提出“文化治理体系”方案,开辟新的改革路径,克服文化体制改革中的“社会建设”瓶颈

   (三)在统一的市场环境中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建设,特别是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全面推动创意、创新、创业

   (四)鼓励“跨界融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五)实施“带状发展”的区域融合战略,提升文化产业空间配置效率

   (六)推动文化科技融合,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1)以规划为统领,形成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联动机制

    (2)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完善文化科技融合的投融资体系

    (3)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突破口,做大做强与科技、金融融合的文化企业

    (4)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文化与科技、金融融合的人才体系

   (七)加强文化金融合作,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形势

    (1)要加强无形资产评估和债券融资模式研究,建立良性的无形资产交易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中介服务和担保服务体系

    (2)要适应大量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大力发展小额贷款、担保体系,并对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3)要适应大量创业企业对创新型商业模式的探索需要,鼓励发展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基金

    (4)越来越多的创意期和筹备期的项目和产品市场探索和资金需求强烈,互联网众筹融资模式的资金来源日益重要

    (5)大型文化企业整合并购意愿将持续,整合并购资金需求维持高水平,整合并购贷款需求强烈,并购基金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6)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新兴的PPP合作模式的提出开辟了新的战略方向

    (7)西部大量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急需资金,需要建立针对性的投融资平台,大力扶持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西部文化企业提供融资中介服务

    (8)艺术品市场经过数年调整和阵痛,正在进入新的增长期,对艺术品金融的需求将形成大规模增长,艺术品金融体系急需规划艺术品交易市场,建立艺术品交易数据库

    (9)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急需转变,应与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进一步加强协同合作,从扶持单个项目投资向扶持创业、扶持整合并购、扶持专业化服务平台方向发展

 “十三五”时期社会心理和舆论引导研究

  一 “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心理主要态势

   (一)社会心理需求状况

    1.新常态下的社会需求与满足之间出现矛盾

    2.民众需求层次多、标准高、问题多

   (二)社会价值观基本状况

    1.个人和人际层面的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

    2.社会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有待提升

    3.社会价值观更加多元,缺乏共享的价值观

   (三)社会情绪基本状况

    1.社会情绪总体上是积极的

    2.负向情绪的引爆点降低,爆发激烈,指向性明确

   (四)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社会心态特点

    1.社会不信任的扩大化和固化,成为群际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温床

    2.阶层意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3.社会群体更加分化,群体行动、群体冲突增加

   (五)对社会状况的感受与预期

    1.对未来生活和社会发展持积极预期

    2.感受到社会的分化,存在冲突的潜在风险

  二 “十三五”时期社会心态调节和舆论引导的建议

   (一)从满足民众需求入手,激活全民奔小康的心理动力,引导民众修身齐家,守法有德,有序参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心理建设

    1.以“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为理念,激活民众追求幸福的心理动力

    2.从“修身、齐家”着手,培育健康公民人格,重塑社会道德,树立个人法制观念,培养规范意识和守法行为,鼓励公民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

   (二)引导社会共享价值观念建设,多途径营造共同感,形成社会共识,增强社会凝聚力

    1.文化共同感

    2.命运共同感

    3.发展共同感

   (三)以中国梦作为全民共同的未来预期,调动文化心理资源,适度预期,形成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

   (四)通过新媒体引导社会心态,注重研究社会心态

 “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估

  一 导言

  二 宏观经济运行评估

   1.《纲要》文本有关宏观经济管理的论述

    (1)宏观经济总量指标

    (2)总需求结构指标

   2.目标实现情况

    (1)宏观经济总量指标

    (2)总需求结构指标

    (3)小结

   3.进一步讨论

  三 产业结构调整评估

   1.《纲要》文本有关产业结构调整的论述

   2.《纲要》中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情况

    (1)关于“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

    (2)关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

    (3)关于“工业结构继续优化”

    (4)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

   3.进一步讨论

  四 地区经济发展评估

   1.《纲要》文本有关区域结构的论述

   2.《纲要》中区域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

    (1)GDP

    (2)投资

    (3)产业结构

   3.进一步讨论

  五 科技创新能力评估

   1.《纲要》文本有关科技创新的论述

   2.“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1)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3)政策导向方面存在的问题

   3.下一步改进措施

  六 民生发展评估

   1.《纲要》文本有关民生发展的论述

   2.“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及相关政策建议

    (1)就业

    (2)社会保障

    (3)收入分配

    (4)人口

  七 绿色发展评估

   1.《纲要》文本有关绿色发展的论述

   2.“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3.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1)完成情况较差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等指标均与能源消费密切相关

    (2)资源生态类指标中质量效益指标缺乏

    (3)在强调二氧化碳减排的同时,应重视排放总量的快速增长

    (4)强化PM2.5、重金属、大气汞排放等污染物控制

《2020:走向全面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批知名专家学者配合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就国家实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的研究报告集,并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这些报告深入分析了未来五年以及更长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趋势和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有很多真知灼见。这些报告对于我们理解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面对的新形势、新情况、新挑战、新趋势,对于我们思考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选择,对于我们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和战略部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1]〔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王保存、王章辉、余昌楷译,中信出版社,2013。

[2]〔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张体伟、孙豫宁译,中信出版社,2012。

[3]罗斯托:《世界经济长周期与环太平洋时代》,《日本经济新闻》1983年9月26日。

[4]庄巨忠:《探讨近期中国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与决定因素》,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编《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速度、结构与动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胡鞍钢、才利民:《从“六普”看中国人力资源变化:从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

[6]Bom,Pedro R.,and Jenny E. Ligthar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 on the Productivity of Public Capital”,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28(5),2014,pp.889-916.

[7]Gill,Indermit,and Kharas,Homi,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World Bank,2007.

[8]Gordon,R.J.,Is U.S. Economic Growth Over?Faltering Innovation Confronts the Six Headwind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o.18315,2012.

[9]Gordon,R.J.,The Turtle’S Progress:Secular Stagnation Meets the Headwinds,in Secular Stagnation:Facts,Causes,and Cures,Teulings,C. and Baldwin,R. eds.(CEPR Press,2014),pp.47-60.

[10]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Debt and(not much)Deleveraging,February 2015a.

[11]The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MGI),Global Growth:Can Productivity Save the Day in an Aging World?January 2015b.

[12]Piketty,T.,and Saez,E.,“Top Incomes and the Great Recession:Recent Evoluti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IMF Economic Review 61 (3),2013,pp.456-478.

[13]Reinhart,C.,and Rogoff,K.,Recovery from Financial Crises:Evidence from 100 Episodes,NBER Working Paper,No.19823,2014.

[14]Summers,L.,“U.S. Economic Prospects:Secular Stagnation,Hysteresis,and the Zero Lower Bound”,Business Economics 49 (2),(2014,pp.65-73.

[15]United Nations,The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8 Revision,http://esa.un.org/unpp/(2009).

[1]Barro,Robert J. & Lee,Jong Wha,“A New Data Set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World,1950-2010,”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04(C),2013,pp.184-198.

[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2~2013)——宏观经济走势及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3~2014)——TFP和劳动生产率冲击与区域分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冲击与减速治理》,《经济研究》2014年第12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经济研究》2013年第10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路径、效率与潜在增长水平》,《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

[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城市化、财政扩张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

[1]中国科学院农业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科学出版社,2009,第1~156页。

[2]李周:《中国农村发展的成就与挑战》,《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第8期。

[3]李周:《深化农村改革的思考》,《中国乡村发现》2015年第2期。

[4]李周、任常青:《农地改革、农民权益与集体经济:中国农业发展中的三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曹忠祥:《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6期。

[2]黄群慧:《经济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发展新动力》,《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0期。

[3]黄群慧、贺俊:《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期。

[4]贺俊、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政策概念到理论问题》,《财贸经济》2012年第5期。

[5]江飞涛等:《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5期。

[6]李晓华:《中国工业的发展差距与转型升级路径》,《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51期。

[7]刘光武、唐锐:《对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理念的几点探讨》,《都市快轨交通》2013年第4期。

[8]刘容子、刘堃、张平:《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科技促进发展》2014年第5期。

[9]宋泓:《未来10年中国贸易的发展空间》,《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1期。

[10]苏明:《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57期。

[11]杨卫东、邓润飞:《同城化背景下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对策》,《综合运输》2014年第1期。

[12]张勇进、王璟璇:《主要发达国家大数据政策比较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12期。

[13]Brusoni,S.,and A.,Prencipe,“Unpacking the Black Box of Modularity:Technologies,Products,Organisations,”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10),2001.

[14]Fujimoto,T.,& O.,Takashi,“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Hypothesis of Architecture bas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MMRC Working Paper,2006.

[15]Hausmann,R. & C.A.,Hidalgo,et al.. “The Atlas of Economic Complexity:Mapping Paths to Prosperity,“CID Harva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11.

[16]《“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17]《“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18]《促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指导意见》。

[19]《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

[2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

[22]《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23]《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24]《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1]程大中:《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技术进步》,《世界经济》2003年第7期。

[2]李克强:《坚定信心 克难攻坚 以改革创新推动发展升级》,在中共中央党校的专题报告,2015。

[3]李京文、李军:《当代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与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年第2期。

[4]李勇坚、夏杰长等:《制度变革与服务业增长》,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李勇坚:《中国服务业发展预测(2010~2020)》,内部研究报告,2009年6月。

[6]王恕立、胡宗彪:《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生产率变迁及异质性考察》,《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7]许宪春:《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及其国际经济地位展望》,《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8]夏杰长:《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2期。

[9]夏杰长、李勇坚等:《迎接服务经济时代来临》,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0]夏杰长:《推动我国服务业大发展》,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专题讲座讲稿,中国人大网,2012年2月29日。

[11]夏杰长:《生产性服务业是打造中国产业升级版的“利器”》,《光明日报》(理论版)2013年9月6日。

[12]夏杰长:《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新动力》,《经济日报》(理论版)2014年4月29日。

[13]Hall,R,Jones C.,“Why do Some Countries Produce so Much More Output than Other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14).

[14]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张体伟、孙豫宁译,中信出版社,2012。

[15]Wu,Y.R.,China’s Capital Stock Series by Region and Sector,Business School,Universtity of Western Australia,Discussion Paper,No.09.02.

[1]财政部国库司:《财政统计摘要201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高培勇:《以税收改革奠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

[3]高培勇:《论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财政基础理论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4]高培勇主编《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5]楼继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求是》2014年第20期。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

[7]Richard M.Bird,“Tax Assignment Revisited” in John Head and Richard Krever,eds.,Tax Reform in the 21st Century(New York:Wolters Kluwer,2009).

[8]Wang Dehua,The Size and Structure of China’s Full-covered Fiscal Expenditure,China Finance and Economics Review,forthcoming.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网,2011年3月16日。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3年11月16日。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4年10月30日。

[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国政府网,2014年8月13日。

[5]恩格尔曼、高尔曼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董裕平:《政策性金融转型动态与我国的改革路径评析》,《财贸经济》2010年第11期。

[7]法博齐:《债券市场:分析与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黄奇帆:《改革完善企业股本补充机制 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证券报》2013年11月21日。

[9]贾康、孟艳:《政策性金融何去何从:必要性、困难与出路》,《财政研究》2009年第3期。

[10]李扬:《适应金融发展需要 重塑监管框架》,《金融评论》2010年第6期。

[11]时文朝主编《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与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12]孙祁祥等:《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14》,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3]塞里格曼:《华尔街的变迁:证券交易委员会及现代公司融资制度演进》第3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14]王国刚:《以公司债券为抓手 推进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金融评论》2013年第4期。

[15]王国刚:《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操作机理:2001~2010》,《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16]王利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优越性》,《光明日报》2014年5月5日。

[17]魏加宁:《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安全网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18]新华社特约评论员:《适应新常态 推动新发展——一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华网,2014年12月11日。

[19]谢平、邹传伟:《中国金融改革思路:2013~2020》,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20]阎庆明等:《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1]易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演变》,选自《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商务印书馆,2009。

[22]周小川:《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前景和路径》,《金融研究》2012年第1期。

[23]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http://www.pbc.gov.cn/publish/goutongjiaoliu/524/2012/20120112160648353655534/20120112160648353655534_.html。

[24]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白皮书》,2014。

[25]Allen F.,Gale D.,Comparing Financial Systems (MIT Press,2000).

[26]Asli Demirgü?-Kunt,Edward Kane,Luc Laeven,“Deposit Insurance Database”,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014.

[27]Cassola,N. And N.Porter,Understanding Chinese Bond Yields and their Role in Monetary Policy,IMF Working Paper,2011WP/11/225.

[28]Clement,Piet,The Term “Macroprudential”:Origins and Evolution,BIS Quarterly Review (4),2010.

[29]Committe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Operationalising th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acroprudential Instruments,CGFS Papers No.48,2012.

[30]Demirguc-Kunt,A.,and L.Klapper,Measuring Financial Inclusion:The Global Findex Database,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Paper 6025,2012.

[31]Rioja Felixand Neven Valev,Stock Markets,Banks and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Low and High Income Countries.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38,2014.

[32]Shleifer,Andrei,The Failure of Judges and the Rise of Regulators (Cambridge,MA:The MIT Press,2012).

[33]Stigler,George,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2,1971.

[1]李平、蔡跃洲:《新中国历次重大科技规划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求是学刊》2014年第5期,第16~29页。

[2]Marsili,Orietta and Bart Verspagen.Technological Regimes and Innovation:Looking for Regularities in Dutch Manufacturing,ECIS,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orking paper,2001.

[3]Simons,Kenneth L. and Judith L.Walls.The U.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Encyclopedia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Wiley-Blackwell,2008.

[1]Judith Clifton,Francisco Comin,Danniel Diaz Fuentes(2003):Privatis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PP.107-110.

[2]Mary M. Shirley & Patrick Walsh,2001. Public vs. Private Ownership: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ebat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2420.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61854

[3]Millward,R. 1982. The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of public and pravite ownership. In The mixeconomy,ed. E. Roll,pp58-93,New York.

[4]Pier Angelo Toninelli. 2000. The rise and fall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western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Roderick Floud and Paul Johnson(2008):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Britainvolume 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85.

[6]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7]樊纲:《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8]韩琪:“国资委控制七大行业有失公平,国企定位不明确”,《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4月5日。

[9]胡鞍钢:《“国进民退”现象的证伪》,《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0]胡星斗:《建议两会审议并制止“国进民退”》,光明网,2010年2月24日,http://www.gmw.cn/。

[11]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对OECD成员国的调查》,李兆熙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2]李俊江、史本叶、侯蕾:《外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3]李胜兰、周林彬:《我国民营企业产权法律保护实证研究--以广东民营企业产权纠纷案件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4]刘元春:《国有企业宏观效率论》,《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5]罗进辉:《“国进民退”:好消息还是坏消息》,《金融研究》2013年第5期。

[16]马骏:《“国进民退”五大案例背后》,《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第12期

[17]裴长洪:《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量化估算及其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18]彭建国:《关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构想》,《中国发展观察》2014年第3期。

[19]王红茹、张伟:《“国进民退”真伪》,《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第11期。

[20]许小年:《“国进民退”背离改革方向》,《商界(评论)》2009年第11期。

[21]杨新铭、杨春学:《对中国经济所有制结构现状的一种定量估算》,《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0期。

[22]张维迎:《国进民退只是一种暂时性现象》,《高端财经》2009年12月18日,http://www.fivip.com/stocks/personage/scholar/200912/18-2032348.html。

[23]周林彬:“民企产权保护需创新”,《华南新闻》,2004年1月9日。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0/29/c_1116983078.htm。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新闻网,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sh/2013-11-12/c_118113936.htm。

[3]《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新华社,2011年03月16日。

[4]环保部:《2014年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2014年8月4日。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_118164235.htm。

[6]《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9/21/c_1116632159.htm。

[7]《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bj/2015-07-12/c_128010919.htm。

[8]张炳淳:《环境治理转型的新契机》,《中国环境报》,2014年8月15日。

[9]马凯:《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求是》,2013年5月。

[1]方创琳:《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地理学报》2014年第8期。

[2]李靖宇、何青:《陆海统筹战略取向下的中国大“S”型海域经济带创建构想》,《港口经济》2013年第7期。

[3]单菁菁:《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及其分担机制》,载潘家华、魏后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第124~141页。

[4]魏后凯:《中国区域政策——评价与展望》,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5]魏后凯等:《中国城镇化:和谐与繁荣之路》,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

[6]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两极化倾向与规模格局重构》,《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3期。

[7]魏后凯、苏红键:《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3年第10期。

[8]魏后凯、苏红键、李凤桃:《农民工市民化现状报告》,《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第9期。

[9]总报告编写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总体战略》,载潘家华、魏后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6)——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第1~43页。

[10]Northam,R.M.(1979). Urban Geography,2nd edn.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65-67.

[1]都阳、杨翠芬:《高校扩招对中国农村地区高中入学决策的影响》,《劳动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2]都阳:《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劳动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3]都阳、蔡昉、屈小博、程杰:《延续中国奇迹:从户籍制度改革中收获红利》,《经济研究》2014年第8期。

[4]Yang Du,“Do the Recent Labor Market Changes Negatively Affect Schooling?” China & World Economy 21(2),2013.

[1]Deng,Q. & S.Li,“Low-Paid Workers in Urban China”,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151(3),2012,p.157-171.

[2]Fang,T. & C.Lin,“Minimum Wages and Employment in China”,IZA DP No.7813,2013.

[3]Huang,Yi,P.Loungani & G.Wang,“Minimum Wages and Firm Employment:Evidence from China”,IMF Working Paper WP/14/184.,2014.

[4]Mulligan,Casey,The Redistribution Recession:How Labor Market Distortions Contracted the Ec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5]李实:《三十年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二辑)》,2008。

[6]魏众:《2000~2011年中国宏观分配格局中的问题分析——基于资金流量表的分析》,《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1期。

[7]谢攀、李文溥、龚敏:《经济发展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国际比较》,《财贸研究》2014年第03期。

[8]杨穗、高琴、李实:《中国社会福利和收入再分配:1988-2007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03期。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

[2]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局官网。

[3]郑秉文主编的历年《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2014。

[4]郑秉文:《欧亚六国社会保障“名义账户”制利弊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

[5]郑秉文:《欧盟国家社会养老的制度选择及其前景——兼论“名义账户”制对欧盟的适用性》,《欧洲研究》2003年第2期。

[6]郑秉文主编《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改革研究报告》,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14。

[1]蔡昉:《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结束》,《金融经济》2008年第3期。

[2]蔡昉:《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和就业变化》,《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3]都阳:《人口转变、劳动力市场转折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6期。

[4]郭志刚:《六普结果表明以往人口估计和预测严重失误》,《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6期。

[5]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6]林宝:《北京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战略选择》,《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7]林宝:《建设以老年人为中心的多层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科学中国人》2012年第9期。

[8]林宝:《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9]王德文、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张车伟、林宝:《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和影响》,载李培林主编《全面深化改革二十论》。

[11]朱剑红:《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119/c1004-20256249.html。

[12]Becker,G.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hang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0).

[13]Doepke,M.,“Accounting for Fertility Decline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9(3),2004.

[14]Esterlin,R.A. The Fertility Revolution:A Supply-Demand Analysis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5).

[15]Galor O.,Weil,D.N.“The Gender Gap,Fertility and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9),1996.

[16]Greenspan,A. Aging Global Population. Testimony before the Special Committee on Aging,U.S. Senate,2003.

[17]Habakkuk,H.J. and Postan,M.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s and After:Incomes,Population and Technology Chan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5).

[18]Hviding,K.,Mérette,M.Macroeconomics Effects of Pension Reforms in the Context of Ageing:OLG Simulations for Seven OECD Countries.OECD Working Paper No.201,1998.

[19]Paul S.Hewitt,The Gray Roots of Japan’s Crisis,Asia Program Special Report,No.107,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2003.

[20]Peterson,P.G. “Gray Dawn:The Global Aging Crisis,” Foreign Affairs,1999.

[21]Schultz,T.W. “New Economic Approaches to Fertil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1),1973.

[22]United Nations,World Population Ageing 1950-2050(New York,2001).

[23]Williamson,Jeffrey. Growth,Distribution and Demography:Some Lessons from History,NBER Working Paper,No.6244,1997.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

[3]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4]《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5]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意见》。

[6]《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7]张德江:《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民日报》(2014年12月31日)。

[8]孟建柱:《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5日。

[9]孟建柱:《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人民日报》2014年11月7日。

[10]郭声琨:《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3日。

[11]徐绍史:《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8日。

[12]吴爱英:《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人民日报》2014年12月8日。

[13]汪永清:《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1日。

[14]高虎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人民日报》2014年12月4日。

[15]宁吉喆:《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日。

[16]信春鹰:《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光明日报》2014年10月31日。

[17]袁曙宏:《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经济日报》2014年11月27日。

[18]袁曙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光明日报》2013年11月27日。

[19]方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经济日报》2014年11月25日。

[20]王峰:《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光明日报》2014年11月27日。

[21]贺小荣:《依法治国背景下司法改革的路径选择》,《人民法院报》2014年12月31日。

[22]贺小荣、何帆:《深化法院改革不应忽视的几个重要问题》,《人民法院报》2015年3月18日。

[23]李林:《中国法治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新视野》2013年第2期。

[24]莫纪宏:《全民守法与法治社会建设》,《改革》2014年第9期。

[1]高文珺、杨宜音、王俊秀:《社会文化价值观与社会现状感知——基于深圳、哈尔滨、黑龙江宝泉岭某垦区的对比研究》,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李炜:《社会公众的“好社会”价值标准调查报告》,李培林、陈光金、张翼主编《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王俊秀:《关注人民的尊严和幸福,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2010~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王俊秀:《关注社会情绪,促进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2012~2013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王俊秀:《当前社会价值观的特点与社会共享价值观的重建——2014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王俊秀、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6]王俊秀:《社会心态理论:一种宏观社会心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7]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8]杨宜音:《试论社会心态的形成心理机制及效应》,《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9]杨宜音、王俊秀等:《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0]杨宜音、张曙光:《在多元一体中寻找“我们”——从社会心理学看共识的建构》,《学术前沿》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