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406

中国边疆安全研究(一)图书

The Study of China's Borderland Security(Vol.1)

SSAPID:101-9076-3167-51
ISBN:978-7-5097-6222-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边疆安全理论、文化戍边、边疆治理、边疆民族问题四篇来分别探讨边疆安全;倡导以跨学科的视野对边疆安全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总结了中国边疆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经验与教训。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研究丛书
作 者: 徐黎丽
编 辑:林尧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 风俗习惯

 绪论

  绪论

 边疆安全理论篇

  第一章 边疆认识的时空变迁与“硬边疆”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领土、陆疆与一维边疆

   第二节 领海、海疆与二维边疆

   第三节 领空、天疆与三维边疆

   第四节 “硬边疆”概念的界定与适用

  第二章 国家利益的延伸与“软边疆”概念的发展

   第一节 国家利益波动与“硬边疆”的局限

   第二节 新的边疆概念的出现及解析

   第三节 “软边疆”的界定与适用

  第三章 边疆与安全的多维互动关系

   第一节 安全概念的演变与界定

   第二节 传统安全与“硬边疆”的关联性

   第三节 非传统安全与“软边疆”的关联性

  第四章 边疆安全的层次分析与价值基点

   第一节 边疆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二节 边界安全

   第三节 边疆各族人民的安全

   第四节 边疆安全的价值核心——国家认同

  第五章 “边疆安全学”的建构

   第一节 “边疆安全学”建构的历史回溯

    一 “边安”问题的历史脉络

    二 “边安”研究的历史进程

    三 “边安”国策的世代经验

    四 “边疆安全学”诞生的历史使命

   第二节 “边疆安全学”建构的现实语境

    一 社会转型期“边安”研究的新特点

    二 “边安”问题的新研究

    三 “边安政策”的摇摆与执行两难

   第三节 “边疆安全学”建构的学科逻辑

    一 “边疆安全学”的定义、对象及内容

    二 “边疆安全学”的相近学科

    三 “边疆安全学”的学科特征与自身建设

 文化戍边篇

  第六章 论文化戍边

   第一节 文化戍边的含义

   第二节 中心与边疆的文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节 如何文化戍边

  第七章 中国生态文化走廊的延伸与国家边疆的拓展

   第一节 中国三大生态文化区及其边界

    一 高纬度生态文化区

    二 高海拔生态文化区

    三 低海拔生态文化区

    四 三大生态文化区与丁字形边界

   第二节 长城、丝绸之路及藏彝走廊地带的民族融合

    一 长城与南北民族融合

    二 丝绸之路与东西民族交流

    三 藏彝走廊与西北和西南民族交流

    四 民族融合与“丁字形”边界的消失

   第三节 各民族共创、同戍中国边疆

    一 各民族共创中国边疆

    二 各民族同戍中国边疆

    三 多民族治理中国边疆

  第八章 河西走廊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对甘肃建构河西走廊文化产业的启示

   第二节 河西走廊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劣势

   第三节 河西走廊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一 保水

    二 保人

    三 保文化

 边疆治理篇

  第九章 中国陆疆人口问题治理模式初探

   第一节 中国陆疆人口问题及其成因

    一 中国陆疆人口结构问题

    二 中国陆疆人口贫困问题

    三 中国陆疆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中国陆疆人口问题治理模式

  第十章 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管理制度及其成因分析

   第一节 少数民族管理制度界定

   第二节 少数民族管理制度类型

    一 以生态生计管理为基础形成的生产及保障为一体的管理制度

    二 以杜绝或禁止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中的负面行为为主的禁忌制度

    三 以彰显民族凝聚力为目标的鼓励性仪式制度

   第三节 少数民族管理制度类型成因

  第十一章 中国边疆多民族和谐社区与社会安全

   第一节 边疆多民族聚居方式的历史演化

    一 “四夷”与边疆

    二 中国古代大统一王朝时期边疆多民族聚居格局的形成

    三 中国古代分裂时期民族格局演变和边疆多民族冲突与互融

   第二节 边疆多民族聚居社区的类型特征

    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多民族聚居社区的自治方式

    二 边疆多民族聚居社区的和谐发展

    三 边疆民族分布格局与聚居社区的类型

   第三节 边疆多民族“杂居社区”的当代建构

    一 边疆危机对当代多民族聚居方式的反思

    二 边疆多民族杂居社区建设与安全治理探索

    三 边疆多民族杂居社区的建构途径初探

 边疆民族问题篇

  第十二章 论民族的三个基本属性

   第一节 生物性

   第二节 文化性

    (一)生计方式

    (二)社会制度

    (三)语言文字

    (四)禁忌仪式

    (五)宗教信仰

   第三节 建构性

   第四节 结语

  第十三章 论国家时代的民族问题

   第一节 有关民族问题名称、观点及分类的多种说法

    一 民族问题的多种名称

    二 民族问题的多种观点

    三 民族问题的多种分类

   第二节 何谓民族问题

   第三节 民族问题的分类

  第十四章 民族认同的原生性与现代建构

   第一节 边疆民族基层社区族群认同的原生特征

    一 文化的物质因素与族群认同

    二 文化的精神价值与族群认同

    三 传统文化与原生性族群认同特征

   第二节 多民族村落族群认同的现代构建

    一 社会互动与族群边界

    二 族群认同的改变

    三 文化变迁与族群认同的构建

    四 信息媒介与族群认同的现代构建

   第三节 多民族基层社区的族群认同:原生特征与现代构建并存

本书从边疆安全理论、文化戍边、边疆治理、边疆民族问题四篇来分别探讨边疆安全;倡导以跨学科的视野对边疆安全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总结了中国边疆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经验与教训。

1.于焱平:《中国的海洋国土》,海洋出版社,1998。

2.〔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卷1),东方出版社,1999。

3.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4.〔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世界文明史》,赵丰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

5.〔澳〕A.L.巴沙姆主编《印度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7。

6.新唐书卷37《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5。

7.〔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1997。

8.〔英〕威廉·穆尔:《阿拉伯帝国》,周术情、吴彦、李婧、郑丽君译,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

9.〔英〕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

10.刘祚昌、光仁洪、韩承文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上),人民出版社,1997。

11.〔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下),魏风英、张颖、白玉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国家海洋局政策研究室编《国际海域划界条约集》,海洋出版社,1989。

13.王铁崖、田如萱主编《国际法资料选编》,法律出版社,1995。

14.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汉英),海洋出版社,1996。

15.黄金祺:《外交文书教程》(下),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第899页。

16.〔美〕丹尼尔·奥·格雷厄姆:《高边疆——新的国家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17.贺其治:《外层空间法》,法律出版社,1992。

18.赵海峰主编《空间法评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19.《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精华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20.〔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

21.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23.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24.〔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5.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6.〔加拿大〕阿米塔夫·阿查亚:《人的安全——概念及应用》,余潇枫主编,李佳译,陈玲、林民旺校,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7.〔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8.〔美〕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ok):《文化人类学》,徐雨村译,谢继昌校,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

29.〔美〕卢克·拉斯特:《人类学的邀请》,王媛、徐默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0.〔美〕科林·M.特恩布尔:《森林人》,冉凡、C.F.Red Blake译,民族出版社,2008。

31.〔英〕埃文思·普里查德:《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闫书昌、赵旭东译,华夏出版社,2001。

32.〔英〕罗伯特·莱顿:《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蒙养山人译,华夏出版社,2007。

33.蒋孟引:《第一次世界大战》,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34.〔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0。

35.〔英〕利德尔·哈特:《战略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战士出版社,1981。

36.〔美〕詹姆斯·多尔蒂、〔美〕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7.〔英〕巴里·布赞、〔丹麦〕琳娜·汉森:《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余潇枫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8.〔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

39.〔英〕巴里·布赞:《论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理论架构》,余潇枫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40.齐陈骏:《河西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

41.尹伟先:《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隋唐五代卷》,民族出版社,2009。

42.徐黎丽:《蒙古元朝时期蒙古与中国境外民族关系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1。

43.马曼丽主编《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4.崔明德:《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7。

45.徐黎丽主编《突厥人变迁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

46.杨志娟、牛海桢:《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清代卷》,民族出版社,2009。

47.于沛等:《全球化境遇中西方边疆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8.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8。

50.吴楚克:《中国边疆政治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51.李星主编《边防学》,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52.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1~14页。

53.〔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54.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55.〔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世界文明史》,赵丰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

56.〔英〕阿兰·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王建民、刘源、许丹译,华夏出版社,2006。

57.〔法〕勒尼·格鲁塞:《草原帝国》,魏英邦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58.翁独键:《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9.任新:《略论“汉藏民族走廊”之民族历史文化特点》(藏学学刊第2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60.杨建新主编《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9。

61.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

62.郑梅花、沈惠淑:《延边朝鲜族农村与建设模式》,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

63.全信子:《跨国民族的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之互动》(朝鲜族研究论丛6),延边大学民族出版社,2009。

64.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65.郭继严、王永锡主编《2001~2020年中国就业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6.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67.〔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1972。

68.〔美〕白鲁恂:《政治发展的诸方面》,布朗公司,1966。

69.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

70.刘熙瑞:《行政学纲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71.〔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0。

72.〔法〕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3.马洪、孙尚清:《经济管理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7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

75.张宇燕:《制度经济学——异端的见解》(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96。

7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77.晓根:《中国少数民族行政制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78.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79.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0.〔英〕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1.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利——闽台三村五论》,三联书店,1997。

82.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83.司马迁:《后汉书》(南蛮传),中华书局,1959。

84.司马迁:《史记》(卷5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

85.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2。

86.宋濂:《元史》卷1(太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

87.彭建英:《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8.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

89.张尔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90.谷苞:《民族研究文选》,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91.赵向群:《五凉史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

92.王寿南、陈水逢:《人类学理论发展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

93.林耀华:《民族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

94.〔波斯〕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二册),余大钧、周建奇译,商务印书馆,1983。

95.姚大力:《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96.〔英〕阿兰·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王建民、刘源、许丹译,华夏出版社,2006。

97.郑宇:《箐口村哈尼族社会生活中的仪式与交换》,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98.王寿南、陈水逢:《人类学理论发展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

99.〔英〕J.G.弗雷泽:《金枝》(上),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刘魁立校,新世界出版社,2006。

100.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102.陈启伟主编《现代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王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3.倪梁康主编《面对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6。

104.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105.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106.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

107.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0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

109.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

1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1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

112.白寿彝:《中国通史·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13.钱乘旦主编《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114.〔英〕J.泰勒:《文化之定义》,顾晓鸣译,参见庄锡昌等编《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15.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

116.〔美〕约翰·雷克斯:《种族与族类》,顾骏译,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1。

117.赤烈曲扎:《西藏风土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118.秦榆:《中国文化性格》,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

119.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甘肃省图书馆,1984。

120.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121.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公司,1997。

122.王铭铭:《漂泊的洞察》,三联书店,2003。

123.〔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陈德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4.〔美〕麦克尔·赫兹菲尔德:《什么是人类常识——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人类学理论实践》,刘珩、石毅、李昌银译,华夏出版社,2005。

125.〔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6.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7.〔美〕斯蒂文·郝瑞:《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巴莫阿依、曲木铁西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28.张世明:《拉铁摩尔及其相互边疆理论》,《史林》2011年第6期。

129.董欣洁:《冷战期间西方边疆理论的发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

130.晋汶:《失落的古巴比伦文明》,《文物世界》2003年第3期。

131.梁淑英:《中国领海制度》,《政治论坛》1994年第3期。

132.刘中民:《领海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国际关系分析》,《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3期。

133.何学武、李令华:《我国及周边海洋国家领海基点和基线的基本状况》,《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34.郑重:《中国的领海与海疆》,《中国民兵》1999年第3期。

135.李国强:《中国海疆史研究60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3期。

136.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第二、三、四、五、十二条,《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4期。

137.李文渭:《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与领海、国土不同》,《海洋科学》2000年第8期。

138.张耀光、董丽晶、李春平:《发展中国海疆地理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39.张东岭:《祖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国防》1999年第9期。

140.兄弟报刊撷英专栏:《领空到底有多高》,《国防》1995年第2期。

141.黄涧秋:《“开放天空”——欧盟航空运输管理体制的自由化》,《欧洲研究》2009年第2期。

142.俞晓萍、黄润、于华友:《从高边疆战略看未来外层空间的争夺》,《乐山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143.仪名海、蒋辉:《中国外层空间外交战略目标与策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44.李伟:《对军事影响与日俱增的“高边疆”理论》,《中国国情国力》2003年第4期。

145.李滨:《外层空间国内立法的趋势及中国的立法选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46.吴功荣:《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利益”解析》,《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1期。

147.朱听昌、刘菁:《争夺制天权——美国“高边疆”战略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48.杨成:《利益边疆——国家主权的发展性内涵》,《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1期。

149.于沛:《从地理边疆到“利益边疆”——冷战结束以来西方边疆理论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

150.章永俊:《西方近代边疆理论的初步发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

151.孙宏年:《相对成熟的西方边疆理论简论(1871—1945)》,《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

152.杜文忠:《边疆的概念与边疆的法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4期。

153.高士华:《文化的边疆和边疆的文化》,《书摘》2007年第10期。

154.唐克超:《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利益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6期。

155.刘帆:《国家概念发展简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156.吴越:《“国家”概念内涵的层次区分》,《江汉论坛》2001年第12期。

157.〔日〕岩崎正洋:《多元政治与主权国家——主权国家概念的理论再探讨之二》,王英译、黄仁伟校,《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8期。

158.〔日〕高山崖:《“国家理性”论与“国际社会”的现实——主权国家概念的理论再探讨之三》,王军译,黄仁伟校,《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8期。

159.俞正梁:《变动中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利益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160.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瞭望新闻周刊》2001年第7期。

161.高伟凯:《国家利益——概念的界定及其解读》,《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1期。

162.刘鸣:《大国的利益要素与权力互动的思考》,《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

163.〔韩〕金亨真:《战后西方国家关于安全问题研究的演变——扩展安全研究范围的探讨》,《国际论坛》2005年第5期。

164.李东燕:《联合国的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8期。

165.朱锋:《非传统安全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66.张华林、刘刚:《我国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第5期。

167.宋效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双重视角下的石油安全》,《科学决策月刊》2008年第2期。

168.余潇枫、李佳:《非传统安全——中国的认知与应对(1978~2008年)》,《非传统安全研究》2010年第1期。

169.余潇枫、王江丽:《非传统安全维护的“边界”、“语境”与“范式”》,《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1期。

170.李红梅:《关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之比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第10期。

171.余潇枫:《从危态对抗到优态共存——广义安全观与传统安全战略的价值定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2期。

172.傅勇:《非传统安全与中国的新安全观》,《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173.谢立忱、黄民兴:《中东国家领土与边界纠纷的安全视角分析(上)——传统安全因素》,《西亚非洲》2009年第6期。

174.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与印度未来安全》,《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

175.王京烈:《论中东国家的边界问题》,《西亚非洲》1994年第2期。

176.徐志良、张海峰:《论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地理边界问题》,《太平洋学报》2002年第4期。

177.陈胜武:《国家战略偏好对领土争端解决意愿的影响》,《国际论坛》2007年第4期。

178.栗献忠:《跨境民族问题与边疆安全刍议》,《学术论坛》2009年第3期。

179.张东宁、张玉国:《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安全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80.李世安:《略论冷战后美国的国际安全理论》,《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

181.郭丹、胡正:《国家安全模式转型——理论基础及动力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

182.宋伟:《国家安全:范畴与内涵——一种现实主义的视角》,《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3期。

183.何贻纶:《国家安全观刍议》,《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84.李永成:《刍议当今中国的国家安全软环境》,《当代世界》2008年第6期。

185.马荣升:《创新与超越:新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1期。

186.肖兴利:《国家安全观的重构——可持续安全观》,《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87.黄海:《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战略的新调整》,《当代世界》2009年第9期。

188.邵秀英、聂瑞贞:《国家安全的地理特征及其对我国安全的作用》,《理论探索》2006年第5期。

189.王广大:《中东领土和边界争端探源》,《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6期,第17页。

190.陈延琪:《新疆边界安全的历史回顾与长治久安方略》,《西域研究》2004年第3期。

191.罗开元:《试论空间安全》,《中国航天》2009年第9期。

192.郝时远:《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十大特点》,《国际经济评论》1996年第9期。

193.郝时远:《20世纪三次民族主义浪潮评析》,《世界民族》1996年第3期。

194.郝时远:《21世纪世界民族问题的基本走向》,《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95.董普、满悦媛、梁源等:《21世纪我国石油安全的战略对策》,《资源与产业》2009年第1期。

196.余潇枫:《“认同危机”与国家安全——评亨廷顿〈我们是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

197.徐黎丽:《影响西北边疆地区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云南师大学报》2009年第3期。

198.陈祥耀:《略论儒家思想的精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199.周伟洲:《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

200.乔根锁:《论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中国藏学》1998年第1期。

201.郭春霞:《浅论伊斯兰教的价值取向》,《中国穆斯林》2003年第4期。

202.吴文勤:《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政治认同重构》,《求实》2008年第3期。

203.李素华:《政治认同的辨析》,《当代亚太》2005年第12期。

204.和波辉:《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重构的研究》,《求实》2008年第2期。

205.戴晓东:《当代民族认同危机的反思——以加拿大为例》,《世界政治与经济》2005年第5期。

206.马大正:《1978年以来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研究述评(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3期。

207.郝时远:《边疆史地研究与民族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

208.马大正:《当代中国边疆研究者的历史使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2期。

209.马大正:《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210.马大正:《关于构想中国边疆学的断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

211.白耀天:《土司制度确立于元代说》,《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212.李世瑜:《明朝土司制度述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1期。

213.王春玲、于衍学:《清代改土归流成因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14.丁建伟、K.SH.哈菲佐娃:《论宗教对我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双重影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15.杨宏伟、赵兵:《加快西藏边疆地区发展,确保祖国西南边疆安全》,《西藏发展论坛》2006年第1期。

216.何跃:《冷战后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困境与安全治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217.吴楚克:《建设当代中国边疆政治学应有的理论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18.方铁:《试论中国边疆学的研究方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219.方铁:《论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2期。

220.朱悦龙:《文化产业基本理论探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21.郑剑平:《对“文化戍边”论的几点意见》,《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222.吴必虎:《中国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

223.鲁西奇:《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224.呼拉尔顿泰·策·斯琴巴特尔:《蒙古高原游牧文化的特质及其成因》,《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25.吴国雄、刘屹岷、刘新等:《青藏高原加热如何影响亚洲夏季的气候格局》,《大气科学》2005年第1期。

226.方小敏、韩永翔、马金辉等:《青藏高原沙尘特征与高原黄土堆积——以2003-03-04拉萨沙尘天气过程为例》,《科学通报》,2004年第11期。

227.苏珍、施雅风:《小冰期以来中国季风温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冰川冻土,2000年第3期。

228.杨满仁:《论沈约的佛教思想及其创作》,《北方论丛》2010年第2期。

229.范寿现:《金代东北的汉人》,《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230.陈默:《屯田的历史及其发展》,《军事历史》2000年第1期。

231.珠飒、佟双喜:《“走西口”与晋蒙地区社会变迁》,《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32.陈永志:《内蒙古察右前旗集宁路遗址发现大量文物》,《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33.孙勇、韩传号:《罗马军团“落叶”甘肃》,《化石》2006年第3期。

234.李星星:《藏彝走廊的历史文化特征》,《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1期。

235.毕奥南:《元朝疆域格局概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4期。

236.管彦波:《唐朝的边疆局势及御边戍守体系的变化》,《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237.张锡禄:《元世祖忽必烈灭大理国史事考》,《大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38.王文光、段红云:《元代云南行省的政区设置及“乌蛮”的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39.苑捷:《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1期。

240.安宇、田广增、沈山:《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6期。

241.张曾芳、张龙平:《论文化产业及其运作规律》,《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42.董为民:《国外文化产业现状、发展措施与经验》,《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10期。

243.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44.朱以青:《从文化到文化产业——涵义与功能的演变》,《山东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245.张济世、康尔泗、蓝永超、陈仁升、陈满祥:《河西内陆河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水资源利用率研究》,《冰川冻土》2001年第4期。

246.王宗维:《秦汉之际河西地区的民族及其分布》,《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247.张军武:《少数民族是河西走廊的开拓者》,《开发研究》1986年第4期。

248.李华瑞:《试论西夏经营河西》,《兰州学刊》1987年第5期。

249.刘兴聪、架文举:《保护祁连山水资源,稳定河西生态平衡》,《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1年第2期。

250.冯绳武:《民勤绿洲的水系演变》,《地理学报》1963年第3期。

251.张梁、张业成:《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环境劣化的反思》,《中国地质》1993年第1期。

252.王兰辉、吴瑞:《我国陆地边疆人口空间分布与地形关系》,《地理空间信息》2011年第5期。

253.乔晓春:《中国人口问题与人口研究展望》,《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1期。

254.熊官旭、陈光先、李维宇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机制构建研究——基于云南边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第7期。

255.左学金:《新世纪中国人口问题展望》,《人口研究》2000年第1期。

256.王勇:《改善民生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第六届中国人口问题高级资讯会综述》,《人口与计划生育》2008年第5期。

257.李建新:《三种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以中国人口问题的认识与实践为例》,《人口研究》2002年第6期。

258.张艳红:《人口因素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年第5期。

259.田小波:《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第三个飞跃——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田雪原访谈录》,《人口与经济》1995年第5期。

260.胡培兆:《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国经济问题》2008年第5期。

261.刘家强:《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透析》,《人口研究》2002年第6期。

262.马娟:《生育水平下降后中国人口问题与对策》,《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263.徐丽卿:《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自然辩证法角度透视中国人口问题》,《理论学习》2002年第2期。

264.田雪原:《论人口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1期。

265.李红梅:《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导刊》2007年第2期。

266.海关总署办公厅口岸处:《中国口岸知多少》,《中国海关杂志》2003年第3期。

267.轶名:《新疆的开放口岸》,《中国改革》2004年第2期。

268.张长虹:《内蒙古口岸建设与存在问题》,《前沿》2005年第5期。

269.何黎明:《我国口岸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市场周刊》2006年第4期。

270.〔美〕塞缪尔·亨廷顿:《政治发展和政治衰败》,《世界政治》1965年第4期。

271.鲍卫:《浅议管理定义》,《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第9期(下)。

272.李霞:《生态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273.乌力吉:《试论清代盟旗制》,《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年第3期。

274.张明山:《伯克制略考》,《新疆地方志》2006年第4期。

275.伦珠旺姆、昂巴:《神灵世界的生存法则——解读藏族禁忌》,《西藏研究》2003年第4期。

276.覃东平:《试论禁忌》,《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

277.单辉:《从禁忌看少数民族的生态理念》,《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78.何星亮:《图腾禁忌的类型及其形成与演变》,《云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279.张建军:《结构主义视阈下的仪式解读——读〈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6期(上)。

280.徐日辉:《早期秦与西戎关系考》,《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281.马兴:《北狄渊源考》,《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282.朱泓:《东胡人种考》,《文物》2006年第8期。

283.林干:《关于匈奴、东胡、突厥三大族系人种的探索》,《内蒙古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284.傅朗云:《南蛮源流史评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285.晓天:《两汉时期湖南蛮族的赋税问题》,《求索》1992年第6期。

286.陈扬勇:《〈共同纲领〉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兼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形成》,《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8期。

287.陈夕:《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5期。

288.张锦鹏、董雁伟:《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成就与差距分析》,《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9年第6期。

289.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1期;卢贵子:《民族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补充》,《中国民族》2008年第5期。

290.苏太恒:《开放型民族关系概论》,《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291.切排:《河西走廊多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及主要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92.任新建:《略论“汉藏民族走廊”之民族历史文化特点》,《藏学学刊》第2期。

293.徐黎丽、冯霞:《牛津华人基督教会及基督教徒的特点》,《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94.陈衍德:《多民族共存与民族歧视——当代东南亚族际关系的两个侧面》,《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第1期。

295.马岳勇、李艳霞:《城市多民族社区文化互动探析——对新疆塔城市塔尔巴哈台社区的人类学调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296.木仕华:《藏彝走廊族群认同与社会文化互动——现今与历史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297.李法军:《“自然”的人与“文化”的人》,《吉首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98.钱建伟、张海虹:《人对气候的适应性探究》,《能源与环境》2009年第26期。

299.闫志刚:《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社会》2006年第1期。

300.刘江:《语言人类学视角中的文化多样性》,《思想战线》2008年第4期。

301.徐黎丽、孟永强:《多民族村落民族认同的原生性与现代建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302.李晓进:《西方哲学中意向性话题的嬗变脉络和发展动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303.欧东明:《意向性关联结构在胡塞尔和早年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作用》,《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304.宫留记:《“哲学资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的“工具箱”》,《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3期。

305.徐晓旭:《古希腊人的“民族”概念》,《世界民族》2004年第2期。

306.李鹏程:《论中华文化的一体多样性及其现实意义》,《浙江学刊》2003年第5期。

307.贾东海:《关于60年来“民族”概念理论研究的评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308.解建群:《俄罗斯学者关于民族概念的争论》,《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9期。

309.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辩证》,《民族研究》1990年第5期。

310.纳日碧力戈:《民族与民族概念再辩证》,《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

311.甘文秀:《论“民族问题”扩大化及其社会后果》,《四川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312.乌力更:《关于民族问题理论研究中一些含混概念的几个问题》,《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313.熊坤新、严庆:《民族问题中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314.陈玉屏:《民族问题能否“去政治化”论争之我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315.马戎:《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316.李景铭、切排:《民族国家的命运及其民族问题》,《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317.周传斌:《论民族问题的诸影响因素》,《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2期。

318.杨昌儒:《民族问题内涵试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19.王伏平:《西工委与〈回回民族问题〉——纪念〈回回民族问题〉出版60周年》,《回族研究》2001年第4期。

320.吴敏、中和:《新中国60年民族问题理论的发展——新中国60年民族理论发展系列论文之六》,《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3期。

321.杨昌儒:《民族问题内涵试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22.龚锐、金燕、杨昌儒:《概念、方法与视野——贵州建省六百年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再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5期。

323.罗树杰:《民族利益——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3期。

324.乌小花:《再论“民族”概念与民族问题》,《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325.姜勇、杨丽:《关于“民族问题”含义的再认识》,《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326.聂孟强:《中西语境下的民族问题辨新—兼评马戎的〈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与出路〉》,《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27.唐鸣:《民族矛盾原因体系的理论建构——我国学术界关于民族矛盾或民族问题原因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328.张兴堂:《再谈“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的异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329.宋才发:《论中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区域自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1期。

330.陈衍德:《从国际化到全球化东南亚民族问题的时代转型》,《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1期。

331.沈桂萍:《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32.陈建樾:《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评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与“文化化”》,《世界民族》2005年第5期。

333.胡联合、胡鞍钢:《民族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机理分析》,《人文杂志》2008年第2期。

334.申梦博:《应用人类学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功能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335.闫文虎:《跨界民族问题与中国的和平环境》,《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5期。

336.王欣、周伟洲:《论西部大开发中的西北民族问题》,《西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37.邓浩:《当前世界民族问题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其走向》,《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第2期。

338.乌小花:《论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热点对世界和平的影响》,《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2期。

339.李其荣:《关于当今世界民族问题与民族主义的思考》,《世界民族》2002年第1期。

340.张世均、白摇珍、甘爱冬:《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及其根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341.李文刚:《浅析尼日利亚少数民族问题——以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为中心》,《西亚非洲研究》2007年第5期。

342.姬敏:《论国家安全构建中的民族问题》,《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18期。

343.青觉、严庆:《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应对》,《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1期。

344.孙振玉:《西部大开发中民族问题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统一性问题》,《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45.陈纪:《论中国防工业社会分化中的民族问题》,《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346.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民族问题发展的七大趋势》,《学术论坛》2009年第8期。

347.马伟华:《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综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348.马尚云、李慧勇:《内蒙古城市化进程中民族问题的表现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349.郑信哲、张红:《关于城市民族问题的研究评述》,《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5期。

350.周建新、罗柳宁:《浅析世界民族问题中的跨国民族问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51.曹兴:《跨国民族问题及其对地缘政治的影响》,《民族研究》1999年第6期。

352.李国栋:《论同源跨国民族问题中的文化因素》,《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353.李学保:《跨界民族问题与中国国家安全——建国60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354.毛欣娟:《跨界民族问题与新疆社会稳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55.周健:《关于当前若干热点民族问题的理性分析》,《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356.何叔涛:《试论民族问题在社会发展中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重要性》,《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357.佘文兵、孙军:《试论李达及其〈民族问题〉中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第1期。

358.贾应生:《民族共同性和融合性——解决民族问题的哲学基点》,《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359.裴圣愚、秉浩:《民族问题概念:民族工作的理论依据——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民族理论系列论文之三》,《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第2期。

360.赵刚:《民族问题与社会主义》,《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361.王希恩:《论民族问题中的阶级因素》,《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62.金炳镐:《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63.石亚洲:《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与民族问题的解决》,《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

364.覃彩銮:《中国民族问题面临的挑战——广西民族“四个模范”研究之一》,《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365.陈其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河北学刊》2007年第1期。

366.〔挪威〕弗里德里克·巴斯:《族群与边界》(序言),高崇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367.张海超:《微观层面上的族群认同及其现代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368.汤韵旋:《族群、族群认同与族群构建论的实践》,《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369.H and H-A Frankfort,John A Wilson,Thorkild Jacobsen,The Intellectual Adventure of Ancient Man,Chicago and London,1977.

370.Jagdish Bhagwati,Borders Beyond Control,Foreign Affairs,January/February,2003.

371.World Bank,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ies,Washington,D.C.,1992.

372.Robert Cox,“A Perspective On Globalization”,in Globalization:Critical Reflections,edited by James Mittelman,Lynne Rienner Publisher,1996.

373.Joseph M.Grieco,“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in Dabid A. Baldwineds.,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the Contemporary Debat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374.Joseph S.Nye,Jr.,and Sean M.Lynn Jones,“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A Report of a Conference on the State of the Field”,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2,No.4,Spring 1988,p.8;David A.Baldwin,“Security Studie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World Politics,Vol.48,October 1995.

375.Barry Buzan.People,States and Fear: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Cold War Era:Hemel Hempstead,Havester Wheatsheaf,,Boulder,CO:Lynne Rienner,1991.

376.Benjamin Miller,“The Concept of Security:Should be Redefined?”,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2001,Vol.1.

377.Brian Frederking,Resolving Security Dillema:A Constructivist Explanation of the INF Treaty,Ashgate Publishing Ltd,2000.

378.Yoav Peled and Jose Brunner,“Culture is not Enough,A Democratic Critique of Liberal Multi-culturalism”,In Shlomo Ben-Ami,etal.,eds.,Ethnic Challenges to the Modern Nation State,London:Macmilan Press Lid,2000.

379.Juan M.Delgado-Moreira,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of the European Union.

380.Terry Terriff,Security Studies Today,Cambridge:Polity Press,1999.

381.Andrew T.H.Tan,J.D.Kenneth Boutin,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Select Publishing Pte Ltd,2001.

382.Bollasina M.,Benedict S.The role of the Himalayas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within the Asian monsoon system.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2004.

383.Wu TW,Qian Z G.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ibetan winter snowand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rainfall:An observational in two vestigations. Journal of Climate,2003.

384.Walton H.Hamilton(1932),Institution,in Eduin R.A.Seligman and Alvin Johnson(eds),Encyclopa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385.Max Weber,“Economy and Sociaty”G.Roth and C.Wittich(ed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386.P.Eliter Brass,Competition and Origins of Ethnic Nationalism,in J.G.Beramendi,R.Maiz and X.Nunez (eds.) Nationalism in Europe:Past and Present,Santiage de Compostela:University of Santiage de Compostela,1993.

387.John R.Searle.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the Penguin Press,1995.

388.E.C.Hughes,On Work,Race and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L.A.Coser(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389.H.H.Certh and C.Wright Mills(eds.)From Ma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390.Brooker,Peter.A Concise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London:Arnold.1999.

391.Kluckhohn,C. & Kelly,W.H.The Concept of Culture.In R.Linton(Ed.). The Science of Man in the World Culture. NewYork.1945.

392.Joshua Fishman,Language & Ethnicity in Minnority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26.Karen A.Cerulo.Identity Construction,New Issues,New Direction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393.Yael Tamir.The Enigma of Nationalism.World Politics,1995,Vol.47.

394.Kanchan Chandra.What is ethnic identity and does it matter?Annual Review and Political Science,2006,Vol.9.

395.Peter J.Burke and Jan E.Stets.Identity Theory.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396.Jan E.Stets,Peter J.Burke.Identity Theory and Social Identity Theory,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0,Vol.163.

397.Ellemers,Naomi,Russell Spears and Bertjan Doosje.Sticking Together or Falling Apart:In-Group Identification as a Psychological Determinant Versus Individual Mo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Vol.72.

39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机构编制工作》,http://www.chinawater.com.cn/ztgz/hy/2009rsgz/2/200904/t20090428_241175.htm。

399.李开宇、王和峰:《关于构建和谐边防的几点思考》,人民网(军事频道),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42969/58520/7581121.html。

400.《中国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http://www.fmprc.gov.cn,2002/08/06。

401.Gregory F.Treverton,“Intelligence Crisis,” National Security,November 1,2001.http://www.govexec.com/features/1101/1101s1.htm.

402.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4,http://hdr.undp.org/reports/global/1994/en.

403.《中国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一览表》。

404.《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1》。

405.《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县数据》。

406.Lloyd Kwast:“Understanding Culture”,http://home.snu.edu/~hculbert/kwast.htm.

简 介:本书提出通道地带理论,认为中国边疆治理的中心在中国的通道地带;多角度探讨如何促进边疆发展;论述了如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丝绸之路上民族的多元化以及边境民族跨国生意的困境和摆脱困境之道;论述了西北边境口岸的特点和中蒙边境口岸的共性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从口岸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资源、口岸沿革、口岸建设、口岸居民等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