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8)图书

Annual Development Report on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afeguarding (2018)

SSAPID:101-9067-6328-15
ISBN:978-7-5201-3997-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撰写的非遗保护年度报告,分为四个部分:总报告分析了新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新趋势,并指出了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分题报告从非遗保护“名录制度”“保护评估机制”“精准管理与精准施策”等方面进行了追溯和阐述;年度热点对2017年度社会所关心的非遗保护热点进行了阐述;附录部分则对2017年发生的非遗保护事件进行了梳理。

相关信息

丛书名: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
作 者: 宋俊华
编 辑:李建廷;赵晶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皮书数据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编委会

 法律声明

 基本子库

 文前辅文

 Abstract

 中国皮书网

 Ⅰ 总报告

  B.1 新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新趋势

   一 非遗保护理念的新变化

    (一)非遗“由人民创造、人民传承和服务人民”的理念

    (二)非遗保护“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三)非遗保护“推动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非遗保护要“精准施策、保评合一”的理念

   二 非遗保护实践的新发展

    (一)制定了新的非遗保护政策

    (二)加大了非遗保护能力建设力度

    (三)拓展非遗记录工程

    (四)开展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评估

    (五)积极推动名录制度创新

    (六)创新了非遗保护理论研究

     1.非遗保护理念和理论,一直是非遗保护研究的核心

     2.非遗记录和建档研究

     3.关于非遗保护制度建设的研究,仍是2017年学界关注的重心

     4.对非遗保护本身的反思研究

     5.非遗保护国际交流研究

   三 非遗保护需求的新动态

    (一)趋势研究指数分析

    (二)资讯关注指数分析

    (三)用户地域和人群属性分布指数分析

    (四)需求图谱指数分析

   四 非遗保护工作的新挑战

    (一)对非遗保护理念的认识有待加强

    (二)非遗保护法制建设有待创新

    (三)非遗保护学科建设有待加强

    (四)非遗保护创新研究有待提高

   五 非遗保护发展的新使命

    (一)非遗保护要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二)非遗保护要实施精确管理

    (三)非遗保护要顺应国家倡议和战略需要

    (四)非遗保护要走“文化+科技”的发展道路

 Ⅱ 分题报告

  B.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制度”建设

   一 “名录制度”建设的经验:基于有章可循的中国实践

    (一)法章可循:政府主导的“名录制度”建设

    (二)建设成果:蕴藏“中国经验”的制度创新

   二 “名录制度”建设的挑战:有待改进的若干问题

    (一)“代表性”与“共享性”的平衡问题

    (二)民众、社区“参与度”的提高问题

    (三)“可视性”与“生活化”的离析问题

    (四)“个体性”代表与“群体性”持有的兼容问题

   三 “名录制度”的改进:对现行设计的思考

    (一)建立“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二)提倡“契约精神”

    (三)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四)设立群体性传承人制度

   结语

  B.3 我国非遗馆建设情况及发展趋势

   一 非遗馆建设背景

   二 当前非遗馆的主要形态

    (一)以文物建筑为载体

    (二)以现代公共文化设施为载体

    (三)以旅游景区为载体

    (四)行业或单项非遗专题馆

   三 非遗馆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1.基于解读与导览功能的地区综合性非遗馆

    2.基于整体保护理念的生态博物馆

    3.基于非遗普及性教育的体验中心

    4.兼具展示与实践功能的传习中心

   四 非遗馆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一)体现非遗的活态性特征

     1.传习与展示合二为一

     2.现场展演引入展示空间

    (二)遵循展览的通俗原则

    (三)把握商业售卖的尺度

   五 非遗馆策展中的创新趋势

    (一)儿童视角与年轻人需求

     1.带给儿童快乐和成长

     2.让年轻人爱上学习

    (二)可视化与媒体叙事

    (三)多感官体验与交互场景

     1.多感官体验

     2.交互体验

      (1)信息媒介交互体验

      (2)实体进程亲身体验

      (3)“虚拟+现实”场景体验

    (四)创意赋能与网络衍生

   结语

  B.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伦理原则与实施

   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

    (一)《原则》的由来和应用对象

    (二)其他相关的伦理原则

   二 《原则》出台前后的相关研究

    (一)对民俗学研究传统和学者工作方式的反思

    (二)对非遗保护相关伦理问题的反思

     1.围绕社区以及构成社区的群体和个人主体性的反思

     2.围绕非遗传承主体与外部各种利益之间的伦理关系

     3.非遗保护中涉及多重伦理问题层叠的研究

     4.性别等其他相关问题

   三 《原则》的推广与实施

    (一)围绕《原则》的相关会议

    (二)各种培训班和文化活动中的宣讲与学习

    (三)非遗保护与科技互融

   四 建议与展望

  B.5 构建系统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估机制

   一 对非遗保护评估机制的探索

    (一)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的非遗保护评估探索

    (二)地方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非遗保护评估探索

    (三)开展非遗保护评估探索的启示

   二 非遗保护评估与非遗保护法制建设

    (一)我国非遗保护法制体系的构成

    (二)非遗保护法制体系是开展非遗保护评估的依据与基础

   三 构建系统化的非遗保护评估机制

    (一)开展非遗保护法规执行情况的评估工作

     1.非遗保护评估可以推进非遗保护法制建设

     2.推进非遗保护法规立法后评估,加快非遗评估探索成果的转化

    (二)结合非遗保护法规立法后评估成果,推动系统化的非遗保护评估机制建设

     1.进一步推进非遗代表性项目、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动态评估机制建设

     2.积极探索重点工程、重点工作评估机制建设

   结语

  B.6 非遗保护的精准管理与精准施策

   一 非遗保护管理现状

    (一)非遗保护管理的协同合作发展

     1.各国先后提出了保护所在国非遗的主张

     2.各区域组织先后提出了保护所在区域非遗的主张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挥职能促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

    (二)我国非遗保护管理工作的发展轨迹

     1.非遗保护起步阶段

     2.非遗保护全面展开和逐步规范阶段

     3.非遗保护规范化阶段

   二 我国非遗保护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非遗保护名录制度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非遗保护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需进一步加强

    (五)非遗保护资金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六)非遗保护理论研究薄弱

   三 非遗保护的精准管理与精准施策

    (一)非遗保护走向精准管理和精准施策的必要性

     1.精准管理和精准施策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2.精准管理和精准施策是非遗保护发展的历史要求

     3.精准管理和精准施策对往非遗保护经验和教训的借鉴

    (二)非遗保护的精准管理与精准施策

     1.要强调非遗保护的政策

     2.要强调非遗保护的靶向和效益

   结语

  B.7 新会陈皮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实践

   一 新会陈皮制作技艺保护与发展现状

    (一)历史传统

    (二)核心技艺

    (三)产业价值

   二 新会陈皮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实践

    (一)单品向复合品转向

    (二)分散商品交易向产业集群、文化旅游转向

    (三)保护主体和机制多元化

   三 经验、问题及探讨

    (一)群众受益与文化认同

    (二)质量标准与立法保护

    (三)创新与跨界

   结语

 Ⅲ 年度热点

  B.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追求“美好生活”

   一 回归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与举措

    (一)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二)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二 追求“美好生活”的非遗保护实践

    (一)非遗扶贫初见成效

    (二)生态文化保护区建设让百姓全方位受益

    (三)非遗特色小镇实现产业聚集

    (四)文化惠民让更多的人享受非遗保护成果

   三 追求“美好生活” 开创非遗保护的新局面

    (一)消费结构升级打开非遗消费新市场

     1.个性定制促进非遗消费

     2.体验式、学习型消费加速非遗旅游热

    (二)文化自觉意识加强

    (三)万物互联传播非遗催生“电商匠人”

    (四)资本助力 喜忧参半

   结语

    1.非遗资源的利用还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

    2.让非遗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3.非遗正在走向人工智能新时代

  B.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精准扶贫

   一 精准扶贫的背景

    (一)精准扶贫的提出

    (二)文化扶贫

    (三)旅游扶贫

    (四)教育扶贫

    (五)电商扶贫

   二 非遗扶贫的主要模式

    (一)“非遗+电商”模式

    (二)“非遗+展会”模式

    (三)“非遗+景区”模式

    (四)“非遗+博物馆”模式

   三 非遗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核心文化的挖掘

    (二)适当改善游客体验环境

    (三)改善山区旅游的交通

   四 非遗扶贫的对策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讲好故事

    (三)非遗传承人群培训

    (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结语

  B.10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 粤港澳大湾区的由来

   二 粤港澳大湾区的非遗保护概况

    (一)广东省非遗保护概况

    (二)香港非遗保护概况

    (三)澳门非遗保护概况

   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离不开非遗保护

   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非遗保护的挑战

    (一)保护制度的不同

     1.法律制度方面

     2.保护机构方面

     3.名录建设方面

     4.社会参与方面

    (二)价值观念的不同

   五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非遗保护的机遇

    (一)强化了粤港澳三地官方的交流与合作

    (二)深化了粤港澳三地民间的互动与往来

    (三)提高了非遗的影响范围

   结语

  B.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 非遗“两创”释义

   二 非遗践行“两创”方针的理念基础

    (一)“两创”方针符合非遗的本质

    (二)“两创”方针符合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趋势

    (三)“两创”方针引导非遗不断满足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两创”方针是创新发展理念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

   三 非遗“两创”的范畴分析

    (一)现代表达形式——非遗表现形式的“两创”

    (二)新的时代内涵——非遗文化内涵的“两创”

    (三)非遗传承方式的“两创”

    (四)非遗保护方式的“两创”

   四 非遗“两创”的具体实施路径分析

    (一)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引导传承人群为生活创新

    (二)建设工作站,推进跨界融合创新

    (三)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保护方式

    (四)依托社区营造,实现综合更新

    (五)开展非遗创意赛,激活非遗众创

    (六)多渠道发展非遗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拓展非遗利用途径

    (七)在“非遗进校园”中转化创新,与当代青少年接轨

    (八)“科技+非遗”,让非遗迈向未来

    (九)“两创”具体实施路径综述

   五 非遗“两创”进程中的现存问题及其改善策略探讨

    (一)防范只重形式转化、不重内涵发展的倾向

    (二)防范只追求创新、不重非遗保护的倾向

    (三)防范主角换位的伦理困境

    (四)改善缺乏保障的制度困境

    (五)谨防将非遗“两创”理念泛化使用

   结语

 Ⅳ 附录

  B.12 大事记

   文化部及其相关部门

   安徽

   澳门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台湾

   天津

   西藏

   香港*

   新疆

   云南

   浙江

  B.13 后记

 Contents

 摘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式迈入新时代。同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也进入新时代,有了新气象、新使命。非遗保护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我国的非遗保护发展既遵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又突出了“中国特色”。在目标理念上,我国既强调了非遗保护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于人类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又坚持非遗是人民创造、人民传承和服务人民的理念,非遗保护要满足新时代我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愿望,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操作理念上,我国非遗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见人见物见生活”等,让非遗融入当代生活,要精准施策、注重实效。为此,我国在非遗保护的政策制定、能力建设、理论研究和重大工程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和拓展,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当然,我国非遗保护正处于不断发展中,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人们对非遗保护内涵认识水平还有待提升,非遗保护法制建设还有待完善,非遗保护工作评估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非遗保护学科建设有待加强,非遗创新发展的研究有待深化。2017年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整体趋势是稳中有升,创新发展,热点迭出。分题报告和年度热点,分别围绕非遗保护中的前沿、热点话题展开分析和讨论,重点回答非遗保护的趋势和策略问题。如非遗名录制度专题,针对我国非遗保护名录制度建设的历史过程、成绩经验、存在问题和改进思路进行了系统分析后指出,我国非遗保护名录制度建设要提倡契约精神,重视评估,不断改进制度设计,才能真正适应我国非遗保护发展的需要。非遗展示馆专题,对非遗展示馆建设的背景、形态、定位和创新趋势进行了系统全面分析,为非遗展示馆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非遗保护伦理、非遗保护评估和非遗保护管理专题则分别从伦理原则、评估机制、精准管理等角度,探讨了非遗保护中的伦理、规则和规范问题,都是当前非遗保护的前沿问题。从追求“美好生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双创”等视角来认识非遗保护,则是当前的热点话题,这些热点专题,厘清了非遗保护与当下人们热切关注的国家大政方针的关系,明确了非遗保护对国家战略的实现和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实现的意义。此外,以新会陈皮为例阐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也是对人们所关注的非遗保护与开发关系的热点话题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