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38

世界境界哲学——中国梦的世界境界及其实现图书

The World-Totality-Realm Philosphy : The World State of Chinese Dream and Its Implementation

SSAPID:101-9066-2629-72
ISBN:978-7-5097-5530-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哲学研究和人的现实存在中世界境界的缺失所导致的人的世界总体的分裂与单面化倾向,特别是针对哲学对工作世界境界研究和人对工作世界境界追寻的缺失问题,通过历史逻辑梳理、理论趋向考察和现实描述,探究人的世界境界即人的世界总体存在与本质意义,描述了主体化工作世界的总体意义、结构、本质、价值伦理、精神文化及生存方法论,建构了以主体化工作世界为核心范式和最高存在境界的世界境界哲学理论体系。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晓元
编 辑:周琼;赵建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中国哲学

 后记

 总论 哲学走向工作世界——世界境界哲学研究

  一 世界境界哲学概念的提出

   (一)世界境界哲学研究的历史根据

   (二)世界境界哲学研究的思想缘起与契机

    1.思想缘起:哲学史是一部世界境界哲学史

    2.研究契机:哲学研究缺失世界境界哲学概念

   (三)世界境界哲学研究的现实根据

   (四)世界境界哲学研究是研究者自身研究课题的接续和逻辑运行阶段

   (五)世界境界哲学概念的内涵

    1.世界境界哲学的概念

    2.世界境界哲学的个性

  二 世界境界哲学研究的思路、内容、观点、创新之处

   (一)基本思路与内容

   (二)核心观点

   (三)创新之处

  三 世界境界哲学研究的方法个性

  四 世界境界哲学研究的价值意义

   (一)理论(学术)价值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哲学世界境界进展的工作世界趋向

  一 古代哲学的客体化世界境界

   (一)自然哲学的自然客体化世界境界

   (二)精神客体化世界境界

  二 近代哲学的主体化世界境界

   (一)唯理论哲学的理性主体化世界境界

   (二)经验论哲学的经验主体化世界境界

   (三)感性与理性交互主体

  三 现代哲学的主客体化世界境界

  四 现当代哲学主体间性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境界

  五 哲学世界境界的工作世界趋向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的工作世界走向

  一 “异化劳动论”——马克思哲学的工作世界批判

   (一)异化劳动是劳动总体或工作世界总体的异化

   (二)劳动创造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马克思对劳动本质的新规定

    2.劳动的本质是工作世界共同体关系,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3.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融入集体共同体才能得以实现

  二 “工作共同体”:马克思哲学的工作世界境界

   (一)马克思哲学工作世界走向的历史逻辑

    1.资本主义工作世界对抗性矛盾的驱动

    2.思辨哲学工作世界旨趣的缺失

   (二)马克思哲学工作世界走向的理论文本实现

   (三)马克思哲学工作世界走向的范式生成

   (四)马克思哲学的工作世界共同体境界

    1.工作共同体是生活世界的本体界

    2.工作共同体是生活世界的意义源

    3.工作共同体是生活世界的主体域

    4.工作共同体是人的本质境界

 第三章 马尔库塞、许茨对工作世界的批判与建构

  一 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工作世界批判向度

   (一)人的异化:主体化的沦丧

   (二)主体化的艺术拯救与还原

  二 从生活世界到工作世界:许茨现象学的新进展

   (一)许茨现象学工作世界境界的缘起与嬗变

    1.国内外学界对许茨现象学的研究向度与缺憾

    2.许茨现象学的工作世界旨趣的生成

   (二)“现象即本质”的方法与工作世界本质还原

   (三)意义理论与工作世界的总体性和主体间性意义

   (四)意向性理论与工作行动的意识设计过程

  三 “工作共同体”:许茨与马克思的比较

   (一)工作共同体与本体界——工作世界的本质是工作共同体

   (二)工作共同体与意义源——工作共同体是生活世界意义的源泉

   (三)工作共同体与主体域——工作共同体是实践的主体域

 第四章 主体化工作世界的意义结构(一)

  一 主体化工作世界的总体意义

   (一)主体化工作世界的总体意义

    1.世界意义的总体性

    2.生成意义的总体性

    3.个体意义的总体性

   (二)主体化工作世界总体的层次性

   (三)主体化工作世界总体性的方法论意义

    1.工作世界根本价值取向方法

    2.基本的工作世界总体方法

  二 主体化工作世界的结构

   (一)主体化工作世界的本质结构:工作力与工作关系的基本矛盾

   (二)主体化工作世界的根本动力结构:工作力结构

    1.主体化工作世界的技术动力和支撑

    2.主体创造力是第一工作力和工作动力

    3.工作力需求是第一需求、第一工作力和工作动力

   (三)主体化工作世界的基础结构:工作关系结构

   (四)主体化工作世界的主体结构

  三 主体化工作世界的本质

  四 主体化工作世界的动态过程

 第五章 主体化工作世界的意义结构(二)

  一 主体化工作世界的事业实体

   (一)工作定位

   (二)工作目标

   (三)工作方式

    1.做事思维和行动方式

    2.和谐与冲突并进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3.累积创新思维和行动方式

    4.问题思维和行动方式

  二 主体化工作世界的精神文化

   (一)工作理念

   (二)工作态度

   (三)团队精神

   (四)话语文化

   (五)创意文化

   (六)艺术境界

   (七)体验精神

   (八)梦想精神

  三 主体化工作世界的价值与伦理

   (一)主体化工作世界的价值生成和价值决定

    1.主体化工作世界的价值生成与决定意义

    2.主体化工作世界的价值取向

   (二)主体化工作世界的伦理原则

    1.工作世界总体道德伦理原则

    2.工作世界本质结构道德伦理原则

    3.整体或集体对个体的道德原则

    4.主体间性伦理原则

    5.诚信说话、做事、施政伦理原则

  四 主体化工作世界的生存方法论

 第六章 主体化工作世界是人的最高存在境界

  一 主体化工作世界对人的客体化世界境界的改造

   (一)主体化工作世界是对现代资本主义异化世界的革命

   (二)主体化工作世界是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世界的变革

   (三)主体化工作世界是对当代普遍的物化世界现象的超越

  二 主体化工作世界是对人的自然和道德客体化境界的扬弃

   (一)主体化工作世界是对自然客体化境界的嵌入与革新

   (二)主体化工作世界是对道德客体化境界的承接与升华

  三 主体化工作世界是对人的抽象本质境界的现实化

  四 主体化工作世界是对人的生态境界、主体间性境界的升华

   (一)主体化工作世界是对人的生态境界的承接与矫正

   (二)主体化工作世界是对人的主体间性境界的肯定与否定

  五 主体化工作世界是人的最高实在与梦想世界

 第七章 中国梦的世界境界

  一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总体观及其意义

   (一)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首先是生活世界总体观

   (二)马克思生活世界总体性的意义结构

   (三)马克思生活世界总体观的意义

  二 中国梦的生活世界境界

   (一)中国梦的生活世界境遇

    1.官员腐败问题

    2.贫富差距过大问题

    3.环境污染问题

    4.思想道德沉沦问题

    5.利益冲突加剧问题

    6.文化生活问题

   (二)中国梦的生活世界境界是主体化生活世界

    1.主体化生活世界的总体境界

    2.主体化生活世界的结构

  三 中国梦的工作世界境遇

   1.生产力、工作力的“旺盛需求”与“不足需求”的冲突

   2.生产力、工作力、公有制与“负责人代表”的冲突

   3.工作技术方式的冲突

   4.工作目标的冲突

   5.工作价值取向的冲突

   6.工作资源、环境的冲突

   7.工作世界范式的冲突

   8.工作关系的冲突

   9.工作压力的冲突

   10.工作精神文化的冲突

   11.工作就业岗位冲突与大学生就业难状况

  四 中国梦的工作世界境界

 第八章 中国梦的实现:主体化工作世界建构行动

  一 主体化工作世界建构的总体策略

  二 主体化工作世界建构的本质路径

   (一)累积发展工作创造力

    1.累积、发展优质科技生产力

    2.累积、创新人力资源主体

    3.提升个人工作技能

   (二)变革优化工作结构关系

    1.制度的科技化创新与改革

    2.建构和谐工作关系

  三 培育养成以创新为核心的工作精神文化

   (一)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

   (二)包容文化:“和百家文化”

   (三)培育和谐创新思维

    1.马克思主义的和谐创新文化

    2.熊彼特的和谐创新文化

    3.中国传统的和谐创新文化

   (四)注重工作世界文化建设

  四 教育路向:工作世界总体性教育行动

   (一)大学教育的工作世界教育本质与总体

    1.大学教育的工作世界教育本质

    2.大学工作世界教育的总体

   (二)工作文化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教育向度

本研究考察了哲学世界境界的历史演进,阐释了马克思哲学的工作世界走向以及马尔库塞、许茨对工作世界的批判与建构,透析了主体化工作世界的意义结构,从而开创了世界境界哲学理论体系。本书认为,与其说哲学是世界观,不如说哲学是世界境界。世界境界哲学就是关于人的世界境界意义结构的理论体系,主体化工作世界或工作共同体是其核心范式和最高最根本的世界境界。面对生活世界总体的裂变与存在的单面化倾向,世界境界哲学为人们确立了存在总体的价值世界样式、目标或梦想,其理论应用和价值旨归是中国梦的世界境界及其实现研究。如此,世界境界哲学既是中国梦的哲学基础研究,也是直接的中国梦哲学。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42、46、47卷,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

3.〔古希腊〕柏拉图:《斐德罗篇》,载苗力田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古希腊〕柏拉图:《国家篇》,载苗力田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灵魂》,载苗力田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6.〔法〕笛卡尔:《谈方法》,载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

7.〔法〕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载苗力田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8.〔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张作成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

9.〔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0.〔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与先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1.〔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

12.〔美〕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霍桂桓译,华夏出版社,2001。

13.〔美〕马尔库塞:《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文著集》,李小兵译,三联书店,1992。

14.〔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

15.〔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6.〔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莫西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18.〔美〕威廉·詹姆斯:《实用主义》,陈羽纶、孙瑞禾译,商务印书馆,1979。

19.〔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

20.〔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译,三联书店,1987。

21.〔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煦良、杨永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2.〔法〕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商务印书馆,1989。

23.〔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4。

24.〔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5.〔德〕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6。

26.〔法〕列斐伏尔:《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三联书店,1966。

27.〔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8.〔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9.〔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三联书店,1992。

30.〔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1.陈先达:《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2.陈先达:《陈先达文集》(六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3.徐崇温:《用马克思主义评析西方思潮》,重庆出版社,1990。

34.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三联书店,1996。

35.李晓元:《工作哲学引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36.何林、李晓元:《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37.李晓元:《和谐人——一场人文化的变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38.李晓元:《人学走进工作世界——主体化人学初探》,人民出版社,2012。

简 介:本书针对文化研究、教育和建构中存在的生活世界总体和工作世界本质意义的缺失问题,用文化哲学方法探究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结构,阐明开漳圣王文化、海洋文化、妈祖文化、土楼文化、红色文化、闽南—台湾文化和诗文化等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志形态,尝试性开创闽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

作者: 李晓元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