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0

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Innovation City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2022)

SSAPID:101-9060-1570-27
ISBN:978-7-5228-0133-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紧紧围绕广州创新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分析了2021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面临的压力,系统探讨了2022年的发展环境、发展态势及主要对策,并从综合发展、科技、产业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度剖析与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广州蓝皮书
作 者: 许鹏 张赛飞
编 辑: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年06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皮书

 Abstract

 基本子库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网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2022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

   一 创新型城市内涵与广州创新型城市指数

    (一)创新型城市内涵

     1.创新型城市的提出

     2.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二)广州创新型城市指数模型及其测算

     1.指标权重

     2.测算模型

     3.测算结果

   二 2021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知识中心地位更加稳固,科技创新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1.SCI论文发表数量超过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生态及环境科学成果快速增长

     2.发明专利快速增长,技术创新势头良好

     3.国家战略科技平台实现新突破,创新创业平台体系不断完善

     4.“市校(院)联合资助”+“揭榜挂帅”,解决科技重点难点问题

    (二)工业结构明显改善,产业创新步伐加快

     1.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势头强劲,创新产出态势良好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居全国前列

     3.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产业体系不断完备

     4.全面启动“链长制”,打造省市垂直一体的链群共建体系

    (三)要素配置持续优化,创新环境稳步改善

     1.积极探索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加速集聚高端人才

     2.创新多种融资模式,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3.扩大项目主体自主权,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四)区域创新亮点纷呈,合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引擎

     1.南沙:打造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区

     2.黄埔: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区

     3.番禺: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引擎

     4.白云:引领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三 2021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压力

    (一)中小企业面临困境值得关注

     1.产品市场需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为凸显

     2.原材料价格上涨给企业经营及创新发展带来挑战

     3.借贷成本高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最主要的资金困难

     4.专业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最大痛点

    (二)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能力不强

     2.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有待完善

     3.产业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基础研究布局仍需进一步强化

     1.“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项目相对缺乏

     2.引导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力度有所不足

     3.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面临不小压力

   四 2022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展望

    (一)外部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仍将处于中低速增长轨道

     2.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重要导向

     3.量子科技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二)内部环境分析

     1.广州实验室得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2.海洋经济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3.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三)发展态势展望

     1.创新人才进一步汇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将深入推进

     2.战略科技力量全面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将稳步提升

     3.创新型产业发展亮点更加凸显,但面临的压力不容小觑

   五 推进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胆谋划战略前沿领域

     1.探索设立量子信息研究院,建设量子信息产业园

     2.打造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天然气水合物产业

     3.以广州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做强做优现代生物医药产业

    (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攻关计划

     2.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强国际竞争力

     3.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三)强化基础研究布局

     1.加强“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

     2.大力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

     3.完善基础研究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1.前瞻布局前沿数字技术

     2.强化试验区引领带动能力

     3.构建开放共赢数字平台生态

    (五)培育壮大中小企业

     1.帮助中小企业应对疫情,缓解当前发展压力

     2.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

     3.完善法律保障,健全梯度培育体系

    (六)优化创新发展大环境

     1.广聚英才,打造全球创新创业高地

     2.结合发展需求,进行精准引才

     3.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为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环境

 Ⅱ 综合篇

  B.2 广州推进全链条创新的实践与若干思考

   一 创新链重要论述、理论研究分析与推动广州创新发展的思路演变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链问题的重要论述

    (二)创新链理论相关研究及分析

    (三)推动广州创新发展的主要思路及其演进历程

   二 广州全链条创新发展的实践

    (一)前瞻布局推动科学发现

    (二)聚焦重点推进技术发明

    (三)强化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四)汇聚高端人才支撑创新

    (五)优化生态促进创新创业

   三 广州全链条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创新链与产业链仍欠缺深度融合,有效对接机制未建立起来

    (二)技术发明缺乏深度谋划,有效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

    (三)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引领支撑能力亟须进一步提高

    (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有待深化,有效开放协同创新系统尚未形成

   四 推动广州全链条创新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

    (二)深度谋划,强化技术发明,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供给

    (三)增强创新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大湾区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水平

  B.3 京沪广深比较视角下广州绿色技术创新研究

   一 京沪广深绿色专利申请状况

    (一)专利产出总体分析

     1.广州近年来加速追赶,但总量上仍与京沪深有一定差距

     2.四市专利质量存在差距,广州专利质量有待提高

    (二)技术领域分析

     1.四市绿色专利技术领域布局总体一致,行政监管或设计和节能领域引领绿色技术创新

     2.四市绿色专利主要集中在减碳技术方向,零碳和负碳技术方向专利布局较薄弱

     3.四市绿色专利技术“防”与“治”相结合,广州和深圳优势技术领域多点发力

    (三)创新主体分析

     1.广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如其他三市突出,高校相对具有优势

     2.广州专利龙头多为高校及央企,与深圳差异明显

     3.电力部门绿色技术创新表现突出

    (四)协同创新分析

     1.广州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具有相对优势

     2.广州专利国际合作与上海有较大差距

    (五)区域布局分析

     1.广州创新主体外拓辐射程度最低

     2.广州在美、欧、日的专利布局强度最弱

   二 广州绿色技术创新的短板

    (一)绿色专利质量总体不高

    (二)企业创新主体的引领地位尚未形成

    (三)前沿关键技术领域创新能力薄弱

    (四)绿色技术创新国际合作较少

   三 加快推进广州绿色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统筹谋划,推进广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1.加快制定绿色技术发展战略规划

     2.加大绿色技术创新研发投入

    (二)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专利布局,增强核心竞争力

     1.加强前沿关键技术研发创新

     2.加大新兴技术与绿色技术融合创新力度

     3.积极开展海外专利布局

    (三)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技术创新策源地

     1.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

     2.打造一批专注于细分技术领域的绿色专利优势企业

    (四)高水平推进合作创新,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整体效能

     1.构建多元互联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

     2.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五)加强配套服务,夯实绿色技术创新支撑力

     1.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绿色专利统计监测机制

     2.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绿色金融服务

  B.4 把握跨界融合大趋势 推动广州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 新格局、新优势:产业跨界融合成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二 新环境、新动力:广州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判断与动力分析

   三 新方向、新思路:广州打造跨界融合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考

   四 新篇章、新谋划:广州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B.5 企业全生命周期视角下广州营商环境优化的位势演变

   一 广州营商环境改革的“进阶之路”

    (一)试点带动,以“小切口”实现“大突破”

    (二)一再提速,以“绣花功夫”深挖“改革空间”

    (三)导向明确,以“获得感”实施精准政策

   二 企业全生命周期营商环境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四)评价方法与权重设置

   三 广州营商环境优化评价的基本情况

   四 广州营商环境在不同类型城市中的排名变化

    (一)广州在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中的排名变化

    (二)广州营商环境在国家中心城市中的排名变化

    (三)广州营商环境在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变化

    (四)广州在省会城市中的排名变化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Ⅲ 科技篇

  B.6 关于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若干思考

   一 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概况

    (一)世界主要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

    (二)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

   二 我国主要城市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比较

    (一)北京

    (二)上海

    (三)深圳

    (四)合肥

    (五)粤港澳大湾区

   三 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演变历程

    (一)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为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指引方向

    (二)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线,制定实施科技创新政策

    (三)以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创新支撑引领城市发展转型为主线,制定实施科技创新政策

    (四)以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制定实施科技创新政策

    (五)以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布局为主线,制定实施科技创新政策

   四 广州完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体系实践

    (一)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布局

    (二)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政策供给主要实践范例

   五 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问题分析

    (一)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定位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有待有效衔接

    (三)突出改革创新的政策有待深化

    (四)聚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政策有待强化

   六 进一步完善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方向与建议

    (一)提升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定位,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做好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间有效衔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三)突出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深化与完善相应的创新政策

    (四)聚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B.7 广州大科学装置建设现状与提升对策*

   一 引言

   二 相关文献综述

   三 国内外大科学装置发展概况

    (一)国外大科学装置

    (二)国内大科学装置

     1.发展阶段

     2.发展概况

     3.主要特征

      (1)呈现分散式集聚的特征

      (2)主要依托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3)注重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关系

      (4)主要由科研院所及分支机构建设

    (三)国内外大科学装置发展特征总结

   四 广州大科学装置建设现状

    (一)起步发展较晚

    (二)布局集聚不高

    (三)人才储备不够

    (四)研发投入不足

   五 广州大科学装置建设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共建共享机制

    (二)探索集群化发展模式

    (三)构建人才储备体系

    (四)完善运行管理政策

  B.8 广州基础研究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 广州基础研究发展现状

    (一)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位居国内主要城市前三

    (二)“2+2+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三)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对高端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

   二 广州与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基础研究情况对比

    (一)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超过深圳和合肥,但与北京、上海差距明显

    (二)广州科技部门本级基础研究财政支出增速最快

    (三)广州市本级实验室及设施建设项目支出占比最大

    (四)高校中高被引科学家人次低于北京、上海,高于合肥和深圳

    (五)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基础研究发展经验和主要做法

   三 广州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广州基础研究优势面临被深圳赶超的风险

    (二)广州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载体数量偏少

    (三)广州基础研究投入结构尚待优化

   四 对策建议

    (一)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

    (二)持续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

    (三)积极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

    (四)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引

  B.9 基于科学计量的全球类脑智能领域发展趋势研究

   一 类脑智能领域学术论文分析

    (一)类脑智能论文发表年度趋势

    (二)类脑智能论文数量国家分布

    (三)类脑智能国际合作论文的国家分布情况

    (四)类脑智能国家学术影响力对比

    (五)类脑智能主要论文发表机构

    (六)类脑智能论文前50高被引论文情况

    (七)类脑智能前50高被引专利情况

   二 类脑智能领域专利分析

    (一)类脑智能相关专利的年度分布情况

    (二)类脑智能相关专利的受理地分布情况

    (三)类脑智能相关专利的技术来源地情况

    (四)类脑智能主要技术来源地的国际专利申请情况

    (五)类脑智能专利前五技术来源地的国际专利分布情况

    (六)类脑智能前10技术来源地的平均权利要求项数情况

    (七)类脑智能前50高被引专利情况

    (八)类脑智能相关专利的前20位全球机构情况

    (九)类脑智能相关专利前20的中国机构情况

 Ⅳ 区块链篇

  B.10 区块链技术应用与产业创新发展关键问题研究

   一 区块链发展概览

    (一)全球区块链发展概述

     1.各国相关政策持续出台,加密货币监管体系逐步建立

     2.产业新增企业下降,投融资总额保持增长

    (二)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现状

     1.政策持续大力扶持,京粤沪企业数量位列全国前三

     2.应用覆盖多行业多场景,需求开始主导技术发展

     3.国内区块链产品技术融合趋势明显

   二 区块链技术发展态势

    (一)性能优化成行业热点研究领域

    (二)智能合约发展持续引发关注

    (三)隐私计算与区块链深度融合

    (四)云链深度融合,BaaS成为主要应用形态

    (五)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互操作性推进更加务实

    (六)区块链安全事件高发,多种防护手段逐步探索

    (七)开源已成区块链技术发展重要推动力

   三 区块链应用发展态势

    (一)应用前期呈新型水平化布局

    (二)应用场景成为产业链协作的重要推动因素

    (三)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领域应用持续推进

    (四)从现有业务改造转向创新业务赋能

   四 区块链产业生态发展态势

    (一)以平台服务为核心,区块链基础设施得到长足发展

    (二)产业结构趋于稳定,产业生态纵向一体化发展

    (三)产业环境向好,业务侧主动匹配技术

    (四)产业生态推进技术创新,促进赋能实体经济

   五 区块链风险及监管态势

    (一)加密货币相关监管政策全面收紧

    (二)NFT等新业务存在诸多风险

    (三)数据安全法律体系逐步建立

   六 “十四五”期间区块链发展建议

    (一)“十四五”区块链产业政策解读

     1.“十四五”区块链基础创新路径

     2.“十四五”区块链应用拓展路径

     3.“十四五”区块链监管机制建设

    (二)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建议

     1.落实产业发展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

     2.围绕重点场景打造应用典范

     3.促进区块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

     4.构建开放创新的产业生态支撑体系

  B.11 广州区块链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一 发展区块链产业的意义和现状

    (一)发展区块链的意义

     1.区块链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2.区块链是广州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

    (二)区块链产业创新发展现状

     1.区块链产业政策加快布局

     2.区块链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3.区块链核心技术持续发展

   二 广州区块链产业发展概况

    (一)产业基础

     1.经济发展稳步增长

     2.科研力量持续壮大

     3.数字经济强势崛起

    (二)政策规划

    (三)产业布局

     1.企业数量规模

     2.技术创新发展

     3.产业园区设立

     4.应用场景落地

   三 广州区块链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底层架构核心技术掌握不够

    (二)应用场景落地仍需探索

    (三)监管政策尚不健全

   四 推进广州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区块链技术创新力度

    (二)促进区块链应用领域更加丰富

    (三)促进区块链行业监管加速完善

    (四)加快区块链技术与数字经济融合步伐

  B.12 区块链驱动下数字资产管理研究

   一 数字资产管理

    (一)数字资产的定义与内涵

    (二)数字资产管理的作用与意义

     1.数字资产构建

     2.数字资产管理

     3.数字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 区块链驱动下数字资产管理的研究

    (一)区块链和区块链技术简介

     1.区块链

     2.区块链相关技术

      (1)智能合约

      (2)数据存储模型

      (3)共识机制

    (二)区块链环境下数字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1.利用区块链可以实现数字资产管理的去中心化

     2.利用区块链可以保障数字资产的不可篡改、可信

     3.利用区块链可以使主体的资产信息易于穿透

    (三)区块链环境下数字资产管理的可行性

   三 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展望

    (一)数字资产信息上链

     1.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可信存储技术

     2.基于区块链的数据溯源追踪技术

    (二)数字资产链上确权

     1.基于区块链的敏感数据共享技术

     2.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信托业务模式

    (三)数字资产链上交易

     1.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据交换技术

     2.可适应同构、异构区块链的跨链技术

     3.基于区块链的隐私保护联合数据分析技术

    (四)数字资产交易监管

     1.基于人工智能的链上数字资产交易非法行为智能识别

     2.基于跨链技术的数字资产交易穿透式监管

     3.监管引起的隐私安全保护问题

 Ⅴ 案例篇

  B.13 华南师范大学量子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 创新发展特征

    (一)量子通信和计算是基础研究的主要方向,技术发展更侧重量子通信

    (二)以物理和光学为基础学科,围绕通信装置和密钥分配开展技术研发

    (三)实现保真度超过99%的量子态转移,创造量子比特存储效率世界纪录

    (四)专利数量居全国第十,是国内时分多路复用系统和同步装置最主要的发明者

    (五)专利质量居全国第三,密钥分配技术实力全国领先

    (六)南京大学是最主要的基础研究合作伙伴,技术研发合作伙伴相对局限

    (七)较早承担市级项目,牵头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重大项目

    (八)拥有多家省级重点平台,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和设施条件

    (九)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量子信息产业发展

   二 影响创新的外部因素

    (一)国家及省市出台政策支持量子信息发展

    (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其他高校实力凸显

    (三)国内量子通信产业生态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 影响创新的内部因素

    (一)三大团队长期扎根量子信息领域研究

    (二)光学和物理学两大学科具有相对优势

    (三)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量子信息奠定人才基础

    (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不断完善

   四 对策建议

    (一)加大支持力度,赋予华南师范大学引领广州量子信息发展的重任

    (二)推动量子网络建设和试验,紧抓量子通信和计算发展

    (三)加强量子信息人才引进和培育,助力人才团队建设

    (四)强化量子计算和测量领域的技术布局,大力开展技术研发合作

    (五)争设量子信息科学专业,优化学科布局

    (六)进一步探索激励机制,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B.14 全球视角下南方医科大学脑科学中心创新能力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 脑科学科学技术分析

    (一)脑科学科学期刊文献分析

     1.美国在脑科学领域占据霸主地位

     2.中国脑计划取得多项世界级的重大研究成果

     3.具有医学院的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排名中优势明显

     4.ESI高被引论文美国优势更加明显

    (二)脑科学专利分析

     1.“十三五”时期脑科学专利申请快速发展

     2.中国和美国是主要的技术市场

     3.中国、美国、韩国专利申请量居世界前列,美国技术实力强

     4.雅培公司高被引专利申请数量居全球第一

     5.以阿尔茨海默氏病为代表的脑疾病是高被引专利热频词汇

   二 脑科学政策环境分析

    (一)“一体两翼”战略奠定中国脑计划框架

    (二)全国脑科学研究中心相继成立

    (三)广东加速脑科学中心建设

   三 南方医科大学脑科学中心创新能力分析

    (一)发展现状

    (二)主要基础

    (三)存在的不足

   四 对策建议

    (一)加速脑科学动物研究中心建设

    (二)推进多中心神经影像数据共享与开放式脑科学

    (三)加速脑科学重大疾病临床中心和多中心社区的建立

    (四)建立儿童脑科学发育和情绪疾病研究中心

    (五)加速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应用平台建设

    (六)加速脑科学和类脑科学人工智能中心建设

  B.15 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区块链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 创新发展特征

    (一)掌握了若干关键技术

    (二)在溯源领域发挥着示范作用

    (三)孵化转化成效明显

    (四)拥有一批高端创新平台

   二 影响创新的外部因素

    (一)关键技术的突破将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

    (三)仍然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三 影响创新的内部因素

    (一)出台灵活的体制机制

    (二)拥有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

    (四)积极推动国际合作

   四 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降低人才流动门槛

    (二)加强RepChain产业布局,加快形成竞争优势

    (三)牵头制定区块链溯源等技术标准,抢占标准战略高地

    (四)结合广州区块链基础研究优势,大力推动科研和产业交流合作

    (五)提高引才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分类引入区块链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

  B.16 从广东医谷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

   一 广东医谷发展介绍

    (一)广东医谷基本情况

    (二)广东医谷产业集群培育体系介绍

   二 广东医谷产业集群建设成效

    (一)企业集聚,产业生态良性循环

    (二)龙头带动,打造生物医药四大细分领域产业集群

    (三)快速打造南沙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助推区域实现产业发展

    (四)荣获多项行业荣誉,获得业界一致认可

   三 产业集群打造的内外部因素分析

    (一)政策加持,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加速

    (二)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三)区域产业氛围活跃,加速资源的整合和聚集

    (四)不断创新探索,构建适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生态

   四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一)布局全产业链,打造生物医药集聚区

    (二)建设专业载体,引入优质企业

     1.根据生物医药企业发展需求,打造高品质载体空间

     2.构建弹性厂房空间,给予企业多样性选择

     3.注重办公与娱乐的配套结合

    (三)构建专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内生培育体系,赋能产业集群发展

 《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2)》编辑委员会

 皮书数据库

 法律声明

James Simmie,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aylor and Francis Press,1912.

Herry Etzkowitz,The Triple Helix,Taylor and Francis Press,1997.

段杰、牟梦月:《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及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基于深圳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研究三角园区的对比》,《开发研究》2021年第3期。

高芳、徐峰:《全球量子信息技术最新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17年第6期。

《“十三五”回顾|近300万辆!广州汽车总产量跃居全国第一》,《广州日报》,https://news.dayoo.com/gzrbrmt/202101/13/158543_53751544.htm,2021年1月13日。

何舜辉、杜德斌、焦美琪等:《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创新能力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地理科学》2017年第37期。

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4期。

刘承良、李春乙、刘向杰:《中国创新型城市化的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55期。

李洪涛、王丽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要素流动及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20年第5期。

陆岷峰:《经济发展新格局下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调发展研究》,《金融理论与教学》2021年第6期。

李秋香、张舸、黄毅敏等:《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创新科技》2021年第12期。

吕薇、王明辉:《鼓励企业多渠道参与基础研究》,《经济日报》2019年8月19日。

潘建伟:《更好推进我国量子科技发展》,《红旗文稿》2020年第23期。

唐川、房俊民、王立娜等:《量子信息技术发展态势与规划分析》,《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7年第5期。

熊广勤、陈欣、赵晨蕊:《疫情下更大的金融支持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当代经济》2020年第7期。

徐晓丹:《鼓励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对策建议》,《科技中国》2020年第7期。

尤建新、卢超、郑海鳌等:《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分析——以上海和深圳为例》,《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11期。

张立宾:《基于智慧专业化理论的东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1年第2期。

翟敏:《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城市共生互动研究——以合肥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生为例》,《科教文汇》2021年第17期。

张振刚、余传鹏:《国际前沿技术发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

张志娟:《贵阳市创新能力评价与创新生态构建研究》,《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1年第5期。

Nature Index 2021 Science Cities.

OECD:“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Volume 2020 Issue 2).

长城战略咨询公司:《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市科技工作年报》(《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工作年报》)(2001~2009)。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报告》(《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发展报告》)(2010~2020)。

刘小凤、罗勇、傅俊杰:《国内外创新链研究的现状分析及展望》,《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年第4期。

鲁洁、秦远建:《创新链的构建与协同治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7年第1期。

European Union/OECD:World Corporate Top R&D Investors:Paving the Way for Climate Neutrality,2021.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迈向2060碳中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和挑战》,2021年3月。

董直庆、王辉:《城市财富与绿色技术选择》,《经济研究》2021年第4期。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中国绿色专利统计报告》2018年第14期。

华连连、张涛嘉、王建国、刘艳秋:《全球绿色技术专利创新演化及布局特征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20年第6期。

李力:《低碳技术创新的国际比较和趋势分析》,《生态经济》2020年第3期。

刘仁厚、王革、黄宁等:《中国科技创新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8期。

陆小成:《日本低碳技术创新的经验与启示》,《企业管理》2021年第6期。

前瞻碳中和战略研究院:《碳中和背景下低碳科技关键技术发展与机遇》,2021年12月。

秦阿宁、孙玉玲、王燕鹏等:《碳中和背景下的国际绿色技术发展态势分析》,《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1年第4期。

王班班、赵程:《中国的绿色技术创新——专利统计和影响因素》,《工业技术经济》2019年第7期。

王坤岩:《碳中和目标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的思考》,《中国国情国力》2021年第11期。

许可、张亚峰:《绿色科技创新能带来绿水青山吗——基于绿色专利视角的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5期。

于惊涛、王珊珊:《基于低碳的绿色增长及绿色创新——中、美、英、德、日、韩实证与比较研究》,《科学学研究》2016年第4期。

张晔:《长三角刮起绿色技术创新“旋风”》,《科技日报》2021年12月28日。

庄贵阳:《现代化经济体系:绿色导向与实践路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包则庆、陈舒:《跨界融合视角下科技创新、5G产业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融合机理研究》,《决策》2022年第1期。

王运宝:《跨界融合是产业协同发展的“王道”》,《决策》2021年第12期。

郑小碧、孙晓雨:《领导企业跨界融合、多边平台构建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产业经济评论》2021年第6期。

吴琴、巫强:《“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作用机制研究》,《学海》2020年第4期。

洪莹:《探究互联网+跨界融合 促进文化产业多元发展——评〈互联网+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多样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8期。

周雪:《跨界与融合:四川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人才战略构想和路径》,《经济研究导刊》2020年第15期。

努尔古丽·阿不都苏力:《跨界互融时代旅游业转型提质研究——以与出版产业的融合实践为例》,《社会科学家》2021年第5期。

雷石标、邵小慧:《商旅文跨界融合对旅游产业的影响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21年第13期。

董艳梅、朱传耿:《中国体育相关产业跨界融合现状及趋势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谭丛:《“无跨界,不传播”——产业融合背景下中原文化的传播创新策略探究》,《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4期。

何卫华、熊正德:《数字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内外动因与作用机制》,《湖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

李程:《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以苏州旅游纪念品跨界教学项目开发为例》,《设计》2019年第19期。

曹如中、仓依林、郭华:《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的理论认知与价值功能研究》,《丝绸》2019年第10期。

高琪:《产业互联网实现产业深度融合——纵观不同产业的跨界重构》,《大数据时代》2019年第7期。

刘晓艳、于延良、栾双军:《谈“互联网+”背景下消费与金融产业的跨界融合》,《商业经济研究》2019年第12期。

薄文广、周燕愉、陆定坤:《企业家才能、营商环境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微观数据的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19年第8期。

郭燕芬:《营商环境协同治理的结构要素、运行机理与实现机制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9年第12期。

刘帷韬:《我国国家中心城市营商环境评价》,《中国流通经济》2020年第9期。

刘英奎、吴文军、李媛:《中国营商环境建设及其评价研究》,《区域经济评论》2020年第1期。

刘智勇、魏丽丽:《我国营商环境建设研究综述:发展轨迹、主要成果与未来方向》,《当代经济管理》2020年第2期。

赖先进:《改善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成效与展望——基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2020〉的分析》,《宏观经济管理》2020年第4期。

李先军、罗仲伟:《新时代中国营商环境优化:“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改革》2020年第8期。

李志军、张世国、李逸飞、单珊:《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及有关建议》,《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

杨枝煌、刘泽黎、李斐:《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国际经济合作》2020年第5期。

张占斌:《“十四五”期间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与重点任务》,《行政管理改革》2020年第12期。

Nature Index 2021 Science Cities.

陈佳、孔令瑶:《德国高技术战略的制定实施过程及启示》,《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9年第34期。

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科技创新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选编》(2015~2017年)。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新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选编》(2018~2020年)。

贺德方、唐玉立、周华东:《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构建及实践》,《科学学研究》2019年第37期。

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0》,2020。

李宏、惠仲阳、陈晓怡、葛春雷:《美国、英国等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要点分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年第9期。

吴飞鸣:《2017美国科技创新与政策发展综述》,《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8年第33期。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2020。

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1)》,2021。

广东海丝研究院:《大科学装置国内外经验借鉴及对南沙的启示》,http://gdhsyjy.sfccn.com/2021/1-14/wOMDE1MzhfMTY5MTYwOQ.html,2021年1月14日。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科学中心城市的崛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

范旭、李瑞娇:《美国基础研究的特点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9年第41期。

何郁冰、伍静:《中国省域基础研究效率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19年第6期。

姜群:《基于DEA-malmquist的基础研究投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9年第3期。

毛献峰、王修来:《省属高校基础研究人才流动影响因素——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法》,《中国高校科技》2019年第6期。

王春杨、孟卫东:《基础研究投入与区域创新空间演进——基于集聚结构与知识溢出视角》,《经济经纬》2019年第2期。

吴善超:《科研环境对基础研究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刘琦岩等:《重点科技领域前沿态势报告2020》,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

刘洁、吴慧:《类脑智能研究热点及趋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21年第1期。

梁江海、吴集、刘书雷:《运用专利计量分析的类脑智能技术评估综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首发)2021年10月19日。

陶建华、陈云霁:《类脑计算芯片与类脑智能机器人发展现状与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7期。

吴朝晖:《类脑研究:为人类构建超级大脑》,《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20年第3期。

徐波、刘成林、曾毅:《类脑智能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7期。

张学博、阮梅花、袁天蔚:《神经科学和类脑人工智能发展:新进展、新趋势》,《生命科学》2020年第10期。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师资队伍、黄如,http://eecs.pku.edu.cn/info/1041/9103.htm,2019年5月20日。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国际微电子学院:师资队伍、缪向水,http://ime.hust.edu.cn/info/1013/1121.htm。

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领军人物、施毅,https://historymuseum.nju.edu.cn/ndjy/xyyh/20201123/i169828.html,2018年4月16日。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师资队伍、吴华强,https://www.ime.tsinghua.edu.cn/info/1015/1019.htm,2018年9月5日。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职员工、施路平,http://faculty.dpi.tsinghua.edu.cn/lpshi.html。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院士专家、刘明,http://www.ime.cas.cn/rcdw/yszj_143323/201809/t20180929_5115396.html。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区块链白皮书(2021)》,2021。

陈伟光、袁静:《区块链技术融入全球经济治理:范式革新与监管挑战》,《天津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崔隽:《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应用的优势、风险及应对》,《对外经贸实务》2019年第12期。

范灵俊、洪学海:《政府大数据治理与区块链技术应用探析》,《中国信息安全》2017年第12期。

龚强、班铭媛、张一林:《区块链、企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管理世界》2021年第2期。

王春霞、于海洋、孙小芹:《苏京沪粤浙区块链发展布局比较研究》,《现代科学管理》2021年第1期。

吴培钦:《区块链技术推动市场监管“链式”治理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5期。

徐忠、邹传伟:《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金融研究》2018年第11期。

周飞:《区块链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体系与对策建议——以广西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

Van Niekerk,A.J. (2006).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Media Assets: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Allied Academies,New Orleans Congress.

狄刚:《区块链技术为数字经济贸易金融发展提供新动能》,《中国金融电脑》2022年第1期。

互链脉搏:《互链年报|区块链落地应用2019统计:政务、金融占据半壁江山 中国区块链落地量问鼎全球》,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ODU1MTkwNQ==&mid=2247490111&idx=1&sn=bceeeacdc1f48ebe51c69969f891aa67&chksm=fdda59b1caadd0a7d971f3092cec66708be88307cc31a6e0452dff90e6da5915bcead1d252e1&mpshare=1&scene=1&srcid=0808V8CBEZyruQeAWXQfKIqC&sharer_sharetime=1596891451482&sharer_shareid=8f5ee17d7fac5cf8c966be3cf750ee7d#rd,2020年1月2日。

何宇豪、赵杰、李泽欣、张鸿、丁悦舟、胡春月:《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字资产存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1年第5期。

林诗意、张磊、刘德胜:《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应用研究综述》,《计算机应用研究》2021年第9期。

李晓红:《数字经济时代 区块链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中国经济时报》2021年12月9日。

李政、周希禛:《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1期。

孙小越、李立雪:《我国区块链+数字资产的发展挑战及对策建议》,《数字经济》2021年第4期。

孙小越、徐苗苗:《全球区块链发展现状分析》,《中国计算机报》2021年12月20日。

孙扬:《重构和连接,区块链为全球金融业带来的深远影响》,《科技与金融》2021年第6期。

王继辉、王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隐私保护设计与实践》,《财经界》2021年第10期。

王晓光:《数字资产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徐翔、赵墨非:《数据资本与经济增长路径》,《经济研究》2020年第10期。

杨利红、赵格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数字资产报告研究》,《财会通讯》2021年第24期。

杨婷婷、贾树文:《数字经济时代下区块链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9日。

姚前:《区块链技术与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变革》,《当代金融家》2021年第9期。

陈伟利、郑子彬:《区块链数据分析:现状、趋势与挑战》,《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8年第55期。

Y.Li,C.Chen,N.Liu,H.Huang,Z.Zheng and Q.Yan,“A Blockchain-Based Decentralized Federated Learning Framework with Committee Consensus,” in IEEE Network,Vol.35,no.1.

《量子科技:领导干部公开课》编写组:《量子科技:领导干部公开课》,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

陈翠莹、陈秋:《量子通信领域的专利战略分析》,《产业科技创新》2020年第8期。

高芳、徐峰:《全球量子信息技术最新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17年第6期。

唐川、房俊民、王立娜等:《量子信息技术发展态势与规划分析》,《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7年第5期。

肖玲玲、金成城:《基于专利分析的量子通信技术发展研究》,《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5年第5期。

张桂红:《基于量子信息领域专利布局及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0年第7期。

张振刚、余传鹏:《国际前沿技术发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

李麒麟:《国际脑科学研究进展》,《中国科技信息》2020年第3期。

蒲慕明、徐波、谭铁牛:《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概述》,《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7期。

潘锋、张浩臣:《脑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最终挑战——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蒲慕明教授》,《中国医药导报》2021年第25期。

张峰:《脑连接图谱与脑成像研究》,《学习时报》2021年第8期。

储雪、俭高博:《区块链驱动下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18年第8期。

韩璇、刘亚敏:《区块链技术中的共识机制研究》,《信息网络安全》2017年第9期。

何蒲、于戈、张岩峰等:《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前瞻综述》,《计算机科学》2017年第4期。

刘德林:《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在金融领域的研发应用现状、问题及建议》,《海南金融》2016年第10期。

林小驰、胡叶倩雯:《关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综述》,《金融市场研究》2016年第2期。

邱勋:《中国央行发行数字货币:路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西南金融》2017年第3期。

钱卫宁、邵奇峰、朱燕超等:《区块链与可信数据管理:问题与方法》,《软件学报》2018年第1期。

于博:《区块链技术创造共享经济模式新变革》,《理论探讨》2017年第2期。

姚前、汤莹玮:《关于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若干思考》,《金融研究》2017年第7期。

张立立、苏竣:《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变迁与治理特点探讨》,《中国卫生经济》2021年第6期。

屠凤娜、杨智华:《论产业集群的基本分类》,《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年第2期。

陈柳钦、Chen,and Liuqin:《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产业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