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1

中国经济思想与当代经济发展图书

China's Economic Thoughts and Contemporary Economic Development

SSAPID:101-9029-2270-35
ISBN:978-7-5097-1891-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30年教学与科研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全书系统论述了中国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和历史演进,并结合当代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关信息

丛书名: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济思想史系列
作 者: 韦苇 赵麦茹
编 辑:赵学秀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第一章 从“富国富民”到实现四个现代化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富国富民”思想

   一 姜太公与管仲的“工商立国”论

   二 孔子与孟子的“富国先富民”论

   三 法家的“富国强兵”论

   四 两论的融合与荀子的“上下俱富”论

   五 《管子》的“富国富民”论

  第二节 西汉至明清“富国富民”思想的演进和发展

   一 西汉桑弘羊的“工商富国”论与司马迁的“善因富民”论

   二 北宋李觏的《富国策》

   三 唐宋时期为商人辩护、反抑商的思潮

   四 明代邱濬“听民自为安富”论

   五 清初唐甄的“工商富民”论

  第三节 近代中国人的“富国”、“强国”梦

   一 林则徐的“船坚炮利”与魏源的“师夷制夷”论

   二 洋务派的“富国强兵”论

   三 陈炽的《续富国策》

   四 康有为、梁启超的“定为工国”论

   五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工业化思想

  第四节 富国富民的终极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理想

   一 周恩来、毛泽东的四个现代化思想

   二 邓小平的“小康社会”与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

 第二章 义利之辩

  第一节 先秦时期义利观念的产生及先秦诸子的义利论

   一 春秋中期以前散见于经典著作中的义利观点

   二 百家争鸣时期诸子的义利论

    (一)孔子的“罕言利”思想

    (二)孟子的“何必曰利”思想

    (三)墨家的“兼爱交利”论

    (四)荀子的“欲望”论

    (五)商鞅的“利出一空”论

    (六)韩非的“自利”论

    (七)《管子》的“食足知礼”论

  第二节 西汉中期“义利”论的新发展和义与利的大碰撞

   一 董仲舒的“不计功利”论

   二 司马迁辩证统一的义利观与义利论

    (一)“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利是义的物质基础

    (二)求富有正道,“奸富”不可取——义对利的制约作用

    (三)“仁义而已,何必曰利!”*“利诚乱之始也!”*——对统治阶级的警钟长鸣

    (四)“救人于厄,振人不赡”的义士豪杰、明君贤相,其舍身成仁的行为值得称颂

   三 盐铁会议上关于“义”与“利”的大冲撞

  第三节 两宋至明清“重义轻利”论的极端化

   一 程朱学派的“存天理”、“灭私欲”论

   二 明代王守仁的“去欲荡私”论

   三 明清之际王夫之对“重义轻利”论的极端化发展

  第四节 唐宋以后“重利轻义”论的新发展

   一 白居易的“求利”论

   二 两宋学者的“重利轻义”论

    (一)李觏的“义利统一”论

    (二)苏洵的“利者义之和”论

    (三)叶适的“功利”论

   三 清代学者对“重义轻利”论的批判

  第五节 “义利之辩”的终结及新时期邓小平的“义利观”

   一 以物质利益规律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邓小平“义利观”的第一个层次

   二 “先富后富”论与精神文明建设论——邓小平“义利观”的第二个层次

 第三章 本末之争

  第一节 先秦的农本思想和重本抑末思想的产生和形成

   一 西周重农思想的产生

   二 春秋至战国前期农、工、商并重思想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三 战国中后期“重农抑商”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及代表人物

  第二节 西汉时期重本抑末思想与本末并重思想的大冲撞

   一 贾谊和晁错的重农抑工商思想

   二 桑弘羊与司马迁的本末并利思想

   三 “贤良”、“文学”的“本、末”观与两论的合流

   四 西周至西汉中期重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东汉至明清“本末”论的新发展

   一 东汉中期王符的新本末论

   二 宋代反抑商观点与“本末”思想的新发展

    (一)范仲淹的为商人辩护的《四民诗》

    (二)欧阳修的“与商贾共利”论

    (三)陈舜俞的“不为其末不可以养本”论

    (四)苏轼反对“与商贾争利”,主张“农末并利”的观点

    (五)“本末”观念的重大突破——郑至道提出“士农工商皆本业”论

    (六)南宋叶适的“本末”观与反抑兼并思想

   三 明清之际黄宗羲的“工商皆本”论

  第四节 中国近代产业结构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一 魏源的“缓本急标”论

   二 资产阶级早期改良派的重商主义思想

   三 19世纪末产业结构思想的新发展

   四 严复的农工商关系论

  第五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的两次大论战

   一 1923年的第一次大争论

   二 关于中国以工立国和以农立国的第二次争论

  第六节 20世纪40年代的工业化思潮

   一 国民政府的“工业建设纲领”

   二 马寅初、刘大钧等人的工业化思想概说

   三 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张培刚的工业化理论

    (一)工业化的内涵、动力和机制

    (二)农业与工业的关系

    (三)“中心与外围”理论

  第七节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产业结构思想

   一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等领导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与政策

   二 毛泽东的产业结构思想

    (一)对产业制度结构的重视和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的创造性思考

    (二)对产业部门结构的看法

    (三)对产业地区结构的见解

  第八节 邓小平在新时期的产业结构思想

   一 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二 邓小平农业经济改革和农业现代化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1.处理“三农”的根本思路仍然是“一靠政策,二靠科学”

    2.正确认识我国农业当前正处于邓小平同志所预言的第二个“飞跃”时期,继续深化农业体制改革

    3.新阶段、新形势下的工农互动模式

    4.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职能

   三 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的建设,为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创造条件

 第四章 “善因”论与“轻重”论

  第一节 从先秦道家“无为而治”到西汉前期的“黄老之学”

   一 先秦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

   二 黄老之学与西汉初年的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与运行体制的第一次转轨

  第二节 司马迁“善因”论的提出和建立

   一 “善因”论的基本内容

    (一)经济规律自发调节社会生活的“自然之验”论

    (二)国家调控国民经济的方法——“因势利导”论

   二 司马迁总结“善因”论的学术渊源和历史契因

  第三节 邱濬的“听民自为”论与唐甄的“听民自利”论对“善因”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 “自为”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 “自为”论对“善因”论的发展

   三 唐甄的“听民自利”思想

  第四节 国家干涉主义的国民经济调控理论

   一 先秦“轻重”概念的产生与演化

   二 “文景之治”掩盖下的社会问题与《管子·轻重》的出现

    (一)“无为而治”的终结及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体制的第二次转轨

    (二)第二次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体制转轨的舆论准备和思想先驱——贾谊、晁错的若干“轻重”思想

   三 《管子·轻重》的理论体系

  第五节 “轻重”论的实践者桑弘羊的理论和实践

   一 桑弘羊的经济与财政改革措施

   二 桑弘羊的国民经济管理与调控思想对轻重论的发展

   三 司马迁与桑弘羊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理论差异及其历史地位之比较

    (一)差异产生的历史成因

    (二)历史地位的比较

    (三)相同的悲惨命运

    (四)深刻的历史启示

  第六节 唐代刘晏对管桑之学的运用和发展

  第七节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思想

   一 薛福成的“不讳言利”论对邱濬“听民自为”论的诠释与发展

   二 经济自由主义的传播者严复的经济调节理论及同时代思想家类似思想的产生与变化

   三 康有为的“计划经济”思想

   四 孙中山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

   五 20世纪40年代关于国民经济运行机制的新思路

  第八节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曲折认识

   一 毛泽东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和对商品经济的新思考

   二 刘少奇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见解

   三 周恩来关于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的两条原则:积极稳妥和综合平衡

   四 陈云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思想

    (一)国民经济计划中的“综合平衡”问题

    (二)建立统一灵活的社会主义市场

    (三)改革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与运行体制

   五 孙冶方论价值规律和经济体制改革

    (一)价值规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

     1.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2.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

     3.价值规律是内在于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客观规律

     4.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二)把计划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

  第九节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二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

   三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构想是中国历代国民经济调控理论的新阶段

 第五章 对外开放的优良传统与禁海闭关的历史波折

  第一节 先秦西汉时期的对外开放观和外贸经营管理思想

   一 先秦思想家们的开放观与外贸观

    (一)周文王的《告四方游旅》

    (二)姜太公、管仲的贸易富国思想和对外开放意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先秦儒家的开放观与外贸观

    (四)商鞅偏颇保守的外贸观

   二 西汉时期外贸管理思想的重大发展

    (一)《管子·轻重》中的外贸管理思想

    (二)桑弘羊的“以虚荡实”论

    (三)“贤良”“文学”保守、僵化的外贸观

  第二节 唐宋元时期的开放观与外贸管理思想

   一 唐代君臣的对外开放思想与外贸观

   二 两宋皇帝的外贸思想

   三 元代卢世荣的外贸管理思想

  第三节 明代通海与禁海思潮的斗争

   一 为平息“海盗”、安定海防而要求通海

   二 为增加财政收入而求通海

   三 为“藏富于民”要求通海

   四 通海论的反对者的观点——禁通番论

   五 明末通海思潮发展的新阶段——放开眼界,学习西方

    (一)徐光启的通海理论

    (二)传教士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

    (三)崇祯皇帝(1611~1644)的开明态度

  第四节 清代前期的对外开放观与外贸管理思想

   一 清初的禁海政策及禁海与反禁海两种思潮的争议

   二 清代海关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历史作用与地位的评价

   三 乾隆皇帝给英王的两道敕谕及所引起的歧义

   四 鸦片战争前夕关于鸦片贸易引起的争论

  第五节 近代中国对外开放观念与外贸管理思想

   一 从知夷论到师夷论——林则徐与魏源的开放观

   二 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初步认识——挽回利权论

   三 洪仁玕的外交、外贸观和开门通商政策

   四 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一)冯桂芬的“中本西术”论

    (二)李鸿章与张之洞等的“中体西用”论

    (三)洋务派在经营军事工业过程中若干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原则

   五 郑观应的“商战”论

   六 从“奋兴商务”到“中外通”——谭嗣同的开放观

   七 梁启超主张对外开放的贸易思想与引进外资思想

   八 孙中山学习西方与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思想

    (一)认清现实,承认落后,不甘落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二)基于国情,学习西方,取善避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

    (三)坚持主权独立,采取开放主义,利用外资外技,发展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四)紧跟历史脚步,追赶世界潮流,从向欧美学习转到向苏俄学习——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的诞生

  第六节 深刻的历史教训

   一 从外贸管理体制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管理体制是国家统制形的体制

   二 从历代统治者的外贸观和指导思想上看,外贸是国家整个外事活动的组成部分,外贸为外交服务,为政治服务

   三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对外贸易活动不尊重经济规律,因此缺乏经济效益

   四 从出口商品的结构看,出口商品是较高文化层次的先进产品。随着物质文明的输出并带动精神文明与先进科技的输出,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脱离了本国经济发展的土壤

   五 进口商品基本上以满足统治阶级上层集团特殊需要的奢侈品为主,故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甚微

   六 开放与封闭两种思潮之斗争时有起伏

   七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衰落的原因与教训

  第七节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一 20世纪50~70年代中期,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艰难探索

   二 邓小平在新时期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一)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求发展

    (二)坚持全面的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三)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大局,开展和平外交

 第六章 国民经济运行的财力保证

  第一节 中国历代财政名论

   一 节用爱民

   二 什一而税

   三 关市不征

   四 开源节流

   五 寓税于利

   六 官山海

   七 知所取予

   八 养民理财

   九 税民所急

   十 量入为出

   十一 量出制入

  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几次重大改革

   一 商鞅变法对赋役制度的改革意义

   二 杨炎“两税法”对赋税制度的改革

   三 王安石对财政制度的改革

   四 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对赋役制度的改革

   五 清代摊丁入地法对赋税制度的改革的完成

  第三节 近代财政管理思想

   一 包世臣、魏源对漕运和盐政的改革及其管理思想

   二 冯桂芬的漕运与盐政改革思想

   三 郑观应、陈炽的保护关税的财政思想

   四 严复的“赋在有余”和广开利源的思想

   五 孙中山的土地国有化方案中的土地税思想

 第七章 国民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司马迁对中国古代工商业微观管理思想的总结

   一 进行经济预测和市场预测,做好充足的商品储备——“乐观时变”、“待乏积著”

   二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避实击虚的经营决策原则

   三 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故必须“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逆向决策的市场价格思想

   四 “无息币”,“欲长钱,取下谷”——加快资金周转,坚持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

   五 “务完物”,“取上种”——重视职业道德,保证商业信誉

   六 “与用事童仆同苦乐”——卓越的人才管理艺术

   七 “智勇仁强”——工商业经营者必备的职业素质

  第二节 古代“治生之学”对近代民族实业家的启示

   一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原则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使用

   二 “薄利多销,竞胜于市场”——荣氏企业的生财之道

   三 “妙应时机”、“发在机先”——穆藕初的掌握市场信息、进行市场预测的思想

   四 “人才为事业之灵魂”——近代民族企业重用和培养人才的思想

  第三节 近代民族实业家对近代工商业管理的新探索

   一 大破落后传统,进行科学管理——穆藕初改革旧制度

   二 多向投资、分散风险的经营决策思想

    (一)“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刘鸿生散资化险

    (二)粉纱互济——荣氏企业集团的经营决策思想

    (三)走跨行业混合经营的发展道路——束云章创办雍兴公司的战略思想

  第四节 从近代企业精神看民族文化的影响及近代企业管理的历史经验

   一 以“服务社会、富强国家”为经营宗旨的“民生精神”

   二 “以生产辅助社会进步”和追求人生高尚价值的“东亚精神”

   三 “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宝元通”和“久永黄”信条

   四 近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

    (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科学态度与思想方法,值得我们坚持和弘扬

    (二)适应逆境,绝处求生的各种战略与预测决策思想,值得我们在国际商战中引以为鉴

    (三)以民族文化培育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做法值得现代企业学习

  第五节 《老子》、《孙子兵法》对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 《老子》的“无为论”与“弱用论”对当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无为论”与企业管理

    (二)“弱用论”与企业经营

   二 《孙子兵法》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一)军事管理与经济管理的结合面

    (二)《孙子兵法·计篇》对企业管理的指导意义

  第六节 “实业救国论”的历史评价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一 “实业救国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实业救国论”的思想先声——“商战论”

   三 “实业救国论”的提出及其代表人物张謇的振兴实业道路

   四 “实业救国论”长期流行的历史原因和历史地位

   五 “实业救国论”对当代的启示

 第八章 国民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持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思路

   一 生态危机与范式迷失

   二 人类的生态觉醒

   三 先秦诸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意义

  第二节 先秦各家经济思想的生态阐释

   一 先秦儒家经济思想的生态阐释

    (一)坚实的根基

     1.天人合一——哲学根基

     2.推己及人、推人及物——逻辑根基

    (二)富含生态因子的经济思想

     1.因循天时节气的生产观

     2.崇尚节俭的消费观

     3.“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观

   二 先秦道家经济思想的生态阐释

    (一)坚实的思想根基

     1.天人合一——哲学根基

     2.由外而内、由表及里——逻辑思路

     3.崇尚自然——宗教文化根基

    (二)遵循自然之“道”的经济思想

     1.反“技巧”的生产观

     2.提倡“知止”“知足”的节俭消费观

     3.“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分配观

   三 《墨子》经济思想的生态阐释

    (一)思想根基

     1.验证知识真伪的“三表法”——方法论与逻辑思路

     2.后天影响因素和理性判断能力——人性理论

     3.天的赏善惩恶权力——宗教信仰理论

    (二)富含生态因子的经济思想

     1.注重节俭的消费观

     2.“有财相分”的分配观

  第三节 先秦诸子经济思想的生态因子及其现代意义

   一 “天人合一”的整体论思维模式与环境伦理学

   二 “圣王之制”的资源保护政策与当今的环境立法工作

   三 先秦诸子对“和”的追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 节俭消费观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五 推人及物与环境道德

 附录1 主要参考文献和论著

 附录2 杨伟名经济思想初探

  一 引言

  二 杨伟名经济遗著及其学养基础概说

  三 杨伟名经济思想分析

   (一)关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认识——对“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调整的见解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思路的初创者关于“分田到户、恢复单干”的设想与论证

   (三)关于市场机制、价值规律与计划体制的认识

   (四)“社会主义初期建设任务”——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初步认识

   (五)孙中山经济思想对杨伟名的影响

 附录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与价值认同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一 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观

  二 中国人的环境观——中国人对生存环境的认知与对应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思想

    1.孔孟的天命观

    2.老子的天道观

    3.庄子的自然观

   (二)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天人相分”思想

  三 处理人际关系的“和谐”论

  四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

   (一)孟子的性善论

   (二)荀子的性恶论

  五 吸取传统文化营养,调理社会病态心理

   (一)树立正确人生观,为家庭和社会承担人生责任

   (二)“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脚踏实地的实践精神

   (三)加强道德修养,巩固“善心善性”,遏制“恶性”膨胀

   (四)放情山水,陶性怡情,疏解心理压力

  六 以“仁爱”、“兼爱”之心推己及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结语

 附录4 《走向富强的千年追求》导论

  (一)本书兼容并蓄几位老前辈关于发展经济学与经济发展思想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的各自之创见

  (二)本书的研究宗旨之一,在于探索中国经济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与中国社会经济的三千年兴衰荣辱、上升沉沦、几经沧桑之变两者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三)本书研究的宗旨之二,在于构建中国经济发展思想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四)本书研究的对象与领域,跨越了三千年历史的时空距离

 序

[1]《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3]《史记全本新注》1~4册,张大可注,三秦出版社,1990。

[4]《盐铁论校注》,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92。

[5]《管子集校》,《郭沫若全集》5~8卷,人民出版社,1985。

[6]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中华书局,1979。

[7]《中国历代食货志汇编简注》上、中、下册,王子英等注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1987。

[8]《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

[9]《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

[10]《朱子语类》,《朱文正公文集》,《四书集注》。

[11]《河南程氏遗书》。

[12]《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

[13]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中华书局,1977。

[14]邱濬:《大学衍义补》。

[15]唐甄:《潜书》,中华书局,1963。

[16]《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

[17]洪仁玕:《资政新篇》,《太平天国》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8]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19]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

[20]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中华书局,1959。

[21]郑观应:《盛世危言》(文白对照上、下册,八卷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22]薛福成:《庸庵文集外编》。

[23]陈炽:《续富国策》,光绪丁酉豫宁余氏校本。

[24]张謇:《张季子九录》,中华书局聚珍版。

[25]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6]严复:《原富》,商务印书馆老版本。

[27]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28]《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

[29]《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

[30]《总理全集》,民智书局,1930。

[31]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中、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1963,1981。

[32]叶世昌:《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上、中、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1983,1980。

[33]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80。

[34]吴慧:《桑弘羊研究》,齐鲁书社,1981。

[35]赵靖、石世奇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6]赵靖:《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概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37]赵靖、石世奇主编《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8]巫宝三:《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996。

[39]巫宝三等:《中国经济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

[40]何炼成、王一成主编《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

[41]《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7。

[4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

[43]《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

[44]《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80,1983,1986。

[45]《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

[46]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第一集第1~6卷,岳麓书社,1985(为康有为、梁启超、容闳、薛福成、曾纪泽、王韬等人海外出访论记文集)。

[47]叶世昌主编《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48]郑学益:《走向世界的历史事迹》,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9]叶坦:《富国富民论》,北京出版社,1991。

[50]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51]谭崇台:《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52]李守庸:《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思想初探》,《经济评论》1993年第2期。

[53]王毅武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54]严清华:《中日现代化经济发展思想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55]李向民:《大梦初觉——中国经济发展学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56]冯世新、陆卫明:《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57]冯光星、孟宪俊等:《社会主义在中国》,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8]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编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专题教学提要》,华文出版社,1996。

[59]韦苇:《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60]韦苇:《走向富强的千年追求——中国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历史演进》,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1]《论语》,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

[2]《大学·中庸》,梁海明译注,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3]《孟子今译》,刘方元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4]《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5]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

[6]《道德经》,黄朴民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7]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中华书局,2009。

[8]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9]陈国庆:《中华儒家精神》,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10]韦苇:《走向富强的千年追求》,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11]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