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53

预测?预警?预控——未来研究三部曲图书

Forecast. Early Warning. Pre-Control: Future Research Trilogy

SSAPID:101-9019-1118-81
ISBN:978-7-5201-3825-3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自1997年进入以未来研究为取向的社会学预测领域探索至今长达20年的集成之作。探索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本书的第一部,以社会预测研究为主,主要对社会预测的学科定位和社会预测的基本原理进行探讨。第二个阶段即本书的第二部,以社会预警研究为主,主要运用系统模型和社会计量学方法探索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问题。第三个阶段以社会预控研究为主,主要探索在社会领域进行前馈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阎耀军
编 辑:丁凡;李惠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代序 预测·预警·预控——学术媒体访谈录

 附录 已发表的与本项研究相关的论文

 作者简介

 第一卷 预测——关于社会预测基本原理的探讨

  卷首语 应当为社会预测学立一个门户

  第一章 人类社会与人类的社会预测

   第一节 人和动物的社会及预测和预感

   第二节 从古代龟蓍占卜到现代科学预测

    一 神灵性预测

    二 经验性预测

    三 哲理性预测

    四 实证性预测

   第三节 社会预测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作用

    一 趋利避害作用

    二 领导决策作用

    三 计划管理作用

    四 持续发展作用

  第二章 当代社会变迁与社会预测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社会预测的需求随着社会变迁的加速而急剧增长

   第二节 发达国家社会预测活动的四大特点和趋势

    一 社会预测活动的组织化与国际化特点及趋势

    二 社会预测活动的学术化与普及化特点及趋势

    三 社会预测活动的商品化与产业化特点及趋势

    四 社会预测活动的制度化与法律化特点及趋势

   第三节 现代社会预测在我国的兴起和三大发展趋势

    一 现代预测活动在我国的兴起

    二 大规模长期预测的开展及跨领域综合预测趋势

    三 以“蓝皮书”为代表的“皮书热”及预测活动制度化和系列化趋势

    四 社会预测活动的多层次展开和全方位渗透趋势

    五 市场预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

  第三章 社会预测与自然预测的主要差别

   第一节 社会预测与自然预测在主客体关系上的差别

   第二节 社会预测与自然预测在规律性上的差别

   第三节 社会预测与自然预测在复杂程度上的差别

   第四节 社会预测与自然预测在不确定性程度上的差别

  第四章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预测及其分类

   第一节 广义社会预测与狭义社会预测

   第二节 社会预测的基本分类

    一 按照预测主体划分

    二 按照预测客体划分

    三 按照预测时间划分

    四 按照预测目的划分

    五 按照预测范围划分

    六 按照预测方法划分

   第三节 社会预测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 社会预测(狭义)

    二 经济预测

    三 军事预测

    四 科学预测

    五 技术预测

  第五章 社会预测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横断学科

   第一节 社会预测是社会科学认识过程的最终完成阶段

   第二节 社会预测的效果是检验社会科学成功程度的标准

   第三节 社会预测是“认识世界”向“改造世界”转化的中介

   第四节 社会预测功能的强弱关系社会科学的地位和前途

   第五节 社会科学中社会预测功能不发达的状况亟待改善

  第六章 社会预测学作为社会学中的分支学科

   第一节 社会预测学是社会学中势在必建的分支学科

    一 当代社会变化的日趋加快与社会预测相对迟滞的反差,使社会实践发出研究社会预测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呼唤

    二 各领域预测研究成果的积累和部门预测学的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使社会预测进行学科化整合的条件与时机业已成熟

   第二节 社会预测学在社会学母体中成长和分化

    一 社会学具有注重预测的历史传统

    二 社会学具有多元交叉和高度综合性的特点

   第三节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预测学的研究内容

    一 社会预测的科学定位问题

    二 社会预测学的学科结构和具体功能

    三 社会预测的基本原理研究

    四 社会预测的相关学科和相关理论研究

    五 社会预测的思维形式研究

    六 社会预测的基本条件和一般程序研究

    七 社会预测的主要方法及应用案例研究

    八 社会预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九 社会预测的历史研究

   第四节 社会预测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 社会预测的理论基础问题

    二 对社会预测不同于自然预测的特点的认识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预测的范式更新问题

    三 社会指标与社会预测以及社会预测运用数学方法的问题

  第七章 社会预测的主客体关系及其博弈性原理

   第一节 社会预测客体的因应与自我实现预言

   第二节 社会预测主客体的互动反射

   第三节 社会预测的主客体博弈与纳什均衡

  第八章 社会规律及社会预测的规律性原理

   第一节 社会运动究竟有无规律可循

   第二节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通性和一致性

   第三节 自然规律在社会预测中的应用及其限度

  第九章 社会周期与社会预测的周期性原理

   第一节 周期性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命题

   第二节 人类利用周期性进行预测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社会周期的特点与社会预测

  第十章 相似现象与社会预测的相似性原理

   第一节 充斥整个宇宙的相似现象

   第二节 相似性能否用于社会预测

   第三节 相似类推的内在机理和仿真模型

  第十一章 社会惯性与社会预测的惯性原理

   第一节 惯性是宇宙间的一种普遍现象

   第二节 社会惯性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 利用惯性原理进行社会预测的局限性

  第十二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预测的系统性原理

   第一节 任何社会预测都应当是对系统的预测

   第二节 系统论及其对社会预测的理论意义

   第三节 社会预测应当遵循系统论的理论原则

  第十三章 社会预测的不确定性与测不准原理

   第一节 社会系统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社会预测为什么会有测不准性

    一 因社会预测客体因应行为而导致测不准性

    二 因人类个体的主观随意性和非理性而导致测不准性

    三 因社会预测信息的不完备性而导致测不准性

    四 因预测期限内新因素介入而导致测不准性

    五 因社会系统的非线性和随机性导致测不准性

   第三节 社会预测的魅力和意义所在

 第二卷 预警——关于社会预警理论与方法的探讨

  卷首语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第十四章 社会预警:由迷信占卜走向现代实证科学

   第一节 人类社会预警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 以迷信占卜为特征的神灵性社会预警

    二 以重复推断为特征的经验性社会预警

    三 以定性思辨为特征的哲理性社会预警

    四 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为特征的实证性社会预警

   第二节 实证性社会预警在当代的发展

    一 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的发轫

    二 由经济预警到社会预警

    三 预警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 社会预警的全球化

    五 实证性社会预警在中国的发展

  第十五章 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的概念及概念体系

   第一节 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社会预警是在社会顺境状态下对社会逆境出现的可能性的预先估计

    二 社会预警是在对社会负变量的量变监测的基础上,对其接近质变临界值的程度的评估性预报

    三 社会预警是对社会运行中不良事态爆发条件的评估和不确定的早期预报

   第二节 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的概念体系

    一 社会预警视角中的社会运行

    二 社会预警中的警情、警源和警兆

    三 社会预警中的警限和警级

  第十六章 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建立在量变质变规律基础上的警限原理

   第二节 社会运行基本矛盾关系的对立统一原理

   第三节 社会危机现象的周期性重演原理

   第四节 社会危机发展过程的相似性原理

   第五节 建立在因果相关性基础上的警兆原理

  第十七章 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的相关理论(上)

   第一节 社会稳定理论

    一 社会恒定论

    二 社会平衡论

    三 有序发展论

   第二节 社会转型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

    一 社会转型理论

    二 社会分层理论

   第三节 社会运行理论

    一 良性运行

    二 恶性运行

    三 中性运行

   第四节 社会控制理论

    一 社会控制的含义及意义

    二 社会学阶段的社会控制理论

    三 控制论阶段的社会控制理论

  第十八章 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的相关理论(下)

   第五节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二 社会冲突理论

   第六节 耗散结构理论

   第七节 全球化理论

   第八节 社会燃烧理论

  第十九章 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与社会计量

   第一节 社会计量是以指标体系为工具的“软计量”

    一 社会计量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社会计量的难点在于对“非物化”现象的计量

   第三节 社会计量在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的重要作用

  第二十章 社会预警指标体系中的理论模型建构

   第一节 理论模型是建立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的灵魂

   第二节 社会预警的系统动态分析模型

   第三节 社会预警模型中各子系统的相关关系

  第二十一章 社会预警指标体系中的现实警源依据

   第一节 权力腐败问题

   第二节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第三节 城镇失业、下岗和再就业问题

   第四节 贫富差距和分配不公问题

   第五节 犯罪和社会治安问题

  第二十二章 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基于理论模型的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第二节 各级指标理论内涵的阐释和论证

    一 生存保障指数及其构成

    二 经济支撑指数及其构成

    三 社会分配指数及其构成

    四 社会控制指数及其构成

    五 社会心理指数及其构成

    六 外部环境指数及其构成

   第三节 社会预警指标的遴选原则

    一 兼顾指标的完备性和精炼性的原则

    二 兼顾指标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原则

    三 兼顾静态性指标与动态性指标的原则

    四 兼顾客观性指标和主观性指标的原则

    五 兼顾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需要的原则

    六 兼顾国际标准和中国国情的原则

    七 兼顾现行统计制度和时代发展的原则

   第四节 用德尔斐法遴选指标并确定权重

    一 德尔斐法的特点

    二 实施德尔斐法的程序

    三 经德尔斐法遴选出的社会预警指标

  第二十三章 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的运行平台与操作要领

   第一节 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系统的结构模式

    一 模块群一

    二 模块群二

    三 模块群三

   第二节 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系统的操作要略

    一 确立进入社会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

    二 选择适宜的预测方法

    三 用模糊数学方法确定综合评价值

    四 科学地划分警限级别的阈值区间

    五 开发社会预警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

    六 建立灵敏的监测反馈和应对危机的控制管理系统

  第二十四章 运用社会预警指标体系进行实证性研究

   第一节 社会预警指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一 指标数据的采集

    二 指标数据的处理

    三 社会预警警级的划定

    四 社会稳定度的层次结构

    五 指标权重的确定

    六 指标分数的确定

   第二节 对中国1989年社会稳定状况的回溯性评估

   第三节 对中国1985~2002年社会稳定的模拟预警

    一 生存保障子系统稳定度的变动情况

    二 经济支撑子系统稳定度的变动情况

    三 社会分配子系统稳定度的变动情况

    四 社会控制子系统稳定程度的变动情况

    五 社会心理子系统稳定度的变动情况

    六 外部环境子系统稳定度的变动情况

  第二十五章 附录

   附录一 建立社会预警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和研究路线

    一 本课题研究所追求的目标

    二 本项研究所遵循的原则

    三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路线

   附录二 本项研究所使用的各种专家咨询调查表

 第三卷 预控——关于前馈控制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探讨

  卷首语 前馈控制——人类有史以来的梦想

  第二十六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 前馈控制的基本理论研究

    二 历史上前馈控制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研究

    三 前馈控制管理机制系统的一般模式研究

    四 前馈控制管理系统模式的应用研究

   第四节 理论性背景

    一 风险社会理论

    二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概念的提出

    三 前馈控制方法在自然领域的广泛运用

   第五节 研究的方法

  第二十七章 前馈控制的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节 前馈控制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之优劣比较

   第三节 前馈控制对现代社会管理的意义

  第二十八章 中国古代先哲的前馈控制思想

   第一节 逢事必占,庙算在先

   第二节 采诗考政,体察民意

   第三节 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第四节 未乱先治,图难于易

   第五节 令人知事,明其法禁

   第六节 曲突徙薪,预控为重

   第七节 先戒为宝,宁可虚防

   第八节 不战而胜,先发制人

   第九节 仿真模拟,推演结局

   第十节 锦囊妙计,依次而行

  第二十九章 现当代国内外对前馈控制科学方法的探索

   第一节 社会指标方法

   第二节 情景分析方法

    一 情景分析方法的定义和特点

    二 情景分析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三 改进策略

   第三节 城市网格化管理方法

    一 城市网格化管理可以容纳丰富的管理信息并具有信息共享性,是现代城市应对日益庞杂的对象系统、整合管理资源的有效手段

    二 城市网格化管理具有强大的监控、反馈和督办功能,对提高现代城市应对快速多变的局面、提高管理效率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三 城市网格化管理具有全时空和细密型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城市管理中的“死角”和“盲点”,做到全方位全时段操控

    四 城市网格化管理具有从单纯反馈性管理趋向前馈性管理的特色,可以使城市管理由事后问责式管理变为事前预警性管理

    五 城市网格化管理集成多种现代科技手段,为城市管理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长效机制,是城市管理改革与管理现代化的一个方向

    六 城市网格化管理有利于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快速互动,为居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了便捷渠道,有利于实现城市管理的社会化

   第四节 网络舆情监测方法

    一 网络舆情监测方法

    二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第五节 政策模拟方法

    一 主要内容

    二 存在问题

  第三十章 我国社会管理中前馈控制的问题

   第一节 “预警”和“应急”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第二节 阻碍前馈控制的四重障碍

    一 第一重障碍:社会预测和预警的困难性

    二 第二重障碍:危机预报的自风险性

    三 第三重障碍:危机事件的长周期性和为官执政的短期性

    四 第四重障碍:政绩考核制度不完善

   第三节 预警工具科学化中相互纠结的三个瓶颈

  第三十一章 破解前馈控制诸多纠结的设想和设计

   第一节 开发“社会风险模拟器”的设想

   第二节 社会管理前馈控制机制系统模式设计

    一 前馈控制管理机制模式设计的原则

    二 前馈控制机制系统的一般模式

  第三十二章 对我国社会稳定实施前馈控制可能性的探索

   第一节 用来解释社会稳定机理的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框架

   第二节 用来测评社会稳定程度的具体指标

   第三节 社会稳定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和模拟预警

    一 运行社会稳定前馈控制指标体系的操作流程

    二 对我国1985~2002年社会稳定程度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

  第三十三章 前馈控制在我国信访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信访问题实施前馈控制的理论模型及指标体系

    一 信访问题模块

    二 社会环境模块

    三 利益冲突模块

    四 体制局限模块

    五 执政能力模块

    六 社会心理模块

   第二节 信访问题前馈控制系统的整合和运行机制

    一 全面整合我国信访问题前馈控制机制的必要性

    二 全面整合我国信访问题预警机制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信访问题前馈控制机制的全面整合模式暨系统构建

    一 系统的静态结构——信访问题预警机制组织结构模式的设计

    二 系统的动态结构——信访问题预警运行机制模式的设计

   第四节 基于MIS的信访预警预控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设想

    一 信访信息化基础建设基础上的信访预警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二 MIS下的信访预警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

    三 信访预警预控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功能

    四 信访预警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弊病

    五 信访预警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支持

  第三十四章 前馈控制在我国民族关系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民族关系预警预控系统的理论模型及指标体系

    一 系统分析模型逻辑架构的设计和阐释

    二 评价模型中各领域模块设置的理由及指标构成

   第二节 民族关系预警预控系统的运行机制

    一 民族关系预警预控机制的宏观结构

    二 民族关系预警机制系统的微观结构

   第三节 民族关系预警预控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一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与开发方法的选择

    二 系统设计

    三 系统功能试验

   第四节 《民族关系监测评估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说明

    一 系统概述

    二 系统通用操作说明

    三 指标体系管理子系统

    四 地区管理子系统

    五 知识库子系统

    六 和谐指数评估子系统

    七 和谐指数预测子系统

    八 系统维护

   第五节 广西版民族关系监测预警及处置系统简介及使用说明

    一 登录

    二 基础信息管理

    三 指标体系管理

    四 指标评估管理

    五 问卷信息管理

    六 附件信息管理

    七 其他功能模块

  第三十五章 前馈控制在打击犯罪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犯罪预测时空定位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

    一 系统软件构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 系统软件的主要功能和操作界面

   第二节 犯罪预测时空定位信息管理系统操作使用

    一 基本操作

    二 犯罪历史数据分析模块

    三 犯罪预测模块

    四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第三节 犯罪预测时空定位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效果及应用前景

    一 运行效果

    二 关于推广应用和拓展FZYC-V1.0的设想

  第三十六章 复杂系统脆性视角下的公共危机预控研究

   第一节 复杂系统崩溃机理

   第二节 三维元胞自动机的复杂系统脆性模拟

   第三节 公共危机的系统分析

   第四节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脆性熵预测

    一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

    二 脆性因子的分类等级

    三 小结

  第三十七章 对“后发危机”的预控研究

   第一节 什么是后发危机

   第二节 后发危机生成的逻辑框架与路径模拟

    一 逻辑框架

    二 路径模拟

   第三节 基于案例的对比分析

    一 2005年吉林石化“11·13”爆炸事件

    二 天津瑞海“8·12”大爆炸事件

    三 案例对比

   第四节 后发危机的具体防控策略

    一 合理开展预期管理,培养公众理性认知能力

  第三十八章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推荐系统”运作模式的预测预控

   第一节 推荐系统与社会预测

    一 何谓“推荐系统”

    二 “推荐系统”与社会预测

   第二节 基于推荐系统方法的社会预测案例分析

   第三节 推荐系统的优越性和实施条件

  第三十九章 基于“人在回路”技术的敏感领域社会预测研究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预测敏感领域的“官-僚困境”?

   第二节 社会预测敏感领域官-僚困境的成因

   第三节 预测软件中主观修正模块的设置与领导者预见能力的嵌入

   第四节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搭设敏感信息流程中的法约尔天桥

  第四十章 基于膜科学与技术的社会风险因子分离技术研究

   第一节 对膜现象和膜技术的哲学思考

   第二节 将膜技术引入现代社会风险管理的社会物理学思考

   第三节 将膜技术引入社会风险管理领域的若干难点问题分析

    一 社会膜与工程膜的客体差异问题

    二 社会领域的膜客体通过膜分离后的后续演变问题

    三 社会风险的虚拟性与社会膜的抽象化问题

    四 社会膜的技术化和智能化问题

   第四节 社会膜概念的界定和社会膜的技术结构设想

  第四十一章 社会稳定风险仿真模拟与社会冲突的前馈控制

   第一节 仿真模拟方法与社会冲突的前馈控制

   第二节 社会稳定风险的系统性涌现与仿真模拟

   第三节 对社会稳定风险涌现(社会冲突)进行仿真模拟的初步设想

  第四十二章 研究结论及后续研究设想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前馈控制的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

    二 历史上前馈控制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

    三 前馈控制管理机制系统的一般模式研究

    四 前馈控制管理机制系统应用方面的研究

   第二节 后续研究设想

    一 建立有利于前馈控制管理的制度框架研究

    二 前馈控制模式的分类研究

    三 人工智能危机剧情生成系统研究

    四 社会危机态势推演系统研究

    五 前馈控制的方法和技术支撑体系

    六 社会风险模拟器的研发

 后记

〔美〕爱德华·威尔逊:《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阳河清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法〕米歇尔·弗伊:《社会生物学》,殷世才、孙兆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

吴江雄主编《毛泽东预言》,红旗出版社,2000。

〔苏〕B.B.科索拉波夫:《社会预测方法论》,顾镜清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王兴成、秦麟征主编《国外社会科学政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秦麟征主编《未来领域软科学大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冯文权:《国际预测研究活动概况与预测评价》,《预测》1990年第9卷第1~2期。

孙明玺:《现代预测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美〕艾文·托夫勒:《大未来》,黄继民等译,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

〔美〕约·奈斯比特:《2000年大趋势》,周学恩等译,东方出版社,1990。

阎耀军:《试论社会科学与社会预测》,《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6期。

陶文昭:《西方未来学思潮述评》,《江淮论坛》1994年第5期。

徐超富:《美国咨询业的发展特点及启示》,《决策与发展》2000年第4期。

1991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1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5年以来的《预测》杂志。

李明华:《论社会预测的特殊性及社会预测的复杂性》,《哲学研究》1994年第3期。

张德春:《社会预测的理论前提》,《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冯之浚:《战略研究与预测技术》,《河北学刊》1986年第3期。

〔英〕卡·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何林、赵平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美〕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学科》,张淑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美〕爱德华·威尔逊:《大自然的猎人——生物学家威尔逊自传》,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庞元正、丁冬红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的社会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张召忠:《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张召忠:《战争离我们有多远》,解放军出版社,1999。

陈歆耕:《点击未来战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

顾镜清编《2000年的科学技术(现状和预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

秦麟征等:《领导与未来》,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

夏禹龙主编《世纪之交的社会科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

徐明明:《论社会科学预测的理论基础》,《宁夏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当代著名西方哲学家评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韩寿根等主编《学科大全》,沈阳出版社,1989。

袁方主编《社会学百科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杨直、方一明:《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管理思路》,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旷三平:《马克思社会预见理论面临的挑战》,《学术研究》2000年第4期。

阎耀军:《社会预测学:社会学中势在必建的分支学科》,《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5期。

〔美〕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学科》,张淑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英〕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1991。

阎耀军:《试论社会预测的主客体互动反射性原理》,《预测》2003年第1期。

阎耀军:《社会预测的赌博与博弈》,《理论与现代化》2004年第2期。

姚庆国编著《博弈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潘天群:《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第12、第19、第20、第23、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

〔美〕爱德华·威尔逊:《论人的天性》,林和生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华岗:《规律论》,人民出版社,1982。

张嘉同、沈小峰主编《规律新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邱守娟:《社会发展规律论》,《理论探讨》1990年第2期。

旷三平:《马克思社会预见理论面临的挑战》,《学术研究》2000年第4期。

余哲等:《世界新学科总览》,重庆出版社,1987。

杨忠虎、魏新玲:《关于历史周期率的思考》,《理论月刊》2000年第3期。

徐平华:《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波动与人口关系初探》,《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潘顺安:《地质学中的周期现象及其意义》,《广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4年第4期。

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人民出版社,1981。

《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史记·货殖列传》。

〔美〕威廉·斯特劳斯、尼尔·豪:《第四次转折——世纪末的美国预言》,杨立平等译,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1998。

张光鉴:《相似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金山:《相似论——相似·预测·决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李玉兰:《类比推理的机制与功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王亚同:《类比推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陶汉章等编著《孙子兵法概论》,解放军出版社,1985。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郑立新主编《现代政策研究全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谢帮同:《世界经典物理学简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英〕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潘德冰:《社会场论导论——中国:困惑、问题及出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魏宏森:《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人民出版社,1983。

黄麟雏等:《系统思想与方法》,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朴昌根编著《系统科学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奥〕L.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秋同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美〕E.拉兹洛:《用系统的观点看世界》,闵家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苏〕B.Γ.阿法纳西耶夫:《系统与社会》,知识出版社,1988。

王元灼:《对“测不准原理”若干问题的探讨》,《南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4期。

钱树高等:《试论诲森伯不确定性原理》,《昆明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王胥印:《不确定性系统科学概要》,《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吕瑞华:《宏观经济指标的不确定性》,《统计研究》1998年第4期。

顾镜清编著《未来学概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

《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范岱年译,商务印书馆,1976。

张敬梅:《科学思维与占卜》,济南出版社,1998。

郑杭生等:《社会指标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美〕兹·布热津斯基:《大失败》,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朱庆芳:《社会指标的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宋林飞:《社会风险指标与社会波动机制》,《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6期。

张春曙:《大城市社会发展预警研究及应用初探》,《预测》1995年第1期。

鲍宗豪、李振:《社会预警与社会稳定关系的深化》,《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上海社会稳定指标体系课题组:《上海社会稳定指标体系纲要》,《社会》2002年第12期。

宋林飞:《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阎耀军:《沙市社会转型期犯罪发展趋势预测》,《犯罪与改造研究》1994年第6期。

冯天瑜:《关于文化重演律的思考》,载《人文论衡》,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张光鉴:《相似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阎耀军:《论社会预警的概念及概念体系》,《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5期。

阎耀军:《超越危机:社会稳定的量度与预警预控》,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王地宁、唐均:《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建构和应用》,《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阎耀军:《城市社会预警基本原理刍议——从城市社会学视角对城市社会问题爆发的预警机理探索》,《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王二平等:《社会预警系统与心理学》,《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4期。

沈远新:《危机性认同:一个社会预警信号》,《岭南学刊》1998年第5期。

江林茜:《论国土资源管理的社会预警系统研究》,《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年第5期。

叶国文:《预警和救治:从“9·11”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国际论坛》2002年第4卷第3期。

张力、李梅:《构建体制性的政府危机管理系统——恐怖活动猖獗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预警》,《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2期。

陈尧:《当代政府的危机管理》,《行政论坛》2002年总第52期。

张小明:《从SARS事件看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机制设计》,《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19卷第3期。

何颖:《重视和加强政府危机管理》,《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周亚:《未雨绸缪:危机管理》,《企业经济》2003年第6期。

任兆璋、贾肖明:《SARS向我国政府危机管理机制提出挑战》,《改革与理论》2003年第3期。

郭晓来:《对现代危机管理的几点思考》,《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孟雪梅、贾春华:《论中小企业预警式战略与危机管理系统》,《情报科学》2001年第5期。

郭学堂:《国际危机管理与决策模式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8期。

袁勇:《新闻信息传播与政府危机管理的互动关系》,《新闻爱好者》2003年第10期。

杨雪冬:《从反恐怖国家回到正常国家:“911”前后的美国危机管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6期。

王培暄:《贫富差距社会风险的承受力、预警及对象》,《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吴忠民:《社会问题预警系统研究》,《东岳论丛》1996年第4期。

洪大用、刘树成:《经济周期与预警系统》,科学出版社,1990。

宋林飞:《少数人闹事与早期警报系统》,《青年学者》1989年第1期。

贾俊平:《关于社会指标的几个理论问题》,《国外社会学》1990年第3期。

朱庆芳:《社会保障指标体系》,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赵松山、白雪梅:《用德尔斐法确定权数的改进方法》,《统计研究》1994年第4期。

谢立中:《我国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再探讨》,《南昌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孙一啸:《模糊数学在经济预警系统中的应用》,《预测》1994年第3期。

袁晋华:《建立我国宏观经济预警系统的构想》,《金融研究》1994年第7期。

马旗戟:《关于建立中国青年社会问题预警系统的设想》,《中国青年研究》1994年第4期。

顾海滨:《中国通货膨胀预警:构架与实证》,《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3期。

阎耀军:《社会学应用于廉政建设的一项创举——评天津市“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系统”》,《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樊克勤、高铁梅、张桂莲:《我国经济预警信号系统的维护和应用》,《预测》1997年第5期。

雷振扬:《论政府与公众关系预警》,《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谷迎春:《关于社会指标体系的理论思考》,《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

尚东涛:《基层单位干群关系预警系统探讨》,《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1期。

陈仲常:《失业风险监测预警指标考察》,《经济科学》1998年第4期。

沈远新:《危机性认同:一个社会预警信号》,《岭南学刊》1998年第5期。

姜淑莲:《宏观经济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改进》,《江苏统计》1998年第9期。

陈仲常等:《下岗失业人员心理承受能力预警分析》,《重庆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何云:《预警现代民间造神运动》,《世界宗教文化》1999年第3期。

郭克莎:《超越危机——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预警》评介,《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11期。

王培暄:《贫富差距社会风险的承受力、预警及对策》,《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夏索琴:《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监测预警》,《现代管理科学》1999年第2期。

蓝若莲:《失业对我国经济及社会的影响与建立失业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经济师》2000年第6期。

王光:《社会治安评价指标与预警》,《人民公安》2000年第3期。

牛文元:《社会物理学与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第1期。

刘明波:《为腐败预警——写在家庭财产报告制度实施之际》,《领导科学》2001年第9期。

冯煜:《中国失业预警线探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高玉钒,席酉民:《企业文化管理与管理预警研究》,《预测》2001年第5期。

张泮洲:《对敏感问题预警系统建立的研究》,《上海统计》第2001年第10期。

王文革:《危机的预警识别》,《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6期。

秦立强、王光:《浅谈我国社会治安环境的评价与预警》,《统计研究》2002年第4期。

阎耀军:《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框架》,《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张新华,徐静:《浅析顾客满意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经济论坛》2002年第21期。

顾列铭:《产业预警在中国》,《中国工商》2002年第5期。

赵晓兰、乔源瑞:《企业员工关系预警管理中公关问题的成因分析》,《经济师》2002年第10期。

阎耀军:《中国大城市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阎耀军:《社会稳定的计量与预警与控系统的构建》,《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0~200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美〕 诺伯特·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知识出版社,1950。

〔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美〕冯·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载《科学学译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编译,科学出版社,1980。

〔美〕L.迈尔斯编《现代系统工程学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美〕D.H.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商务印书馆,1984。

《百子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陈禹编《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1986。

〔古罗马〕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历史》,王以涛等译,商务印刷馆,1987。

〔美〕赫伯特·A.西蒙:《社会控制论》,华夏出版社,1988。

〔美〕G.戴维斯:《管理信息系统》,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

袁利金、蒋绍忠:《系统动态学——社会系统模拟理论和方法》,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郑杭生、李强、李路路:《社会指标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陈福祥:《预测控制及应用》,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席裕庚:《预测控制》,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

朴顺玉:《管理信息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严家明、于真、杜云波等:《社会机制论》,知识出版社,1995。

〔美〕布热津斯基:《大失败》,军事科学院外军资料翻译组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G.E.P. Box等:《时间序列分析——预测与控制》,顾岚译,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陈锋:《无奈的硝烟》,北京解放军报出版社,1999。

施芝华:《孙子兵法新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爱尔兰〕约翰·霍兰:《涌现——从混沌到有序》,陈禹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钱学森:《创建系统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应对危机:美国国家安全决策机制》,时事出版社,2001。

吴必康:《美英现代社会调控机制》,人民出版社,2002。

阎耀军:《超越危机:社会稳定的量度与社会预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邓爱林:《 电子商务推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3。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

〔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

王煜全:《情报制胜》,科学出版社,2004。

王铮:《中国国家环境经济安全的政策模拟分析》,科学出版社,2004。

阎耀军:《社会预测学基本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阎耀军:《现代实证性社会预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周永生:《企业危机预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于晓明:《社会转型期山东信访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冯惠玲:《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吴毓江撰《墨子校注》(上下册),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6。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赵成根主编《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王晓林:《社会发展机制优化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其识别:理论探讨与经验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上海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编《俄罗斯国家安全决策机制》,时事出版社,2007。

刘均:《风险管理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王银梅:《社会稳定及预警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

〔英〕彼得·泰勒-顾柏、〔德〕詹斯·O..金编著《社会科学中的风险研究》,黄觉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王小非:《海军作战模拟理论与实践》,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胡晓峰:《社会仿真——信息化战争研究的新领域》,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王超:《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府预警管理模式研究》,湖北科技出版社,2010。

马怀德:《法制背景下的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

陈秋玲:《社会风险预警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王铮、薛俊波、朱永彬:《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CGE技术》,科学出版社,2010。

罗批:《从综合到涌现——战争复杂系统综合建模仿真方法、实践与思考》,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

颜烨:《煤殇:煤矿安全的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阎耀军:《社会管理的前馈控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奥地利〕詹尼士等:《 推荐系统》,蒋凡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王学松、郑领英编著《膜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高筱苏:《情景分析在公司规划中的应用》,《预测》1990年第9期。

陈岳:《我国犯罪预测的现状和设想》,《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宗蓓华:《 战略预测中的情景分析法》,《预测》1994年第2期。

张春曙:《大城市社会发展预警研究及应用初探》,《预测》1995年第1期。

宋林飞:《社会风险指标与社会波动机制》,《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6期。

阎耀军:《试论社会科学与社会预测》,《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6期。

樊克勤、高铁梅、张桂莲:《我国经济预警信号系统的维护和应用》,《预测》1997年第5期。

雷振扬:《论政府与公众关系预警》,《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尚东涛:《基层单位干群关系预警系统探讨》,《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1期。

陈仲常:《失业风险监测预警指标考察》,《经济科学》1998年第4期。

王培暄:《贫富差距社会风险的承受力、预警及对策》,《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夏索琴:《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监测预警》,《现代管理科学》1999年第2期。

Vapnik V.,(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9).

蓝若莲:《失业对我国经济及社会的影响与建立失业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经济师》2000年第6期。

王光:《社会治安评价指标与预警》,《人民公安》2000年第3期。

朱跃中:《中长期能源发展情景分析方法对我国未来节能规划的启示》,《中国能源》2000年第5期。

牛文元:《社会物理学与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第1期。

鲍宗豪、李振:《社会预警与社会稳定关系的深化》,《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冯煜:《中国失业预警线探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王文革:《危机的预警识别》,《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6期。

张泮洲:《对敏感问题预警系统建立的研究》,《上海统计》2001年第10期。

阎耀军:《论社会预警的概念及概念体系》,《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5期。

叶国文:《预警和救治:从“9·11”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国际论坛》2002年第3期。

曹哲文:《论企业集团危机管理系统的设计》,《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杨雪冬:《从反恐怖国家回到正常国家:“9·11”前后的美国危机管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6期。

陈尧:《当代政府的危机管理》,《行政论坛》2002年第7期。

秦立强、王光:《浅谈我国社会治安环境的评价与预警》,《社会学月刊》2002年第8期。

阎耀军:《试论社会预测主客体的互动反射性原理》,《预测》2003年第1期。

〔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3年第3期。

张小明:《从SARS事件看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机制设计》,《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王二平等:《社会预警系统与心理学》,《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4期。

韦琦:《复杂系统崩溃的脆性致因研究》,《系统工程》2003 年第4期。

韦琦、金鸿章、郭健:《基于脆性联系熵的复杂系统崩溃致因研究》,《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3年第4期。

郭晓来:《对现代危机管理的几点思考》,《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郭学堂:《国际危机管理与决策模式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8期。

薛澜、朱琴:《危机管理的国际借鉴:以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8期。

陈建华、何志武:《论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江汉论坛》2003年第11期。

田军:《基于德尔斐法的专家集成模型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期。

阎耀军:《社会稳定的计量与预警预控系统的构建》,《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阎耀军:《现代社会预警的结构模式及操作要略》,《未来与发展》2005年第4期。

张学才、郭瑞雪:《情景分析法综述》,《理论月刊》2005年第8期。

金鸿章、李琦、吴红梅:《基于脆性因子的复杂系统脆性分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

吴丽花、刘鲁:《个性化推荐系统用户模型技术综述》,《情报学报》2006 年第1期。

毛媛媛、戴慎志:《犯罪空间分布与环境特征——以上海市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第3期。

阎耀军:《加强社会管理的前馈控制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岳志新、马东祝、赵丽娜、赵寒梅:《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年第5期。

阎耀军:《对社会稳定实施前馈控制的可能性探索》,《学术研究》2006年第9期。

赵豪迈:《电子政务中政府模型与建设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6。

金炳镐、严庆:《论民族关系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切合》,《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王铮等:《国家经济安全政策模拟器的开发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年第1期。

张海波:《社会风险研究范式》,《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冯磊、张明毫:《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模型的构建——基于组织整合理论的分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宋协娜:《略论信访问题预警系统建设》,《理论学刊》2007年第2期。

李晓翔、谢阳群:《危机信息系统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3期。

王伟:《公共危机信息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第12期。

苗东升:《论涌现》,《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童星:《社会风险预警研究与行政学危机管理研究的整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

童星:《熵:风险危机管理研究新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黄顺康:《非直接利益冲突何以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宋协娜:《新时期信访工作机制建设论要》,《学习论坛》2009年第2期。

阎耀军:《风险社会中的管理时滞与前馈控制》,《天津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陈磊、任若恩:《时间序列判别分析技术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图模型在公司财务危机预警中的应用》,《系统管理学报》2009年第6期。

张世伟、万相昱、曲洋:《公共政策的行为微观模拟模型及其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牛文元:《社会物理学与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第1期。

孙翊、王铮:《中国多区域社会保障均衡的政策模拟》,《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阎耀军:《信访问题预警的理论模型及指标体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宋协娜等:《我国信访问题预警机制的全面整合与系统构建》,《天津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阎耀军:《应急管理的前馈控制模式研究》,《中国应急管理》2010年第9期。

孙翊:《“后危机”时代中国多区域支付政策的CGE模型、模拟及分析统计研究》2010年第10期。

侯延香:《基于情景分析的企业危机预警》,《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第17期。

刘雪明:《情景模拟法在公共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评论》2011年第1期。

易小平:《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创新管理》,《武汉学刊》2011年第6期。

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新重庆》2011年第2期。

肖潇:《基于多智能体经济模拟的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年第2期。

林祥伟:《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三种形式》,《黄海学术论坛》2011年第2期。

杨国林:《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基本内涵及实现路径》,《新远见》2011年第3期。

赵军:《我国犯罪预测及其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常健、韦长伟:《当代中国社会二阶冲突的特点、原因及应对策略》,《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

杨博、赵鹏飞:《推荐算法综述》,《山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赵军:《我国犯罪预测及其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陈东冬:《民生哲学视域下的创新社会管理研究》,《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

戴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构建社会治安管理新模式》,《武汉学刊》2011年第5期。

纪晓岚:《关于社会管理理论若干问题探索》,《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资金星:《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哲学思维》,《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第6期。

吕志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思考》,《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6期。

刘华新:《新技术、新理念助力现代应急管理》,《中国应急管理》2011年第11期。

闫红丽:《社会危机管理领域主题图本体模型构建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杨芳勇:《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综述》,《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年第12期。

张成:《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中的公安应急管理探析》,《政法学刊》2012年第1期。

朱西林:《论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推进网络虚拟社会善治》,《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李永超:《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长效机制建设》,《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康鸿:《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与危机事件多发的根源》,《人文杂志》2012年第1期。

田忠钰:《风险社会下党执政能力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实事求是》2012年第1期。

蒯正明:《吉登斯全球风险社会理论解读与评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李晓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初论》,《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李林川:《风险社会与社会管理创新》,《民主》2012年第1期。

徐亚文:《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局限性及其建构》,《政治与法律》2012年第1期。

章先华:《论我国应急管理机制创新——从疫情应急角度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张涛:《复杂适应系统下收入分配政策的动态评价:一个基于主体微观模拟模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第2期。

朱德米:《政策缝隙、风险源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2期。

刘堂灯:《风险社会视域下预见性政府的构建》,《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左亚文:《当今中国社会风险的哲学透视》(上),《论探讨》2012年第2期。

谭爽:《特殊重大工程项目的风险社会放大效应及启示——以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为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阎耀军:《我国社会预警体系建设的纠结及其破解》,《国家行政学院学》2012年第3期。

崔德华:《风险社会理论的基本维度及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鸡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刘红春:《风险社会视阈下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新闻知识》2012年第3期。

韩震:《人类进入风险社会》,《文明》2012年第3期。

肖瑛:《风险社会与中国》,《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4期。

龚维斌:《我国社会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4期。

杨小军:《社会管理创新:系统论视角思考》,《党政论坛》2012年第4期。

殷灿:《在风险社会的社会管理创新中信访工作何去何从?》,《经营管理者》2012年第4期。

方维:《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项目风险管理方法研究》,《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年第4期。

孟荣:《风险社会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第5期。

王国霞、刘贺平:《个性化推荐系统综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2年第7期。

赵宇:《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中社会应急管理能力构建》,《领导科学》2012年第8期。

李万里:《网络社会风险分析与对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

刘霞:《公共危机治理:理论建构与战略重点》,《中国行政管》2012年第3期。

常健:《预期反差的社会效应与管理》,《学海》2013年第2期。

阎耀军、张明:《犯罪预测时空定位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张水波、康飞、李祥飞:《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建设工程项目经理胜任力评价》,《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1期。

于丽英、蒋宗彩:《基于复杂系统观的城市群公共危机形成机制研究》,《系统科学学报》2013年第3期。

李祥飞、张再生:《基于误差同步预测的SVM金融事件序列方法》,《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1期。

陆学艺:《前馈控制:人类有史以来的梦想——阎耀军新作〈社会管理前馈控制〉引介》,《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第1期。

刘佩锋:《天津“8·12”火灾爆炸事故的警示》,《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张春颜:《控制与化解:转型期中国冲突治理的内在逻辑》,《学习论坛》2015年第2期。

韩宏伟:《超越“塔西佗陷阱”:政府公信力的困境与救赎》,《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王红茹、吴文征:《天津港“8·12”爆炸直接经济损失或达700亿》,《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