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4

“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图书

Alive Lu Xun: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Lu Xun's Culture Choice

SSAPID:101-9017-9066-07
ISBN:978-7-5097-1326-6
DOI:
ISSN:

[内容简介] 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就曾作过"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的著名论断;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知识界从"学鲁迅"到"鲁迅学"的热度不减。鲁迅的文化选择,不仅于昨可贵,更于今有益。鲁迅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今天。鲁迅是"活着"的。

相关信息

丛书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
作 者: 张福贵
编 辑:王玉水;蔡莎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序 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反思与当代理解

 作者简介

 绪言 鲁迅离我们有多远

 第一章 超越近代:鲁迅早熟的文化观

  一 中国文化的三次转型: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情境

  二 “大时代”之前的思考:浓缩文化时代

 第二章 “任个人而排众数”:思想启蒙向现代意识并轨

  一 思想的超前:现代个性意识对近代政治哲学的否定

  二 近代政治思想史回顾:对“众治”的第五种批判

  三 “众治”的思想本质:对个性意志扼杀的合法化

  四 由超前带来的错位:“众治”批判的时差与异质

  五 丰富的深刻与复杂的统一:思想启蒙与政治救亡的整体设计

 第三章 “掊物质而张灵明”:道德救赎向人间原点回归

  一 “厥心纯白”:对初民社会的道德怀念

  二 平民意识与精英意识:道德救赎与思想启蒙的整合

  三 “尚德”的传统模式与思想革命的现代内容

 第四章 宗教观与科学观:思想启蒙与道德救赎的衍生形态

  一 宗教的起源:“形上之需求”的认定

  二 宗教精神的内化与外化:人格的崇高与行为的执著

  三 科学的悖论:近代理性与反文化意识的交错

  四 归结点:人格理想与现实批判的需要

 第五章 辩证思维:文化选择的逻辑存在形态

  一 传统与现代:辩证思维的逻辑来源

  二 “亦此亦彼”:整体性思维

  三 “一切都是中间物”:不完满性思维

  四 “要紧的是‘行’而不是‘言’”:实践性思维

 第六章 自由意志与民族关怀:青年鲁迅的生命主义特质

  一 生命自我的反叛与超越

  二 生命主义的主观性个体性价值观

  三 生命主义与民族生存状况的理性关联

 第七章 觉醒者形象精神状态与环境评价:文化选择的艺术转化形态

  一 强力与卑怯:生命意志对传统惰性的历史性否定

  二 自由与存在:思想意识对社会环境的悲剧性超越

 第八章 深度现代化:鲁迅文化选择的人类性和时代性尺度

  一 “特殊国情论”:传统文化的拒斥与变形功能

  二 鲁迅文化哲学的两个概念:文化的同一性与文化的特殊性

  三 两种文化人格对比:“中国人”与“世界人”

  四 两种思想主题对比:阶级意识与人类意识

  五 文化的同一性命题:人类的共同文化资源认识

  六 文化的时代性命题:中国文化转型的现代意义理解

 第九章 “拿来主义”:文化选择的目的论与方法论

  一 走出传统的世界:文化选择的心路历程

  二 “彻底反传统”:文化转型的方法论价值

  三 “拿来主义”的文化哲学阐释:主动性、整体性和自然选择性原则

 第十章 文化转型:鲁迅的翻译活动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思想价值

  一 “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之路:中国近代翻译思想史的逻辑发展

  二 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的一翼:鲁迅翻译及翻译批评功利观的确立

  三 “直译”:鲁迅对外国文化原质性的寻求

  四 间接译、复译和“剜烂苹果”式的翻译观:鲁迅对于多元的文化需求和新生事物的支持

 第十一章 “小鲁迅”与“大鲁迅”:对于鲁迅的个体化理解和经典化理解

  一 世纪之交的贬损鲁迅的风潮

  二 个体化理解是对具体历史人物认识的深化

  三 个体化理解的结果是对鲁迅思想价值的限制和怀疑

  四 个体化理解忽视了鲁迅在当下人心目中正在灰色化的趋向

  五 鲁迅思想当下价值的存在,为经典化理解提供了现实前提

  六 “普度众生”:鲁迅研究中的平民化问题

 结语 “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

 附录 东北学人鲁迅研究的历史评价

  一 鲁迅史料与作品研究

  二 鲁迅思想本体研究

  三 鲁迅文化关系比较研究

 后记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出版社,2000。

[2]梁治平:《法意与人情》,海天出版社,1992。

[3]林非:《鲁迅和人类的文化》,《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9期。

[4]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5]刘柏青:《鲁迅与日本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

[6]刘中树:《鲁迅的文学观》,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

[7]陆人:《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架前》,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

[8]吕希晨主编《中国现代文化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9]马芳若编《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上海国音书局,1936。

[10]钱理群:《丰富的痛苦》,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11]钱理群:《心灵的探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12]桑咸之:《晚清政治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陈独秀文章选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4]石峻主编《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

[15]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1~12期。

[16]孙中田:《历史的解读与审美》,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

[17]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8]王学谦:《自然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19]魏义霞:《中国近代哲学的宏观透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20]吴晓明:《科学与社会》,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21]武斌:《现代中国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22]夏军:《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3]熊月云:《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4]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

[25]张福贵、刘三富:《儒教道德体系与时代文化精神的错位》,《沉思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26]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27]张梦阳主编《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中国文联出版社,1987。

[28]周云之、刘培育、沈剑英、周文英:《中国历史上的逻辑家》,人民出版社,1982。

[29]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30]〔日〕片山智行:《〈野草〉全释》,李冬木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31]〔日〕藤井省三:《俄罗斯之影:夏目漱石与鲁迅》,平凡社,1985。

[32]〔日〕尾形勇:《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张鹤泉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33]〔日〕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朝日新闻社,1983。

[34]〔日〕伊藤虎丸:《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选粹》,刘柏青、金训敏编译,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