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1

2017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图书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of Qinghai (2017)

SSAPID:101-8997-2365-08
ISBN:978-7-5201-0111-0
DOI:
ISSN:

[内容简介]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本书突出青海发展的实践特色,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转型升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精准脱贫、对口援青、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治理、文化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战略高度阐释和分析2017年青海面临的形势,科学预测和理性研判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青海蓝皮书
编 辑:张丽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Z1 丛书

 皮书数据库

 子库介绍

 Abstract

 法律声明

 2017年青海蓝皮书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2016~2017年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16年前三季度青海经济运行的特点

    (一)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增长新动能不断积聚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三)绿色发展态势向好,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特色化趋势明显

    (五)工业生产企稳,企业效益不断改善

    (六)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现代服务业带动作用增强

    (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投资结构优化明显

   二 当前青海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经济回稳的宏观形势不容乐观

    (二)各类投资增长后劲不足

    (三)工业传统支柱行业经营形势依然严峻

    (四)扩大有效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

    (五)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

    (六)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体系面临新挑战

   三 2017年青海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1.发达经济体增长有回升,新兴市场国家增长整体放缓,世界经济在重新调整中孕育着新发展

     2.国内经济回稳筑底迹象明显,中长期宏观调控任务依然艰巨

    (二)2017年青海经济发展形势研判

     1.经济运行有望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2.工业生产是否企稳回升还有待观察

     3.基础建设和扩大消费需求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 推进青海经济平稳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通过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持续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增长新动力

    (三)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关键带动作用

    (四)着力增强财政金融支撑作用

    (五)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B.2 2016~2017年青海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16年青海社会发展形势及亮点

    (一)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二)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三)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工程

    (四)全力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

    (五)法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六)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

    (七)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

    (八)有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二 2016年青海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扶贫攻坚面临较大压力

    (二)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任重道远

    (四)民生改善需求仍然较大

    (五)社会服务功能仍需大力完善

   三 2017年青海社会发展态势预测

    (一)各项社会事业改革将得到有序推进

    (二)生态文明建设将迈上新台阶

    (三)“一带一路”战略将拓展文化产业发展视野

    (四)“三区”建设将取得发展新成效

    (五)人民群众将有更多获得感

    (六)精准脱贫将深入推进

    (七)社会治理创新将呈现新面貌

   四 促进青海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三)持续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四)着力夯实民生基础

    (五)努力提升就业创业水平

    (六)扎实推进扶贫工作

    (七)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成果

    (八)狠抓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

 Ⅱ 经济篇

  B.3 从税收视角透视青海省工业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 “十二五”时期青海省工业经济及工业税收发展状况

    (一)“十二五”时期青海省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1.工业主导经济增长

     2.工业投资增长明显

     3.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十二五”时期青海省工业税收完成情况

    (三)“十二五”时期工业对地方经济及税收的贡献情况

     1.工业奠定全省经济增长基础

     2.工业税收主导全省税收走势

   二 从税收视角透视青海省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工业税收冲高回落,税收出现减收

    (二)工业税收负担呈下降趋势,工业创税能力下降

    (三)工业企业赢利能力下滑,税收贡献明显下降

    (四)制造业税收下滑,新兴制造业税收规模偏小

    (五)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高耗能产业税收比重过大,现代制造业税收比重较小

    (六)工业投资相对不足,科研投入下降明显

    (七)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期长,经济效益和税收滞后

   三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持续向好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创造新供给

     1.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提高现代制造业税收比重

     2.发挥税收政策在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方面的引领和扶持作用

    (二)优化要素配置,推动结构优化升级

     1.大幅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优化工业结构布局,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工业发展之路

    (三)化解产能过剩,减少过剩低效供给

     1.对技改后主要技术指标不达标的生产设备予以淘汰

     2.加快高耗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创税能力

    (四)推进国企改革,提升工业增值能力

    (五)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支持实体经济

  B.4 青海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税源发展形势分析

   一 青海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两翼分布特征明显

    (二)企业数量少产业扩张快

    (三)产业发展仍处于成长期

    (四)产业发展领域比较单一

    (五)产业核心竞争力尚不足

   二 青海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税源发展的关联度分析

    (一)节能环保产业

    (二)生物产业

    (三)新能源产业

    (四)新材料产业

    (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三 青海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扩大税源前景分析

    (一)青海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

     1.政策保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定发展

     2.资源保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

     3.市场广阔,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

    (二)青海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利条件

     1.同质化现象增加产业发展风险

     2.产业机制不健全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3.研发技术能力仍较薄弱

     4.获取资金支持的难度较大

    (三)青海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前景展望

   四 促进青海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做优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产业进入发展新轨道

    (二)做精生物产业,提高市场核心竞争能力

    (三)做大新能源产业,促进财企发展双丰收

    (四)做强新材料产业,助推青海省工业结构升级

    (五)多部门综合施策,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B.5 青海省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对农牧民收入影响及政策建议

   一 青海省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基本情况

    (一)民生工程货币化及其改革意义

    (二)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进展情况

   二 青海省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

   三 青海省农牧民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财政保障标准相对较低

    (二)补助政策结构不尽合理

    (三)补助地区之间相对不均衡

    (四)与全国其他省份的差距拉大

   四 相关政策建议

    (一)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

    (二)制定农牧区差异生态补偿补助政策

    (三)健全相关配套保障政策

  B.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青海省金融业发展态势及政策建议

   一 2016年青海省金融基本运行态势

    (一)银行业经营稳健,信贷投放平稳适度

     1.银行组织体系不断完善

     2.存贷款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

     3.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取得新进展

     4.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加大

    (二)证券业健康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扎实推进

     1.证券经营机构业务有所转变

     2.上市公司质量逐步提升

     3.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成为企业直接融资的主渠道

    (三)保险业稳步发展,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

     1.保险业效益显著提升

     2.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作用进一步凸显

    (四)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

     1.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同比负增长,助力“去产能”

     2.对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增强,助力“补短板”

     3.房地产贷款一升一降,助力“去库存”

     4.贷款利率走低,助力“降成本”

     5.持续推动产品和服务升级,落实“强创新”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青海省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力较大

    (二)多重因素影响导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三)银行业不良贷款出现反弹

    (四)担保资金履行代偿责任压力加大,担保能力不足的现象较为明显

    (五)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足

    (六)居民金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 2017年青海省金融业发展展望

    (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展望

    (二)青海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展望

    (三)2017年主要发展目标预测

   四 相关政策建议

    (一)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青海省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认真执行稳健货币政策,为青海省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持

    (三)以青海省成为全国唯一省级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省份为契机,在全国形成普惠金融“青海经验”

    (四)完善多层次的青海金融体系

    (五)优化政策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六)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全面促进保险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七)加强风险防控,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B.7 青海省消费需求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 青海省消费特征及基本态势

    (一)消费政策持续完善,消费效果明显

    (二)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环境优化

    (三)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消费热点频现

    (四)城镇消费占据主导,农牧区消费拉升作用不足

   二 制约青海省扩大消费的因素分析

    (一)收入分配体制不合理

    (二)就业机制不尽完善

    (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强

    (四)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

    (五)市场体系不健全

   三 2017年青海省扩大消费需求的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消费形势

     1.有利因素

     2.不利因素

    (二)消费目标

    (三)对策建议

     1.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促进消费持续增长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

     3.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4.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持续扩大城市消费

     5.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培育壮大消费热点

  B.8 青海省保险业“十二五”发展状况分析及“十三五”展望

   一 “十二五”以来青海保险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十二五”期间青海保险业发展总体情况

     1.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2.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3.市场环境不断改善

    (二)2016年前三季度青海保险业发展情况分析

     1.在助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2.参与社会治理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

     3.服务“三农三牧”的能力显著增强

     4.积极服务供给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 “十三五”时期青海保险业发展形势展望与2017年主要指标预测

    (一)青海保险业发展形势展望

     1.面临的机遇

     2.面临的挑战

    (二)2017年及“十三五”期间保险业主要发展指标预测

   三 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拓展商业健康和养老保险,不断完善全省社会保障体系

    (二)加快发展责任保险,服务全省社会治理创新

    (三)进一步拓宽“三农三牧”保险服务领域

    (四)进一步发挥保险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服务功能

    (五)进一步提升行业改革发展能力

  B.9 青海省生态畜牧业精准脱贫的实践探索

   一 青海省贫困的基本情况

   二 青海生态畜牧业精准脱贫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主要做法

    (二)取得的成效

   三 生态畜牧业精准脱贫的典型经验

    (一)典型经验之一:股份合作为泽库牧民铺设金光大道

    (二)典型经验之二:“梅陇模式”开辟生态畜牧业扶贫新天地

   四 关于推进生态畜牧业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生态畜牧业精准扶贫体制机制

    (二)大力扶持推进股份制合作社

    (三)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B.10 新常态背景下优化青海投资结构的思路与建议

   一 青海“十二五”时期投资及投资结构现状

    (一)投资状况

     1.投资额成倍增加

     2.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保持增长

     3.投资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

    (二)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1.投资类型多元化

     2.民生投资增加

     3.第三产业投资成效显著

   二 青海投资结构中面临的挑战

    (一)民间投资断崖式下滑

    (二)农牧区投资不足

    (三)投资增速回落

    (四)大项目储备不足

    (五)效益型投资减缓

    (六)投资机制有待完善

   三 优化青海投资结构的思路与建议

    (一)思路

    (二)建议

     1.多措并举扩投资

     2.树立“项目意识”

     3.撬动民间投资

     4.注重投资结构的内涵性

     5.强化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

 Ⅲ 社会篇

  B.11 五年来中央对口援青工作成效、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 对口援青工作成效显著

    (一)对口援青工作机制框架基本建立

    (二)经济援助规模稳定扩大

    (三)中央机关、国家部委援助力度持续加大

    (四)援青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人才智力援青迈出重要步伐

    (六)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亮点频现

    (七)产业援青探索推进

    (八)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基础得到夯实

    (九)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

    (十)交流交往交融不断深入

   二 当前对口援青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口援青力度相对较小

    (二)对口援青资金量相对较少

    (三)受援地工作能力有待提高

    (四)公共服务援青存在“短板”,干部人才援青状况有待改善

    (五)产业援青步伐有待加快

    (六)服务保障工作水平有待提升

    (七)援青项目管理科学化水平亟须提升

   三 进一步深化对口援青工作的几点政策建议

    (一)扩大支援规模,平衡支援力度

    (二)全面提高人才智力支援水平

    (三)加强与支援方产业对接合作

    (四)深化结对帮扶关系,推进精准扶贫

    (五)进一步着力补齐青海藏区教育、就业、医疗、文化等“短板”,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上实现全面援青

    (六)完善对口援青工作服务保障机制

  B.12 青海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走势

   一 青海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青海特色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初见成效

    (三)搭建各类平台扩大交易规模

    (四)文化旅游业蓬勃兴起

    (五)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二 青海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规模总量偏小,结构单一

    (二)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三)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产品档次不高

    (四)文化产业各类人才紧缺

   三 青海特色文化产业研究发展未来走向

    (一)文化产业布局更加清晰

    (二)传统优势行业优化升级

    (三)新兴复合业态大力发展

   四 进一步发展青海省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多元拓展,着力壮大特色文化产业规模

    (二)深度谋划,助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三)完善政策,形成政策的协同效应

    (四)优化环境,强化人才支撑

  B.13 青海省教育发展成效及展望

   一 青海教育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教育经费大幅度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二)“两基”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新部署

    (三)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学前教育发展迈出新步伐

    (四)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扩充,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稳中有变

    (五)优化院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高等教育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六)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民族教育科学有序发展

    (七)建章立制,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

    (八)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健全,保障人群规模不断扩大

   二 青海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及展望

    (一)面临的挑战

    (二)发展展望

     1.学前教育发展质量将得以提升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有序推进

     3.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进程将有望加快

     4.特殊教育办学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5.民族教育发展步伐将明显加快

   三 进一步推进青海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全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二)科学稳妥推进“双语”教育

    (三)抓好教育精准脱贫攻坚

  B.14 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一 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现状及发展举措

    (一)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现状

    (二)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和经验

     1.大力发挥青海省文化馆在全省群文事业中的“龙头”作用

     2.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在青海群文事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 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队伍总量偏少,结构比例不合理

    (二)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城乡落差较大

    (三)高端人才匮乏,基层人才素质偏低

    (四)人才流动体制不完善,培养渠道不畅

   三 青海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二)对策建议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2.增加投入,提供保障

     3.摸清家底,健全队伍

     4.加强培养,提升素质

     5.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6.创新机制,强化管理

  B.15 社会管理视阈下青海藏区依法治理的举措及建议

   一 青海藏区社会管理和依法治理的主要举措

    (一)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设活动

    (二)立法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工作

    (三)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不断推进平安藏区建设

    (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依法推进生态综合治理

    (五)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 青海藏区社会管理和依法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藏区基层依照传统“习惯法”解决刑事案件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基层法治建设薄弱、依法行政能力低下的状况亟待改变

    (三)藏区生态保护完善立法、健全监管机制任重道远

    (四)对国家惠及民生的项目资金和社保等的监管亟待加强

   三 进一步加强青海藏区社会管理和依法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立法和法治宣传,依法保障和改善民生

     1.加快立法工作,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2.依法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不断推进藏区依法行政,提高基层依法治理水平

     1.加快行政改革,推动依法行政纵深发展

     2.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高基层依法治理水平

    (三)加强藏区综合治理,依法推进生态治理

     1.加强藏区综合治理,推进“法治藏区”建设

     2.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环境治理的制度化和法治化

    (四)立足藏区现状,重点加强对突出问题的治理

     1.下大力气对藏区“习惯法”进行综合治理

     2.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加强涉农项目资金监管

     3.加强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物价的监管

  B.16 新常态下发展青海县域文化的思考与建议

   一 青海县域文化发展特点

    (一)县域文化资源特色鲜明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三)引领示范作用明显增强

    (四)文化产业发展框架初步形成

    (五)节庆展会文化异彩纷呈

   二 面临的挑战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需完善

    (二)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仍显不足

    (三)文化产业市场环境和发展观念相对滞后

    (四)各类文化人才缺乏

   三 新常态下县域文化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一)发展思路

    (二)对策建议

     1.打造产品、培育品牌,加快县域文化产业发展

     2.培育规范文化市场,合理定位区域功能

     3.提高科技含量,推进内容创新

     4.大力培养各类文化人才

     5.扩延产业园区和推动节庆会展功能升级

 Ⅳ 生态篇

  B.17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一 三江源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背景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二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分析

    (一)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影响

     1.对当地农牧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

     2.对当地财政收入的影响

     3.对当地产业发展的影响

     4.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二)对当地文化、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社会发展的影响

     1.对当地居民文化、生活习惯的影响

     2.对交通出行、水、电、通信管线等基础设施的影响

     3.对当地公共配套服务的影响

    (三)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影响及对其进行宣传的重要性

     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进行宣传教育和普及的重要性

   三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促进三江源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开展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综合治理

    (二)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和绿色消费方式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四)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建立和完善考核体系

    (六)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开展农牧民培训

  B.18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承载力的评价研究*

   一 三江源国家公园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1.长江源园区资源与生态环境

    2.黄河源园区资源与生态环境

    3.澜沧江源园区资源与生态环境

   二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与评价

    (一)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承载力的评价指标

     1.生态足迹计算方法

     2.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

    (二)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与评价

     1.生态足迹计算

     2.生态承载力计算

     3.生态盈亏状况

     4.生态盈亏结果分析

   三 三江源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兼顾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

    2.建立长效生态保护机制,提高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投融资体制

    4.传承生态文化,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B.19 三江源区生态补偿政策成效及对策建议

   一 三江源区生态补偿主要政策措施

    (一)生态工程类补偿

    (二)农牧民生产生活类补偿

    (三)公共服务类补偿

   二 三江源区生态补偿政策成效分析

    (一)水资源总量不断增加

    (二)草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三)森林管护效益不断提高

    (四)教育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生态移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六)农牧民群众收入稳定增长

    (七)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三 三江源区生态补偿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从事权支出责任看,不匹配、不对等

    (二)从保护发展角度看,牺牲大、补偿少

    (三)从补偿政策看,范围小、标准低

    (四)从实践操作看,难量化、难补偿

    (五)从投入机制看,不稳定、难持续

   四 进一步完善三江源区生态补偿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确定三江源区生态补偿主体,明确谁来补

    (二)细化明确补偿举措,解决如何补的问题

    (三)明确补偿资金用途,解决如何用的问题

     1.积极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加快构建既利保护又利发展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四)明确生态补偿资金来源,解决钱从哪来的问题

     1.资源开发利用单位补偿资金

     2.生态环境损害单位补偿资金

     3.清洁发展机制交易补偿资金

     4.政府信誉平台募集资金

  B.20 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法律制度体系路径

   一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核心内容及进展情况

    (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核心内容

     1.全方位生态保护

     2.人与自然和谐

     3.理顺管理体制

    (二)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的进展情况

     1.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试点迈出实质步伐

     2.试点建立健全生态管护新模式

     3.进一步明确了体制试点的项目支撑

     4.启动国家公园宣传教育系列活动

   二 国外国家公园法律体系建设经验与我国国家公园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现状

    (一)国外国家公园法律体制构建经验

    (二)我国国家公园的相关法律制度

   三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法律制度面临的挑战

   四 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法律制度体系的主要路径

    (一)确立国家公园法治化建设的优先地位

     1.确立符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的立法理念

     2.明确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公益属性

     3.明确自然资源产权归属和用途管制

    (二)制定和完善地方立法

     1.制定《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条例》

     2.修订完善已有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3.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和规章

    (三)构建国家公园试点立法的核心制度体系

     1.公众参与制度

     2.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3.生态资金长效保障制度

     4.监测评估考核制度

    (四)构建完备的执法体系

     1.建立综合执法机构

     2.完善行政执法行为

     3.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五)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培训力度

 Ⅴ 丝路篇

  B.21 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程回顾及对策建议

   一 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五通”建设进展

    (一)“政策沟通”进展情况

     1.着力增强意识,搭建平台

     2.着力改善环境,提高水平

     3.着力构建通道,深度融合

    (二)“设施联通”进展情况

    (三)“贸易畅通”进展情况

    (四)“资金融通”进展情况

    (五)“民心相通”进展情况

   二 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

    (一)设施联通进展仍有待加强

    (二)对外贸易水平亟待提升

    (三)产业合作步伐仍然缓慢

    (四)创新体系亟待建立

    (五)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三 青海省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趋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趋势分析

     1.加快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

     2.着力搭建国际合作平台

     3.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步伐加快

     4.对外合作交流将进一步深入推进

    (二)对策建议

     1.以交通联动发展为重点,着力推进重要交通枢纽建设

     2.以增强城市发展活力为重点,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建设

     3.以提升产业优势为重点,着力推进产业合作与交流

     4.以突出民族文化优势为重点,着力打造重要的人文交流基地

     5.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绿色生态走廊

  B.22 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原真性与普遍性价值

   一 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原真性

    (一)史前时期丝绸之路青海道已有雏形的证据

    (二)古城与相望于道的烽燧见证了“羌中道”的存在

    (三)“吐谷浑道”兴盛的铁证

     1.古城、烽火台、古渡口

     2.沿途出土的丝绸

     3.沿途出土的古钱币

     4.沿途出土的其他文物

    (四)“青唐道”使用与青唐城商业繁荣的证据

   二 丝绸之路青海道的普遍性价值

    (一)丝绸之路青海道的不可或缺性

    (二)丝绸之路青海道与其他道的互补性

    (三)丝绸之路青海道使用主体的多样性

  B.23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青海企业“走出去”研究

   一 青海企业“走出去”的条件分析

   二 青海企业“走出去”的初步成效及现实困境

    (一)初步成效

     1.外向型经济稳步提升

     2.合作平台逐渐拓展

     3.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二)现实困境

     1.对沿线国家的法规和政策了解不够

     2.进出口总额小,外贸依存度低

     3.特色产业起步晚,企业“走出去”优势不明显

     4.企业规模偏小,对外投资环境差

     5.部分国家投资风险大

   三 加快青海企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

    (一)路径选择

     1.加大特色优势互补产业的合作开发力度

     2.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新能源利用合作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合作

     4.紧跟龙头企业,分享“走出去”红利

     5.加强境外劳务输出

    (二)对策建议

     1.培育优势产业,鼓励扶持重点企业

     2.强化规划指导,加强政府组织引导能力

     3.优化政策支持,加强资金支持

     4.拓展合作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5.做好风险预估,保障“走出去”企业权益

     6.强化金融服务,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支持力度

     7.加强信息研究和共享,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Ⅵ 区域·藏区专题篇

  B.24 青海省构建积极健康宗教关系的调研报告

   一 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不断发展

    (一)政教关系和谐

    (二)宗教与社会良性互动

    (三)各宗教和睦共处

    (四)省内外宗教交流顺畅

    (五)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和谐相处

    (六)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派别和顺向上

   二 青海构建积极健康宗教关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传统宗教分布格局有所变化

    (二)宗教问题国际性、复杂性日渐凸显

    (三)受世俗化的影响,宗教本质精神褪色

   三 进一步构建积极健康宗教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创新宗教治理方式,持续推动政教关系和谐

    (二)积极引导宗教顺应社会,全面促进宗教与社会和谐

    (三)推动各宗教平等相待,全面促进尊重包容

    (四)推动正常宗教交流,坚决抵御渗透分化

    (五)依法坚持信仰自由,促进团结合作

    (六)加强宗教内部和谐,促进教派和睦

  B.25 青海省推行藏传佛教寺院“三种管理模式”成效及经验

   一 开展“三种管理模式”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三种管理模式”其“共性”管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深入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广大僧人的思想认识和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

     2.严格规范寺院管理规章制度并认真督促落实,不断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

     3.健全完善寺院管理工作机制和程序,进一步明确寺院管理的责任分工,促进寺院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的有机融合

     4.全面有效实施寺院“六大工程”,真正让广大僧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三种管理模式”的主要做法及其成效

     1.开展“共同管理”的主要做法及其成效

     2.开展“协助管理”的主要做法及其成效

     3.开展“自主管理”的主要做法及其成效

   二 开展“三种管理模式”的基本经验

    (一)把推行“三种管理模式”放置于全省宗教工作大局的首要位置,强化党委“一把手”工程,是开展“三种管理模式”的根本组织保证

    (二)把广大僧侣管理寺院的主体地位作用摆到工作的核心地位,充分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推行“三种管理模式”的重要基础

    (三)坚持“特殊类别工作法”,做实、做细各项惠寺惠僧工程,是实施“三种管理模式”的重大创新举措

    (四)依法从严集中整治,是实施“三种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

   三 当前“三种管理模式”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 进一步推进“三种管理模式”若干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的协调、平衡与统一,真正把“三种管理模式”推向更加规范、有序、良性的发展轨道,以实现寺院的长期和谐、稳定

    (二)进一步优化藏传佛教寺院教育资源,注重让广大僧尼研习、释读宗教经典和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佛学素养和文化知识素养

    (三)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督促落实相关政策

    (四)进一步加强寺管干部继续教育培训

  B.26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的主要成效及经验启示

   一 海西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四个常态化”模式,保障创建基础

     1.创建机制常态化

     2.创建工作常态化

     3.创建平台常态化

     4.创建合力常态化

    (二)探索“五个关键”方法,丰富创建路径

     1.加大投入力度,保障改善民生是关键

     2.尊重群众主体,动员全民参与是关键

     3.围绕中心工作,服务社会大局是关键

     4.创新创建形式,拓展创建内涵是关键

     5.用好战略平台,确保工作落实是关键

    (三)彰显“九个争创”特色,激发创建活力

     1.强化思想教育,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2.深化平安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依法管理寺院,规范宗教事务管理

     4.创新民族工作,贯彻落实民族政策

     5.注重文化引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加强“三基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7.加快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8.保障改善民生,释放改革红利惠及民生

     9.严守生态底线,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二 海西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的主要成效

    (一)宣传教育深入人心,民族团结氛围浓厚

    (二)平安建设不断深化,综合治理成果丰硕

    (三)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四)民生事业大幅改善,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五)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支撑保障作用凸显

    (六)宗教管理水平提升,寺院公共服务得到强化

    (七)生态保护稳步推进,绿色发展成效初步显现

    (八)特色活动精彩纷呈,海西知名度持续提升

   三 海西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的经验启示

    (一)发挥领导力量是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工作的关键

    (二)科学规划部署是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工作的前提

    (三)广泛动员参与是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工作的动力

    (四)强化依法治理是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工作的保障

    (五)加大资金投入是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工作的支撑

    (六)坚持转型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工作的根本

    (七)实现共享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工作的目标

  B.27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率先在青海省提前两年实现整体脱贫的成效经验

   一 海西州贫困基本情况和精准脱贫的主要做法

    (一)海西州贫困基本情况

    (二)海西州精准脱贫的主要做法

     1.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制度体系,全面压实精准脱贫责任

     2.开展精准识别,实施精准管理,建立科学清晰台账制度

     3.落实保障兜底,打造特色方案,实施精准“输血”扶贫攻坚行动

     4.立足发展基础,创新扶贫方式,实施精准“造血”脱贫攻坚行动

     5.明确主攻方向,实现统筹兼顾,落实十个扶贫专项方案

     6.营造攻坚氛围,提升发展能力,做到扶人扶智扶志

   二 海西州率先在青海省提前两年实现整体脱贫的主要成效

    (一)率先在青海省提前两年整体脱贫目标如期实现

    (二)帮扶成效凸显,形成了全社会助力精准脱贫的强大合力

    (三)内生动力增强,为实现脱贫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脱贫攻坚行动加强了党的建设、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

    (五)为青海省提前一年完成脱贫目标提供了经验、增强了信心

   三 率先在青海省提前两年实现整体脱贫的海西经验

    (一)把握中央要求和省委部署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政治保障

    (二)把握群众意见精准施策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前提

    (三)织密政策网络充实薄弱环节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

    (四)强化产业支撑拓展收入渠道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必由之路

    (五)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必要条件

    (六)突出六个精准探索机制创新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

    (七)加强思想引领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

   四 几点启示

    (一)脱贫攻坚必须牢固树立“四个全面”和“四个意识”

    (二)脱贫攻坚必须注重构建长效脱贫机制

    (三)脱贫攻坚必须注重结合省情实施健康扶贫

    (四)脱贫攻坚必须加强宣传,解除贫困人口后顾之忧

    (五)脱贫攻坚必须注重整合政府、企业、贫困人口、社会的合力

 中国皮书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2017年青海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是集综合性、原创性、前瞻性于一体的研究报告,它以青海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各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力求全面、真实地反映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趋势。本书由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组织长期从事经济社会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权威部门人士撰写,力求为当地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品质的智库服务,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参照,同时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等提供资讯参考。内容上,本书包括总报告、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篇、丝路篇、区域·藏区专题等六个篇目。其中总报告在对青海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运行情况分别阐述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宏观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对2017年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分别进行预测研判,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对策建议。经济篇基于经济新常态的背景,把青海经济发展涉及的主要行业、领域以及重大现实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内容涵盖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工业、畜牧业以及消费、投资等领域的相关热点问题。社会篇以青海社会发展涉及的主要领域及现实问题为研究重点,内容涵盖教育发展、特色文化及文化产业、社会治理、人才建设以及对口援青等社会热点问题。生态篇立足青海特殊的生态地位,就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承载力、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等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探索。丝路篇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中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实践,阐释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原真性与普遍性价值,并提出相关建设路径。区域·藏区专题篇围绕青海六个藏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重点就民族宗教关系、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创建、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分析和梳理总结,为同类地区提供实践经验和典型示范。

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2016年10月20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10/t20161019_1411224.html。

青海统计信息网:《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情况》,2016年10月20日,http://www.qhtjj.gov.cn/infoAnalysis/tjReport/201610/t20161020_44737.html。

青海统计信息网:《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情况解读》,2016年10月20日,http://www.qhtjj.gov.cn/infoAnalysis/tjContrast/201610/t20161020_44766.html。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1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高培勇、汪红驹、汪川:《推进供给侧改革 保持经济平稳运行——2016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第四季度预测》,《经济参考报》2016年9月28日。

青海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2011~2015年《青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贾康、苏京春:《新供给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15。

潘维:《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常修泽:《论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的新方略》,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所做的学术报告。

时寒冰:《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现实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姜大鹏、顾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27卷第17期。

孙发平、杨军:《青海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比较优势、战略导向及对策建议》,《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刘洪昌、武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10期。

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关于金融支持企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意见的通知》(青政办〔2016〕48号),2016年4月1日。

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青海省金融稳定评估报告》。

马忠玉:《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现代企业》2016年第5期。

王威、刘伟:《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统计与咨询》2010年第6期。

梁达:《综合施策 让消费“马车”跑得更快更稳》,《宏观经济管理》2016年第9期。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落实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意见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西宁政报》2010年10月15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

《中国保监会关于印发〈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保监发〔2016〕74号)。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青政〔2015〕8号)。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青政办〔2016〕10号)。

项俊波:《服务国家战略 开创“十三五”保险工作新局面》,《保险研究》2016年第8期。

《青海保监局关于印发〈青海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青保监发〔2016〕94号)。

张黄元:《在青海省推进全国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现场观摩会上的讲话》,2016。

潘建伟等:《中国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苏海红、杜青华:《中国藏区反贫困战略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

孙发平:《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 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人民日报》2016年7月22日。

《省委召开常委会议学习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精神》,《青海日报》2016年7月25日。

新华社评论员:《携手担当脱贫攻坚的时代重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重要讲话》,新华社,2016年7月22日。

解丽娜:《大爱无言 情满高原——“十二五”对口援青系列报道之一》,《青海日报》2016年1月18日。

解丽娜:《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援青的坚强力量——“十二五”对口援青系列报道之二》,《青海日报》2016年2月16日。

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青海省公共文化建设名录》,2015年6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4号)。

马佳男:《中国“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孟春、陈昌盛:《关于发展县域文化产业的政策建议》,《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8月24日。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的通知》(环发〔2015〕56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发改投资〔2012〕2492号)。

《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青政〔2014〕22号)。

《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青发〔2014〕10号)。

苏海红、李婧梅:《生态文明背景下青海三江源区生态经济发展形势及其路径研究》,《中国西北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郭伟乐:《我国国家公园体系构建及发展模式的研究》,河南农业大学,2015。

李谢辉、李景宜:《我国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3期。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生态经济》2000年第10期。

任广鑫、冯永忠、杨改河等:《果洛州2002年生态足迹与发展能力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

唐小平:《中国三江源区基本生态特征与自然保护区设计》,《林业资源管理》2003年第2期。

丁忠兵:《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唐芳林:《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南京林业大学,2010。

楼继伟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人民出版社,2015。

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2月29日。

青海省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青海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2月25日。

周武忠:《国外国家公园法律法规梳理研究》,《城市经济与社会》2014年第2期。

孙丰虎:《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的相关法律问题探析——以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为例的比较法研究》,《攀登》2015年第6期。

李梦雯、王跃先:《中美国家公园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及启示》,《法学研究》2015年第10期。

田世政、杨桂华:《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的路径选择:国际经验与案例研究》,《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12期。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宗教》2016年第5期。

旦科:《坚持“六个导向” 做好“导”的文章 学习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的体会与思考》,《中国宗教》2016年第9期。

王作安:《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中国统一战线》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