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8

澜湄合作的方向、路径与云南的参与图书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and Yunnan's Role

SSAPID:101-8996-0810-97
ISBN:978-7-5201-2385-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澜湄合作机制正式设立于2015年11月,是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等五个湄公河国家联合发起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专门研究澜湄合作的著作,主要内容包括“一带一路”与澜湄机制的战略关联、推进澜湄合作的困难与障碍、未来澜湄合作的方向和路径,以及云南参与澜湄合作建设的对策思考等。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团队关于澜湄合作的一些学术成果和澜湄合作的重要文献及大事记等资料。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智库报告
作 者: 卢光盛 段涛 金珍
编 辑:孙以年;侯培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8 外交、国际关系

 前言

 《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智库报告》编委会名单

 一 “一带一路”与澜湄合作的战略关联研究

  (一)澜湄合作机制成立的背景和过程

   1.澜湄合作机制成立的背景

   2.澜湄合作机制成立的过程

  (二)澜湄合作机制成立的原因

   1.澜湄机制的建立在理论上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2.澜湄机制的建立在现实层面有其紧迫性和创新性

  (三)澜湄机制的成立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四)澜湄合作机制的“3+5+X合作框架”

   1.澜湄合作机制的三大支柱

   2.澜湄合作机制的五大优先合作方向

   3.澜湄合作机制今后的提升方向

  (五)澜湄合作与“一带一路”的战略关联分析

   1.“一带一路”倡议为澜湄机制建设带来重要机遇

   2.澜湄机制是“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实现突破的关键

   3.澜湄机制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周边外交依托的重要举措

   4.澜湄机制是在更广泛范围内推进“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探索

 二 推进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的困难与障碍分析

  (一)澜湄机制合作领域的推进问题

   1.如何切实提升经济领域合作

   2.经济合作之外的政治安全合作如何突破瓶颈

   3.社会人文交流等如何创新开展

   4.跨境水资源合作、完善国际减贫合作机制等敏感问题的处理

  (二)澜湄机制措施推进问题

   1.项目选择

   2.资金来源

   3.早期收获

  (三)关系协调问题

   1.LMC与GMS等区域已有合作机制及安排的协调问题

    (1)LMC与GMS的关系协调问题

    (2)LMC与区域内国家建立的其他机制的协调问题

   2.LMC与东盟、美、日、韩、印等外部力量的各种竞争性关系的安排

    (1)LMC与东盟的关系处理

    (2)LMC与美日印等域外国家建立的机制的关系

   3.国内各省区无序竞争、协同不足的问题

    (1)各主要省份如何在澜湄机制中有所作为

    (2)澜湄机制在国家战略中关系协调与资源配置问题

  (四)LMC机制内部国家的认可及共识问题

   1.中国在LMC中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

   2.湄公河各国对LMC的认可与接受程度

  (五)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1.澜湄命运共同体的由来及意义

   2.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设想

   3.如何处理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

    (1)流域内部国家利益诉求的多样性

    (2)美国等域外大国参与的不确定性

    (3)地区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

   4.推进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路径选择

 三 我国推进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的路径和方向研究

  (一)总体思路

   1.战略层面,提升澜湄合作到“一带一路”倡议早期收获高度

   2.定位层面,明确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升级版

   3.理念层面,探索打造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4.策略层面,重点发展与中路老挝、泰国和柬埔寨的合作

   5.方法层面,在重点领域实现早期收获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二)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18~2022年)

    (1)协调机制间目标差异,充分利用中国自身优势

    (2)提升澜湄次区域的互联互通水平

    (3)继续推进跨境便利化

   2.中期目标(2022~2025年)

    (1)发展打造跨境运输、联运网络和安全执法网络

    (2)提升产业优势互补、经济相互依存度,规划建设区域自由贸易区

   3.远期目标(2026~2030年)

    (1)基本建成互联互通交通网络

    (2)实现沿线产业多元合作

    (3)签署双边和多边合作协定,建立争端解决机制

    (4)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三)主要原则

   1.对接协调,共同发展

   2.规避风险,合理评估

   3.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4.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5.凸显实效,惠及民生

  (四)推进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的重点领域

   1.互联互通

    (1)推进以跨境铁路为主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加快“软件”通信业务网络建设

    (3)对接区域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走廊建设

   2.产能合作

    (1)推进产能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促进能源合作

    (3)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3.跨境经济

    (1)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建设

    (2)促进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3)探索次区域金融货币合作机制建设

   4.水资源合作

    (1)建立完善水资源合作机制

    (2)加强各利益主体间的沟通与协调

   5.农业合作

    (1)深化农业技术合作

    (2)推动农业示范中心建设

    (3)加快农业信息平台建设

   6.减贫合作

    (1)推动做好扶贫发展重点示范项目

    (2)完善国际减贫合作机制

   7.投资贸易

    (1)推进贸易投资平台建设

    (2)促进投资便利化

    (3)完善投资风险评估机制

   8.安全合作

    (1)加强政治互信,凝聚反恐安全合作共识

    (2)创立符合澜湄国家国情及次区域需要的反恐合作机制

    (3)以“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执法”安全合作为基础,争取反恐合作领域的早期收获

    (4)推动反恐合作协议谈判,早日签署反恐合作协议

    (5)设立反恐合作专门机构并将办事处落地边境省份,充分发挥边境省份在反恐合作中的前沿阵地作用

    (6)充分认识反恐合作可能存在的问题,应未雨绸缪、稳步推进

   9.人文交流合作

    (1)扩大与次区域教育合作和学术交流

    (2)构建次区域联合研发与合作网络

    (3)整合次区域的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合作

    (4)与湄公河国家建立更加稳定、长效的卫生合作机制

    (5)深化同湄公河国家的知识合作,加强智库合作能力建设

 四 云南参与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的对策

  (一)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现状

   1.云南为参与澜湄合作机制成立了常设机构

   2.云南涉及澜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3.云南参与澜湄合作多领域初见项目雏形

   4.云南不断推进与湄公河国家的政策沟通

   5.云南与湄公河国家贸易畅通水平不断提升

  (二)云南参与澜湄合作存在的问题

   1.对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定位不够明确

   2.把握战略机遇、承接服务国家的主动性不足

   3.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对承接澜湄合作的抓手不足

   4.口岸基础设施滞后,交通网络不完善

   5.开放载体和平台机制功能不强

  (三)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挑战

   1.周边局势缺乏稳定性

   2.区域经济政治局势错综复杂

   3.云南辐射带动面临区域竞争加剧

  (四)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机遇

   1.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定位的历史机遇

   2.国家重要战略叠加交汇

   3.澜湄合作意愿不断加强

   4.云南参与实力不断夯实

  (五)战略思路

   1.构建全域全面参与新格局

   2.积极打造参与澜湄合作发展的中轴

   3.带动构建参与澜湄合作发展的两翼

  (六)对策路径建议

   1.争取地方承接主体地位,换位服务国家,积极主动担当

   2.深挖云南自身跨境合作优势,与周边省区错位协同

   3.契合澜湄合作,带动全域交流合作扎实推进

   4.整合扶持、优化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市场跨境合作

   5.秉持互利共赢理念,先行先试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七)主要任务建议

   1.加快构建云南与澜湄区域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2.以产能合作支撑云南参与澜湄机制建设核心动力

   3.以农业合作浇筑云南参与澜湄机制建设的产业基石

   4.加快构建云南辐射澜湄区域能源及信息网络

   5.提升澜湄区域间贸易互补和平衡发展水平

   6.切实提升云南与湄公河国家相互投资水平

   7.构建澜湄“园园”合作新模式和新纽带

   8.优先加快面向澜湄区域的口岸建设

   9.推动澜湄区域一体化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10.探索云南与湄公河国家金融合作新路径和新空间

   11.打造跨境旅游成为澜湄合作发展新动力

   12.主动引导澜湄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合作

   13.系牢云南与湄公河国家文化交流纽带

   14.深化云南与湄公河国家科技合作

   15.推动云南与湄公河国家教育培训合作

   16.积极带动澜湄区域提高医疗卫生合作水平

   17.参与和推动澜湄区域生态保护合作机制建设

   18.积极推动澜湄区域减贫开发合作机制建设

  (八)工作措施建议

   1.强化云南参与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的统一领导

   2.汇聚全省之力,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参与力度和可持续性

   3.立足沿边、内联外接,构建错位协同的新合作模式

   4.以国际化视野,切实加强人才队伍保障和境外宣传营销

   5.以可持续为目标,着力培育参与澜湄合作的“云南软实力”

   6.主动承接、超前动作,争取澜湄合作机制、机构和功能落地

 附录一 澜湄合作相关研究成果

  一条大河连起澜湄两岸合作

   一 “澜湄机制”的发展历程

   二 “澜湄机制”的积极意义

  澜湄机制如何从湄公河地区诸多边机制中脱颖而出

   湄公河地区多边机制林立:“没有最多,只有更多”。

   湄公河地区的诸多边制度:有何异同?

    一、湄公河诸多边机制的共同点

    二、湄公河地区诸多边机制的差异

   湄公河地区多边制度的竞争:如何脱颖而出?

  澜湄合作:迈向周边命运共同体

  “成长的代价”——区域公共产品与中国周边外交

   周边外交与区域公共产品有什么关系?

   中国应提供哪些类型的区域公共产品?

   如何在周边外交中优化区域公共产品供给?

  澜湄合作的新意与方向

   一 本届外长会的新意

    (一)新背景

    (二)新基础

    (三)新共识

    (四)新期待

   二 澜湄合作发展方向

    (一)落实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行动计划

    (二)探索构建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

    (三)对接各国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发展规划

    (四)塑造澜湄文化和澜湄共同体意识

    (五)从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周边起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应从周边起步

  澜湄合作:开启新时代周边外交

   新时期周边外交开局之作

   澜湄合作的开篇之义

  澜湄合作进入“高铁时代”

   相互依存 命运与共

   共襄合作 共谋发展

   展望未来 前景广阔

  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理想与现实之间

   一 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由来及重大意义

    (一)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先行先试的探索和实践价值

    (二)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导向作用

    (三)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是首个得到相关国家正式认可且已进入建设议程的命运共同体

   二 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目标设想及推进障碍

    (一)目标设想

    (二)推进障碍

   三 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理想如何变成现实?

    (一)基本原则

    (二)推进路径

  澜湄合作: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

   澜湄格局逐步形成

   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

  澜湄合作:发展评估和未来方向

   澜湄合作“培育期”取得了哪些成果?

   下一步推进澜湄合作的困难何在?

   澜湄合作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附录二 澜湄合作相关重要文件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长会联合新闻公报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三亚宣言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二次外长会联合新闻公报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外长会联合新闻公报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

   一 发展目标

   二 基本原则

   三 工作架构

   四 务实合作

   五 支撑体系

 附录三 澜湄合作发展历程大事记

  2014年11月13日

  2015年4月6日

  2015年7月23日

  2015年8月21日

  2015年11月12日

  2016年1月29日

  2016年2月23日至24日

  2016年3月23日

  2016年6月14日

  2016年6月23日

  2016年9月13日

  2016年10月10日至13日

  2016年11月9日至11日

  2016年12月22日至23日

  2017年2月27日

  2017年3月

  2017年3月10日

  2017年3月23日

  2017年3月31日

  2017年5月2日

  2017年5月7日

  2017年5月22日至29日

  2017年5月29日

  2017年6月12日

  2017年6月13日

  2017年6月23日

  2017年7月13日

  2017年7月26日

  2017年7月26日

  2017年7月29日

  2017年8月21日

  2017年9月11日

  2017年9月14日

  2017年9月24日

  2017年9月中下旬

  2017年9月29日

  2017年10月10日

  2017年10月28日

  2017年11月5日至13日

  2017年11月15日

  2017年11月24日

  2017年12月14日至16日

  2018年1月10日

 附录四 中国国家层面涉及澜湄合作文件清单

 后记

 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名单

澜湄合作机制正式设立于2015年11月,是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等五个湄公河国家联合发起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中国积极倡导并推进澜湄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落地生根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和升级次区域合作的积极尝试。过去几年里,在各国努力和推动下,澜湄合作体现了“澜湄效率"和“澜湄速度",成为发展中国家次区域合作的典范。但也要看到的是,当前澜湄合作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其未来合作的方向和路径如何,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又该如何推进,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大问题。作为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智库报告之一,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专门研究澜湄合作的著作,主要内容包括“一带一路"与澜湄机制的战略关联、推进澜湄合作的困难与障碍、未来澜湄合作的方向和路径,以及云南参与澜湄合作建设的对策思考等。本书还收录了作者团队关于澜湄合作的一些学术成果和澜湄合作的重要文献及大事记等资料。

[1]《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外长会联合新闻公报》,外交部网站,2017年12月16日,http://www.fmprc.gov.cn/web/wjbzhd/t1520020.shtml,访问日期:2017年12月16日。

[2]《携手打造中老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人民网,2017年11月14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n1/2017/1114/c1024-29643811.html,访问日期:2017年11月14日。

[3]毕世鸿:《澜湄合作如何深化》,《世界知识》2016年第12期。

[4]曾繁锦:《澜湄水资源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市场》2017年第20期。

[5]柴瑜、陆建人、杨先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贺圣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复杂的合作机制和中国的参与》,《南洋问题研究》2005年第1期。

[7]黄河、杨海燕:《区域性公共产品与澜湄合作机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8]黄征学等:《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次区域合作的思路及对策》,《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第3期。

[9]雷剑锋:《中国的中亚地区主义与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生成》,《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10期。

[10]黎尔平:《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政治信任度研究》,《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5期。

[11]李晨阳:《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遇、挑战与对策》,《学术探索》2016年第1期。

[12]李丹丹:《打造澜湄国家互联互通开放格局》,《昆明日报》2017年11月25日第2版。

[13]林霖,王凇秋:《开展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中国发展观察》2017年第17期。

[14]刘传春:《中国对外合作机制的身份认同功能:以澜湄合作机制为例的分析》,《国际论坛》2017年第6期。

[15]刘稚、徐秀良:《“一带一路”背景下澜湄合作的定位及发展》,《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16]刘稚:《澜湄合作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方向》,《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17]刘稚等:《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16。

[18]卢光盛、别梦婕:《“成长的代价”:区域公共产品与中国周边外交》,《当代世界》2017年第3期。

[19]卢光盛、邓涵、金珍:《GMS经济走廊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其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启示》,《东南亚研究》2016年第3期。

[20]卢光盛、金珍:《“澜湄合作机制”建设:原因、困难与路径?》,《战略决策研究》2016年第3期。

[21]卢光盛、雷著宁:《澜湄机制是中国—东盟合作新纽带》,《世界知识》2016年第16期。

[22]卢光盛、张励:《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与跨境安全治理》,《南洋问题研究》2016年第3期。

[23]卢光盛:《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东南亚纵横》2016年第6期。

[24]卢光盛、张励:《澜湄合作机制:升级澜湄流域地缘政治经济架构的新通道》,《世界知识》2017年第3期。

[25]卢光盛、段涛:《“一带一路”视阈下的战略对接研究——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为例》,《思想战线》2017年第6期。

[26]卢光盛、别梦婕:《澜湄合作机制:一个“高阶的”次区域主义》,《亚太经济》2017年第2期。

[27]罗圣荣:《澜湄次区域国际减贫合作的现状、问题与思考》,《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28]马苗:《澜湄合作下金融和产能迎来新机遇》,《昆明日报》2016年6月14日第4版。

[29]屈彩云:《命运共同体:中国与周边国家构建价值认同》,《前沿》2015年第10期。

[30]全毅:《中国—东盟澜湄合作机制建设背景及重要意义》,《国际贸易》2016年第8期。

[31]饶世权、林伯海:《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时代价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第7期。

[32]邵建平、刘盈:《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东盟共同体的重要依托》,《国际论坛》2014年第6期。

[33]宋涛、李玏、胡志丁:《地缘合作的理论框架探讨——以东南亚为例》,《世界地理研究》2016年第1期。

[34]唐奇芳:《发挥澜湄合作的示范效应》,《瞭望》2016年第12期。

[35]屠年松、付文宇:《影响滇桂面向大湄公河次区域沿边开放的因素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7年第1期。

[36]屠年松、周静:《中国与GMS国家边界效应的动态趋势研究》,《天府新论》2016年第1期。

[37]屠酥、胡德坤:《澜湄水资源合作:矛盾与解决路径》,《国际问题研究》2016年第3期。

[38]王公龙、韩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四重维度探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39]王亮:《GMS合作升级版建设探究》,《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4期。

[40]王庆忠:《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域外大国介入及中国的战略应对》,《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11期。

[41]王士录:《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关系学意义解读》,《当代亚太》2006年第12期。

[42]王毅:《做好“六个提升”,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外交部网站,2017年12月15日,http://www.fmprc.gov.cn/web/wjbzhd/t1519914.shtml,访问日期:2017年12月15日。

[43]王毅:《纪念澜湄合作启动一周年》,《世界知识》2017年第8期。

[44]王宇弘:《中国与东盟信息互联互通的前景展望》,《人民论坛》2017年第22期。

[45]吴旗韬:《中国—东南亚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的策略和路径》,载《2017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2017年第1期。

[46]邢伟:《澜湄合作机制视角下的水资源安全治理》,《东南亚研究》2016年第6期。

[47]杨跃萍,白靖利:《透视澜湄六国合作》,《瞭望》2016年第12期。

[48]张锡镇:《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进展、障碍与出路》,《南洋问题研究》2007年第3期。

[49]张蕴岭:《中国的周边区域观回归与新持续构建》,《世纪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1期。

[50]张蕴岭:《中国与周边关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人民论坛》2014年第6期。

[51]郑玮娜、王晖余:《澜湄六国创新合作新模式》,《瞭望》2016年第13期。

[52]邹春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湄公河国家产能合作:制约因素与发展途径》,《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53]Asian Development Bank,Assessing Impact 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An Analysis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s,Adb Reports,2014.

[54]Czeslaw Tubilewicz,KanishkaJayasuriya,“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Chinese Sub-national State and Capital: the Case of Yunnan and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69,No.2,April 2015.

[55]Hossein Jalilian,Assessing China’s Impact on Poverty 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Economia,2013,12(2):336.

[56]Jenn Jaw Soong,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GMS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Geo-Economy and Strategy Nexus,Chinese Economy,2016,49(6):442~455.

[57]John Walsh,“Social Policy and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Quality,Vol.3,No.1,2013.

[58]Omkar L.Shrestha and Aekapol Chongvilaivan,eds.,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From Geographical to Social-economic Integration,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Singapore,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