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8

文学的传统与嬗变图书

The Tradition and Evolution of Literature: A New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and Research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SSAPID:101-8993-6668-79
ISBN:978-7-5201-2915-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学的传统与嬗变角度出发,重新看待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的现象,作者致力于揭示看似变动不居的现当代文学及研究中久被忽略的写作传统,以及它们在当代的继承与新变。全书在传统/变革、中国/西方的综合坐标中把握文学创作与研究,从一些已经成为热点的文学现象或尚未引起足够关注的文学问题出发,以创作心理学、文学发生学、文学地理学、叙事伦理学的维度切入中国文学历史与现场,概括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一些新趋势、新特征。

相关信息

丛书名:广州大学·青年博士学术文库
作 者: 龙其林
编 辑:韩莹莹;贾立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I2 中国文学

 摘要

 后记

 绪论

 第一章 家族小说的文学传统与故事新编

  第一节 中国家族小说研究的比较视野与格局

  第二节 《金瓶梅》与中国家族小说的世情叙事

   一 从隐退到凸显:《金瓶梅》的接受与发展

   二 作为身体叙事资源的《金瓶梅》

   三 《金瓶梅》与20世纪家族小说的审丑叙事

   四 《金瓶梅》与20世纪官/商家族小说

  第三节 《喧哗与骚动》与家族小说的故乡叙事

   一 《喧哗与骚动》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二 世系建构与家族追寻

   三 时间体验与故乡寓言

   四 精神故乡与“原罪意识”

  第四节 《根》与中国当代家族小说的找寻叙事

   一 《最后一个匈奴》:寻找文化之根

   二 《家园笔记》:非虚构小说与叙述之变

   三 《纪实与虚构》:寻求归宿与永恒漂泊

 第二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伦理传统与思想新质

  第一节 小说写作的叙事伦理与技巧

   一 超越经验与直面存在

   二 小说的发现价值和探索意义

   三 解放感官与激活心灵

  第二节 民族写作中的隐秘灵魂叙事

   一 以承担救赎苦难

   二 温暖的力量与精神的细节

   三 存在的冲突与情感的力量

  第三节 民间立场下的时代精神省察

   一 风味小说与民间文化立场

   二 传统士道观念的现代转化与蜕变

 第三章 散文写作的传统趣味与时代记忆

  第一节 时尚边缘的游走与文化反思

   一 都市人心的聚焦与内省

   二 驻足此在与理想情怀

   三 圆润的情致与丰满的语言

  第二节 文学感悟与人生经验的同构

   一 随性的散文写作

   二 淳朴的情感叙事

   三 以细节彰显散文的纪律

  第三节 文学地理与作家的精神根基

   一 故土情节与扎根的写作

   二 湖湘文化与边缘的活力

   三 抒情的散文与散文的抒情

 第四章 影视文学的写实传统与趣味嬗变

  第一节 书写真实与剧本的艺术魅力

  第二节 影视文学的历史性与当下性

   一 影视文学的历史性

   二 影视文学的当下性

  第三节 影视批评的思想性与批判性

 第五章 “40后”与“50后”学人的学术研究与精神传统

  第一节 追本溯源与先秦诸子的还原

  第二节 文化整合与文学转型的探索

  第三节 女性主义与双性和谐的建构

  第四节 理论思辨与文学历史的重审

 第六章 “70后”学术群体的崛起与学术传统的延续及更新

  第一节 “70后”学术思想的更新与文学洞察

  第二节 别求新声于传统:“70后”的常与变

   一 都市、现代传媒与当代文学的联姻

   二 探寻历史与文学的蛛丝马迹

   三 诗质格局与诗歌研究

  第三节 “70后”学术视野的转向与审美趣味

   一 历史语境还原与现代文学重构

   二 档案资料、历史现场与学术史的贯通

  第四节 “70后”学术实验与文学的外部聚焦

   一 回到语言:中国文学的内在张力

   二 现代内涵:中国文学的艰难转型

   三 文化视野:文学观念与思维更新

 结语

本书从文学的传统与嬗变角度出发,重新看待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的现象,作者致力于揭示看似变动不居的现当代文学及研究中久被忽略的写作传统,以及它们在当代的继承与新变。全书在传统/变革、中国/西方的综合坐标中把握文学创作与研究,从一些已经成为热点的文学现象或尚未引起足够关注的文学问题出发,以创作心理学、文学发生学、文学地理学、叙事伦理学的维度切入中国文学历史与现场,概括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一些新趋势、新特征。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是包括其眼力、学力、思考力、感知力、实践力等因素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养育过程。从事文学创作而欲在厘定真知、叩问存在、发现自我上有所突破,必然对创作者的表现技巧、取材眼光、学识积累、思考力度、文学感知度提出要求。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许多作家开始意识到文学创作不应以表现意识形态为主旨,也不宜以文学作品诠释中国现当代历史,使文学创作沦为公共认知的演绎,而应该能够直抵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本质,同时还必须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足够的思辨精神、概括能力,以及对于时代征候的把握。

〔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汉斯·瓦尔特·贝尔编,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陈思和:《思和文存》,黄山书社,2013。

陈伟华:《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小说的叙事新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

邓伟:《分裂与建构:清末民初文学语言新变研究(1898~191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韩冷:《现代性内涵的冲突:海派小说性爱叙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韩少功:《文学的根》,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

何向阳:《夏娃备案》,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德〕霍克海默:《霍克海默集》,曹卫东编选,渠东、付德根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金岱主编《世纪之交:长篇小说与文化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李文俊编《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李扬编《走近王蒙》,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李致编《巴金的内心世界——给李致的200封信》,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梁振华:《时尚的谎言与魅惑》,花城出版社,2006。

梁振华:《无名的镜语》,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梁振华:《中国当代影视文学导论(1949-201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凌宇、颜雄、罗成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华夏出版社,2004。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岭、李翔宁、周鸣洁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吕文浩:《现代思想史上的潘光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唐凯麟、舒远招、向玉乔、聂文军:《西方伦理学流派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日〕藤田梨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跨文化书写》,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田中阳、赵树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王蒙:《王蒙说艺文味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王晓平:《追寻中国的“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吴培显:《当代小说叙事话语范式初探》,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三联书店,2003。

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肖向明:《“幻魅”的现代想象——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谢南斗:《苏联文学生态环境主题》,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谢有顺:《抱读为养》,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谢有顺:《此时的事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谢有顺:《话语的德性》,海南出版社,2002。

谢有顺:《文学的常道》,作家出版社,2009。

谢有顺:《我们内心的冲突》,广州出版社,2000。

杨经建:《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岳麓书社,2005。

杨义:《读书的启示——杨义学术演讲录》,三联书店,2007。

叶舒宪:《高唐女神与维纳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三联书店,1992。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美国讲稿》,萧天佑译,译林出版社,2008。

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於可训:《王蒙传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张柠:《没有乌托邦的言辞》,花城出版社,2005。

张柠:《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张清华:《境外谈文》,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

赵林:《中西文化分野的历史反思》,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赵树勤:《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上海书店,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