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99

中国古籍版本文化拾微图书

culture in chinese ancient book editions:origin and preservation

SSAPID:101-8985-9063-21
ISBN:978-7-5097-4019-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三编的篇幅,对中国古籍版本文化的三层次结构、古籍版本文化源流及古籍版本文化保护进行了色勒。上编从物质、制度、心理三个层面考察了中国古籍版本文化的基本结构;中编重点考察了中国古代官刻代表国子监刻书、古代善本观的形成及版本学史的发展源流;下编以数字化为背景,构建了中华古籍版本文化层级保护体系和古籍善本动态定量评价模型,提出了改进古籍善本保存制度和古籍版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及数字化背景下古籍出版模式的变革路径。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明杰
编 辑:桂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导言

  导言

 上编:古籍版本文化的三层次

  物质层次:古籍版本的类型

   一 从载体材料来看

    (一)甲骨文献

    (二)金石文献

    (三)简牍文献

    (四)缣帛文献

    (五)纸本文献

   二 从制作工艺来看

    (一)写本

    (二)拓本

    (三)刻本

    (四)活字本

    (五)套印本

    (六)插图本

    (七)石印本

  制度层次:古籍版本的著述、制作与传播

   一 古代文献的编纂制度

    (一)文献著述方式

    (二)文献编纂的史官制度

   二 古代文献的形制

    (一)简策制度

    (二)卷轴制度

    (三)册页制度

   三 古代文献的传播体制

    (一)官刻系统

    (二)家刻系统

    (三)坊刻系统

  心理层次:古籍版本活动的社会意识

   一 嗜读求知的心理

   二 惜字爱纸的心理

    (一)对图书实体外观的爱护

    (二)对图书卷帙完整性的保护

    (三)对图书文字准确性的维护

   三 崇古“佞宋”的心理

   四 秘藏吝借的心理

 中编:古籍版本文化源流

  历代国子监刻书考

   一 国子监沿革述略

    (一)西汉至两晋的太学

    (二)隋代至清朝的国子监

   二 五代国子监刻书

    (一)刻书经过概述

     1.监本群经的雕镌

     2.《经典释文》的刻印

    (二)底本及校勘

    (三)写官及刻工

    (四)行款

    (五)刻书经费

    (六)发行及社会流传

    (七)刻书知见目录

    (八)刻书特点

   三 宋代国子监刻书

    (一)刻书经过概述

    (二)底本和校勘

     1.底本

     2.校勘

    (三)写官和刻工

     1.写官

     2.刻工

    (四)行款

     1.经书的行款

      (1)经注本的行款

      (2)经疏的行款

     2.史书的行款

      (1)中字本(十行本)

      (2)小字本(十四行本)

      (3)大字本(九行本)

    (五)刻书经费

    (六)发行及社会流传

    (七)刻书知见目录*

     1.北宋国子监刻书知见目录

     2.南宋国子监刻书知见目录

    (八)刻书特点及评价

   四 金代国子监刻书

   五 元代国子监刻书

   六 明代国子监刻书

    (一)补版及新刻图书

     1.补版

     2.新刻图书

    (二)底本及校勘

     1.底本

     2.校勘

    (三)书工及刻工

    (四)版式行款

     1.《十三经注疏》的版式行款

     2.《二十一史》的版式行款

    (五)刻书经费

    (六)刻书知见目录

     1.明代南京国子监刻书目录

      (1)制书类

      (2)经书类

      (3)史书类

      (4)子书类

      (5)诗文集类

      (6)类书、政书类

      (7)韵书类

      (8)杂书类

     2.明代北京国子监刻书目录

    (七)社会流传及评价

   七 清代国子监刻书

    (一)刻书经过概述

    (二)协助武英殿刻书

    (三)刻书经费及发行流传情况

    (四)刻书知见目录

  “同书异本”致因考

   一 文献制作、传播方式与同书异本

   二 其他社会因素与同书异本

    (一)因文字本身的差异导致同书异本

    (二)因誊抄副本而导致同书异本

    (三)因剽窃、作伪导致同书异本

    (四)因佛经的翻译导致同书异本

    (五)因历代书厄导致同书异本

     1.今文本

     2.古文本

    (六)由学术争论导致和加剧了同书异本

    (七)因避讳导致同书异本

    (八)因规避时政而导致同书异本

  中国古籍版本学形成时期再辨

   一 中国古籍版本学萌芽于先秦,初步形成于汉

   二 中国古籍版本学正式确立于宋

    (一)宋代版本学的社会基础分析

    (二)宋代版本学研究对象及两大核心研究内容的确立

     1.对广义版本源流的研究

     2.对单书版本源流(版本系统)的研究

     3.宋代对版本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探索

     4.宋代版本目录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版本学成就管窥

   一 魏晋南北朝的同书异本现象

   二 魏晋南北朝版本学成就

    (一)形成了版本学意义上“本”的概念

    (二)发展了西汉以来的善本观

    (三)从理论上探讨了广罗异本的重要性

    (四)萌芽了考订版本源流的思想

    (五)摸索出一套整理版本的方法

  论善本观的形成

   一 善书观的演进

   二 “本”的概念的形成

   三 结论

  宋人善本观考略

   一 崇古本、旧本、写本

   二 尊官本

   三 嗜金石拓本

   四 重精校本

   五 求足本、完本

  中国古籍版本学百年

   一 中国古籍版本学流略

   二 近百年来中国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历程

    (一)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古籍版本学

    (二)20世纪后半期至今的中国古籍版本学

     1.第一阶段(1949-1965年)

     2.第二阶段(1966-1977年)

     3.第三阶段(1978至今)

      (1)版本学专著

      (2)版本目录、索引、专题汇编、书影

      (3)版本学论文

   三 近百年来中国古籍版本学研究进展

    (一)中国古籍版本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1.“版本”的概念

     2.“版本学”的概念

     3.版本学的研究对象

     4.版本学的研究内容

     5.版本学的研究方法

     6.版本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中国古籍版本学史研究进展

     1.关于中国古籍版本学形成时期的争论

     2.关于中国古籍版本学历史分期的讨论

     3.关于某一阶段中国古籍版本学的研究

     4.关于版本学家及其流派

   四 中国古籍版本学研究展望

 下编 古籍版本文化保护

  构建中华古籍版本文化层级保护体系的设想

   一 古籍保护的历史回顾

    (一)构建全国古籍保存体系,修复了一批珍贵古籍

    (二)编制了一批古籍馆藏目录、善本书目及联合目录

    (三)制成了一批古籍文献缩微品

    (四)整理出版了一大批古籍文献

    (五)研制了一批书目型、全文型的古籍数据库

   二 中华古籍版本文化层级保护体系

    (一)第一层级:古籍版本实体的原生性保护

    (二)第二层级:古籍版本内容的再生性保护

    (三)第三层级:古籍版本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外古籍善本保存与利用制度比较研究

   一 古籍善本保存与利用的法律规范

    (一)全国性法律法规

    (二)部门法规

    (三)地方法规

   二 古籍善本保存与利用的规章制度

    (一)准入制度

     1.用户类型限制

     2.利用目的限制

     3.身份验证限制

     4.领导审批

    (二)阅览规章

    (三)收费情况

    (四)用户支持

   三 古籍保存与利用技术标准

    (一)国家推荐性标准

    (二)行业标准

   四 结论

  中文古籍善本动态定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 古籍善本历史文物价值的评价

    (一)古籍年代价值的函数表达

    (二)古籍的存在与使用价值的表示

    (三)古籍历史文物价值的综合表达

   二 古籍善本学术资料价值的评价

    (一)学术资料价值的指标说明

    (二)学术资料价值指标间的关系

    (三)学术资料价值的综合表达

   三 古籍善本艺术价值的评价

   四 古籍善本价值评价的综合表达

   五 古籍善本综合价值评价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中国古籍版本文化保护

   一 古籍版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

    (一)非物质性

    (二)活态性

    (三)民族性

    (四)传承性

    (五)发展性

   二 中国古籍版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和措施

    (一)古籍版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保护

     1.将古籍版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2.认定古籍版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寻求适当的商业开发模式

     3.实施古籍保护质量认证管理,建立古籍保护资格准入制度

    (二)古籍版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性保护

     1.开展全国性的古籍版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2.推进古籍版本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使其成为“世界记忆工程”的一部分

     3.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文古籍数字化进展及协作机制初探

   一 中文古籍数字化发展概述

   二 中文古籍数字化成果的调查分析

    (一)图书馆古籍数字化成果

    (二)学术机构古籍数字化成果

    (三)数字出版企业(网站)古籍数字化成果

   三 基于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一)古籍数字化主体构成及成果数量比例

    (二)国家与地区分布

    (三)数据类型

    (四)载体与媒介类型

    (五)分类方法与系统功能

    (六)字库与字体

   四 中文古籍数字化理论探索

    (一)古籍数字化概念

    (二)古籍数字化基本理论构建

     1.古籍数字化的性质

     2.古籍数字化基本特征

     3.古籍数字化原则

     4.古籍数字化的理论体系

   五 中文古籍数字化技术研究

    (一)发展阶段的划分

     1.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2.产品输出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左右)

     3.功能提升阶段(2002年至今)

    (二)研究热点分析

     1.古籍书目数据库

     2.古籍元数据

     3.FRBR研究

     4.古籍全文检索与本体论

     5.古籍数据库整合研究

   六 中文古籍数字化协作机制

  数字化背景下中国古籍出版模式的重构

   一 传统古籍出版模式受到的挑战

   二 中国古籍出版模式的重构思路

    (一)出版主体:三股力量的合作与融合

    (二)出版流程:向跨媒介辐射状流程转变

    (三)出版产品:工具与内容的统一

中国古籍版本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本书以三编的篇幅,对中国古籍版本文化的三层次结构、古籍版本文化源流及古籍版本文化保护进行了勾勒。上编从物质、制度、心理层面考察了中国古籍版本文化的基本结构;中编重点考察了我国古代官刻代表国子监刻书、古代善本观的形成及版本学史的发展源流,下编以数字化为背景,构建了中华古籍版本文化层级保护体系和古籍善本动态定量评价模型,提出了改进古籍善本保存制度和古籍版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以及数字化背景下古籍出版模式的变革路径。

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曹之:《版本学探源》,《晋图学刊》1989年第3期。

曹之:《鲁迅与古籍版本学》,《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年第1期。

曹之、司马朝军:《二十世纪版本学研究综述》,《图书与情报》1999年第3期。

曹之:《宋代版本学述略》,《青海图书馆》1990年第4期。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齐鲁书社,1991。

崔建英:《对版本目录学的探讨和展望》,《津图学刊》1984年第4期。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巴蜀书社,1989。

邓之诚:《骨董琐记》,中国书店,1991。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1983。

顾廷龙:《版本学与图书馆》,《四川图书馆》1978年第11期。

顾炎武:《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郭松年:《古籍版本与版本学》,《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80年第4期。

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胡道静:《从黄荛翁到张菊老——150年来版本学的纵深进展》,《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7年第4期。

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潘祖荫,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黄儒炳:《续南雍志》,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影印本,1976。

黄佐:《南雍志》,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影印本,1976。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中华书局,200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85。

李国新:《中国古籍数字化资源的进展与任务》,《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年第1期。

李明杰:《二十世纪中国古籍版本学史研究综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2期。

李明杰:《中文古籍数字化基本理论问题刍议》,《图书馆论坛》2005年第5期。

李希泌、张华:《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中华书局,1982。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

李致忠:《古代版印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0。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

李致忠:《历代刻书考述》,巴蜀书社,1990。

李致忠:《论古书版本学》,《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79年第1期。

李致忠:《宋版书叙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李致忠:《元代的刻书机构》,《北京出版史志》第八辑,北京出版社,1996。

刘国珺:《关于我国古籍版本学史阶段划分的思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增刊。

刘国珺:《明代版本学的主导思想及其影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增刊。

刘国珺:《清乾、嘉、道间版本学的突出成就》,《南开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

刘国珺:《谈叶德辉的版本学》,《津图学刊》1984年第2期。

刘家真:《中国古籍保护的问题分析与战略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年第4期。

刘象愚:《文化观念的演化》,《学术界》2006年第3期。

柳诒徵:《南监史谈》,载柳曾符、柳定生《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楼宇烈:《汉文化资料库不同层次的实用要求》,《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3年第8期。

卢中岳:《版本学研究漫议》,《贵图学刊》1982年第2期。

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毛晋:《汲古阁书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莫友芝:《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傅增湘订补,中华书局,1993。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潘景郑:《著砚楼书跋》,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潘寅生:《中国古籍整理与保护概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8年第5期。

钱基博:《版本通义》,古籍出版社,1957。

钱谦益:《绛云楼书目》,中华书局,1985。

《钦定国子监则例》,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89。

《钦定国子监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任继愈:《中国藏书楼》,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邵胜定:《版本学有广狭二义论》,《图书馆杂志》1985年第4期。

施廷镛:《中国古籍版本概要》,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石洪运:《版本学基础理论研究述评》,《黑龙江图书馆》1991年第3期。

史念海:《三辅黄图校注》,三秦出版社,1995。

释僧祐:《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5。

王国强:《关于中国古籍版本学基本理论研究现状述评》,《河南图书馆学刊》1993年第1期。

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校注》,胡平生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王国维:《闽蜀浙粤刻书丛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王国维:《五代两宋监本考》,载乔衍琯等《图书印刷发展史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王晖:《黄丕烈鉴定版本方法刍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增刊。

王溥:《五代会要》,中华书局,1998。

王绍曾:《目录版本校勘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王应麟:《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尾崎康:《以正史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魏隐儒、王金雨:《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1982。

吴则虞:《版本通论》,《四川图书馆》1979年第1期。

谢国桢:《明清时代版本目录学概述》,《齐鲁学刊》1981年第3期。

徐良雄:《中国藏书文化研究》,宁波出版社,2003。

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97。

徐雁、王燕均:《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严佐之:《黄丕烈版本学思想辨析》,《图书馆杂志》1985年第1-2期。

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阳海清:《版本学研究论文选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杨殿珣:《略论王重民同志对于版本学的研究》,《图书馆学通讯》1982年第3期。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附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57。

于良芝:《国外图书馆古籍保管与利用制度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年第6期。

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中华书局,1963。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1956。

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文史哲出版社,1982。

张舜徽:《广校雠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张舜徽:《中国校雠学分论(上)——版本》,《华中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

张秀民:《金源监本考》,载张秀民《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张元济:《校史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赵万里:《两宋诸史监本存佚考》,载傅杰《二十世纪中国文史考据文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周连宽:《论古典目录学、校雠学、版本学三者的关系》,《广东图书馆学刊》1984年第4期。

周铁强:《近年来古籍版本学理论研究述评》,《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5年第1期。

朱太岩:《建国四十年来版本学成果述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