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59

科技服务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Technology Service

SSAPID:101-8977-7287-93
ISBN:978-7-5097-9716-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研究了科技服务平台的产生与功能,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对科技服务平台服务质量的评价与提升;其次研究了科技服务业的定义与分类,科技服务业的特点与作用,以及影响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和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发展概况;最后提出了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及推动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管理学系列
作 者: 苏朝晖
编 辑:孙燕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摘要

 Abstract

 《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编辑委员会

 附录:科技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背景

   一 当前我国科技服务发展可喜的一面

   二 当前我国科技服务发展不足的一面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主要的创新点

 第二章 科技服务导论

  第一节 服务概论

   一 服务的定义与分类

    1.服务的定义

    2.服务的分类

   二 服务的特点及其影响

    1.服务的特点

     (1)服务的非实体性

     (2)服务的同步性

     (3)服务的易逝性

     (4)服务的差异性

    2.服务特点带来的影响

     (1)服务非实体性带来的影响

     (2)服务同步性带来的影响

     (3)服务易逝性带来的影响

     (4)服务差异性带来的影响

   三 服务质量的维度及模型

    1.服务质量的维度

     (1)二维度说

     (2)三维度说

     (3)多维度说

    2.服务质量的模型

     (1)Gr?nroos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2)服务质量差距模型

   四 服务质量的评价方法

    1.SERVQUAL量表评价法

    2.SERVPERF量表评价法

    3.无差异量表评价法

  第二节 科技服务概论

   一 科技服务的定义与分类

   二 科技服务的特点

    1.科技服务的非实体性

    2.科技服务的同步性

    3.科技服务的易逝性

    4.科技服务的差异性

   三 科技服务研究的4个层面

  第三节 研发投入及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 研究成果

   二 数据处理与模型建立

    (一)数据处理

     1.研发投入

     2.科技成果

     3.经济增长

    (二)模型建立

   三 面板模型的检验及回归分析

    (一)面板模型的检验

    (二)面板模型的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2.回归结果分析

   四 结论与建议

  第四节 影响科技服务发展的环境

   一 法律环境

   二 市场经济环境

   三 政策环境

   四 文化环境

   五 社会环境

   六 公共设施环境

   七 人才环境

   八 投融资环境

 第三章 科技服务:行业层面研究

  第一节 科技服务业的分类及特点

   一 科技服务业的定义

   二 科技服务业的分类

   三 科技服务业的特点

  第二节 科技服务业的作用

   一 关于科技服务业作用的相关研究

   二 科技服务业的作用分析

    1.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

    2.研究开发先进的科技成果

    3.推广和转移先进技术

    4.提供各种专业科技服务

  第三节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战略

   一 科技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思路

    1.创科技服务机构品牌

     (1)科技服务机构的品牌定位

     (2)科技服务机构的品牌塑造

     (3)科技服务机构的品牌传播

     (4)科技服务机构的品牌维护

    2.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

    3.加快与国际科技服务业接轨的步伐

   二 科技服务各子行业发展战略

    1.科技信息及文献服务业发展战略

    2.科学试验及研发设计服务业发展战略

    3.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服务业发展战略

    4.专业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

  第四节 两岸科技服务业的合作

   一 促进海峡两岸科技服务业合作的现实意义

   二 当前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的现状

   三 海峡两岸科技服务业合作的基础

    1.两岸关系正常化基础

    2.两岸共通的“五缘文化”基础

   四 两岸科技服务业合作的思路

   五 搭建两岸科技服务业合作的平台

 第四章 科技服务:平台层面研究

  第一节 科技服务平台的产生

   一 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创新环境的相关研究

   三 科技服务平台的产生

   四 科技服务平台的定义

   五 科技服务平台的参与者

    1.高等学校

    2.科研院所

    3.企业

    4.专业科技服务机构

  第二节 科技服务平台的功能

   一 关于科技服务平台功能的相关研究

   二 科技服务平台功能的分析

    1.资源整合,打造创新链条

    2.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3.降低创新成本

    4.推动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

  第三节 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

   一 关于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的相关研究

   二 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

    1.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

     (1)科技物理资源平台的建设

     (2)科技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

    2.科技研发服务平台的建设

    3.科技成果推广与转移服务平台的建设

    4.专业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

     (1)科技咨询服务平台的建设

     (2)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

     (3)标准认证平台的建设

     (4)检测服务平台的建设

     (5)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建设

   三 实例:福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简况

  第四节 科技服务平台的运行

   一 关于科技服务平台运行的相关研究

   二 科技服务平台的运行

    1.科技服务平台的共享机制

    2.科技服务平台的市场机制

     (1)科技服务平台服务价格的形成

     (2)科技服务平台服务价格的制定

    3.科技服务平台的推广机制

     (1)人员推广

     (2)广告

     (3)公共关系

     (4)官方网站

     (5)邮件推广

     (6)微博微信

     (7)与第三方合作

    4.科技服务平台的保障机制

     (1)形成多元化的平台投资格局

     (2)组建科技服务平台的决策层、管理层

     (3)利益协调机制

     (4)信用管理机制

 第五章 科技服务:宏观层面研究

  第一节 政府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一 研究成果

   二 模型、变量与数据

    1.模型

    2.变量与数据

   三 实证检验与分析

    1.门槛检验

    2.不同区间的描述性分析

    3.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四 结论与启示

  第二节 国内外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经验

   一 部分地区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经验

    1.北京市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经验

    2.天津市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经验

    3.广东省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经验

    4.江苏省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经验

    5.香港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经验

    6.台湾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经验

   二 发达国家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经验

    1.美国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经验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2)巨资投入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

     (3)发达的人才培养体制

     (4)大力建设科技园区

    2.日本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经验

    3.德国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经验

    4.英国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经验

    5.韩国发展科技服务业的经验

  第三节 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 法律保障

   二 政策保障

    1.财政政策保障

    2.税收政策保障

    3.金融政策保障

    4.产业政策保障

    5.体制机制改革保障

     (1)大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2)深化科技服务机构改革

   三 文化保障

    1.厚植创新文化

    2.大力宣传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工作者的文化

    3.努力塑造宽容的文化

   四 人才保障

    1.科技服务人才的吸引

    2.科技服务人才的培养

    3.科技服务人才的激励

   五 行业协会保障

   六 公共设施保障

 第六章 科技服务:微观层面研究

  第一节 科技服务质量的评价与提升

   一 关于科技服务评价的相关研究

   二 科技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科技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科技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1)可靠性

     (2)响应性

     (3)保证性

     (4)移情性

     (5)有形性

    3.科技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正

     (1)预调研

     (2)信度检验

     (3)效度检验

     (4)项目分析

     (5)科技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三 科技服务质量评价的方法

    1.模糊综合评价法

    2.“重要性-绩效(IPA)”分析法

   四 科技服务质量提升的路径

    1.提升科技服务的可靠性

    2.提升科技服务的响应性

    3.提升科技服务的保证性

    4.提升科技服务的移情性

    5.提升科技服务的有形性

  第二节 实证研究:福建科技服务质量

   一 样本选取与统计分析

    1.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2.统计分析

     (1)描述性统计

     (2)信度分析

     (3)效度分析

   二 模糊综合评价

    1.建立评价指标权重集

     (1)确定二级指标权重

     (2)确定三级指标权重

    2.建立评语集

    3.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4.评价结果

     (1)五维度的评价结果

     (2)整体服务质量的评价结果

   三 结果分析

   四 福建科技服务质量提升的路径

    1.提升科技服务的可靠性

    2.提升科技服务的响应性

    3.提升科技服务的保证性

    4.提升科技服务的移情性

    5.提升科技服务的有形性

 第七章 科技服务:品牌层面研究

  第一节 科技服务品牌的作用

   一 科技服务品牌的作用

    (一)为用户选择科技服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有利于形成用户忠诚

    (三)有利于拓展服务渠道并节约扩张成本

   二 科技服务品牌的定位

   三 科技服务品牌的管理

  第二节 科技服务品牌的建设

   一 科技服务项目

   二 科技服务质量

   三 科技服务特色

   四 科技服务定制

    (一)科技服务定制的意义

     1.科技服务定制对用户的意义

     2.服务定制对科技服务机构的意义

    (二)科技服务定制的流程

    (三)科技服务定制的成本控制

   五 科技服务文化

   六 科技服务承诺

    (一)服务承诺的作用

    (二)科技服务承诺的内容

    (三)科技服务承诺的效力

     1.明确性

     2.利益性

     3.规范性

     4.无条件

   七 科技服务创新

  第三节 科技服务品牌的传播

   一 科技服务品牌的命名

    (一)科技服务品牌的名称

    (二)科技服务品牌命名的原则

     1.受法律保护原则

     2.简单易记原则

     3.新颖独特原则

     4.暗示功能属性原则

     5.符合文化习俗原则

     6.启发品牌联想原则

     7.赋予品牌延伸自由度的原则

   二 科技服务品牌标识的设计

    (一)服务品牌标识的作用

     1.形象识别作用

     2.沟通作用

     3.保护作用

    (二)科技服务品牌标识的设计原则

     1.简单明了

     2.帮助传达品牌的象征意义

     3.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4.具有艺术性

   三 科技服务人员的传播

   四 科技服务的广告

    (一)科技服务广告的作用与目标

    (二)科技服务广告的媒体

     1.传统广告媒体

     2.网络广告媒体

    (三)科技服务广告的策略

     1.要增强科技服务的“有形性”

     2.要强调科技服务能够带来的利益

     3.要重视宣传科技服务机构的形象与特色

     4.要重视宣传科技服务提供者

   五 科技服务的公关活动

  第四节 科技服务品牌的维护

   一 科技服务的标准化

    (一)实施科技服务标准化的意义

     1.使科技服务偏差被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2.有利于科技服务机构对科技服务的管理

     3.有利于用户识别和判断科技服务是否达标

    (二)科技服务标准的制定

     1.制定用户导向的科技服务标准

     2.科技服务标准要具有明确的指示性

     3.科技服务标准必须定量化或具体化

     4.科技服务标准要简明扼要

     5.科技服务标准要兼具可行性与挑战性

     6.科技服务标准要兼具稳定性与动态性

   二 科技服务质量的补救

    (一)科技服务补救的意义

    (二)科技服务补救的实施

     1.科技服务质量的监控

     2.实施服务质量的补救

     3.跟踪用户对补救的满意程度并吸取教训

   三 科技服务品牌的保护

    (一)诚信守法

    (二)保守品牌秘密

    (三)讲究经营策略

    (四)寻求法律保护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前言

科技服务可以由科技服务行业与科技服务平台来提供,因而对科技服务的研究既可以从行业层面进行研究,也可以从平台层面进行研究。此外,科技服务的发展既要面对宏观层面的发展环境问题,也不得不面对微观层面的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因而对科技服务的研究还应当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研究。同时,科技服务作为一项服务也面临创品牌的问题,因而对科技服务的研究还应当从品牌层面进行研究。影响科技服务发展环境的主要因素有:法律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公共设施环境、人才环境、投融资环境等。本书从行业层面研究了科技服务业的分类、特点、作用、发展战略,以及两岸科技服务业合作的意义、基础及思路;从平台层面研究科技服务平台的产生、功能、建设、运行等问题;从宏观层面实证研究了政府资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总结了国内发达省区、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科技服务的经验及扶持政策,提出了促进科技服务发展的保障措施;从微观层面运用SERVQUAL模型、SERVPERF量表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指标体系对科技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并且研究了科技服务质量提升的路径;从品牌层面研究了科技服务品牌的作用、科技服务品牌的建设、科技服务品牌的传播、科技服务品牌的维护等问题。

安同良、周绍东、皮建才:《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白俊红、李婧:《政府R&D资助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效率视角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11年第6期。

白俊红、李瑞茜:《政府R&D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述评》,《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9期。

曹洋、陈士俊、王雪平:《科技中介组织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及其运行机制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4期。

曹献飞:《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投资——基于倾向评分匹配倍差法的经验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第9期。

陈艳、范炳全:《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年第1期。

陈钰芬、周昇、黄梦娴:《政府科技资助对引导企业R&D投入的杠杆效应分析——基于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期。

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2期。

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科研管理》2009年第4期。

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机理与模式》,科学出版社,2008。

陈钰芬、叶伟巍:《企业内部R&D和外部知识搜寻的交互关系——STI和DUI产业的创新战略分析》,《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2期。

陈志辉:《科技创新平台内涵特征与发展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7期。

陈和、周柠、刘靖瑜:《科技服务业发展与产业升级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4期。

陈立枢:《科技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改革与战略》2014年第10期。

陈丹青、温琴娜、周艳等:《基于AHP的区域创新科技服务平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消费导刊》2009第3期。

陈芳、穆荣平、宋河发:《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支持政策关联性研究》,《科研管理》2013年第1期。

陈先荣:《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积极推进CBD建设》,《今日科技》2005年第9期。

陈岩峰:《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陈岩峰、余剑璋、周虹:《香港科技服务业发展特征及对广东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5期。

陈岩峰等:《促进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4期。

陈喜乐、郑宇冰:《闽台科技资源整合模式与战略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2年第6期。

陈必滔:《论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的构建》,《东南学术》2009年第4期。

程作君:《强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9期。

常爱华、王希良、梁经纬、柳洲:《价值链、创新链与创新服务链——基于服务视角的科技中介系统的理论框架》,《科学管理研究》2011年第2期。

戴东莉:《浅析闽台科技交流合作平台的构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戴小勇、成力为:《财政补贴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门槛效应》,《科研管理》2014年第6期。

戴园园、梅强、查颖冬:《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创新战略研究——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交互作用机制研究》,《科技与经济》2012年第6期。

代谦、别朝霞:《FDI、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邓衢文、李纪珍、禇文博:《荷兰和英国的创新平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技术经济》2009年第8期。

邓良、许抄军、胡武:《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现状与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丁涛、胡汉辉:《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国际比较及路径设计》,《软科学》2009年第3期。

杜振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约束与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12期。

杜勇宏:《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新生态系统》,《中国流通经济》2015年第1期。

杜建刚、范秀成:《服务补救中情绪对补救后顾客满意和行为的影响——基于面子视角的研究》,《营销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

东升:《台湾科技奇迹孵化器——新竹科学园》,《海峡科技与产业》2011年第1期。

董娟:《成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绩效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4。

董建中、林祥:《新型研发机构成深圳科技创新的先锋力量》,南方网,http://tech.southcn.com/t/2014-09/28/content_109324735.htm,2014年9月28日。

段婕、刘勇:《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性评价——基于2003~2008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12期。

付鲜凤、梅强:《基于DEA的我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效率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22期。

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福建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范黎波:《从企业视角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文明》2013年第4期。

高玉宇、陈物昌、王剑荣:《科技中介服务发展与研究》,《改革与战略》2005年第10期。

官鸿、郑庆昌:《基于科技资源整合的福建科技成果转化新思路》,《科技和产业》2013年第12期。

古利平、张宗益、康继军:《专利与R&D资源:中国创新的投入产出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6年第1期。

顾元媛、沈坤荣:《地方政府行为与企业研发投入——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10期。

盖文启:《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环境》,《学术研究》2002年第1期。

郭海婷:《福建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运行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农林大学,2013。

国家科委:《关于加速发展科技咨询、科技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的意见》,国科发策字〔2007〕566号,1992年8月22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2007年3月19日。

科技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国科发计〔2012〕70号,2012年1月29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2014年10月9日。

黄荔梅、程春生:《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的发展定位和实现途径》,《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21期。

黄丽萍:《推动福建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黄宁燕、王培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设计思考》,《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4期。

黄慧玲:《厦门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建设与评估》,《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4期。

黄继:《高科技创业平台的形成机理及运行模型》,《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7期。

黄雅琪、谢昆谕、刘玉兰:《云南省科技金融平台建设的经验借鉴》,《时代金融》2014年第8期。

黄远浙、俞立平、杨丽华:《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基于科学与技术分离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7期。

黄苹:《中国省域R&D溢出与地区经济增长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4期。

胡卓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资源共享的本质与机理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第5期。

胡恩华、刘洪、张龙:《我国科技投入经济效果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06年第4期。

和金生、姜秀莲、汪晓华:《技术中介机构运行模式探讨》,《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2期。

贺德方:《对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若干基本概念的辨析与思考》,《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11期。

韩霞:《论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5期。

韩鲁南、关峻、包江山、白玉:《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8期。

洪晓军:《创新平台的概念甄别与构建策略》,《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7期。

计六奇:《明季北略》卷12,中华书局,1984。

蒋坡:《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与法律》2006年第3期。

蒋永康、梅强、李文远:《关于科技服务业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商业时代》2010年第6期。

菅青:《政府科技经费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以高技术行业面板数据为例》,《江淮论坛》2014年第5期。

贾宝林、宁凌、刘亮:《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体系中的政府作用》,《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3期。

解维敏、方红星:《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金融研究》2011年第5期。

金吾伦:《创新文化:意义与中国特色》,《学术研究》2006年第6期。

柯丽敏:《文化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9期。

孔莹:《广东省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东工业大学,2011。

陆立军、郑小碧:《区域创新平台的企业参与机制研究》,《科研管理》2008年第2期。

陆红娟:《江苏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江苏科技信息》2014年第17期。

赖晓南:《中关村科技服务生态系统》,《高科技与产业化》2015年第2期。

廖文剑:《怎样构建我国基本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科学咨询》2011年第3期。

李淑、李卫华:《新竹科学工业园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分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李路:《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

李金算:《加快福建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科技和产业》2014年第5期。

李金算、朱祥枝、王彦:《海西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情报探索》2012年第7期。

吴楚才、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译注》下卷,李梦生、史良昭等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李升泽:《绩效棱柱框架下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评价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第5期。

李立、王嘉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二维机制的矛盾及其功能协调》,《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5期。

李纪珍:《基于国家和地方互动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9期。

李颖明、张利华、宋建新:《公共政策的经济效率与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11期。

李海华:《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评价及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业大学,2009。

李利、陈修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东岳论丛》2010年10月。

李金林:《科技中介机构的运营和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永、孟祥月、王艳萍:《政府R&D资助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多维行业异质性的经验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第1期。

李晶、黄斌:《科技服务业新分类及发展形势分析》,《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年第23期。

李正风:《从“知识分配力”看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与走向》,《科学学研究》2003年第4期。

李平、王春晖:《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非线性研究——基于中国2001~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8期。

李葳、王宏起:《区域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与运行策略》,《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6期。

李丽婷:《区域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以厦漳泉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为例》,《情报探索》2013年第7期。

李晓东:《市场导向下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探索》,《改革与战略》2014年第2期。

李兴华:《关于科技服务业及其管理的思考》,《科技日报》2010年4月23日,第12版。

李炳安:《美国支持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研究》,《经济纵横》2011年第7期。

李文元、梅强:《基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6期。

李应博:《ECFA背景下两岸科技合作: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研究》,《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6期。

李松庆、孔莹:《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水平评价及策略》,《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0期。

刘媛、黄斌、姚缘:《江苏省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8期。

刘珊:《福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探析》,《福州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

刘自新:《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运行的实证研究》,《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6期。

刘卓聪、刘蕲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湖北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0期。

刘佐菁、杜赛花:《广东研发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台湾地区的经验》,《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5期。

刘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推广策略》,《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9期。

刘继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机制初探》,《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第5期。

刘红、姚永玲:《中国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13期。

刘锋、王永杰、陈光:《对科技中介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的分析和认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4期。

刘珂、和金生:《从知识发酵效率看科技中介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柳卸林、何郁冰:《从科技投入到产业创新》,科学出版社,2014。

柳劲松:《科技成果转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基于DEA模型的民族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9期。

吕娟、吴成颂:《科技成果转化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三阶段视阈下的实证检验》,《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吕久琴、郁丹丹:《政府科研创新补助与企业研发投入:挤出、替代还是激励?》,《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8期。

梁彤缨、冯莉、陈修德:《税式支出、财政补贴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软科学》2012年第5期。

梁小红、许智云、黄克安:《福建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及对策探析——基于2009~2011年的数据分析》,《莆田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林佳丽、李润钿、谢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网络化的构建方法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9期。

林玮:《科技服务业发展与高新区转型升级研究》,《改革与战略》2013年第11期。

凌旭、郭伟、刘龙、任志伟:《战略联盟视角下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绩效的影响因素》,《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连希:《立足海峡西岸创新闽台科技交流合作互动机制的思考》,《技术与市场》2010年第4期。

罗建强、赵艳萍:《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关系的灰色关联分析》,《技术经济》2012年第2期。

罗交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光明日报》2014年10月15日,第13版。

罗鸿君、杜跃平:《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再认识及其意义》,《软科学》2004年第1期。

罗雪英、谷晓华:《促进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的对策研究》,《发展研究》2015年第2期。

卢阳旭、樊立宏:《政府购买科技公共服务的机遇、经验和问题——基于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调研》,《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第7期。

马新平:《科技服务业产业联盟的发展和对策》,《经济导刊》2010年第7期。

马敏象、屈娥、李金玲:《美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运作经验及借鉴》,《云南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2期。

马一德:《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国法学》2013年第4期。

马欣元:《美国科技政策及效应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马莉:《中山市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9期。

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

马松尧:《科技中介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及其体系构建》,《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期。

毛有佳、毛道维:《科技创新网络与金融网络的链接机制——基于苏州科技金融实践》,《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5期。

孟庆敏、梅强:《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的机理研究及对策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5期。

孟庆敏、梅强:《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企业互动创新机理研究——基于知识转移与创新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20期。

孟辉:《厦门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组建及运行机制探讨》,《厦门科技》2013年第3期。

梅强、戴园园:《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研究——基于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多案例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第6期。

宁凌、李家道:《美日英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的比较分析及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0期。

宁凌、王建国、李家道:《三省市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比较》,《经营与管理》2011年第5期。

裴长洪、郑文:《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当代财经》2010年第1期。

彭正龙、王海花、蒋旭灿:《开放式创新模式下资源共享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转移的中介效应》,《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1期。

彭程:《地方政府购买科技服务的现实意义与实现路径研究》,《中国科技产业》2015年第2期。

乔妮:《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屈娥、赵宏:《发达国家科技服务业运行特点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2期。

屈昊:《构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安徽科技》2009年第8期。

屈昊:《如何增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与企业用户间的交互》,《安徽科技》2012年第11期。

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海峡(泉州)技术转移中心》,《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年第11期。

曲文菲、马一芒:《IPA分析法对导游服务质量标准应用分析》,《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钱旭潮、王龙、赵冰:《科技资源共享、转化与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行》,科学出版社,2011。

钱星:《建设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海西经济建设》,《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年第8期。

乔传福、王来武等:《我国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祁明、赵雪兰:《中国科技服务业新型发展模式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22期。

饶彩霞、唐五湘、周飞跃:《我国科技金融政策的分析与体系构建》,《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20期。

史欣向、冯莉、梁彤缨:《中国现有的研发资源与科研产出的关系——基于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数据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12年第10期。

史丽萍、盛黎明、刘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多元化体系建构》,《管理现代化》2013年第2期。

施卫东、朱俊彦:《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创新扩散模式研究——基于网络分析的视角》,《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年第1期。

邵翔、白万豪:《新经济条件下的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关村》2014年第12期。

邵珉、梅姝娥:《产学研合作科技服务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价值工程》2013年第29期。

沈渊:《我国地区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和Tobit方法》,《经济管理》2009年第3期。

孙丽文、李国卿:《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52期。

孙国际:《创新文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第6期。

孙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演进过程及机制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1期。

孙世华:《舟山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对策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苏勤、何俊智、姚钢鹰:《福建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运行模式的探索》,《情报探索》2011年第10期。

田波:《谈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期。

唐静:《高科技园区开山鼻祖——美国》,《科技日报》2004年2月20日。

唐守廉、徐嘉玮:《中美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9期。

谭文华、张丽萍、郑庆昌等:《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武晓霞、任志成:《人力资本与服务外包中的技术外溢——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7期。

吴翠花、李慧、王玫:《创新环境下企业知识创造能力的实现路径》,《技术经济》2013年第4期。

吴国林:《区域技术创新平台研究——大涌红木家具专业镇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1期。

吴晓妹、王章豹、黄希婷:《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介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与运行》,《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1期。

吴丹等:《推动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3期。

吴红月:《探寻科技服务业新的蓝海》,《科技日报》2009年7月23日,第12版。

吴祖光、万迪昉:《政府研发资助理论、资助效果与评价研究述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17期。

吴建新:《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研发、专利与中国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吴永忠:《科技创新趋势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9期。

吴秋明、邱栋:《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的系统结构模式——基于创新资源集成管理的视角》,《东南学术》2012年第1期。

吴长旻:《浅析“科技资源共享”》,《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1期。

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科学出版社,2003。

吴泗:《科技服务业发展生态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吴泗:《基于产业生态理论的科技服务业发展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12期。

伍小秦:《服务质量特性与服务质量体系》,《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7年第7期。

王勇:《台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展特色探讨》,《台湾研究》2012年第2期。

王潇、杜建刚、白长虹:《从“产品主导逻辑”到“顾客参与的价值共创”——看西方服务范式四十年来的理论演进》,《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年第11期。

王富贵、曾凯华:《国内外科技服务业促进政策制定的若干启示》,《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7期。

王仰东、谢明林等编著《服务创新与高技术服务业》,《科学出版社》,2011。

王永顺:《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江苏科技信息》2005年第8期。

王然、李正元:《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创新外部性的内在化》,《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6期。

王晶、谭清美、黄西川:《科技服务业系统功能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6期。

王立成、牛勇平:《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域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8期。

王雪原、王宏起、李文奇:《区域创新平台四维度布局优化方法设计与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6期。

王瑞敏、章文君、高洁:《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和有效运行研究》,《科研管理》2010年第6期。

王缉慈:《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经济地理》1999年第2期。

王亚伟、韩珂:《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以河南省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3期。

王毅、李纪珍:《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组织管理体系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10年第S1期。

王任远、来尧静、姚山季:《科技服务业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7期。

王勇:《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科技产业合作的发展及展望》,《中国国情国力》2012年第4期。

王坚:《加快福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发展研究》2011年第9期。

王卓、郭洪范:《科技服务机构参与产业集群管理创新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第9期。

王元:《变革中的中国政府所属科研机构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公共科研事业改革发展借鉴与探索》,科技部条件财务司、财政部教科文局,2004。

王非非、许强:《以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上海企业》2014年第11期。

王树文、钟巧玲:《我国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中政府管理创新研究》,《当代经济》2010年第2期。

汪秀婷、胡树华:《基于“三力模型”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成运行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10期。

汪涛:《美国科技创新机制的真正秘密》,我爱研发网,http://www.52rd.com/blog/archive_thread.asp?sid=12610。

魏江、陶颜、王琳:《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概念与分类研究》,《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1期。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第56~74页。

夏石泉:《外部知识源对于创新的影响研究——以建筑业企业为例》,《现代商业》2012年第3期。

夏金文:《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成功模式探寻》,《中国高新区》2012年第3期。

谢丽娟、杨文鹏、周杭:《基于DEA模型的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影响的评价》,《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肖雪葵、曹再兴、易春:《公共科技平台公平分享机制及其优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18期。

肖丁丁、朱桂龙、王静:《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影响的再审视——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年第3期。

徐冠华:《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3期。

徐代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11期。

徐吉祥、孙遇春:《开发区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19期。

徐禄平、方杰:《国内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新华出版社,2002。

邢斐、雷启振、张建华:《我国公共研发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考察》,《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2期。

徐盈之、韩颜超:《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应用江苏省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

许治、何悦、王晗:《政府R&D资助与企业R&D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系统动力学研究》,《管理评论》2012年第4期。

肖丁丁、朱桂龙、王静:《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影响的再审视——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年第3期。

袁兆亿:《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现代产业的促进作用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14年第9期。

袁江洋、董亚峥、高洁:《让创新成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创新文化建设问题研究》,《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8期。

原磊、王加胜:《传统产业改造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9期。

姚良、翟运开、马仁钊:《区域创新平台:上海案例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叶宝忠:《关于对技术转移服务组织的研究综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3期。

易显飞、李兆友、张扬:《论技术创新的文化驱动》,《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7期。

杨国梁:《美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概况》,《科技促进发展》2011年第9期。

杨波:《科技型企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研究——基于企业成长周期视角》,《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杨潇、池仁勇:《外部结点、内部资源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以长三角地区199家科技服务业企业为实证》,《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年第1期。

杨集政:《我国科技服务产业发展对策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4期。

杨向阳、童馨乐:《政府支持对KIBS 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科研管理》2014年第12期。

杨勇、李江帆、王利文、邓杜廉:《发展科技服务业 推进生产服务业发展——台湾新竹科技园科技服务调研》,《南方经济》2013年第10期。

严成樑、周铭山、龚六堂:《知识生产、创新与研发投资回报》,《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3期

严成樑:《政府研发投资与长期经济增长》,《经济科学》2009年第2期。

严军华:《访广东省科技厅科技服务与管理处卢金贵处长:探索科技服务业发展新路径》,《广东科技》2012年第14期。

朱卫东、谭清美:《基于系统构成要素功能的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S2期。

朱正浩:《台湾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政策梳理和效果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1期。

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周梅华、徐杰、王晓珍:《地区科技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综合评价及实证研究——以江苏省13个城市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8期。

周晔:《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及其启示》,《开发研究》2010年第6期。

周红:《我国科技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光明日报》2013年8月14日,第7版。

周绍森、胡德龙:《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2期。

赵树宽、余海晴、姜红:《技术标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理论模型及实证分析》,《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9期。

赵敏:《加快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年第20期。

赵靖:《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赵三武、孙鹏举:《关于开展科技服务业统计的基础问题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3期。

赵付民、邹珊刚:《区域创新环境及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7期。

赵定涛、魏玖长:《我国科技中介机构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4期。

郑国忠、贾雅琴:《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政府扶持资金效率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6期。

郑庆昌、张丽萍、谭文华等:《科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内涵与构成探究——基于资源共享利益矛盾的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2期。

郑国忠、贾雅琴:《政府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扶持中的风控机制》,《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郑伟:《技术转移与经济增长研究——基于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的视角》,《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曾萍、邬绮虹:《政府支持与企业创新: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年第2期。

詹志华:《闽台科技产业合作的相关因素及对策》,《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张吉:《以工业自动化创新服务 带动一大批产业高速发展——浙江省工业自动化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今日科技》2014年第8期。

张望:《技术差距、政府补贴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度》,《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张晓欣:《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战略升级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张卫东、王萍:《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研究》,《情报科学》2011年第7期。

张振刚、李云健、陈志明:《科技服务业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基于珠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12期。

张明火:《香港现代科研机构的非营利运营模式及启示——以香港研发中心为例》,《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9期。

张明火、姚子辉:《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探讨》,《海峡科技与产业》2011年第2期。

张超中、武夷山:《创新文化与中国文化创新》,《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10期。

张景安:《关于我国科技中介组织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

张东红、殷龙、仲健心:《政府研发投入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互补与替代效应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7期。

张赛飞、邓强、隆宏贤、易卫华:《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张胜、郭英远:《基于政策地图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设计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23期。

张慈、张萌、赵荣荣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估体系研究》,《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年第3期。

张莹、张宗益:《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2期。

张国安、吴开松、刘国旗:《西方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12期。

张耕、王萍:《2013年美国基础性研究优先领域与计划投资重点》,《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2年第12期。

张治河、冯陈澄、李斌、华瑛:《科技投入对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研究》,《科研管理》2014年第4期。

张媛媛、张宗益:《创新环境、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系统性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12期。

张利华、陈钢、李颖明:《基于系统失灵理论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11期。

张江雪:《技术转移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10期。

翟运开:《面向企业创新的区域创新平台及其结构模型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

〔美〕罗伯特·B.登哈特、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孔伟艳等编译,北京出版社,2008。

〔英〕克里斯托夫·弗里曼:《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张宇轩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廉运杰译,华夏出版社,2005。

Ana R. A.,Antonio P. M.,Christian S. T.,“Value Creation and New Intermediaries on Internet:An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News Industry and the Web Content Aggreg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Information Management 27(2003).

A.Smedlund,“The Roles of Intermediaries in a Regional Knowledge System,”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7(2006).

Aydalot. Milieu innovation on Europe Paris:GREMI,1986.

Azmat Gani,“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High Technology Exports and Growth,” Journal of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12(2009).

Barnes D.,Hinton M.,“Developing a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Roles and Relationships of OnlineIntermedia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7(2007).

Barras R.. Interactive innovation in financial and business services:The vanguard of the service revolution. Res Policy,1990(19):215-237

Bell D.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New York:American Educational Book ltd,1974.

Bettina Becker. Public R&D policies and private R&D investment:a survey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14.

Bettina Becker. Public R&D policies and private R&D investment:a survey of the empirical evidence,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14(3):92-97.

Bitner M.J.,Bernard H.B.,Mary S.T. The Service Encounter Diagnosing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Incidents. 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1):71-84.

Brown T.J.,Churchill Jr G.A.,Peter J.P.. Improving the Measurement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1993,69(1):127-139.

B.S.Tether,“Do Services Innovate Differently?Insights from the European Innobarometer Survey,” Industy&Innovation 12(2005).I.Vickers,D.North D,“Regional Technology Initiatives:Some Insights from the English Regions,”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8(2000).

C.Gr?nroos,“Creating a Relationship Dialogue:Communication,Interaction and Value,” The Marketing Review 1(2000).

Coase R.H.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1937,4(16):386-405.

Cronin J.J,Taylor S.A.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a Reexamination and Extension.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2:55-68.

Cronin J.J,Taylor S.A. SERVPERF versus SERVQUAL:Reconciling Performance-based and Perceptions-minus Expectations Measurement of Service Quality.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4:125-131.

D. De Clercq,D. Dimov,“Internal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External Knowledge Access in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5(2008).

Desiderio Romero-Jordán,María Jesús Delgado-Rodríguez,Inmaculada álvarez-Ayuso,Sonia de Lucas-Santos,“Assessment of the Public Tools Used to Promote R&D Investment in Spanish SME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4(2014).

Dominique Guellec,Bruno 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The Impact of Public R&D Expenditure on Business R&D,”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12(2003).

E.Muller,A.Zenker,“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Research Policy 30(2001).

Garry A. Gelade,“IQ,Cultural Values and the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of Nations,” Intelligence 36(2008).

G.H.Hidding,WilliamsJ.,Sviokla J.J.,“How Platform Leaders Win,”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32(2011).

Gr?nroos C. Creating a Relationship Dialogue:Communication,Interaction and Value. The marketing review,2000,1(1):5-14.

Gronroos C. An Applied Service Marketing Theory.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2,16(7):30-41.

Hans L??f & Almas Hesmati,“The Impact of Public Funding on Private R&D investment:New Evidence from a Firm Level Innovation Study,” CESIS Electronic Working Paper Series Paper No. 6(2005).

H.Chesbrough,“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4(2003).

H.C.Hoppe,E.Ozdenoren,“Intermediation in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 23(2005).

H.Linnarsson,A.Werr,“Overcoming the Innovation Alliance Paradox:A Case Study of an Explorative Alliance,”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 7(2004).

Holbrook M.B.,Corfman K.P. Quality and Value in the Consumption Experience:Phaedrus Rides Again. Perceived quality,1985(31):31-57.

H.Z.Daniel,D.J.Hempel,N.Srinivasan,“A Model of Value Assessment Incollaborative R&D Programs,” Industrial Marking Management 31(2002).

J.Howells,“Intermediation and the role of intermediaries in innovation,” Research Policy 35(2006).

Jizhen Li,Quwen Deng,Olav Jull Sorensen,“Building Nat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 in China: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China 2(2011).

J.L.Johnson,R.S.Sohi,“The Development of Inter-firm Partnering Competence:Platform for Learning,Learning Activities and Consequences of Learning,”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6(2003).

Karaomerliojlu,Carlsson. Manufacturing In Deeline A Matter of Definitio. Economy Innovaion New Technology,1999,8(3):175-196.

Katrin Hussinger,“R&D and subsidies at the firm level:an Application of parametric and semiparametric two-step selection models,”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 23(2004).

K.Fowler,E.Bridges,“Service Environment,Provider Mood,and Provider Customer Interaction,”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22(2012).

K.Laursen,A.Salter,“Open for Innovation: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Manufacturing Firm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7(2006).

Klaus E. Meyer,Saul Estrin,Sumon Kumar Bhaumik,Mike W. Peng,“Institutions,Resources,and entry strategies in emerging econom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0(2009).

Lehtinen U.,Lehtimen J.R. A Study of Quality Dimensions. Service Management Institute,1982,5(3):25-32.

Leonard F.S.,Sasser W.E. The Incline of Qual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2,60(5):163-171.

Lichtenberg,Frank R.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Funding on Private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 Reassessment.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7,36(1):97-104.

Martin J.,Hutchison.B. Tracheal Tube Obstruction by Prominent Aortic Knuckle. Anaesthesia,1986,41(1):86-87.

Massimo G. Colombo,Annalisa Croce,Massimiliano Guerini,“The Effect of Public Subsidies on Firms’ Investment-cash Flow Sensitivity:Transient or Persistent?,” Research Policy 42(2013).

Maura M.,Rodney M.,“High Tech start-ups in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Incubator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rt-up’s Lifecycle Progression and Use of the Incubator’s Resources,” Technovation 5(2008).

Meghnad Desai,Sakiko Fukuda-parr,Claes Johansson and Fransisco Sagasti,“Measuring the Technology Achievement of Nations and the Capaci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Network Age,” Journal of Human Development 3(2002).

Michael Schwartz,Christoph Hornych,“Specialization as Strategy for Business Incubators:An Assessment of the Central German Multimedia Center,” Technovation 7(2008).

Miles I.,Kastrinos N.,Bilderbeek R.,etc..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Their Role as Users,Carriers and Sources of Innovation. Report to the EC DG ⅩⅢ,Luxembourg:Sprint EIMS Programme,1995.

Natália Barbosa,Ana Paula Faria. Innovation across Europe:How important are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Research Policy,2011(40):1157-1169.

Nicolas B.,Kara G.,“Building an Innovation Platform,” European Business Forum 5(2007).

Natália Barbosa,Ana Paula Faria,“Innovation across Europe:How Important Are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Research Policy 40(2011).

OECD. Proposed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ata. OSLO Manual. Pairs:OECD,1997.

O.Gassmann,E.Enkel,“Towards a Theory of OpenInnovation:Three Core Process Archetypes(Proceedings of the R&D Management Conference,Lisbon,Portugal,July 6-9,2004).

Parasuraman A.,Zeithaml V.A.,Berry L.L.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1985,49(4):41-50.

Parasuraman A.,Zeithaml V.A.,Berry L.L. SERVQUAL:A Multiple 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1988,64(1):12-40.

Paul A. David,Bronwyn H. Hall,Andrew A. Toole,“Is public R&D a complement or substitute for private R&D?A review of the econometric evidence,” Research Policy 29(2000).

Pessoa,A. “Ideas’ Driven Growth:the OECD Evidence”.Portuguese Economic Journal. 2005,4(1):46-67

P.Wood,Consultancy and innovation:The Business Service Revolution in Europe(London:Rutledge,2002).

Ramón Padilla-Péreza,Yannick Gaudinba,“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Policies in Small and Developing Economies,” Research Policy 43(2014).

R.Levine,N.Loayza,T.Beck,“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Causality and Cause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46(2000).

Ronald Paul Hill and Kanwalroop Kathy Dhanda,“Global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Implications for Macromarketing and the Digital Divide,” 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24(2004).

R.Smits,S.Kuhlmann S,“The Rise of Systemic Instruments in Innovation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Foresight and Innovation Policy 1(2004).

Rust R.,Oliver R.L. Service Quality:New Direc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1994:1-19.

Sasser W.E.,Olsen R.P.,Wyckoff D.D. Management of Service Operations:Text,Cases and Readings. Boston,MA:Allyn and Bacon,1978.

Schultz T.W. Reflections on Investment in M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2,70(1):1-8.

Smith,K.G.,Carroll,S.J. and Ashford,J.A.,Intra-and inter-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toward a research agenda: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Vol.38,No.1,1995:7-23.

Storper M. The Regional World:Territorial Development in a Global Economy.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7.

Tadahisa Koga. R&D Subsidy and Self-Financed R&D:The Case ofJapanese High Technology Start Up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5(24):53-62.

Tommy.Clausen. Do Subsidies Have Positive Impacts on R&D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at the firm level?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9(20):239-253.

U.Lichtenthaler,“Open Innovation:Past Research,Current Debate and Future Direc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5(2001).

V.Grover,James T.C.Teng,“E-Commerce and Information Market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4(2001).

Vickers Z.,North D. Reg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ions:some insights from the English regions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0(3):301-315.

Williamson.O.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9,2(22):233-261.

Windrum P.,Tomlinson M.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 four country comparison. 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1999,11(3):391-408.

Xulia González,Consuelo Pazó,“Do Public Subsidies Stimulate Private R&D spending?,” Research Policy 37(2008).

Yungchang Jeffery Bor,Yih-Chyi Chuang,Wei-Wen Lai et al.,“Chung-Min Yang. A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for public R&D investment in Taiwan,” Economic Modelling 27(2010).

Z.Jacqueline,Z.Anne,H.Lynda,“Identifying Indicators of Laboratory Management Performance:Multiple Constituency Approach,” 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 26(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