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9 !

参考文献

146

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eing Finance (2016)

SSAPID:101-8976-1869-90
ISBN:978-7-5097-9932-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一本全面反映我国养老金融行业发展现状的蓝皮书,从我国养老金融总体概况、各个细分行业发展情况、国际发展趋势、社会关注热点等方面对2015~2016年养老金融行业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此外,本书还对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与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影响进行了专题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养老金融蓝皮书
编 辑:吴敏;张雯鑫;张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法律声明

 摘要

 主要编撰者简介

 主要编撰单位简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皮书数据库

 《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编委会与课题组名单

 Ⅰ 总报告

  B.1 养老金融:概念界定、理论体系与发展趋势

   一 养老金融概念的理论探讨

    (一)养老金融与养老金金融概念辨析

    (二)养老金融概念再界定

   二 发展养老金融的重要意义

    (一)养老金金融涉及养老安全和经济转型

    (二)养老服务金融事关老年人福祉和金融业发展

    (三)养老产业金融是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 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养老金金融是当前热点领域

    (二)养老服务金融初步发展

    (三)养老产业金融亟待加强

   四 结语

 Ⅱ 战略篇

  B.2 重构我国养老金体系的战略思考

   一 现行养老金体系构架与成就

    (一)现行养老金体系的构架

     1.第一层次:基本养老金

     2.第二层次:职业养老金

     3.第三层次:个人税延养老金

    (二)现行养老金体系的成就

     1.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

     2.建立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养老金制度

     3.实现了广覆盖和保基本的建制理念

     4.探索了克服人口老龄化危机的路径

   二 我国养老金体系长期风险与制度困境

    (一)长期风险

     1.核心问题是养老金缺口巨大,难以应对老龄化风险

     2.养老体系结构不合理,政府养老责任过重

     3.养老金待遇水平持续低位,基本生活保障面临挑战

    (二)制度困境

     1.基本养老保险仍是现收现付制,未能实现改革初衷

     2.个人账户空账规模持续增加

     3.缴费基数不实,缴费率过高

     4.以社会平均工资计发的基础养老金存在缺陷

     5.养老金隐性债务尚未解决

   三 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目标:三支柱体系

    (一)国际三支柱养老金模式演进历程

     1.三支柱养老金模式的内涵

     2.三支柱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3.三支柱模式的国际实践

    (二)我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原则和功能定位

     1.构建我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原则

     2.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制度

     3.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制度

     4.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计划

   四 我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框架及改革路径

    (一)我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基本架构

    (二)社会统筹账户明确为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

     1.调整公共养老金替代率,缩小未来养老金缺口

     2.加强征缴管理,实现缴费基数真实化足额化

     3.改革公共养老金计发办法,实现激励与再分配融合

    (三)个人账户做实,与企(职)业年金合并为第二支柱

     1.划拨国有资产做实个人账户

     2.合理投资实现保值增值

    (四)大力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

     1.必须给予足够的税收优惠激励

     2.必须重视资金的投资功能发挥

    (五)我国建立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的优势

     1.有助于应对老龄化风险,减少养老金缺口

     2.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实现养老责任的三方共担

     3.三支柱设计实现了再分配与激励性的兼容

     4.重视养老金投资,不增加企业和个人缴费负担

     5.改革尽可能与既有制度相衔接,成本相对较小

   五 改革中关键问题的评估与解决思路

    (一)公共养老金收支情况评估

     1.收支测算模型

      (1)养老金收入模型

      (2)养老金支出模型

     2.基本参数设定

     3.基金收支结余测算结果

    (二)个人账户的待遇水平估算

     1.基本模型及参数设定

     2.个人账户相对待遇水平模拟测算

    (三)过渡阶段不同人群的待遇确定与计发

     1.“老人”“新人”过渡阶段的待遇确定

     2.“中人”过渡阶段的待遇确定

    (四)基本养老保险“名义账户制”改革的评估

     1.名义账户制的概念及实践

     2.瑞典名义账户制改革分析

     3.我国名义账户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B.3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 全球及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二 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弊大于利

    (二)日本经验表明人口老龄化影响深远

    (三)中国人口趋势与日本过去高度相似

    (四)长周期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特点

   三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一)采取措施提高总和生育率

    (二)结合新型城镇化合理引导人口迁移

    (三)推动“优杠杆”而不是简单的“去杠杆”

    (四)大力鼓励创新,支持发展“智能资本”

    (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人文关怀

 Ⅲ 行业篇

  B.4 养老金金融报告:政策变革期的养老金资产管理多元化*

   一 养老金体系及投资简述

    (一)养老金体系概述

    (二)我国养老金体系架构与管理现状

    (三)我国养老金运营模式与市场准入情况

     1.企业年金运作模式

     2.全国社保基金运作管理模式

   二 年度政策盘点

    (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

    (二)职业年金政策启动

    (三)基本养老金管理办法出台

    (四)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办法出台

    (五)第三支柱个人税延养老金制度仍在酝酿

   三 年度行业发展回顾

    (一)年金规模:增量持续突破千亿元,增速下降

    (二)新增年金企业和员工增速双双萎缩

    (三)年金领取人数增多将成为新常态

    (四)全国社保基金资产规模进一步增加

    (五)养老保障业务异军突起,势头迅猛

    (六)行业又添新兵: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四 资产管理概况

    (一)企业年金平均收益率9.88%,创2008年以来新高

    (二)年金投管人前三名跨入千亿元俱乐部

    (三)投管人:保险业市场份额持续上升,基金券商持续下降

    (四)法人受托仍为主流,且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五)养老金产品运作数量和规模创新高

    (六)社保基金收益率高达15.19%,创五年新高

   五 市场前景展望

    (一)养老金将成为资管行业新高地

    (二)基本养老金投资规模可能小于预期

    (三)企业年金将步入低增长时期

    (四)职业年金发展速度快于企业年金

    (五)个人税延养老金将成为行业新蓝海

   六 政策动态前瞻

    (一)年金扩大投资范围

    (二)个人投资选择权能否放开

    (三)优化调整监管体制

    (四)个人税延养老金渐行渐近

   七 行业趋势探讨

    (一)投资收益率下行将成为长期趋势

    (二)职业年金将助保险业提升市场份额

    (三)银行系养老金机构能否后发制人

    (四)个人税延养老金可能助基金行业弯道超越

    (五)基金行业能否出现养老金子公司

  B.5 养老服务金融报告:跨行业的金融探索与创新

   一 金融服务于养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 银行业在服务养老中的新发展和金融创新模式

    (一)服务养老是银行业发展的新蓝海

    (二)银行服务养老案例:兴业银行的“安愉人生”*

    (三)银行服务养老案例:中国建设银行设立专业养老金公司*

   三 证券、基金业服务养老:从储蓄养老到投资养老

    (一)养老金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的国际经验

    (二)养老金对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

    (三)我国养老金投资资本市场的实践

   四 保险业服务养老:发挥保险长期精算的价值

    (一)保险业成为养老金第二支柱投资管理的主力

    (二)保险业促进养老金融新发展:参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

    (三)保险业主导养老金融创新:住房反向抵押贷款

   五 信托业服务养老:养老金融的主要组织形式

    (一)信托服务养老的理论基础:长期完善的金融制度

    (二)创新产品:兴业银行的“安愉信托”产品

    (三)金融创新服务养老——消费积分信托养老试点

   六 各类金融机构全面服务养老金各支柱

  B.6 养老产业金融报告:养老供给侧改革的新支点

   一 养老产业金融发展综述

    (一)资金供需缺口是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保险资金是养老产业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三)积极推动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产业

    (四)构建完善的投融资体系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

   二 养老社区投融资

    (一)社会资本纷纷参与养老产业发展

     1.英智康复

     2.远洋·椿萱茂

     3.万科

     4.泰康人寿

     5.汇晨养老

     6.欧葆庭

     7.诚和敬

    (二)美国主要养老社区投融资模式

    (三)国内目前主要的养老社区投资模式

    (四)养老社区投融资面临的挑战

    (五)养老社区投融资思考

   三 医养结合投融资

    (一)医养结合概述

     1.基本概念

     2.主要分类

     3.面临的挑战

    (二)政府促进医养融合的支持政策梳理

    (三)医养结合探索PPP投融资模式

    (四)医养结合投融资面临的挑战

    (五)医养结合模式及投融资展望

  B.7 老龄产业报告:现状、挑战与行业走向

   引言

   一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背景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二)刚需老人比重持续增长

    (三)老龄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1.经济发展带动国民收入抬升

     2.我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大

   二 中国老龄产业最新发展

    (一)顶层设计启动

     1.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

     2.老龄产业重要政策的出台

     3.地方政府积极探索

    (二)树立发展理念

     1.国家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2.行业发展需积极看待人口老龄化

     3.企业注重混合经营

    (三)老龄服务业如日中天

     1.老龄服务业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2.各路资本涌入

     3.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见雏形

     4.机构养老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5.老龄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不断

    (四)老龄用品业迎来发展机遇

     1.供给力度不断加大

     2.老年文化需求持续增长

     3.科技产品成为新热点

     4.社会消费环境日趋成熟

    (五)老龄房地产业进入深水期

     1.老龄房地产稳步发展

     2.保险集团投资老龄房地产

     3.以房养老扩大试点

     4.“旅居式养老”项目热度不减

   三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对待老龄产业存在观念问题

    (二)有效需求的问题

    (三)产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四)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政策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 中国老龄产业的未来走向

    (一)老龄产业是老龄社会条件下支撑宏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政策法规将密集出台

    (三)老龄产业投资热点更加全面

    (四)全行业投资老龄产业将成为大势所趋

    (五)区域老龄产业将异军突起

    (六)老龄用品与服务将持续创新发展

  B.8 养老金产品报告:养老金投资产品化发展路径*

   一 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产品登记备案情况

    (二)产品类型情况

    (三)产品发行方式

    (四)注册登记人情况

    (五)产品投资运作情况

    (六)投资经理

    (七)产品规模

    (八)产品持有人

    (九)产品投资业绩

   二 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的信息披露情况

   三 24号文实施以来的市场影响分析

    (一)养老金产品并未减少投资组合数

    (二)养老金产品提高了投资效率

   四 养老金投资的产品化趋势

    (一)养老金产品化投资的优势和好处

     1.市场监管的角度

     2.委托人的角度

     3.受托人的角度

     4.投资管理人的角度

    (二)国外养老金产品化投资的经验借鉴

    (三)养老金投资的产品化指数

   五 养老金产品受托直投能力的构建

    (一)团队制度建设

    (二)数据系统搭建

    (三)产品评估体系

    (四)投后管理机制

    (五)风险管控体系

   六 养老金产品发展中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养老金产品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1.产品线布局不够丰富,存在投资运作滞后问题

     2.产品差异化和创新不足

     3.受托直投模式发展滞后

     4.养老金产品信息披露有待加强和规范

    (二)加快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发展的建议

     1.建议监管部门加大养老金产品的政策支持力度

     2.加快推进受托直投模式

     3.推动产品创新、发展适合各类风险需求的养老金产品线

     4.发展养老金产品数据库和第三方养老金产品评价体系

     5.建议开展个人投资选择权试点工作

 Ⅳ 专题篇

  B.9 养老金投资的“锚”

   一 “锚”的含义

    (一)运营长期资金面临的主要矛盾

     1.收益和风险很难平衡

     2.低风险高回报不是资本市场常态

     3.实现双重目标十分困难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两种思路

     1.将控制风险并提高收益的任务交给投资管理人相机抉择

     2.确定长期投资的“锚”,同时赋予一定的管理灵活性,在既定的风险水平上努力提高投资收益

    (三)控制波动风险并获得承担风险的回报

    (四)战略资产配置是养老金长期投资的“锚”

   二 “锚”的作用

    (一)为资产配置决策提供参照基准

    (二)为客观、系统评价投资业绩提供基准

    (三)为建立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基金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奠定基础

    (四)将长期目标转换为可操作的中短期目标,将绝对回报转换为相对回报

   三 “锚”的确定

    (一)传统资产配置模式

    (二)资产配置模式的创新

    (三)战略资产配置的参数估计

   四 “锚”的运用

  B.10 员工持股计划:从理论到创新实践

   一 员工持股计划与养老金融的关系

    (一)员工持股计划是优化老龄化趋势社会生产要素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员工持股计划是加强社会延迟退休意识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率的有效工具

    (三)员工持股计划为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价值

   二 员工持股计划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背景

    (二)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意义

     1.建立起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

     2.有利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3.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4.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三)员工持股计划的利益主体

    (四)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必要性

     1.员工持股计划是落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

     2.员工持股计划有利于建立长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提升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3.员工持股计划以企业内生制度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经营环境并优化发展平台

     4.员工持股计划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 员工持股政策发展与创新实践

    (一)国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政策分析

     1.中共中央的政策导向

     2.国务院的政策导向

     3.国务院国资委的具体意见

     4.证监会的政策指导

    (二)员工持股计划的操作程序

     1.方案内部审批

     2.方案实施(适用于认购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情况)

    (三)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实践情况

    (四)员工持股计划与股市的正相关关系

    (五)有关国企员工持股计划政策及实施的几点探讨

     1.完善监管机制,预防反向激励

     2.明确税收优惠和会计核算方式,规范有序试点

     3.厘清“持有人会议”、“持有人”和“公司”间的法律关系,完善员工持股计划的管理模式

     4.处理好有效激励和道德风险之间的关系

  B.11 优化与整合:中国“强制公积金”建设之路*

   一 “三金”制度重复建设、各自为政

   二 “三金”制度存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

   三 “三金”整合时机及可行性

   四 “三金”整合路径与制度安排

 Ⅴ 借鉴篇

  B.12 完善资本市场:美国养老金入市对中国的启示

   一 养老金市场化运营是实现保值增值的可行途径

   二 美国养老金投资运营实践经验

    (一)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进程

    (二)构建了灵活且富有弹性的三支柱体系

    (三)成为资本市场中的主力资金

    (四)股票市场投资占比较高

    (五)发挥着平滑资本市场波动等重大作用

    (六)形成了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三 美国养老金入市对于中国养老金资本运营的启示

    (一)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年金发展

    (二)加强资本市场建设,为长期资金入市创造积极条件

    (三)完善监管体系,明确各方权责

    (四)资产组合多元化,委托投资市场化

   四 加强资本市场建设,为养老金入市创造积极条件

    (一)尽快构建健全的养老金体系

    (二)加强全国层面的统筹管理

    (三)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机制

    (四)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和培育

    (五)加大对实体经济的建设支持

  B.13 世界养老金体系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世界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体系重构

    (一)世界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二)养老保障三支柱架构不断固化

    (三)养老金“私有化”改革的多种尝试

    (四)第一支柱养老托底作用正在不断增强

   二 世界养老金体制变革趋势与评价

    (一)养老金覆盖扩面与缴费最低标准

    (二)养老金给付充足性与替代率

    (三)老年贫困率与老年人申领低保比例

    (四)公共养老金给付水平自动化调整机制

    (五)延迟退休年龄与弹性退休制度

   三 世界养老金储备与投资管理

    (一)公共养老金储备规模及其投资管理

    (二)私人养老金储备规模及投资管理

  B.14 海外养老金机构运作模式及借鉴*

   一 国外养老金机构投资模式:外部委托和直接投资相结合

    (一)公共养老金运作模式

     1.加拿大养老金计划

     2.韩国国家养老金

    (二)储备养老金运作模式

     1.挪威全球养老金

     2.法国养老储备基金

   二 养老金总资产和委托资产的配置结构

    (一)总资产的主要分布

     1.加州公务员养老金

     2.挪威全球养老基金

     3.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

     4.法国养老储备基金

    (二)委托投资资产的主要分布

     1.韩国国家养老金

     2.加州公务员养老金

     3.挪威全球养老金

     4.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

     5.法国养老储备基金

   三 委托投资的外部管理人遴选

    (一)外部管理人选择标准

    (二)外部管理人选择程序

    (三)外部管理人评价

   四 对我国养老金管理机构的启示

    (一)受托职责和投资执行职责相分离

    (二)委托管理的资产以权益类和另类资产为主

    (三)外部管理人遴选有严格的程序和方法

    (四)对外部管理人的监督较为严格

  B.15 养老金监管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一 监管主体的选择

    (一)澳大利亚养老金投资监管体制

    (二)英国养老金投资监管体制

    (三)美国养老金投资监管体制

    (四)欧美监管模式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五)我国养老金运营监管主体的选择

   二 监管模式的选择

    (一)审慎监管与数量监管概述

     1.审慎监管方式

     2.数量限制监管方式

    (二)两种方式的比较及发展趋势

     1.两种监管模式绩效比较

     2.监管方式的国际趋势

    (三)我国养老金监管方式的改革

  B.16 海外补充养老金投资的产品模式及借鉴*

   一 海外补充养老金产品模式和成因

    (一)两种产品模式

    (二)采用两种产品模式的原因分析

   二 一般产品模式:以美国 401(k)计划为例

    (一)美国 401(k)计划的产品选择及资产配置特征

     1.401(k)计划投资管理和产品模式

     2.401(k)计划的资产配置

      (1)股票型基金

      (2)混合型基金

    (二)美国补充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三 专设产品模式:以澳大利亚超级年金为例

    (一)澳大利亚养老金市场概述

    (二)专设产品模式主要内容

     1.单一型养老金产品

     2.投资组合型养老金产品

   四 对我国养老金资产管理的借鉴

    (一)企业年金与401(k)资产分布的差异及原因

    (二)目标日期型基金的历程及我国发展前景

    (三)我国补充养老金产品发展趋势展望

     1.目标日期型养老金产品

     2.完善不同风险偏好下的产品线建设

  B.17 后记

 Abstract

 中国皮书网

中国正在经历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老龄化过程,老龄化也将成为我国在21世纪,甚至更长时期内面临的严峻挑战。应对老龄化离不开金融的媒介融通作用,金融工具和技术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方式,也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的必由之路,由此诞生了养老金融这一专门领域。养老金融是指为了应对老龄化挑战,围绕着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部分内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养老金融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社会对于养老金融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化,养老金融市场尚不完善,与国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基于此,本书旨在总结国内外养老金融演进历程和发展趋势,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养老金融发展道路。本书分为总报告、战略篇、行业篇、专题篇和借鉴篇五部分。在总报告部分,对养老金融内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养老金融的概念体系,总结了养老金融的重要意义及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在战略篇,一是在深入总结我国养老金体系发展脉络与面临挑战的基础上,系统论证了我国养老金体系改革的战略选择;二是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趋势,探讨了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应对机制。在行业篇,分别对我国当前的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及我国的老龄产业、养老金产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各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在专题篇,一是分析总结了养老金投资应该秉持的投资理念、投资逻辑和投资框架,即养老金投资的“锚”;二是结合2016年《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的发布,探讨了员工持股计划的重要意义、主要模式及在我国的实现路径;三是从我国养老金体系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将“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进行整合的思路。在借鉴篇,分别梳理了美国养老金入市经验、国际养老金体系发展现状与趋势、海外养老金机构运作模式、国际养老金监管体制、养老金投资的产品模式,并讨论了其对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的借鉴意义。总体而言,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养老金市场规模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养老资产管理行业也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此外,由于我国进入老龄化晚于发达国家,养老服务金融与养老产业金融的发展也较为滞后。但是受计划生育等因素影响,我国老龄化速度远远快于其他国家,将很快步入重度老龄化乃至超老龄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必须全方位重视养老金融的各个方面,促进养老金融事业发展壮大,为我国应对老龄化挑战做好金融支持。

党俊武:《老龄金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制高点》,《老龄科学研究》2013年第5期。

董克用、孙博:《从多层次到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再思考》,《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第1期。

贺强:《建立中国养老金融体系势在必行》,《海内与海外》2011年第6期。

胡继晔:《养老金融:理论界定及若干实践问题探讨》,《财贸经济》2013年第6期。

马骏:《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祁斌:《推动养老金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清华金融评论》2014年第8期。

桑托斯·鲁艾斯加·贝尼托:《经济疲软冲击欧洲养老金体系》,《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6日,第3版。

吴玉韶:《老龄蓝皮书: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杨燕绥:《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4)》,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张同功:《我国老龄产业融资支持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

David Blake:Pension Finance,(Chi Chester:John Wiley & Sons Ltd,2006),p.61.

蔡昉:《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弊端渐显》,《远东经济评论》2007年第3期。

陈峥嵘:《谨慎人规则还是严格数量限制规则——两种养老金投资监管模式比较》,《上海证券报》2005年8月4日,A13版。

戴相龙:《戴相龙社保基金投资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董克用、孙博:《从多层次到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再思考》,《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第1期。

封进:《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福利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付涛:《为千亿个人账户养老基金探路——从辽宁社保“借支现象”谈起》,《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6期。

郭树清:《建立完全积累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最佳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

胡继晔:《养老金监管的法经济学分析》,《政法论坛》2012年第7期。

李剑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2期。

李耀:《养老保险基金——形成机制、管理模式、投资运用》,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李珍:《关于社会养老保险私有化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林义、张海川:《构建养老保险长效机制的8点政策建议》,《中国社会保障》2004年第8期。

刘昌平:《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楼继伟:《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的六项制度》,《比较》2011年第6期。

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1982~2005年》,《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1期。

祁斌:《推动养老金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清华金融评论》2014年第8期。

孙博、董克用、唐远志:《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基本养老金缺口的影响研究》,《人口与经济》2011年第2期。

吴敬琏:《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脉络》,《经济论坛》1998年第9期。

吴忠、张鹏、韩琳:《基于特定目标替代率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成本与收益测算》,《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杨宜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意义》,《浙江经济》2001年第9期。

易纲、李凯:《转型名义账户制的设计和构想:可持续和转轨问题》,第六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2006年12月。

赵建国、杨燕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整合发展与重构——基于就业方式变革趋势下的分析》,《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年第1期。

郑秉文:《“名义账户”制: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理性选择》,《管理世界》2003年第8期。

郑秉文:《养老保险“名义账户”制的制度渊源与理论基础》,《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郑秉文、张峰:《中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研究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郑功成:《尽快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经济纵横》2010年第9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形势》,《国内外经济动态》2009年第19期。

周小川、王林、肖梦、银温泉:《企业改革:模式选择与配套设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Blake D.,B. Lehmann and A. Timmermann,“Asset allocation dynamics and pension fu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Business,1999:2(14):429-461.

Clark,G.L. and Hu,Y.,Re-writing pension fund capitalism 2:the UK pension crisis and trends in occupational pension plan benefits,1950-2004 WPG 0509,Economic Geography Working Paper,The University of Oxford(2005).

Davis E.P.,“Pension Fund reform and European financial markets”,LSE Financial Markets Group Special Paper,1998:107(10):21-35.

Davis,E.P. and B. Steil,Institutional Investors,MIT Press,2001:131-142.

Davis,E.Philip,“Prudent Person Rules or Quantitative Restrictions?The Regulation of Long-Term Institutional Investors’Portfolios”,Journal of Pension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2(1),pp.157-191.

E.Philip Davis,Yu-Wei Hu,“Should Pension Investing be Regulated?”,Rot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nsion Management,2009(2),pp.34-40.

The World Bank,“Private Pension Systems:Cross-Country Investment Performance”,Social Protection & Labor Discussion Paper N°1214,May 2012,p.18.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长表,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4月。

谭海鸣、姚余栋、郭树强、宁辰:《老龄化、人口迁移、金融杠杆与经济长周期》,《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

胡鞍钢、刘生龙、马振国:《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人口研究》2012年第5期。

李洪心:《人口经济动力学与CGE模型仿真》,《信息与控制》2004年第4期。

李军:《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的经济平衡增长路径》,《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

彭秀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应用一般均衡分析》,《人口研究》2006年第4期。

王桂新、潘泽瀚、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第5期。

赵中维、陈卫:《中国的生育水平有多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3日,第7版。

Clarida,Gali,and Gertler,“The Science of Monetary Policy:A New Keynesian Perspective”,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9(37),pp.1661-1707.

Fougère,Maxime and Mérette Marcel,“Population Age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even OECD Countries”,Economic Modelling,1999,Vol. 16,pp. 411-427.

Fujita,M.,P. Krugman and T. Mori,“On the Evolution of Hierarchical Urban Systems”,Disccussion Paper No. 419,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Kyoto University,Kyoto,Japan,1995.

Hanson,G.,“Market Potential,Increasing Returns,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Mimograph,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1998.

Kelley,Allen C.,“Demographic Cycles and Economic Growth:The Long Swing Reconsidered”,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9(29),pp.633-656.

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pp.483-499.

Masson,Paul R. and Ralph W. Tyron,“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Projected Population Aging in Industrial Countrie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 1990,37(September):453-85.

McMorrow,K. and Roeger,W.,“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Ageing Populations(a comparison of the EU,US and Japan)”,Economic Papers 1999,No. 138,November.

Miron,John R.,“Migration and Urban Economic Growth”,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79,Volume 9,Issues 2–3,pp.159-183.

OECD,“Looking to 2060:Long-term global growth prospects”,OECD Economic Policy Papers No.2,2012.

Richard A. Easterlin,Population,Labor Force,and Long Swings in Economic Growth The American Experienc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68).

Tamirisa,N.T. and Faruqee,H.,“Macroeconomic Effects and Policy Challenges of Population Aging”,IMF Working Paper,2006,pp.1-25.

Tosun,Mehmet S.,“Population Aging and Economic Growth:Political Economy and Open Economy Effects”,Economics Letters,2003(3):291-296.

United Nations,“Population Ageing and Development 2012”,Population Division,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New York,NY 10017,USA,2012.

〔美〕柯杰瑞、李豫、王艳平、李珏峰等:《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借鉴》,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

李连仁:《企业年金战略资产配置重要性凸显》,《中国证券报》2016年6月1日,A04版。

李树超:《基金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最佳配置工具》,《中国基金报》2016年4月18日,B02版。

祁斌:《推动养老金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清华金融评论》2014年第8期。

孙博:《老龄化时代应建立大养老金融思维》,《清华金融评论》2016年第2期。

熊军:《养老基金投资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Clark,G.L. and Hu,Y.,Re-writing pension fund capitalism 2:the UK pension crisis and trends in occupational pension plan benefits,1950-2004 WPG 0509,Economic Geography Working Paper,The University of Oxford(2005).

陈冬梅、陈之衡:《商业保险介入养老产业模式研究》,《上海保险》2015年第2期。

丁当:《保险服务与健康产业发展》,《当代金融家》2015年第9期。

董大为:《保险资金投资健康产业链研究》,《中国保险资产管理》2016年第3期。

盖英文、孙慧妍:《开放性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实践分析》,《开放性金融研究》2016年第1期。

黄玉洁:《老龄化趋势下养老产业的转型升级》,《技术与市场》2015年第4期。

开彦、曾远明:《中国养老产业的困境与出路》,《城市建筑》2015年第1期。

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势及路径选择》,《人口研究》2012年第5期。

欧新煜、赵希男:《保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的策略选择》,《保险研究》2013年第1期。

任建通、赵晓明、冯景:《国内外养老产业政策比较研究——以中日养老产业政策比较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5期。

佟晓光、黄毅:《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中国卫生产业》2012年第9期。

魏瑄:《保险资金投资健康服务业产业链研究》,《中国保险》2014年第3期。

张新生、龚美华:《我国养老产业的转型和优化路径》,《中外企业家》2014年第19期。

张新生、王剑锋、张静:《我国养老产业转型和优化发展的思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张郧、吴振华:《产业链视角下养老产业发展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4期。

赵晓明、唐飞:《养老产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以河北省为例》,《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65期。

朱亚洲、童玫:《深度挖掘项目潜能,PPP助力医养融合——如东县中医院医养融合PPP项目经验》,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2016年1月25日,http://www.cpppc.org/zh/plt/2748.jhtml。

党俊武:《老龄社会的革命》,人民出版社,2015。

党俊武:《中国老龄社会初期阶段发展老龄产业的理论思考》,《第二届全国老龄产业研讨会论文集》,华龄出版社,2001。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健康老龄化与老年健康支持体系研究课题组:《健康老龄化与老年健康支持体系研究》,华龄出版社,2014。

孙洁:《老龄金融将带动中国金融业迎来井喷盛世》,《环球老龄》2016年第2期。

王莉莉、杨晓奇:《我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分析》,《老龄科学研究》2015年第7期。

邬沧萍:《社会老年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吴玉韶、党俊武:《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中国指数研究院:《2015年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发展年报》,房天下产业网,http://fdc.fang.com/report/10076.htm。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通报2008年三四季度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的函》(人社厅函〔2009〕88号文),人社部官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通报2009年一二季度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的函》(人社厅函〔2009〕326号文),人社部官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通报2009年三四季度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的函》(人社厅函〔2010〕178号文),人社部官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通报2010年上半年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的函》(人社厅函〔2010〕449号文),人社部官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2010年三四季度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的函》(人社厅函〔2011〕91号文),人社部官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2011年上半年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的函》(人社厅函〔2011〕437号文),人社部官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2011年三四季度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的函》(人社厅函〔2012〕163号文),人社部官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通报2012年上半年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的函》(人社厅函〔2012〕405号文),人社部官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2012~2015)》,人社部官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信息一览表(2015年),人社部官网。

闫化海:《企业年金理事会受托管理能力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报告,2012年4月。

李雪莲:《我国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发展研究》,《金融纵横》2016年第2期。

王承炜:《中国养老金产品创新势在必行》,《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4年第12期。

张维龙:《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的投资优势及发展前景》,《中国劳动保障报》2013年9月13日,第4版。

郑红霞:《美国养老金的税收政策及启示》,《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2期。

胡继晔:《美国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法律保障及其经验借鉴》,《保险研究》2012年第5期。

林羿:《美国养老金新法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第12期。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美国的养老金制度及对中国改革的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4期。

姜德琪:《美国雇主养老金计划及对中国企业年金制发展的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9期。

吕国良、彭龙:《我国养老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及对策建议》,《生产力研究》2013年第9期。

孙蓉、王利芬:《养老金保值增值的商业保险运作模式探究》,《中国保险》2011年第9期。

郭树清:《建立完全积累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最佳选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

江玉荣:《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管模式的国际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学术界》2013年第1期。

祁斌:《推动养老金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清华金融评论》2014年第8期。

孙博:《集中式综合社会保障及市场化运作: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借鉴与启示》,《清华金融评论》2014年第8期。

孙博:《市场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近期英国养老金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清华金融评论》2014年第8期。

熊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基本架构》,《清华金融评论》2014年第8期。

陈峥嵘:《谨慎人规则还是严格数量限制规则——两种养老金投资监管模式比较》,《上海证券报》2005年8月4日,A13版。

胡继晔:《养老金监管的法经济学分析》,《政法论坛》2012年第4期。

江玉荣:《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管模式的国际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学术界》2013年第1期。

银监会大型银行部课题组、邢桂君、张琦:《澳大利亚超级年金监管框架及对我国养老金管理公司监管的启示》,《金融监管研究》2016年第7期。

Clark,G.L. and Hu,Y.,Re-writing pension fund capitalism 2:the UK pension crisis and trends in occupational pension plan benefits,1950-2004 WPG 0509,Economic Geography Working Paper,The University of Oxford(2005).

Davis,E.Philip,“Prudent Person Rules or Quantitative Restrictions?The Regulation of Long-Term Institutional Investors’Portfolios,”Journal of Pension Economics and Finance 1(2002):157-191.

E.Philip Davis,Yu-Wei Hu,“Should Pension Investing be Regulated?” Rot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nsion Management 2009(2):34-40.

财通证券:《公募基金专题研究:国外FOF管理模式解析及经验借鉴》,2016年6月。

林羿:《美国的私有退休金体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刘云龙、肖志光:《养老金通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5年度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2016年3月。

银监会大型银行部课题组、邢桂君、张琦:《澳大利亚超级年金监管框架及对我国养老金管理公司监管的启示》,《金融监管研究》2016年第7期。

张淳:《美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信托的受托人的谨慎投资义务》,《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中证平安退休宝指数编制方案》,2016年。

APRA:“The performance of superannuation in 2016”,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www.apra.gov/.

DOL:“Qualified default investment alternatives”,www.dol.gov/.

EBRI & ICI research:“401(k)asset allocation in 2014”,Employee benefit research institute,www.ebri.org/.

EBRI:“US retirement system”,Employee benefit research institute,www.ebri.org/.

ICI:“ICI reports continued downward trend in mutual fund fees in 401(k)plans”,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re,www.ici.org/.

简 介:目前,中国老龄人口规模居世界之首,未来将支撑全球最大的养老(养生)产业群。本书从宏观的市场化政策研究与具体的市场化策略两个维度对我国老龄产业市场化潜力进行研究,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夯实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又能为当前老龄产业转型及政府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 刘禹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简 介:本书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作为指导单位,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组成编委会,十余家资产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学术群体的专家学者参与撰写,从制度变革、行业发展、热点专题、金融产品等维度,系统梳理了养老金融领域2016~2017年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简 介:本书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作为指导单位,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组成编委会,十余家资产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学术群体的专家学者参与撰写,从制度变革、行业发展、热点专题、金融产品等维度,系统梳理了养老金融领域2016~2017年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简 介:本书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作为指导单位,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组成编委会,十余家资产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学术群体的专家学者参与撰写,从制度变革、行业发展、热点专题、金融产品等维度,系统梳理了养老金融领域2016~2017年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简 介:养老金融是指为了应对老龄化挑战,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部分内容。本书由近20家养老金融领域的资产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学术群体的专家学者参与撰写,从我国养老金融总体概况、行业年度发展、养老金融产品、国际经验以及热点专题等维度,系统梳理了养老金融领域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简 介:本书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作为指导单位,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组成编委会,十余家资产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学术群体的专家学者参与撰写,从制度变革、行业发展、热点专题、金融产品等维度,系统梳理了养老金融领域2016~2017年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简 介:本书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作为指导单位,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组成编委会,十余家资产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学术群体的专家学者参与撰写,从制度变革、行业发展、热点专题、金融产品等维度,系统梳理了养老金融领域2016~2017年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简 介:本书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作为指导单位,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组成编委会,十余家资产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学术群体的专家学者参与撰写,从制度变革、行业发展、热点专题、金融产品等维度,系统梳理了养老金融领域2016~2017年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简 介:本书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作为指导单位,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组成编委会,十余家资产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学术群体的专家学者参与撰写,从制度变革、行业发展、热点专题、金融产品等维度,系统梳理了养老金融领域2016~2017年的发展情况及未来趋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