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金融促进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报告图书

SSAPID:101-8975-8271-58
ISBN:978-7-5097-7769-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整体上遵循理论-实务-政策的多维度观察视角和逻辑次序,从一般路径和评价体系中观察和刻画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金融要素的作用机制和贡献模式,针对国际经验和国内城市地区的探索提炼出可能适合上海模式吸收借鉴的实践源泉。在架构安排上涵盖了实现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理论文献最新进展综述、政策脉络梳理、国内外经验模式借鉴、基本机理作用机制分析,最后着眼于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条件分析及其金融促进方案的整体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基地报告(第8卷)
作 者: 徐义国
编 辑:王玉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课题组成员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破题:关于课题指向的三点基本认识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及逻辑安排

  第三节 课题立项背景

   (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五大要素和三个方向

   (二)科技创新将成为发展主驱动力

   (三)科创中心与自贸区的联动优势

   (四)政府应营造好“大环境”

 第二章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一般路径

  第一节 城市建设创新中心的理论基础

   1.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产业竞争优势理论

   3.三重螺旋模型理论

   4.区域创新网络理论

   5.后发国家“蛙跳”理论

  第二节 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实现路径

   1.历史演进:全球创新中心的五次大转移

   2.实现条件:全球创新中心的创新要素

   3.实现路径:全球创新中心的创新方式

 第三章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美国硅谷指数

  第二节 欧洲创新记分牌

  第三节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全球创新指数

  第四节 中国人民大学创新指数

  第五节 科技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要素

   (二)科技创新型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三)评价指标选择与权重的确定

    1.创新主体群评价指标与权重(权重0.33)

    2.创新环境群评价指标与权重(权重0.34)

    3.创新绩效群评价指标与权重(权重0.33)

   (四)指标群的综合评价模型

   (五)科技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第六节 衡量科技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

  第七节 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1.科技创新环境的概念及作用

   2.科技创新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的方向

  第八节 中关村指数(Zhong Guancun Index)

   1.编制原理

   2.编制目的

   3.编制方法

  第九节 上海创建国际技术创新中心的战略研究结论

  第十节 滨海高新区创新指数(2010)

 第四章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国际(地区)经验

  第一节 美国硅谷

  第二节 东伦敦科技城

   1.源起

   2.“迷你硅谷”崛起

   3.升级“科技城”

  第三节 德国

   (一)早期的柏林创新中心

    1.德国大多数创新中心包含多种行业的企业

    2.德国新生创新公司同孵化器等科技机构有密切的联系

    3.德国创新中心服务取向明显

    4.德国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有保障

   (二)当前的巴符州创新联盟

    1.应用型科研:孵化“隐形冠军”

    2.技术转移机构:助企业提升创新力

    3.专注服务最具活力的创新因子

  第四节 日本东京

   1.集群模式与国际枢纽模式相融合促成东京成为全球创新中心

   2.政府举措推动全球创新中心的形成

   3.东京都市圈发展为全球创新中心的良性发展提供结构保障

   4.创新增强了东京在全球经济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第五节 韩国:创造型经济

  第六节 印度班加罗尔

   1.人力资源充足

   2.政策环境优惠

   3.内需市场庞大

   4.成本优势明显

   5.专注软件产业

  第七节 台湾新竹

   1.强调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结合

   2.加大对公共产品的投资与供给力度

   3.加强对创新环境的建设

 第五章 国内推动科技创新的探索实践

  第一节 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主要发展历程与成绩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1.率先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2.有效整合高端创新要素

    3.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

    4.努力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5.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6.统筹促进“一区十六园”发展

   (三)现存问题与启示

    1.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2.服务创新的软硬环境欠佳

    3.对创新人才远未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创新成果转化渠道不畅、效益不高

    5.基础创新领域投入不足、重点不突出

   (四)下一步发展举措

    1.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2.大力引进和使用好各类人才

    3.集中力量开展基础创新领域攻关

    4.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5.建立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6.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创新发展

  第二节 天津:打造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

   (一)要素投入及主要科技产出指标

    1.全社会研发经费强度

    2.全社会研发全时人员数、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员比例

    3.专利授权量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主要指标

    1.重大项目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3.开放合作与人才引进

    4.政策保障

   (三)重点领域成果与成效

    1.科技小巨人战略力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民生科技领域

  第三节 深圳: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一)《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白皮书

    1.大沙河创新走廊:启幕中国“硅谷”

    2.万科云城:中国首个互联创新城

   (二)科技创新的代表性成果

    1.创客之城:深圳创新环境走向国际大舞台

    2.中国硅谷:创新火花生生不息

    3.5G:华为、中兴两大巨头提前布局

    4.大疆创新:深港合作创新典范

    5.光启“云端号”:临近空间飞行器升空

    6.微信:中国互联网第一个世界级成果

    7.国家基因库:“生物版谷歌”影响全球

    8.国际低碳城: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样本

    9.脸萌传奇:“90后”创业书写神话

    10.超级稻:抢占种业制高点

  第四节 苏南: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一)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8+1”格局

   (二)2015~2020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三)苏州自主创新广场

   (四)定位:用创新驱动打造开放创新先导区

    1.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2.夯实创新平台“筑巢引凤”

    3.人才集结引领创新发展

    4.自主品牌为创新提质增效

  第五节 成都:引领西部创新,申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一)基础和条件

   (二)“创业天府”行动

    1.互联网黑马之城

    2.弥补科技金融短板

    3.成果完成人分享70%转化收益

   (三)川十条

  第六节 武汉东湖:我国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一)发展目标

   (二)基础条件

   (三)政策举措

   (四)财税优惠

   (五)最新进展:《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出台

  第七节 小结: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政策集要

   (一)政策重点

    1.强调营造环境

    2.政府引导市场

    3.丰富政策措施

   (二)政策效应

    1.创业投资机构集聚

    2.直接融资渠道丰富

    3.中小企业贷款难有所缓解

   (三)问题与建议

    1.完善政策体系,形成科技金融政策池

    2.完善税收政策,鼓励创投机构早前期投资

    3.鼓励市场创新,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

    4.发展市场中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增信

 第六章 金融促进科技创新的基本机理及作用机制

  第一节 科技金融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 科技金融的目标任务

  第三节 基本机理:科技金融与创新链的阶段特征及资金需求禀赋的匹配原则

   (一)科技创新链条的结构与特点

   (二)科技金融需要适应科技活动的特点

   (三)科技创新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与金融体系的作用

  第四节 金融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

   (一)金融促进科技创新的功能体现

    1.资源配置功能

    2.激励功能

    3.风险管理功能

   (二)金融促进科技创新在不同阶段的作用机制

    1.从资本配置功能的角度看,科技金融就是要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企业集聚,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科技企业

    2.从风险管理功能的角度看,科技金融就是要通过金融创新来优化风险收益结构,使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与金融体系的资金供给相匹配

    3.从信息管理功能的角度,科技金融要致力于解决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4.从监督治理功能的角度看,科技金融不仅要提供资本,还要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服务

 第七章 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的政策演进及绩效评价

  第一节 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的政策演进

  第二节 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的政策趋向

  第三节 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的政策绩效

   (一)试点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取得的成效

    1.健全地方科技金融工作组织体系

    2.优化全国科技金融政策环境

    3.创新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

    4.强化科技金融基础能力建设

    5.推动科技金融产品、组织和服务创新

    6.创新引领和示范效应不断释放

   (二)试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对科技金融投入相对有限

    2.中央引导地方不及时、政府引导企业不足、财政引导金融不够

    3.示范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4.试点工作在各个地区发展不均衡

    5.非试点地区的科技金融工作亟须中央层面指导和支持

 第八章 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条件分析

  第一节 科技创新优势

   (一)战略目标:科技前瞻部署能力持续提升

    1.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实施

    2.高水平研发基地启动建设

    3.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持续强化

   (二)价值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1.应用技术体系建设成效显现

    2.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加快推进

    3.产业技术攻关持续强化

   (三)创新主体:创新创业服务持续优化

    1.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培育持续深化

    2.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

    3.创新服务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4.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

   (四)改革创新:创新治理能力持续改善

    1.科技创新重大战略研究深入开展

    2.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持续深化

    3.鼓励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第二节 金融要素优势

   (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1.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健全,金融市场功能明显提升

    2.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健全,金融机构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3.金融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化程度稳步提高

    4.金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配套服务功能明显改善

   (二)自贸区建设

    1.基本形成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制度框架体系

    2.积极推进自贸区金融市场平台建设

    3.自贸区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4.自贸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完善

  第三节 主要挑战

   (一)科技创新资源不够集聚

    1.高端创新人才相对缺乏

    2.高水平研究机构相对较少

    3.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对较低

    4.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力不够强

    5.高新技术企业整体规模不够大、竞争力不够强

   (二)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体系尚不完善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

    2.相关中介服务机构还不够发达

   (三)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尚不健全

    1.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相对不足

    2.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不够强

    3.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落实不够

   (四)科技创新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培育

    1.“白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创新创业热情

    2.科技创新评价标准较为单一

    3.相关政府部门的创新意识有待增强,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五)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有待健全

    1.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程度还不高

    2.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程度不够高

  第四节 小结: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金融要素提升空间

 第九章 金融促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上海模式

  第一节 指导思想:构建服务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金融促进体系

  第二节 工作目标:准确定位金融模式的着力点

   1.强化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2.完善政府资金扶持和长效激励机制

   3.健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体系

   4.支持设立、壮大科技创新机构

   5.加强服务于国内外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

  第三节 重点任务

   1.遵循创新和企业成长规律,建立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的科技服务体系

   2.围绕创新链需要,完善满足企业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

   3.加快推进和完善有利于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第四节 具体措施

   (一)优化制度供给:集成、统筹与协同推进

   (二)改进机构策略:专设、引导与扶持并举

   (三)加强市场培育与鼓励产品(服务)创新:多层、多元与可持续发展

    1.完善和优化科技金融生态

    2.建立政府引导基金体系

    3.推动科技企业开展科技众筹融资试点

    4.建立科技债券市场

    5.建设科技要素市场

    6.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交易流转市场

    7.推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

    8.加快推动科技保险发展

   (四)深化区域科技金融合作:共享、辐射及合力发展

    1.进一步推动上海及长三角金融一体化

    2.进一步推动上海及长三角区域金融合作

    3.进一步提升上海科技金融创新国际化水平

  第五节 配套保障

   1.专设统筹机构,完善创新指导机制

   2.强化政府的服务与引导作用

   3.推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市场化建设

   4.发挥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的积极作用

   5.建立创新中心实现程度的评价机制

   6.完善专家咨询与风险控制机制

   7.构建全视角信息化支持平台

 附录1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纵览

  (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二)2000~2003年

   1.《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三)2003~2008年

   1.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

   2.各地纷纷出台支持中小企业的条例或办法

   3.各部委规范和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提出的相关政策

    (1)管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具体政策

    (2)金融支持政策

   4.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门政策

    (1)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其服务中介的财政政策

    (2)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政策

  (四)2008年下半年以来集中出台的各种支持政策

   1.国务院层面出台的支持政策

   2.有关部委出台的政策支持措施

    (1)关于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的政策

    (2)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3)专门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政策

    (4)金融支持政策

    (5)实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

    (6)政府采购支持政策

    (7)税费减免和优惠政策

    (8)完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财务管理制度

   3.专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

    (1)总体部署

    (2)创业投资基金方面

    (3)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4)国际科研合作

    (5)信贷政策

    (6)资本市场

    (7)知识产权融资应用

 附录2 科技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国家(地区)经验

  第一节 美国

   (一)管理机构

   (二)美国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SBIC)

    1.SBIC计划的运行机制

    2.SBIC计划的资金运用情况及其经济效应

    3.SBA对SBIC的管理与考核

   (三)金融创新产品

    1.科技银行

    2.资产重组

   (四)相关政策支持

  第二节 日本

  第三节 欧洲

   (一)英国

    1.信用担保

    2.银行贷款

    3.风险投资基金

    4.税收优惠政策

   (二)法国

    1.中小企业融资专门机构

    2.政府扶持

    3.风险投资基金

   (三)德国

    1.金融扶持

    2.贷款担保

    3.政府资助

    4.科技扶持

   (四)荷兰

   (五)意大利

   (六)葡萄牙

   (七)典型模式:欧洲投资基金(EIF)

    1.EIF的股份结构及资金来源

    2.EIF的运营机制和业务范围

     (1)股权融资

     (2)债权投资

    3.EIF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效果

    4.EIF的治理结构及监管机制

  第四节 新兴市场

   (一)以色列

    1.科技企业孵化器

    2.YOZMA政府投资引导基金

    3.科技企业的其他融资模式

   (二)韩国

   (三)新加坡

   (四)俄罗斯

   (五)印度

   (六)中国台湾地区

  第五节 金融技术的配套创新与研究进展

   (一)硬件与软件的配套创新

   (二)信用风险度量的研究

 附录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金融支持机制重大问题调研报告

  第一节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制约因素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类型

   (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特征分析

    1.科技成果分布情况

    2.科技成果交易与转移情况

    3.科技成果的资金投入情况

    4.政府科技计划成果的转化情况

    5.各类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评价水平

   (三)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1.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资金瓶颈制约

    2.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难以对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3.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不畅,市场实现困难

    4.政策机制存在障碍,缺乏有效激励

   (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客观上要求突破资金链、创新链和支撑环境中的薄弱环节

  第二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与启示

   (一)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经济发展状况

   (二)创新投入方式,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带动社会资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1.国家层面情况

    2.地方层面情况

   (三)深入推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结合,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力度

    1.促进创业投资发展,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早期阶段

    2.引导银行资金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3.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4.深化科技保险工作,为科技新产品进入市场提供风险保障

    5.建设专业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四)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环境

    1.培育科技创新主体,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2.建立完善激励评价体制机制

    3.扶持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

    4.推进科技信用体系建设

    5.培育与吸引科技创新创业高端人才

  第三节 对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点认识

   (一)坚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正确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按照科技成果转化规律,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引导集聚社会资源

   (三)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明确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工作定位、体系架构和重点领域

   (四)必须加快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与条件环境

  第四节 工作建议

   (一)抓紧制定《进一步加强科技金融合作的若干意见》

   (二)尽快开展科技金融创新综合试点

   (三)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

   (四)探索建立相应投入机制,构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支撑平台

  附录: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及经验借鉴

   (一)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组织模式

   (二)境外科技成果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1.工程研究中心

    2.技术转移中心

    3.大学科技园

    4.工业技术研究院

 附录4 中关村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测量与评价方法研究报告辑要

 附录5 中关村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关系研究报告辑要

  第一节 科技创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先行要素

   (一)世界城市形成规律及发展动力

   (二)科技创新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核心要素

  第二节 中关村的能力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面临的挑战

   (二)中关村承载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

   (三)中关村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转变的机遇

   (四)中关村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途径

  第三节 中关村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融合

   (一)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对北京和中关村的要求

   (二)从需求端寻找新的政策点

   (三)中关村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愿景及目标

  第四节 根据中关村自身特点制定发展战略

   (一)体制机制建议:转变按照工业发展的模式去发展创新服务业的思维,重视市场导向和企业家导向的创新生态环境建设,重塑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二)产业聚焦领域建议:中关村在优先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上,也要关注诸如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研发,并最终培育成一些传统产业的全球研发的集聚中心

   (三)政府研发经费市场化运作建议:在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的过程中,关注政府研发投入的金融化运作

   (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与世界城市硬性指标对接的建议:确定外国人比例增长的线路图,制订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集聚计划

 附录6 中关村在创新驱动战略中的引领带动作用研究报告辑要

  第一节 中关村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创新要素的聚合区

   (二)科技创新的辐射源

   (三)战略产业的策源地

   (四)创新企业的孵化器

   (五)创新品牌的培育地

   (六)开放创新的引领区

   (七)深化改革的先行区

   (八)双轮驱动的示范区

  第二节 中关村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示范引领的模式

   (一)体制机制创新示范模式

   (二)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

   (三)技术转移扩散模式

   (四)产业辐射模式

   (五)科技金融辐射模式

   (六)人才辐射模式

   (七)区域合作模式

   (八)军民融合创新模式

  第三节 进一步发挥中关村示范引领作用的对策措施

   (一)强化自身创新发展能力

   (二)积极服务国家创新战略

   (三)积极争取中央支持

 附录7 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研究报告辑要

  第一节 进一步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力度

   (一)分门别类实施人才计划和人才工程

   (二)加强引才机制建设

   (三)完善人才评价制度

  第二节 在人才激励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一)激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在中关村建功立业

   (二)在“结构性减税”方面先行先试

  第三节 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

   (一)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

   (二)实施“人才项目专员服务”计划

   (三)扩大政府采购试点

   (四)继续大力开展人才培训

  第四节 制定并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

  第五节 培育中关村文化和品牌

 附录8 中关村品牌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报告辑要

  第一节 中关村品牌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关村与国内外知名科技园区品牌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中关村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分析比较

  第四节 中关村品牌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建议

 后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家嘴研究基地主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