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7

中国近代思想脉络中的民族主义图书

Nationalism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Chinese Thought

SSAPID:101-8975-7036-03
ISBN:978-7-5201-3676-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最主要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与中国近代相始终,并贯穿于其他各种思潮之中,对中国近代产生过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整个中国近代(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和高涨的历史过程及其理论建构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书就是要通过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研究,厘清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形成、发展和高涨的演变过程,以及与此过程相适应的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过程,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作 者: 郑大华
编 辑:刘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后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出版说明

 绪论

  一 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社会思潮之一

  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一)“民族主义”的界定、内涵及思想来源

   (二)近代民族主义的类型、特点以及与其他思潮的关系

   (三)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时间与发展阶段

   (四)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评价

   (五)近代民族主义的其他问题

  三 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和章节结构

  四 本书的学术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清末民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 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

   一 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以及在近代遇到的挑战

   二 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传入及其影响

   三 从传统到近代: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

   四 清末民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

  第二节 民族主义与清末知识分子的国民观(上)

   一 传统臣民观的瓦解

   二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产生

   三 清末知识分子的国家思想

  第三节 民族主义与清末知识分子的国民观(下)

   一 救国呼唤新国民

   二 清末国民观的特征及其影响

    1.有机融汇中西近代思想之精华

    2.注重民族主义和以国家为本位

    3.具有道德主义和精英主义倾向

   三 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

  第四节 民族主义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

   一 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实质:建立民族国家

   二 在建立“民族国家”问题上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分歧

   三 中华民国: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第二章 五四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

  第一节 民族主义思潮在“五四”前后的兴起和发展

   一 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1.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2.俄国十月革命和列宁“民族自决权”的影响

    3.国内思想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应

   二 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和发展的表现

    1.民族自决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并成为这一时期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

    2.经济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3.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三 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和发展的特点

    1.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互动

    2.民族主义的现代性拓展

    3.参与民族主义运动的阶级和阶层更加广泛

    4.反帝与反封的结合

  第二节 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派对“一战”后“民族自决”思潮的回应

   一 非殖民地化:民族自决的模式

   二 外抗强权,内除国贼:民族自决的目标

   三 对外战争:民族自决的道路

   四 “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一战”后知识界对建立国际联盟的思考

   一 为何成立国联?

   二 如何建设国联?

   三 怎样看待国联?

  第四节 晚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自决权”上的同与异

   一 两种“民族自决权”

   二 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与两种“民族自决权”

   三 同中有异与异中有同及其评价

 第三章 “九一八”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

  第一节 “九一八”后知识界对“战”与“和”的不同抉择——以《东方杂志》《独立评论》和《大公报》为中心

   一 《东方杂志》:主战

   二 《独立评论》:主和

   三 《大公报》:在战和之间

   四 对抉择不同的原因分析及其评价

  第二节 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与影响

   一 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在中国的早期传入

   二 “九一八”后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及原因分析

   三 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第三节 民族主义理论的新构建: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

   一 从清末到五四:民族复兴思想的萌发和发展

   二 “九一八”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及其原因

   三 知识界关于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的讨论

  第四节 七七事变后“抗战建国”话语下的“学术建国”

   一 为何要“学术建国”

   二 怎么样“学术建国”

   三 建什么样的“国”

 结语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附录 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一 什么是民族主义?

  二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如何形成的?

  三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四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评价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最主要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与中国近代相始终,并贯穿于其他各种思潮之中,对中国近代产生过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代表人物(如孙中山、章太炎、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劢等)和群体(如国家主义派、再生派、战国策派等)的研究较多,对某一时段(如晚清、民国初年、抗战时期等)的民族主义的研究较多,而对整个中国近代(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和高涨的历史过程及其理论建构则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华民族”这一表不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之观念从提出到确立、再到被各族人民普遍认同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的关系缺乏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中的一大不足或缺失。本书主要目的,就是要弥补这一不足或缺失,即通过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研究,厘清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形成、发展和高涨的演变过程,以及与此过程相适应的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过程,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提供历史的借鉴。

《新民丛报》《民报》《东方杂志》《新青年》《努力周报》《太平洋》《新月》《少年中国》《晨报副刊》《复兴月刊》《独立评论》《国闻周报》《时代公论》《申报月刊》《文化建设》《再生》《大公报》(1931~1937)《自由评论》《战国策》《思想与时代》。

张枂、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1~3卷),三联书店,1960,1963,1977。

陈崧主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至第11卷),中华书局,1981,1986。

汤志钧编《章太炎政治选集》,中华书局,1977。

陈天华:《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81。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上、中、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1~8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1991。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

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简编》(1~4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丁晓萍、温儒敏:《时代之波——战国策派文化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3、4、5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张君劢:《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再生杂志社,1935。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郑师渠、史革新主编《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研究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列宁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87。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陶绪:《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1995。

郑师渠:《在欧化与国粹之间:学衡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胡伟希等:《十字街头与塔: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陈先初:《精神自由与民族复兴——张君劢思想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江沛:《战国策派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一、二、三、四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彭明、程啸:《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李国祁:《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民族主义》,台湾:时报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1。

〔美〕列文森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美〕易劳逸著《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陈谦平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英〕埃里·凯杜里著《民族主义》,张明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英〕安东尼·史密斯著《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法〕吉尔·德拉诺瓦著《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洪晖译,三联书店,2005。

〔美〕卡尔顿·海斯著、帕米尔译《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美〕柯博文:《走向“最后关头”——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日本因素》,马俊亚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罗福惠主编《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唐文权:《觉醒与迷雾——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郑永年:《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民族国家向何处去?》,香港三联书店,1998。

〔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的现代史研究》,王宪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以〕耶尔·塔米尔著《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罗志田:《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郑师渠、史革新主编《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陈廷湘:《论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想》,《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3期。

陈再生:《论国共合作与民族复兴》,《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第6期。

耿云志:《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主义》,《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

郭德宏:《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研究述评》,《北京党史研究》1995年第1期。

郭少棠:《建立民族国家的阶段——从德国经验谈起》,《二十一世纪》1993年第16期。

郭双林:《民族复兴话语下的中国现代学术》,《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4期。

胡涤非:《民族主义的概念及起源》,《山西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

黄岭峻:《试论抗战时期两种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思潮——保守主义与“战国策派”》,《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2期。

黄顺力:《孙中山与章太炎民族主义思想之比较——以辛亥革命时期为例》,《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的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香港《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2年创刊号。

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最初形成——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黄兴涛:《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姜新立:《民族主义之理论概念与类型模式》,香港《二十一世纪》1993年第16期。

姜义华:《论二十世纪中国的民族主义》,《复旦学报》1993年第3期。

金冲及:《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李良玉:《五四时期的文化民族主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李文海:《对“民族主义”要做具体的历史分析》,《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

李文海:《从民族沉沦到民族复兴》,《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5期。

林家有:《孙中山和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历史教学》2005年第8期。

罗福惠:《“黄祸论”与日中两国的民族主义》,《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

罗福惠:《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评价的多样范式》,《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3期。

罗福惠:《孙中山时代华侨的祖国认同》,《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

马戎:《关于“民族”的定义》,《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潘荣:《近代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转折点——兼析对辛亥革命历史研究认识的某些偏见》,《天津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潘亚玲:《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欧洲研究》2006年第4期。

任丙强:《中国民族主义的重新兴起:原因、特征及其影响》,《学海》2004年第1期。

桑兵:《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响应》,《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陶绪:《章太炎民族主义思想的渊源》,《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

田亮:《抗战时期缪凤林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

田亮:《略论吕思勉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以抗战时期为中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汪晖:《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战争、革命与1910年代的“思想战”》,《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魏万磊:《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复兴话语谱系的形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徐锦中、曹跃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之路》,《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徐蓝:《关于民族主义的若干历史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3期。

许纪霖:《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现代中国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许纪霖:《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许小青:《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史学月刊》2011年第4期。

阎润鱼:《30年代自由主义者关于中国政治秩序的一场争论》,《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期。

张丰清:《论抗战时期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1期。

张丰清:《论抗战时期蒋介石民族主义思想的渊源和特点》,《学海》2004年第1期。

张晓刚:《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第三世界民族主义》,《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来源、演变及其他》,《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

郑大华:《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

郑大华、周元刚:《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与三大思潮之互动》,《学术研究》2008年第7期。

郑大华、刘妍:《中国知识界对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不同反应——以胡适、罗隆基和胡愈之为例的考察》,《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其理论建构》,《近代史研究》(英刊)2012年第2期。

郑大华:《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近代及当下的民族主义》,《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8期。

郑大华:《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

郑大华:《论晚年孙中山的“中华民族”观》,《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

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郑师渠:《近代的文化危机、文化重建与民族复兴》,《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