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家庭和谐、社会进步与性别平等图书

Family Harmony, Social Development and Gender Equality

SSAPID:101-8975-5919-73
ISBN:978-7-5097-6977-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中国婚姻家庭的现状、特征与变迁,婚姻家庭的法律政策及影响,构建和谐家庭的理念和途径,大众传媒与家庭和谐,以及面向家庭的社会工作等领域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分享了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实证研究成果以及推动反家庭暴力立法、寻找最美家庭及调解家庭矛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对推动中国新形势下有关家庭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营造有利于家庭和谐和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谭琳 姜秀花
编 辑:曹长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前言

 深化家庭理论研究 推动家庭建设实践 努力营造有利于家庭和谐和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

  一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正确理解新时期家庭和谐、社会进步与性别平等的关系

  二 深入分析新时期家庭发展的状况和态势,针对涉及性别平等的家庭问题开展重点研究

  三 积极促进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提出有利于家庭和谐和性别平等的对策建议

 在“家庭和谐、社会进步与性别平等”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

  一 本次会议对家庭和谐、社会进步与性别平等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 本次会议提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三 本次会议为更好地交流成果、开展合作、凝聚力量,搭建了更加开放的平台

 当前中国面临的家庭问题与政府责任

  一 引言

  二 当前中国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转型与家庭功能削弱

   (二)社会转型与家庭风险增加

  三 国外的家庭政策与政府的家庭责任

   (一)公领域和私领域的界限日益模糊

   (二)国外家庭政策的兴起

   (三)国外家庭政策中的政府责任

  四 扶植家庭发展能力是中国政府的责任

   (一)中国现有家庭政策评价

   (二)中国政府在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中国推进反家庭暴力立法的进程及挑战

  一 推动反家庭暴力立法进程回顾

   发展阶段一: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前——家庭暴力概念的空白期

   发展阶段二:1995-2000年——中国反家庭暴力立法的起步期

   发展阶段三:2001-2011年——中国反家庭暴力立法迅速发展期

   发展阶段四:2012年之后——中国反家庭暴力立法深入发展期

  二 推动反家庭暴力立法迎来重要机遇

   (一)前所未有的政治机遇

   (二)扎实稳固的社会基础

  三 推动反家庭暴力立法应关注的重点问题及主要设想

 在立法决策中体现家庭领域的性别平等权利

  一 在立法决策中体现性别平等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一)妇女工作的“三平等”原则和“三在”要求

   (二)“三平等”“三在”对实现家庭中性别平等权利的意义

  二 湖南在反家庭暴力工作中的经验回顾

   (一)在地方立法中纳入反家庭暴力议题

   (二)在社会管理中强化反家庭暴力工作机制

   (三)在改善民生中关爱受暴妇女

  三 新形势下的思考

   (一)立法决策对家庭领域的性别平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妇联组织在立法决策倡导中具有独特优势

   (三)家庭领域的社会性别平等权利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国离婚法律制度的变迁与完善

  一 新中国离婚立法的沿革

   (一)协议离婚制度

   (二)诉讼离婚制度

    1.裁判离婚标准

    2.夫妻共同财产认定与分割

    3.离婚救济

  二 现行离婚法律制度剖析

   (一)关于登记离婚程序

   (二)关于裁判离婚标准

   (三)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与分割

   (四)关于离婚救济

  三 离婚法律制度完善之构想

   (一)加强离婚登记程序监督,防止轻率离婚

   (二)以“夫妻关系确已破裂”为裁判离婚标准,调整法定离婚理由

   (三)确立夫妻财产归属认定的基本规则

   (四)改进夫妻财产分割原则,凸显社会公平正义

   (五)完善离婚救济制度,保障弱势一方权利

  四 结语

 在尴尬中寻求出路

  一 尴尬——从两起婚内侵权损害赔偿案件说开去

  二 现状——婚内侵权损害赔偿的严重缺位

  三 困境——婚内侵权损害赔偿的质疑与诘问

  四 反思——婚内侵权损害赔偿的必要性

   (一)夫妻别体理论的契合

   (二)公权力介入的正当性

   (三)法律作用的彰显

   (四)现有法律体系的完善

  五 证成——婚内侵权损害赔偿的可行性分析

   (一)法理基础

   (二)域外经验

   (三)物质基础

  六 出路——婚内侵权损害赔偿机制的程序设计

   (一)主体适格条件

   (二)审理机构

   (三)认定标准

   (四)责任承担

    1.赔偿金的量化方面

    2.赔偿金的执行方面

  结语

 平等与差异:《婚姻法》解释(三)有关房产规定的性别解读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平等还是差异:女性主义内部的争论

   (一)平等派的主张

   (二)差异派的观点

   (三)性别公正:在平等与差异之上

  三 平等面纱下的女性遭遇:解释(三)的司法实践

   (一)北京首例妻子要求房产证加名案

   (二)“出户”的离异女

  四 社会性别意识:立法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单独二孩”政策分析*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 访谈分析

   (一)生育权利上的性别博弈

   (二)生育意愿上的性别差异

  三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两性地位可能发生的隐性变化

   (一)可能引起职业妇女由公领域再次向私领域回归

   (二)可能产生在家庭利益最大化掩盖下的性别关系不公正

   (三)转嫁给女性老人的家庭照料负担

  四 生与不生的纠结

  五 结语

 社会契约与婚姻关系和谐

  一 社会契约:性别关系调节的有效模式

  二 和谐婚姻关系构建中社会契约的功能限制

  三 和谐婚姻关系构建中社会契约的应用原则

 论家庭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构建原则

  一 家庭文化的定义、基本内涵及主要功能

  二 家庭文化具有特定的历史与社会属性

  三 先进家庭文化的构建原则

   1.应不断提高认识,自觉加强先进家庭文化建设

   2.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与歧视妇女的传统家庭文化决裂

   3.先进家庭文化建设,应坚持与时俱进和形式多样的原则

 慈母、孝女、贤妻的时代价值与实现路径

  一 慈母、孝女、贤妻的传统意义

  二 慈母、孝女、贤妻的时代价值

   1.民族家庭美德的时代传接

   2.核心价值观念的家庭实践

   3.中国家庭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 慈母、孝女、贤妻的实现路径

 经济理性下现代女性婚姻策略的困境

  一 婚姻成本与效益的权衡:结婚抑或单身

  二 择偶标准排序:资本还是爱情

  三 家庭分工的帕累托最优:女性“主内”还是“主外”

  四 家庭人力资本投入:“重男”还是机会均等

  五 生育选择:“丁克”还是拥有孩子

  六 婚姻危机处理:维持还是解体

 男性气质多样性对和谐家庭建设的影响分析*

  一 支配性男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多样性

  二 男性气质与家庭中的男性参与

  三 男性气质与父职

  四 男性气质与家庭暴力

  五 改造男性气质,促进家庭和谐

 论消解女性婚恋拜金主义的男性情感努力

  一 男性“情感付出”对消解女性婚恋拜金主义的有效性

  二 新集体无意识的培育与男性“情感付出”的有效性

  三 男性“情感付出”的可行性

   (一)双性化气质——成功人生的必需

   (二)喜新厌旧——并非不可改变的天性

 新时期知识分子家庭父性教育缺失原因新探

  一 新时期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角色缺失的现状

  二 新时期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角色缺失的原因

   1.新时期母亲角色的进一步扩张

   2.父亲缺席教育遮蔽夫妻关系的矛盾

   3.知识分子男性的“儿童”心态

   4.新时期性别角色发展造就的新态势

  三 知识分子家庭父性教育缺失的对策

 增权视角下的“同妻”现象分析

  一 增权理论

  二 调查方法

  三 “同妻”在婚姻中的无权状态

   (一)“同妻”群体客观上的无权状态

    1.情绪倾诉所需的社会支持网络缺失

    2.司法制度建设不完善

   (二)“同妻”群体心理上的无权感

    1.未发现阶段的寂寞、自怨自艾和自卑

    2.真相曝光阶段的震惊、恐惧和茫然

    3.身份适应阶段的纠结、悲愤和无助

    4.婚姻维系阶段的愤怒、抑郁和麻木

  四 “同妻”群体的增权途径

   (一)个案工作介入,实现个体层面的增权

   (二)小组工作介入,实现人际关系层面的增权

   (三)社区工作介入,实现社会参与层次的增权

   1.建立赋能中心社区

   2.充分发挥社区媒体的作用

 空巢家庭夫妻关系与婚姻质量

  一 空巢家庭及其年轻化引发婚姻危机

  二 夫妻关系与婚姻质量

  三 提升空巢夫妻关系质量的几点设想

   1.重建“关系”意识

   2.开辟彼此的独立空间

   3.增强家际联系

 妇女社会地位与家庭结构的关系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回顾

   1.家庭结构类别的划分标准

   2.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

   3.妇女地位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三 数据说明

   1.家庭结构的界定

   2.妇女社会地位的测度指标

  四 主要发现

   1.家庭结构现状

   2.家庭成员的外出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3.家庭结构的省际差异

   4.妇女地位与家庭结构核心化的关系探讨

  五 结论和讨论

 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对女性家庭地位的影响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思路

    1.研究设计

    2.因变量

    3.解释变量

    4.控制变量

  四 主要发现

   (一)经济因素对女性拥有家庭实权的情况具有显著影响,研究假设1得到支持

   (二)文化因素同样影响女性拥有家庭实权的情况,研究假设2得到支持

  五 结论与讨论

 中国女性的家务劳动价值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回顾

   (一)家务劳动价值的测算意义

   (二)家务劳动价值的测算方法

    1.国外对家务劳动价值的测算方法

    2.国内对家务劳动价值的测算方法

  三 数据与方法

   (一)所用数据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

    1.机会成本法

    2.行业替代法

    3.综合替代法

    4.加权平均法

  四 主要研究结果

   (一)机会成本法

    1.就业人员的家务劳动价值测算

    2.未就业人员的家务劳动价值

   (二)行业替代法

    1.分行业的年均小时工资

    2.年均家务劳动时间

    3.年均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

   (三)综合替代法

   (四)加权平均法

  五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讨论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女性家庭经济贡献与其性别分工观念及家务承担

  一 引言

  二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三 数据分析结果

   (一)家庭经济贡献与性别分工观念

   (二)家庭经济贡献与时间资源配置

   (三)家庭经济贡献与子女照料责任

  四 结论与讨论

 生育支持对女性职业中断的缓冲作用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相关研究回顾

  三 研究对象与研究假设

  四 数据分析与模型结果

   1.因变量

   2.解释变量

   3.控制变量

   4.数据分析与模型

  五 结论与讨论

   1.不断完善生育保险,解除职业女性生育的后顾之忧

   2.建立工作—家庭平衡机制,为职业女性生育提供照顾支持

   3.建立完善的生育支持系统,促进妇女平等就业

 家庭性别角色分工与妇女参政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参政妇女的家庭性别角色分工

   (一)家务劳动承担状况

   (二)家务劳动内容的性别分工

  三 家庭性别角色分工对妇女参政的影响

   (一)家庭支持对妇女参政的影响

   (二)双重角色负担对妇女参政的影响

  四 结论与建议

 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1.农村妇女参政中资源关系的研究

   2.家庭和家族资源与农村妇女参政的研究

   3.社会性别与权力资源配置的研究

  三 家庭资源

   (一)家庭资源的含义及范围

   (二)家庭资源的分析框架

    1.教育资源

    2.经济资源

    3.时间资源

    4.社会关系资源

    5.机会资源

  四 能动性策略

   (一)能动性的内涵

   (二)能动性的外在表现

    1.利用好现有的资源

    2.表现自身能力和责任感

  五 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的分析框架

 夫妻相对资源对女性家庭权力的影响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二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的测量

    1.因变量

    2.自变量

    3.控制变量

  三 研究结果

   (一)女性家庭权力的描述性分析

   (二)相对资源对女性家庭权力的影响分析

    1.家庭日常事务决策权的影响因素

    2.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的影响因素

    3.家庭实权的影响因素

    4.个人自主权的影响因素

    5.控制变量对女性家庭权力的影响

  四 总结与讨论

   1.夫妻相对受教育程度对女性的家庭日常事务决策权、家庭重大事务决策权和家庭实权都有显著的影响

   2.夫妻相对收入情况对女性在家庭权力的若干方面具有显著的影响

   3.夫妻权力受特定的文化与亚文化中普遍盛行的夫妻权力规范的影响

   4.夫妻的相对职业阶层对女性家庭权力的影响

 夫妻和谐关系模型的群层差异分析

  一 引言

  二 数据与假设模型

  三 夫妻和谐关系模型的群层差异

   (一)职层差异

    1.家庭收入仅对低职层女性的夫妻和谐关系产生影响

    2.家务劳动对高职层女性的夫妻和谐关系没有影响

    3.有无子女对高低职层女性的夫妻和谐关系有反向影响

    4.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对改善低职层女性夫妻和谐关系有所帮助

   (二)城乡差异

    1.影响农村夫妻和谐关系的因素较为“单一”

    2.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对维护夫妻和谐关系有重要影响

   (三)婚代差异

    1.家庭收入对低龄和高龄婚群的夫妻和谐关系没有影响

    2.经济决定权对各年龄婚群的夫妻和谐关系有“变异性”影响

    3.有无子女对各年龄婚群的夫妻和谐关系影响不同

  四 小结

 家庭决策对女性就业流动的影响逻辑与话语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家庭决策研究的宏大叙事和理论依据

   (一)国内外研究的宏大叙事

   (二)家庭决策的理论依据

  三 家庭决策对女性就业流动的影响逻辑

   (一)家庭决策的起因——女性的主体意愿

   (二)家庭决策的方式——协商的民主

   (三)家庭决策的过程——多方权力的博弈

    1.夫家家庭:性别角色规训与凝视*

    2.女性主体:话语权与抗争表达

   (四)家庭决策的结果:家庭利益的共赢

  四 总结与讨论

 性别平等与积极的家庭政策

  一 进城务工女性的基本情况

  二 进城务工女性城镇融入现状

   (一)融入度总体评价

   (二)具体融入状况

    1.基本生存融入状况

    2.安全融入状况

    3.社会融入状况

    4.文化、心理认同融入状况

  三 进城务工女性融入城镇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性别歧视阻碍进城务工女性城镇融入

    1.就业不平等,身处职业结构底层

    2.同工不同酬,低收入高成本并存

    3.教育培训男性优先,职业技能滞后

    4.缺乏安全感,女性特殊保护不足

    5.远离权力,成为政治边缘人

   (二)家庭政策不积极阻碍进城务工女性城镇融入

    1.被迫分居:住房保障政策忽略家庭需求

    2.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业支持政策处于空白

    3.入学、升学成难题:随迁子女教育服务政策欠公平

    4.安全网存在盲区:社会保障政策缺乏家庭观念

    5.被城镇所遗忘: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尚未普及

    6.不得已成过客:家庭融入限制性政策犹如顽疾

  四 进城务工女性城镇融入问题的根源探究

  五 推进进城务工女性融入城镇的建议

   (一)解决进城务工女性城镇融入问题的发展导向

   (二)解决进城务工女性城镇融入问题的策略与路径

 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安置新房分配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样本点介绍

  三 农村女性获得家庭住房分配的原因分析

   (一)权威性家长的存在是女儿获得房产的充分条件

   (二)出嫁女在娘家地位的提升

   (三)父母对女儿养老的期待

   (四)家庭策略的恰当应用

  四 结论

 农村独居老年妇女的经济支持研究

  一 选题背景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的年龄构成和受教育程度

    2.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

    3.子女个数状况

    4.独居原因

   (二)调查对象的经济支持现状

    1.生活来源

    2.月收入和月支出

    3.子女的供养形式

    4.医疗费用状况

  三 农村独居老年妇女经济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独居老年妇女的经济支持能够满足基本保障,但其保障水平较低

   (二)农村独居老年妇女经济方面的正式社会支持不足

   (三)农村独居老年妇女经济方面的非正式支持体系脆弱

   (四)女儿在经济支持中的缺席

  四 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正式社会支持水平,拓展社会救助渠道

   (二)加大农村社区弘扬“孝道文化”的力度,形成良好的家庭养老支持氛围

   (三)要大力提倡“女儿养老”

   (四)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国家政策和方案的主流

 农村留守残疾女童:多重脆弱性及社会干预框架研究

  一 “风险”:农村留守残疾女童的生存现状

   (一)危机预防中布满“风险”

   (二)政策漏洞中隐藏“风险”

   (三)社会支持缺失带来“风险”

  二 叠加:农村留守残疾女童的多重脆弱性

   (一)外部脆弱性与内部脆弱性叠加

   (二)累积式脆弱性与冲击式脆弱性叠加

  三 “反脆弱性发展”的社会干预框架

   (一)降低风险因素:建立具有性别敏感性的农村留守残疾儿童信息库

   (二)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开发农村留守残疾女童安全防范培训课程

   (三)构建社会服务体系:形成农村留守残疾女童的多维保护网

  四 小结:“扶无力者前行”

 简论女性在家庭照顾责任中的社会价值

  一 家庭照顾责任性别效应的理论阐释

   (一)依附理论

   (二)性别角色理论

   (三)关怀伦理理论

  二 家庭照顾责任女性化的现状与价值

   (一)家庭照顾责任女性化期待影响儿童的角色认知与角色实践

   (二)女性家庭照顾责任发挥了对儿童的“身—心—灵”教育功能

   (三)女性承受的家庭照顾压力,阻碍其实现自我规划、参与社会生活

  三 对女性家庭照顾责任社会价值的思考

   (一)重视女性家庭照顾的教育功能,合理分配家庭照顾责任,构建家庭照顾网络

   (二)重视女性家庭照顾的经济价值,推动照顾政策的变革与完善

   (三)重视女性家庭照顾的社会意义,秉持优势视角,建立女性家庭照顾的社会支持系统

   (四)去除女性标签化思想,检视“照顾责任女性化”在学术谱系中的阐释方式

 侨乡跨国移民的婚姻形态研究*

  一 研究缘起与相关研究

  二 研究方法

  三 侨乡跨国婚姻的建构与特点

   1.侨乡的婚姻文化:传统婚姻圈内择偶

   2.侨乡跨国婚姻的维持:侨汇与子女

   3.侨乡跨国婚姻的特点:高稳定与低质量

  四 小结:性别不平等关系的再生产

 “女生学业优势”相关论争述评

  一 “女生学业优势”命题的提出

  二 有关“女生学业优势”产生的原因和对策论争

   (一)“女生学业优势”是社会性别平等观念主流化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

   (二)“女生学业优势”体现了女生性格特点与现行教育制度和文化氛围的契合

   (三)“男生危机”也是“教育危机”

   (四)从“女生优势”到“两性和谐发展”的提出

  三 文化和教育双重视野下的“女生学业优势”研究评价

   (一)“女生学业优势”建立在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巨变的背景之下

   (二)相关论争更多的是对现象的片面解读,缺乏深入、多层次的实证研究和分析

   (三)对“女生学业优势”的解读本质上是“男权思想”的再现

   (四)“性别和谐发展”论点的提出与现实差异教育研究空白的矛盾

  四 结语

 四川省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 加强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优良家庭道德是社会文明和谐的基石

   (二)加强家庭道德建设是重建社会道德体系的迫切需要

   (三)加强家庭道德建设是党赋予妇联组织的重要任务

  二 妇联组织对家庭工作的长期实践

   (一)妇联组织家庭工作卓有成效

   (二)新形势下妇联家庭工作面临的挑战

   (三)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创新家庭工作

  三 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的主要做法

   (一)坚持崭新实践的群众观点——解决参与度问题

   (二)探索开放融合的创新路径——解决影响力问题

   (三)注重春风化雨的典型运用——解决引领力问题

   (四)强化永续活力的制度保障——解决持续性问题

  四 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一)增强了家庭自信和幸福感

   (二)促进了家庭细胞的自我修复

   (三)促进了性别和谐平等

   (四)增强了社区认同和归属感

   (五)淳化了社会风气

  五 工作启示

   (一)要以和谐的家庭文化观为引导

   (二)要充分依靠群众做群众工作

   (三)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枢纽型作用

   (四)要争取强大的宣传资源和政策支持

 社会工作方法在和谐家庭建设中的应用初探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社会工作与妇联工作

   (一)社会工作

   (二)妇联工作

   (三)将社会工作引入妇联工作

  三 社会工作方法在和谐家庭建设中的应用

   (一)个案跟踪方法

    1.了解单亲母亲的需求

    2.帮助单亲母亲树立信心

    3.帮助单亲母亲走向精彩人生

   (二)小组工作方法

  四 启示与建议

   (一)启示

    1.准确了解单亲母亲需求是开展工作的前提

    2.专业化队伍建设是提供专业化帮助的保证

    3.规范化管理是赢得单亲母亲信任的保证

   (二)建议

    1.建立单亲母亲信息库

    2.开展社会工作方法培训

    3.制定单亲母亲帮扶政策

    4.加强舆论宣传

 妇联妇女工作创新的探索研究

  一 “3861我的家”项目的背景

   (一)妇联妇女工作创新的现实意义

   (二)妇联工作创新的管理意义

   (三)妇联工作创新的政治意义

  二 “3861 我的家”项目的架构

   (一)党委统揽,政府创新

   (二)妇联主导

   (三)机构协同与专业运作

   (四)服务项目的设置

  三 “3861 我的家”项目的成效

   (一)拓展服务资源

   (二)发展运行机制

   (三)下沉妇女服务

   (四)提供优质个案服务

  四 “3861 我的家”项目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社会服务供给的制度设计忽视了传统上承接社会服务功能的群团组织

   (二)家庭工作与妇女工作的复杂性与人才匮乏

   (三)各方对妇联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存有诸多疑虑

  五 对策与建议

   (一)妇联必须成为妇女儿童专项服务的购买方和监督方

   (二)妇联要成为家庭工作与妇女工作专业人才孵化的基地

   (三)建立支持各级妇联创新的机制

   (四)妇联与机构积极拓展协同工作机制

 化解婚姻矛盾纠纷 促进家庭幸福和谐

  一 天津市婚姻家庭纠纷的主要问题

   (一)离婚率逐年攀高

   (二)妇女及儿童权益较易受损

   (三)婚姻不稳定影响社会和谐

  二 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因精神空虚、文化误导和道德缺失而形成纠纷

   (二)因传统观念淡化,家庭价值观念转变形成纠纷

   (三)因经济利益矛盾形成纠纷

   (四)因家庭暴力形成的纠纷

   (五)因离婚手续简易催化家庭快速解体

  三 发挥妇联组织优势、联动化解婚姻家庭矛盾

   (一)建立宣传教育机制,预防和减少纠纷的发生升级

   (二)建立排查预警机制,有效控制婚姻家庭矛盾

   (三)建立协作联动机制,合力推进婚姻家庭纠纷调解

   (四)建立法律援助和社会救助机制,促进婚姻家庭幸福平安

   (五)建立多重干预与调解机制,对婚姻危机进行干预

 妇联、家庭与妇女解放

  一 妇联组织家庭工作理念

   (一)“家国同构”思想

   (二)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理论

  二 妇联组织家庭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适应形势,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二)逐步建立领导协调机制

   (三)表彰激励

  三 妇联组织家庭工作对妇女解放的影响

   (一)妇联组织的家庭工作对促进妇女解放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家庭工作是促进妇女参与国家建设的途径之一

    2.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促进了家庭中的男女平等

  四 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二)几点建议

 塑造和表彰

  一 “五好”活动发起的动因

  二 “五好”活动的发展

  三 宣传和改造

  四 受表彰的群体

  五 小结

 大众传媒对“80后”女性农民工婚姻观的影响

  一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二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三 大众传媒与“80后”女性农民工的婚姻观

   (一)家庭教育的缺乏与大众媒体的嵌入

   (二)虚假自我与时尚陷阱

   (三)拜物教和亲密关系的物化

  四 结论

 主旋律电视栏目的“家庭”影像

  一 研究背景:人物纪录片栏目与家庭价值建构

  二 理论视角:家庭“背景化”问题

  三 《走南闯北广西人》的“家庭”影像

   (一)“另一半”的言说

   (二)“事业支持”叙事

   (三)“做家务”影像

   (四)“家庭生活”影像

  四 结语:拓展“家庭故事”的更丰富内涵

 媒介制造:“拜金女”与道德恐慌

  一 “拜金女”与道德恐慌是如何被制造的

  二 男性对拜金主义的指责暴露了什么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少女产子/杀子”问题研究

  一 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

  二 实证调研及发现

  三 结论与建议

 “黄金小姐”时代

  一 从“老处女”到“黄金小姐”

  二 媒体议程中的“黄金小姐”

  三 “黄金小姐”的婚姻问题

  四 “黄金小姐”的分布特点

  五 “剩女”传播的对策建议

 法国、美国和日本家庭教育支持政策考察

  一 法国:跨部门合作支持父母

   (一)家庭政策和国家家庭问题讨论会

   (二)倾听、援助和陪伴父母

  二 美国:将家庭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

   (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与赋权父母

   (二)信息援助

  三 日本:将家庭教育纳入《教育基本法》

   (一)家庭教育纳入法律的演进过程

   (二)《教育基本法》对家庭教育的规定

   (三)未来家庭教育的支持方向

  四 小结

 台湾地区“家事事件法”中女性的法律角色

  一 性别法律角色的价值定位

   (一)性别角色的法律认同

   (二)法律角色的“折中主义”

  二 台湾地区“家事事件法”中女性的法律角色

   (一)重要程序参与人的“性别意识”

   (二)程序性规定中女性的法律角色

   (三)实体性规定中女性的法律角色

  三 大陆家事立法中女性法律角色:批判与反思

   (一)家事立法中女性法律角色之批判

   (二)反思:法律角色与正义实现

本书从多学科、跨学科的视角,围绕中国婚姻家庭的现状、特征与变迁,婚姻家庭的法律政策及影响,构建和谐家庭的理念和途径,大众传媒与家庭和谐,以及面向家庭的社会工作等领域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分享了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理论观点、实证研究成果以及推动反家庭暴力立法、寻找最美家庭及调解家庭矛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对推动中国新形势下有关家庭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营造有利于家庭和谐和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