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2

贵州党建扶贫30年图书

30-Years' Local Practice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Guizhou: A case Study of X County

SSAPID:101-8923-9952-19
ISBN:978-7-5097-8973-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贵州省一省级机关帮扶X县20年为切入点,首次以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X县扶贫开发历程的深入调研,考察作为扶贫重点区域的贵州省在国家不同扶贫战略阶段的扶贫实践,在中国反贫困研究领域首次系统性地提出并阐发了“党建扶贫”这一概念。面对脱贫攻坚这一“难啃的硬骨头”,中国应该全面总结党建扶贫的历史经验,在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前提下,以社会建设为突破口,打牢扶贫开发的社会基础,让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在更高的水平上推进。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减贫研究书系·案例研究
编 辑:隋嘉滨;谢蕊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序

 《中国减贫研究书系》出版说明

 第一章 理论综述

  一 现代性语境下对贫困理解的拓展

   1.经济学视角:基本需要理论

   2.社会学视角:社会排斥理论

   3.发展学视角:能力贫困理论

   4.政治学视角:权力剥夺理论

    (1)马克思的阶级剥夺理论

    (2)权力理论

  二 贫困的测量与精准扶贫

   (一)收入标准

   (二)人类发展指数

   (三)多维贫困指数

   (四)精准扶贫与贫困识别问题

  三 中国的贫困研究

  四 反贫困的不同视角

   (一)经济发展与减贫

   (二)保障救助性政策与减贫

   (三)社会资本、权利与减贫

   (四)能力与减贫

   (五)社会质量与减贫

   (六)社会建设与反贫困

  五 贫困治理的主体问题

   1.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2.参与式

   3.产业扶贫中的社会缺位

    (1)“时间紧、任务重”的路径依赖,是产业扶贫目标扭曲的体制导因

    (2)贫困农户和普通农户被产业扶贫项目边缘化

    (3)产业扶贫对土地承包权的规模经营在无视社会与经济互嵌的前提下,既违反自然规律,也违反经济规律

    (4)产业扶贫方式脱嵌于村庄社会整体利益,预留下腐败发生的制度空间

    (5)产业扶贫落地方式,拉大贫富差距,造成村庄分裂、公共性解体

   4.党建扶贫——中国经验

 第二章 研究过程

  一 调研背景

  二 调研设计及调研方法

   (一)调研选点

   (二)调研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焦点小组访谈法(座谈会)

    3.访谈法

    4.问卷调查

    5.田野观察法

    6.行动研究方法

    7.对策研究方法

   (三)调查及研究过程

  三 结题成果研讨及修改

  四 研究主题界定

 第三章 X县扶贫开发二十年的前提及党建扶贫在贵州的缘起

  一 党建扶贫的定位及科学减贫的调查研究基础

   (一)贵州定格:减少贫困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所在

   (二)贵州调查:减贫制度萌芽的实证基础

  二 体制内视域:从中央到省的调查与思考

   (一)胡耀邦1980年、1984年贵州调研

   (二)1985年,胡锦涛到任贵州省委书记之初的贫困地区调研

   (三)胡耀邦同志80年代的第三次贵州调查,明确提出贫困地区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

  三 中央两个文件对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的要求及贵州的探索与创新

   (一)198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二)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

  小结

  四 贵州1986~1993年制度性扶贫攻坚的缘起及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的作用

   (一)1986~1988年贵州省党建扶贫工作的源起及特点

   (二)1989~1993年的体制转换及其特点

   (三)1991~1993年贵州实施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党建扶贫工作嵌入其中

 第四章 中国减贫战略的阶段及特点

  一 1978~1985年:制度变迁下的经济增长与区域扶贫

   1.主要政策措施

   2.减贫效果

   3.阶段特征

  二 1986~2000年:政府主导的全国性开发式扶贫体系建立

   1.主要政策措施

   2.减贫效果

   3.阶段特征

  三 2001~2010年:开发式扶贫与多项惠农政策并举

   1.主要政策措施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2)多项惠农政策出台

   2.减贫效果

   3.阶段特征

  四 2011年至今:大扶贫格局的完善与精准扶贫的提出

   1.主要政策措施

    (1)2011年,国家发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2)2013年以来,提出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2.阶段特征

    (1)对扶贫目标认识的再深化

    (2)扶贫对象面与点的结合

    (3)解决贫困手段的综合性

 第五章 X县扶贫开发二十年的历程及制度分析

  一 贵州扶贫的阶段性特征*

   1.第一阶段:1978~1985年

   2.第二阶段:1986~2000年

    (1)1986~1994年

    (2)1994~2000年

   3.第三阶段:2001~2010年

   4.第四阶段:2011年以来

    (1)实施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扶贫攻坚

    (2)减贫摘帽探索

    (3)确立以扶贫为第一民生工程的目标

    (4)确立扶贫十大产业

    (5)探索精准扶贫的“贵州经验”

  二 X县扶贫开发二十年的阶段历程

   1.阶段及特征

   2.X县行业扶贫成就概述

    (1)发展教育文化事业

    (2)改善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管理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4)生态环境建设

    (5)完善基础设施

    (6)特色产业发展

    (7)开展科技扶贫

   3.X县专项扶贫成就概述

   4.贵州实施十大产业扶贫后对X县的影响

  三 专项扶贫体制机制短板

   (一)我国以专项扶贫为主导的政府扶贫开发历程

    1.“八七攻坚”

    2.第一个十年攻坚规划

    3.第二个十年攻坚规划

   (二)X县产业扶贫主导下的扶贫标靶移位问题

    1.体制、机制制度路径依赖

     (1)受十大产业约束的项目申报的“规模化”实施及特点

     (2)“项目制”体制障碍

     (3)专项扶贫的体制特征

   (三)脱嵌的产业扶贫及后果和影响

    1.“时间紧、任务重”的路径依赖,是产业扶贫目标扭曲的体制导因

    2.贫困农户和普通农户被产业扶贫项目边缘化

    3.产业扶贫对土地承包权的规模经营在无视社会与经济互嵌前提下,既违反自然规律,也违反经济规律

    4.产业扶贫方式脱嵌于村庄社会整体利益,预留下腐败发生的制度空间

    5.产业扶贫落地方式,拉大贫富差距,造成村庄分裂、公共性解体

    6.制度末梢不匹配带来的公平、公正缺失

   (四)扶贫开发的地方经验及其价值

    1.地方性知识与现代扶贫制度对接

     (1)遵循自然和产业规律的市场培育

     (2)强政府-强市场-强社会的合作

     (3)纵向和横向一体化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

    2.产业培育与社会治理同构的探索

     (1)项目入村

     (2)运营机制

     (3)技术服务

     (4)延伸产业链

     (5)社会治理的实施方式

  四 行业扶贫体制机制短板

   (一)行业扶贫的制度分析

    1.行业扶贫的制度设计

    2.职能定位

   (二)行业扶贫的三种类型

    1.保障型和改善型行业扶贫

    2.发展型行业扶贫

   (三)行业扶贫项目的落地机制问题

    1.项目与乡镇的脱节

     (1)自上而下的项目产生机制缺乏基于乡镇实际情况的科学论证

     (2)自下而上跑项目带来的公正性和权力寻租问题

     (3)项目实施环节缺乏乡镇的能动性

     (4)乡镇缺乏机构和人员

     (5)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2.项目与村庄的脱节

    3.项目落地中的监督问题

     (1)行业部门的自我监督不足

     (2)自分蛋糕的体制造成行业部门利用自有技术力量和“知情便利”谋取灰色利益,甚至产生腐败行为

     (3)项目验收环节——“自我消化”

   (四)行业部门之间的关系问题

    1.缺乏资源整合

    2.缺乏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行业主体间互为封闭

 第六章 党建扶贫二十年:担当、困惑与创新

  一 1994~2000年:党建扶贫的制度化演进

   (一)作为主心骨,党建扶贫在“八七攻坚”中的作用

    1.改革进行时中的扶贫攻坚

    2.贵州“八七攻坚”时期的党建扶贫工作

   (二)“八七攻坚”时期X县实施的党建扶贫

    1.制度安排

     (1)顶层设计及不同阶段对相应重心的强调

     (2)“八七攻坚”过程中党建扶贫工作逐渐被重视,之后被作为制度安排凸显完善化和特色化

     (3)“八七攻坚”期间党建扶贫工作的自我定位及主要贡献

    2.“八七攻坚”时期贵州省R机关在X县开展党建扶贫工作的情况

     (1)制度前提及贵州省R机关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的聚焦理由

     (2)贵州省R机关扶贫工作队的“落地”工作业绩

    3.“八七攻坚”时期党建扶贫在扶贫体系中的地位

     (1)本阶段贫困特点及其对扶贫工作的内在需求

     (2)贫困主体脱贫视角下的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

     (3)党建扶贫对扶贫体制短板的弥补

  二 2001~2012年:产业扶贫成为主要减贫抓手时期的党建扶贫

   (一)党建扶贫面临的复杂挑战

    1.来自顶层制度设计的挑战

    2.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制度短板的影响

    3.社会背景因素的制约

   (二)党建扶贫在扶贫大格局中做出的特殊贡献

    1.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努力及影响

    2.党建扶贫成为党和政府亲近群众以及激活村落社区发展活力的主要抓手

   (三)难以独善其身的党建扶贫

    1.制度设计四个层次的短板

     (1)贵州省R机关层面

     (2)州级层面的制度难题

     (3)县级层面

     (4)乡镇层面:能力名不副实、实难胜任扶贫工作

    2.村庄治理弱化与党建扶贫走型的困境

    3.县域视角下党建扶贫的机制困局与能力困境

  三 2013~2015年:贵州省R机关党建扶贫工作的创新探索与遭遇的制度短板

   (一)背景及使命担当

    1.社会背景及制度背景

    2.贵州省R机关的使命担当

   (二)实地调研发现并凸显出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碎片化问题

    1.成立超越贵州省R机关机关党建扶贫工作队职能的调研组

    2.调研发现问题,直击既有扶贫开发体制、机制问题的命门

   (三)创新性探索及其启示

    1.整合扶贫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2.创新项目申报行业部门专家与地方政府互动模式,以增强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3.“最后一公里”落地问题

    4.创新讲政治的党建扶贫工作机制

   (三)贵州省R机关党建扶贫工作创新遭遇体制、机制困境

    项目设计中的扶贫体制机制问题——X县绿壳蛋鸡的个案分析

     (1)绿壳蛋鸡项目简介

     (2)绿壳蛋鸡项目设计的创新点

     (3)绿壳蛋鸡项目遭遇的体制机制困境

     (4)对绿壳蛋鸡项目的体制机制问题分析

   (四)党建扶贫的发展方向

 第七章 对策思考

  一 扶贫新视角:重新认识贫困问题和扶贫工作

   1.重新认识新常态下的贫困问题和扶贫工作

   2.探索扶贫新路需要重点考虑的几个视角

  二 扶贫新路探索:探索建立扶贫创新试验区

   1.建设省级扶贫试验区,实现六个重大战略认识转变

   2.一手抓好党建扶贫、一手抓好产业扶贫,建设两个服务体系、三个专业化体系、四大能力工程,以系统建设的定位推进贵州精准扶贫创新试验区

    (1)完善工作机制,抓好党建扶贫工作

    (2)确立生态农业作为扶贫开发的战略产业

    (3)构建生产性公共服务体系和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4)推进扶贫工作队伍专业化能力成长

    (5)大力推进四大能力建设工程

  三 精准扶贫方式转变:重贫困地区的能力成长,重支持社区与人的发展

  四 创新策略

   1.建立协同机制

   2.重视社会建设

   3.推动能力建设

   4.建立人才队伍体系

   5.重视市场机制建设

   6.重视试点工作

  五 工作思路

   1.建设一个协同工作平台

   2.建立两个工作团队

   3.发展三个基金

   4.搞好四个试点

   5.实施五个工程

   6.提升六个能力

  六 主要工作手法创新

   1.专业化团队参与实施项目

   2.陪伴成长与能力建设

   3.社会创新支持

   4.网络化建设

 第八章 结语:探索扶贫开发“新路”——社会建设

  一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二 我们的新视角

  三 研究发现

   1.X县扶贫开发的成就概述

   2.三种类型扶贫的效果评价

   3.扶贫开发的“贵州经验”——党建扶贫

  四 扶贫新路——社会建设

 附录1 X县“两线合一”的政策基础调研

  一 X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中取得的成绩

   (一)X县农村低保的发展历程

   (二)X县农村低保的实施成效

    1.覆盖面不断扩大,贫困人口迅速减少

    2.资金投入规模不断加大,保障标准逐年提高

   (三)X县低保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1.创新低保工作机制,提出低保“两线合一、减量提标”的新思路

     (1)“两线合一”是对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完美阐释

     (2)减量提标是新常态下低保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3)减量提标可以提高低保资金的边际效率

     (4)减量提标体现低保政策的真正价值

    2.低保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1)监督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2)监督渠道逐步拓宽,网络监督平台逐渐形成

    3.评定程序趋向公平、规范

     (1)低保评审程序更加清晰规范

     (2)低保评选方式更加公开透明

  二 X县农村低保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一)X县农村低保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成因

    1.中央和省确定的“按户施保、按标补差”的基本原则难以在基层贯彻执行

     (1)低保按人保而未按户保

     (2)低保对象识别难

    2.基层采取指标化管理的方式及其带来的问题

     (1)低保指标相对偏少,无法应保尽保

     (2)低保指标相对偏多,引发一系列消极影响

    3.低保目标和任务偏离,变成乡村治理的工具

    4.基层低保工作力量薄弱,政策执行难度大

     (1)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2)人员专业化程度严重不够

     (3)经费保障不足

    5.低保的审核审批机制难落实

     (1)低保入户调查难

     (2)民主评困欠规范

     (3)县级民政部门审批流于形式

   (二)对低保工作中的问题的反思

    1.对制度本身的反思

    2.对配套政策的反思

    3.对基层治理能力的反思

   (三)新常态下低保制度面临的挑战

    1.对静态的关注较多,对动态的关注较少

    2.大数据时代低保网络的建设问题

    3.户籍制度改革的压力

    4.两线合一,低保兜底压力变大

    5.减量提标实施的障碍性因素较多

     (1)理论研究不充分,无法有效指导实践

     (2)每年减量提标的压力较大

     (3)减量提标的后果可能会导致低保收入高于普通农民

    6.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带来的压力不易化解

   (四)小结

  三 以社会建设促进农村低保制度的完善发展

   1.加强宣传工作,正确认识低保工作

   2.发挥社会工作在农村低保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3.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智力支持系统

   4.简政放权,加强基层政府能力建设

   5.低保的动态化管理机制

    (1)建立低保对象分类管理制度

    (2)建立低保户档案管理制度,运用“互联网+思维”

    (3)坚持定期排查,建立退保奖惩机制

   6.着力构建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社会救助体系

 附录2 L村教育与减贫专题调查报告

  一 生计与儿童贫困

   (一)农村家庭生计方式

   (二)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与家庭

     (1)老人的多重压力

     (2)父母

    2.留守儿童教育与心理

    3.留守儿童与学校

   (三)流动儿童情况

    1.经济压力

    2.教育环境

  二 学校与教育贫困

   (一)幼儿园

   (二)小学

    1.校园条件较差

    2.学生住宿紧张

    3.生均图书不足,电子化办公跟进慢

    4.教学仪器短缺

    5.师资水平不高,目标不明确,对工作缺乏认同感

    6.公用经费紧张

    7.管理上的无奈

   (三)私校

  三 文化贫困与贫困代际传递

   (一)文化贫困

   (二)文化与贫困代际传递

    1.低文化带来较低经济收入

    2.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走出文化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1.国家应加强贫困农村基础教育投入

    2.改善职业教育

    3.技能培训

 后记

 《中国减贫研究书系》编辑委员会

本书以贵州省一省级机关帮扶X县20年为切入点,首次以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X县扶贫开发历程的深入调研,考察作为扶贫重点区域的贵州省在国家不同扶贫战略阶段的扶贫实践,在中国反贫困研究领域首次系统性地提出并阐发了“党建扶贫”这一概念。从长远来看,党建扶贫必将成为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伟大工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条件下,面对脱贫攻坚这一“难啃的硬骨头”,中国应该全面总结党建扶贫的历史经验,在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的前提下,以社会建设为突破口,打牢扶贫开发的社会基础,让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在更高的水平上推进。

〔荷〕沃尔夫冈·贝克等主编《社会质量:欧洲愿景》,王晓楠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印度〕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印度〕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安格斯·迪顿:《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及不平等的起源》,催传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美〕阿图罗·埃斯科瓦尔:《遭遇发展——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贵州省农业办公室、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编《扶贫攻坚文件汇编上册》(内部资料),2002。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2004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2005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黄承伟、王建民:《少数民族与扶贫开发》,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刘坚主编《中国农村减贫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陆德泉、朱健刚主编《反思参与式发展——发展人类学前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沈红:《结构与主体:激荡的文化社区石门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孙方明:《潮聚潮散——记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香港:大风出版社,2011。

孙兆霞、毛刚强、陈志永等:《第四只眼》,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谭诗斌:《现代贫困学导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王春光、孙兆霞、曾芸等:《社会建设与扶贫开发新模式的探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王猛舟主编《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让历史见证贵州关岭“顶云经验”三十年》,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王小林:《贫困测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王小强、白南风:《富饶的贫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杨小柳:《参与式行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张帆:《现代性语境中的贫困与反贫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张琦、王建民等:《产业扶贫模式与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张琦、王建民等:《整村推进扶贫模式与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张有春:《贫困、发展与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农村、经济、社会第四卷》,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6。

朱晓阳主编《边缘与贫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曾培炎主编《新中国经济50年(1949-1999)》,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陈光金:《中国农村贫困的程度、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第9期。

丁开杰:《西方社会排斥理论:四个基本问题》,《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10期。

郭建宇、吴国宝:《基于不同指标及权重选择的多维贫困测量——以山西省贫困县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2期。

郭熙保、罗知:《论贫困概念的演进》,《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郭占锋:《走出参与式发展的“表象”》,《开放时代》2010年第1期。

黄钧儒等:《精神资源与脱贫攻坚——贵州省罗甸县大关村调查》,《求是》1998年第14期。

金明亮:《关于我省扶贫开发基本经验与模式的初步认识》,《贵州推进扶贫开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未刊稿)。

栗战书:《大力加强党建扶贫工作》,《求是》2011年第23期。

梁晨:《农村低保政策的基层实践逻辑——以武陵山区某村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刘学洙:《两次难忘的随行采访》,《文史天地》2006年第2期。

刘学洙:《探索乌蒙发展路——记1985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对毕节地区的首次考察》,《当代贵州》2009年第10期。

乔世东:《革新城市低保运作模式的必要性及思路——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

冉茂文、聂雪松:《贵州扶贫攻坚成效、贫困特征及对策措施》,《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孙方明、谢杨、高山:《要启动自身的潜能——黔桂边界走访后记》,《瞭望》1984年第47期。

孙景隆:《贵州如期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贵州政报》2001年第9期。

孙兆霞、张建、毛刚强:《贵州省党建扶贫的源起演进与历史贡献》,《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孙兆霞:《脱嵌的产业扶贫》,《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3期。

王春光、孙兆霞:《分享共赢视角下的武陵山区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王春光、孙兆霞等:《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同构》,《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王春光:《扶贫开发与村庄团结关系之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王海娟:《资本下乡的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基于W省H市的调查》,《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王立业:《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王小林、Alkire:《中国多维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含义》,《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2期。

魏兰:《龙志毅回顾贵州扶贫开发岁月》,《当代贵州》2008年第22期。

武新:《低保工作人员的现状调查及专业化建设得的必要性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杨颖,胡娟:《贵州扶贫开发成效、历程及挑战思考》,《开发研究》2013年第2期。

周晔馨、叶静怡:《社会资本在减轻农村贫困中的作用: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南方经济》2014年第7期。

邹薇、方迎风:《怎样测度贫困:从单维到多维》,《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曾芸:《当“社区参与”遭遇行政路径依赖》,《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习近平论扶贫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党建》2015年第12期。

程敏:《胡耀邦的六个春节》,《南方周末》2010年2月25日。

贺雪峰:《要为中国数亿农民提供好底线保障》,《第一财经日报》2015年8月25日。

胡健:《中国西部发展报告预警:防范西部提早滑入“中等收入陷阱”》《每日经济新闻》2015年9月15日第3版。

莫雄亮:《“最贫穷地方”——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的喜人嬗变》,《贵州日报》2010年12月24日。

温家宝:《再回兴义忆耀邦》,《人民日报》2010年4月15日。

邢力:《户籍改革的难点在哪》,《理财周刊》2014年8月8日。

朱玲:《低保与扶贫的衔接:贫困地区面临的挑战》,《中国财经报》2011年8月2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200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2011。

中共兴仁县委、兴仁县人民政府:《兴仁县2012年扶贫开发工作自查报告》。

中共兴仁县委、兴仁县人民政府:《兴仁县2014年扶贫开发工作自查报告》(未刊稿)。

Katherine S. Newsman and Victor Tan Chen:The Missing Class:Portraits of the Near Poor in Amerimca,Beacom Pres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