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2

2012年中国广州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图书

ANALYSIS AND FORECAST ON SOCIAL SITUATION OF GUANGZHOU IN CHINA(2012)

SSAPID:101-8916-8289-97
ISBN:978-7-5097-3376-9
DOI:
ISSN:

[内容简介] 1.2011年,广州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和“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核心任务,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成功迈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普惠共享型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整体上呈现出经济平稳增长、物价逐步趋稳、民生不断改善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2.2012年广州将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改革创新街道社区和农村镇村服务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不同利益群体融合共处的局面,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全体市民的幸福感。

相关信息

丛书名:广州蓝皮书
编 辑:陈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中国皮书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2012年中国广州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编辑部

 BⅠ 总报告

  B.1 2011年广州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

   一 2011年广州社会发展总体形势分析

    (一)城市环境继续改善,成功迈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二)就业形势继续稳中趋好,中小企业招工难已成常态

    (三)普惠共享型社保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长

    (四)财政对民生的支出加大,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

    (五)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六)公民参与意识茁壮成长,微博问政渐成趋势

    (七)北部山区脱贫成效显著,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速度加快

   二 2011年广州市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 2012年广州市社会发展态势与政策建议

    (一)2012年广州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

     1.基本公共服务由城市向农村推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2.外来务工人员社会融入措施进一步强化

     3.社会组织将跨越式发展,管理进一步规范

     4.政府购买服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春天初步到来

     5.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关于进一步促进广州社会和谐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1.加快外来人员的社会融入

     2.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工服务工作宜稳步推进

 BⅡ 社会管理篇

  B.2 广州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报告

   一 广州市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做法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夯实社会管理的条件和基础

    (二)推进街道社区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理顺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的关系,提高基层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1.整合街道机构人员,重新定位管理与服务功能

     2.强化居委会的自治职能,界定街居之间的关系

     3.加强基层资源供给,提升软硬件建设水平

    (三)发展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队伍,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为社会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创造条件

     1.将创新社会工作制度作为改善社会管理方式的重要方法

     2.将培育公益类社会组织作为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载体

     3.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作为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途径

     4.将探索市场化竞争作为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的手段

    (四)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增强社会管理的针对性、便捷性和有效性,提升社会管理的群众满意度

     1.坚持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2.注重源头治理,社会管理关口前移

     3.运用综合手段,防范化解社会风险

     4.社工带义工“两工联动”,提供优质服务和管理

   二 广州市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经验

    (一)领导重视,鼓励先行先试

    (二)整体谋划,明确改革重点

    (三)分段推进,注重体制创新

    (四)实事求是,善于总结经验

   三 广州市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难题

    (一)行政改革不到位制约基层创新

    (二)基层群众自治能力仍然不强

    (三)不同类型社区情况有较大差异

    (四)社会组织与社工发展任务艰巨

    (五)外来人口服务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四 广州市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的若干建议

    (一)广州市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思路

     1.更加重视以人为本

     2.更加重视社会建设

     3.更加重视政府改革

     4.更加重视顶层设计

    (二)广州市近期社会管理的具体建议

     1.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更新理念,提高对社会建设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2.成立社会建设委员会,统筹社会建设与管理,进行社会建设规划,为下阶段社会建设提供指导

     3.加强社会管理制度的总体设计,破解社会体制机制改革难题

     4.缩减基层管理单元,强化基层资源供给和环境整治,奠定社会管理基础

     5.综合谋划产业升级与劳动力供给,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和融入城市,培养高技能的现代产业工人

     6.培育民间组织,促进民间组织的竞争性发展,推动社会稳定和谐

     7.增进民众福利,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推进橄榄形稳定社会结构的形成

     8.强化个人的社会支持,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关系,从源头化解群体间的隔膜仇视,防范群体性冲突

  B.3 广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一 广州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现状

    (一)广州市流动人口的结构现状

    (二)广州市流动人口的生存现状

   二 流动人口管理措施的比较

    (一)“以业管人”在广州的实行情况

    (二)“以屋管人”在广州的实行情况

    (三)“以证管人”在广州的实行情况

    (四)“以证管人”比“以业管人”和“以屋管人”更有效

   三 “以证管人”先进性分析

    1.提高流动人口被服务管理的主动性

    2.提高对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使城市趋于和谐,有助于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四 完善“以证管人”相关建议

    (一)增加居住证的“含金量”

     1.扩展居住证的功能

     2.适当提高基础优惠门槛

     3.加大连续居住优惠幅度

    (二)远期规划:“一卡通”

    (三)部门协调和联合执法

     1.信息通报制度

     2.以居住证管理服务工作为核心的绩效评估体系

     3.统一管理服务平台

     4.出租屋管理员队伍

     5.延伸办证服务网络

     6.强化奖励机制

  B.4 广州市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及其均等化问题研究

   一 广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情况分析

    (一)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不断加大,居民满意度总体较高

     1.政府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不断增长*

     2.居民对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率较高

    (二)各项具体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状况

     1.公共教育

     2.公共医疗卫生

     3.公共文化体育

     4.公共交通

     5.生活保障

     6.居住保障

     7.就业保障

     8.医疗保障

   二 广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GDP的比重和发达国家相比偏低*

    (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存在区域、城乡间差距

    (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机制亟待建立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政府公共服务评价体系

   三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一)完善财政管理体制

    (二)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三)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评价体系

    (四)做好“十二五”的相关规划

    (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集成化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B.5 广州“两新”团组织运作现状、困难及对策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三 “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广州“两新”组织团建基本情况

     1.建团数量

     2.建团规模

     3.建团时间

    (二)广州“两新”组织团建的主要困难

     1.组织结构

     2.组织地位

     3.组织环境

     4.组织资源

     5.队伍建设

     6.组织活动

   四 影响“两新”团组织有效运作的原因分析

    1.“两新”团组织发展的阶段性原因

    2.“两新”团组织单一服务与青年需求多元化的矛盾

    3.“两新”团组织与其他组织功能耦合与协调问题

    4.“两新”团组织建立模式与组织环境问题

   五 “两新”团组织有效运作方式及对策的探索

    (一)紧扣中心,实现“两新”组织工作与共青团组织工作的统一

     1.“两新”组织的发展战略与团组织的工作规划相统一

     2.“两新”组织的组织文化与共青团的组织文化相统一

    (二)转变理念,实现共青团工作目标与青年实际需求的统一

     1.多管齐下,不断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形式与工作形式

     2.多元一体,切实满足不同类型团员青年的实际需求

    (三)壮大队伍,实现团干队伍素质的优化

     1.完善团干部队伍配备

     2.培养团干部素质

     3.完善晋升激励机制

    (四)最大化实现社会资源和共青团组织的共享

     1.继续发挥“两新”组织党建、工建的优势

     2.全力争取“两新”组织的支持

     3.积极寻求与社会团体的合作

     4.充分挖掘团内资源

 BⅢ 社区建设篇

  B.6 以社区自治为核心推进社区建设全面发展

   一 当前广州市城乡社区建设发展的现状

    (一)城乡社区组织体系建设情况

     1.村居委会组织体系健全

     2.社区社会组织逐步发展壮大

     3.义务服务工作网络不断健全

    (二)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街道、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2.镇、村委会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3.社区信息化建设情况

    (三)城乡社区服务队伍建设情况

     1.城乡社区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情况

     2.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3.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情况

    (四)城乡社区服务开展情况

     1.开展街道家庭综合服务,推进专业化社区服务

     2.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试点工作,缩小城乡社区服务差距

     3.社区文化活跃,特色品牌突出

     4.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社区教育活动蓬勃发展

     5.全面拓展社区养老服务,完善为老服务体系

     6.规范流动人员管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二 广州市城乡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当前城乡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建设的参与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2.社区服务的保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3.城市社区服务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加强

     4.社区服务管理人员队伍需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5.城乡社会养老体系建设亟待完善

     6.“新广州人”服务体系仍需进一步加强

     7.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分布不均

     8.城乡社区服务需求差异较大

    (二)产生问题主要原因

     1.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制约了社区建设的发展

     2.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的滞后性制约了社区建设的发展

     3.各级领导干部对社区建设的认识仍有待提高

     4.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

     5.社区服务的覆盖面还有待完善

   三 加强广州市城乡社区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入推进城乡自治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城乡社区自治功能

    (二)不断健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优质社会服务

    (三)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满足社区建设的基本需要

  B.7 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研究

   一 广州新型社区服务改革的大力推进

    (一)广州新型社区服务不断推进的历程

    (二)广州新型社区服务体现的主要亮点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2.基础工作扎实到位

     3.运作模式选择灵活

     4.专业服务深受关注

     5.协调沟通比较顺畅

     6.评估跟进较为得力

     7.社会组织得到培养

     8.双重效应初步达成

   二 广州新型社区服务显现的管理问题

    (一)服务中心定位:一站是否可行

    (二)服务需求多样:提供孰先孰后

    (三)服务内容丰富:如何合理推出

    (四)服务主体多元:如何组织协调

    (五)服务资源分散:怎样有效整合

    (六)服务机构初兴:启动之力何来

    (七)服务人才短缺:队伍如何组建

    (八)服务经验缺乏:质量怎样提升

    (九)服务标准初定:评估如何加强

   三 加强和创新广州新型社区服务管理

    (一)加强和创新广州新型社区服务管理的目标

    (二)加强和创新广州新型社区服务管理的重点

    (三)加强和创新广州新型社区服务管理的机制

     1.切实强化科学规划机制

     2.大力创新资源开发机制

     3.努力优化机构孵化机制

     4.合理改进人才培养机制

     5.有效建立沟通衔接机制

     6.全面引入权威评估机制

     7.高度强调协同管理机制

     8.重视规范项目竞争机制

  B.8 广州市社区志愿服务现状、困境与发展出路

   一 研究背景

   二 广州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

    (一)社区居民构成状况

    (二)社区志愿服务基本情况

     1.社区志愿服务内容

     2.社区志愿服务成效评估

    (三)社区志愿者组织管理状况

     1.社区志愿者招募

     2.社区志愿者培训

     3.社区志愿者激励

   三 广州社区志愿服务的问题分析

    (一)社区志愿服务经费投入不足

    (二)社区志愿服务扶持政策不够

    (三)社区志愿者来源较为单一,发动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难

    (四)社区志愿服务缺乏品牌项目,服务内容比较单一

    (五)社区志愿者培训不足,激励不多、服务项目缺乏评估

   四 对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实践模式的建议

    (一)依托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开展社区志愿服务

    (二)依托共青团“幸福广州社区志愿服务站”开展志愿服务

    (三)打造以共青团为主导、孵化社会志愿组织为核心的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模式

    (四)建设以项目化运作为载体的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模式

    (五)引导有条件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与其联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

  B.9 广州市村、社区换届女性进“两委”情况调研报告

   一 主要成效和做法

    (一)坚持不懈,源头推动女性进村、社区“两委”

    (二)提素先行,努力为推动女性进“两委”储备人才

    (三)宣传造势,营造推动妇女参选进“两委”的社会氛围

    (四)大力推动,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促进女性进“两委”

   二 新一届女性进两委特点和存在问题

    (一)女性进村“两委”比例明显低于社区“两委”比例,女村委会成员人数远远高于女支委人数

    (二)女性当选“两委”正职人数较上届有所增加,但农村正职人数偏低

    (三)妇女连选连任比例较高

    (四)妇代会主任当选比例高,女党员当选人数增加

    (五)新一届“两委”女干部进一步趋向年轻化、知识化

    (六)部分老城区社区“两委”班子中女性成员年龄偏大

   三 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有关保障妇女参与基层管理的政策法规

    (二)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妇女良好的参政氛围

    (三)加大对基层女干部、女党员的培养力度,提升基层妇女素质和竞争力

 BⅣ 社会保障篇

  B.10 广州市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问题专题研究报告

   一 广州市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及均等化情况

    (一)广州市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

     1.建立全民社保体系,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跃上新台阶

     2.推进社保扩面,努力实现对象的全覆盖

     3.提高保障水平,共享发展成果

     4.加大财政投入,彰显政府责任

    (二)广州市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程度的基本评估

   二 广州市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的有利条件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得到确立和深化

    (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工作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三)广州市经济发展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提供了经济基础

    (四)城乡居民社保意识转变和提高为实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创造了条件

    (五)广州市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均等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 广州市城乡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的目标设定

    (一)近期目标(2011~2015)

    (二)中长期目标(2015~2020)

   四 广州市城乡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的实现途径

    (一)进一步健全政策体系

    (二)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

    (三)进一步提高待遇保障水平

    (四)拓宽筹资渠道,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投入

    (六)加大“三农”扶持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缴费能力

   五 建立推进广州市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服务平台建设,增强管理服务能力

    (二)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投入的长效机制

    (三)创新公共服务参与模式,形成政府强力主导、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

    (四)建立动态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标准测评体系

  B.11 广州市双拥工作社会化的实践与思考

   一 广州市双拥工作社会化基本现状

    (一)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二)组织网络覆盖城乡

    (三)作用效益日渐凸显

   二 推进双拥工作社会化的主要做法

    (一)政策推动,构建完善的组织网络

    (二)典型示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求实创新,搭建双赢的共建平台

    (四)制度规范,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

   三 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发展不够平衡

    (二)共建质量有待提高

    (三)政策法规还需完善

   四 提升双拥工作社会化水平的对策措施

    (一)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双拥工作社会化机制

     1.进一步完善双拥工作领导机制

     2.扎实推进两新组织双拥共建工作

     3.大力培育扶持社区双拥组织发展

    (二)大力营造“爱国拥军、情系国防”的双拥工作社会化氛围

     1.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导向作用

     2.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

     3.充分发挥双拥品牌的带动作用

    (三)积极创新“优势互补、互促双赢”的双拥工作社会化载体

     1.围绕文明广州建设,搭建军民素质提升载体

     2.围绕平安广州建设,搭建军民联防联治载体

     3.围绕和谐广州建设,搭建军民融合发展载体

    (四)切实完善“系统规范、配套可行”的双拥工作社会化政策

     1.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制度

     2.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

  B.12 广州市养老机构护理员素质及其职业化发展研究报告

   一 调查设计

    1.抽样框架

    2.抽样过程

   二 基本特征

    1.入职时间

    2.来源分布

    3.入职渠道

    4.职业知晓度

    5.入职原因

    6.技能培训

    7.工作时间

    8.收入状况

    9.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障

    10.工作考核

    11.职业认同

    12.流动意愿

   三 存在问题

    1.护理员职业化程度低

    2.护理员职业待遇尚无有效保障

    3.护理员职业的社会地位较低

   四 政策建议

    1.建立老人护工规范化与职业化的管理体系

    2.将护工纳入广州市劳动与社会保障体系

    3.建立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相适应的护工市场体系

 BⅤ 人才与就业篇

  B.13 “后亚运”时期广州市就业形势分析预测研究报告

   一 亚运会筹办对广州市就业促进作用明显

    (一)亚运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拉动就业总量增长

    (二)亚运内需增加就业机会,减震金融危机对就业冲击

    (三)亚运助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结构优化

    (四)亚运人才集聚效应明显,带动就业水平提升

     1.亚组委锻炼出一支国际化的人才队伍,留下宝贵的“亚运人才遗产”

     2.围绕亚运服务的上下游产业增加了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3.亚运会开阔了本地居民视野,增强了合作意识,对提升广州市现有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五)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效能更趋充分,就业服务管理更趋精细化。

   二 亚运期间对广州市就业形势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

    (一)“限产停工”对稳定就业带来一定影响

    (二)“限产停工”对就业的影响具有局部性和可控性

    (三)工业消停与服务业用工陡增,此消彼长,为全年用工带来翘尾效应

   三 后亚运时期广州市就业形势的基本预测

    (一)后亚运时期,广州市就业形势的风险隐忧

    (二)几个关键要素决定广州市就业形势仍将保持基本平稳

     1.“亚运经济”为广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2.广州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发展机遇,为就业形势平稳向好带来有力支撑

     3.广州市城市建设的战略铺排,保证了亚运后广州市投资规模仍然会很大,投资带动就业效应仍然明显

     4.产业结构优化为拓展服务业的就业空间打下良好铺垫

     5.促进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优先目标的发展目标导向不变,为就业形势长期看好奠定基调

   四 政策建议

    (一)研究亚运经济规律,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

    (二)合理铺排亚运后财政投资投向,完善投资促进就业的评价体系,构建大就业格局

    (三)开发亚运遗产,加速旅游、会展、体育产业发展,将亚运对就业促进的短期作用转化为长期利好

    (四)延续亚运人才集聚效应,妥善安置专业人才后续留用,促进广州市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建设,建立就业预测预警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效能

    (六)关注亚运非受益就业群体,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B.14 基于ARIMA模型的广州市社会从业人员规模预测:2011~2015

   一 ARIMA模型的构建思路

   二 ARIMA模型的应用

    (一)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二)模型的识别与建立

    (三)模型的检验

   三 模型的预测效果评估及预测

   四 政策与建议

    1.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就业

    2.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稳定就业

    3.发挥“亚运”效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就业

    4.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定积极合理的就业政策引导就业

  B.15 在人才强市战略中推进军转安置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一 安置工作:广州市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把军转安置作为重要政治任务

    (二)完善政策,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安置难题

    (三)紧贴实际,用多种举措抓好军转安置培训

    (四)严肃纪律,抓责任落实强化安置执行力度

   二 发挥军转干部作用:安置单位的共识

    (一)在加强基层政权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二)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三)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尖兵作用

    (四)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突击队作用

    (五)在支持国防建设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 军转安置: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安置工作存在“五大问题”

     1.军转机构建设与所承担任务不对称

     2.“人尽其才,合理使用”的原则体现不充分

     3.部分安置单位接受军转安置任务不够积极

     4.在军转干部培训工作上军地衔接不紧密

     5.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还不到位

    (二)原因分析

     1.从思想认识上看存在“三种偏差”

     2.从政策制度上看存在“三个矛盾”。

     3.从工作落实上看存在“三个不够”。

   四 未来思路:对策与建议

    (一)确立“一个理念”:军转干部是重要人才资源理念

    (二)推进“两个完善”:加强机构建设和政策制度完善

     1.推进完善市区两级军转机构建设

     2.推进完善现行军转安置政策制度

    (三)强化“三个到位”:营造氛围和培训、服务要到位

     1.营造军转安置良好氛围要到位

     2.加强军转干部教育培训要到位

     3.做好军转干部服务保障要到位

    (四)健全“四个机制”:目标、责任、通报和督导机制

     1.健全目标管理机制

     2.健全责任落实机制

     3.健全情况通报机制

     4.健全检查督导机制

 BⅥ 社会舆情篇

  B.16 广州城市居民社区服务需求及其对策建议*

   一 广州社区受访居民基本情况

    (一)受访者性别与年龄结构

    (二)受访者的教育程度

    (三)受访者户籍所在地及居住方式

    (四)受访者的婚姻状况

    (五)受访者的职业分布

    (六)受访者对社会工作的了解情况

   二 社区居民需求分析

    (一)居民对社区提供服务的了解程度

    (二)社区老年人服务需求

    (三)社区残障人士的服务需求

    (四)社区青少年服务需求

    (五)社区妇女服务需求

    (六)社区新广州人服务需求

    (七)社区居民服务总体需求

   三 对策与建议

    (一)调整社区服务战略

     1.立足中心

     2.依托社区

     3.服务居民

     4.形成特色

     5.造福社会

    (二)完善社区服务内容

     1.关爱“新广州人”,实施“融入城市”服务工程

     2.关照残障人士,实施“回归社会”服务工程

     3.关护老年人,实施“重阳孝道”服务工程

     4.关心青少年,实施“太阳托起”服务工程

     5.关注照顾家庭,实施“细胞培育”服务工程

     6.关怀义工,实施“两工联动”服务工程

  B.17 建设幸福广州的主客观评价机制及对策

   一 城市幸福的内涵以及构建幸福广州的必要性

    (一)城市幸福的内涵

    (二)幸福指数评估与构建幸福广州的必要性

   二 评价“幸福广州”的主客观因素的相关要求和原则

    (一)幸福评价指标的变迁及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的制定

    (二)建设“幸福广州”的主客观要求

    (三)建设“幸福广州”的主客观达标工作的基本原则

   三 建设“幸福广州”对广东省主客观评价体系的适应性分析

    (一)“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建设“幸福广州”的客观评价体系的达标说明

     1.就业和收入指标

     2.教育和文化

     3.医疗卫生和健康

     4.社会保障

     5.消费和住房

     6.公用设施

     7.社会安全

     8.社会服务

     9.权益保障

     10.人居环境

   四 建设幸福广州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政府是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主导,政府重视是建设幸福广州的关键

    (二)大力发展经济,为建设幸福广州提供物质保障

    (三)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提高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满意度,是建设幸福广州的前提和基础

    (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多方位减轻城市生活压力

    (五)加强生态建设和自然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是建设幸福广州的重点

    (六)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升“新广州人”幸福感

  B.18 广州市网络社会与政民互动的调研报告

   一 广州市网络社会与政民互动的现状

    (一)广州市网络社会的情况

    (二)广州市网络政民互动的现状

     1.市民对政府网上服务较为满意

     2.网络政民互动已多方位展开

     3.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二 广州市网络政民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网上服务的质量有待提高

    (二)市政府门户网站政民互动渠道多而分散

    (三)对市民反映问题处置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四)广州市网络安全形式日益严峻

   三 广州市建设网络政民互动的目标

   四 进一步加强网络社会管理与政民互动的建议

    (一)向市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网上服务

    (二)理顺政府内部网络管理体制机制

    (三)搭建政务微博平台

    (四)市主要领导开展网络大接访活动

    (五)加强广州市网络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六)大力发展网络相关产业

    (七)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整治

    (八)加强与网络社会力量的良性互动

  B.19 2011年广州基层政府行政执法公众评价民调报告

   一 行政执法状况评价

    (一)市民对具体执法事项的不满突出

    (二)食品药品安全管理评价最差,文教卫管理与环境保护次之,消防管理较好

    (三)市民满意度较上年全面下滑

    (四)市民希望重点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教育收费和噪音扰民的治理

   二 对举报投诉处理情况的评价

    (一)举报投诉跟进处理结果不满尤高

    (二)污染环境的举报居多,“噪音扰民”高居榜首

    (三)社会事务管理、文教卫管理举报处理最为不满

    (四)中心城区投诉最多

    (五)对举报投诉的处理,严重影响受访者的执法评价

  B.20 广州市食品消费安全感民调报告

   一 食品消费安全感状况

    (一)市民对食品消费的安全感较低

    (二)饮料及乳制品安全感甚低

    (三)市民对大型超市、百货商店的食品较放心

    (四)多数人认为“违规使用添加剂”威胁最大

    (五)不同经历群体对比

    (六)不同收入群体对比

    (七)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对比

   二 食品消费安全状况评价

    (一)市民对食品消费安全状况不满意比较突出

    (二)学历高、收入高、居住时间长的群体不满更甚

    (三)“问题食品”伤害面大,涉及类型广

    (四)遭遇过“问题食品”的市民不满更高

 BⅦ 社会治安篇

  B.21 出入境管理创新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一 创新服务理念,提高队伍素质

    (一)强素质立制度,规范窗口管理服务

    (二)完善服务设施,推出人性化举措

    (三)落实警务公开,实行“阳光作业”

    (四)完善监督体系,确保服务廉洁高效

   二 创新服务模式,满足中外公民办证需求

    (一)创新网上申请渠道,实现办证网络化

    (二)创新科技应用,实现办证科技化

    (三)构筑便民服务体系,破解办证难题

   三 创新外国人管理服务机制,为外国人提供完善服务

    (一)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动力,不断优化涉外服务。

    (二)以理性、平和、文明、规范为执法理念,依法加强管理

   四 预测与对策

    (一)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继续深化“服务措施一网办”,为构建“智慧广州”作出应有贡献

    (二)确立民意导向警务工作机制,确保群众对出入境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保持在高位,为营造“幸福广州”增添更多活力

    (三)优化外籍人员服务与管理,提高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为实现“和谐广州”拓展丰富内涵

  B.22 广州市政法综治部门创新社会管理的经验

   一 更新工作理念,丰富社会管理内涵

    (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

    (二)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

    (三)坚持关口前移,源头预防

    (四)坚持依法管理,规范建设

   二 实施项目带动,创新社会管理举措

    (一)抓源头治理促管理创新

    (二)抓核心要素促管理创新

    (三)抓特殊人群促管理创新

    (四)抓资源整合促管理创新

    (五)抓责任落实促管理创新

 BⅧ 外来工研究篇

  B.23 新生代农民工之城市困境及对策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调查数据和方法

   三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面临的城市困境

    (一)新生代农民工在穗发展意愿强,返乡意愿很低

    (二)在穗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向上流动性需求明显

    (三)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和消费模式基本与城市青年趋同

    (四)新生代农民工低收入与城市高准入门槛所带来的负面压力

    (五)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定位以及面临的双重边缘化尴尬

   四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对城市管理所提出的挑战

    (一)城市化和城乡转移模式的改变向城市管理者的认识模式提出挑战

    (二)新生代农民工在穗发展的长期性对城市人口容量和城市基础设施提出的挑战

    (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意愿对广州产业结构升级的挑战

    (四)经济衰退时期城市“漂流族”和新贫困阶层的治安防范

    (五)新生代农民工的上升需求对技术培训市场提出的挑战

    (六)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认同感和生活方式对城市公共服务提出的挑战

   五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若干对策

    (一)通过产业优化升级,促使在穗流动人员的结构优化

    (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效率和质量

    (三)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

    (四)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1.失业保障

     2.子女教育保障

     3.公共医疗保障

     4.养老保障

    (五)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区生活

    (六)加大宣传力度,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B.24 广州市新生代产业工人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三 样本基本情况

    (一)出生年代

    (二)性别结构

    (三)文化程度

    (四)月均收入

    (五)外出务工时间

    (六)婚姻状况

   四 调查结果

    (一)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社会融入

     1.新生代产业工人身份认同模糊

     2.新生代产业工人社会支持单一

    (二)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困境分析

     1.人力资本低是新生代产业工人求职的最大困难

     2.提高工资收入是新生代产业工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教育成本高是新生代产业工人子女教育的最大障碍

     4.约20%的新生代产业工人权益受侵害后忍气吞声

    (三)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培训与发展

     1.六成新生代产业工人最近一年内未参加过培训学习

     2.新生代产业工人没有参加培训学习的原因多样化

     3.培训/学习主要内容以“工作技术/技能”居首位

    (四)新生代产业工人的闲暇娱乐活动

     1.缺少文化娱乐生活成为城市生活最困扰的问题之一

     2.闲暇娱乐活动需求多样化

     3.参与较多的是兴趣爱好团体、老乡会、同学会组织的活动

     4.过半数的企业团组织偶尔开展活动

     5.参加过的团活动以“青工文体娱乐活动”居首位

    (五)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精神文化消费

     1.仅一成新生代产业工人的收入用于学习

     2.新生代产业工人的文化消费较低

     3.文化消费支出主要为购买书报、杂志、上网以及手机娱乐

   五 对策建议

    (一)着力加强技能培训,提升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经济适应

    (二)切实维护劳动权益,保障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基本利益

    (三)积极开展社区服务,推进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社会适应

    (四)综合多方力量,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五)大力开展文娱活动,丰富新生代产业工人的文化生活

  B.25 发展与权益保护:增城外来务工青年需求状况及其对策

   一 研究背景

   二 调查方法

    (一)问卷调查的抽样方法

    (二)问卷发放方法

    (三)个案访谈

   三 样本基本情况

    (一)性别结构

    (二)婚姻状况

    (三)政治面貌

    (四)文化程度

    (五)月均收入

    (六)居住年限

    (七)未来发展

   四 外来务工青年对服务的需求分析

    (一)服务需求: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援助、创业扶持居前三

     1.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援助、创业扶持需求的性别比较

     2.职业技能培训、法律援助、创业扶持需求的代际比较

     3.创业扶持等需求与教育水平的相关分析

     4.小结:有着较高教育水平的“80后”男性更希望在城市创业

    (二)技术培训为外来工最希望的服务

     1.对当地政府的期待:权益保护、技术培训

     2.工作技能培训最实在

    (三)关注下一代:心理健康、教育都很重要

     1.儿童及青少年服务的需求:身心健康和教育

     2.三成以上外来务工青年期待亲子活动

    (四)社区服务:文体康乐活动成首选

   五 外来务工青年的生活状况分析

    (一)“生活费用高”成为当前外来工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二)最大心愿: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三)六成外来工遇到困难、挫折时,向朋友求助或自己面对

    (四)合法权利受侵犯,四成以上外来工选择“找政府有关部门”

    (五)最受青睐的社团组织:老乡会

    (六)多数外来工业余时间“看电视、影碟”

   六 政策建议

    (一)加强技能培训,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外来人员的经济适应

     1.大力发展公益性的外来工技术培训机构

     2.拓宽教育培训范围

     3.进一步强化维权意识,确保外来工基本权益

    (二)加强社区服务,促进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适应

     1.关注外来工子女成长,强化外来人员的认同感

     2.加强社区治安管理,提高外来工居住地的社区化管理水平

     3.以工作地、居住地为纽带,推行社区服务

    (三)全方位关心外来工生活,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规范完善不同类型的社团、组织的发展

     1.组建外来工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工队伍

     2.鼓励外来工组织的建立,充分发挥各类型社团组织的服务作用

 广州蓝皮书系列编辑委员会

 Abstract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

《2012年中国广州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作为《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列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国家皮书系列”,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和广州大学联合编撰,在全国公开发行。本报告已是连续第五年出版,由总报告、社会管理、社区建设、社会保障、人才与就业、社会舆情、社会治安和外来工研究等八个部分组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了解广州社会发展状况提供重要参考。本报告指出,2011年,广州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和“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核心任务,沉着应危机,大力促发展,呈现出经济平稳增长、物价逐步趋稳、民生不断改善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在经济发展方面,广州市克服了国内外众多不利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虽较上年有所放缓,但仍然好于全国和全省。在城市发展方面,继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环境面貌得到了显著改善,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成功迈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在民生方面,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就业形势继续稳中趋好,普惠共享型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在社会管理方面,街道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会服务水平和施政透明度进一步提升。展望2012年,广州市将继续推进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加快推进以打造城乡幸福社区为目标的城乡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创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覆盖步伐,进一步提升市民幸福感与促进社会和谐。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高鉴国、高泰姆·亚达玛:《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模式》,载田玉荣主编《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江汛清:《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活动的影响因素研究——以LG社区为例》,载古学斌等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议题、新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马卫红、桂勇、骆天珏:《城市社区研究中的国家社会视角:局限、经验与发展可能》,《学术研究》2008年第11期。

王颖:《社区与公民社会》,载李培林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肖林:《“社区”研究与“社区研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

《张广宁和万庆良关于广州发展的观点》,2011年1月17日。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广州市统计局:《广州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林坚、沈汉溪:《基于ARIMA模型的中国外贸进出口预测:2006~2010,《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6期。

林莉、丁洪福:《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ARIMA模型预测研究,《商业时代》2010年第26期。

朱琳玲、张葆君、孙莹莹:《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与城市幸福指数研究》,《长江论坛》2010年第6期。

俞灵燕、王岚:《“幸福指数”编制及指标体系建构探析》,《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年第10期。

宫春子:《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严翅君:《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指数构成探讨》,《唯实》2010年第5期。

李广贤:《泉州外来务工人员的幸福感问题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3期。

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范弘雨:《幸福指数涵义的二重性辨析》,《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新华出版社,2011。

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Diener E,Lucas R.,“Explaining Differences in Societal Levels of Happiness:Relative Standards Need Fulfillment,Culture,and Evaluation Theory.”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41-78,2000.

Sonja Lyubomirsky,“Why are Some People Happy Than Other-The Role of Cognitive Motivational Processes in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y,2001,56(3).

肖平步:《重庆市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对策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07。

刘启营、李化侠、韩强:《青岛市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实证研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龙妮娜、覃明兴、沈金妹:《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及文化适应研究——以南宁市万秀村为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谢建社、谢宇:《农民工精神文化的缺失与补偿——以G市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李芳:《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城市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方学军:《农民工精神文化消费实证研究》,《农业经济》2011年第10期。

甘宇平:《提升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瞭望》2007年第15期。

《重视和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