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报告(2021)图书
Annual Report on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Green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2021)
[内容简介] 本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习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筑牢长江上游重要态屏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理论支撑、问题导向,厘清生态屏障的科学内涵、探索生态屏障建设的现实路径、构建生态屏障治理体系,针对绿色屏障、绿色产业、绿色家园等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摘要
皮书数据库
序言
法律声明
基本子库
Ⅰ 总报告
G.1 重庆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一 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内涵与属性
(一)基本内涵
1.生态屏障具有明确的空间区位
2.生态屏障具有复合的生态系统
3.生态屏障具有明确的防护对象
4.生态屏障具有特定的生态功能
5.生态屏障具有特定的建设内容
(二)基本属性
1.生态屏障具有公共产品属性
2.生态屏障具有整体性
3.生态屏障具有建设的多目标性
4.生态屏障具有建设的成本性
5.生态屏障具有建设的长期性
二 重庆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总体概况
(一)生态区位
1.重庆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2.重庆处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问题十分敏感
3.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生态地位非常重要
(二)生态功能
1.净化水质
2.涵养水源
3.水土保持
4.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功能分区
三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历史
(一)水土保持阶段
(二)生态防护林建设阶段
(三)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地方谋划阶段
(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国家规划阶段
四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面临的形势
(一)建设成效
1.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2.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
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基本完成
(二)主要问题
1.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较大
2.森林草地资源不足导致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3.局部地区水土流失、石漠化形势依然严峻
4.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未根本扭转
5.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较大
6.环境安全风险防范存在薄弱环节
五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点举措
(一)加强国土空间管控,优化生态安全格局
(二)生产生活两端发力,严控污染源,保障水质安全
(三)加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提升水源涵养功能
(四)加强土壤修复和综合治理,提升水土保持功能
(五)保护生物资源和修复栖息地质量,维持生物多样性
(六)强化减污降碳,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七)强化环境风险防控,提升生态安全水平
G.2 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体制机制研究
一 重庆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政策实践
(一)初步建立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制度体系
(二)初步建立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体制机制
(三)初步建立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政策体系
二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体制机制障碍
(一)推进生态屏障建设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筑牢生态屏障用地保障有待加强
(三)筑牢生态屏障资金保障存在困难
(四)筑牢生态屏障与经济发展矛盾亟待解决
三 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注重生态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
(二)注重跨域生态环保协调机制建设
(三)注重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
(四)注重生态环境的监测监管体系建设
(五)注重生态用地管理
(六)注重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四 完善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体制机制的建议
(一)强化生态屏障建设的法制保障
1.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立法
2.加强执法和监管
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二)强化生态屏障建设的协调统筹机制
1.尽快出台“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总体规划”
2.建立生态屏障建设统筹协调机制
3.强化生态屏障建设的监测考核
(三)进一步加强生态用地保障
1.积极拓展生态用地空间
2.合理确定国土绿化目标任务
3.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应退尽退
4.推进跨区县“占补平衡”,实现生态用地在更大范围调剂
5.推进生态用地指标交易
(四)进一步加强生态资金投入保障
1.合理保障区县生态建设财力
2.多元化拓展生态建设资金投入渠道
3.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五)进一步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
1.有序解决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
2.统筹推进长江岸线生态林与经果林建设
3.构建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
4.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
Ⅱ 绿色屏障篇
G.3 重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一 重庆地理环境概况
二 重庆生态环境问题
(一)水污染
(二)大气污染
(三)土壤污染
(四)水土流失
(五)石漠化
(六)生物多样性丧失
三 重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数据来源及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生态安全格局识别
1.技术路线
2.栖息地质量评估
3.关键生态源识别
4.景观阻力分析
5.生态廊道构建
四 重庆生态安全格局核心要素时空演变
(一)重庆栖息地质量时空演变特征
(二)重庆景观阻力和生态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三)重庆关键生态廊道的时空分布特征
五 重庆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结果
(一)生态安全格局的分布
(二)生态安全格局的构成
(三)生态安全格局空间演变因素
六 重庆生态空间格局优化路径
(一)加强核心生态源地的管理与保护
(二)将保护空缺纳入保护地体系管理当中
(三)推进生态廊道网络体系构建
(四)加强脆弱生态区的景观生态修复
G.4 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保护模式与修复绩效评估
一 三峡水库消落带基本特征
(一)三峡水库消落带分布
1.区域分布
2.流域分布
3.高程分布
4.坡度分布
(二)三峡水库消落带典型特征
1.与库区长江段自然消落带相比的突出特征
2.与国内其他主要水库消落带相比的突出特征
(三)三峡水库消落带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黄金腰带”影响库区景观
2.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仍然威胁库区生态环境安全
3.土地无序利用导致入库污染负荷累积增加
4.保护与治理缺乏整体统筹和指导
二 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环境综合评估
(一)消落带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2.评估指标体系
(二)综合评估方法及其结果
1.基础数据获取及处理
(1)统计数据
(2)遥感解译数据
(3)数据标准化处理结果
2.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计算
3.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三 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保护模式
(一)主要模式概况
1.自然生态恢复模式
2.人工生态恢复模式
3.工程技术模式
4.生态系统工程模式
(二)三峡水库消落带各功能区保护模式
1.消落带功能区划
2.因地制宜的保护模式
(三)三峡水库消落带部分生态修复项目
四 三峡水库消落带典型生态修复技术示范绩效评估
(一)评估方法与评估区选择
1.评估方法
(1)评估指标的选择
(2)指标评估标准
(3)指标权重
(4)绩效评估指数
2.评估示范区选择
(二)典型生态修复示范区生态效益评估
1.示范区植物群落特征
(1)涪陵竹柳示范区
(2)忠县池杉-落羽杉-桑示范区
(3)忠县水桦+中华蚊母示范区
(4)万州中山杉示范区
(5)开州林泽-基塘示范区
(6)秭归杨树-香根草示范区
2.示范区截污去污效果
(三)典型生态修复示范区经济效益分析
1.典型示范区实施成本与维护分析
2.典型示范区经济产出分析
(四)典型生态修复示范区社会效益分析
(五)典型生态修复示范区绩效综合评估
(1)评估指标获取与标准化处理
(2)典型生态修复示范区绩效评估指标权重
(3)典型生态修复示范区绩效综合评估结果
五 三峡水库消落带保护与治理对策
(一)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二)多方协作,整体统筹
(三)因地制宜,差异化整治
(四)跟踪观测,建立保护与修复技术体系
G.5 重庆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研究
一 重庆自然保护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重庆野生动植物资源及保护情况
1.重庆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2.重庆市自然保护地建设成效显著
(二)重庆自然保护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护地交叉和重叠问题
2.多划、误划、错划问题
3.历史遗留问题
4.保护与发展矛盾问题
5.多头管理问题
二 重庆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的政策背景
(一)国家指导意见的实施背景与内容
(二)重庆实施《指导意见》的总体情况
1.加大对自然保护地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
2.加大对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修复力度
3.加强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开发管理
三 彭水县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的案例分析
(一)彭水县自然保护地基本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类自然保护地相互重叠
2.自然保护地与其他规划交叉
(1)所涉及的镇街和人口情况
(2)商品林和公益林情况
3.统筹民生与生态保护双赢难度大
4.统筹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任务难度大
(1)凤升水库配套渠系项目
(2)龙虎水库项目
(三)优化整合情况
(四)优化整合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统筹机制不完善,工作经费保障不足
2.缺乏针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政策
3.项目补偿资金数额大,补偿实施困难
四 重庆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二)提高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的科学性
(三)加大对自然保护地的监测和执法力度
(四)探索自然保护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Ⅲ 绿色产业篇
G.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重庆探索*
一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
(一)生态产品的概念
(二)生态产品的特性
(三)生态产品的分类
1.全国性公共生态产品
2.区域(流域)性公共生态产品
3.社区性公共生态产品
4.“私人”生态产品
(四)生态产品的价值构成
1.生态产品具有生态价值
2.生态产品具有经济价值
(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二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产品价值缺乏广泛认同的核算方法
(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
(三)生态产品交易市场还不健全
(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较为单一
(五)相关法律法规亟须完善
三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验借鉴
(一)界定自然资源产权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基础
(二)核算价值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技术基础
(三)“政府+市场”的多元化路径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四)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
四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设计
(一)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科学评价体系
(二)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三)建立完善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四)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五)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应法律法规
(六)加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力度
五 重庆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改革探索
(一)重庆梁平区林权改革探索
1.森林资源股权化改革
2.股权实现方式
(二)重庆梁平区竹产业生态产品增值
1.规划建设屏锦竹产业园
2.加快完善基础设施
3.改革林业经营制度
4.推进竹子科技创新
5.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6.建立督查考核机制
(三)重庆“林票”制度的探索
1.交易主体
2.主要目标
3.森林覆盖率认定
4.交易制度与价格
5.资金来源
G.7 重庆生态康养产业发展探索实践
一 重庆生态康养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一)发展意义
1.生态康养产业是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民生产业
2.生态康养产业是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载体产业
3.生态康养产业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产业
4.生态康养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撑产业
(二)发展态势
1.生态康养业态日益丰富
2.生态康养将成为区域重要支柱产业
二 重庆生态康养产业发展基础
(一)发展条件
1.区位条件优越
2.资源禀赋独特
3.产业基础较好
4.体制优势突出
(二)发展现状
1.市级层面高度重视康养产业发展
2.区县把康养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支撑产业
3.区县康养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三)存在问题
三 重庆生态康养产业发展路径
(一)发展原则
(二)发展思路
1.“康养+”推进生态康养全方位融合
2.“三生融合”推进生态康养全领域发展
3.“三环联动”推进生态康养全产业发展
4.“三区协同”推进生态康养全地域发展
(三)发展重点
1.健康旅游
2.中药养生
3.健康食品
4.健康体育
四 重庆生态康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顶层设计
1.强化组织领导
2.出台指导意见
3.编制产业规划
4.健全准入机制
(二)强化政策支撑,促进产业发展
(三)建设发展试验区,加强示范引领
(四)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融合发展
(五)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配套能力
(六)强化市场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
Ⅳ 绿色家园篇
G.8 重庆城市绿化建设路径研究
一 重庆城市绿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一)重庆城市绿化建设现状
1.城市立体绿地系统基本形成
2.城市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
3.城市绿化品质不断提升
4.城市绿地建设支撑体系情况
(二)重庆城市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空间格局有待优化
2.绿量和品质有待提升
3.支撑保障有待增强
4.推进机制有待完善
二 国内外城市绿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理念先进,思路超前发展有序
(二)规划完备,系统谋划指导到位
(三)抓手有力,突出重点营造精品
(四)功能融合,营造“公园+”经济场景
(五)强化监管,管养并重规范有效
(六)科技创新,品质提升成效显著
(七)注重立法,管理约束行之有效
(八)抓住机遇,全面共建提质增效
三 重庆城市绿化建设的重点领域
(一)优化城市绿色空间体系
1.完善绿色基础生态空间建构
2.完善绿色公共游憩空间建构
3.完善绿色防护保障空间建构
4.完善绿色附属配套空间建构
(二)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质
1.绿化是前提和基础,要突出增量提质优化结构
2.彩化是亮点和方向,要结合自然条件突出重点
3.香化是点缀和补充,要围绕人的需求因地制宜
4.美化是“四化”最高层次,体现科学艺术文化融合
(三)强化城市绿化苗木供给
(四)提升城市绿化产业发展水平
四 重庆城市绿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完善园林绿化立法和标准
(二)加强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引领
(三)强化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职责
(四)提升城市绿化管理水平
(五)强化园林绿化资金保障
(六)整合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
G.9 重庆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研究
一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科学内涵
(一)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
(1)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落脚点是“以人为本”
(2)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具有内涵上的全面性
(3)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具有内容上的层次性
(4)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注重城乡融合发展
2.特征
(1)具备富足的物质生活
(2)具备优美的生态环境
(3)具备完善的公共服务
(4)具备便捷的基础设施
(5)具备丰厚的文化体验
(6)具备和谐的社会环境
(7)具备安全的公共环境
(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指标体系
二 国内外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经验借鉴
(一)制定前瞻性规划,绘制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发展蓝图
(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奠定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物质基础
(三)鼓励节能减排,构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生态环境
(四)以人为本,提升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五)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基础设施
(六)尊重既有特色,创造性推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文化建设
(七)注重精细化管理,保障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公共安全
三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条件分析
(一)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优势
1.政策红利较多
2.区位优势明显
3.自然禀赋较好
4.三大基础扎实
(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现实基础
1.物质生活建设方面
2.生态环境建设方面
3.完善公共服务方面
4.完善基础设施方面
5.提升文化体验方面
6.完善社会治理方面
7.加强安全管控方面
(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短板和瓶颈
1.价值创造与成果共享不协调
2.区域空间发展不协调
3.生态环境短板亟待补齐
4.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5.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滞后
6.人文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
7.社会治理方式仍需探索创新
8.安全风险管控能力仍待提高
四 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战略举措
1.着力提升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着力提升城乡建设管理品质,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产业和人口布局
3.着力提升生态环境品质,进一步推动山更青、水更秀、城更美
4.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品质,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的便捷度、舒适度
5.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
6.着力提升人文环境品质,进一步增加城市文化含量、气质修养
7.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基层的自治、法治、德治水平
8.着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重庆生态绿皮书编委会
主要编纂者简介
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Abstract
傅伯杰、王晓峰、冯晓明等:《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评估》,科学出版社,2017。
肖良武:《西部生态屏障建设与经济增长极的培育》,人民出版社,2018。
陈国阶:《对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探讨》,《山地学报》2002年第5期。
于志磊:《区域生态屏障建设及水文效应研究——以长江流域(宜宾至重庆段)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6。
王玉宽、孙雪峰、邓玉林等:《对生态屏障概念内涵与价值的认识》,《山地学报》2005年第4期。
王玉宽、邓玉林、彭培好等:《关于生态屏障功能与特点的探讨》,《水土保持通报》2005年第4期。
潘开文、吴宁、潘开忠等:《关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若干问题的讨论》,《生态学报》2004年第3期。
王晓峰、尹礼唱、张园:《关于生态屏障若干问题的探讨》,《生态环境学报》2016年第12期。
刘兴良、杨冬生、刘世荣等:《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基本途径及其生态对策》,《四川林业科技》2005年第1期。
钟祥浩:《中国山地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山地学报》2008年第1期。
郜志云、姚瑞华、续衍雪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总体思考与谋划》,《环境保护》2018年第9期。
刘举科、喜文华主编《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刘举科、喜文华主编《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刘举科、喜文华主编《西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发展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孙海燕、王泽华、罗靖:《国内外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罗娅妮、耿云芬、裴艳辉:《加拿大林业发展对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启示》,《西部林业科学》2015年第1期。
符蓉、喻锋、于海跃:《国内外生态用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国土资源情报》2014年第2期。
朱教君、郑晓:《关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展望——基于40年建设综合评估结果》,《生态学杂志》2019年第5期。
孙鸿烈、郑度、姚檀栋等:《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地理学报》2012年第1期。
牟雪洁、饶胜:《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近十年生态环境变化及生态保护对策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年第8期。
于信顺:《三北防护林创新建设探讨》,《绿色科技》2019年第3期。
An,Y.,Liu,S.,Sun,Y. Shi,F. & Beazley,R.,“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an Ecological Network Based on 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and Circuit Theory”,
Chen,J.,Cao,X. Peng,S.,& Ren,H.,“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of GlobeLand30:a Review”,
Chen,J.,Chen,J.,Liao,A.,Cao,X.,Chen,L.,Chen,X.... & Mills,J.,“Global Land Cover Mapping at 30m Resolution:A POK-based Operational Approach”,
Dai,Y.,Peng,G.,Wen,C.,Zahoor,B.,Ma,X.,Hacker,C. E. & Xue,Y.,“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s Shift the Distribution and Dispersal of Two Umbrella Species in the Hindu Kush Himalayan Region”,
Nematollahi,S.,Fakheran,S.,Kienast,F. & Jafari,A.,“Application of in VEST Habitat Quality Module in Spatially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Natural Habitats(Case Study:Chaharmahal and Bakhtiari Province,Iran)”,
Peng,J.,Yang,Y.,Liu,Y.,Du,Y.,Meersmans,J. & Qiu,S.,“Linking Ecosystem Services and Circuit Theory to Identify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Peng,J.,Pan,Y.,Liu,Y.,Zhao,H. & Wang,Y.,“Linking Ecological Degradation Risk to Identify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in a Rapidly Urbanizing Landscape”,
Qiu,J. & Turner,M. G.,“Spatial Interactions among Ecosystem Services in an Urbanizing Agricultural Watershed”,
Xiao,S.,Wu,W.,Guo,J.,Ou,M.,Pueppke,S. G.,Ou,W. & Tao,Y.,“An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and Prioritizing Ecological Corridors:Appli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China”,
陈昕、彭建、刘焱序等:《基于“重要性—敏感性—连通性”框架的云浮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地理研究》2017年第3期。
张蕾、危小建、周鹏:《基于适宜性评价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营口市为例》,《生态学杂志》2019年第1期。
倪庆琳、侯湖平、丁忠义等:《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20年第1期。
张晟、杨春华、雷波等:《三峡水库蓄水初期消落带植被分布格局》,《环境影响评价》2013年第5期。
周谐、杨敏、雷波等:《基于PSR模型的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水生态学杂志》2012年第5期。
刘信安、柳志祥:《三峡水库消落带流域的生态重建技术分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2期。
袁辉、王里奥、詹艳慧等:《三峡水库消落带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2期。
周永娟、仇江啸、王姣等:《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生态学报》2010年第24期。
陈淼、苏晓磊、党成强等:《三峡水库河流生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第24期。
潘晓洁、万成炎、张志永等:《三峡水库消落区的保护与生态修复》,《人民长江》2015年第19期。
陈保禄、沈丹凤、禹莎等:《德国自然保护地立法体系述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国际城市规划”公众号,2021年1月27日。
唐芳林、田勇臣、闫颜:《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陈真亮:《自然保护地制度体系的历史演进、优化思路及治理转型》,《甘肃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
郑洁:《浅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新发展》,《文化学刊》2021年第4期。
石秀雄、杨广斌、李亦秋等:《基于国家公园体制的贵州自然保护地资源整合及体系转换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
范世轩:《浅析农业面源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三峡库区为例》,《广东蚕业》2021年第3期。
马洪波:《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体系》,《学习时报》2021年3月1日。
周永兴:《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的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林业调查规划》2021年第1期。
汪再祥:《自然保护地法体系的展开:迈向生态网络》,《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0期。
赵炳鉴、任军、万军:《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初探》,《国土资源情报》2020年第9期。
欧阳志云、杜傲、徐卫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研究》,《生态学报》2020年第20期。
董正爱、胡泽弘:《自然保护地体系中“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规范内涵与立法进路——兼论自然保护地体系构造问题》,《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刘向南、刘天昊:《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1期。
郑永林、王海燕、王一格等:《三峡库区笋溪河流域面源污染及其与土壤可蚀性k值的关系》,《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1年第1期。
陈曦、梁松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国土地》2020年第4期。
黄如良:《生态产品价值评估问题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3期。
杨艳、李维明、谷树忠等:《当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挑战》,《发展研究》2020年第3期。
曾贤刚、虞慧怡、谢芳:《生态产品的概念、分类及其市场化供给机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7期。
高吉喜、范小杉、李慧敏等:《生态资产资本化:要素构成·运营模式·政策需求》,《环境科学研究》2016年第3期。
李维明、李博康:《重庆拓展地票生态功能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探索与实践》,《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杨庆育:《论生态产品》,《探索》2014年第3期。
龚迎春、罗静:《主体功能区引领下的农业生态区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呼东方、张建国:《重庆地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新西部》2018年第10期。
中国农业信息网:《重庆首个横向生态补偿提高森林覆盖率协议签订》,《南方农业》2019年第10期。
陈心仪:《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年第S1期。
钟瑞添、段丽君:《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及其意义》,《理论视野》2021年第3期。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科技支撑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浙江经验”》,《人民论坛》2021年第9期。
潘为华等:《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构建的视角》,《科学决策》2021年第3期。
徐水源:《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红旗文稿》2021年第2期。
房红、张旭辉:《康养产业:概念界定与理论构建》,《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储著源:《习近平新时代健康治理观及其时代价值》,《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朱旭森:《发挥四大优势 推进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庆日报》2019年9月26日。
戴娟:《“康养+”能否成为重庆下一个经济增长点?》,《重庆日报》2019年8月5日。
罗文章:《奋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红旗文稿》2019年第16期。
束怡等:《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路径探析——基于典型地区研究》,《世界林业研究》2019年第4期。
金碚:《关于大健康产业的若干经济学理论问题》,《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程臻宇:《区域康养产业内涵、形成要素及发展模式》,《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
张车伟、赵文、程杰:《中国大健康产业:属性、范围与规模测算》,《中国人口科学》2018年第5期。
中央党校第17期中青二班赴广西调研组:《发展大健康产业助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1期。
李影:《森林康养是大健康产业最好的发展方向》,《中国林业产业》2017年第12期。
龙强:《江西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江西科学》2016年第3期。
承建文等:《学习新加坡立体绿化经验再造上海城市绿色空间》,《上海建设科技》2008年第1期。
李晓江、吴承照、王红扬等:《公园城市,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城市规划》2019年第3期。
许士翔、师卫华、李程:《公园城市语境下的城市绿色空间概念分析及功能识别》,《建设科技》2020年第4期。
杨小广:《全力推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创新实践》,《成都日报》2019年7月17日。
雒占福、张金、刘娅婷等:《2000—2017年中国城市绿化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干旱区地理》2020年第2期。
高谊、江灏、元妮娜:《城市绿地用途管制问题与制度建设研究——以青岛市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10期。
李立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求是》2013年第24期。
刘容:《国内外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基本经验》,《重庆行政》2020年第5期。
刘容:《国内外文化创意城市建设对比研究》,《中国名城》2020年第4期。
田姝:《回顾重庆改革开放40年》,《红岩春秋》2018年第12期。
阎加林:《上海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内涵、特征和实施路径》,《科学发展》2020年第1期。
盛毅:《建设具有成都特质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市》,《先锋》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