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7)图书
Annual Report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Shanghai (2017)
[内容简介] 弹性城市是指对经济、环境、社会和制度等领域可能发生的各种冲击,具有承担、恢复和预防能力的城市。本书以“弹性城市”为主题,分析了上海建设弹性城市的背景和必要性,介绍了上海水污染治理现状和创新路径、弹性城市建设和长三角水环境治理、上海城市水治理的转型、上海水生态重建模式分析,充分论述了中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及其未来的方向;最大的贡献是创建了“弹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上海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上海蓝皮书编委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Abstract
Contents
中国皮书网
摘要
主要编撰者简介
子库介绍
皮书数据库
Ⅰ 总报告
B.1 上海弹性城市发展评价及推进策略研究
一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评价
(一)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
(二)环境基础设施能力不断提高
(三)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四)气候变化影响日益显现
二 弹性城市评价体系构建
(一)弹性城市内涵
(二)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2.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3.稳定性与动态性原则
4.可操作性与指导性原则
(三)弹性城市评价体系框架
1.社会弹性
2.经济弹性
3.生态弹性
4.城市基础设施
5.城市治理
(四)弹性城市评价体系计算方法
三 上海弹性城市评价
(一)城市弹性指数得分
(二)评价领域得分
四 上海建设弹性城市面临的挑战
(一)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变弱
(二)城市排水设施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三)高密度城区弹性化改造更新难度大
(四)弹性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不足
五 推进上海弹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弹性城市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
(二)实施分布式城市设施弹性改造策略
(三)发展弹性城市建设的智能分析技术
(四)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弹性城市建设
(五)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弹性城市协同发展
Ⅱ 专题篇
B.2 弹性城市——城市发展当今和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一 导言:弹性城市
二 城市发展和城市的脆弱性
(一)炎热天气
(二)暴雨
(三)洪水
三 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
四 总结
B.3 中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及其发展方向
一 中国城市分布特征与规划格局
(一)中国城市分布的自然环境基础
(二)中国城镇化及城镇格局
二 中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分析
(一)中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压力
1.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2.资源消耗增长的压力
3.工业企业环境污染压力
(二)中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状态
(三)中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响应
三 中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
(一)气候快速变化将产生严重的天气气候风险
(二)中国城市环境质量水平依然堪忧
(三)环境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风险
(四)中国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能力滞后
四 中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发展方向
(一)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城市规划之中
(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标准
(三)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生态绿化
(四)建设海绵城市以保障城市水安全
(五)提升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系统水平
B.4 上海城市气候脆弱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 上海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特点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二 上海气候脆弱性分析
(一)上海生态环境脆弱性
(二)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1.城市道路建设
2.城市排水系统
3.城市绿地
4.防洪堤
5.滩涂湿地
三 气候变化过程中上海面临的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压力
(一)人口压力
(二)资源压力
(三)环境压力
四 上海城市气候脆弱性面临的挑战
(一)气温升高
(二)降水变化
(三)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
(四)上海面临的海洋灾害情况增加
(五)极端气候事件增加
1.高温天气增加
2.降水极端性增加
五 应对上海城市气候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社区灾害宣传工作,增强社区防灾建设
(二)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城市建设
(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筑上海的生态屏障
(五)优化能源利用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发展,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Ⅲ 实践篇
B.5 上海水污染治理现状评价与路径创新
一 “十二五”期间上海水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
(一)全面强化水源地保护
(二)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三)稳步开展河道综合整治
(四)不断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二 上海水环境主要问题研判
(一)水质稳中趋好,但总体尚不能满足功能区要求
(二)水源地环境风险不容忽视
(三)水环境基础设施还需大力提升
(四)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三 上海水污染治理的重点环节分析
(一)城市面源污染防治:加强中心城区泵站放江污染综合治理
(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养殖污染综合治理
(三)水源地环境整治:全过程保障饮用水安全
(四)以城市转型升级,推动水环境质量改善
四 上海水污染治理的路径创新建议
(一)深入开展水环境容量分析,推进水环境相关领域的多规合一
(二)探索水环境管理制度创新,提升管理效能
(三)建立水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加强基层水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B.6 上海水生态重建案例研究
一 中心城区中小河道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河流人工化,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二)河道淤积严重,内源污染负荷高
(三)水体污染,生物群落退化
二 中小河道生态退化原因
(一)自然因素
(二)人为因素
1.生境破碎
2.径流模式改变
3.水污染
4.河流功能定位过于单一
三 中小河道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绿色发展战略的需求
(三)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
(四)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化的需要
四 河流生态修复的自组织过程与人工辅助技术
(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减少城区入河污染负荷
(二)改善水文条件,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三)生境修复,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
(四)长效管理,启动自发修复过程
五 中小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发展方向
(一)外源控制
(二)内源清淤
(三)水质净化
(四)生态恢复
六 中小河道修复的政策建议
(一)落实责任,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
(二)抓住机遇,加快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三)推动信息公开,强化公众参与
(四)强化水质监测,落实评估和长效管理制度
B.7 弹性城市建设与长三角水环境治理研究
一 气候变化条件下上海的水灾害
(一)枯水期上游来水减少加剧咸潮入侵
(二)汛期易受台风—暴雨—洪涝灾害
(三)输入型污染加剧水质性缺水
二 上海应对水灾害的措施
(一)为咸潮制定应急预案并已考虑用外地水源应急
(二)防汛工作随海绵城市建设走向新阶段
1.传统防汛抗洪设施的建设
2.具有减灾防灾作用的湿地保护与建设
3.海绵城市建设:以先进的调蓄理念进行雨洪管理
(三)防治水污染以缓解水质性缺水
三 与邻近区域的现有合作机制及其问题
(一)上海维护水安全离不开与上游合作
(二)现有水环境与防洪合作机制
1.建立水环境治理协调机构
2.边界联合执法机制已形成
3.应急联动机制已建立
4.省际流域双向生态补偿即将试点
5.在太湖流域共建重大防洪工程
(三)现有合作机制的不足
1.现有相关协调机制在议题和地域上覆盖面不足
2.在已涵盖的水环境议题上缺乏有力经济激励机制
3.应急联动—生态系统连通—信息共享等合作欠缺
四 完善与邻近区域围绕弹性城市的合作
(一)充实提高长三角环保联席会议的功能
(二)采用多样化的经济激励方式促进合作
1.将本市水源地生态补偿延伸到周边相关乡镇
2.帮助邻近区域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上海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对接邻省的行业水管理
4.以资金和技术帮助太浦河—急水港流域企业节水治水
5.将碳交易覆盖全长三角助力水环境治理
6.经济激励要配合以更严厉的联合执法
(三)就太浦河航运和污染分流展开深入研究
(四)连通苏州水源地以完善咸潮应急联动机制
(五)让湿地等生态系统成片和连通
(六)实现信息共享和科研合作
B.8 上海城市水治理转型
一 上海水环境现状与趋势
(一)水资源利用量有显著下降
(二)水源地取水格局变革
(三)水污染物排放量有明显下降
(四)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五)水环境质量未得到明显改善
二 上海水治理的历程和特征
(一)水环境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成效斐然
(二)水源地格局基本成型
(三)水治理制度不断完善
(四)上海河道整治效果评价
三 上海水治理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上海水治理转型的趋势
1.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转向制度规制为主
2.从以命令控制为主转向市场调节为主
3.从集中整治为主转向长效治理为主
4.从减少人类活动对水环境影响为主转向恢复水体自身修复能力为主
(二)上海水治理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1.运动式的集中整治不能保障河道水质持续改善
2.进入水体的外源污染物仍未有根本削减
3.对各类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对水体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机制研究不足
4.现已执行的考核机制未能起到城市河道水质改善的导向作用
5.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不足
(三)上海水治理转型的建议
1.制定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河道水质改善目标
2.加强全市水体基础环境能力及污染源排放影响的研究
3.有针对性地削减水污染物排放
4.污染源削减与河流自然恢复相结合
5.将河道水质改善目标纳入河道治理财政资金考核机制
B.9 应对气候变化的公众参与
一 研究背景
二 国内外农户气候变化感知研究进展
三 上海市崇明岛农户气候变化感知调研与分析
(一)崇明岛基本情况
(二)农户气候变化感知调查过程与结果
1.基本信息
2.对气候变化的感知
3.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影响农户气候变化感知的因素分析
四 结论与建议
(一)开展自下而上的农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规划
(二)加强农业合作社在农户气候变化适应中的作用
(三)加强女性在农业气候变化适应中的主导作用
(四)建立专门的农户气候变化适应保障机构
(五)定期开展农户的气候变化感知调研
Ⅳ 国际借鉴篇
B.10 纽约弹性城市建设经验及对上海的启示
一 纽约弹性城市建设背景
二 纽约弹性城市建设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一)弹性城市建设计划的演进
(二)强壮、适宜、弹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1.核心挑战与机遇
(1)社会经济压力
(2)基础设施亟待更新
(3)城市生活环境变化
(4)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5)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6)数字技术和大数据应用
2.建设目标和评价指标
(1)每个城市社区更加安全
(2)建筑更新升级以抵御气候灾害影响
(3)区域内基础设施系统可持续地提供服务
(4)沿海防洪能力提高以抵御洪水和海平面升高
3.具体措施
(1)城市社区安全方面
(2)建筑更新升级方面
(3)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4)沿海防洪能力方面
三 纽约弹性城市建设经验对上海的启示
(一)纽约与上海城市相似性比较
(二)对上海建设弹性城市的启示
1.建筑、基础设施、海防工程升级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2.开拓弹性城市建设资金渠道,撬动社会资本参与
3.开展城市间、地区间、与科研领先机构间合作
4.制定扶持政策,创新弹性城市政府治理模式
B.11 澳大利亚墨尔本水敏城市设计及启示
一 国际雨洪管理概念的发展
(一)雨洪管理概念的比较
(二)水敏城市设计的框架体系
二 墨尔本水敏城市建设概述
(一)墨尔本市水管理概况
(二)墨尔本水敏城市的发展脉络
(三)墨尔本水敏城市管理体系
(四)墨尔本水敏城市设计的技术体系
(五)水敏城市设计项目实施流程
(六)墨尔本水敏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挑战
三 墨尔本水敏城市建设对上海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一)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
(二)墨尔本水敏城市建设对上海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1.提升全社会对海绵城市的认识
2.注重温室气体控制和海绵城市建设协同
3.建设指南、标准和辅助工具引领海绵城市建设
4.注重海绵城市项目开发过程中风险管理
5.将海绵城市与循环水管理结合
Ⅴ 附录
B.12 弹性城市和水:中德面临的挑战及展望
导言
一 气候变化与城市适应
(一)未来城市所必须面对的挑战和风险
(二)建设一个弹性城市的方案与战略
二 在河流与水资源管理领域寻求通向弹性城市之路
(一)弹性方案之实践应用
(二)弹性城市中与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
B.13 上海市资源环境年度指标
(一)环保投入
(二)大气环境
(三)水环境与水资源
(四)固体废弃物
(五)能源
法律声明
Castello M.G. “Brazilian Policies on Climate Change:The Missing Link to Cities,”
Glaeser E. “Reinventing Boston 1630-2003,”
Godschalk D.R. “Urban Hazard Mitigation:Creating Resilient Cities,”
Gunderson L,Holling C S.
Holling,C. 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
Jabareen Y. “Planning the Resilient City:Concepts and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Risk,”
Kotzee I,Reyers B. “Piloting a Social-Ecological Index for Measuring Flood Resilience:A Composite Index Approach,”
Prior T.Hagmann J. “Measuring Resilience:Methodological and Political Challenges of A Trend Security Concept,”
Renald A,Tjiptoherijantob P,Sugandac E. “Toward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 City Adaptation Model for Flood Disaster Prone City:Case Study of Jakarta Capital Region,”
Sutherst R. W. “Estimating Vulnerability under Global Change:Modular Modelling of Pests,”
Tompkins E.Hurlston L A.
Vale L J,Campanella T.
包璐影、章震宇:《“莫兰蒂”带来今年入汛最大一次降雨》,《劳动报》2016年9月17日。
蔡建明、郭华、汪德根:《国外弹性城市研究述评》,《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10期。
陈娜、向辉、叶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弹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7期。
郭湘闽、危聪宁:《高密度城区分布式海绵化改造策略》,《规划师》2016年第5期。
李彤玥、牛品一、顾朝林:《弹性城市研究框架综述》,《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第5期。
郦璐、徐瑞龙:《上海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建议》,《上海建设科技》2010年第5期。
刘敏、王军、殷杰:《上海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系统研究》,《上海城市规划》2016年第1期。
欧阳虹彬、叶强:《弹性城市理论演化述评:概念、脉络与趋势》,《城市规划》2016年第3期。
Beckmann,Klaus J.(2012):《弹性——与可持续城市发展相关联的新要求?》,参见Beckmann,Klaus J.《现在也还需要弹性?》,德国都市研究所,特刊,柏林。
Bürkner,Hans-Joachim(2010):《脆弱性和弹性:研究现状和社会科学调查观点》,工作文件43,莱布尼茨区域发展和结构规划研究所,Erkner bei Berlin。
Breuste,Jürgen;Haase,Dagmar和Sauerwein,Martin(2016):《城市生态的内涵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参见Breuste,Jürgen;Pauleit,Stephan;Haase,Dagmar和Sauerwein,Martin《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管理和发展》,柏林。
Breuste,Jürgen;Pauleit,Stephan;Haase,Dagmar und Sauerwein,Martin(2016):《城市生态系统是何等脆弱,如何发展城市弹性?》,参见Breuste,Jürgen;Pauleit,Stephan;Haase,Dagmar和Sauerwein,Martin《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管理和发展》,柏林。
Breuste,J.et al.:《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管理和发展》,柏林,2016。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3):Council conclusions on EU approach to resilience,Brüssel.www.consilium.europa.eu/uedocs/cms_Data/docs/pressdata/EN/foraff/137319.pdf,2016年11月16日网上查阅。
Krieger,Klaus(2015):《地方洪涝灾害预防——来自汉堡的实践案例》,莱茵-内卡地区联合会文集(第15集),曼海姆。
Haase,Dagmar(2016):《城市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有哪些贡献?》,参见Breuste,Jürgen;Pauleit,Stephan;Haase,Dagmar和Sauerwein,Martin《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管理和发展》,柏林。
Horx,Matthias(2011):《大趋势原则》《未来世界如何产生》,慕尼黑。
Jakubowski,Peter(2014):《弹性城市发展——转变理念?新的研究方向、概念和出发点》,卡塞尔,2014年7月10日,http://www.sicherheit-forschung.de/forschungsforum/workshops/workshop_12/vortraege/Jakubowski-Resilienz-Berlin-11_11_15-fuer-Web.pdf,2016年11月18日网上查阅。
Oke T.R.(1973):City Size and the Urban Heat Island.Atmospheric Environment,Volume 7,Issue 8,S.769-779.
Pauleit,Stephan;Sauerwein,Martin und Breuste,Jürgen(2016):《城市化及其对生态城市发展的挑战》,参见Breuste,Jürgen;Pauleit,Stephan;Haase,Dagmar und Sauerwein,Martin《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管理和发展》,柏林,2016。
Robine,Jean-Marie;Cheung,Siu Lan;Le Roy,Sophie;Van Oyen,Herman und Herrmann,Francois R.(2007):Report on Excess Mortality in Europe During Summer 2003.EU Community Action Programm for Public Health,Grant Agreement 2005114 http://ec.europa.eu/health/ph_projects/2005/action1/docs/action1_2005_a2_15_en.pdf,2016年11月18日网上查阅。
R?sler,Cornelia(2012):《地方适应应对气候变化》,参见Beckmann,Klaus,J.《现在也还需要弹性?》,德国都市研究所,特刊,柏林。
Satterthwaite,David(2007):“The Transition to A Predominantly Urban World and Its Unterpinnings.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Human Settlement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Stern,Nicholas(2007):
新使命基金会:《弹性作为城市发展的标杆——德国和世界城市的益处和机遇》,政策简报,柏林,2013年8月13日。
联邦环境署:《德国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2015。
Van Stipriaan,Ulrich(o.J.):https://tu-dresden.de/bu/bauingenieurwesen/die_fakultaet/news-1/ordner_pressemeldungen/ordner_presse07/wasserbau,2016年11月22日网上查阅。
Wu,Jianauo;Xiang,Wei-Ning und Zhao,Jingzhu(2014):Urban Ecology in China:Historical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25,S. 222-233. http://ec.europa.eu/health/ph_projects/2005/action1/docs/action1_2005_a2_15_en.pdf,2016年11月18日网上查阅。
金桃:《中国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评估》,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中国气象局:《2015年中国气候公报》,2016年1月13日。
翁窈瑶:《浅析国外内涝防治的措施与经验》,《防护工程》2014年10月。
丁千峰:《城市道路网等级结构及布局评价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周波涛、於琍:《管理气候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减灾》2012年第3期。
艾伦·巴伯、谢军芳:《绿色基础设施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薛晓飞译,《中国园林》2009年第2期。
韩肖:《中国人口密度演变趋势》,载《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信息网络》,2015年9月20日,http://oursus.org.cn/problem-3878。
肖林、周国平:《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2050战略与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16。
IPCC.
Wang J,Gao W,Xu S,et al.,“Evaluation of the combined risk of sea level rise,land subsidence,and storm surges on the coastal areas of Shanghai,China”.
曹建军、刘永娟:《GIS支持下上海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第7期。
陈磊、徐伟、周忻、马玉玲、袁艺、钱新、葛怡:《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估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灾害学》2012年第27期。
丁千峰:《城市道路网等级结构及布局评价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马涛、傅萃长、陈家宽:《上海城市发展中的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城市问题》2006年第9期。
邱蓓莉、徐长乐、刘洋、徐廷廷:《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上海市风暴潮灾害情景下脆弱性评估》,《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期。
权瑞松:《于情景模拟的上海中心城区建筑暴雨内涝脆弱性分析》,《地理科学》2014年第34期。
史军、穆海振:《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上海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25期。
唐建国、曹飞、全洪福、单志和、王健华:《德国排水管道状况介绍》,《给水排水》2003年第5期。
唐建国、张悦:《德国排水管道设施近况及中国排水管道建设管理应遵循的原则》,《给水排水》2015年第5期。
王敏等:《上海生态保护》,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王祥荣、凌焕然、黄舰、樊正球、王原、雍怡:《全球气候变化与河口城市气候脆弱性生态区划研究——以上海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12年第6期。
王祥荣、王原:《全球气候变化与河口城市评价——以上海为例》,科学出版社,2010。
徐明、马超德:《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鄢忠纯、黄沈发、杨泽生:《上海市生态功能区划综合评价结果》,《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第1期。
闫白洋:《海平面上升叠加风暴潮影响下上海市社会经济脆弱性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杨欧、刘苍字:《上海市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2002年第6期。
Bam H. N. Razafindrabe,Gulsan Ara Parvin,Akhilesh Surjan,et al. “Climate Disaster Resilience:Focus on Coastal Urban Cities in Asia”. As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2009. Vol. 1(1).
Zhang Dan,Zhang Qi,Adrian D. Werner,et al. “GRACE-based Hydrological Drought Evalu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China”.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 2015. Vol. 17(3).
陈芳芳:《长三角区域大中型城市的弹性水平对比研究》,2015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会议论文。
陈晶莹:《长江经济带建设与水资源立法探析》,《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程进:《长三角弹性城市建设协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弹性城市与水”论坛上所做报告,2016年。
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规划所:《我国海绵城市发展概况及行业分析》,2016。
黄宇驰、王敏、黄沈发等:《长三角地区开展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策略选择与前景展望》,《生态经济》2011年第6期。
林兰:《长三角地区水污染现状评价及治理思路》,《环境保护》2016年第44卷第17期。
毛兴华、金云:《2014年初长江口咸潮入侵分析》,《上海水务》2014年第30卷第2期。
上海市林业局、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上海市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2015。
徐光华:《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协同机制研究》,《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4卷第2期。
徐蕾:《长三角城市群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25卷第4期。
Cook,B.R.,Spray,C.J.. “Ecosystem Services and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Different Paths to the Same End,”
David J.Gilvear,Chris J. Spray b,Roser Casas-Mulet. River Rehabilitation for the Delivery of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at the River Network Scale.
Ragsdale,D.,
Margaret A. Palmer,Kelly L. Hondula,Benjamin J. Koch1,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Streams and Rivers:Shifting Strategies and Shifting Goals. Annu. Rev. Ecol. Evol. Syst. 2014. 45.
Martin R.Perrow,Anthony J. Davy,
NYCDEP.
US EPA. “
USEPA. “Nonpoint Source Program Success Story:Implementing Agricultural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Restores Upper Tonawanda Creek,” 2013.
阮仁良:《上海市深化水环境治理对策和措施》,《水资源管理》2014年第23期。
谢慧明、沈满洪:《中国水制度的总体框架、结构演变与规制强度》,《浙江人文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6(4)期。
左倬、朱雪诞、胡伟等:《上海城市生态河道符合度评价》,《生态学杂志》2012年第31(9)期。
IPCC. 2014.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In:Climate Change 2014:Impacts,Adaptation,and Vulnerabi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NY,USA.
Climate Change Secretariat. 1999.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EP/ IUC.
Roger Pielke 2007. Mistreatment of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Extreme Events in the Stern Review Report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Stern P C,Young O R,Druckman D. 1991.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Understanding the human dimensions. Committee on the 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Chang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Grothmann T,Patt A. 2005. Adaptive Capacity and Human Cognition: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Maddison D. 2006. The Perception of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Africa. CEEPA,Discussion Paper No.10.
Lorenzoni,I.,Nicholson-Cole,S. & Whitmarsh,L. 2007. Barriers Perceived to Engaging with Climate Change among the UK Public and Their Policy Implications.
Joseph Awetori Yaro. 2013. The Perception of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Variability/Change in Ghana by Small-scale and Commercial Farmers.
Erin L.Bohensky,Alex Smajgl,Tom Brewer. 2012. Patterns in Household-level Engagement with Climate Change in Indonesia.
Gbetibouo,G A. 2009. Understanding Farmers’ Perceptions and Adaptations to Climate Change and Variability:The Case of the Limpopo Basin,South Africa.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IFPRI)Discussion Papers,49(2):217-234.
朱红根、周曙东:《南方稻区农户适应气候变化行为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36县(市)346份农户调查数据》,《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第26(7)期。
王全忠、周宏、陈欢、朱晓莉:《农户对气候变化感知的有效性分析——以江苏省水稻种植为例》,《技术经济》2014年第33(2)期。
陈欢、周宏、王全忠、张倩:《农户感知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性分析——来自江苏省水稻种植户的调查研究》,《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年第5期。
常跟应、李曼、黄夫朋:《陇中和鲁西南乡村居民对当地气候变化感知研究》,《地理科学》2011年第6期。
纪晓婷、齐顾波:《论气候变化的适应》,《当代经济》2013年第13期。
宋宁:《农民气候变化认知及工程类适应措施分析》,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李西良、侯向阳:《气候变化对家庭牧场复合系统的影响及其牧民适应》,《草业学报》2013年第22(1)期,第148~156页。
New York City. A Greener,Greater New York.2007.
New York City. A Stronger,More Resilient New York.2013.
New York City. One City,Rebuilding Together.2014.
New York City. One New York,The Plan for a Strong and Just City.2015.
New York City. New York City’s Roadmap to 80×50.2016.
New York City. OneNYC,2016 Progress Report.2016.
New York City. PlaNYC Progress Report.2007-2014.
Tim D. Fletchera,William Shusterb,et al. SUDS,LID,BMPs,WSUD and More-The Evolu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erminology Surrounding Urban Drainage[J].
Lee,Shinyi and Yigitcanlar,Tan. Sustainable Urban Stormwatermanagement: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Perceptions,Drivers and Barriers[M]. In:Yigitcanlar,Tan(Ed)Rethink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rban Management,Engineering,and Design. Premier Reference Source. IGI Global,Engineering Science Reference,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0,pp.4-8.
Melbourne Water. City of Melbourne WSUD Guidelines:Applying the Model WSUD Guidelines[R],Melbourne,Australia:Melbourne.
Water,2010,https://www.melbourne.vic.gov.au/SiteCollectionDocuments/wusud-guidelines-part1.pdf.
Melbourne Water. Developing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WSUD Implementation[R],Melbourne,Australia:Melbourne Water,2011,https://www.clearwater.asn.au/user-data/resource-files/Strategic-Approach-to-WSUD-Implementation-Guidelines.pdf.
City of Melbourne. Total Watermark-City as A Catchment Update 2014[R],Melbourne,Australia:City of Melbourne,2014,https://www.melbourne.vic.gov.au/SiteCollectionDocuments/total-watermark-update-2014.pdf.
Brown,Rebekah. Transition to Water Sensitive Design:the Story of Melbourne,Australia[R],Melbourne,Australia,Monash University,2007,http://www.monash.edu.au/fawb/publications/final-transition-doc-rbrown-29may07.pdf.
刘颂、李春晖:《澳大利亚水敏性城市转型历程及其启示》,《风景园林》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