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法律出版社,2012。
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
让妮娜·贝尔:《警察与警务》,刘毅译,奥斯汀·萨拉特编《布莱克维尔法律与社会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卡洛儿·塞隆、苏珊·希贝尔:《职业、科学、文化》,高鸿钧译,载〔美〕奥斯汀·萨拉特编《布莱克维尔法律与社会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约翰·邓恩:《信任与政治行为》,皮小林译,郑也夫编《信任:合作关系的建议与破坏》,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琳·A.史道特:《社会规范与涉他偏好》,约翰·N.卓贝克著《规范与法律》,杨晓楠、涂永前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商务印书馆,2006。
《孙志刚事件》,《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第46期。
《“孙志刚事件”引发三博士上书》,《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第22期。
于安:《论社会行政法》,《现代法学》2007年第4期。
秦晖:《“负福利”的中国现象》,《中国老区建设》2013年第8期。
郑尚元:《社会法的定位与未来》,《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
李昌麒、甘强:《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的再认识》,《法学家》2005年第6期。
路远:《近年来安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综述》,《安徽日报》2005年11月14日第B04版。
《社科院报告指出中国失地农民已达4000~5000万》,《党政干部参考》2011年第9期。
王志强:《对近年来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实证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姚兆余、王诗露:《失独老人的生活困境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应对》,《重庆工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第8期。
孙晓军、周宗奎、汪颖、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心理科学》2010年第2期。
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教育》2006年第2期。
王东:《政府职能转变的举措: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与开放》2012年第23期。
胡敏:《简政放权让两只手各就其位》,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015/c40531-23209296.html。
章石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安徽日报》2013年10月21日。
陈树隆:《抓住关键环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人民日报》2013年5月28日。
陶娜:《安徽开“晒”权力清单,省级单位权力事项“砍掉”七成》,http://www.ahwang.cn/anhui/20141101/1396058.shtml。
汪国梁、吴林红、黄永礼:《政府改革,正在“换挡提速”——安徽服务型政府建设破冰之旅》,《安徽日报》2014年2月21日。
无锡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处:《国家级服务外包产业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介绍》,http://www.wxqts.gov.cn/zjyw/bzh/bzhcgzs/51266.shtml。
程波、马贤凯:《政务服务标准化的“安徽样本”》,http://finance.china.com.cn/consume/20141014/2724572.shtml。
郭明、李辉:《用标准化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中国质量报》2013年8月12日。
刘诚:《论我国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的模式选择》,《岭南学刊》2010年第4期。
邬旭东、李荣:《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艾琳、王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8期。
杜宝贵:《推进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路》,http://www.qstheory.cn/politics/2014-12/26/c_1113788836.htm。
马怀德:《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建议》,http://www.legaldaily.com.cn/bm/content/2013-10/16/content_4938524.htm?node=20740。
江苏省政府:《省政府公布56个部门“责任清单”》,http://www.jiangsu.gov.cn/jsyw/201412/t20141211_356818.html。
王先胜:《引入“观察员”制度》,《中国社会报》2005年7月11日。
李保林、周丽:《村委会选举办法草稿提请人大二审选举观察员制度将上升为法律规范》,《湖北日报》2011年5月24日。
孙琼欢:《村委会选举中的派系竞争策略——以浙江省T村村委会选举为例》,《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2期。
安徽省民政厅:《安徽省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指导手册》(内部资料),2014。
肖立辉:《村民委员会选举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张丽琴:《村委会职能研究立法分析与实践考察》,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
史卫民等:《中国村民委员选举历史发展与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彭飞武:《观察式选举监督:我国村委会选举观察员制度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姚德超、汪超:《农业女性化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农业经济展望》2012年第2期。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调查》第91期,http://www.ahdc.gov.cn/dt2111111141.asp?DocID=2111119694。
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推进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社保一体化工程》,http://www.sdpc.gov.cn/gzdt/t20050919_43028.htm,2005年9月19日。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ahtjj.gov.cn/tjj/web/info_view.jsp?strId=1392799909282214,2014年2月19日。
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2014年2月14日。
《1300万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安在线,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1/03/27/003880121.shtml。
金一虹:《农业女性化:影响及前景》,《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11期。
吴海盛、张姝弛:《关于农业女性化的文献综述》,《农业开发研究》2008年第2期。
高小贤:《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女性化趋势》,《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期。
郑真真、解振民:《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吴惠芳、饶静:《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2期。
周庆行、宋常青:《农业女性化与老龄化趋势:新农村视域下的反思与解困》,《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戴贤超、梁巍:《就业难!安徽省每年30万人动态失业》,《安徽商报》2013年第14期。
范先荣:《黄土地上的一场伟大变革——记家庭承包制在肥西的兴起与推广》,《党史纵览》1998年第3期。
肥西·山南镇小井庄村先锋网,http://wcwy.ahxf.gov.cn/。
《生态靓园建美村——记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村》,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网,http://www.ahmhxc.gov.cn。
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中央一号文件:剑指“三农”新挑战破解“三农新困局”》,2015年2月2日,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
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合肥市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hefei.gov.cn/n1070/n304559/n310921/n315572/34610222.html。
方金友:《统筹城乡,推动安徽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Shek,D T.,“Family Function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School Adjustment,and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Economic Disadvantage”,
Shek D T L.,“Individual and Dyadic Predictors Family Functioning in a Chinese Context”,
程桦主编《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段成荣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人口学刊》2013年第3期。
董之鹰:《孝文化与代际网络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第10期。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穆光宗:《论家庭幸福发展》,《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吴宗友:《当代中国婚姻文化嬗变之探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熊金才:《家庭结构的变迁与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8期。
易法建:《家庭功能与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青年研究》1998年第6期。
池丽萍、辛自强:《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心理学探新》2001年第3期。
杨菊华、何炤华:《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的变迁与延续》,《人口研究》2014年第2期。
张庆安、张高秋:《让计划生育家庭更多惠及改革成果——安徽省生育关怀行动与幸福家庭创建活动的实践与思考》,《决策》2014年第1期。
高红霞:《农村留守家庭健康风险的生态学应对理论模型初探》,《医学与社会》2013年第4期。
郭永芳:《农村劳动力迁移与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刘旦等:《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调查》,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孙慧阳:《农村留守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孙奎立:《农村隔代留守家庭社会生态系统与社会工作介入探析》,《社会福利》2013年第3期。
唐钧:《农村“留守家庭”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白学刊》2008年第2期。
王萍:《男性角色失调下的农村留守家庭功能缺失现象——基于社会角色理论》,《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4期。
赵俊超:《中国留守儿童调查》,人民出版社,2012。
胡艳:《产业转移与经济转型:安徽的战略》,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方劲松:《安徽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路径选择》,《安徽日报》2015年1月12日。
袁宏:《关于江淮城市群培育的探讨》,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徐长乐:《“泛珠三角”模式对长三角发展的启示》,《江南论坛》2004年第7期。
宋炳良:《长江三角洲经济辐射力与东西部大通道》,《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马勇、黄猛:《长江经济带开发对中部崛起的影响与对策》,《经济地理》2005年第3期。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长江经济带区域统筹发展及“黄金水道”建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田代贵主编《长江上游经济带协调发展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
朱舜、高丽娜等:《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张颢瀚等:《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研究——发展现状、障碍与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周富如主编《合肥·六安·巢湖发展报告NO.1(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孙自铎:《泛长三角经济深度合作的构想》,《安徽日报》2008年7月21日。
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倪虹主编《安徽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方创琳等:《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
王茂林:《在承接和创新中建设皖江城市带》,《安徽日报》2011年2月10日。
程必定:《安徽崛起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李本和:《“马芜铜”产业带率先崛起的条件分析与功能思考》,《马钢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李本和:《赣湘鄂沿江城市群的崛起及其启示》,《决策咨询通讯》2005年第3期。
李本和:《关于推进安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探讨》,《学理论》2009年第9期。
李本和:《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与促进安徽经济发展》,《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0期。
李本和:《促进中部崛起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
李本和:《新形势下统筹安徽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建设》2010年第3期。
李本和:《对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思考》,《安徽党校报》2010年9月10日。
李本和:《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实践与战略定位的对策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7期。
李本和:《安徽区域文化的传承、提升与创新》,《安徽调研》2011年第1期。
李本和:《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调查与思考》,《安徽调研》2011年第9期。
李本和:《关于加快安徽省旅游经济大发展的思考与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0期。
李本和:《关于加快安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战略研究》2013年第3期。
李本和:《安徽的新型城镇化应体现地方区域特色》,《理论建设》2014年第1期。
李本和、赵家俊:《中部地区城市经济网络建设及其协调机制》,《理论建设》2005年第2期。
孙都光等:《马芜铜产业带的构建与发展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芜湖市发改委:《关于大力支持芜湖港建设全省外贸中心港的建议》,2013年1月15日。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安徽省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有关工作的通知》,皖发改外资函〔2013〕831号。
合肥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业经济联合会:《合肥市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发展调研报告》。
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王学军:《政府工作报告》,《安徽日报》2014年2月14日。
安徽省统计局编《数字安徽2014》,2014年2月。
安徽省统计局编《2014安徽统计数据》,2014年2月。
马鞍山市发改委:《关于在长江经济带中加快发展的初步考虑》,《发展改革动态》2014年第9期。
马鞍山市政府:《关于推动“一江两岸协作发展”情况通报》,2014年6月30日。
宋宏、刘志迎:《高效利用皖江“黄金水道”的构想》,《安徽日报》2014年6月30日。
铜陵市发改委:《积极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基地》,2014年7月3日。
安庆市发改委:《安庆港口经济发展情况、汇报提纲》,2014年7月4日。
胡功杰、窦瑾、李源:《安徽经济增长动力新变化辨识》,《安徽日报》2014年8月4日。
周端明:《皖江城市带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安徽日报》2014年8月18日。
张廷龙:《推动皖江城市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安徽日报》2014年8月18日。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
张国富、张颖举、赵意焕、杜小峥:《城乡一体化新趋势与协调机制构建》,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吕连生:《安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特色和经验》,《安徽日报》2013年4月15日。
陈俊峰、宋雨洁、钱永佳:《当前安徽城镇化的发展困境与对策》,《中国名城》2011年第6期。
张茉楠:《未来经济增长的挑战在于人力资本积累》,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14年12月31日。
李强等:《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战略及推进模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宋立:《理性认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及其调整方向》,《中国改革论坛》2014年11月17日。
蔡永飞:《“漂移的社会”如何不再漂移——新型城镇化思路尚需调整》,《人民论坛》2014年8月。
刘勇、周金堂:《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路径》,《光明日报》2015年1月9日。
黄小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研究》,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15年1月5日。
安徽省统计局:《2013年安徽省儿童发展报告》,2014。
《安徽省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
安徽省统计局:《2013年安徽省残疾人事业统计公报》,2014。
安徽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14。
安徽省妇联:《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2013。
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对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第470号建议的答复》,2014年8月29日。
《全省妇联系统儿童校外活动阵地情况汇报》,2013年12月。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樊浩:《中国伦理道德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冯秀军:《社会变革时期中国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调查》,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黄任之:《青少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王绍玉等:《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邱吉、王易、王伟玮:《轨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变迁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
胡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理论逻辑与制度现实》,《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6期。
徐中振、赵艳青:《上海社会组织建设新进展与问题分析》,《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4)——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张健、邵梦岩:《合肥:吹响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组曲”》,《中国社会组织》2014年第22期。
杨丽、蓝煜昕:《北京市海淀区社会组织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载《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严振书:《现阶段中国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促进思路》,《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姜力:《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开创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新局面》,《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po.gov.cn。
唐娟、刘婷婷:《基层社会组织发展中政府监管的问题与优化对策——以深圳市南山区为个案》,《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第1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候小伏:《2013~2014年山东省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和对策》,《山东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宗君:《首都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首都社会管理发展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姚锐敏:《困境与出路:社会组织公信力建设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13年第1期。
唐文玉、马西恒:《去政治的自主性:民办社会组织的生存策略——以恩派(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周长城:《生活质量的指标构建及其现状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章友德:《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简 介:本书参考了国家及安徽省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并进行了相关的社会调查,在掌握大量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客观反映了2015~2016年安徽社会的发展脉络,剖析了安徽社会发展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促进2016年安徽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展望了“十三五”时期安徽社会形势的发展趋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4月
|
简 介:本书对安徽经济社会建设进行了分析,勾勒出其现状、进展和趋势,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全书参考了国家及安徽省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并进行相关社会调查,在掌握大量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客观反映了2016~2017年安徽社会的发展脉络,剖析了安徽社会发展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促进2017年安徽和谐发展的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